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感谢您的参阅。

前一段时间,我买了一本新书,叫做《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者是郭建龙。

说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大部分人往往是不太清楚的,至多了解一下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

而因为很多人对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了解,也看不懂,进而会相信很多人所得出的简单粗暴的结论,这显然会误导大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采用的是回看历史的方法,全书系统讲述了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年里,中央帝国的财政状况、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回看历史,进而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

丘吉尔曾说,一个人能够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所以我本人是很喜欢这样的著作的。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太多人喜欢看着现在谈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去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仅仅是突然出现的吗?还是在历史里早就有过痕迹,甚至是在历史里早就出现过?

本书的作者坦言,研究历史的学者,大多数不懂经济;而研究经济的学者,大多数不懂历史。而极少数的既懂历史又懂经济的学者,往往又缺乏耐心去故纸堆、去史料库一篇又一篇地查阅史料,所在这些年来,像作者所著类型的书籍,在市面上并不多。

而作者显然认为,自己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至少在作者看来,自己是既懂历史又懂经济,而且还能耐得住寂寞到故纸堆里去查阅史料。

在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管中窥豹,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不知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研究经济的人才,还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撰写史书的人不愿意过多提及经济方面的问题,总之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里,似乎很少听到有人谈论古代的经济问题。

比如,当我们谈论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更加津津乐道的是秦国发动的一场又一场针对六国的战役,却很少有人了解,当秦国能够如此频繁地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背后,其经济状况和后勤保障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书的作者将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秦朝到南北朝结束,隋朝到宋元,明朝到清朝。

在第一个阶段,即秦朝到南北朝里,中央帝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帝国的财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大臣试验了无数种方法,但是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困扰帝国的财政问题主要就是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而收支不平衡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的开销过大,单纯依靠税收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皇帝的花销和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了。

在一个帝国建立之初,往往是机构简单,办公人员不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政府完全可以依靠税收来维持政府的运转。

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加长,政府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快速扩张的轨道,基本上执政几十年之后,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比最开始多上好几倍。

并非只有政府在运转的过程中会不断膨胀,而是所有的组织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膨胀。但是作为企业,它会在自己已经过度膨胀的时候采取裁员等止损方式,或者是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显然政府是不会裁员,也不愿意破产,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总是想要从民间攫取更多的钱来维持政府运转。

在经济和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政府能够收上来的税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土地税。但是天下土地就那么多,又受限于技术和官僚集团的执行力,往往也不能做到彻底清查土地,所以财政问题一直是政府所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够快速获得大量钱财的方法就诞生了:建立国营企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

汉代经过七十多年的休整,使得民间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已经无意在与匈奴进行和亲了,此时的汉武帝想的是,如何能够彻底消灭匈奴。

于是,经过准备,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发动战争。除了对匈奴的战争以外,汉武帝还发动了很多其他的战争,在这里仅仅举最典型的对匈奴作战的例子。

战争开始没几年,汉初积累的钱财就消耗一空了,这大大出乎汉武帝的意料。对于从小衣食无忧的汉武帝来说,他是不知道艰苦岁月的艰辛的,所以在他掌权的时候,花钱如流水。

钱财没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朝廷上出现了一大批理财专家,也就是史书里写的「聚敛之臣」。

其实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史官去贬低这些善于理财的官员,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汉武帝的意志而已。在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下,只要是皇帝自己首先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皇权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皇帝基本上可以做到在钱财上想咋花就咋花,而作为替皇帝「分忧」的臣子,除了尽量满足皇帝的需求以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道路。

这些善于搞钱的官员给汉武帝的建议就是,开办国营企业。具体来说,就是把盐和铁的生产销售经营权,全部都收归国家。

虽然很多人反对政府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但是汉武帝采纳了「盐铁专营」这个建议。

国家进行盐铁专营之后,财政问题确实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还是缺钱。

于是,汉武帝继续想办法弄钱,比如卖官鬻爵,比如鼓励人们举报有钱的大户等等。

短时间内,政府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用一句《让子弹飞》里的台词形容就是:上任县长把税收到了2010年了,老百姓成穷鬼了。

没错,汉武帝虽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他也彻底破坏了民间的经济和整个官场的风气,使得后世所有的接任者都只能不停地修补漏洞,而没有办法再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对此,本书的作者痛心疾首,而同样的,很多学者对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持批评态度,认为汉武帝不如他的爷爷和父亲做得好。至少在他爷爷和父亲的统治下,民间的经济很发达,老百姓的日子很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首先,在文景二帝统治期间,民间经济确实很发达。但是与之一同存在的是,民间的贫富差距极其悬殊。所以,所谓的民间经济发达,往往都是出现了大量的富豪,以及无数挣扎在底层的人民。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过大的贫富差距一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最终整个国家都会为此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民间经济繁荣是好事,但是贫富差距过大是坏事,这两者必须尽可能地协调一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让无数统治者痛苦的是,这二者的平衡点极其难找。民间经济繁荣,往往就会拉大贫富差距;而缩小贫富差距,往往带来的是社会经济整体退步,甚至是共同贫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2500字


前一段时间,我买了一本新书,叫做《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者是郭建龙。

说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大部分人往往是不太清楚的,至多了解一下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

而因为很多人对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了解,也看不懂,进而会相信很多人所得出的简单粗暴的结论,这显然会误导大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采用的是回看历史的方法,全书系统讲述了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年里,中央帝国的财政状况、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回看历史,进而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

丘吉尔曾说,一个人能够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所以我本人是很喜欢这样的著作的。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太多人喜欢看着现在谈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去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仅仅是突然出现的吗?还是在历史里早就有过痕迹,甚至是在历史里早就出现过?

本书的作者坦言,研究历史的学者,大多数不懂经济;而研究经济的学者,大多数不懂历史。而极少数的既懂历史又懂经济的学者,往往又缺乏耐心去故纸堆、去史料库一篇又一篇地查阅史料,所在这些年来,像作者所著类型的书籍,在市面上并不多。

而作者显然认为,自己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至少在作者看来,自己是既懂历史又懂经济,而且还能耐得住寂寞到故纸堆里去查阅史料。

在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管中窥豹,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不知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研究经济的人才,还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撰写史书的人不愿意过多提及经济方面的问题,总之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里,似乎很少听到有人谈论古代的经济问题。

比如,当我们谈论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更加津津乐道的是秦国发动的一场又一场针对六国的战役,却很少有人了解,当秦国能够如此频繁地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背后,其经济状况和后勤保障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书的作者将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秦朝到南北朝结束,隋朝到宋元,明朝到清朝。

在第一个阶段,即秦朝到南北朝里,中央帝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帝国的财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大臣试验了无数种方法,但是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困扰帝国的财政问题主要就是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而收支不平衡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的开销过大,单纯依靠税收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皇帝的花销和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了。

在一个帝国建立之初,往往是机构简单,办公人员不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政府完全可以依靠税收来维持政府的运转。

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加长,政府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快速扩张的轨道,基本上执政几十年之后,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比最开始多上好几倍。

并非只有政府在运转的过程中会不断膨胀,而是所有的组织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膨胀。但是作为企业,它会在自己已经过度膨胀的时候采取裁员等止损方式,或者是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显然政府是不会裁员,也不愿意破产,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总是想要从民间攫取更多的钱来维持政府运转。

在经济和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政府能够收上来的税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土地税。但是天下土地就那么多,又受限于技术和官僚集团的执行力,往往也不能做到彻底清查土地,所以财政问题一直是政府所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够快速获得大量钱财的方法就诞生了:建立国营企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

汉代经过七十多年的休整,使得民间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已经无意在与匈奴进行和亲了,此时的汉武帝想的是,如何能够彻底消灭匈奴。

于是,经过准备,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发动战争。除了对匈奴的战争以外,汉武帝还发动了很多其他的战争,在这里仅仅举最典型的对匈奴作战的例子。

战争开始没几年,汉初积累的钱财就消耗一空了,这大大出乎汉武帝的意料。对于从小衣食无忧的汉武帝来说,他是不知道艰苦岁月的艰辛的,所以在他掌权的时候,花钱如流水。

钱财没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朝廷上出现了一大批理财专家,也就是史书里写的「聚敛之臣」。

其实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史官去贬低这些善于理财的官员,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汉武帝的意志而已。在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下,只要是皇帝自己首先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皇权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皇帝基本上可以做到在钱财上想咋花就咋花,而作为替皇帝「分忧」的臣子,除了尽量满足皇帝的需求以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道路。

这些善于搞钱的官员给汉武帝的建议就是,开办国营企业。具体来说,就是把盐和铁的生产销售经营权,全部都收归国家。

虽然很多人反对政府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但是汉武帝采纳了「盐铁专营」这个建议。

国家进行盐铁专营之后,财政问题确实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还是缺钱。

于是,汉武帝继续想办法弄钱,比如卖官鬻爵,比如鼓励人们举报有钱的大户等等。

短时间内,政府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用一句《让子弹飞》里的台词形容就是:上任县长把税收到了2010年了,老百姓成穷鬼了。

没错,汉武帝虽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他也彻底破坏了民间的经济和整个官场的风气,使得后世所有的接任者都只能不停地修补漏洞,而没有办法再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对此,本书的作者痛心疾首,而同样的,很多学者对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持批评态度,认为汉武帝不如他的爷爷和父亲做得好。至少在他爷爷和父亲的统治下,民间的经济很发达,老百姓的日子很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首先,在文景二帝统治期间,民间经济确实很发达。但是与之一同存在的是,民间的贫富差距极其悬殊。所以,所谓的民间经济发达,往往都是出现了大量的富豪,以及无数挣扎在底层的人民。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过大的贫富差距一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最终整个国家都会为此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民间经济繁荣是好事,但是贫富差距过大是坏事,这两者必须尽可能地协调一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让无数统治者痛苦的是,这二者的平衡点极其难找。民间经济繁荣,往往就会拉大贫富差距;而缩小贫富差距,往往带来的是社会经济整体退步,甚至是共同贫穷。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500字


我们是为什么要读书?在下以为,读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就是开天眼作者用其学识见地,对收集到的知识素材进行整理推演,向我们揭示出世界从未被触及的运行模式。然后我们接收、思考、试用,世界轰隆隆的剥落了一层蒙皮,真相显露出来。从此,你也不一样了,世界也不一样了。

客观的说,这本书就算是其中达标之作。(任何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其实都有这个功能,但其中高下,的确判若云泥,能达标已经极为难得)。

钱不是万能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后面接着的那句才是王道。任你雄才大略汉武帝,万国来朝大唐威。勤政残暴朱重八,艺术基因南渡宋。在财政民生的规律性面前,威风架子追求尊严都像碰石头的鸡蛋一样,无奈的破碎了。

郭建龙先生拥有一颗令我钦佩的冷静和稳定的心,将一个个青萍之末的微微摆动,与当朝后世改天撼地的滔天巨浪的内在演化不徐不疾的展示。千百年的时间跨度,英雄或怯懦的统治者,宽仁或苛刻的官员,以及亿万的苦乐终生,都是笔端一颗墨珠,就是这样,就该如此。

还有一点殊为难得,笔者往往直接评论当下中国的改革进程,力度大到让人觉得会被和谐的地步。这书能够通过严格的审查成功出版,本身是不是就传递了什么信息呢?

总之,这书如果你读了以后,再看见各种时政新闻,历史故事,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和推演体系去观察分析,那么恭喜,你通过看书,成功开了一只天眼。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_800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800字

本书作者按照中国帝国集权的三个阶段书写了税收在方式制度上的变化。国家是唯一具备使用合法暴力的组织,而税收就是支持这一制度的制度成本。有人会说我不承担这个费用了,我自己保护自己。话是没错,但这就让自己处在了被其他任何人攻击而对方不需要负责的境地,防卫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国家是个体付出成本最少而获益最大的方式。如此一来,税收就变成了所有人都认同其存在合法性但又想方设法避开的制度安排。国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内容,分析过去的王朝收取维持国家存在的养护费其中得失才是。

收税的历史就是一部加税减税免税逃税互相纠缠的历史。税收模式永远是在最省力的情况下收取足够多的税金这个方向上探索。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无非是民间疲敝没有了反抗必要,统治阶级再给个顺水人情。当然书中对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仅是从当时的舍与得来看的确与我们所受教育灌输的常识有所偏差,读者也是一边倒的否定作者。其实我到不觉得作者是完全错的,放在当时享国日久的君主自然容不得被隔三差五的勒索,但按照现在评价汉武帝对于之后百余年甚至千年的民族认同的贡献来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就有些苛求古人了。这一点在万历三大征那部分就没有那么多读者反对作者的分析了,可能是前边反对太多进而不读了,也可能并不了解万历在朝鲜对日作战造成了日后三百余年东亚地缘格局的稳定。所以评价古人的作为不能跳出他们当时对世界的认知范畴。

话说回来,书中按照中国皇权政府结构的三阶段分析了税收模式,税收特权,避税模式,货币制度,货币发展,金融发展,技术发展对经济及税收的影响,政府结构,垄断经济,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诸多方面解释了古代中国皇权被税收所束缚的现实。分析货币制造、流通对税收的影响完全可以照搬来理解当下的经济现象。这本书里读者的观点有些也是挺有意思,但没营养的也有点多。

狼图腾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多少年来,龙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就连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华龙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的标志,作为一种图腾式的象征深深的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然而在我读了《狼图腾》这部优秀作品之后,却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不禁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不是更应该把狼作为图腾,而狼的那种锲而不舍,坚韧顽强,团结机警的精神也从古至今展现在每一个优秀的中华儿女的身上。

我认为,姜戎的《狼图腾》是一部深切关注人类土地家园,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作者写作历时30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和体验,触及和诱发了人类生存的许多道理,让人的心为之悸动和痛楚。书的主体部分陈述了原本的内蒙古草原既受狼害又与狼不可分离,既恨狼又敬畏、崇拜狼,所谓学狼,护狼,拜狼,杀狼的图腾崇拜和精神悖论,描绘了几十次惊心动魄、伤心惨目的人狼战争,写了能够在几天几夜里洪水滔天般把几千匹马从肉体到灵魂彻底瓦解的蚊灾,也写了黄灾、白灾、 鼠灾。在暴烈的血色场景的间隙,作者用另一副雄浑而柔情的笔调,描绘了荡人心魄的草原之美,那翡翠般的聚宝盆,那美丽的天鹅、野鸭、大雁、那色彩斑斓的大鸟小鸟、那娇艳欲滴的白芍药、那满地的无名野花、那清苦的草香,令人沉醉,让人心胸浩阔。整部作品那刚健,苍凉,硬朗的排浪式的语句,它那不加文饰地逼真感和原生感更能凸显其狞厉之美。当然,狼才是《狼图腾》这本书的精神主载体,狼的狡猾,狼的智慧,狼的生命强力,狼的团队精神,以及狼性,狼眼,狼嗥,狼烟,狼旗等等,才是全书的看点所在。

我对小说中人与狼斗智斗勇的大量精彩片断很感兴趣,我看陈阵钻狼洞,掏狼崽,抚育小狼的经历,也大为感动。书中所写的那个小狼在人的圈养之中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在为自己的生存做挣扎,狼那种桀骜不逊,宁死不屈的性格一直贯穿着整部文章当中,当主人公陈阵要带着小狼去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几辆牛车在拽小狼脖子上的项圈,而小狼却后腿蹬地,前爪深深的插在土里面,脖子上已经渗满了血,项圈几乎要勒断了了小狼的咽喉,可是他仍旧在反抗着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狼鬃也根根竖起来了。作者用自己的笔触通过对一只被圈养的小狼描写含蓄的展现着整个蒙古草原狼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在以狼为图腾的游牧民族身上充分的展现出来,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横跨亚欧大陆,有着一半犬戎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开元盛世,努尔哈赤率兵入关建立大清王朝这些推动着历史发展的人们身上都充分的展现着狼性,也正是这种狼性使中华民族不断的进步着,当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依旧保留下来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狼用它的智慧在这个草原上为自己谋求生存的空间,用它的勇敢顽强继续着这个种群的延续,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昌盛不也需要这种智慧,这种精神吗!也许这就是狼性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共性所在。

对于狼性的优点,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学者已经研究了很多,如:狼性销售法则,狼性管理法则等都是借用狼的生存智慧来为人类服务。在中国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家已经开始采用狼性的管理,如华为任正非,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曾经被议论的满天风雨的床垫文化就是来自要造华为狼图腾的华为公司,但是议论归议论,华为的生存依然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追究狼性的根本原因,我想应该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使得狼进化的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因为巨大的生存压力,生存竞争,使得狼的优点更加的突显出来,并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对于人类来讲,有更多的生存竞争压力就会做出更多常人不可能想象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更是如此。越是有危机感的国家的民族,他们的骨子里面就越会有拼搏精神,更具有狼性,此刻,我们是否是想起了我们古代先人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这种拼搏精神,这种狼性正是推动着社会进步的 强大动力,落后就要被挨打,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同自然界其实是一样的,竞争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弱肉强食的婉转说法,这样看来,只有具备这种狼性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许你会认为可以把我所说的狼性概括为一种永往无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单单这样认为确又太过狭隘,在这狼性的背后也隐藏着其他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一、团队精神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每个成员都不希望成为光说不干的老板,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维系于此。枯木不成林,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个人如果不能融入到一个团体中那么他的价值永远也不会完全体现。

二、和平共处

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另外,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了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想到个人,想到国家,我们一直贯彻执行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着国人与国人的和谐,也要求与其他国家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之下才更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政治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才能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耐心

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使驯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猛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指定的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鹿又被放开归队了。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 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了。最后,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是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为什么它们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那头驯鹿呢? 因为像驯鹿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这种耐心正是放远眼光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只有把眼光放远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四、不惧失败

狼群也许算得上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然而它们却有约90%的失败率。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狼群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于眼前的工作,它们继续运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技能,再加上它们从暂时的挫折中学到的知识,深信成功定会来。许多人将一次不成功的狩猎视为他们生活失败的象征。从狼身上我们学到,此时的失败正是再次狩猎的开始。失败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现实。失败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收获,而不是放弃的代名词,失败是一种感觉,成功则是一种理想。当我们遇到挫折之时,丢掉这种失败的感觉,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理想,这样我们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狼图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心中狼的形象,从狼的习性、捕猎中学军事、学智慧,在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狼的时候真的很难想象这个被我们所轻视及痛恨的物种,有这样多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总结,而狼的团结、勇敢、残忍、忍耐、机智、冷静、贪婪等等,在我的脑海中根本找不到能与之相媲美的动物。我时常在想,假如我有狼的品质和那些优良的心态,那么还什么样的困难能打消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暗暗的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思考的狼,学狼的智慧、学狼的才学,让这些好的东西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时间和实践中加深我对狼品质的深刻理解。(这时使我想起了这本书序言中写的一句话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中国人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全都附加在龙这样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动物中,而却用自己骨子中的狼性去实践着中华民族儿女的理想,这么看来龙图腾代表着一种希望,而狼图腾代表着一种精神,而我们所要做得就是把这种精神注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然后带着希望继续着我们理想,我相信这样的中华民族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张爱玲与上海的关系不难理解,十里洋场,一城故事;然而提到北京,我更多的想到的却是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反映了老北京的风貌与那个年代普通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城南旧事》,去探寻林海音心中的那个老北京,走进那一片斜阳古道,城南落花。

走进《城南旧事》,便深深地感受到这一个旧字的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飘落在皇城墙上的冬雪简简单单的意象,一个一个的片段,像是一扇古旧的铜门,轻叩,推开,便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另一种生活。

《城南旧事》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小故事组成,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以孩童纯真的视角记录着她自己的童年,记录着儿时自己眼中的疯女秀贞、小伙伴妞儿、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妈妈以及她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惠安馆传奇》是其中最长的一个故事,篇幅几乎占到全书的一半。英子随宋妈打水时在井边遇到了梳一根细细辫子的妞儿,与她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两个人常常一起看小鸡,踢铜钱。她偶尔给英子讲逼着自己学唱戏的父亲,虐待自己的母亲,并许下要离开家去找亲生父母的愿望。英子对她十分同情。惠安馆门前总站着的蓬刘海红裙子的姑娘也令英子很好奇,她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女秀贞。一个午后英子悄悄溜到惠安馆,秀贞的可爱与亲切让英子忍不住想要与她亲近,和她一起玩儿。渐渐地英子知道了秀贞的故事,她与大学生思康相恋又不得不分开,他们的孩子被她的父母抱走扔掉英子觉得她可怜,要帮答应她找到女儿小桂子,并把自己钟爱的钻石表送给小桂子。故事继续展开,英子知道了妞儿就是秀贞日思夜想的小桂子,于是一个下雨的傍晚,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并把一个金镯子送给她们,帮助她们去找远在南方的思康。

《我们看海去》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英子用她平实而安静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一个小偷之间的真挚情谊。英子送走妞儿和秀贞后大病一场,病好后父母带着英子搬到了一个新的胡同。新家附近有一座空房子,空房子对面有一片空地,长满了一人高的荒草。英子草地里帮同学找球时与一个小偷偶遇,他有着厚厚的嘴唇。英子起初有些害怕,但想起会看相的李伯伯曾经告诉她嘴唇厚墩墩的人为人忠厚老实时,便觉得他很善良。那个人常夸英子聪明、伶俐、厚道,并鼓励她好好读书,一来二去,他们成为了朋友。那个人喜欢给英子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不肖,讲自己成绩优异的弟弟,语气里有着些许的无奈。他的弟弟与英子在同一个学校读书,每次提到弟弟时,他都十分自豪,他要尽哥哥的责任,要供弟弟飘洋过海去念书。

英子有个愿望是去看海,那个人也有这个愿望,于是他们立下了我们看海去的约定。那个人常常对英子说我也是好人 、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啊,后来还将自己珍藏的一串佛珠送给了英子。年幼的英子不懂什么是贼,也不懂那个人为什么这样说。直到他因偷盗被抓,英子依然相信他不是坏人,不愿按妈妈说的那样把他当做坏人。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去看海》这首小诗常常被英子和小偷吟诵,贯穿于故事始末,简单的文字,却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纯美的画面。蓝色的大海上,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照着海面,照着他们的约定,照着英子的童年。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干净的文字,纯真的感情,读《城南旧事》,内心总有满满的温暖。然而这种温暖背后,又有着一分淡淡的无奈与忧伤。会馆门前的疯女秀贞、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喜欢《城南旧事》,实在不是没有道理的。最初吸引我的,便是它那童稚、细腻、温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简简单单的语言,却将人深深地吸引。《惠安馆传奇》中有这样的话: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孩童般的语言,不华丽,却会为我们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质朴纯真。读着这样的文字,就仿佛看到了英子的小床,看到了晒到小床上的阳光,看到了阳光中飞舞的小小的灰尘,看到了坐在窗前发呆的英子。这文字就如同冬日的阳光,平凡却温暖,让人留恋。读《城南旧事》,就如同与一位多年未见得老友对谈,那样自然,那样舒服。

除了那童稚、细腻、温馨的文字,更令我动容的是英子那一颗善良,纯洁的心。《惠安馆传奇》的文末讲述英子在搬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重新坐正,只好看赶马车的人狠心地抽打他的马。皮鞭子下去,那马身上会起一条条的青色的伤痕吗?像我在西厢房里,撩起一个人的袖子,看见她胳膊上的那样的伤痕吗?早晨的太阳,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那不太干净的脸上,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我不要看那赶车人的皮鞭子!我闭上眼,用手蒙住了脸,只听那得得的马蹄声。车夫赶马,在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一个细节,却让英子如此难过,仿佛皮鞭子不是打在马的身上,而是打在英子身上,她不由得闭上眼睛,蒙住脸,不忍相视。其实又何止是对马儿呢?无论是疯女秀贞,她的伙伴妞儿,小偷,还是与她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她们都是不完美的,然而英子总可以带着一颗充满爱的与他们相处,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从《城南旧事》中,亦可以看到老北京的风貌。这是条死胡同,做买卖的从汤匙的把儿进来,绕着汤匙底儿走一圈,就还得从原路出去。这时剃头挑子过来了,那两片铁夹子唤头弹得嗡嗡地响,也没人出来剃头。打糖锣的也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儿,有山楂片,还有珠串子,是我最喜欢的英子是这样描述新家的胡同的。胡同,剃头挑子糖锣印花人儿从这些独具京味儿的物件中,可以看到一个渐渐远去的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生活,也明白余光中先生为什么说北京是林海音的 了。

如果说散文是一杯茶,小说是一杯咖啡,那么《城南旧事》就是一杯温润的牛奶,在那些阳光灿烂的午后细细品读,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她是那样的精致,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一滴水可以折射一个纷繁的世界,一扇窗可以通向一颗温暖的心。而《城南旧事》就是一扇门,走进它,便可以走进一片落花与斜阳,走进英子的童年,并在她的童年中回忆我们自己的童年。

《荆棘鸟》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太长,而是书中看似平静的叙述隐藏的巨大的悲哀让人无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有作家的冷静与近乎残酷,我写小说时,在动笔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没了。

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苦将至的时候。就像荆棘鸟扑向尖刺的时候,也是她唱得最动听的时候。

菲奥娜是一位贵族的女儿,未婚先育,孩子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政客,他爱菲却不能娶她。菲被家族遗弃,被父亲安排嫁给了剪毛工人帕迪。婚后,她对帕迪与孩子极其冷漠,她把自己埋在繁重的家务之中,每天一言不发像陀螺一样劳作着。她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以劳累,但她不会爱他,她爱的只有弗兰克及弗兰克的父亲,她一直都生活在对自己早年的欢乐的幻想之中。直到帕迪被大火烧死,她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深爱着他。而在他生前,她从没说过,也从未知晓。

有的爱情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就像《神雕侠侣》里的郭芙,直到嫁给耶律时才明白自己爱的是杨过。她以前专门跟他作对是因为她为得不到他的爱而气恼。我们总是自以为很透彻,却在自己对自己的判断的坚持中做了傻瓜。

菲的女儿梅吉在孩提无知时,虽然有痛苦的时候,如在教会学校读书被阿加莎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特丽莎分手及弗兰克逃走,都曾让她深深痛苦,然那时她有真实的欢乐,就象艾格尼丝的到来、认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当拉尔夫被利欲权势,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梅吉,我把你卖了,卖了一千五百万银币。拉尔夫说。对穿着玫瑰灰衣服的梅吉说。他痛苦的说,我爱你,梅吉,可是,我是个教士,我将只能忠诚于上帝。然而梅吉始终都爱着拉尔夫。她嫁给了有点象拉尔夫的卢克,只为了生一个象拉尔夫的孩子。失去的爱情没有在卢克那得到丝毫弥补;习惯单身的卢克从没有把梅吉当妻子看,充其量只是迷恋她的美貌罢了。而最让卢克迷恋的不是梅吉的美貌,而是她的钱。这是他接近梅吉的最初的原因。两个人在一起的理由都与爱情无关。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

结婚时,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当拉尔夫回到德罗海达农场梅吉的家时,万分痛苦。梅吉生产的时候(卢克的孩子,叫朱丝婷),卢克都没来看她一眼。这时来寻找拉尔夫神父突然出现,陪梅吉度过痛苦。此时的梅吉,看着他,看似没有爱,也没有恨。其实梅吉还爱他,一生只爱他一个人。然而她有种极强的自尊心,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深深的隐藏着自己的感情。不表示爱,也不表示痛恨嚎啕大哭。

产后的梅吉在好心的安妮夫人的帮助下去了一个小岛度假,在静谧的氛围中,她开始想以后的路该怎样走。跟卢克就这样过吧,拉尔夫永远是一个梦。她对自己说。可是就在她决定将拉尔夫忘掉的时候,他却来海岛上找了她。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在海岛上,她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跟拉尔夫长的一模一样的孩子,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说,拉尔夫是属于上帝的,她得不到,但终于从上帝那里偷走了一样东西。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母亲菲说:没有人能从上帝那里偷走什么,偷的东西总要还回去的。有一天,你必定失去戴恩。长大后的戴恩第一次见到拉尔夫就开始崇拜他,并最终决定当一名教士。梅吉伤痛欲绝,却由他去了。在希腊的海边,戴恩为救落水的几个女人而死。在梅吉要求拉尔夫帮她找到戴恩的遗体带他回澳大利亚时,拉尔夫才知道戴恩是他的孩子。主持完戴恩的葬礼后几个小时,拉尔夫红衣主教停止了呼吸。在最后一刻,他没有想到梅吉。他痛苦与欢乐的来源,他一生只爱过一个的人。他在爱情与权力间痛苦挣扎的一生终于结束了,也解脱了。

在拉尔夫与戴恩死后,梅吉才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像帕迪死后,老去的菲才得到安宁一样。此时歌声最为响亮,也由于痛失所爱而分外悲伤。

同样因戴恩的死而悲伤的还有戴恩的姐姐朱丝婷。本来她打算与戴恩一起去希腊度假的,可是为了陪雷恩,却去了伦敦。她觉得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私为了陪自己爱的人而是陪着弟弟戴恩的话,弟弟就不会死。这个外表冷漠粗鲁却感情浓烈的女子,因此逃避雷恩。她觉得自己唯一爱的就是弟弟,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弟弟。雷恩也不能。

雷恩去了澳大利亚德罗海达找梅吉,希望梅吉能帮助他说服朱丝婷留在他身边而不是回德罗海达。他说:一般人是不能满足朱丝婷的,奥尼尔太太。如果朱丝婷选择了我,她还可以在舞台上表演,这是德罗海达无法给她的好处。这时,他坚定地望着她,就像望着一个敌手一样。我是来请求你使她务必选择我的。说这话似乎很残酷,但是,我对她的需要超过你可能对她的需要。当梅吉说朱思婷留在德罗海达没什么不好时,雷纳说:朱丝婷好奇心太盛,在德罗海达她会感到寂寞的。他最了解朱思婷,胜过她的母亲。可是当朱思婷说收到母亲不同寻常的信时,他的心头一沉。他想梅吉确实从从容容地考虑了这件事,但是,本能告诉他,这是她的行动的开端,但不是他所喜欢的那种行动。梅吉开始耍弄她的女儿弄回德罗海达,以使那个王朝传之久远的把戏了。他开始劝朱思婷回家。他开始怀疑,也许她的母亲是对的,而自己却错了。他的眼睛突然之间显得冷漠了,好像他的思想非常艰难地集中在与他说的话不同的事情上。

她义地反顾地执行着自己离开英国的计划。在一片混乱之中,某个有这种力量的人打电话来了,只不过不是劝说她改变主意的;雷恩甚至还不知道她要走呢。他仅仅是来请她在他将于莱恩公园他的房子里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当女主人。好姑娘,求求你!不要哭!来作我的女主人吧!他说。最后,朱思婷还是说:我告诉你我要永远回德罗海达老家去了吗?他从烟盒里取了一支烟;那双大手既没有犹豫,也没有发抖,反而运用灵活。你很清楚你没有告诉我。他说道。

她要走,他绝不会拦。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怎样对朱思婷才是最好的。

朱思婷走的时候,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要让他高兴。

他似乎并没有仔细看;至少他没有说到她精神疲乏或可能有病,甚至连行李都没提到。这一点儿也不像他。过了一会儿,她开始体验到世界末日即到来的感觉。他和他平时的那样子大不一样。

能帮助她把这顿饭吃好,使它成为那种可以在旅行中缅怀往事的时候感到愉快、有趣的事情。只要她使自己相信他是为她的离去而感到烦恼,也许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她做不到。他也没有那种情绪,相反,他显得这样冷淡,使她觉得自己似乎和一个纸人坐在一起,薄薄的,真让人担心会让一阵清风吹走,以前她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

他再也不管她叫好姑娘了;最近以来,她已经注意到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下降了,今天晚上他一次也没用这个旧日的昵称。

朱思婷回到房间时,收到了母亲的信,梅吉劝她回到雷那身边,她终于明白了朱思婷怎样才会幸福。此时雷纳已经派人来接朱思婷。其实我自己不了解我自己,不得不需要某种帮助。朱思婷对雷纳说。

不是你想的那种方式。我知道你爱我,我可以等待。我总是相信,一个有耐性的男人最终会胜利的。

雷纳比朱思婷成熟很多。有雷纳,朱思婷才会得到照顾。

故事的结尾,朱思婷嫁给了雷纳。

这是《荆棘鸟》中,最称得上完整的爱情。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每一个人,都在艰辛地爱着。不管结果。

红楼梦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荆棘鸟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太长,而是书中看似平静的叙述隐藏的巨大的悲哀让人无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有作家的冷静与近乎残酷,我写小说时,在动笔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没了。

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苦将至的时候。就像荆棘鸟扑向尖刺的时候,也是她唱得最动听的时候。

菲奥娜是一位贵族的女儿,未婚先育,孩子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政客,他爱菲却不能娶她。菲被家族遗弃,被父亲安排嫁给了剪毛工人帕迪。婚后,她对帕迪与孩子极其冷漠,她把自己埋在繁重的家务之中,每天一言不发像陀螺一样劳作着。她可以给帕迪生儿育女,可以劳累,但她不会爱他,她爱的只有弗兰克及弗兰克的父亲,她一直都生活在对自己早年的欢乐的幻想之中。直到帕迪被大火烧死,她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深爱着他。而在他生前,她从没说过,也从未知晓。

有的爱情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就像《神雕侠侣》里的郭芙,直到嫁给耶律时才明白自己爱的是杨过。她以前专门跟他作对是因为她为得不到他的爱而气恼。我们总是自以为很透彻,却在自己对自己的判断的坚持中做了傻瓜。

菲的女儿梅吉在孩提无知时,虽然有痛苦的时候,如在教会学校读书被阿加莎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特丽莎分手及弗兰克逃走,都曾让她深深痛苦,然那时她有真实的欢乐,就象艾格尼丝的到来、认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当拉尔夫被利欲权势,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梅吉,我把你卖了,卖了一千五百万银币。拉尔夫说。对穿着玫瑰灰衣服的梅吉说。他痛苦的说,我爱你,梅吉,可是,我是个教士,我将只能忠诚于上帝。然而梅吉始终都爱着拉尔夫。她嫁给了有点象拉尔夫的卢克,只为了生一个象拉尔夫的孩子。失去的爱情没有在卢克那得到丝毫弥补;习惯单身的卢克从没有把梅吉当妻子看,充其量只是迷恋她的美貌罢了。而最让卢克迷恋的不是梅吉的美貌,而是她的钱。这是他接近梅吉的最初的原因。两个人在一起的理由都与爱情无关。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

结婚时,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当拉尔夫回到德罗海达农场梅吉的家时,万分痛苦。梅吉生产的时候(卢克的孩子,叫朱丝婷),卢克都没来看她一眼。这时来寻找拉尔夫神父突然出现,陪梅吉度过痛苦。此时的梅吉,看着他,看似没有爱,也没有恨。其实梅吉还爱他,一生只爱他一个人。然而她有种极强的自尊心,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深深的隐藏着自己的感情。不表示爱,也不表示痛恨嚎啕大哭。

产后的梅吉在好心的安妮夫人的帮助下去了一个小岛度假,在静谧的氛围中,她开始想以后的路该怎样走。跟卢克就这样过吧,拉尔夫永远是一个梦。她对自己说。可是就在她决定将拉尔夫忘掉的时候,他却来海岛上找了她。她没有告诉拉尔夫,在海岛上,她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跟拉尔夫长的一模一样的孩子,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说,拉尔夫是属于上帝的,她得不到,但终于从上帝那里偷走了一样东西。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母亲菲说:没有人能从上帝那里偷走什么,偷的东西总要还回去的。有一天,你必定失去戴恩。长大后的戴恩第一次见到拉尔夫就开始崇拜他,并最终决定当一名教士。梅吉伤痛欲绝,却由他去了。在希腊的海边,戴恩为救落水的几个女人而死。在梅吉要求拉尔夫帮她找到戴恩的遗体带他回澳大利亚时,拉尔夫才知道戴恩是他的孩子。主持完戴恩的葬礼后几个小时,拉尔夫红衣主教停止了呼吸。在最后一刻,他没有想到梅吉。他痛苦与欢乐的来源,他一生只爱过一个的人。他在爱情与权力间痛苦挣扎的一生终于结束了,也解脱了。

在拉尔夫与戴恩死后,梅吉才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像帕迪死后,老去的菲才得到安宁一样。此时歌声最为响亮,也由于痛失所爱而分外悲伤。

同样因戴恩的死而悲伤的还有戴恩的姐姐朱丝婷。本来她打算与戴恩一起去希腊度假的,可是为了陪雷恩,却去了伦敦。她觉得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私为了陪自己爱的人而是陪着弟弟戴恩的话,弟弟就不会死。这个外表冷漠粗鲁却感情浓烈的女子,因此逃避雷恩。她觉得自己唯一爱的就是弟弟,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弟弟。雷恩也不能。

雷恩去了澳大利亚德罗海达找梅吉,希望梅吉能帮助他说服朱丝婷留在他身边而不是回德罗海达。他说:一般人是不能满足朱丝婷的,奥尼尔太太。如果朱丝婷选择了我,她还可以在舞台上表演,这是德罗海达无法给她的好处。这时,他坚定地望着她,就像望着一个敌手一样。我是来请求你使她务必选择我的。说这话似乎很残酷,但是,我对她的需要超过你可能对她的需要。当梅吉说朱思婷留在德罗海达没什么不好时,雷纳说:朱丝婷好奇心太盛,在德罗海达她会感到寂寞的。他最了解朱思婷,胜过她的母亲。可是当朱思婷说收到母亲不同寻常的信时,他的心头一沉。他想梅吉确实从从容容地考虑了这件事,但是,本能告诉他,这是她的行动的开端,但不是他所喜欢的那种行动。梅吉开始耍弄她的女儿弄回德罗海达,以使那个王朝传之久远的把戏了。他开始劝朱思婷回家。他开始怀疑,也许她的母亲是对的,而自己却错了。他的眼睛突然之间显得冷漠了,好像他的思想非常艰难地集中在与他说的话不同的事情上。

她义地反顾地执行着自己离开英国的计划。在一片混乱之中,某个有这种力量的人打电话来了,只不过不是劝说她改变主意的;雷恩甚至还不知道她要走呢。他仅仅是来请她在他将于莱恩公园他的房子里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当女主人。好姑娘,求求你!不要哭!来作我的女主人吧!他说。最后,朱思婷还是说:我告诉你我要永远回德罗海达老家去了吗?他从烟盒里取了一支烟;那双大手既没有犹豫,也没有发抖,反而运用灵活。你很清楚你没有告诉我。他说道。

她要走,他绝不会拦。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怎样对朱思婷才是最好的。

朱思婷走的时候,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要让他高兴。

他似乎并没有仔细看;至少他没有说到她精神疲乏或可能有病,甚至连行李都没提到。这一点儿也不像他。过了一会儿,她开始体验到世界末日即到来的感觉。他和他平时的那样子大不一样。

能帮助她把这顿饭吃好,使它成为那种可以在旅行中缅怀往事的时候感到愉快、有趣的事情。只要她使自己相信他是为她的离去而感到烦恼,也许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她做不到。他也没有那种情绪,相反,他显得这样冷淡,使她觉得自己似乎和一个纸人坐在一起,薄薄的,真让人担心会让一阵清风吹走,以前她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

他再也不管她叫好姑娘了;最近以来,她已经注意到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下降了,今天晚上他一次也没用这个旧日的昵称。

朱思婷回到房间时,收到了母亲的信,梅吉劝她回到雷那身边,她终于明白了朱思婷怎样才会幸福。此时雷纳已经派人来接朱思婷。其实我自己不了解我自己,不得不需要某种帮助。朱思婷对雷纳说。

不是你想的那种方式。我知道你爱我,我可以等待。我总是相信,一个有耐性的男人最终会胜利的。

雷纳比朱思婷成熟很多。有雷纳,朱思婷才会得到照顾。

故事的结尾,朱思婷嫁给了雷纳。

这是《荆棘鸟》中,最称得上完整的爱情。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每一个人,都在艰辛地爱着。不管结果。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的哲理通过爱情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却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妇女地位低下。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得以维持生计的能力,只有依靠婚姻这条路来为将来的生活来源做打算。这是解决将来生计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的资产庇护下得以生存。因而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是自己出身贫寒。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汇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弥足的真爱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