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 > 地图 >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2024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范文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相关栏目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热门栏目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推荐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

(共 866 篇)

  •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之一。清代多位学者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引爆点》读后感_2500字

    《引爆点》读后感2500字

    本书主要讲到引爆潮流的三个法则,分别是:1、附着力法则;2、个别人物法则;3、环境威力法则。以下是这三个法则的介绍: 一、附着力法则。 这个法则的特点是:自发性的,易传播的。正如“冰桶挑战”那样,参与者一般都是知名人士,参加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公关宣传,可以引发话题,成为社会热点。每次挑战完,参与者都会点名接下来的3位参与者,这个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传播性。所以说,“冰桶挑战”是一个很好的引爆潮流的经典例子。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样的引爆呢?概括起来,就3个特点,分别是可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为了更好说明这些特点,我们以例子来说明: 例子一:破伤风在刚引起医学界注意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分为三组。a组只是知道破伤风的风险,尽管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但是去打破伤风疫苗的人数总是保持在3%左右。b组的情况相对好一点,略比a组要高一点,相比a组,他们只是多了一张地图,并且在地图上标注疫苗地点,但实际效果也不明显。但c组去疫苗的人数竟然达到28%,那么实验人员对他们做了什么辅助性工作吗?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是在b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加上了到疫苗地点的具体路线。只是一个简单的路线指引,就导致人数大幅增长。其中的原理,就是视觉化(地图)、具体化(疫苗点)和可操作性(具体路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三者缺一不可,引爆潮流需要各元素的共同作用。 例子二:如果有人向你介绍一款mp3产品,广告语是这样:“8g内存,畅听生活!”。你有感觉吗?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8g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够具体,另外,什么叫畅听生活?也是无法操作。但就有这样一个人做得更好,他就是乔布斯。当年他推出ipod时,口号是:“把1000首歌,放进你口袋!”(配有ipod图片)。是否觉得更视觉化(ipod图片)、更具体化(1000首)和更多可操作性(放入口袋)。所以说,ipod的成功,除了它极简的设计外,所具备引爆潮流的特点,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个别人物法则。 这个法则,讲到三类人,分别是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这三类人,是个别人物法则能生效的关键。 什么内行呢?就像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kol),他们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具有权威性。他们的意见,会极大地影响其他客户的选择。内行主要的作用是发现产品的价值,是一个时尚的风向标。以小米为例,他们的口号

  • 2、 《湖畔》读后感_2500字

    《湖畔》读后感2500字

    自己看小说,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看连续剧,也喜欢全部更新后连续看完。自己太急于想知道,事情到底是如何发展?究竟在这样的发展下,是不是自己预想的结局呢?

    但凡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都坚持先看原著再看电影,不想让电影牵制我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与想象,看完一部意犹未尽的书我也会找各种改编电影来看,不为别的,就想知道看书时存在我脑海里的那些人物场景是否会在电影里出现,幸运的话还可以重温一遍所有故事情节,对于这个我乐此不疲。

    将话题拉回。正是这样容易被剧情吸引,非得一口气看完的劲儿。每次看完一部小说,都觉得消耗掉了很多真气一样。太容易让我身处其中,被人物和情节所牵引,就少了对小说本身的解读和反刍。

    而看东叔的小说尤其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理,意识不自觉被牵引。

    的确,东叔的推理小说除了层层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真相之外,他挑战不同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觉得趣味盎然。

    《解忧杂货店》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开始,感觉自己有些摸不着头脑,继续下去,就好像看了一场极具风格的电影。跨时空对接,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让叙事达到了“逻辑推理,情节构思,暖心故事”完美结合。让读者在内心治愈的同时,体会到了推理小说的极大趣味满足。

    《湖畔》让我再次看到了东叔的写作企图。他不满足于推理小说中严密而冰冷的“机关”设置,而是在不断尝试更新颖的叙事观点,大量的笔墨用在描述整个案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透过这些,挖掘其背后的复杂人性或心理。

    《湖畔》讲述的是,并木、藤间、关谷、坂崎四家人,为了各家四个孩子备战私立初中的考试。四对夫妻、四个孩子,还有老师津久见一起到姬神湖边的藤间家的别墅里复习功课。

    四个孩子中,只有并木章太的爸爸俊介不是亲生父亲。并木俊介和他的妻子美菜子之间除了必要事物的练习,似乎也并无什么深层的感情。而俊介下属兼情人,高阶英里子的出现,才让剧情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当天夜里,俊介因有事离开别墅,后又突然返回,发现了倒在他们夫妇房间的英里子的尸体。美菜子坦白,是她杀死了英里子。开始,俊介让美菜子去自首,却遭到了在场其他所有家长的极力反对。最后,俊介在他们的说服下,和美菜子、藤间等人一起毁灭证据,沉尸湖底。

    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多个人对案件的隐瞒过程。其间,俊介这个“继父”身份的角色与其他家长保持了距离,而作者运用这关系上的距离感,合理制造出他不断追问事情真相的第三人称叙

  • 3、 《源泉》读后感_2500字

    《源泉》读后感2500字

    承认别人的优秀是与世界产生积极联系的有效心气 ~ 这就是先转后读的原因。 【转】豆瓣作者:drunkpiano 读《the fountainhead》纯属好奇。在作家圈子里,要历数左翼作家可以说信手拈来:格拉斯、马尔克斯、拉辛、冯内古特……而要找到一个右翼小说家却需绞尽脑汁。说到安•兰德,美国头号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说:“她是20世纪最邪恶的人之一”,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称兰德曾是他的精神导师。能引起如此鲜明的爱憎,于是我拿起了《the fountainhead》。 《the fountainhead》是怎样一本书呢?如果把尼采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放到绞肉机里搅拌搅拌,合成一个新人,让他来写小说,那将是《源泉》。就是说,这本书充满了对“个人意志”的极端信念,其中,“意志”那个部分属于尼采,而“个人”那个部分属于弗里德曼。 故事是这样的:20年代的建筑系大学生howard roark因为笃信现代建筑、鄙夷传统建筑而被学校开除,他来到纽约自己开业。由于对自己的设计原则不做一丝一毫的妥协,其事务所生意寥寥,最后沦落到不得不去做采石场工人的地步。与此同时,他的大学同学peter keating由于善于迎合而在建筑业平步青云。由于极少数几个“另类客户”的存在,howard得以重新开业,事业终于有了起步。但这时,一个叫elsworth tootey的建筑业头号评论家,却开始实施摧毁roark的计划:他先是怂恿一个富翁去找howard设计一座庙宇,然后在庙宇建成之后,又怂恿他去状告howard,howard输掉官司之后再次失业。一个媒体大亨wynand却在这时慧眼识珠,找到howard去设计他的房子。由于toohey的操作,项目落入peter的手中,peter无力设计这样的项目,于是和howard达成协议:howard幕后帮助他设计房子,但是peter得到所有名分。房子设计出来之后,howard惊诧发现他的设计已经被改动——他可以容忍自己得不到名分,但是不能容忍自己的设计被改动,于是偷偷炸掉了该建筑。又一场官司降临到他头上,wynand试图用自己的报纸为他辩护,但是读者们纷纷弃他而去,工人们也开始罢工抗议,迫于压力wynand不得不妥协转而谴责howard。howard在法庭上以一个精彩演讲扭转了陪审团意见,他被判无罪。wynand给了他一个摩天大楼的订

  • 4、 那么远这么近读后感2500字

    《那么远,这么近》是一部由陈思进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加生活30对年的经验总结了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还没见到这本书,先听说了书名,初听《那么远,这么近》,以为是本诗集,且想起了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么远这么近,读起来带着些忧郁的气质。

    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翻开了目录,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讲有钱人生活的书美酒咖啡、法国大餐、贵族城堡,还有奢侈品。单单看每一章节的标题,便是打开眼界。带着猎奇的心态,打开了书卷。

    本书作者陈思进,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的金融家。这本书是他的西方文化探索之旅,十分精彩。既是文化探索之旅,那么前面所说的美酒咖啡之类,便不再只是一个物质符号,而是饱含了文化内涵。

    同中国文化,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一样,酒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不同的是,中国的酒多是粮食酿造的,绿蚁新醅酒浊酒清酒,而美国的酒多是葡萄发酵制作的。

    葡萄酒分为很多种。干红葡萄酒是男孩喝的,产自葡萄牙的甜而烈性的葡萄酒是男人的饮料,而渴望成为英雄的男人必须喝白兰地。如果想成为英雄的男人们都去喝白兰地了,那么女人们则会喝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冰酒。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致可见葡萄酒的分类,干红葡萄酒的度数不好,白兰地是烈性酒且品质很高,冰酒是甜酒也具有极高的品质。

    除了葡萄酒,常见的还有两种十分有名的酒,谷物发酵蒸馏的酒威士忌,可以自由调配的有趣的酒鸡尾酒。另外,我觉得上等的酒也是奢侈品,比如,一瓶1787年份的拉菲,曾被拍到156000美元的高价,像上等的冰酒、白兰地、威士忌也都可以收藏拍卖,价格还不菲。

    葡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葡萄酒被用于宗教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各大派对的主角。为了适应公司的文化,就必须学会喝红酒。在喝酒之前先晃动酒杯观看酒色,查看杯中红酒是否挂杯,再煞有介事地闻一闻酒香,尔后才喝一口喝酒,对于男人来说,是胆量,是气魄;对于女人来说,是浪漫,是情调。

    中国的饮品是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美国的饮品是咖啡,亦有丰富的咖啡文化。咖啡及咖啡馆文化形成于16世纪的土耳其,是艺术与知性的集散地,也是传统社交场所。咖啡文化的流行于传播主要归功于美国的电视节目,比如《老友记》中一

  • 5、 《歧路年华》读后感2500字

    《歧路年华》读后感2500字

    《歧路年华---青年员工违法案件警示录》一书,是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监察局精心组织编写,内部发行警示教育书籍.全书分挪用类、贪污受贿类、诈骗伪造类、其他类四个方面,收录青年员工违法案件59例。涉案人员大都是农行青年员工,职务从普通柜员、客户经理、主管、主任到“明星行长”、“空降处长”等,业务涵盖了农行储蓄对公、财务、国债、信贷、信用卡所有领域。

    《歧路年华》书中每个案例,不仅有作案经过,案情实录,员工的演变过程,还配有“刨根问底”和“对策点睛”栏目,便于职工阅读理解,对管理者也大有益处,让人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深受启发教育,体现了作者良苦用心!我认认真真通读了全书,有的案例甚至阅读了好几遍,一边阅读,一边思索......我为他们作案时的胆大妄为和贪污挪用的巨款感到震惊!为他们给农行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感到愤恨!也为他们年纪轻轻就锒铛入狱感到惋惜!

    读《歧路年华》补钙、洗心、明目、醒脑。她犹如一面镜子,不但,照出了犯罪分子丑恶心灵和龌龊行为,也照进我们灵魂深处,让我们见恶思愤,反复镜鉴;她是一座长鸣钟,时刻警示着人们要提高警惕,远离罪恶;更是一针强心针、清醒剂,让人明白拥有什么样心理才是健康,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刻牢记“违规就是风险,合规就是效益”理念和“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教诲!驰骋书海,那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丑剧恶剧冲击着我的视野,撞击着我的心灵,令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想到最多是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怎样教训,作为员工应当怎么做,作为领导应该怎么抓,从而,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效果呢。我作为农村县域支行机关党务工作者,尚有二年退休老员工老党员,虽不做什么具体银行业务,但也要时时处处注意遵纪守法,懂规矩,知敬畏,勤努力,争上游。比如在全行全员营销和客户服务过程中,一定避免“女强人败走业绩观”和“扭曲的优质服务”现象发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人生定力,要保持晚节,站好最后一班岗,发挥好余热,退休时画上圆满句号,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青年兴则农行兴,青年强则农行强。农业银行40岁以下青年员工有近20万人,这是推动农行事业蓬勃发展生力军和突击队,是农行事业希望和未来,但个别青年也是案件高发人群。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年轻人,是摆在农行管理层各级领导面前新课题新考验,要想预防整治员工违反案件高发态势,必须先弄清楚犯罪原因和动机,然后,对症

  • 6、 《爱有失落时》读后感2500字

    《爱有失落时》读后感2500字

    julia

    当我们在失意时,任何爱情或者幸福都逃脱不了命运的侵蚀,开始它在我们人生时间轴轮里的光耀璀璨、繁花似锦,却终将颓废淡漠落幕,我们万千心绪,散落在时间轴轮的碎片中。现在的我们,生活即使如此不尽人意,有些许灰暗阴霾,如同终年见不到阳光般的潮湿而沉闷。然而即便经历人生种种,我依然坚信自己的天空上面有一条彩虹桥,翻越彩虹桥便是阳光明媚好光景。因为我坚信,只要走心的等候,爱和幸福总会出现,它只是迟到而不会缺席。

    《爱有失落时》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爱的小说,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来告诉现在的我:人生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爱却能透过厚厚的云层击穿阴霾,点亮光明和希望,照耀人生的漫漫长路。

    这是一个套叠在一起的故事。人们之间的联系是这样奇妙又充满巧合,冥冥中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彼此牵引着,如同上帝的指引一般。人到中年的波西娅亲眼目睹了丈夫的出轨偷情的全过程,情绪奔溃之下离家出走,在飞机上遇到了命不久矣的梅芙修女。在一股脑地向梅芙修女倾诉自己所遭遇不堪婚姻之后,她回到娘家,波西娅亲眼目睹老公和妙龄少女激情云雨,恨不得一枪崩了他们解气,却只能像窃贼一般落荒而逃;查克想要活的正能量,可偏偏黑暗的历史像罪恶文身一般,让他想找份正常的工作都不行,只得与妹妹、外甥蜗居在小房子里,靠做酒保维持生计。像是生活突然落入逼仄的瓶颈,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只能忍受着!

    比他们更惨的是两个人曾经共同的英文老师内特·弗农。这个人设会让人联想到《死亡诗社》里的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饰演),他看起来其貌不扬,实则富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和准则。他爱他的工作,爱他的学生,可突然有一天,有个学生挥舞棒球棒,当众打得他手脚断裂,身败名裂。和波西娅相逢时,他隐居于寥无人烟的地方,在一只叫做"加缪"的狗的陪伴下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他的母亲抛弃了他,他的事业背叛了他,他默默爱慕的女人最终还是嫁给了别人。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了。于是他想自杀……

    偏偏,波西娅说:"你不能自杀,那会杀了最好的我。"

    小说顺着这条悲伤的线索,一路探寻,往事和现实交叠,像揭开刚刚愈合的伤口一般,把羞于面对的、害怕回忆的、细思极恐的,统统拎了出来。

    从昔日同学丹妮埃尔口中得知自己一直视为父亲的弗农老师的患病不幸遭遇。波西娅找到患病濒死的弗农老师,全心意地去拯救了他的过程中与丹妮埃尔的哥哥查克萌发感情纠葛。在此之前,

  • 7、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2500字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2500字

    章珊珊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书名充满了思考和诱惑力,同时这标题也召唤了我内心长存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喜欢我和我的课。

    一、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魏勇,1970年生,执教二十七年,三年四川省一所乡村小学,八年四川省的一所乡镇中学,七年在重庆一所重点中学,九年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现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出版有《用思想点燃课堂》、《教师的力量》、《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等。

    (二)内容介绍

    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真诚分享好课的秘密: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需要跨界,要设计好的问题。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好课要让学生满腹狐疑, 要给学生惊喜!……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与实践。

    二、精彩分享

    ·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你表现平庸。

    ·给予子孙后代最大的遗产不是金钱、房产等,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不用撒谎和逢迎也能幸福生活的社会。

    ·老师只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学生的经验和书本的知识中间搭建桥梁,一定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让知识变活。

    ·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大同,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演员总有卸妆的时候,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永远不卸妆,一不小心你还是会露出你本来的样子。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环境,学习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

    ·也许我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厘米的主权范围内做我们能做的事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把教育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

    ·事实上,只有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历险时,老师才能够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否则,学生跟老师对话只是为了迎合老师。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人只有在松弛、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灵感和思想的火花。学生状态自然松弛,才能够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兴趣、见解以及情怀。

    ·为什么课堂需要老师重复一些内容甚至留白,就是要放慢桀纣,让学生有时间反刍知识;为什么课堂中出现的

  • 8、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2500字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2500字:

    寻找榜样、寻求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的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并且当你没有“毒品”提供时,你就会感到更不舒服、自在。作为一种缓解饥渴的手段,所有上瘾行为都具有自我毁灭性,它们会毁灭永远满意的可能性。

    只要榜样和诀窍还没有加以检验,就能保持住吸引力。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几乎都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事实上,每一个都差点完成了它们作出过保证的事情。既然在这个世界,消费者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既然提供的富有吸引力的目标是源源不断的,那么即使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被证明正是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转,满意也不会持续太久。虽然谋求美好生活的诀窍和为它们服务的精巧装置有一个使用期限,不过它们中的大多数在那个日期之前就已被停止使用,由于有了“新的和得到改进的”产品的竞争,它们也从而显得毫无价值、相形见绌、没有任何魅力。

    在消费者的比赛中,终点线移动的速度总是比最快的短跑运动员还快;但是多数被迫在跑道上跑下去的短跑选手们,肌肉过于无力、呼吸过于急促。以致不能跑的快一些。正如一年一度的伦敦马拉松比赛,人们可能会敬佩并赞扬胜利者,但是真正有重要意义的,是将比赛进行到终点的人们。至少伦敦的马拉松比赛有一个终点,但是其它的那些比赛——去实现这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永远渺茫的、过没有烦恼的生活的希望——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点:我已经出发了,但我不可能结束。生活、工作、竞争没有终点。

    因此正是这一持续不断的奔跑,这一对置身比赛的令人快意的觉悟,成了真正的上瘾行为——对于少数几个可能通过终点线的人,没有任何特别的奖励在等着他们。欲望成了它自己的目标,而且是无可非议、不容置疑的唯一目标。其它的所有目标的作用就是,让赛跑者按照“领跑者”的模式继续跑下去,领跑者由比赛的组织者聘请,他们要以自己尽可能快的速度奔跑数圈,在吸引其他选手也以破纪录的速度奔跑后再退出比赛,或像助推火箭,一旦他们将宇宙飞船带到必要的速度就被抛向太空,并可以解体。在这样一个目标可选择范围太宽并且总是要宽于可行手段的追求安逸的世界中,正是手段的数量和效率,需要人们去给予最密切的关注。置身于比赛中而不掉队,事实上也是这样一个超手段;一个激活对其他手段的信心的手段,是一个为其他手段所必需的手段。

    这一消费社会(在一个消费社会中,除了强迫选择的行为——它慢慢地演变成上瘾行为并因而不再认为是强迫的行为——

  • 9、 《西游记》2500字2024读后感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直备受读者喜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500字2024《西游记》读后感,更多内容请进入读后感栏目查看。

    篇一:西游记读后感

    小的时候,大概三年级吧,刚刚认识了几个字2024的时候,开始有了阅读的渴望,迫不及待的找来了许多书来读,其中就有西游记,具体情节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只是囫囵吞枣的读完,然后就兴高采烈的跟其他小朋友去显摆去。那个时候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人物就只有孙悟空了,比较的勇敢,七十二般变化,敢打到天庭去做齐天大圣,然后就是去西天取经,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等等。在当时一个小学生看来整个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孙悟空的个人英雄史。

    大概是八几年吧,国家投资拍摄了西游记这部影片,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在当时还没有收视率的概念吧,但如果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的话,西游记的收视率绝对达到百分之七八十还要多。那个时候的人对西游记还是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喜爱,几乎一集不拉的看完。酣畅淋漓之后略微有一种遗憾,孙悟空自从走上西天取经的路上,他的法力好象减弱了许多,或者是各种妖怪的本领的确很强,孙悟空度过每次难关好象都是要靠别人的帮助,这么说吧,但凡是个妖怪,都能欺负住孙悟空,这很是让人郁闷。

    猪八戒吧,在整部书中好象就没起到什么作用,就知道好吃懒做,有时候还会帮倒忙,比如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往往第一个嚷嚷着散伙,动摇军心不说,有时候还会帮着老和尚合伙欺负孙悟空,看着实在是让人气愤。沙和尚本事没有多少,这大家好象都知道,做人倒还本分,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他就不说了,充其量就算是一个仆人,对他来说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最最可气的就是那个老和尚,按说他也算是一代高僧了,但遇到事情有时候还不如一个妇女,首先不能明辨是非,你自己没有降妖捉怪的本领吧,还对这种相对比较专业的工作大加干涉,一会儿说孙悟空拿错了妖怪,一会儿又说悟空大开杀戒,没有佛家的慈悲之心,动不动就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念紧箍咒,可怜呀,想当年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竟然沦落的还不如一只小狗,整天被呼来唤去的,还不敢提什么反对意见。

    再就是既然你唐僧是一代高僧,也是经过大唐王朝层层选拔上来的精英,我想智商最起码应该在一百八靠上了吧,降妖除魔这种专业的工作你没有经过培训,可以允许你不会、不懂,但是不懂你可以问呀,这不是有专家孙悟空吗,再者说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使用

  • 10、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2024范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2024范文,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2024范文【一】

    《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蕴涵着的是人生乐成的真理和微妙。唐僧、悟空、龙马、八戒、沙僧代表着的是一小我私人成绩巨大的人生和奇迹所必需具备的五种和谐的内涵素质;它是作者对几千年来民族佛道头脑文化英华的洞悉和掌握所形成的哲学头脑在缺乏其发展的人文情形的社会泥土的期间,为使它的坚守植根于社会而以小说情势写就的一部博大博识的人生哲学著作。它那几百年来广为传播,深入民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奠基的是辅佐我们熟悉本身、熟悉人生与情形的内涵内情和内涵力的抵牾对立同一的相关。提供我们对本身的内涵素质和才气举办自我塑造、完美和掌握的明晰依凭和方针。是唤起一小我私人独立自主、费力创业、高昂图强的强盛的精力动力和智力激昂,使一小我私人在人生的格斗中能有所依凭地去掌握本身、拔正本身的人生偏向,从而有用地不绝地去推进本身的人生方针,达本钱身巨大的人生和奇迹。

    孙悟空与生俱来的无量心力、内涵力气孙悟空又名行者,它的示意是追求自由、乐观起劲、自觉地负担和包袱责任,敢于和蔼于斗争、无私无畏、奋不顾身、友情真诚、除恶无情、百战百胜这种示意,我们从成绩巨大的人物身上有理解的感觉,但它的手段万劫不老永生、七十二般变革、无方不知的两全术,一纵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却使我们好像无法与人的手段去认同。究竟上,人的手段和才智是一个很抽象的、本身也难捉摸的真实存在。我们对本身和他人手段的评估也老是依据已经有了掌握的履历和究竟。因而看不到、也不敢确信本身存在的潜力能成长出无穷的也许性。全部成绩巨大的伟人,在他们的人生格斗中都有不少奇巧的巧合,但他们深知这些事迹是本身始终如一地不懈全力才得到的。究竟上,事迹和神妙一向产生在始终如一的不懈求索和全力的格斗者身上。由于他已经动员和形成了人生所具有的所有能量去促本钱身的奇迹。在一个洞悉了人道的民气里,他知凡间上没有低能儿和怯懦者,只有由于自身各类错误的缘故起因造成了没有施展其先天的无穷潜能的人。孙悟空,正是悟透了人道的智者为使一小我私人能有所依凭地去深刻地熟悉和掌握自身所具有的无量心力所具有的才气而总括出来的代表一小我私人才智和力气的品格形象,使一小我私人在人生的格斗中不会由于处境苍茫所带来的无奈而放弃和绝望。

    七十二般变革: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09-22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11-08

  • 2022-11-20

  • 2019-11-08

  • 2019-09-22

  • 2019-11-08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11-08

  • 2019-11-08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
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栏目为您提供许多优质的2024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范文,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大全等,希望在您写西游记读后感2500字中有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