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东京家族有感 > 地图 > 观东京家族有感,2024观东京家族有感
观东京家族有感

(共 8499 篇)

  • 1、 观《开心家族》有感300字 -

    星期五,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电影课。这次,我们看的电影是《开心家族》。这是一部韩国片。

    这部《开心家族》主要讲述了一个孤儿,他被公司解雇了,又十分羡慕他身边的人。因为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而自己没有。他的家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都离他而去了。于是就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但他的几次自杀都没有成功,是因为他的家人变成鬼之后缠上了他。在他的一次差点就成功的自杀后,他就可以看见鬼了。他在能看见鬼后,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误会。因为别人看不见,而且鬼会用他的身体,所以还让许多人鄙视他。最后,他发现那些鬼分别是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和哥哥。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不要对生活持悲观态度。要乐观对待生活。不要一点小事情就想着自杀。我们不能像电影中的那个人一样。

    在生活中,也有乐观的人。比如张海迪大姐姐。她虽然已瘫痪,但她依然坚持学习。

  • 2、 观《后人》有感:有家庭无家族

    《后人》观后感:有家庭无家族

    电影的题目常常给人与内容不相符的幻觉。比如,《忧郁症》并非心理片,而是末世想象;再比如《萤火虫》并非一部温馨的爱情片,而是惨烈的科幻电影。同样,《后人》的题目很容易使人认为它是一部反映家族史的浩瀚巨制,即使没有《教父》那般恢宏壮阔,好歹也能赶上《燃情岁月》吧,然而恰恰相反,这只是一部具有小清新气质的亲情电影尽管它的主演是面色凝重的乔治克鲁尼。

    影片的情节与韩国电影《外出》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没有韩国人编纂得那么极致:一个生活在夏威夷的律师在妻子出了事故垂死之际,才得知自己被扣上了绿帽子。出于不甘与对家庭的关切,他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无厘头的邻家男孩,在风景如画的诸岛之间开始了一段寻访奸夫之路。唯一与后人这个概念相关的,大概只有律师的另一个独特身份了:他的祖先是本地贵族,因此继承了临海的大片土地,而这片地产的最后去向,也被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决定着。这样的情节本无太多新意,当乔治克鲁尼终于走进了妻子的情人一个房地产经纪人的度假别墅时,观众已经能够猜到他要做什么了:并非气势汹汹地兴师问罪,反而因为珍惜对方温馨的家庭气氛,给那个出轨的男人留了一次机会。

    而如果说影片的过人之处,应该还是体现在细节层面。导演并没有刻意强化主人公痛苦而纠结的心理活动,而是在看似生活流的日常琐事中,反复同时强化忠贞与亲情这两层意义的冲突与融合。在极度戏剧化的结构中,反而采用了去除戏剧化的手法,这使得整部片子的气氛格外自然,除了男主人公最后一次煽情的爆发之外,其余各处都看不出用力过度的痕迹。当然,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必然依赖于演员超强的个人能力。好在乔治克鲁尼是值得信赖的,而他身边的两个女儿、一个男配角也都可圈可点,某些段落的性格刻画甚至比男一号还要出彩。

    而对家庭的关心远远强于对家族的追溯,这也是美国主流电影的一大特点。形成这种偏好的原因很简单:那个国家短暂的历史令人更习惯于用现在时而非过去时去思考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的电影大师马丁-斯克塞斯反而是最不美国化的一位导演。而具体到我们谈论的这部影片,唯一令人感到费解的地方,恰恰正是为何要给单纯的家庭电影冠之以家族背景并未使影片变得深刻,反而有些画蛇添足之感。除此之外,《后人》的大部分环节都是令人满意的。

  • 3、 《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

    很遗憾,这部《东京家族》居然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这位从未被称为大师的导演,却在日本创造了很多辉煌和奇迹,最被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那部曾经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黄昏清兵卫》。落笔前查了一些资料,山田的电影中总是带有一种小市民的调子,他对下层平民的关注也让他赢得了不少赞誉。这部《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的作品, 讲述的是老夫妻到东京看望已成年的子女的故事,细致描绘了家族间感情的羁绊与丧失,家人间共处,年华老去和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原作是拍摄于60年前的一部黑白片,一直很少触碰黑白片,一直担心自己对黑白片的鉴赏能力不足,会在心里对大师们产生误会,所以很少去触碰那些经典的黑白片,反倒是这些翻拍的作品,频频拿来品味。这些经过导演们二次加工并打上个人印记的翻拍作品,每次看起来都是津津有味。

    日本电影的节奏从来都是异常的缓慢,跟现代日本快速的生活节奏有很大的反差,一些不喜欢日本电影的观众总是很难适应这种节奏,也许正是因为日本人对生活细节的忽略,让日本的电影工作者,更愿意把焦点投射到下层百姓生活的琐事,并且不厌其烦,达到了迷恋的程度。这部《东京家族》也是如此,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反应了一些列日本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深刻尖锐,但却能让人深受启发,回味无穷。

    《东京家族》里塑造的家庭不是名门望族,恰恰是东京这座大都市里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家庭,二位年近70的老夫妻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幸一是医学博士,在东京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女儿滋子自己经营一家美发店,丈夫是公司社员。三儿子晶次自由散漫,连一个能糊口的像样工作都没有!这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在东京这座国际大都市里都平淡无奇,却极具象征性,反映了日本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态度。

    1. 大儿子幸一代表着普遍具有工作狂特质的日本中产阶级男人

    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世界闻名,战后日本经济的巨大腾飞,导致企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大,日本的打工族很容易在工作中得到认同和尊重,并且很容易模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大儿子幸一工作的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家,因为他把私人诊所开在了自己家里,妻子文子则是一个全职主妇,专心照料孩子和丈夫的生活。电影的开头几分钟,幸一穿着医生的工作服出场,导演和编剧有意向观众传达幸一这一严肃的医生职业形象,即使是在家庭聚会的场合,也以工作的姿态出现,足以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狂热。这一点在影片后面的一幕

  • 4、 《东京家族》观后感(一)

    《东京家族》观后感

    首先说实话我并不会写影评,也没有进行过尝试。对于这电影的前身《东京物语》我也一无所知,它的拍摄手法也道不明一二,至于山田洋次、小冿安二郎是何许人也更感迷惘。只是凭勉力记起老师的只言片语以及自己的浅薄认知进行评论。

    本片的导演是山田洋次,它进述了平山夫妇去东京看望儿女的一系列故事。大致是抱着迫切想念来,带着痛心明悟去的故事。不得不说是现实而悲伤的,影片令我几欲落泪,或是伤心或被感触。在几度描绘的家庭画面中,被隐于儿女的谦卑微笑下,冲突以暗流们方式展现在观众眼中,与如画而温暖的东京景象相交,反衬出一种刺骨的冷漠。

    整篇电影多采用固定的拍摄视角,给人的感觉就是静,仿佛处于完美的生活、道徳规范之中,又好像完全以老人祥和满足的晚年心态来观注一切,然而愈到后来愈品出一种痛心的失落寂寞来。有些拍摄角度则让人身临其境嗅出一些细节来,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在家中的镜头据老师讲是将摄相机嵌于地板之下进行身临其境的拍摄。)

    接下来从我的观影角度来介绍剧情吧。平山家族的长子幸一是医生,很成器。二女二也开了间理发店,忙忙碌碌。唯独次子游手好闲无所作为。(但是饰演次子昌次的妻夫木聪不知是演员的关系还是原着的描述,总感觉透着随性真实的气息,颇对我的味口,让我一开始就隐隐猜到影片走势来。)

    影片开始儿女们集聚在长子家中,在与父母通话中的语气毕恭毕敬,颇符礼仪,拉开了极有融洽感的序幕,只是惟独昌次不在其中。不光没有接到乡下来的父母,被大家埋怨,说话间也很少使用敬语,嬉皮笑脸。从兄弟姐妹的话气来看,大家对昌次的态度明显是不认可的,且从小都是如此。兄长姐姐不客气地评论他的老爷车和他糟糕的生活现状。甚至与他嬉笑的外甥都嫌弃他的菲亚特。

    他或笑或低头掩了过去。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很关心昌次生活,但一谈到工作一类的事情就会陷入冷场,透着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怀揣理想自有苦处。父亲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

    影片的第一个冲突点就是明面上的家人们与不成材的次子昌次之间的矛盾。饭桌上父母兄姐谈笑锁事,昌次和小外甥玩作一团,其间谈及母亲,父亲笑着说:这个人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呢,要死也是我先死,这样比较幸福。(我看第二遍时才发现这个细节的伏笔)

    儿女们各

  • 5、 电影《东京家族》观后感

    《东京家族》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是以二战战后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为了见到自己长大的儿女,住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的夫妻来到东京探亲的故事。

    电影开始,老夫妻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妻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的热烈欢迎。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再也无闲暇陪伴老夫妻,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妻被送到旅馆后,俩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从小到大,父母就将他们最无私的爱给了我们,但为什么长大后,作为子女的我们要用自私来回报他们的无私?不公平!!

    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从一个子女家迁移到另一个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漂泊。这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区别,无论家境多么艰苦,父母都会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家自己的子女,而待他们老去时,有的父母却得不到子女的照顾,有的甚至在重病时被遗弃。这就像一面镜子一下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

    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的心在颤抖,家长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我想一定的换位思考总会带来矛盾的缓和,平常在家看书有句话读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当时给我的触及就非常大,不要让爱留到照片前说,用行动去爱他们是最好的孝。

    《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作上略作改变。加入3.11大海啸情节,过程与结局更加残酷一些,强烈的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使再难接受,人生也要继续。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无常,让我想起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并不孤单。

    现在的我,似乎更喜欢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不再贪恋科幻的神奇,不再享受动画电影的轻松。因为这样的电影最以小见大。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现在我愿享受那有爱的孤独,因为有爱并不孤单。

  • 6、 电影《东京家族》 观后感

    电影《东京家族》 观后感

    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影片整体上拍得很精致,真实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

    长子幸一,医科博士,自己在东京开办诊所,是父亲的骄傲。稳重成熟的外表之下难免让人觉得过于严肃,只认可成功且有抱负的人生,对弟弟和自己的孩子都过于严厉了。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态度粗暴,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与他们沟通,就连妻子文子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把小儿子推到一边,完全不顾小孩的感受。见到父母之后,母亲谈起小儿子幼时的同学,小儿子随口只是说这同学高中时候是不良学生什么的,大哥居然就在旁边训斥弟弟,你自己先能够生活自立了再去评价别人吧。可见在他看来,弟弟过着的就是不良学生一样毫无价值的人生。

    女儿滋子,大概是影片中最让父亲伤怀的孩子,被滋子拒绝住在她家以后,老夫妇两个坐在广场,父亲喃喃道,女人是不是一结婚就走进了坟墓,结婚以前那么柔顺可爱的女儿现在居然也变得如此薄情寡义。建议父母住到宾馆里去的也是滋子,就连母亲生命垂危的时刻,还在抱怨为什么要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这种事情,对弟弟也是这样,自己不去车站接父母,弟弟去错了车站还被姐姐埋怨真是笨蛋,连车站都记不清楚。

    弟弟,昌次才是最可爱的孩子。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印象深刻,开头父母到了长子家中,跟长子和女儿的画面固然温暖,但是整个气氛却略显沉闷,小儿子一进家门跟母亲之间的那种亲密的互动,浓浓亲情才透出来。再有就是母亲躺在医院的病榻,长子与女儿的冷静,还是一样沉闷的镜头与气氛,直到小儿子到达医院抱住母亲痛哭,说着跟母亲聊的那些事情,整个画面才活了起来,一下子悲痛就涌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影片开头姐姐埋怨昌次去错了车站,还有哥哥的训斥,昌次都讪讪的不言语。反倒是小侄子看到昌次各种亲热腻歪,远比自己父亲亲热的多,昌次还对侄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学习不好会让父母伤心。

    母亲赶去昌次的住所,心想必然是各种脏乱差,结果干净整洁温馨有加,母亲给昌次做饭吃,昌次一点也不客气,只顾自己吃喝,真真就是母亲注视下的小男孩,反观父亲对昌次的不信任,认为昌次不努力生活才会这样糟糕,母亲对昌次的评价顶多只是一句:这个孩子就是这么怪性格。

    本质上,父亲与长子幸一对待孩子的态度基本相似,孩子有出息,自己就觉得骄傲,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该做的事情,所以就算爷爷奶奶千里迢迢来东京,长孙还是一样要去补习学校补课,不参加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一切娱乐活动。

  • 7、 观《迷失东京》有感

    观《迷失东京》有感

    蘑菇丸子碎

    毕业后还住在学校,竟有种无处容身的感觉,像是一个把房子租出去的房东,虽拿着钥匙,再进家门却恍然屋是人非,坐在自己的沙发上倒拘谨的像是寄人篱下了。比如坐在图书馆却没法上网,比如去不了之前一整年都没怎么去的食堂,比如想要洗澡却需要跑去健身房。当然最后一点若算上强制健身,倒也是个优点。

    百无聊赖的周日下午,只好翻出以前下载的老电影,想来一部一小时零四十一分钟的《迷失东京》,应当足以打发午饭后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自己了。

    可是这电影意外的好看。

    真的好看。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不过是一个与妻子不和又遇上中年危机的男子和一个因丈夫太忙而闲着没事的女子,在异国他乡机缘巧合的相遇,共度美好时光派遣孤独寂寞的简单故事。然而,或许是比尔莫瑞含蓄的眼神,或许是斯嘉丽约翰逊真挚的笑容,他们之间发乎情止乎礼却张力十足的对手戏,这两个美国人在东京这座城市因格格不入而略显呆萌的喜感,一切都自然又生动,有淡淡的幽默。像风吹一片叶子pia在你脸上,你没法不注意到这片鲜活,忍俊不禁,再揉揉眼睛。

    虽然不想剧透,可是电影中的几幅画面一直留在我脑海中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一个妓女敲开比尔莫瑞的门,想要勾引他却因为日本人奇葩的英语发音而导致沟通障碍,引发误会蜜汁尴尬。斯嘉丽走在东京的寺庙里听和尚们庄严肃穆地念经却没法被打动反而倍感孤独,给朋友打电话可是别人很忙,只好坐在窗前对着街景发呆。两个人一起吃火锅可是都抱怨难吃,抱怨去餐厅竟然要自己动手煮饭。比尔陪斯嘉丽去看病可是一个坐在等候座位上和人鸡同鸭讲,惹旁人发笑,一个茫然看着医生不懂他在解释什么。镜头中多次闪过他们各自无所事事打开电视,不停换台却每一个都看不懂,只好无奈关上电视发现自己更加无聊。他们的孤独、寂寞、无聊、无措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而他们仅仅来到东京几周。

    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到底有多难融入?我总是乐观的考虑这个问题。语言不通?可以学啊,说不好也还有肢体语言。难以理解的文化习惯?可以从了解背景与历史开始慢慢接受,至少长了见识。吃不惯的食物喝不惯的凉水?可以自己做饭啊,更何况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美食。我一直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需要去学习,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包容。

    八月即将远赴马德里的我呢,惶恐不是没有,只是一直将它埋在心底,直到《迷失东京》让它从重重禁锢中挣脱。可能几个月后上映一部新

  • 8、 《东京家族》观后感400字

    《东京家族》观后感 我在最新一期《读者》里看到一篇下面这个文章,是写看了日本电影《东京家族》后的观后感。 这文章看后,我迫切地想找这个电影来看,没有找到,不是没有,是要收费的。 我不会操作交费,所以暂时还没有看。 但是,下面这个观后感,让我头脑里面放电影。 这篇观后感写得好。 我也曾做过女儿,对于我妈妈,因为有机会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懂事,那是因为年龄还小。 可对于我的爸爸,他还在世的时候,我算是长大了,可还是不懂事。 只要想起来,我一直内疚。 但人是看不到自己的恶的,那时我看我是算孝顺的。 你看,他搞来左一个,又一个的右派帽子,把我们全家害得这么惨,我没有当面向他发过怨言,就算很不错的了。 后来他年老时,我也偶尔打个电话去问候一下。 有时候他正睡觉,电话把他叫醒了。 我说,哦,对不起,对不起,真实对不起。 道歉以后就忘了。 等到我老了以后,每每午睡被吵醒那个心慌卵荡的时候,我总想起我爸爸当年在那头接电话的样子。 好几年以前我就想了,我那时的表现其实就是做给我爸爸看的,其实不是爱。 我从来也没有在心里想过,我给他的是他需要的么? 其实我明明晓得他需要的是什么,可我给他的只有借口。 什么叫做假冒为善? 这就叫。
  • 9、 观《东京物语》有感

    观《东京物语》有感

    原创: 我想有只狐

    这部电影哭着看完,被他感动是因为电影以最朴实的感情来描述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最微小的事情。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就如同影片中的幸一和繁一样,因为家庭生活压力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年迈的父母,去到子女生活的陌生城市,不在乎去哪玩过,吃过什么好吃的,玩过什么好玩的,只是想和子女多待在一起,聊聊天话话家常。但是幸一和繁对父母的到来只感到了麻烦,他们对自己父母的那种不耐烦以及敷衍,看得让人很寒心。这样的细节处理,将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说不出的凄凉。从热海回到繁的家,影片中的妈妈明显体力不支了,在喧闹的酒店本身就没有休息好,可是繁对父母的归来很不情愿,父母提前回来肯定有原因的,但她只担心自己的事没法做。无奈的父母去到有儿有女的城市,最后沦落到爸爸去喝通宵的酒,妈妈去到已不再是家人的寡妇儿媳家。那天晚上,影片中的妈妈躺在床上无声的哭泣一定不只是为了纪子的身世。

    妈妈去世后,京子抱怨哥哥姐姐都太自私了,纪子安慰她,说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没良心自私的,只是慢慢慢慢的就变成了那样。京子反问她,你也有工作,可你不是那样的。纪子说她自己也是一样的。

    是一样迫于生活压力没错,但纪子与幸一和繁比起来,用电影中爸爸的话来讲就是她要坦诚及真诚得多。我想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相信许多的父母和电影中的父母一样,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们过得好就好。父母对子女的爱,好比涓涓细流,源源不断,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好比风吹树叶,风吹一下,便动一下。

    习惯了色彩纷呈的我们,倒回去看一部这样的黑白电影,它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憾同样不少。故事情节着实朴实无华,可你为什么会眼含泪水?刚到东京的时候,妈妈说:"原来东京这么近。"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妈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爸爸妈妈被幸一和繁送去热海,妈妈在热海的防波堤上说:"东京游览过了,热海也来过了,可以回家了……"短短的几句独白,让我们身临其境般,自觉代入到爸爸妈妈那种悲伤无奈的情绪里。可是,千姿百态的人生说到底都是一样的,不外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因为一样,所以麻木,影片中,纪子的存在,只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像电影这么灰暗的,即使是灰暗的,我们也要相信,它会发出彩色的光!

    纪子: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是孩子长大后,总会离开父母,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存

  • 10、 观《东京审判》有感

    《东京审判》观后感

    这是第三次看《东京审判》了。三遍下来、感受深深浅浅会有些不同。

    《东京审判》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

    《东京审判》作为一部以爱国主义为生动题材的历史教育片,弘扬了爱国热情,满足了人们鞭挞气焰嚣张的军国主义的要求。

    其实网上对这部电影的态度褒贬不一。好多人都在批判陆川导演的奴性,批判他是在为日本人脱罪。但是,《东京审判》无论就故事的流畅度和剧本的结构来讲,都十分精妙,它对日本人的刻画也遵循了客观、人性化的描写,没有顺着偏激的民族主义的观念走向一味泄愤的地步。这部电影在历史的厚重感背后让人看到了更多人性。

    我想对于东京审判,我最为牢记的就是梅汝璈,看着他在荧幕上为了中国那些累累的白骨讨回公道的慷慨呈辞,看着那些帝国主义的代表投出那一票票反对死刑执行的票数,心中也是又怒有叹。当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只有梅汝璈仍然在坚持,不放弃地为了自己心中正义的坚持,为了不负祖国,不负党的期望,在最后开庭的时刻游说着各国代表。我想我一定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坚毅与执着。看着他为了说服而摔碎的玻璃杯,我想那一刻一同摔碎的还有帝国主义张狂的气焰以及中国由于国弱遭人欺凌的过往。在那一声清脆的响声中,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敢于讨回自己应得的尊重。每个人在影片结尾时可能都会愤愤不平,激愤于战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我觉得梅汝璈已经为国家取得了那份应有的尊严。可以说梅汝璈代表的是当时的有志之士,代表了党与国家的尊严。虽然东京审判没有其他的审判那么彻底,但是这也是好的结局。因为它可以时刻的提醒着我们忘记仇恨,但是勿忘国耻。

    电影《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这部电影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家很,真实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论战撼人心魄。身体里流着中国鲜血的我绝对不会忘记,就像英达说的那样人家都没有忘记我们更不能忘记。这部影片值得我们铭记心头,一次次观看。

    这部电影我觉得不只每个中国人应该去看,去受

  • 2021-08-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5-02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06

  • 2022-01-11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3-06-05

  • 2023-06-04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12

  • 2022-02-2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11

  • 2019-10-28

  • 2023-05-23

  • 2022-03-21

  • 2019-09-21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12

  • 2021-09-16

观东京家族有感
观东京家族有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观东京家族有感、观东京家族有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观东京家族有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