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中国爹娘》的读后感20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中国爹娘》的读后感2000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俗话说:比江河还大的是海,比海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个中国母亲,领养了仇人的孩子,待他如同己出,为他牺牲了青春,时间,幸福乃至母亲的生命;一个中国父亲领养了异国的孩子,为她忍辱负重,低下高贵的头颅,把她看做掌上明珠,带她比自己的孩子还要亲,为她牺牲了幸福,丢到了尊严,甚至于他的全部。

《中国爹娘》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母亲领养一个日本孤儿,待孤儿长大成人后,被遣送回日本的故事。在日本侵略军投降的前夕,中国的老百姓被日军残害。主人公杜娟的丈夫被日军杀害,当时有身孕却被鬼子强奸导致流产,致使失去了生育能力。日军投降后,大批日军居民被日军杀害,三个日本孩子侥幸逃脱日军的魔掌。小河清水受生母之托带领妹妹小满洲回日本寻找亲人。石田芳野的母亲被父亲杀害,而后其父自杀。三人结伴逃离后,被中国军队送进收容所。小河清水不顾环境的险恶,至死不忘母亲遗嘱,带领妹妹逃离收容所。在逃离路上,与其妹被人流冲散。而后,小满洲被一个中国农民国瑞林收养,小河清水被杜娟收养,石田芳野被杜娟的弟弟杜华山看中当演员。最后,石田芳野加入中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满洲养父专爱二人转,因小满洲有学艺天赋。国瑞林便带国小琪(他亲生儿子)和小满洲巡回演出。小满洲人勤,对二人转抱着极大热情,并且专注。不久后,小满洲迅速走红,不过,被养父国瑞林过度娇惯,宠着,助长了她傲慢的性格,其哥见小满洲为养女,无血缘关系,也宠着小满洲,甚至对她有非分之想,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小河清水在养母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个有正义感、正直、朴实的青年。养母把全部的爱给了他,历经千辛万苦将他抚养成人,又鼓励他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自中日确立外交关系,日本居民被遣送回国。小河清水动摇了留在中国的信念,他的养母深明大义,力劝他回国寻找亲人。小河清水找到妹妹后回日本,其妹对养父及哥表现出很冷漠的态度,甚至与他们断绝联系。小河清水回到日本后成家立业,始终不忘中国妈妈,总是抽空看望中国母亲。母亲整天守候在电话机旁只为等他的电话。她去世时,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神依旧那么明亮。他没来得及去为母亲送葬,到中国后,跪在坟前,忏悔,久久没有离去。他懊悔未能给中国妈妈养老,尽孝。

有多少个这样的中国父母亲值得我们称赞。有多少个重复上演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爹娘的勤劳与勇敢是他们最淳朴的美德。杜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她的博大胸怀不仅仅征服了中国人,而且还征服了来中国寻亲的日本人 。日本人给予她崇高的敬意。然而,小满洲的无情,也反映了社会上许多青年男女不孝的一面,父母为他们操碎了心。可他们无动于衷,体现了他们人性的丑陋,道德的丑陋。上个世纪的中国人的美德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美德依旧存在于百姓心中。

杜娟,一个中国母亲的代表,把她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家,却不索求回报。她把她的青春、时间、智慧、体力作为资本,全部压在她的儿子身上。显然,她的赌注是成功的。正因为她有美好品德,所以她赢得了最大的一把,换回了儿子的孝心。

日本人践踏过她的肉体,让她失去了一辈子扎根于女人身上的的东西。但是,她的精神是昂扬的,不仅没有为过去所受的耻辱惶惶不可终日,而是选择了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敞开心扉去接纳一个仇人的孩子,倾注了她毕生的精力将他拉扯成人。这期间的辛酸,悲苦更是让人感动的痛哭流泪。

《中国爹娘》带给我的不仅是震撼、感动,还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父母的爱。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做到作为子女的责任,进到自己的义务,别让父母亲太操心,多分担着点,不要给父母留遗憾,也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科学等类型的书一概俱全,这不仅为同学们广泛的阅读提供了方便,更重的是丰富的同学精神层面。所谓一切实际应用皆来源理论,正是从图书馆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付诸于实际。

《中国爹娘》里的情节是社会的一部分。从这部书里各角色的神情,动作可以反映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美与丑,杜娟与小河清水的刻画反映了大多数中国百姓母子的情与爱。朴实的中国人的形象更为饱满,更为圆润。

孝心能感动人,但不能感动死去的人。《中国爹娘》教导我们要时刻尽孝,不要等到亲人离去了才会回忆起被关爱的场景,不要等到他们倒下时才说我天天陪你,我爱你,不要等到他们的眼睛永远闭上了时才说孩儿不孝。

时间不允许假设,不要假设已故亲人在世的场景。毕竟,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抓住每一个尽孝的机会,向父母表现出我们的感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世上最完美的的爹娘》有感


读《世上最完美的的爹娘》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用句俗话来表达我的读后的心情就是相当的激动除此以外我可能不会有什么表达的方法了,要是用的话,那也只能用一种景致来表达。

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就像进入了一个屏障,那里的天气十分的晴朗,天空中飘着一缕缕闲云,那么的纯洁,没有一点暇丝,树是翠绿,翠绿的,花是粉红,粉红的,鸟儿在天空中飞过,一会从这边的柳树下,窜到了那边的湖面上,一切都平平无奇,一切都十分的普通,但是随着往前走的时候,景色发生了稍小的变化,我感觉,气温上升了不少,又随着往前走,景色完全的变了,一切事物都变的那般的无力,好像都被大火烧了一样,大树的叶子倦了,小溪也断了,草叶枯了,花儿不知了去向,这个时候我都有放弃读下去的想法了,但是就在这个想法冒出来的同时,眼前的景色有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火红无暇的太阳颜色渐渐的暗了下去,天边飘来了一缕又一缕的彩云这是原本旷野之景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后来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浪花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来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心乱如麻,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浸透了我的心田,尽在心情澎湃的时候,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又一次的发生变化,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它们是那么的精致,是那么的高贵,就像宝石中的钻石一样璀璨,就像蓝天中的白云一样无暇,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明亮,就像山间的小溪一样清澈见底,就像横跨天际的彩虹一样多姿......这个时候眼泪已经涌出了我的泪框,虽然我极力的去强制,但是仍是无用,我真的怀疑人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眼泪可流!

我离开了那里但是我的心却留在了那里,那对世上最完美的父母,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而做出如此巨大牺牲的精神会让每一个人折服,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归处,这就是人世间的无比伟大的爱呀!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2000字


前段时间,自己在老师的推荐下,找来《黄河边的中国》,用了大约三个周的时间,读完了全书。读完之后,不禁感慨万千。

一开始,自己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翻开前页,发现了这样一段字:“此书甚好,后传诸君,万勿以其字数多而拒之。”看到这段评价的时候,我就隐隐地感到选择这本书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去读的时候也就为其中的观点、内容、分析与思考,而深深叹服了。

《黄河边的中国》是在1996年,由上海学者曹锦清经两入中原,借助其“亲友关系网络”,深入河南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历时120余天,后以日记体形式写成的。这本书主要是站在观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的立场,包括“从下往上看” ,“从内向外看”两个视角。何谓“内、外”“上、下”?所谓“外”,就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范畴;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所谓“上”,是指中央,指传递、贯彻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是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所以,“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和“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

《黄河边的中国》主要涉及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一方面关注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1995年前后的一些河南农村现状与问题。虽然1995年,离现在已经相当遥远了。可是书里面的一些发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反思,却对今天很有借鉴意义,发人深醒。

1、对于三套语言的问题。书中说,当今中国似乎有三套语言:一是传媒官话,空洞无物。二是校园讲义,没有根基。这套从西方传入的学术语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不到它们的所指,成为漂浮在知识分子表层思维与语言中的浮萍。三是民间语言,尤其是酒席语言,反映出变动着的社会事实与社会情绪,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气。

2、对于单产提高原因。作者讲,如果单纯从农村经济方面来看,可以说我们近5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单位产量在50年内提高了三至五倍,甚至更多。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基本建设,种子的改良,化肥、农药及其他技术的推广,是单产得以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得我们只占世界耕地的7%的国家,能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3、内地医院差距。书中写道,原来各医院的收入,主要靠公费医疗这一大块,其次是附近农民的自费医疗。如今开封市的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根本无法支付职工的医疗费用。不少农民抬着病人来治病,一听如此高昂的医疗药物费,吓得又把病人抬了回去。近几年,前来医院治病的人锐减,各医院发生 “抢病人”的现象:凡介绍一个有支付能力的病人,医院给一定的回扣。

4、村干部素质下降。书中讲,村支书,直接面对数百农户,许多得罪村民的事要他去干。没有大族强宗的背后支持,是干不成事的。因为没有人会听他的话,也可能在村选举中落选。如今改革开放,农民自由了,村里能干的人,自己外出去找各种赚钱的门路,他们根本不想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想干也干不成。乡政府为了推行各项农村工作,只能去找那些想干且有能力干的人来当村支书,当村长。在目前这个情势下,想谋求这一职位的人,往往有谋取求私利的动机,而能干者往往有大宗强族的支持。这样,村干部拉帮结派、欺压弱小、腐朽之事往往而有。这就是说村委一级存在着宗族化、地痞化的极大可能性。当然已经宗族化、地痞化的村委,如今毕竟是极少数,但苗头已出现。”

其中,书中还涉及到一种对中国农村农民的根本特点的理解。

5、小农经济的特点。作者总结为,一是各农户主要还是与土地相交换。这就是说,以家庭劳力与承包土地为主的自给经济依然占据很重的比例。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乡村,各农户从事农业经济的主要目的在于粮食自给。二是利用血缘与情感维系的非市场的人情交换。虽然各农户在经营各自的狭小农场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但总有一些事务非单家独户所能解决,这便是各农户都要维持与巩固一个亲友关系网络的原因。他们用人情关系、礼尚往来维持一个非市场性质的物资与劳务交换网络。三是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传统农民只有与周围集市相交换的经验,从来没有与国内大市场相交换的经验。由于农民交换经验规模过于狭小,能向市场提供的商品量很小,进入国内市场的成本过于高昂。因而各分散经营、独立决策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大市场相衔接。……四是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的、独立决策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大市场相衔接。……四是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的÷基本特点是他们无力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形成共同利益,缺乏共同利益的意识,也就不可能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建立共同的合作组织,并通过有约束力的章程与领导来解决自己的共同事务。 谈到一些关于时政与地域性问题上,作者的见解一针见血。

6、从表面上看,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都是站在这一起跑点上同时起跑,其实不然。

东南沿海地区,至少从五口通商以来便处在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近代型的工商城市密集于东南沿海,东南沿海乡村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一直在持续进行。且工商城市的发展,反过来促使东南沿海的农业逐渐商品化了。计划经济的确定,只是暂时中断了这一过程。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东南沿海乡村高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压力也迫使沿海乡村的剩余劳力向工商业寻找出路。公社时期社队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便是证明。 推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东南沿海乡村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了乡镇企业,农业逐渐降为副业。东南沿海乡村企业的迅速崛起与迅猛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即人均耕地严重不足,而历史地形成的向非农经济谋生的强大冲动;地利,即同时得国内与海外两大市场之便利;人和即有大量“城市亲友关系”可资利用,为乡村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与市场。当城市与国营企业改革迟缓且艰难起动之时,东南沿海迅猛发展的乡镇,当城市与国营企业改革迟缓且艰难起动之时,东南沿海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已占据了绝大部分轻纺日用产品的市场。

7、村支书的心里话。现在人人都认为无官不贪,你就是不喝不拿,洁身清廉,别人也不会相信你。你如明明不贪而别人都认为你贪,这不是明摆着吃两份亏吗?既然这样,倒不如贪一点。做村支书的前二三年,最多吃点喝点,真的没有搞钱,这三四年搞一点。搞得太过分,村民意见闹大,到县里、市里去上访上告,这个小官便当不成了。村支书就是村里的第一把手,全村的大小事情他一人说了算。要搞个二三万元钱,还是挺容易的。譬如,乡干部来村检查工作,一般都到他家吃喝。每次吃掉一百,他报二百,有谁知道呢?修路、部来村检查工作,一般都到他家吃喝。每次吃掉一百,他报二百,有谁知道呢?修路、打井,集资十万,他从包工队中收5000元回扣,又有谁知道呢?在审批分配计划生育名额、划分宅基地时,收点礼,也是常事。总之,不要做得太过分,贪心不要太厉害,适可而止,每年弄个二三万元,确实不成问题。

在这本书中的等等篇章上,都有自己落在实际考察之上的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黄河边的中国》我对转型过程中的红果社会有了一点了解。对农村社会状况多了些认识。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环河边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国的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最为关键,任务繁重。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始于农村,始于公社集体耕作制的改为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确实解决了农业产量与农民生活长期停滞不前的大问题,但其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与文化后果,一部分已开始显现,一部分还深藏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所以对农村社会实际状况与问题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黄河,这条中国的母亲河,从古至今以其丰富的乳汁养育着中国华夏儿女,也因为她泛滥的河水给两岸的人民带来过无穷的灾难。《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黄河边几个重要城市的观察,再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令人反省。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2000字


小时候我就跟随着爷爷学习书法,儿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书法,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我清晰的记得爷爷教我横、撇、竖、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偷懒涂鸦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今,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拿起《中国书法》一书来阅读感慨万千!

首先说说遗憾。人的一生充满遗憾,书没写成是遗憾,官没当成也是遗憾,钱没赚到更是遗憾由于人为了避免遗憾,于是就拼命写拼命爬拼命赚,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后者是俗事,但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着,于是拼命地爬和捞,这情景有点像蚂蚁爬树和过江之鲫;我呢?没有好好听爷爷的教诲而遗憾,没有认认真真跟随著名书法家邹永远、许正波、康建勋老师学习书法而遗憾,没有信心参加全国书法大赛错失良机而遗憾。二十多岁的我,现在想想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么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里面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我们要让眼睛慢下来,细细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听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经验之谈,想想刘炳森先生对我们的启示加之弄风研墨,轻舟飞阁,并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荫访兰亭,所以,习书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懂得书法和人生的方圆变化,才能做到笔无常法出新机。这是何等快乐之事?其实,现在许多现代的东西都在寻求古代的营养,像周杰伦的歌要放进京剧的曲调,衣服要弄些唐装穿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书法元素都放进张艺谋的电影等等,时代在变,那么书法的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就势在必然,书法的队伍壮大了,其成分也就变化了。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乡土中国》读后感_20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

疯狂划线,借知乎上一笔记:
“1.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p9
2.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p9
3.愚:文盲,不识字。p12
4.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上互相合作而且天天见面的一群人。p14
5.特殊语言: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6.时间阻隔: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p18
7.记忆:“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8.文化: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p19
9.私: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很难对“私”的评价做界定。
10.团体:用捆柴来打比方,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p24、p36
11.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摆在一起。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p24、p30
12.亲属关系: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p25
13.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p26
14.差序格局:同“伦”,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p26
15.个人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力上控制个人。p27
16.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p27
17.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p30
18.代理者: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p31
19.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p36
20.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当于“小家族”。p36
21.事业组织: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与纪律相对照的普通感情)。p39
22.生活堡垒: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物,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p39
23.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p41
24.了解: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p42
25.阿波罗式(Apollonian)的西方文化模式: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p42
26.浮士德式(Faustian)的西方文化模式: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p42
27.法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这个力量就是法律。p46
28.人治:其实是“礼治”,没有所谓“人治”的概念。但礼治并不意味着文质彬彬,也可以很残忍。
29.礼:社会公认合式(对是合式的意思)的行为规范,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用“克”、“约”等字表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约定俗成】p49
30.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用来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无形权力。p48
31.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p56
32.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方面着眼,由于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否则就当鲁滨逊。p57
33.教化权力:paternalism,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带来长老统治。
34.时势权力:“时势造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其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p72
35.长老统治:难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下的权宜之计。p64
36.文化与政治的区别: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
37.社会继替: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p60、p71
38.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p71
39.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p70
40.地缘:血缘的空间投影,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p70
41.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42.欲望:人类在取舍之间的根据,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是文化事实。
43.需要:自觉的生存条件。p80”

《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


对于误解的进一步阐释:下面我要讨论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恰恰是错误的理解,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正确的纠正。

1.愚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城市人都认为乡下人愚。但这个愚字在本书解释,和我们所想却是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对于乡下人的看法无非是几点:不识字,没文化,木讷,傻笨。

我们先说不识字,字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上的表达,语言间接的承接在纸这一种媒介上。通过纸张来传递信息,但对于生活在乡土的人来说,我们之前已经提到,在一个环境中,生老病死都在一个相当的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本身对于周边的事情就已经相当熟悉,人们的肢体、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的交流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看一些名人的演讲,不难发现,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在乡土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要比冷冰冰的文字更加丰富,那么文字对于乡土来说,意义并不大。对于文化,我们所认为的,或许是课本上的知识,或者对于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的了解,但对于乡下人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那就是土地的文化,庄家何时种,何时收,蚂蚁搬家的意义,都是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说乡下人没有文化,只能说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文化载体不一样而已。

那么木讷和傻笨就好解释了,乡下人看到汽车高速驶来,会吓得惊慌失措,城市人在田间遇到一只巨大的老鼠也会吓得惊慌失措。城市的孩子接受课本上的知识比乡下的孩子快很多,并不是因为城市的孩子聪明,而是他从小就接触文字,知识,当把城市的孩子放在山野之中,他们捉蚂蚱,割麦子的速度却比乡下孩子慢的多,所以,并不是乡下人木讷、笨,而是接触的事物不同。

讲到这里我发现,原来城市人嘲笑乡下人的愚,仅仅是生活的环境和习惯不同罢了,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差异。

2.礼

对于礼,本书的内容,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观点。

在阐述礼字的意义的之前,我想到了上周遇到的一个同事,她领着孩子偶然在街上看到我,我们在客套的同时,她的孩子说了声叔叔好,而我本能的夸孩子懂礼貌。这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我们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会发现一些不同。首先这个礼貌,到底出自哪里?孩子说叔叔好的时候,他是真心的祝愿我好么?我回想我的童年,或许对于绝大部分孩子,答案是否定的,他说出这句话并不是发自内心本能的意愿,而这多数来自父母的教育,告诉他们这么说会有礼貌,而礼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夸赞,甚至表现的好会得到更多的奖励。在孩子眼中,问好更多是来自于外界的告知。那么这个礼字的意义就出来了,其实礼就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习惯,就像我们平时吃饭要用筷子,朋友结婚要去送红包一样。那么大多数的礼其实并不涉及道德,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仅此而已。

在封建社会,每到大战在即,都需要占卜,祭祀,有些祭祀不仅需要一些复杂的仪式,还需要一些牲畜,甚至是活人献祭,这种行为是一种礼,女人要遵循三纲五常,裹脚,清朝人都需要留辫子,这也是一种礼。而这些曾经理所当然的礼,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却是恶劣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发现某种行为可以改变某些事情,当这件事发生时,那么就需要这种行为来去处理,长时间的处理和不断的改进逐渐形成一种经验,经验代代相传,就变成了礼。所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礼仪之邦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规矩之邦。

所以,礼只能代表我们在这片土地里生活的时间绵长,文化久远,而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就比其他族群高尚,科技发达,或者,比其他民族高人一等。

3.孝

孝一直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提倡的一种品质,孝字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那么,孝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提倡孝,对每个学生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然而并没有抽象的定义。在众多的解释中,最后甚至归结为心安两个字,在费孝通老先生看来,孝其实是子女在日常接触中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承接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在我看来,这恰恰承接了礼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相处的基本方式。在对待父母的行为中进一步的演化。所以,孝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行为,承接父母的同时,图自己的心安。那么,如果一个人很孝顺,虽然会瞬间提升此人在我们心中的好感,因为他懂礼,懂规矩。但是要记住,一个奸臣可以孝,一个恶霸也可以孝,我们往往会混淆这一点,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礼字只是一种习惯和规矩,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具体品质和行为的好坏。所以一个人很孝顺,单凭这一点,我们不能武断的去定义他的品行,而是需要更多因素去评判。

结语

此书还有大量的观点没有阐述,我只是将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解释了一下,或许有不当的地方欢迎指正。短短一百页的书,费孝通先生详细的分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习惯和人文,为我的很多行为习惯重新下了定义,寻到了本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看一下这本《乡土中国》。相信你看完此书后,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行为会有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

相信《《中国爹娘》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