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 地图 >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相关栏目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热门栏目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推荐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共 9716 篇)

  • 1、 《静静的顿河》(精选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情节紧凑,人物众多。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小说描写的是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开始写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的生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哥萨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不久,苏联国内战争爆发。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哥萨克由于受旧势力的欺骗,而加入了白军。哥萨克曾三、四次暴动,小说很好的描写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情景。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个优点是,描写哥萨克。描写哥萨克的作品很多,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美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哥萨克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是描写最成功的一部。哥萨克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形象、性格都描

  • 2、 《静静的顿河》(精选优质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为此他们两次私奔。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横尸遍野。人民只想过个安生日子,却是如此的难。想想家人的团聚,温馨的饭桌,自由的来去,安逸的睡眠,该是多么的舒服满足。珍惜和平和安宁,才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漩涡。

    三、亲情。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

    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这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这里曾经历了弥漫的硝烟,这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这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这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 3、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600字

    《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为此他们两次私奔。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弹击中了。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横尸遍野。人民只想过个安生日子,却是如此的难。想想家人的团聚,温馨的饭桌,自由的来去,安逸的睡眠,该是多么的舒服满足。珍惜和平和安宁,才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漩涡。

    三、亲情。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

    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这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这里曾经历了弥漫的硝烟,这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这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这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朱姿翰)

  • 4、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暴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意外杀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

  • 5、 2000字《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范文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2000字

    有喜欢看俄国作品的,建议先看《战争与和平》,然后看《静静的顿河》,再然后看《古拉格群岛》。

    当然,如果想额外补充一些营养,可以去读波兰的《火与剑》,在那里有哥萨克人的前世。他们向往自由,为了摆脱波兰人的奴役而借师助剿,选择的对象居然是俄国人。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比这更黑色幽默了。

    从感性的角度讲,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俄国和俄国人充满了矛盾的感情。他们的人民容易伤感、喜怒无常、傲慢和自卑并重、既有托尔斯泰悲悯的灵魂,亦有种族灭绝种种暴行。

    我们对俄国人的好感,源于本朝体制对苏联帝国的继承和模仿,源于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民歌,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是沧桑的、强大的、深沉厚重的、外表沉默但是内心情感丰富的,事实上俄国人有这样一面。就像日本人的双核一样,他们的确有这样一面。

    但任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他们是残暴、无信义、侵略成性的。其实,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古代的斯拉夫人变成今天的这种德行,和蒙古人的入侵有极大的关系。鞑靼人在历史对罗斯人造成的伤害与侮辱,成为了俄国人最早的启蒙老师,当罗曼诺夫王朝崛起后,俄国人就用鞑靼人的方式向周边所有的民族输出着伤害。

    从罗曼诺夫王朝开始,俄国人就开始了圈地的脚步,沙皇俄国是这样的,红色苏联是这样的,今天的俄罗斯要不是虚弱的头重脚轻,恐怕也还是很想这样干的。

    而红色帝国苏联的建立,则是泛人类性质的伤害。首先,它推翻的是一个腐败但是温和的封建王朝(说温和是因为,它对各种各样前仆后继的造反者始终是宽容的,这种宽容导致了王朝的崩毁。换个角度看,列宁或者托洛茨基或者斯大林这样的人物一旦存在于苏联或者我们天朝,早就从肉体被和谐掉了,还会允许你站在广场发动群众?),建立了和封建王朝相比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恐怖暴政。新的集权统治的特征,请参照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里面有非常形象、具体、生动、裸体的说明。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也是一个古老的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而又残暴无比的民族的悲歌。你可以把它解读为俄罗斯人的悲歌、霍霍尔人(乌克兰)的悲歌、哥萨克人的悲歌。在那样一个时代,人是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力的。

    前面有位网友的文章写的好:比战乱和疫病更残酷的,是被逆流的命运裹挟。但是,这恰恰是一个悖论性的话题,自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以来,有哪一代人不会被命运裹挟呢?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的天朝,我们谁又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 6、 话剧《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话剧《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虽然我一开始完全是因为偶然原因,看新闻报道说有这么个挺有名的俄罗斯名著改编成话剧在北京公演,但我之前确实是没看过这个原著。主要是因为说话剧能演8个小时给我感觉肯定内容足够硬核,否则没这胆子敢让观众陪你连续蹲将近一个工作日的时常看个话剧。而且我在查这个演出的场次的时候发现,这个长达8个小时的话剧竟然晚上六点开演,理论上来讲,最少要到凌晨两点才能演完。最起码我在中国从来没见过胆子这么大,这么硬核的演出。所以基于好奇心就买了票单刷一晚上看看到底讲的啥内容。 我在开演前还看到有人推送这个作品的介绍。里面说到了两个有意思的点,在后来的观看过程中作为一个我认知这个话剧的核心线索一直掉着我的好奇心。一个是说这个作品的原作者年纪轻轻二十多岁就用连载的方式写了这部150万字的著作。在后来也是苏联时期唯一以为受到东西方同时认可的诺奖获得者。也就是说这个作品在苏联时期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以至于到今天作为中俄文明交流的首批项目被引进,其内容超越了历史局限性的。早知道这个作品大概是二战时期1941年连载的作品。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会在后面介绍内容的时候解释为啥这么奇特。第二点是这个作品的最早引进者是鲁迅。这个作品是中国抗战时期由上海租界的文学家传播并不断的翻译的。也就是说从时代背景来说,当时的中国文学界也非常认同这个连载小说。 因为小说的主人公说的是一个哥萨克村庄里从沙皇时期到共产主义革命斯大林掌权之前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一个从民族主义过渡到国家主义的政论小说。结果看到后来,我发现这个小说尺度之大,让我一度怀疑这个作者到底是怎么能让热衷于权力斗争大清洗的斯大林同意不把他抓起来枪毙的,不过最后一幕,最后那句台词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个作者的鸡贼,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成功,还得到官方认同真的是了不起。考虑到其原著的文字篇幅。我在想这可能是一部可以跟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比肩的作品。看完之后,让我感觉确实值得我专门写一篇剧评来纪念一下。这里面有一些跟深层次的社会意识的启蒙逻辑值得阐述和借鉴。 当然想要理解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我们首先要了解一点历史时间线的常识做背书。这部作品选择叙事的时间点与题材即便是在世界现代史的角度都显得非常微妙。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打着共产主义大旗,曾经靠共产国际援助起家的政权来说,更加微妙。可以说它选择了一个尚武的农业民族作为主角,
  • 7、 电影《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哥萨克人的独特风貌 ——电影《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在中国现代与当代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有前苏联对中国的影响那么大。这个北方大国曾经从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科学上,技术上,以至于文化艺术上都影响于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很多模式都是从他们那里学习或是照搬而来的,就连当今最为名噪一时的一座监狱,也都是当年苏联人规划设计的,仅从此例,就足以说明前苏联的影响力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无孔不入的。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产生于德国,却被俄国人应用于实践,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非资产阶级,又是非封建阶级的政权,也就是前苏联。后来就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欧出现了一批仿照当时苏联格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了一支力量,被称之为社会主义阵营。 小说《静静地顿河》,是前苏联时期的文学巨匠米哈伊尔·亚历山大·肖洛霍的旷世之作,讲述的故事就是十月革命前后,居住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变迁与政治命运。这部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史诗性纪录,它的艺术魅力得到了东西方两大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同,并给予重奖。为此肖洛霍夫荣获1941年的斯大林文学奖和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前苏联 曾有多人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能够将东西方两个大奖集于一身的只有肖氏,肖洛霍夫是唯一一个有此殊荣的前苏联文学家。 1957年,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将这部鸿篇巨制搬上银幕,从此《静静的顿河》从文字走向画面,继续向人们述说那段动荡的历史,并将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人们在视觉艺术的面前,直面感受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里所发生的那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并且能够感同身受到处于大变革中的哥萨克人的惶恐与挣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在战场上屡建功勋的硬汉葛里高利,最后因为走头无路,只能低头认命的镜头,令人无法不为之献上一声深深地叹息。 艺术的感染力是没有时间性的,它的有效期是长久的,甚至是永恒的。影片中对于哥萨克人在动荡中出自本能的反应的描写,翔实生动,忠实于原著。表现在即不粉饰什么,也不拔高什么,只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源于突厥语的哥萨克一词是自由人的意思,哥萨克人生性尚武,体内奔腾着英勇无畏的血液,具有很难被征服的个性,他们以史上做过俄国沙皇的御林军而自豪,能征善战便成为他们的光荣。他们不打仗的时候,就回乡
  • 8、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800字
    1976年冬天,文革刚刚收场。那时,一个因为被打成右派而从省城发配到林区劳改的剧作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一个在地区文化部门工作的朋友。于是,我得以走进仍然关闭着大门的地区图书馆的书库,从尘封了10年的书架上,挑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悄悄借回去阅读。其中,就有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接下来的狂热读书的情景,实在令人终生难忘:简直是顾不上吃饭,取消了休息,压缩了睡眠时间,一连多日,像着了魔一样,我只是捧着书读啊读啊,恨不得一口把书吞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废寝忘食啊!殊异的风物人情,突然而起的革命,连绵不绝的战争,与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血肉丰满的鲜活的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荡气回肠的爱情、风云变幻的历史、惊心动魄的悲剧融合在一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地展示出来,令人激动万分、震撼不已。(本文选自) 尽管是翻译作品,你依然强烈地感受到了原著驾驭语言的神奇力量。小说开头便写到了那条离我们如此遥远而又让读者如此熟悉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家的院子在村头,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急流。故事便在微风吹皱的波光粼粼的顿河岸边无穷地展开,一望无际的顿河两岸的草原,为顿河哥萨克提供了人生舞台,主人公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悲伤、令人叹息而又令人回味不已的历史剧。读《静静的顿河》的整个过程,似乎一直能嗅到弥漫在顿河岸边的潮湿、腐烂的气息,以及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几年前,重新阅读《静静的顿河》时,一翻开书,就立刻又嗅到了那熟悉的顿河草原的空气。 后来,从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批评家把巨著啦、史诗啦、里程碑啦等等辉煌华丽的桂冠,廉价地颁发给近一二十年来出版的中国作家撰写的若干长篇小说。然而,想想《静静的顿河》,我心里不免有腹诽:我们的那些号称巨著、史诗之类的小说,与《静静的顿河》相比,又有多大的距离!正像几年前我重读《静静的顿河》,我还经常重读其他自己所喜欢的文学经典名著,这不仅可以使我重温过去的难忘的审美经验,而且还能够使我始终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的文学鉴赏力和艺术判断力。
  • 9、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1500字

    导语:《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1500字【篇1】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情节紧凑,人物众多。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小说描写的是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开始写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的生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哥萨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不久,苏联国内战争爆发。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哥萨克由于受旧势力的欺骗,而加入了白军。哥萨克曾三、四次暴动,小说很好的描写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情景。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

  • 10、 《静静的顿河》大学生优秀书评2000字

    导语:《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静的顿河》大学生优秀书评2000字:

    《静静的顿河》前苏联肖洛霍夫著,全书共4部,分别在1928、1929、1933、1940出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顿河地域哥萨克在战争和革命过程中的遭遇,反映出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结果,人们在风尚、生活和心理状态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动。主人公葛利高里体现了中农阶层在革命进程中摇摆不定的特点,也体现了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传统观念,他的悲剧命运与这些特点和他所处的历史潮流息息相关。在小说中个人传记和个人感情波动相结合。小说具有史诗与悲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风景描写洋溢着顿河草原的气息,衬托着人物的心境。

    小说作者因这布巨著或者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美学追求

    苏联20年代以国内战争与革命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大多是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主人公,歌颂他们高尚的品质、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这样一批文学,多有应命文学的痕迹,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虽然自称革命现实主义,但都具有粉饰和拔高的不现实的通病。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却是一个例外,这是一部使世界为之惊异的书,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肖洛霍夫从另外一个美学视角展现了战争与革命,伟大之处在于--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写白军对红军的斗争,而不是红军对白军的斗争,也就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审视革命,而不是从革命的角度来批评人。在这里,他的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以一个艺术家全部的良知,直面现实,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谱写了一曲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为了实践这种人道主义追求,在《静静的顿河》中,作者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说起来虽然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是非常勇敢和难能可贵的。

    肖洛霍夫一贯坚持艺术真实要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秉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6-20

  • 2023-05-31

  • 2022-07-07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3-04-23

  • 2023-05-06

  • 2019-10-23

  • 2022-09-17

  • 2019-09-20

  • 2019-10-23

  • 2021-11-30

  • 2022-09-13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静静的顿河有感,2024读静静的顿河有感,教您怎么写读静静的顿河有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