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山高路远读后感 > 地图 > 山高路远读后感

山高路远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那么远这么近读后感2500字。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那么远这么近读后感25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那么远,这么近》是一部由陈思进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加生活30对年的经验总结了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还没见到这本书,先听说了书名,初听《那么远,这么近》,以为是本诗集,且想起了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么远这么近,读起来带着些忧郁的气质。

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翻开了目录,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讲有钱人生活的书美酒咖啡、法国大餐、贵族城堡,还有奢侈品。单单看每一章节的标题,便是打开眼界。带着猎奇的心态,打开了书卷。

本书作者陈思进,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的金融家。这本书是他的西方文化探索之旅,十分精彩。既是文化探索之旅,那么前面所说的美酒咖啡之类,便不再只是一个物质符号,而是饱含了文化内涵。

同中国文化,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一样,酒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不同的是,中国的酒多是粮食酿造的,绿蚁新醅酒浊酒清酒,而美国的酒多是葡萄发酵制作的。

葡萄酒分为很多种。干红葡萄酒是男孩喝的,产自葡萄牙的甜而烈性的葡萄酒是男人的饮料,而渴望成为英雄的男人必须喝白兰地。如果想成为英雄的男人们都去喝白兰地了,那么女人们则会喝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冰酒。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致可见葡萄酒的分类,干红葡萄酒的度数不好,白兰地是烈性酒且品质很高,冰酒是甜酒也具有极高的品质。

除了葡萄酒,常见的还有两种十分有名的酒,谷物发酵蒸馏的酒威士忌,可以自由调配的有趣的酒鸡尾酒。另外,我觉得上等的酒也是奢侈品,比如,一瓶1787年份的拉菲,曾被拍到156000美元的高价,像上等的冰酒、白兰地、威士忌也都可以收藏拍卖,价格还不菲。

葡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葡萄酒被用于宗教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各大派对的主角。为了适应公司的文化,就必须学会喝红酒。在喝酒之前先晃动酒杯观看酒色,查看杯中红酒是否挂杯,再煞有介事地闻一闻酒香,尔后才喝一口喝酒,对于男人来说,是胆量,是气魄;对于女人来说,是浪漫,是情调。

中国的饮品是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美国的饮品是咖啡,亦有丰富的咖啡文化。咖啡及咖啡馆文化形成于16世纪的土耳其,是艺术与知性的集散地,也是传统社交场所。咖啡文化的流行于传播主要归功于美国的电视节目,比如《老友记》中一大半的场景全部取自于咖啡馆。

咖啡具有特殊的苦味和香味,又具有提神的功效,喝咖啡对西方人来说,就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而冲煮一杯满意的咖啡,同冲沏一杯满意的茶一样,并非易事。首先必须选对合适自己口味的咖啡原豆,磨制咖啡的方式和冲煮的方法也要匹配,才能从咖啡豆中提炼出最佳的风味。我想,品咖啡是一种生活,烹制咖啡,亦有一番情调。人们在这烹制品尝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咖啡的种类很多,我基本上不喝咖啡,所以对文中的描述不甚能有共鸣,但也有常有耳闻的,比如被牛奶弄脏的咖啡马奇哈朵,鲜奶牛雕琢出来的艺术画卡布奇诺,还有拿铁,这三种都是加糖加奶,用高压热水冲过研磨得很细的咖啡末冲出来的咖啡,属于意式咖啡。法国人习惯不加糖不加奶的浓咖啡;爱尔兰咖啡是在咖啡里兑一点威士忌,再盖上一层奶油;墨西哥咖啡是在爱尔兰咖啡的基础上,再加一勺甘露酒;维也纳咖啡是加巧克力糖浆、鲜牛奶和七彩糖。

同酒有属于奢侈品系列的一样,咖啡也有价格十分昂贵的。比如,麝香猫屎咖啡(也叫果子狸咖啡),一杯高达80美元,一磅咖啡原豆要700美元。还有比这更贵的,叫越南黄鼠狼咖啡,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且难得:果子狸采吃了新鲜的咖啡浆果,然后穿过大肠、形成粪便排泄出来,经由剥离挑选彻底清洗,再被太阳暴晒,收咖啡豆,尔后经过轻微烘焙和酿造,这样才算制作出来。一磅越南黄鼠狼咖啡高达3000美元。虽然电视上并未狂轰乱炸黄鼠狼咖啡的广告,但在富人成堆的上流社会,如果不知道黄鼠狼咖啡,结果会怎样?

中国的美食应该算是世界最丰富的吧,但是至今中国没有能像麦当劳这样走出美国走向世界的成功餐饮企业。麦当劳能够成功的核心是标准化,一个巨无霸就是一个巨无霸,其分量、烹饪方法、外观及口味,无论是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哪一家麦当劳,都是相同的结果。中国烹饪菜品比较凭感觉,我们的菜谱对油、盐、酱、醋等调料,大多用少许来记录。

我觉得不仅是烹饪上以少许这样差不多的字眼,其实差不多也是我们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文化。胡适先生有一篇十分有名的《差不多先生传》,他对差不多现象做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他的记性不是很精明,思想也不是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也讲不求甚解。自近年工作以来,然闻精益管理,深以为然,工作上的事情还是得精确,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倒可以糊涂糊涂。

奢侈的概念是相对的,比如一天只赚10块钱,那么3.5块钱一个的冰淇淋就是一笔很奢华的开销,但是对于收入高的人而言,可能就是普通商品,甚至是劣等商品。再比如与,亿万富翁可能就会停止收藏豪华汽车,转而开始收藏飞机,因为豪车对亿万富翁来说就是普通商品,没有收藏价值。

奢侈品牌,一般而言是这个类别商品中,具有更优质的部件和材料、更时尚的外观、更好的性能的商品,当然也有炫耀性消费得产品,其性能不一定比一般商品更好。在大众的认知中,拥有奢侈品被认为是地位的象征,购买者可以以此来凸显自己所拥有的显赫财富,因此,从不缺乏对奢侈品的追求的热情。

这里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有一次没有化妆(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进了一家卖奢侈包包的店子,要求看一款价格为38000美元的包包,结果售货员决绝给她看,奥普拉邀请了三次,售货员拒绝了三次,说她不想伤害奥普拉的感情,这个皮包实在太贵了(言下之意,给你看了也买不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顶级奢侈品牌商家并不希望普通人进入商店。试想,如果连普通百姓都买得起顶级奢侈品,那么富人还有什么优越感可言呢?

杨令章在《情迷波西米亚》中说了一句话:能否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跟旅游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紧密相关。没有相当的文字、艺术、历史、美学、正直方面的学识,无法深刻了解景点的内涵和背景。我十分赞同。行万里路还需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9月13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分年级观看电影《冯志远》。我的心灵被洗涤、灵魂被震撼了。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冯志远》,我被一个伟大的灵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艰苦的教学之旅。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双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离开他那山区贫困的学生。影片通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大量学生辍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晚自习的课堂上,昏暗的小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熏黑了,冯志远老师的烛光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的是希望。

由于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后,校长提出让他退休回上海修养,他却默默的说: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冯老师是把教师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了啊!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波澜起伏,有的只是冯志远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42年光阴。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观《冯志远》有感


观《冯志远》有感

每当我听到冯志远这个名字时,在我脑海的另一侧便会走来一个双目失明、衣着中山装的学者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一位人民教师冯志远。电影《冯志远》的镜头一个个闪过我的眼前,于是,冯志远这个优秀人民教师俭朴的、催人泪下的事迹就在我脑海里重新演绎,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下午,就发生在我身边,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热泪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电影《冯志远》主要讲了主人公冯志远放弃了上海的幸福生活,来到宁夏教书,这一教就是42年,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沙漠中的孩子们。

常言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要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冯志远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楷模,民族复兴的脊梁。

一、他是当代教师的楷模

冯志远所在的中学条件非常简陋,但他却能凭借简单的手段,创设魅力语文课堂。记得冯志远在教《海燕》一课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还请文老师用手风琴做伴奏。新奇的情景式课堂使同学们爱好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绿芽。冯老师用情景教学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爱好之火,我想,从后来他的学生多达一万多人可以作为证实。

冯志远用纤弱的身躯,支撑着顽强的教育信念。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以及生活条件的恶劣,他的视力急剧下降,终于有一天,他彻底瞎了!然而,他仍然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身患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的那天。

这难道不是当代教师的楷模吗?

二、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

来到这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难,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鸣沙中学,面对着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都静静地离开了学校,但冯志远却没有走,并承担了学校教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他简直成了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着。42年的教育生涯弹指一挥间,年近古稀之年的冯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别他心爱的讲台。我无法忘记的是那最后一节课。在会堂里,几千名学生含泪听完冯老师在宁夏的最后一堂课,他的语言、他的语调、他的深情向我们诉说,他依恋这片他一生教灌的土地,更依恋这里的千千万万个孩子。

他辜负了他的的妻子,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把他的爱全部献给了大沙漠里的孩子。他舍下小家顾大家,他顾学生,忘妻儿,但他无时无刻不倍受对妻儿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的煎熬,然而他都一股脑应承了下来,他是一个真正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啊!

冯志远观后感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 "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 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 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荐]志远观后感800字


观看正能量的电影同样也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在观看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我们要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志远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志远观后感 篇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电影中的冯志远正是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向我们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

这部电影主要写冯老师放弃了繁华的上海,到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教书,在自己患病后还依然留在那儿,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最后,年届72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临走时,他说:“做为丈夫,我愧对妻子;做为父亲,我愧对儿子;做为老师,我愧对学生。”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冯老师是多么尽职啊!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恶劣的环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愧对学生呢?我想:是因为冯老师觉得他还没能把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吧!

在这,想起身边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老师。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是的,老师为我们付出多少血汗,教我们知识。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全不顾老师的辛劳,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有时候在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敲桌子,这是多么不好的行为呀!我想:老师这么辛劳地教育我们,无私地给了我们知识。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敬爱的老师啊!

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回报啊!同学们,当你上课走神时,请你收回心思专心读书吧;同学们,当你看见地上有一片废纸时,请你把它捡起来吧;当你看见一位盲童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时,请你把他扶过马路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奉献就是生命的真谛!

志远观后感 篇2

公共事业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去滨海一中观看电影《冯志远》,心想就是一部普通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却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顿时涌上心头 ,心中的思绪随之飘动。

1958年的冬天,28岁的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到西北边陲宁夏支教。20xx年夏天,71岁的冯志远离开了宁夏。谁也没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满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挚爱。

上《海燕》一课,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课堂上激情飞扬,把自己融化到教学的情境中。冯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冯志远早年就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据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能用眼过度。可冯志远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以至他双眼的视力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双目彻底失明了。这没有影响到他进入学校,拄着一根细细的竹竿艰难的走上讲台。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体现 。见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漆黑的日子里,冯志远的内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冯志远依旧不忘教育事业不忘学生,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冯志远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老师。

志远观后感 篇3

《冯志远》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因此,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个性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

志远观后感 篇4

我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时最怕看带有伤感色彩的影视节目,当冯老师的学生王泽娟讲到他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回长春老家的情景时,抑制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青春潇洒、意气奋发的弟弟,时隔多年再次回来却是步履蹒跚,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冯老师患有眼病,但为了他的学生,他放弃了治疗,医生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备课、上课。直到双目失明仍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他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的心田,这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的无偿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也曾信誓旦旦,自认为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对好孩子的欣赏。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有了冯老师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有了冯老师这种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

冯志远老师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他为了一种大爱舍弃了小爱:他爱西部,扎根宁夏42年;他爱教育事业,47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爱孩子,失明、瘫痪后,他的第一个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辈子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但是,他舍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对妻儿的照顾。在他对这种大爱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中,他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学生的牵挂,他的故事感动太多太多的人……

感动的后面应该是行动,这是一个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行动所蕴涵所体现的精神,从他的行动中寻找并追随他与时代相契合的足迹。

以我的粗浅理解,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冯老师的坚忍、坚韧和坚守。在贫困中,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无私的爱和知识倾注给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坚忍使我从内心生发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坚韧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迹的所有人。冯老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一直记得并在努力践行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他不仅广博的知识令四十年前的学生赞叹至今,他高洁的品质更是影响了一批批学生,无论他们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还是成为工厂的修理工……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志远观后感 篇5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20xx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xx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xx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

志远观后感 篇6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志远观后感 篇7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拥有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快乐,拥抱幸福。

假期中观看了《感恩与志远》,这个短片中有一段在开学前夕各个不同岗位的人们为我们的开学所做的准备,这段影片不时的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老师们早早来到学校,将一本本新书整齐的分发到每位同学的课桌上,在黑板上写下美丽的语言,为我们新学期鼓舞加油;食堂里的叔叔阿姨们,天蒙蒙亮就来到学校,清洗厨房和用餐餐具只为我们能吃上一顿干净可口的午餐;保安叔叔也是大清早就穿上制服,认真仔细地巡视校园,为我们的人身安全排除隐患,尽心尽责的为我们保驾护航;保洁阿姨早已把校园打扫的焕然一新,教室里早已窗明几净,一切只为迎接我们的到来;爸爸妈妈为我们煮了丰盛的晚餐,为即将踏入学堂的我们加油鼓励!这些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

看着看着,我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校园中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身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有了快乐的校园生活,,我们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回报。每天早晨,走入校园,对保安叔叔一声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上课时,认真听讲,写作业时,字迹端正,考试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中午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认真排队,吃饭时不和同学说话,认认真真地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干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赞扬和回报;回到家里,跟爸爸妈妈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聊聊学习中的乐趣,爸爸妈妈脸上就会洋溢出喜悦的表情,心里暖洋洋的。感恩就是如此简单,只要我们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喜爱他人,给他人一个真挚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回报。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感谢母亲赋予我生命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也是充满荆棘的,是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生活中所谓的许多的不快乐,正是由于我们还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觉得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应该的,而我们未得到的一切,就好像世界欠了我们一样。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自己的。

志远观后感 篇8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志远观后感 篇9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

志远观后感 篇10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活着读后感2500字欣赏


在今天这个和平的世界,活着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在战乱时期,活着却是很艰难的事,有很多人为了能苟活着,放弃了很多:自尊、信仰,因为对他们来说,活着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那些又有什么用?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读后感2500字欣赏。

本以为老谋子的《活着》已经是惨绝人寰,我一直都没狠下心来看《活着》的原著,前两天忽然进入了空窗期没书读了,心里发慌。于是我还是拿起了这本书,一字一句的读了起来。这时才发现,老谋子拍的电影《活着》居然是happy ending!(圆满结局)原著里,从这故事进行到一半开始,就和电影几乎完全不一样了。

我大概的讲一下这个故事吧,尽量平淡一点来描述。

解放前抗日时期,福贵是村里徐姓地主家的的少爷,正儿八经的败家子。出门脚不沾地,长工来背他,进程吃喝嫖赌还不够,还经常骑着女支女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路过老丈人家门口,还脱帽高声打招呼。呃,对,注明一下,他骑在女支女身上脱帽和他老丈人打招呼。

他爹知道他赌博后气的脱下鞋子要揍他,他一把抓住老爷子的手,说:爹,你他娘的算了吧。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

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报应来的还挺快。他家一百亩地和所有家产全部都输光了,就在他输光前的那夜,他媳妇家珍跪在他面前求她回家,她肚子里还有他7个月大的孩子。福贵直接叫人把他媳妇轰了出去,大晚上的挺着大肚子的家珍坑坑洼洼走了十几里路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福贵便输了精光。他想死,又不敢自杀,怕死。回到家里自然少不了鸡飞狗跳,他大女儿凤霞居然还偷偷跑到他房里来给他通风报信,说爷爷要来打他了。他抱着女儿失声痛哭,哭?早干嘛去了?

他爹让他挑了铜钱去城里还债,就是要让他知道自己到底输了多少!所有的田地,房产整整换了3挑子铜钱,压得他皮开肉绽。

你以为这就悲剧了?不不不,还没开始。

还完账,福贵他爹死了,在粪缸边上咽下的最后一口气。说是在他那辈两百亩的祖产变成了一百亩,这下好,渣都不剩了。

福贵、家珍、凤霞、福贵他娘就此住进了茅草棚。这时他老丈人敲锣打鼓比他结婚娶家珍时还热闹的领回了家珍。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羞他先人!

可怜的凤霞才3岁,便开始和爸爸、奶奶一起挖草种地。直到有天,家珍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有庆回来。

原以为,苦点就苦点,一家人在一起总还是美满的。谁知,一天夜里,福贵他娘忽然生病,家珍把从家里拿来的两个银元交给福贵让他赶紧去请医生。倒霉就倒霉在这,刚出门进城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去给部队做苦力了,一走就是两年。

两年,家里没有男劳力,就靠家珍和凤霞,婆婆还重病,有庆才几个月,这日子得有多难熬啊!

两年后,福贵死里逃生,终于回到家,看到这里除了心酸还是心酸。他娘在他走后两个月就过世了。凤霞大病一场,命是救回来了,但聋哑了。有庆长大了,2岁的他已经会割猪草帮家里做事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揪心的痛。

行吧,大家子没了,有个小家子,也能过日子,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过吧,别再出事了。

渐渐凤霞、有庆大了,家里还是很穷,凤霞说不了话听不见,就留在家里干活,她也很懂事,哪怕是三年自然灾害,饿的面青水肿,头都抬不起来,也没停下手过,天天都下地帮家里做着农活。

有庆去上学了,家里面不管怎样,还是要有个识字的男丁啊。可谁能想到,听话懂事孝顺的有庆,居然出事了!

某天,学校通知学生去医院献血,原因是县长的老婆生产大出血!结果巧的是,先到的十几个人血型都不对,只有有庆的血型能对上。荒唐的事情发生了,医院因为血液不够,为了救县长老婆,居然把有庆抽血抽死了!是的,把有庆的血抽干了。于是,有庆就躺在了城里医院的停尸房,等福贵接他回家。

这时,福贵的老婆家珍得了软骨病,长期卧床不起。一个家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幸好还有凤霞在,虽然不能说话也听不见,但凤霞从小懂事,任劳任怨的和父亲一起支撑起这个家。

某天,村里大队长给凤霞说媒,找了一个城里的搬运工,唯一的缺点是,这搬运工是个偏头,就是头始终靠在肩膀上,抬不起来。好在这个偏头二喜是个实诚人,娶了凤霞后忙里忙外把这个破茅草房又是加固又是粉刷,苦日子总应该算是熬出头了吧。

不久,凤霞怀孕了,福贵和家珍自然是喜事临门精神爽。一天夜里,凤霞临盆住进医院,同时生产的其他孕妇都一个一个的出来了,可怜的凤霞不会说话,一天一夜还没生出来,突然医生跑出来问二喜,保大还是保小?二喜顿时泪如泉涌,保大人!求求你了,医生,救救我媳妇!

又是因为生孩子,凤霞留在了有庆曾躺过的那个医院停尸房。这个医院已经带走了这个家里的两口人。

家珍当得知这个消息后,已经不会哭了。看到刚出生的娃就没了妈,她说:就给孩子起名叫苦根吧,这孩子命苦,生来就没了娘。

凤霞走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熬不住了。

『家珍是在中午死的。我收工回家,她眼睛睁了睁,我凑过去没听到她说话,就到了灶间给她熬了碗粥。等我将粥端过去在床前坐下时,闭着眼睛的家珍突然捏住了我的手,我想不到她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心里吃了一惊,悄悄的抽了抽,抽不出来,我赶紧把粥放在一把凳子上,腾出手摸摸她的额头,还暖和着,我才有些放心。家珍像是睡着一样,脸看上去安安静静的,一点都看不出难受来。谁知没一会,家珍捏住我的手凉了,我去摸她的手臂,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的凉下去,那时候她的两条腿也凉了,她全身都凉了,只有胸口还有一块地方暖和着,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是从我的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我的手后来一松,就瘫在了我的胳膊上。』

读到这里,就像是有把勺子,在一点一点的挖我的心,疼的根本没有眼泪,只有浑身在抽搐。

就剩福贵、二喜和苦根了。刚出生的孩子没了娘,没奶喝怎么活?二喜叫人做了个背篓,把苦根背在身上,从此,苦根就像长在了二喜的背后,吃喝拉撒都在背篓里。偶尔二喜看到路边有妇人在给孩子喂奶,就去求人给苦根喝一口奶。我那不争气的眼泪止都止不住,我的喜宝也在喝奶啊,求人给孩子喝口奶,那心里是啥滋味啊!

福贵看二喜带孩子太辛苦,就想着把苦根带回村里住段时间,好歹从地里还能抛些吃食出来,能活人。才没两天,就有人跑来说,二喜在搬运水泥板时被夹在里面了。

福贵冲着那人就大喊!

别送医院,那医院吃了我家两口人了!千万别送医院!

福贵不知道,()二喜被水泥板夹到后,除了头和一只手,身体和腿全都瘪了,都没了人形。书里却说:这个偏头,这时头倒是正了。

[收藏]志远观后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也许"[收藏]志远观后感"就是你要找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志远观后感【篇1】

上周三,我和学生观看了电影,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动。我想,同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二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冯志远,一位支教宁夏42载,倾心教化万人而淡泊一生的师者,用对祖国、对事业、对学生的大爱,凝铸成高尚的师魂,如一方坚而不脆、拙然如璞的贺兰石,在岁月风沙的磨砺中,执著地守护着心中那片希望的绿洲。

在冯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光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而自己真正又为学生做了什么? 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我们如果像冯老师那样,多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像冯老师那样多一份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与冯老师相比,我们做的太少太少了,使我找到了自己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向。虽不能像冯老师那样,将毕生经历投入到教学中,但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谛……

志远观后感【篇2】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

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他的事迹将鼓舞所有人民教师以之为榜样。

志远观后感【篇3】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志远观后感【篇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信念支撑着你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冯志远,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叫响了整个中华大地。

有人说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苍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艰难。在宁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奋斗的足迹,细数每一个你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你曾经说过: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也有人说,你像明灯,驱除了夜的黑暗,彰显了人性的光明。冯老师,你还记得你离开鸣沙中学的情景吗?你用心点亮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这一路走来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却走得如此坦荡、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正是对你一生的最好总结吗?在三尺讲台上你用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铸就了生命的辉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生命乐章。师爱无痕、大爱无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风沙却阻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你不是明灯,宁夏的枸杞却因你而更加火红。

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亦如这脚下的路,无止无尽。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冯老师,此刻的你已年过花甲,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宁夏漫天的风沙,会不会记起风中悠扬的驼玲,记起你双目失明之后慷慨激昂背诵的,记起那个名叫”张建华“的学生。平凡孕育了你的伟大,从教的人生你有泪无悔。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蜡烛的精神。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不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师德如海的精神吗?

大爱无言,永照千秋!

志远观后感【篇5】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1958年,冯远志同志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的一所中学支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在任教期间,爱生如子,严谨治学,晚年因过度疲劳眼疾恶化,双目失明后,仍由学生扶着走上讲台,凭记忆为学生上课。冯志远同志从教47年,在宁夏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上万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冯志远是宁夏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楷模,是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光辉典范,他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有真情,冯志远同志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课中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听,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每天,都有学生照顾他,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才病重回乡。

我作为同行,十分敬佩他这种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做法,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德。。

志远观后感【篇6】

今天,我带着学生观看了电影,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动。我想,同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当看到他双目失明后,为了能和心爱的学生在一起。为了能给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时,央求校长能让自己继续工作。我不由的悄然泪下,我为在课堂上潇洒自如,到背如流的讲授>而感动,此时我的内心当中充满了对他的崇敬,“可敬的老师” “伟大的老师” 。你真了不起。

当学生悄悄头看我的表情时,我没有掩饰自己。任自己的感情流露,让泪挂满面颊,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我。在冯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光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向,。虽不能像冯老师那样,将毕生经历投入到教学中,但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谛……

志远观后感【篇7】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志远观后感【篇8】

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

影片叙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清贫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最后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冯志远热爱工作,热爱孩子,对工作极度负责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当我看到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却还坚持上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课堂上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啊,多么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呀!他本来居住在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却心甘情愿到宁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赶到那穷乡僻壤——中宁县的鸣沙中学。这里的条件一点不比上海好: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还只有十四斤的粮食供给……这么苦的生活,谁受得了呀?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静静地离开了学校。我大惑不解:冯志远怎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呀?这时,我仿佛听见冯志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懂,既然来到了这儿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废,假如人人都因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做人要对工作负责……”这时,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劳累地为孩子们了。可是,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视力急剧恶化,最后竟双目失明了!就算这样,他还想要尽自己所能,为教学事业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单就算是铁打的人也会被累垮的呀!冯志远最终累倒在课堂上。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冯志远一样尽职尽责?就说周恩来总理吧,他身为一国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让下人去做,可他总要亲自过目,就算是这样,他也没喊过一声苦,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奉献。直到老年,他生了病,还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错过。再说毛泽东,林肯……他们不都是对工作负责,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和冯志远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伟大的冯志远呀!我一定要向他学习,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志远观后感【篇9】

冯志远——这是一个响亮非凡的名字,因为这是一个把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事业的盲老师,这是一个为学生累瞎了双眼而却还坚持哺育祖国花朵的园丁……直到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渐渐明白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冯志远在1958年时,不顾亲人的反对,告别了新婚妻子,告别大上海,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这个黄河边上的学校任教。他患有先天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眼睛不能太过劳累,否则就会失明,可他仍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终于累坏了双眼。失明后的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岗位,而是仍站在那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退休还不肯离去……

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我的眼眶湿润了。一位双目失明的教师把他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事迹是可佩的,他的事迹是伟大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至今,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依然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重放,冯志远那激动人心的讲课声仍旧在我耳边回响。从他那激情澎湃的演讲声中,我读出了坚强和刚毅,我知道了那是一个教师的学生充满期望的演讲,那是一段世上最为精彩的演讲。当他讲课讲到一半摔到在地上时,他的学生一涌而上,从那时,我知道了他的学生有多么爱他,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

冯志远本来可以不用来到这偏僻的西部教书的,以他的学历,完全可以在上海某中学教课的。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毅然的选择了鸣沙镇,这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他也可以向上级写一张调离申请书的,可他也没有。是什么在背后默默地支撑着他,是讲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睛,是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蛋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因为他明白这里需要他,这里不能没有他,这里离不开他……

冯志远那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让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即平凡而又伟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为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失望。

志远观后感【篇10】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朝夕相处,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当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跟冯老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环境还没有差到如此恶劣,我们的付出也不及他们多,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动力,做真正的教育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片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下肢瘫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志远观后感【篇11】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奏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保持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我们现在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今后,我要以冯老师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以往我在工作中,有时会带有急躁情绪,尤其在对待后进生时还不够耐心,往往是批评多、帮助少,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从今以后,我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待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帮助,力争做到爱生如子,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无愧于教师的光荣称号。

冷暴力读后感2500字


冷暴力不仅仅是家庭中的沉默,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虐待,它对于我们的身心有着可怕的伤害,它能够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些遭受到冷暴力的人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冷暴力读后感25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冷暴力》这部畅销心理学著作,是法国作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代表作。伊里戈扬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长期致力于精神暴力的立法工作。被害人学是犯罪心理学的分支,主要从被害人角度出发。二战后,兴起于西方。在中国,近十年也有越来越多从事刑事司法研究和犯罪学研究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到了被害人学和冷暴力。

我们过往印象中的冷暴力,可能()是家庭中的沉默,或公司里的杯葛,但这些仅仅是冷暴力其中一小部分。日常生活中,还充斥着各种形态的精神虐待,包括夫妻间的、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以及职场上的精神虐待。这些冷暴力会给受虐者的身心造成可怕的伤害。

《冷暴力》从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以及施虐、受虐双方进行分析,向我们展现了施虐者是如何将受虐者逼得走投无路,并给出建议和应对办法。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典型的冷暴力施虐者,他具有自大、偏执、缺乏责任感等施虐者的典型性格。用冷漠的面孔对待他人,尤其是懦弱善良的斯特洛夫。斯特洛夫具有的则是受虐者的典型特性,天真的以为真诚待人会换来真诚,总是自我反思,喜欢将责任揽上身等。斯特里克兰德可以轻易地掌控斯特洛夫,使他失去自信和人格,渐渐陷入精神崩溃状态。

像斯特洛夫一样,受虐者大多意识不到自己受到施虐者的操控,以及他将会面对何种的伤害。到发现的时候,往往后果已很难挽回。

1.《冷暴力》中把受虐者称为空心人,受虐者在被掌控后陷入混乱,无法思考,甚至不懂得抱怨。

2.由于精神虐待难以定性,朋友们都不愿意卷入其中。再加上施虐者会运用挑拨离间、撒谎等策略。所以,受虐者通常还会遭到身边人的怀疑和孤立,甚至反被认为是施虐的一方。

3.多种研究和实例表明,长期处于精神虐待下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无论顺服或不顺服,受虐者都很难摆脱施虐者。慢慢地,受虐者就会深陷压力与恐惧中而无法自拔。

受虐者会产生与压力有关的症状,如闷压感、呼吸困难、神经质、易怒、微痛、焦虑等症状。长期受压会产生恐惧和难以控制的恐慌,以及持续的紧绷和高度戒备状态。

分手或离职可能是比较好的结果,受虐者有可能会出现代偿失调、人格分裂等严重精神创伤。

4.即便脱离了精神虐待,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痛苦的过去,过去的记忆仍在影响受虐者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冷暴力》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职场当中的受虐者恢复工作后,察觉到受虐造成的精神症状再次复发。于是,被迫需要再次请假。然后销假上班之后,再病发再请假;再恢复再病发再请假。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很有可能再也无法返回职场。

冷暴力当中的受虐者应该得到身边人更多的帮助,以及他们本应得到的尊严。

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否遭遇到了冷暴力,我们该怎样判断呢?

冷暴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各种各样的伪装。冷暴力中的施虐者也大多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们可能是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也可能有十足的个人魅力。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冷暴力的施虐者,甚至可能是他影响并掌控受虐者的原因之一。

比如一个曾遭伴侣背叛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内疚而更容易掌控对方;一个某方面才华横溢的人,更容易利益对方的崇拜和依赖,建立精神虐待关系。上文提到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是用绘画才华征服斯特洛夫,进而影响他,掌控他的情绪。

《冷暴力》提到精神虐待关系会历经两个阶段,人格腐蚀和公开暴力。后期的公开暴力容易识别,但人格腐蚀很难判断。

施虐者会给受虐者洗脑,然后逐渐向他施加影响,最终实现对受虐者的完全掌控。

在掌控阶段,双方已经形成了不良的沟通形态。这个时候,受虐者很想要通过沟通来改善关系,但施虐者却拒绝口头和书面等任何形式的直接沟通,他只会沉默和回避,给予冷漠和避重就轻的答复。这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孤立阶段。

精神虐待的常见沟通方式

除了拒绝沟通之外,施虐者还会采取多种别扭的沟通方式。

言语歪曲

施虐者最常用的是使用冷漠而不含感情的声调来沟通,或用言语歪曲事实。他总有办法颠倒黑白,证明自己是对的。

讽刺嘲笑轻蔑

施虐者还喜欢使用讽刺、嘲笑等手段,或用刻薄的言论,攻击对方的弱点,给对方取古怪的绰号。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摧毁对方的自信和人格,以便更好地掌控他。

《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喜欢用讽刺的方式来与人沟通,常常刻薄地攻击斯特洛夫的弱点。这使斯特洛夫无所适从,甚至被说得流眼泪。

施虐者还会离间受虐者与他人的关系,以此手段征服和孤立受虐者。

书中提到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当中的冷暴力。反派伊阿古通过离间主人公奥赛罗与妻子、副将的关系,达到报复的目的。伊阿古承认,他乐于挑起奥赛罗的嫉妒,乐于离间与征服。

在这个故事里,奥赛罗是冷暴力的受虐者。他不敢直接攻击施虐者伊阿古,只是一味地想要避免冲突,并始终想保护施虐者。

对受虐者来说,如果察觉到冷暴力的危机,或者已经陷于冷暴力之中,还是有办法作出改变的。

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受虐者不能自暴自弃,要随时警示自己不要加入施虐者的游戏,即便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不行;否则就中了施虐者的圈套,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地境地。面对施虐者的嘲讽和冷言冷语,不要暴躁冲动,更不要回以嘲讽。虽然保持冷静很难,但有必要。尽量表现得不在意,如果能保持微笑并幽默的回应就更完美了。

摆脱冷暴力首先要认清虐待的过程,接受现实。受虐者要摆脱自己强烈的罪恶感,接受施虐者是危险而邪恶的,否则他永远无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

然后,不要抱有侥幸的希望,尽快行动起来。毕竟,让危机拖得越久,真正爆发时的情况就会越糟糕。

《冷暴力》给出的具体建议分为家庭和职场两方面。

家庭中,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停止为自己辩解,适当加强第三者的介入,有一个冷静、客观,并且对精神虐待有了解的旁观者,倾听并站在受虐者一方是非常重要的。

职场中,不能给施虐者制造模糊暧昧的机会。要尽可能地记录下任何形式的证据,哪怕这意味着白眼和不理解。并尽快向他人求助,即便求助遭到回避或搁置,也不能轻易放弃。

受虐者要深信自己是对的,而且他的问题迟早会被注意到(《冷暴力》)。

受虐者可能要与施虐者进行长期的心理对抗,看精神科或心理医生会对受虐者很有帮助。或者采取主动的心理应对,比如认知行为治疗。具体的方法包括用呼吸练习等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控制发怒。或者使用自我肯定和认知重建等方法,重新建立自信,摆脱罪恶感。

当然,最有效的杀手锏还是法律介入。

冷暴力是无形的暴力,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它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地方。并且,伤害性不亚于任何有形的暴力。《冷暴力》主要从被害人角度着眼,帮助我们全面地认清了精神虐待的过程和危害。这样可怕的冷暴力,每个人都有责任对它说不。我们不要成为施虐和受虐的任何一方,也要小心别无意中做了帮凶。

观后感《那么远这么近读后感2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山高路远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