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 > 地图 >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2024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相关栏目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热门栏目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推荐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

(共 3776 篇)

  • 1、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

    很高兴能在这里给大家做读书分享。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中的第五章第六节: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也就意味着人跟人会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关系,然后走进他人的世界。用孙瑞雪老师的话来说,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一个房间,或者一个世界。明白了,清楚了,再走出来,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现到认知的过程。

    任何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是老人还是幼童,和他人交往,就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也是核心问题,即力量和权力。而力量和权力就会引出平等和权威。平等的关系是尊重和接纳别人;权威的关系,一定是控制、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儿童进入社会,即形成和他人的关系。有的形成平等、友好,有的形成权威,附属,还有的不断争得一种权威的前提和铺垫,就是优胜。比如有的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总是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小朋友的认可,如果有人说他做的不好,就会很不开心或者发脾气。而有的孩子在跟他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很霸道,总是想控制别人。我们小区里有个男孩子跟我女儿同龄,五岁多,脾气很暴躁,而且总是想让其他的小朋友听他的。比如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他首先声明自己要当老师,原因是他可以指挥他的学生,要让别人对他言听计从。再如骑自行车的时候,他必须走在最前面,让别的小朋友依次排序走在他的后面,或许这种孩子王的角色让他有一种满足感。但是其他的孩子也有说不的时候,这时他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发雷霆,最后与小朋友们不欢而散,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跟他玩。如果你问那些孩子为什么不跟他玩,答案都出奇的一致:因为他总是让别人听他的。孩子们很快就有了一种心理认知。长期下去,那个孩子就没有了朋友,变得很孤单,因为他陷入了控制的泥潭。

    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习惯控制别人,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应该反躬自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我们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是不是用权威控制孩子。弗洛姆关于权威的解释,有一种叫外显权威,直接而不加掩饰的,指生理上的强制。比如孩子吃饭时,我们会说:坐在那里不要动,你要动,饭就不要吃了。直接了当对从属地位的人,传达带有处罚性的令。还有你要怎么做,否则会怎么样。我告诉你不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叫外显权威。经常会有妈妈对孩子说:妈妈喊啦!1,2,3。意思是说,

  • 2、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一)

    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2011年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2010年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2020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

  • 3、 [读后感必备]超实用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一篇的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后感必备]超实用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实用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一、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任何一种言行,你再无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原因。隔壁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发出各种怪声,在老师多次的说教下他还是屡犯不改,我总觉得他的这种故意捣蛋行为和他的家庭有关。经过多次和他接触后,我问他为什么午睡的时候总是发出怪声呢?他说:“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哭丧着说“我想妈妈了,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也不喜欢我。”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幼儿阶段的安全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试图通过发出怪声这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并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投入必须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通过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岗位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的基础上。但是,在我从业的过程中,正真能把儿童心理学运用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教师还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诸如:破坏性行为、注意力分散、遗尿等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本源来自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切忌脱离幼儿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适宜儿童的教育。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我更加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7岁以上)。通过以上的四个阶段,儿童从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为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具体的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成人。儿童只有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儿童应当顺着这

  • 4、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读后感(优选范文)

    一幅画看似人人都看得懂,看得明白,却又是什么都不懂。我很喜欢几米的画作,我觉得他的画给人的感觉很舒服,自然,喜欢他用的颜色。但就是单纯的喜欢他的画,从未去探索画后面的他以及画的意义所在。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直到一次偶然,在读严虎写的《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时,里面提到了几米。书中写道;1995年几米被发现患了血癌,生病的日子对几米的创作影响很大。例如,许多人在阅读《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向左走,向右走》时,都能够感受到书里巨大的悲伤、寂寞与失落。而我现在想来我看时,却全然没有感受到他的情绪感受。想必对于他来说,我不是个合格的读者。浮于表面而不知其心也。

    一想一思,看别人的画,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母亲,孩子的画就是一副他随意画的画,没有目的。你也未曾去通过他的画去思考画背后的意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布置绘画的作业,看孩子画的是否好看,色彩涂的怎么样等,却也无心想过孩子创作的画是否是他想表达的意思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原来孩子无形中在表达,但是我们却已经不是孩子,没有办法站在他的视角去看这幅画,我们正在斩断与孩子的沟通桥梁,我们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的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或许还有点自以为是。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看懂孩子的画作呢?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在暑假,我有幸看到这本书。在书中,严虎老师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儿童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想法、感受和情绪时,我们又该如何去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

    现在,你从书中获得了知识。你什么都知道了,但如果不去实践探索,那也是表面功夫。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试着在新学期,透过孩子的画,我能不能从中了解孩子敏感的的小心思,能不能去破解孩子的的心理迷局。一个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去完成,不知道会怎样,但是还是要有信心。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整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大量的案例。不仅让我们读起来不会那么的枯燥乏味,反而针对举出的孩子画作一起参与思考,增加我们阅读感的兴趣。比如,在象征性内容的解读板块,一些象征符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太阳可能代表父亲对儿童生活的影响,房子一般代表母亲和家庭生活,暗淡的太阳等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等。后面就列举了一幅画,有儿童自述和画面浅析,可以和作者一起去看画析画。读书一方面是开拓我们的眼界,另一方面也是在让我们反思,

  • 5、 读后感参考:特殊儿童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汇编8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参考:特殊儿童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汇编8篇”,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殊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篇1

    一、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任何一种言行,你再无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原因。隔壁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发出各种怪声,在老师多次的说教下他还是屡犯不改,我总觉得他的这种故意捣蛋行为和他的家庭有关。经过多次和他接触后,我问他为什么午睡的时候总是发出怪声呢?他说:“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哭丧着说“我想妈妈了,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也不喜欢我。”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幼儿阶段的安全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试图通过发出怪声这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并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投入必须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通过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岗位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的基础上。但是,在我从业的过程中,正真能把儿童心理学运用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教师还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诸如:破坏性行为、注意力分散、遗尿等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本源来自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切忌脱离幼儿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适宜儿童的教育。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我更加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7岁以上)。通过以上的四个阶段,儿童从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为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具体的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成人。儿童只有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学

  • 6、 《完整的成长·父母对儿童心里成长的影响》读后感1500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孩提时代是人一生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里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包括情感、品格、爱好、志趣、追求等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学习仿效的榜样。

    健康的心理是孩子成功成才的基石,什么是健康的心里?健康的心理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变化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认知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里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站,是滋养孩子心灵、培养孩子健康心里的源泉。儿童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表现微妙,不容易被觉察到,因而成人可能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抹杀儿童的心里图谱,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甚至在胎儿期就已经开始了。文中的豆豆非常清楚妈妈内在真实的情绪、感觉和心理活动,其清晰的成度超过了思维层面的语言。这不取决于豆豆在认识了解妈妈的状态,而是豆豆和妈妈浑然一体,由于这样一个生命特征豆豆和妈妈共生了,豆豆被妈妈带进了妈妈的生命状态中(心里和语言两个层面),这是两个系统同时在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里运行。孩子被无辜的牵引进妈妈的思维并跟着妈妈同步进行,这样的情景就会被复制循环,这种状态被称为人生的游戏,这种无意识反复进行的游戏中,孩子创造的历程被堵塞了。孩子和妈妈都会处在焦虑中。这时需要母亲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每一部分,就需要和自己的身体、感觉、情绪、心里、念头连接并清楚地一致性说出来豆豆,妈妈有工作要做,现在妈妈陪你玩10分钟,10分钟后你去老师哪里,妈妈工作结束后就来陪你。妈妈直接说出孩子的心理需求,事情就和谐起来,豆豆就会理解并接纳妈妈。

    儿童的心里成长是需要在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之下来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需要很慢的速度来成长。只有父母的一致才会给儿童的生命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正常发展。

    以下就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谈点体会:

    1、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指物质环境,更重要的还有隐形的精神环境,现在的父母很容易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环境,但安全、舒适和谐的精神环境需要父母用心经营,用爱滋养,用德构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我的萌宝是个女孩,可她喜欢恐龙、汽车类的玩具,我也曾纳闷刻意给萌宝买好多毛绒玩具,最后还是束之高搁,尊重萌宝的喜好买各种恐龙汽车

  • 7、 儿童心灵鸡汤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三本儿童心灵,在儿童心灵鸡汤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游戏和知识。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当孩子因为掉了一颗牙而闷闷不乐的时候;当孩子因为自己落选合唱队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当孩子因为明天的小测验而心烦意乱的时候;当孩子因为小伙伴的一句话大发雷霆的时候;当孩子没任何原因而怕黑暗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办?别急,来一碗醇香营养的鸡汤吧!

  • 8、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最近又读到一本好书《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对于比较深层次的方面我不敢过多评论,但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描述却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 9、 儿童心灵鸡汤 (150字)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三本儿童心灵,在儿童心灵鸡汤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游戏和知识。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当孩子因为掉了一颗牙而闷闷不乐的时候;当孩子因为自己落选合唱队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当孩子因为明天的小测验而心烦意乱的时候;当孩子因为小伙伴的一句话大发雷霆的时候;当孩子没任何原因而怕黑暗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办?别急,来一碗醇香营养的鸡汤吧!

  • 1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

    俚岛中心完小张艳

    一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在手,犹如老朋友会面,熟悉的春风感扑面而来。蕴藏智慧的墨汁香,让我欲罢不能。这有趣的语言、吸引人的实验、育人的技巧,再一次冲刷我的认知,撼动我的神经。看目录,一个个高大上的词语厌恶实验、认知失调、德西效应离我们那么远,可静下心读来,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甚至是自己的亲身经验。正是这些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的小现象,抽丝剥茧出大智慧,冶炼出教育的真知灼见。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他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时间里,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在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仅不会增加工作欲望,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这表明,进行一项愉快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不难发现,德西效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尤其对我们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喜欢老师或家长许诺的格外的奖励:你完成这个,我一定奖励点什么。在物质奖励的诱惑下,虽然小孩子貌似学习态度积极了,但长此以往,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退了。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小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和紧韧不拔的意志,而不是一味地靠外界的物质奖励和刺激,来维持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我掩卷深思,从德西效应的教育案例中我也得到了一两点启示。我们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让他们真正从内心上喜欢、感兴趣,激发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才能不去计较有没有给予表扬和报酬。俗话说的好: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提高小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才是王者之道。额外的附加条件,不能永远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力,反而会减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

  • 2021-07-06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21-06-26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1-08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1-04

  • 2023-01-26

  • 2019-11-08

  • 2019-10-23

  • 2021-07-21

  • 2019-09-20

  • 2023-04-11

  • 2021-09-22

  • 2023-06-25

  • 2022-02-24

  • 2019-09-20

  • 2021-06-08

  • 2019-09-20

  • 2022-04-25

  • 2021-07-13

  • 2019-11-11

  • 2019-09-22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11-11

  • 2022-02-17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3-04-04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3-01-27

  • 2023-06-10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2024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