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蚯蚓的天空读后感50 > 地图 > 蚯蚓的天空读后感50

蚯蚓的天空读后感50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3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国学的天空读后感3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导语: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国学的天空》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作文【1】

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一直有台湾版于丹之称,他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作文【2】

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读完本书后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哪一节呢,我的头脑中立刻出现孝敬父母这一章,孔子认为,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利脸色。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优虑。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在此,我想结合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来谈一下我的思考。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作文【3】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优秀范文


导语: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国学的天空》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作文【1】

当我拿到傅佩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首先我产生一种好奇: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呢,经过仔细阅读才有所明白,傅佩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说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他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的温故知新,才能融会贯通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且孔子在年轻时由于家里贫穷,做过很多的零碎的卑微的工作,但孔子却从来没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再念书了,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的贵族子弟学的还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不曾被国家所用,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的珍惜时间,修炼自己。看到孔子对学习的那份执着,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卑微。曾想: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觉得很枯燥,现在参加工作了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终于不需要再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让我感到羞愧。审视自己,脑海中残存的只是大学里学习的那些理论性知识的的只言片语,要满足现在的教学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给孩子半桶水,首先自己就要有满满的一桶水。我要做的就是读书,博览群书,从书中来汲取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在桓公读书这一节讲了读书的真谛。在书中写到对于桓公读书,轮扁提醒他,你不要光读死书,古人写的书是他思想的成果,而思想本身是灵活的,你要懂得怎么应用才行。桓公读书的故事把千古以来怎么读书的道理都说出来了,书一方面要读,但要把书本上的智慧消化,必须自己亲手去操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真正深刻的心得。有了心得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上的文字章句了。所以我不要读死书,我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要把书读活。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很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 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们也许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心也有错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甲刚买了一把猎枪,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乙来借用,他说下个月要去野炊打猎。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就在这一个月里,朋友患上了忧郁症,有自杀倾向。时间一到,乙就来找甲现在把猎枪借给我吧,实现你的诺言吧。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言必行,行必果吗?把枪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用负责吗?从这个小实例中我们看到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化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认为孔子不是教我们不守信,而是要让我们在守信的同时,不要忘记处事要有灵活的智慧与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符合道义,说话才能去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没有正当性,违背社会的礼仪和法律,就算说了也不能够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的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会失信。

以上是我读的《国学的天空》的一点体会,这本书所给予我的感悟不仅仅于此,这本书真的值得我去细细品读。它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人生的哲理,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真的不愧是我们的一份精神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作文【2】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读完本书后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哪一节呢,我的头脑中立刻出现孝敬父母这一章,孔子认为,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利脸色。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优虑。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在此,我想结合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来谈一下我的思考。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作文【3】

正如本书作者傅佩荣所说,人在三十岁之前学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有儒家思想还不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发现,孔子的思想虽有善意,却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须看开,所以要跟道结合。本人很以为然,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许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学习了《国学的天空》中道家的章节,更多地来谈一谈对道家思想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说,人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约束,必须委曲求全,认真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何必做这些事呢?有身体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开始与人争名夺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你太在意,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所以要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

人们在对物质的追寻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忘记了身体和钱财、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劳累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道家告诉我们少私寡欲,一个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乐,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多的欲望,结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满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长久。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要做到心如死灰。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使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与别人攀比,安静的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免去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快乐。

庄子谈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目口这七窍,无法与外物沟通,因而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里,过着单纯的日子,但当别人给他打开了这七窍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简单、单纯了,才可以领悟到道,人类生命的伟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图,科技是发展了,但地球却遭到破坏,现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为的聪明而造成的苦难中。所以现代社会要做到和谐,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真正觉得快乐应该不为物使,遵从于内心真实的需要。

老子说:为政者宽厚,粗枝大叶,人民就淳厚;为政者苛细,人民就狡诈。所以政治人物看起来淳朴反而是好事,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会伤害人心,不如尽量管的宽松一点,不要要求严苛。大道至简,老子的话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些只是端午节假期小读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撷了伟大国学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国学,学习老庄,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上活得更真实一些,更内敛一些,更加回归内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涤荡心灵,在这样一个浮华、烦乱的世界上,还能让心灵静谧,还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还能知道自己活着,并且生活着。任自己的心灵逍遥遨游,真的很惬意!

读后感国学天空1500字通用5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读后感国学天空”。

书籍就是时代波涛当中一艘航行的思想之船。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随情节变化,这时写一份读后感便可以很好的将我们的想法进行汇总和整理。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读后感国学天空,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读后感国学天空【篇1】

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一直有“台湾版于丹”之称,他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读后感国学天空【篇2】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今对于充满物质色彩的城市,读书不妨是一种陶冶情操,好似走进桃花源般的无穷享受。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学的天空》,作者傅佩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旨在让人人都能看懂国学,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这也正应证了这样一句话:“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血液,身体就会要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国学的天空》这本书就是向我们大家介绍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

读完这本书之后,要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我会回答你:“我学到了孔孟老庄的哲学之精华所在”。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多种角度形容“游”和“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子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孔子期许我们行善避恶,在必要时还应杀身成仁。试问理由是什么?他的志向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人类历史上不曾实现的为什么会他的志向呢?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么“天”对孔子到底有何意义?把上述几个问题合并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贯之道”的大概内容了。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系统,而其动力来源则在于人的真诚。由真诚而觉悟内在的力量,由此呈现人格的尊严。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广应用为“仁政”,这可以说是上升了一个高度,但是他并未忽略具体生活的需求。他要强调的是“饱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差异只有一点点,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扩充为四善:仁、义、礼、智。教育使人明,配合真诚的自觉,产生行动的力量。孟子认为:人性与善的关系,就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亦即“人性是向善的”。“向”代表动力,在真诚自然由内而发,“善”则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个人的成就与群体的改善是不可分离的。儒家的基本性格亦在于此。

再看老子,他在面对天下大乱时,为了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做了极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深邃的智慧。试问:万物在生灭变化的过程中,难道只是道觉吗?或者,万物有一来源与归宿?老子认为应该是有的,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以名之,勉强称之为“道”。换言之,道究竟真实,是一切相对而万物之底基。若是离开了道,一切只是梦幻泡影。因此,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悟道。

到了庄子手上,悟道之后还要与道同游。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曾学过的一篇古文《逍遥游》。“以道观之,无以贵贱”,万物平等,人也不妨敞开胸怀,进而欣赏万物,这称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不内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这本书除了介绍了孔、孟、老、庄四位圣贤的处世哲学之外,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它所叙述时的方式、角度。本书作者傅佩荣先生在书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各个领域;其三,打通中西哲学。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还把国学讲得那么生动而贴近人心。

《国学的天空》正如那清晨的甘露,那么纯净,洗涤我心中的忧愁与杂念。它又仿佛是一、两滴眼药水,使我看着纷杂的、美丽的世界更加清晰、透澈,使我对“仁”、“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后感国学天空【篇3】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性格、品质。时至今日,当我们于繁华之中迷惑的时候,读读这些古人对生命深邃的思考,仍然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和内心最质朴的关怀,让我们能在纷繁烦乱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片刻宁静的天空。

正如本书作者傅佩荣所说,人在三十岁之前学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有儒家思想还不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发现,孔子的思想虽有善意,却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须看开,所以要跟“道”结合。本人很以为然,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许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学习了《国学的天空》中道家的章节,更多地来谈一谈对道家思想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说,人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约束,必须委曲求全,认真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何必做这些事呢?有身体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开始与人争名夺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你太在意,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所以要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

人们在对物质的追寻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忘记了身体和钱财、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劳累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道家告诉我们“少私寡欲”,一个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乐,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多的欲望,结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满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长久。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要做到“心如死灰”。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使“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与别人攀比,安静的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免去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快乐。

庄子谈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目口这七窍,无法与外物沟通,因而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里,过着单纯的日子,但当别人给他打开了这七窍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简单、单纯了,才可以领悟到道,人类生命的伟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图,科技是发展了,但地球却遭到破坏,现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为的聪明而造成的苦难中。所以现代社会要做到和谐,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真正觉得快乐应该不为物使,遵从于内心真实的需要。

老子说:为政者宽厚,粗枝大叶,人民就淳厚;为政者苛细,人民就狡诈。所以政治人物看起来淳朴反而是好事,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会伤害人心,不如尽量管的宽松一点,不要要求严苛。大道至简,老子的话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些只是端午节假期小读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撷了伟大国学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国学,学习老庄,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上活得更真实一些,更内敛一些,更加回归内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涤荡心灵,在这样一个浮华、烦乱的世界上,还能让心灵静谧,还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还能知道自己活着,并且生活着。任自己的心灵逍遥遨游,真的很惬意!

读后感国学天空【篇4】

上个学期期末的时候,语文组推荐了准备自招的书目,隔壁班的语文老师推荐的就是这本,个人读下来觉得挺好的,对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解读都是通俗易懂,看起来很轻松的,老子可能有点费脑子,总体来说作为一本国学入门书还是很亲切的,见解也都很独到。

主要来讲孔子吧。因为学校里语文课也有上《论语》嘛,考试也会考论语题,我每次大考前都会把论语的教科书看一遍,好多句子书上的释义都烂熟于心了,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触特别深。最鲜明地一个感受就是,读《论语》切忌只观一家之言。

比如说,对于曾参说孔子指导以忠恕贯之,教科书非常认真地解释了而且很当回事,《国学的天空》中认为曾参当时还年轻,从师不久,是孔子教育失败的案例,孔子之道应以仁贯之。

又比如,关于曾点之志,浴乎沂风乎舞雩,孔子赞同的原因,语文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是这是社会实现大同时才有的景象,而《国学的天空》中认为曾点之志好在顺乎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像子路啊冉有啊公西华的志向就前提条件是有个国家给你治理。

《国学的天空》也有提出更深一步见解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宰我三年之丧一问,它在教科书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孔子的说法集中了生理、伦理、心理,这些深刻的见解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学校里教过一些基本的想法之后去读,很有意思。

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修身,为了治国平天下,在教《论语》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告诉学生解读论语不可只听一家之言,而应在了解前人的各种解读的基础上构架自己的理解。可惜,应试的要求正与之相反,一方面,这使《论语》很大一部分价值得不到发掘,另一方面,这就少了很多乐趣,实际上,无论是《论语》,还是孔子,都是很有趣的存在。虽然我在课堂上由孟老师生动的讲解也有所体会,但课外读起来感觉真的截然不同。

顺带,在这里,我要大力夸一夸我们的语文老师,并不是说他突破了应试的要求,而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让我对《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孟老师好啊!我吹爆孟老师!

说实话,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诧异。以往在我心里,儒墨道法都是和西方哲学一样烧脑的存在,但这本书实在读起来太顺了,就跟某些人生励志读本一样,很实在,和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很地气。原因大抵是它侧重于处世哲学,而西方哲学更侧重于为世界构建一个框架。处世哲学,说白了,就是怎么做人,其实道家一样,再怎么谈道可道非常道,还是会强调要无为。

处世哲学是一个很难去讲的东西。首先,你无法去评价它,定位它。因为研究处世哲学的人让人觉得好像活得太累,老想着这么把人做好,跟那些看破红尘的人比就隐隐低了一等。但无论你活得多么超脱,你看得多透,终究得受七情六欲的支配,终究得活在社会联系中,终究得和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经历这样那样的事。这是很现实的事情,没人逃得了现实。

其次,处世哲学是散的,它很难建起一个框架。我前两个礼拜给自己布置过一个思考题——我想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开始我觉得吧,要人好,那什么样的人算好。要境界高一点,不能俗,眼里只有名和利,那境界高又要怎么体现。要坦诚,虚伪的人不可深交。我就好像用手指去堵莲蓬头中喷出的水,总是没法堵满。最后我没有得出任何结论,这是唯一一个我毫无头绪的思考题,想法很多,却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可靠的立足点进行发散和推敲。

以孔子为例,仔细思考可以感受到也是一样的。孔子崇尚因材施教,就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问,他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从这点也可见一斑。正因为怎么做人不是一个具体可以整理、归纳说出来的,所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

不可否认,孔子为人之道核心是仁,生理、心理、伦理通过礼的形式架构起了仁,给人感觉他好像隐隐约约构建了一个框架,但其一,这个框架是模糊的,怎么理解有不同的说法。其二,当你再把中庸之道啊诲人不倦啊周而不比啊等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东西全塞进去的时候,就会无奈地发现这些都是散的,塞进去就乱了,像是一地宝石的碎片,每一片都熠熠闪光,可它们没法拼成一整块。

正因为它散,所以逐块理解就比西方哲学那种体系式的理论简单多了,真的无障碍阅读。

说到底,人本身无高下之分,促使高下之分产生的是标准。但我相信,确乎存在“圣人”。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下,我对“人”这个名词很敏感。“他是个人”,这样一句话,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比如他会恐惧,他会孤独,他会感到开心也会感到难过,这些都是最浅显的。为了进一步解释,我举一个词为例子——“幸福”。我依稀记得我在哪讲过,在幸福面前人是平等的。这在一些童话里有完美的诠释,我就不再赘述。所以这个比法律还公平的存在是哪来的?我认为是人性,而人性的存在源于人,因为这个人是人,所以他有人性,因为他和其他人一样有人性,所以他在对幸福的感受上与他人没什么区别。这话乍听可能有些不可理喻,我仅希望以此表达人生而为人的深邃意义。

由此,人格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也是平等的,这也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有一些标准可以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境界,而孔子正处在那个最高的境界,譬如老子、庄子,或许还有楚狂接舆,都和孔子一样处在那个非同一般的境界。但其他人,孔子的门生,什么子路啊子贡啊冉有啊公西华啊等等都没有到那个境界。再后来活在阳儒阴法下的众多儒生更是与俗人无异,我大胆地说一句,正是这些人僵化的解读玷污了孔子的学说。通向至高境界的道路不可能是教条化的,正如北野武在《真相凶猛》里写的一句话,“要把一个知识变成真正的知识需要读很多的书,这道理亘古不变。”这些真正有无穷的价值的事物,都是可言而不可言的。它需要积累,需要思考,需要沉淀。

而到了那个为圣的境界的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对人性中爱的成分有深刻的体悟,都享有精神上的自由,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有高有低,但那都是后世的评价,后世算个什么,我说得尖锐一点,那都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作出的评价。

补一句,关于爱和自由这两点,国学方面我并未读到过确切的论述,是我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归纳的,主要可参考书目是《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讲稿》、《爱的艺术》,也基于我对一些思考人性的电影的感受。具体来讲,譬如家国情怀,是对人类对黎民百姓之爱的展现。对他人真诚,也是由爱延伸出的对他人的信任。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为外界所动,这是精神自由的具化。这些是通的,我在读这本书前就想过很多,在读孔子的想法时甚至会有一拍即合的感动,或者有时是“哇又是这套我自己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呀”的毫不谦虚的感叹。我摸着我的良心说,我为我想到了这些感到骄傲,我坚信我会同样成为那样从容且丰富的人。

所以你活在互联网社会并不比活在农耕社会幸福,你想活得像孔子那样高明,难度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孔子是圣人啊,是我们应当崇敬与仰慕的人啊。

最后对处世哲学,我想再说一句。

如果是为了怎么做人而去读一本教你怎么做人的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为人处世中应当怎么做,是现实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产生了困惑,发生了矛盾,而自然而然地想到调整自己的做法来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危险的心理咨询》是典例,我为别人看到了我有瑕疵的一面而感到焦虑自卑,因此我应当更加更真诚地面对自己,悦纳自己的不完美,也真诚地面对别人,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消融隔阂、相互包容,这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如果你为了功利的目的去看书,就跟看学习经验一样,说真的,没什么效果。

但另一方面,你看书看多了,吸收其中的营养来丰满自己,自然就会学会怎么做人,学会怎么充实自己的内心,获得由内而外的快乐与宁静,这是一个熏陶、浸染的过程,圣人的处世哲学由此逐渐构架。

我自我反思,我这个人,没什么家国情怀,在看人上有时或许有些假清高。路总归长着,希望我会成为更好的人。

读后感国学天空【篇5】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十月中旬在杭州童学馆的开馆仪式那天,在馆内的走廊书架上,“国学的天空”几个字一下映入了我眼帘,这不就是童学馆创始人李广斌教授推荐我们去看的那本书吗?粗粗翻了几页后,才突然发觉这本书的妙处之所在。

《国学的天空》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书中的内容清晰,易读、易懂,作者傅佩荣教授认为“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

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再次去阅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介绍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他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很多东西在我们认为太难达成,而孔圣人却能永远把理想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实在令人敬佩。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在阅读此书之后,更让人明白如何“立志于学” 学做“真人”,如何去把握时机,用心专注,不断提高自己。

作为国学幼儿园的教师,我能做好的是什么,除了教授孩子们知识、国学知识等,更重要的教授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小则从礼貌、节约能源、环保开始,相信只要有心、用心,一定能行。

桔子的天空读后感3篇


篇一:《桔子的天空》观后感(张奕辰)

电影《桔子的天空》观后感

四(7)班张奕辰 指导老师:陈会萍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集体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桔子的天空》。这部电影里有个小孩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他叫福果。福果生活在山区里,家境贫穷,他还很调皮,三番五次闯祸。有一次,他把邻居小朋友贵娃的遥控飞机给弄坏了,家没钱赔不起。他的爸爸妈妈决定摆脱贫穷的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就随贵娃的爸爸去南方的深圳打工赚钱了。

福果的爸爸妈妈走了以后,只剩下他和年老的爷爷在家里。为了照顾福果,爷爷每天既要去地里劳动,还要给他们做饭、干家务,很是辛苦。福果特别难过,他每天都希望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爷爷在地里栽了一颗桔子树,并告诉福果,等桔子树开了花,结了果,他的爸爸妈妈就会回来的。福果每天都去看这棵桔子树,盼望着它能赶快长大。

有一次,爷爷去地里劳动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膊,不能干活了。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福果又不会做饭,多亏有村里人的帮忙,给他们送饭。福果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爷爷的生活。日子一天天过去,福果也在慢慢长大,他变成了一个可以帮助爷爷分担家务的小大人了。

后来,在桔子树开始结果后的那年冬天,爸爸妈妈终于回来团聚了。 《桔子的天空》这部电影真实感人,通过一棵桔子树和一架遥控飞机,烘托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内心的痛苦、期盼和希望,也表现出了小主人公福果小朋友的聪明、勇敢和坚强,以及他和爸爸、妈妈、爷爷之间浓浓的爱。

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福果的成长,也感觉到了亲情的可贵。我希望家长们能在忙碌工作之外,多陪陪家里的孩子,让他们时刻都生活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

篇二:观《橘子的天空》有感

观《桔子的天空》有感

六(1)班 王曦玉

什么叫做“为了他,我才这样?”

在《桔子的天空》这部电影中,福果家靠卖桔子为生,钱挣的不多,只能算凑合过日子。一天,福果的爸妈知道贵娃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多,也约了几个人和贵娃的父母一起外出去打工。福果的爷爷在自家坟地上种了棵桔子树,告诉福娃等树结果了,福果的爸妈就都回来了。福果为了早日见到父母,精心地照料那棵橘树。两年后,橘树终于结果子了,福娃想父母终于要回家了,激动得难以自抑。但很不幸,贵娃的爸爸在买回家车票的路上,因车祸永远瞑目了。他们就借摩托车,带着贵娃爸爸的骨灰回到了家。回村后,他们才知道,福果的爷爷也去世了。

出发前,福果的妈妈说:“我为了他,才这样”。既然是为了所谓的那个“值得爱,值得疼,要让他过上无忧快乐颐养天年的生活”。那么,他们为什么去打工呢?是被人威胁吗?是吃不起饭吗?都不是啊!他们为的是身外之物,为的是面子,为的是让人性破裂的金钱,他们的思念

也是可怜的。明知两地,思念不只是折磨之痛,还更是希望。他们希望能相见,也确实有能力相见,但是他们是为了什么忍痛舍见呢?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亲情,但刚一起步就丢掉了亲情。《论语》中也提过“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大家想要保护他们的时候,请问,人呢?情呢?因此,我们不要为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舍弃了人性美好的东西。不然到头来都是徒劳,还浪费了美好的光阴,浪费了相伴的快乐。

从现在开始吧,尽自己的所能给你爱的人陪伴的快乐与情感的抚慰,永远记住“为”的真谛,“他”的内心。

篇三:《桔子的心》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桔子的心》这篇文章,它讲了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的对话。

小女孩问了妈妈两个问题:妈妈,桔子为什么是要剥皮的?为什么它的果肉是一瓣一瓣的而不是一整个的?妈妈一下子讲出了三个道理来。我觉得妈妈说得很对,只有付出了劳动,才有丰收,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前,我写的字乱七八糟的,常常挨妈妈的骂,后来我参加了书法班,学会了写字是要认真,一笔一划的写,万一有一个字没写好,就影响了整面的美观。现在我的字写的比以前认真了,整齐了,我还要争取把字写漂亮。我还懂得了我们得到好东西时,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和别人一起快乐。也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要浪费。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3)篇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 第(1)篇

博学的陈寅恪在清华放出过“四不讲”的豪言。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说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并非狂妄书生吹牛皮,而是真正做到了。尽管不少学生回忆陈先生的课比较难懂,但都听得津津有味。陈寅恪的学问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博学只是陈寅恪的一面,他的另一面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与“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处世之道。他自己提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精神”的做人原则,自己贯彻了一辈子。哪怕是因战乱流离失所,因动荡而贫病交加。哪怕是疾病缠身,遭人诋毁,陈寅恪都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在学术之路上前行。自古文人多相轻,近代学者中自然也有不认可陈寅恪的,比如钱钟书。但更多时候,陈寅恪还是被大家当成“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并被认为其学问是“近三百年一人而已”。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标榜自我,恰恰相反,这个盛名完全是别人给的。在这本书中,陈寅恪谈史学,他对关陇集团,对武则天当权,对山东豪杰为何能在唐朝强势崛起,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谈儒学,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分析其利弊。他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他看来,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巅峰在赵宋王朝而不是大众公认的李唐王朝。他谈佛教,认为佛教最大的特点是有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谈哲学,提倡“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的理念”即结合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思想学说,同时也要求研究者不能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当成古人所处的环境,将自己的哲学思想附会成古人的哲学思想,不这样来,就不能称之为严谨的治学。他不赞成激进的新文化运动,他提倡以中正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差异,既不激进破旧,也不固步自封。在陈寅恪看来,热爱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是,儒家中庸哲学中的伦理精神与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内核,是民族文化的基石。陈寅恪的可贵不仅在于博学多才,更在于其做人修养。带着“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光环,他无论遇到怎样艰难的环境,哪怕是腿断目盲,也不曾停止治学。向这位大师致敬!n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 第(2)篇

近日学得一观点,深以为然,即书籍是作者个人的自白,报刊是群体的自白。阅读此书,颇有疑惑,这到底是陈寅恪先生的自白,还是季风先生的自白。如若是陈先生的自白,此书有没有偷工减料之嫌,如若是作者的自白,又有多少是作者的私货,不得而知,估且读之以存疑。关于怎么继承和发扬或改革儒学的问题,在陈先生所处之年代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国人对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积弱积贫进行反思时,文化思想因素终将进入历史的反思熔炉中拷问一番。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继承和发扬的争议凸显,是以西学的原理和方法解构国学还是以遵循佛学中国化的范例改造和丰富国学的纷争不断。个人感觉陈先生的观点放在当下是再正确不过,但放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就显得不合时宜。当时之中国,主要目标在于救亡图存,社会需要一种变革,而非一种等着老蚌腹肉的沙粒孕育成珍珠。时下中国有能力有实力进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建设,陈先生所坚持的坚守的方法和观点,理应得到重视。

陈寅恪讲国学 读后感 第(3)篇

读完这本书由衷佩服这些国学大师,从做学问的严谨到为人处世的坚毅,处处让我感到灵魂深处的震撼。从书里我仿佛看到了大师的一生,更是学到了很多实用哲学,比如陈寅恪引用苏轼的话:“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他认为,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灵魂。再如引用孟子的话:“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陈寅恪先生看来,勤奋可以治疗懒惰,谨慎可以治疗骄傲,而比这两者还重要的则是诚信,因为诚信才是人们的立足根本。当然还有做学问时的严谨,作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古典文学与历史的研究独具一格。他研究古典文学时,并不局限于鉴赏诗词戏曲小说,而是打通了文史哲,将历史社会研究带入到古典文学研究中。“以史证诗”与“以诗证史”就是他常用的学术手法。总之,读完这本书很多感悟,也想向这位晚年失明腿残还坚持完成著作的大师致敬。

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3篇


篇一: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什么做什么都要有恒心才能成功。就像宇航员叔叔也是凭着毅力经过重重锻炼和考验才能飞上宇宙、征服宇宙的。还有奥运健儿们也是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怕苦,不放弃,才能夺得金牌,为我们祖国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数的突破。我们的祖国也是经过不断努力才能有了现代化的今天。所以我也要从小不怕困难,我的字写得不太好,今后我要每天认真练字,横要横得平,竖要竖得直,撇要有笔锋,捺要有捺脚,不怕手酸,坚持不懈地练,相信我也能把字练好。当然,作为小学生,我还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好本领,长大了为祖国作一份贡献。

篇二: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我懂得了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当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

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

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

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功课,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如何学习,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而在国学里,则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阅读时,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篇三:国学经典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一阵清脆的朗读声,在王家冲小学里传来,他们朗诵的是什

么呢?仔细一听,原来是老子的《国学》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

浅的知识。我更爱国学,因为他能使我们从蛮力小子变成一个儒雅少年。在国学中,每一个

单元都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道,使我们懂得不破坏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道,不乱

使用兵器才是真正的道。

国学这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在华夏各地传播这,不被中华儿女们朗诵着。我喜欢国学,

喜欢它那令人反思的语句。我爱国学,爱它那蕴含着深刻含义的句子。学国学,使我懂得礼

让,学国学使我明白道是什么。老师们说的好,我们是踩这巨人的肩膀向上爬的。我们是踩

着国学这个宽阔而高大的肩膀向上爬的。因此,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学国学,我快乐!2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

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

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

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

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

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

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日记300字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

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3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

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

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

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

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

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

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

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

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

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4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

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从

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

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

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

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

《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

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

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

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

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5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

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从

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

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

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

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

《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

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

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

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

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

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

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

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

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

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

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

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

探究。篇三:国学经典读后感我读《论语》

大石小学六年级三班 刘江雪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

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其中尤其以《论语》为甚。《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

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

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

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

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

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

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

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

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

要经常反思自己,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

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篇

四:《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这一阶段,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

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

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是啊,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

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

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

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

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还写

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

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

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

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

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 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

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

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

反思自己的学习,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

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

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学习,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

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金溪镇中心学校 张丽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

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

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

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

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

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

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

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

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

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

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

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

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

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

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

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

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

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

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

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若星汉天空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若星汉天空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即使命运已经注定,每个人也有去改变他的权利。

康德不断的想摆脱魔王的命运,最后变得一无所有,在大笑中选择灭亡。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不甘、愤怒以及失去一切的绝望。

罗恩因为嫉妒,出卖了朋友,背叛了友谊。他以为他获得了力量,消灭了魔王康德,受到了万众的敬仰。但是魔王依旧在,他收获的只剩下孤独与寂寞,即便是他的老师也已经离开,他变成了康德。

云迪与百亚,全文最悲剧的角色,遇上康德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命。云迪在最后一刻,体现的是那伟大的母爱,愿意为孩子和全世界为敌。百亚两次死亡,表达了自己对康德浓浓的爱,和愿意为了心中的伟岸付出一切。

魔族为了自由,牺牲了太多。看到最后,我有一种想法,让那女神镜湖永远被诅咒缠绕,让那十二神木被怨恨烧焦。

如同《悟空传》一般,今何在的书总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甘。这是一种呐喊,是对命运的抗争。

我们很多人,每时每刻都在刚筋骨泥土的城市中挣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生活更加美好幸福。那么,我们更应该扬起骄傲的头颅,勇敢的向命运发起冲锋,无论前面是怎样的荆棘丛生,或是如何的刀山火海。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最后我还想概括两个观点:

1.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就要做出牺牲,无论多么惨重,自由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2.很多背叛都是因为嫉妒,它能将挚友变成死敌,而且最危险可怕的从来不是敌人,是自己人,有时候敌人比自己人更诚实。

若星汉天空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二刷~觉得和大话有些相似,康德如果不使用魔王的力量,不能救云迪;而一旦使用,意志就会被侵蚀,丢失理想,走向被世人唾骂、被打被的圣骑士的宿命,甚至连爱,都成了奢望。在宿命与抗争之间,还穿插着身不由己、世间安得双全法的矛盾;如同至尊宝与紫霞,不戴金箍,不能救她,戴了金箍,不能爱她。入了所谓的佛门,当了所谓的圣骑士;最终成的是无情的佛与铠甲下腐朽的圣骑士。

第二遍看的是(应该)最新修订的纸质版,加了番外篇,康德还活着,已脱下了银色的铠甲,魔王也复活了,但至少康德又变成了康德,一切才刚刚开始……

若星汉天空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若星汉天空》

还记得刚读完此书的时候,我的心中毫无波澜,觉得它既不比故事有吸引力,又丝毫没什么思想在其中,可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康德。

总会在某一刻,忽然就向了一直抵抗着的投降,向一直害怕着的认输,就像是认命,不再那么顽强如同春风吹又生一般,可是就如同春风吹又生一般,下一秒还是决定好好地奔着自己一直向往的而去,为你 千千万万遍。

只有自己才知道,我终究有没有放弃;只有自己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变成那副讨厌的模样;只有自己才知道,我是以何种方式虔诚地守护着我的信仰。

它不是在说命运不可逆,而是在讲信仰不会忘。

我懂了之前自己的浅薄,书的魅力在于此,明明是虚构,却无一不映照着现实,并给现实的我们以力量与慰藉。

-于2016年5月4日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读后感(3)篇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读后感 第(1)篇

作为启蒙书来说,选的诗大都短小精悍,尤其是比对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虽然蘅塘退士的诗三百曾经也是作为启蒙书,但是对于今人来说,国学的基础普遍较差,而其选篇幅又大都较长,很容易让人产生畏难心理。而这本唐诗所选的古诗多者也不过四联,相对轻松,作为启蒙书来说,算是很照顾我们这些基础薄弱的人了。

但有些诗人和诗也比较生僻(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且译文真的很随意,古诗中的字也多有错处,我至少发现了五六处。图书的校验真的还要再仔细一些,尤其还是这种启蒙类的书,总不好一开始就把人往错误的方向上领。

所以友情向大家提醒一句,在读诗背诗的时候,也可以多方查验一下,有些的确是有几个版本的,且都适用。有些则真的是这本书的失误。

最后,纪念一下背完了其中的172首古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借用一句古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诚然试用于今时今人。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读后感 第(2)篇

在吉隆坡转机的时候翻完了此书,书中内容几乎皆能成诵。有段时日没写书评了,今日记录一二。我曾写过一首《殇霓裳》:“唐音依旧,华章几阙,何处人生?华清需思诗酒韵,欲望乾坤万古倾。马嵬坡下,曾经应迷惘。倚阑凭看,铁马金戈几度狂?江山乱舞,风马安急跃苍茫?不见秦王破阵乐,恰有霓裳羽衣曲亦长。但为盛世繁歌势,唯有轻舞扬。丝桐韵老,八音醉灵皇。人间自是真知见,此声方照皆未央。穹冥无限悲歌里,梦中惊起心徘徊。一笑回溯,再笑魂殇。”最后那一句“一笑回溯,再笑魂殇。”是我写着《殇霓裳》时,心中想的其实是千年前的那古拙的音乐祭舞。其实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更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舞,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每一个时代的代表都是用心之作,他体现了他所在的那个朝代的一切……石铸惊天兮灯无明,衣羽动魄兮鼓筑声。唐之遗韵,连接远古音律,可泣鬼神!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读后感 第(3)篇

1、大多数人的国学启蒙来自诗经,来自唐诗宋词,来自课本作业。随着岁月渐长,自己竟不再喜欢解读和诠释,简单得重温原文便能寻得乐趣。三颗星,因为它是汇编,也因为看不出编者的思维及分类逻辑,无他。
2、幼时读唐诗,大概因为朗朗上口也因为学业负担,后再读唐诗,因为升学试卷会有意境解读字句诠释,再后来想读唐诗,因为看到语言的美好,体验到古人的乐趣。看了唐史再读唐诗,会联想起彼时的生活与交际,感谢古人为我等奉上的文化葵宝,温故知新乐常在。
3、进入新时代,自媒体为芸芸众生提供了新的平台。原本随口吟唱亲朋宴饮的诗词歌赋,变成了互联网平台的网红和作家。文字之间,记录的正是时间的痕迹、时代的记忆。
4、想不到春节反倒比平日时间更琐碎,趁此间隙重温经典也是不错的选择,难得悠哉难得闲。

《烂漫的天空》读后感三篇


《烂漫的天空》读后感三篇

《烂漫的天空》是由许多童话故事组成的书。下面我们来看看《烂漫的天空》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烂漫的天空》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烂漫的天空》这本书,里面有着许多隐含深刻道理的故事。特别是《麻雀的评论》一文,更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麻雀高傲自大,自以为是。讥讽竹笋、蜜蜂、小鸽子,觉得他们都完成不了自己的理想,可当麻雀再次遇见他们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他大吃一惊,相信不了事实。

我开始觉得麻雀高傲自大,非常可笑,可是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不正也有着许多这样的“麻雀”吗?

我在做数学作业时,看到前几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都得到了优秀及以上,便感到有些骄傲自满,再次做时做得马马虎虎,第二天作业发下来一看,错了两道题,把进率都搞错了,我不正像文中的那只麻雀吗?

高傲自大是许多独生子女的缺点,但教育家卡尔·威特却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方法,以至于儿子并没有骄傲自大。在儿子有了善行后,他不是一味地去表扬他,而是适当的让他得到赞许,让儿子知道不能太自满。等儿子明事理后就告诉他,一个人无论怎么优秀,都不能和至高无上的上帝相比,这也是为了让儿子不狂妄自大。

巴甫洛夫说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让我们不再骄傲,做一个谦虚朴实的人。

《烂漫的天空》读后感2

我读了《烂漫的天空》这本书中的《给火车开门》这个小故事后深有感触。我最喜欢故事中的谦虚好学,热心为大家服务的面包狼了。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面包狼在森林中开了一家面包店,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前来购买,面包店非常拥挤。面包狼想出发酵粉撒在木头房顶上,还给木头房子浇水,施肥,经过一个月房子长了一倍。可问题来了,森林中正好要弄铁路,需要把面包房拆掉,面包狼不肯就想出铁路从房子中穿过。就这样面包狼又管面包,又当铁路的车站长,也得到了动物们的信赖。

从中我读出这个面包狼非常的关心森林中的动物,比如说天下起了大雨,面包狼过意不去,就把面包降价卖给动物们。有一次它忘给火车开门,遭到了火车们的批评,心里非常难过。从此以后,它给火车开门特别用心,心里还暗暗想着可不能耽误火车们的事。有许多老晚点的火车,遭到了铁道部长的批评,原来动物们乘火时经常站在铁路旁招手,大喊一声,就拦下一辆火车,及影响火车运行,又不安全。面包狼想出办法:要坐火车就到面包店,乘火车。

面包狼为了火车,把面包店改成了火车站,这样又能为火车服务,又能卖面包,得到动物们的大大赞赏。它为了大家服务,想出了许多好方法。今后我要想它学习肯动脑经,谦虚好学,肯热心为人们服务的人。

《烂漫的天空》读后感3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书,名叫《烂漫的天空》。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比如:《蜘蛛、蝉和老桑树》、《“小伞兵”和“小刺猬”》、《大魔法师为什么忘了密码》……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一篇文章主要写了没头脑他小时候做事丢三落四。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他和要好的同学“不高兴”遇到了一位仙人,这位仙人把“没头脑”变成了一个建筑师,把“不高兴”变成了一位演员。后来,“没头脑”建筑了一座三百层的少年宫,可是没电梯。“不高兴”请他看戏时他才想起来,好心的守门同志给他开了一张条子照顾他吃的睡的。一路上所有去看戏的人都在抱怨这个工程师,没头脑听了很惭愧,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大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这场戏演的是《武松打虎》,不高兴演的是老虎,到了老虎要倒下来装死的时候不高兴却不高兴了,所以戏就没完没了的打了下去。连续打了几天过后,不高兴就发现观众们都开始抗议了,觉得自己做错了,下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他刚想停下来,却发现情况不妙——观众们全都向他追来,他撒腿就跑,他顺着楼梯往下滑一小时就滑倒到了楼下。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长大以后一定会做不成大事情的。

读后感《国学的天空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蚯蚓的天空读后感50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