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 > 地图 >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2024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推荐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

(共 3294 篇)

  • 1、 读《星星上的人》有感范文读书笔记(7篇)

    《星星上的人》读后感读书笔记1

    纯净的存在 《星星上的人》读后

    在一次读书会上,朋友极力推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星星上的人》。他说这本书讲述了关于孤独与温暖的故事,故事巧妙揉合了情感治愈、悬疑推理等多重元素,非常值得一看。

    我向来很少接受别人推荐的书,也极少向别人推介。因为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尽相同,你爱之深切的美食,他人吃起来可能味同爵蜡。但这次,我鬼使神差的接受了朋友的介绍,认真阅读了这本由美国畅销书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写的《星星上的人》。

    这本书采用多线交叉叙述的手法,讲述了哈德蒙一家为了治疗患有自闭症的大女儿蒂莉,参加和谐夏令营活动的故事。通过妹妹艾莉丝的视角叙述一家人来到和谐夏令营后的生活;从妈妈亚历珊德拉的角度,讲述了全家在来到营地之前的生活点滴;中间还穿插了患有自闭症的姐姐蒂莉的关于未来的想象。作者笔下描绘的和谐夏令营的生活充满新奇,为营地生活蒙上了一层神秘诡异的色彩。由于外界对营地创办者斯科特的恶意揣测,再加上一些巧合事件的发生,使误会进一步加剧,斯科特认为自己完了,营地完了,他绝望地举起手中的手枪,对准了自己。斯科特永远的留在了营地,与泥土和松针为伴。他的意外离去让人悲伤,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其余人退出营地,哈德蒙一家和另外一家打算在营地里继续坚守下去,因为大家相信夏令营还有补救的希望。新的生活开始了。

    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后,妈妈亚历珊德拉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不打算好好照料庄稼,那么播种就毫无意义。亚历珊德拉越来越相信,蒂莉是上帝从一颗星星上派来的长有翅膀的孩子,有翅膀不代表能飞行,只是有了飞行的可能,你要以更大的耐心对她细心的呵护,精心的陪伴在她的身旁,直到将来会有这么一个人在她需要的时候,和你一样温柔的抚摸她的翅膀,给她飞翔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地上网查询了有关自闭症的知识,才知道刚刚过去的4月2日是第十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关于自闭症,我几乎一无所知,回望我生活的四周,从未发现有自闭症孩子的存在。对自闭症的了解也仅限于各种媒体上的介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没有与生俱来的社交能力,也不能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几乎全部生活在自己的小小的世界里,他们

  • 2、 《柴门人家》读书笔记

    长篇小说《柴门人家》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的关中农村生活为主线,运用单线顺叙加插叙的叙述方法,以接地气的语言,全方位还原了特定时代下的劳动人民在奔赴幸福的途中的种种表现。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民俗,我们也能看到昔日的劳动人民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今日的幸福。通过回味脑海里的记忆以及品读小说中的故事,身在城市的我们肯定能悟出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甚至还能看到昔日的自己。

    小说主要以三代人为主体,分别为德才、有才、四老汉、老槐叔等人物的老一辈,以及自更、枣花、善文、梅春、常茂、香叶、勤生、恒升、小杏等人物的新一辈,还有狗财、洁丽、耀祖、韩琳等人物的年轻一代,这三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跟随时代前进的潮流中的命运走向,是小说的精髓所在。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后续的不同命运,不仅仅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变迁,在更大程度上,对于人性的复杂性,也能得到更好的解释。

    主人公是自更一家人,但这家人的命运不同于其他人的命运,好像等待他们的,除了霉运,还是霉运,老天爷没有给予他们一点点幸运。这是为何呢?小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一时间,我也没弄明白,或许,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在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向身在世俗中的我们说了些什么,又或者说,我们能从自更一家人的命运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看出点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小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篇,而从那个年代一步一步走来的人很多很多,对于小说中的故事,他们都是非常清楚的,甚至自己就有类似的经历。基于这些,小说中描述的故事,就不单纯是小说中的故事,而是读者自己以及自己的一路走来。狗财在小时候非常顽皮,时常和大人顶嘴,去老乡家的田地里偷瓜摘菜吃;上学后,在学校里不认真学习,时常是吊儿郎当的。那样的行为,作为读者来说,只要是生在那个年代的人,都干过类似的糗事。所以,我要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并非是单纯的故事,而是现实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一路走来。

    狗财是自更四十岁那年才有的。在上世纪的关中农村,这绝对是老年得子,因而狗财是自更和枣花的命根子。为了孩子好养活,自更给孩子取了一个很土很土的名字——狗财。为何要那么做?不为别的,只为孩子能健康成长,长大后,能在自己辛苦耕耘了大半辈子的黄土地里继续耕耘,到了合适的年龄,娶个媳妇,这就是所谓的“传宗接代”。在自更、枣花看来,纵使孩子

  • 3、 纪录片高坪人家:抒写闽北山乡风情

    也许回到最初的地方才会让你感觉原来这个世界可以如此的安静。你常年奔波在城市喧闹的街头,过着很多奇奇怪怪的节日,却忘记了,原来最美好的都留在了那里,一个父母在的地方,一个你穿着开裆裤走过的地方。走进高坪,感受山里人家。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原因无它,光是那大街小巷的烟花爆竹声,夹杂喜庆的新年歌的热闹气氛就能让人心情大好,笑容满面。更重要的就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大人们从除夕早上便开始忙碌着年夜饭,大家来来往往,互相帮忙。小孩子跑进跑出,殷切的帮着做些跑腿的事情,就盼着能够先吃到那些刚出锅的年夜菜,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连调皮捣蛋的小孩在这一天犯了错,大人也是不忍责骂,任凭他笑嘻嘻的扮着鬼脸跑出去放炮竹了。家乡的春节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个桃花源,每一次都能让我沉醉其中。

    长大后,离开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就愈加怀念小时候在村子里过年的那股年味,更加怀念和父母一起准备过年的时光。父母一年一年变老,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还能有多少?所以,新年到了,就回家过年吧!

    1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陆陆续续准备过年的零嘴啦,米花糖、炸麻花、沙琪玛、炒瓜子,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零食。

    2

    腊月二十六,临近年夜了,家家户户开始做年糕和豆腐,我们这的年糕是用糯米加水磨成浆,沥干水分后加入早就融化好的红板糖和花生碎还有红枣碎,在铺满粽叶的蒸笼里蒸一个下午。热吃和凉吃风味各不同,年糕带着粽叶的清香,红糖化开后却甜而不腻。

    我不喜欢甜食,但是却很喜欢软软糯糯甜滋滋的炸年糕,裹着金黄酥脆的蛋液,咬一口只感觉又软又糯还不粘牙。

    3

    大年初二,亲戚朋友来家里拜年,米粿是这顿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大家围坐桌边,有说有笑的包着米粿,热腾腾的米粿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热情和温馨,这是新年特有的气息。

    1

    冬笋、香菇、木耳,酸枣是闽北自然馈赠山货。

    秋日的清晨,空气中透着湿润的清爽。酸枣是这个季节独有的果子,金黄的外皮,细腻的果肉。凑近鼻子一闻,酸涩的味道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清香。

    每年秋天,妈妈都会上山捡酸枣,骑着自行车,拿着麻袋,独自一人上山,有时候一捡就是一天。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自行车驮着满满当当的麻袋,妈妈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慢悠悠的走回家。

    2

    闽北地域风貌,原始森林、茫荡雪山、竹林

    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位于延平西郊,西芹西溪北岸,茫荡山脚。毛竹面积1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

  • 4、 《恍惚的人》读书笔记
    《恍惚的人》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出版的作品,在日本首次直面老龄化问题,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小说字里行间写尽现实,展现了作家洞见社会问题的先见性和动人的写实感,是一部让人思考的人为何而生存优秀作品。 这本书很吸引人,因为很现实。显示了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妇女的工作问题,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我看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确实很引人深思。比方说昭子为了照顾老年痴呆的公公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同时因为究竟是否放弃工作而不停地纠结。换做是我是做不到的,都说久病无孝子,这是真的,连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昭子却认为理所当然的是她应该做的,不由得让人佩服。儿子的大男子主义,真的让人很气愤,换做是我,自己的亲生儿女都不管,作为媳妇的凭什么要无限度的付出? 老年痴呆的老人真的很可悲,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动物一样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只有原始的行为,没有尊严,谁看了都会觉得可悲。我爷爷住敬老院的时候,我经常去看他,当时我就有一个念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不会把自己的父母送到这里来,我也不会来。 我不害怕死亡,可是真的害怕衰老。牙齿没了,只有假牙,臭烘烘的,连大小便都要别人服侍,甚至和孩子一样夹着纸尿裤,不如死了吧!孙子敏对他父母说的一句话:爸妈你们千万别活这么大岁数!听了真的让人震惊和悲伤!因为他看到人老的无奈,没有尊严,服侍人的辛苦,换做是我,同样也会对自己说:千万别活这么大岁数,早点在失去尊严前死去吧! 这本书是1972年出版的,那年我刚出生,可是在那时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或者日本人在那时已经认识到将要面临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书里提到的免费的老人活动中心,健康设施,福利机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这几年才开展的活动,我们比人家整整落后了半个世纪啊!我估计现在的日本的养老问题应该很不错吧?没有看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总是说抵制日货等等,为什么不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呢?人家做的可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可是我们呢?我们的社区服务究竟为老百姓做了什么?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实惠?暂时没看到,也许慢慢开展会好,可是中国的浮夸现象永远存在,总是做些华而不实的事情,让人没有信任感。唉!总是自己人骗自己人! 1972年,那是我们可能刚解决温饱问题吧,可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日本可以和我们的现在相比拟了,
  • 5、 美的人读书笔记

    拜读完邱总著的《美的人》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知。 以前我对美的认知只是单面性,在阅读《美的人》后,通过学习书中对美的多面性阐述,让我更透彻地认识到美的灵魂点,从中获益良多。 美的修炼 《美的人》以本来美为引子,导出精神到灵魂的修缮路径,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里提出的习武之人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但本来美理念传达给我的更像是这三重境界的循环:最初的“见自己”并不全面也不透彻,只是见到了表象,而经过“见天地”、“见众生”,即见过各种花的姿态,领略千姿百态不同的美之后,又回到了“见自己”,这时候才真正修炼到“美”,或者说真正见到独属于自己的美。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 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评判标准怎样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获得更准确的力量。”最初我并不能理解这段理论的意思,在读完本书后,感受到关于美的理论碰撞后,顿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 只要芸芸众生之地还没有毁灭,人的心灵与情感存在,美,就会坚定不移地存在。相信美,相信这个世界的本来美,其实也是漫漫人生修炼的过程。 美是雕琢的过程 书中给我的另一层启发是:美是雕琢的过程,就像藏在石中的翡翠,历经雕琢之后才得以呈现给世人,但翡翠的本质其实并没有改变,翡翠的美一直在那里。这是我理解到的“本来美”。 本来美,在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需要大量外在的资源来助力,又或如身份、地位、名头、财富这些他物来装饰,因此我们也会去追求这些,如书中所说,所有用来滋养美的东西,一经所用,必是枯骨,石榴,天浆,由枯骨滋养而来,但枯骨并不是天浆,我们时刻需要记住的是自己的根性和初心,而那些看似我们需要去追求的不过是终将成为枯骨的,不要乱了心乱了方向,方向都错了,又如何能达到自己想追求的极致呢?所以邱总说,成长的方向至关重要,本来美的发现,正是确立一种根本的方向,自己的、他人的,剩下的就只是相互补益,学会选择和拒绝,不断滋养,不断修缮,终会获得全息的美。 结语 最

  • 6、 高慎英《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本书的基本追求之四:直接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地备课、讲授、提问、激励等日常教学行为。本书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问、如何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主动学习,尤其努力叙说。

    本书的基本追求之五:努力比较完整地介绍和分析近现代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使读者能够因此而大体了解“国际教育新理念”以及“世界教育改革”的面貌。这也使本书更多地显示为“教学改革论”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体系”严谨的“教学论”。

    本书的基本追求之六:倡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者”,将“有效教师”的基本使命定位在“为学生提供足够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课程物质资源自然重要,课程人力资源(或课程精神资源)亦不可怠慢。教师能否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志于由“经验教学”向“反思教学”的转变。

    何以谈论“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

    不为别的,只为“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2]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3]但我们宁愿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明确的关注,但并不意味人们不看重学校教学的效率。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现代教学论可以说就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

  • 7、 高慎英《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二)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 8、 高慎英《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五)

    中国教育领域积累了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吗?

    据说,中国历来有重视“学生自学”的传统。与西方苏格拉底的“主动追问”不同,孔子教人的姿态是“不叩不鸣”。按照这个传统的做法,学生的“自学”成为老师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传统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八字2024教学法”、“异步教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等等几乎与之一脉相承、肝胆相照。

    除此之外,中国的情感教学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也许只有在“情感教学”与“知识教学”一道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时,教学改革才真正实现其“整体改革”的理想。

    有效教学的历史实践已经显示出一些新的方向,比如“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实,在“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三者之间,几乎很难分出它们的差异。词语虽然不同,观点却彼此呼应。

    不过,就词语而论,三者之中,“体验学习”或许更有开拓的空间。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从来的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有学者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有学者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

    对于那些长期在教学的圈子内部寻求教学变革方向的人来说,也许需要超越教学而获得“课程资源意识”。

    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包括“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9、 高慎英《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六)

    “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物质资源”所倚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资源。那么,“课程人力资源”所倚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

    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教师的使命,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课程资源。

    学生之所以能够受教师的激励去亲自接触和体验课程资源,乃因为学生原本已经具备内在的求知热情。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有“课程人力资源”意识的教师,既承认“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不辱没“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

    如果说“有效教学”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有效教学便留出一个遗憾:它很少考虑教师本身的发展。有效教学实践和相关的研究几乎不敢提出“一切为了教师”。

    在这种“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有效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蜡烛、春蚕、人梯、老黄牛、水手等传统角色便有了理所当然的凭据。而教师作为人的自身需要与欲望、追求,教师自身的梦想与欢乐,渐成为一个不毛的荒地。

    “反思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

    何以“反思教学”能够承受“有效教学”的终身托付?因为“反思”是人类幸福的基本生存方式。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

    [1][德]特尔哈特著,张桂春译:《建构主义与教学》(一),《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3期。

    [2]参见肖刚:《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学位论文,xxxx年打印稿。

    [3]参见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载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年版。

  • 10、 高慎英《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四)

    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究竟积累了哪些“有效教学”的经验?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当教育长久地受“接受学习”的控制之后,教育迟早总会打出“新教育”、“新体系”的旗帜:“范例教学”、“发展性教学体系”、“发现学习”等“新教学体系”于是产生。有趣的是,这些“新教学体系”在表达自己的创“新”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保持了某种“浪漫主义教育”的气质。无论东方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孕育并发展出自己的“浪漫主义教育”传统。东方式的浪漫主义教育隐含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著作以及后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改革实践中;西方式的浪漫主义教育传统则在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专著以及后来种种“新教育”实践中熠熠生辉。

    浪漫主义留下的痕迹在现实中显示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口号,以及由此而开发出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浪漫主义教育”的另一个理想是对人的“情感”问题颇为操心。这对传统教育中流行的“主知主义”风气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提醒和纠正。

    人们敢于接受“浪漫主义教育”的理想吗?

    人们可以嘲笑“浪漫主义教育”的理想往往不切实际,但“浪漫主义教育”一直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显示出它的魅力。而且在未来教育改革中,“浪漫主义教育”也许会一如既往发出它的力量。

  • 2021-11-25

  • 2021-12-14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1-12

  • 2019-10-29

  • 2021-06-11

  • 2019-11-12

  • 2022-04-07

  • 2019-10-23

  • 2021-05-15

  • 2019-11-12

  • 2021-11-08

  • 2021-09-3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11-22

  • 2019-09-20

  • 2021-10-0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1

  • 2021-06-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9-1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4-02

  • 2019-11-11

  • 2019-11-11

  • 2023-04-17

  • 2019-11-12

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2024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摘抄,高墩上的人家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