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作文书有感300字 > 地图 > 读作文书有感300字

读作文书有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12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1200字 ”,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按照叔本华的思想看,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我想问,人类生存的价值在于什么?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对欲求的痛苦,那么人还是人类吗?人类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如果为了摆脱痛苦而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那么作为人类作为动物,本性的生存欲望要被摒弃,那么人类这种高智商动物还能长期存在下去吗?

我想,既然自然赋予我们动物的天性,又使我们作为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那么我们就应该遵从自然规律给我们的本性!为了欲求而痛苦,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人的必然经历。试想,如果人没有欲求,没有痛苦,那么人生就会平平淡淡的过去,没有喜怒哀乐,会使人生变得无聊,而这种无聊所带来的痛苦远比欲求带来的深!因此,接受这种欲求带来的痛苦,用乐观的心去对待这种痛苦,那么也就没什么可失望的了!

我想说,既然生命意志体现为永无止尽的欲求、永无止尽的为了生存而挣扎,并且这一切必将以失败和死亡告终。那么,我想问,这死亡的之终极原因何在?当然,还是意志!如果说意志是蕴藏于这世间万物之中的本质,那么,它将是混沌不明的,因为这世间充斥着很多矛盾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所以,就不能说意志只是欲求着开始,因为它同样欲求着终结。所以说,人生意义不能仅仅体现为生存意志,还应该体现在其他方面,诸如认知和情感。通过意志、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更有意义!

我认为,幸福感并非像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无力!虽然痛苦一生无法解脱,但是,在人的欲求满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幸福感是非常强烈的,之后,才是空虚和无聊。与其说人是追求着物欲,倒不如说是追求着对幸福感的渴望。即使强烈程度比欲求得到满足时的幸福弱得多,渴望也是一种幸福。但是人的欲求又是痛苦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所以说,人生奋斗的过程是有苦有乐的,不能只看到、放大人生的痛苦,更应该看到人生的幸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哲学家叔本华最著名的代表作,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叔本华一生的道路坎坷,哲学界对他和他的著作的封杀丝毫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心。虽然我不能全部接受他的思想,但在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强大力量,为他对自己思想的坚持,对哲学不懈努力感到敬佩!叔本华之后,佛洛依德和尼采等很多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他的理论,使得叔本华的思想得到发现,得到认可,得到传播。正如这位倔强的哲学家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的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致敬叔本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2200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2200字

意志、存在和对象
三个部分
(1)该体系的原因&背景
(2)这本书的内容&逻辑
(3)我感兴趣的东西
(1)原因&背景
叔本华这套自洽的体系,出发点是认知,终点是痛苦和幸福。
他这套认知框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洞穴、火光和人”这套体系,往期是康德的物自体体系。这个体系说白了就是去怀疑我们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是真实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因为康德之前的哲学体系,在研究形而上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建立在【真实】上的存在已经证明不了【存在】本身了,所以康德便提出了对【真实】的批判,然后就有了物自体这个东西。
物自体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有色眼镜,只不过我们感受不到、理解不到这个【有色眼镜】的存在,只能通过这个【有色眼镜】【处理】后的信息,来认识世界。那这样的话,康德理解的物自体是凌驾于自然规律至上的,没有通过【物自体】【处理】的东西,就是【真理】。
但叔本华没有将【物自体】视为认知的终点,而是把它当成了起点,他将【物自体】理解为一种客观【对象】,而这种客观的对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意志】,由于【意志】本身的存在,导致【意志】之外的都是对象,或者说成【表象】。【表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东西,也可以是世界本身,所以世界本身即是【意志】也是【表象】,只不过是站的角度不一样。
(2)逻辑&内容
《一》先从【世界】是【表象】来说会更好理解。叔本华将世界先分成了【主体】和【客体】,这又是西方哲学管用的二元法(这里不吐槽),主体就是认识世界的我们(仅当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主体,如果我们在认识我们自己,则我们又成了客体),而客体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叔本华花了大半天用逻辑证明的东西,无非是,只要一开始存在二分法的分析,无论是【我】作为【世界】一部分,还是【世界】作为【我】的一部分,都是合理的。(其实他是想统一【存在】本身和【意识】,但并没有成功,论证跑偏了)
《二》然后是【世界】是【意志】,这个其实也好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规律】,严格来说是相关性和因果性,叔本华和其他哲学家一样,去怀疑这种完美的【规律】背后是什么东西在引导?或者是什么产生了【规律】?本质是什么?然后他将这个本质成为:自然力,也就是【意志】。顺着这个思路,将【意志】分为有客体化,分为【有智慧的意志】和【无智慧的意志】,然后通过世界上各种实体的相互影响作用程度,对他们进行了高低排序。(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已经引入了【客体化】的解释,按照出发点来说,不能去用和【意志】相对的【对象】去评价【意志】本身的规则)
《三》说完了实体,他又继续想,是不是存在于我们世界上的【非实体化】的东西也遵守规律?像音乐、文学、艺术等等,这种通过人创造出来的东西,算不算【意志】的【对象】?就这个问题,他认为是的。因为人们创造前所吸取和积累的【知识】或者说成【理念】,来源于作为【意志】的世界,那么只要源头是一个源头,【对象】也就还是【对象】,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那么说明【意志】和【规律】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不过是【表象】而已。
《四》说完了人外在的【对象】,说到人自己的时候,站在【规律】的角度来看,物质世界是【表象】,驱动力是【意志】。站在【人】这个【主体】本身来看,精神世界也是【表象】,那么驱动力是【生命意志】。什么是生命意志呢?即是【欲求】。人们看起来+理解起来都不一样,但这一切都不是本质的不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欲求,而外在表象和内在思想等只是达到欲求的不同手段,都是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
然后他证明完了,到达了终点,所以他得出结论:人们只要活着,就会痛苦,解决痛苦带来幸福,所以幸福是短暂的,痛苦是永恒的。唯一能否定生命意志的是【智慧】,只有看清这一切,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但只要人活着,就会需要能量,就会产生消耗和无用能量,也就一定会产生【生命意志】(虽然很低),所以【生命意志】是无法消除的。
所以严格的来说,理解这本书不难,只要读一下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和康德的“物自体”就能明白叔本华的出发点在哪里了。
(3)有意思的地方
我感兴趣的点在于,如果人们有机会自己去作为【意志】本身去设计另一个作为对象的【世界】,作为【意志】本身的人们,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这个问题我和我哥们讨论了很久,他也在创业,做的是像西部世界+头号玩家那样的应用,你输入文字剧本,就能通过AI生成实时的交互视频。(rct studio是一家基于AI的娱乐交互科技公司,主要业务及目标是:借助分布式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AI 技术,重构好莱坞电影与游戏行业)
我和他讨论的最多的点在于,人们究竟会【更喜欢】哪一个世界?是现实世界?还是哪一个他自己构造的世界,这个世界比以往所有开放式地游戏世界都大,完全由操作者自身决定。在由AI生成的世界里,【意志】是谁的?是操作者?是AI本身?还是开发设计的【规则】?还是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意志】?
也许有AI参与的那一刻起,【意志】就发生了转移,但在量子领域外的【意志】,就叔本华的定义来说,我觉得还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意志】。量子领域内的【意志】,已经超出了现有的认知,不到黑洞里是明白不了的。数学理论上的高维空间,配合任意一个维度时间,是不是就会对低维度时空里的【意志】造成影响?
也许当我们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我们。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1.这本书读起来和作者长得一样抽象、晦涩难懂。从来没有一本书读起来有这么费劲,以至于我都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看这么一本书,不过既然看了,也就勉强写点读书的心得吧,虽然未必真正地看懂了作者的意思,但是就算是谬误地思考,也算是自己的一种真实思考吧。作者是德国人,感觉这些德国的思想家的思想都是类似的抽象,康德?黑格尔?费希特?歌德?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是德国人,反正都感觉属于抽象得一板一眼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译者,译者的功力不够,就会很多地方采取直译,而这种抽象哲学一直译过来就显得生涩难懂,作者无法用他那浑厚的功底去融入一些自己的有助于理解的思想,当然,这样或许贴近了作者的原意,但是却让读者更加不大容易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导致这种哲学著作的晦涩,那就是这种哲人通常都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的,他就喜欢用自己的概念去神神叨叨地注释这个世界,这样也加深了我们理解的难度。

2.哲学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思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它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来源于物质的,并且反应和反作用于物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都是虚的,只有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是真实的,此心若是凋谢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感觉明代的王阳明就有点类似唯心主义的思想。而叔本华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则是唯意志主义,这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也是一个意志的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都是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意志是一个统一体,并非散乱无章的,或许某些局部的意志会发生冲突,但是就最底层的、最深刻的、最彻底的那个意志是统一的,而非矛盾的。不过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并非作者的本意哈。

3.接着说说本书的大致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大致是1.认识论;2.本体论(真);3.艺术、审美(美);4.道德、善恶(善)。作者虽然被人们称为是悲观主义者,但是实际上作者只是在表达这个世界的事实,比如人们在不断的追逐着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执念,实现一个欲求和执念之后只是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和喜悦,但是紧接着又陷入了下一个追逐之中,而幸福的人不过是实现欲求和产生下一个欲求之间有着无缝衔接而已,(或者衔接的时间很短),如果实现了一个欲求和期望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下一个目标在哪里的话,就会陷入空虚、失去意义、无聊和痛苦之中。。。其实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他是在说人生的意义,大多数人是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的,只是在随波逐流地活着而已,到了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的事情,而不会去管为什么我会这么做?为什么别人这么做我也得这么做?我不做这些又会怎样?虽然作者被打上的是悲观主义的标签,但其实作者的结论还是很具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现象的世界,我们的精神方向就应该朝着求真、具有审美品味以及行善去恶这些方向前进。

4.那接下来我就尝试理解一下作者的认识论,关于如何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现象的世界,就好比我们看到的桌子,桌子并不是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一种现象,在若干年以前,或许组成它的物体是生长在森林中的树木,后来经过木工的一系列操作,然后成为一件商品,最后又进入了我的家里,若干年后它或许又变得缺胳膊少腿,后来垃圾堆、旧货市场或者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又称为了它的归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又称为了一对腐朽的木头块,慢慢腐烂在了无情的岁月之中,再然后它又成为了泥土中的某些成分,某些部分又被冲进了下水道、河沟,某些部分又称为了小草的养分无休无止,无论是往前推还是往后推,我眼前的这张桌子它都不是一张桌子,而是处在不同的时间周期里的某种现象,它永远处于某种流变的状态之中。这里仅仅举的是桌子的例子,其实还可以推而广之,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如此,都有着一定的时间窗口和生命周期,它们只能是在这个时间窗口和生命周期之内才是这种物体和现象,一旦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它便不是它了,而是其他都某些散乱的分子、或者黏物、或者水、土壤、空气中的粉尘,又或者是细胞的某一部分。。。一切的现象都处在这种无休止的流变之中,所以这个世界只能是一个现象的世界,我们眼中所以为的本质,不过是因为我们将时间凝固在了此刻,以为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便是永恒的,其实并不然。说完现象,再说意志,我能够理解作者将一切有机体的背后的精神主导力量称为意志,但是作者指出,即使是无机体,比如天体的运动、一块毫无生命的石头、一个玻璃杯。。。它们也是有意志的,或许无机物的意志就是它的某种内在的我们人类无法从根本上认知的特性吧,作者将其也称为意志,一块苹果落了地,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得出了空间的扭曲,而叔本华莫非将其解释为苹果或者地球或者一切相关物意志的碰撞吗?我不得而知。

5.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或许永远都无法认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但是这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却是有价值的,我们或许真的生活在某种虚无之后,但是那又怎样,看,我们还不是把这个作为现象和意志的世界编织得如此真实和具有意义以及美好!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500字


尊敬的马克思说过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伟大的毛主席也说 ( 显然是沿用列宁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认为哲学家的无用就在只会空口说白话,只说不会干。那么现在就这么认为吧!再看问题是改变世界‟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自由的意志去创造发现,创造显然是实践的一种,而且属于高级形态的实践,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是盲目的为生存而生活,而是有目的的并且先有目的的原形在思想中,然后去实现它。创造之所以是创造就是缘于人类把其勇敢、勤劳、智慧等融入自己的生产之中,而决定这一切乃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

尽管现实本身有许多不让人满意,但大家对人的判断的标准仍然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到我们实际中就是学历的高低,好像把老命栓在一张四四方方的纸上。

总而言之,人的实践多是由思想所起决定性判断作用的。这是思想的特殊性,有些时候人们宁愿身体不舒服,但思想满足了就好了(如阿Q之精神战胜法)。思维的能动性、特殊性以及作为高一级的意识形态,完全可以让其他的东西黯然失色。

读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所要做的是要把自己的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统一起来,想要追求远大的目标,必须有持久的信念和有效的行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liuxue86.com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他人。 我渴望《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能为我平淡的思想播种上智慧的种子,

表像和意志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哲学应涉及的核心,我感觉几乎不用看他的论证过程就可以直接认可他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和表象揭示了两种视界。从现实生活来讲,我们的表象够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妨引用叔本华的话: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这点完全是不证自明的,如果有人怀疑的话,那么就会让我以为他想获得更加具体的直观,怀疑自己的视觉也并非过分荒谬,所以我也许会告诉他要达到某种本质直观,最好先拿砖头崩自己脑袋一下。

作为表象的世界因为它的无可置疑,所以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而真正需要我们解答的显然也是大家一直都期待的,即世界作为我们的意志。世界作为我们的意志是一个表示判断的简单命题,虽然组成这个句子的概念并不简单,而且可以说很复杂,又很容易产生误解。形式逻辑中要求我们判断正确表达清晰,所以首要之点就是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定义和划分。意志即是人的一切思维活动的总称。这就是意志的定义,那么它的外延有哪些呢?思想、情感、认识、精神等等一切与思维或人大脑的自由活动相关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意志。为了方便认识,根据二分法有人把意志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并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理性‟仍然是我们判断某人精神状态所常用之词。此种分法的确有用,而且解决了许多的问题,我也是和同意的。但是换一种认识角度,我认为叔本华的分类更加迷人,他是意志就是欲望。我也说人生就是欲望。这里就不仅限于意志范围了,表象和世界就是欲望。

大学生《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一】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他人。我渴望《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能为我平淡的思想播种上智慧的种子,

表像和意志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哲学应涉及的核心,我感觉几乎不用看他的论证过程就可以直接认可他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和表象揭示了两种视界。从现实生活来讲,我们的表象够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妨引用叔本华的话: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这点完全是不证自明的,如果有人怀疑的话,那么就会让我以为他想获得更加具体的直观,怀疑自己的视觉也并非过分荒谬,所以我也许会告诉他要达到某种本质直观,最好先拿砖头崩自己脑袋一下。

作为表象的世界因为它的无可置疑,所以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而真正需要我们解答的显然也是大家一直都期待的,即世界作为我们的意志。世界作为我们的意志是一个表示判断的简单命题,虽然组成这个句子的概念并不简单,而且可以说很复杂,又很容易产生误解。形式逻辑中要求我们判断正确表达清晰,所以首要之点就是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定义和划分。意志即是人的一切思维活动的总称。这就是意志的定义,那么它的外延有哪些呢?思想、情感、认识、精神等等一切与思维或人大脑的自由活动相关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意志。为了方便认识,根据二分法有人把意志分为理性

大学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900字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大学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意志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读《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有感


读《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有感

我们所知道的是成吉思汗打下的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极盛时期版图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南至南海。在我还未读到这本书之前,我的简单认识不过如此。

花费了大概两天的时间读完这本类似于小说的历史学著作,它完整的还原了成吉思汗的一生,采用的是当年明月体,读起来容易。那些金戈铁马兵、临城下的镜头不停的回旋;那些蒙古名将拗口的名字箭矢一般各处开花;那些地理学上的城邦一个个陷落,被征服、被屠城;版图的推进如铁水洪流,所及之处皆被沸腾和惊恐所占领,一片红光闪烁。士兵皆杀、工匠皆俘、美女皆掳、工程皆毁、城池皆焚。唯有蒙古勇士的不知疲倦的长途征战和敌人闻风丧胆的恸哭哀鸣。

细致的思考,正如作者度阴山在书的最后说,想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答案是什么都学不到。铁木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此一人,无法复制。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吧:

一"杀弟".在悲惨的少年时代,父汗被杀死,族人背叛,温饱不行的境况里,母亲叫他们几个兄弟要团结,但是屡屡挑战铁木真老大权威的弟弟还是被他与更小的弟弟合谋杀死。读到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惊骇,是一个日后成为世界霸主的人的权威观和无毒不丈夫的残忍手段;

二"屡救王汗".王汗的背信弃义是铁木真父亲失败的一个缘由,但是在树苗还未成为大树之前他懂得依附,借力不仅仅是武学上的技巧更是人生过程中的技巧;一次次的王汗抛弃他,但是他总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让对方在人性的羞愧中给予他更高级的帮助,又让我想起"兴灭国,继绝世"的中国政治哲学中的道德情怀,铁木真千里寻找并帮王汗复国。在忠心耿耿的"义子"角色里,他无疑是世人的楷模。

三、朋友。从这本书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其一,从一开始草原上稀松的部落组织的存在就是以利益为始端,跟着你有肉吃的时候大家围绕你的蒙古包而居,没有安全和利益的时候夜里便偷偷抛弃你驾车而走,因此成吉思汗为打破这种模式不断的开创了大扎撒(宪法),树立了原则和权威,并且开提供了源源不断利益的征伐战争,但是元朝后来的灭亡应了那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应了那句"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其二,扎木合是他少年时代的朋友,更是成年之后的伙伴,但是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注定他们之间的友谊的脆弱,但是扎木合在后来的战事中有意的帮了铁木真两回,这个细节想表达的是扎木合不仅仅是军事专家、权术专家,曾经的兄弟,而是通过实践产生的对英雄的敬佩和欣赏,"说你行的人要行",衬托铁木真的天赋异禀;其三,如果说女人也是男人的朋友的话,草原上抢妻的风俗实在是男权社会的一种体现,特别有一个情节,成吉思汗抓获一个漂亮的美人儿,见她在抽泣就问身边的人,仆人们说她有心上人但是在战争中先跑掉了,她十分伤心。成吉思汗在人群中找出了混进大营的女子的心上人,面若银盘身十分俊美的男子说要看她一眼就满足,十分般配的两人得到的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成吉思汗下令砍掉了男子的头,而女子微微一笑投入成吉思汗的怀抱。后来在大蒙帝国建立过程中,专门成立了后宫,全是美艳绝伦的女子。如果说女人是一种动物的话,唯一能降服他们的就是独裁和强权,而这也正是她们所欣赏的力量。

四、兵不厌诈。在成吉思汗的军事战争中,使用最多的就是一小股作战力量假装骚扰然后奔逃,骄兵必败的敌方总是不厌其烦的趁势追击然后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全军覆灭,城被攻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了蒙古骑兵作战的标配手段,往往十之九胜。守城的敌方全成了傻子,看的十分着急,事实证明,人最大的敌人不是敌人本身,而是自己,是心魔。没有坚定克制力的人势必失败。而制胜的法宝是"知己知彼",情报工作在战争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懂的使用情报手段的人必然失败。推及到日常工作、生活、商业、为人、处世,多需要情报工作,当然不是贬义的,而是心知肚明的洞察方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个击破。

五、"没有攻不下的城".天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个综合因素的结果,本来不想谈,包含的因素太多,念在正面力量的驱使还是简单说说。钢铁团队(组织纪律严明)+凌厉攻势(必胜信念强心针)+心理战(抓住人性弱点如贪财、易怒、制造屠城威慑)+军事指挥艺术(领导者的卓越才能)+先进硬件设施(先进人才针对不同难题开发不同的高科技产品)=成功。没有攻不下的城,没有破不了的局;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六、长生不老。成吉思汗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会老,以为自己永远不会死,他的妻子也速干提醒他之后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幕僚的推荐下把金人、南宋都请不动的丘处机请到西域,72岁的老先生车马劳顿历时一年多才见到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并且诚恳的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只有延年益寿的方法",好在作为帝国霸主的成吉思汗宽厚的领导人素质,否则丘神仙也早一命呜呼了。纵观成吉思汗的一生,的却是名垂青史。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想在一生中建立这样伟大的功勋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是该有正确的名利观,找到自己愿意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是说坚持做一件事情七年,你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样说来人一辈子至少可以成为十来个领域的专家。认真坚持做一件事一辈子,就是和尚也成了大德高僧,如玄奘。如果回首人生一无所得,那才是最悲惨的事。不求长生不老,只求不枉度生命。

伟人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榜样。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在于我们贡献了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读后感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读后感

金向颖

今年5月份,在一个人去参加第30届大连国际马拉松的火车上,我翻开了这本《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的历史传记。自己从2016年8月份开始练习长跑,这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跑友称之为"大马")是我参加的第四次半程马拉松。与跑完第一次半马所想象的,以后会越跑越容易完全相反的是,每一次21.0975公里都要经受不同的撞墙、挣扎、甚至濒临放弃。这次一个人去跑大马,更是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担心自己在国内以坡道出名的大连,会坚持不下去……没想到,在本是最"想静静"的时候,却翻开了一本令人热血沸腾的史书,使我忘掉周围的一切,走进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世界征战中,领悟一代世界征服者最朴实的征服之道。

作者度阴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历史作家,他更出名的代表作品应该是《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与以往成吉思汗传记不同,度阴山的《成吉思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忠于史实,更加言简易懂。就连最难辨别的那些蒙古人的姓氏和名字,在他的笔下,以入木三分又深入浅出的人物描写,也让人读过之后印象深刻。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他9岁丧父,又连遭族人、部众的抛弃,从贵族之家坠入痛苦的深渊;他曾4次差点饿死、3次被追杀亡命、2次全军覆没、3次众叛亲离……然而,成吉思汗却凭借他惊人的意志,顶住了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每次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榨取敌人的经验、力量,以更强大的自我卷土重来;通过不断的浴血奋战,以极少的兵力横扫欧亚大陆,创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极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覆盖了当时的半个世界,将40多个国家、720个民族一一收入囊中,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极盛时期版图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南至南海。今天的匈牙利、波兰、俄罗斯、韩国都曾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读完这本书,成吉思汗的意志箴言萦绕在思绪中,久久为攻,荡气回肠。关于成长,他说"不要想有人保护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你才算是真正的蒙古人,也才是任何人都打不落马的蒙古人!"关于意志,他孙子忽必烈说"体力坚强,只能战胜独夫;意志坚强,才能战胜万众。"关于蛰伏,他说"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地忍让!"关于尚贤,他说"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叫远去……让他们称心如意地献计出力。"关于纪律,他说"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得不远。"关于忠诚,他说"不肯背弃本主的人必能忠于所事。"关于魄力,他说"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车就能驰骋多远。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们的牧马之地!"关于身先士卒,他说"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书中讲到一个细节:汪古部派使者献给铁木真一瓶酒,这瓶酒并非是蒙古人经常喝的马奶酒,而是中原特有的烧制酒。铁木真出于礼貌,连干三杯就不再喝了。他说,"此物少喝则兴奋,多喝则乱性,所以应少喝为妙。"汪古使者想不到这个野人居然有如此强的自制力,大为惊讶,连连称颂铁木真是一等人物。善于自制是铁木真的优秀品格之一,也是其成大事的素质之一。

在2万名大马参赛选手中,我的跑步历程不足一年,跑量仅为初级,配速在平均水平以下,体力更没有优势……但是,最终我以206的个人最佳成绩(pB)第3095个冲过了终点,拿到完赛奖牌!在举步维艰的每一公里,我始终记得成吉思汗那句"体力坚强,只能战胜独夫;意志坚强,才能战胜万众。"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2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的关于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2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拜读了路遥先生的这部反映建国初期社会状况的着作《平凡的世界》。

读完路遥先生的这一着作后我的新如同书名一样平静又平凡地接受了平淡的结局。但是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却隐藏着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当生命的搏斗命运的抗争精神的洗礼社会的变迁爱情的萌动等第诸多人性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种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以人物的中心叙述全文说这部书对人物描写的造诣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并且贯穿人生的哲理于其中发人深省。所有的人物都处于一个社会的变局之中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步情节的发展。老实善良的少安终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蓝天面对黄土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开砖窑、包砖厂谋求新的致富之道;热情洋溢的少平终于背乡离井以矿山为归宿。都是人生旅途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们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身上不可能没有旧的传统但他们能够冲破旧有的樊篱选择应走的道路求得自身价值的确立。

这既是对历史性变化的追踪也是当代青年选择人生道路的情绪体验。要说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人物的塑造无庸质疑绝对是大众认可不过在细品这部书后我发现路遥先生原来还在书中加入了不少的浪漫主义元素这在孙少平在失去了田晓霞后精神迷离而遇见外星人以致于出现第三类接触这一场景的充分体现了出来。孙少平含混不清心智丧乱。凭借自己的一点阅读与外星人交谈当然内容的确是太“内性化”了。竟能使外星人使用黄原方言进行沟通尚且不说路遥先生用笔之高光这一点便可看出孙少平用情之深人物性格一览无余。希望得到满足还有比这种手法更无奈又更好的吗?

这部书还有一大看点便是它的时代性。从建国初期直至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后来无一不体现了社会鲜明的时代感。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把孙少安拥上了可以施展本领的舞台。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他的内心里又布满着起伏不已的冲撞这种冲撞打破了他艰苦创业的稳定心态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时代转变中走上了重新选择的新路。

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诸种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通过每一次冲击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这思考中溶入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也渗透着他对自身价值的估价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在复杂时世中不随波逐流、不寄人篱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从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书都是读书人写的读书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影子或者写成怀才不遇或者写成大器晚成或者写成心远世事的高人隐士。这其实只是读书人的理想或者说是一厢情愿而其实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只是阿Q式的自欺。人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生活是扎实、踏实、现实、真实真正读书人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生活是有既定目标、正确方法、坚定信仰与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些才是我所认为平凡世界里平凡人真正实践经历的社会生活否则只会被这生活吞没自失其身。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200字


午后,泡上一杯清茶,仰躺在客厅的沙发上,享受着暖融融的阳光,阅读着手里捧着的《平凡的世界》,心里惬意极了。

最早读这本书,是在自己上中学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时期,那时的自己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就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依旧坚守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尤其是润叶对少安那真挚而令人感动的纯洁的情感,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现在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当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此时的我已是不惑之年,看着电视剧,读着这本书,品着书中的人物,理着书中的情节,悟着书中的启示,真是受益匪浅!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这里的一切都是平凡的,正如书的题目平凡的世界一样,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物,平凡的生活,但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的东西往往孕育着伟大,彰显着神奇,缔造着美丽。

对家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主人公平凡背后的伟大。主人公孙少安是平凡的,他无息无声地生活和劳作在黄土高原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淡淡的高原黄赋予了他质朴宽广的秉性。你看:他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 为了与父亲一起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年仅十三岁且成绩优异的他便辍了学,没日没夜地跟随父亲到地里锄地、拔草,以维持那微薄的家业;他与心爱的人润叶青梅竹马,因种种原因而又与爱人失之交臂,最终凭着自己的坚毅的个性从痛楚中走出,最终他收获了婚姻生活的甜蜜幸福;正当幸福美满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偏又遭遇妻子绝症的打击;生活给了他抗击磨难的免疫,从挫折中走出,生活的历练让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与担当,他仍是坚强勇敢的汉子,也正是这份对生活的坚毅与担当,让我们感受了他的人生的不平凡。

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表现出主人公平凡背后的伟大。孙少平,他是农民的儿子,生活的贫困、命运的不公却并不曾将他的脊梁压弯,高中毕业的他虽没有良好的际遇,却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从山乡教师到漂泊的揽工汉,从建筑小工到煤炭工人,惨淡的境遇没有阻碍他追求的脚步,美好的爱情坚定了他人生的信念。失去爱人的悲痛还在隐忍,一次义举中又遭受毁容的重创,然而不幸并不曾让他停滞不前,重拾信心,他又继续迎接生活的挑战。他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我们佩服他!

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是啊,《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中

记录的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正如李煜所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十年后再读这本书,明白了:生活不在于追求伟大,在平凡中寻找一道属于自己、属于社会的不平凡的道路,才是生活的真谛;懂得了不管命运多么不公,生活多么不如意,都要能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地走下去;领悟了人生是一场永不止息的奔跑,没有重复的风景,只有奇迹的见证,没有明确的终点,只有追求的永无止境,对人生的责任与担当,对生活的执著追求与坚定信念的道理。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200字


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许是现在、亦或是未来的某一个时空里)有一个女孩,人们叫她“苏菲”(但“上帝”并没有给她一个正常的人生,亦或许在“苏菲”的世界里的“上帝”根本是有意利用她)这时,有一个名叫“席德”的女孩出现了,可奇怪的是“席德”和“苏菲”似乎因为同一天的生日就此被绑在了一起(亦或许并非如此),然后怪事接连不断,一位叫“艾伯特”的男子成了“苏菲”的老师,一位自称“艾伯特上校”的神秘人总是将给自己女儿“席德)的贺卡明信片交给”苏菲“让她转交......

可能在看到这段文字的你已经开始糊涂了,比较这一段反复出现的类似于“是......,亦或许是......”的句子,吧我也弄得晕头转向,而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就像上述所说一样,总能把读者弄得怀疑人生,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文笔。

可到底是什么,让书中的事变得如此扑朔迷离呢?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这是一本“书中书”!

所谓“书中书”从字面上来看,应该很好理解,但这样一本书中书读起来却是非常的耐人寻味!

如果把书反着读,一切都解释的清楚了。“席德”的爸爸“艾伯特上校”写了一本哲学书送给他的女儿作为十五岁生日礼物,“苏菲“、”艾伯特“等人都是这本书中的人物。

可是,书中的人物读书由书外的作者决定的,这样会不会太不公平了?“苏菲”想做的一切“艾伯特上校”已经帮她想好了,容不得反抗,这是我们想到的,也是“席德“想到的,因为“席德”只是我们眼里的一个人物,所以严格意义上她也没有“想”只能说是乔斯坦的做法。

但这书中的人物毕竟不是真实的人,我们所谓强加给Ta们了一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Ta们的“上帝”。

那既然如此,我们人中会不会也藏着一个“人”呢?如果你快乐,Ta是不是也跟着快乐,如果你生气,那Ta......?

有人总是会说“越想越生气”,如果照人中人这个观点来看,是不是能理解为人生气时带动着内心的小人一起生气,从而导致越来越生气,如果从这样看来,如果我们想要控制细节的情绪,就得先控制内心的那个小人。

如果这个还很好理解,那么如果我们真的和苏菲一样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世界里,被外面的“人”操控,虽然这很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谁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假的世界。换作我也不会相信,当你眼前所有都是事物都是虚幻的(包括人),那些发生的事都是假的,你该怎么办?(假设建立在我们存在在另一个世界中)。

到那时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因为Ta们只是虚无,所有都将不可信,一切你直观判断的大多不可信,你需要主观面对所有的事物。

其实,即使没有这个假设,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判断坏人的方法就非常的直观,如果是阿姨就一定不是坏人,叔叔就不一定了,但事实证明,虽然我没有遇上所谓的坏人,但女的坏人也是真实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是无法直接判断区分善与恶,而我们也会被层层迷雾遮挡了真相。

我在各大网站搜索过《苏菲的世界》的各种介绍,但每一种都大同小异,在我看来它并不只是一本哲学书,它激醒了人们对人类最基本的判断能力的思考,直击现今社会上最大的问题。

可是非对错,真真假假,又有那个人能真正道的清说的明呢?又有那个人能确保自己每次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呢?亦或是每次所谓正确的事在若干年后还能是正确的呢?这或许就是其中的道理所在吧。

读后感《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12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作文书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