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也许下面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正合你意!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篇一: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一部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与“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远远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

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

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篇二: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寂:无声。寥:无形。殆:疲劳。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 ,不如守中。

注:橐龠(tuoyue):风箱。屈:竭尽。闻:见闻,知识。数:招致。中:冲,指内心的虚静。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注:攘臂:捋起袖子。仍:拉。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重:沉重,压迫。害:受害,妨碍。厌:厌恶,反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曲:曲解。全:全解。抱:掌握。式:法式。长:长进。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微明:微妙的明智。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然乎?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无事:无为。忌讳:禁令。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辩:夸耀自我。博:卖弄渊博。既:尽力。

《老子》中的辩证法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注:纇(lèi):缺陷,瑕疵,毛病。质:诚实,纯。渝:改变虚假。贷:施与。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詘,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释] 注: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淳淳:淳朴厚道。察察:严苛。缺缺:狡黠,抱怨。正:标准,确定。

廉:锐利。刿:割伤。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为无为:为以无为。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注:不与:意为不争。配天:符合天道。极:准则。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敢:坚强。不敢:柔弱。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注:徒:类 。

《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

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篇三: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哀悼短信

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

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我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我的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 , 好吗?

第二篇范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席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三篇范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第四篇范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作文1000字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五篇范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老子的道德经被称为中华民族道学的经典,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2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一)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

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

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能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大柔排柔,至刚无刚。

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静。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可是对领导用人之术的至理名言,可古今会意者又有多少?曹操深知此之重。,赤着脚去迎许攸,得以火烧乌巢,大破袁军;刘备也知此理,三顾茅庐去请村夫诸葛亮,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共产党人也明此理,将军与士兵同食同宿,终克天下。相反,如果领导者只知用严刑酷法来维护自己神圣的尊严,既使让臣民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他的部下会给他卖命?他的天下会长久?

中国有古训:得人心者得天下。试问,不以怀柔来安抚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进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结果归之如流,终以田氏代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拿破仑等好战者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强大,穷兵黩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岛。悲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无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语明白,就像明眼人无法向瞎子解释什么是颜色(这句话个人不是很看好转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同尘、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含敛光辉。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二)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200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之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读后感之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在我国两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各路思想争相斗艳,而其中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这三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哲学.宗教,政治,思想等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先人的智慧发展到今天也被衍生到各个领域,同时也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而《道德经》作为老庄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庄思想中胸怀宽广,无欲无求,宁静致远,博爱的积极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说到胸怀宽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告诉人们应该拥有水一样的品质。一是柔弱,这种柔弱不是指性格上的柔弱,而是像水一样的柔中带刚,不为争强好胜而烦恼。二是甘愿身处卑微,这不是告诉人们要降低身份,而是告诉人们行事要低调,如吕蒙正所说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中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像水一样,看似平静却蕴含强大的力量。三是告诉人们要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自己,这实在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

而老子同时很推崇另一种精神,即无欲无求,也许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喜欢将他理解为老子的一种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应当放下平时忙碌的心,静静的在午茶之后慢慢咀嚼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每天不断的去学习,同时不断的用道来修炼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的包容心就会越来越大,思维越来越清净,做事更专一,全神贯注,这个境界老子叫无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为。无为是我们的硬实力很强,但硬实力跟我们融在一块,没有妄想,没有偏执,没有条条框框束缚住我们的思想,这个境界是无为境界。在无为境界下,可以无不为,办到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和修养,谦冲淡泊,处下不争。学问和知识也要平衡,不要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只有技术没有良知,失去了道德判断能力。 如此看来,老子所谓的不为思想更多的是告诉人们要用道德和能力两只手去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个社会的集体成功。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_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炊者”自然就是“炊母”。炊母神,

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作者:郭宗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模板4篇


一本好书就好像一股清泉一样,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我们在读作品时,不能一带而过粗略的看需要仔细阅读。通过自己对于阅读作品后的感觉,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你之前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或许"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xx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xx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3)

难得一见的是最右边那只。很多年前我在陶街摆卖的杂货堆中,看到这张CF卡就十分惊奇,怎么可能有5GB这么大的容量?!岂非天价?记得我的富士S7000数码相机,2004年买的时候配的是一张64MB的CF卡,差不多只有5GB的1%。几年之后,等到存储卡的价钱直线下降,我才够钱买一张这部相机最大所能支持的2GB卡。

那天细看,才发现这张Seagate的CF卡原来是个超小型的真硬盘,封装在CF卡的外壳里,就花了20块钱把这电子垃圾买了下来,收藏了这么一件极致的电子工业制品。因为这么小的硬盘还没形成市场,就被半导体闪存卡扼杀掉了。科学家也没必要再去想,怎么将更小的硬盘做出来。

次小的那种硬盘也少见,记得是从我买的一台二手笔记本里拆的。PCMCIA是老笔记本常见的一个接口,还记得2004年我去云南乱逛的时候,还背了个电脑,配了张PCMCIA的CF转换卡,好将我卡里拍满的相片倒到硬盘里,然后再腾空那卡。那时实在没钱买足够的相机卡。

左边那两种硬盘,因为有性价比,现在依然在卖,只不过那IDE并行接口,早就改成更先进的ATA串行口了。

那只大硬盘上的保修标签,把我记不得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记录了下来。

1995年10月24日,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买的好几台没有牌子的电脑,其中最好的那一台——就花了将近一万块钱,在街边小店像点菜那样拼装的。那是我最重要的一件揾食工具,不是买来玩的。

最早我单独有电脑用,那是在1990年。我在深圳打工的那家香港公司偷运了几套286过来,替代我们研发部的制图版。我好奇问为什么不光明正大报关进来?那个香港主管说,这么高级的电脑被禁运中国大陆。高级到什么程度?CPU是286(我看人事部有一台电脑,是8086的,一群女孩子轮着用);有个硬盘,是20MB的(人事部那台没硬盘);显示器是彩色的,14吋(人事部那台是单色绿屏12吋)。于是我们开始用AutoCAD来做PCBLayout。

屈指一算,我玩电脑已经有30年了。

不过严格来讲,在更早的时候我就有电脑玩了。86年出来工作了两个月,就将我全副身家的两百块钱,照《无线电》杂志上的广告邮购了一套零件,焊接成一块电路板,上面那几粒按键就是键盘,连上家里那台黑白电视机做显示器,连上录音机保存自编的程序,那比乔布斯(SteveJobs,1955-2011)的“苹果一”简陋多了,而且没玩多久就被玩死了,扔了。如果它没死掉,我也许能发点小财,因为现在还能跑的“苹果1”电脑,不止值300万了。

而在更早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操过电脑,不过那时根本看出来电脑是长什么样子的。那台电脑就是一栋大楼,真的是老子(约前571-约前471)所说的“大象无形”。想让电脑帮我干点什么,自己先得在宿舍编好程序,然后预约时间到了,就跑去那楼里找打孔机打成“穿孔纸带”,然后在一个带灯泡的柜子上走一遍这纸带,隔若干天再到那大楼去,取一张像现在医院检验报告那样的纸。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4)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道德经》读后感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


(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文:修雷;道德经第一章很恐怖,非常晦涩。本章作为开篇第一章,定义了很多的概念,道,常道,名,常名,无名,有名,天地,万物,无欲,有欲,妙,徼,玄,玄之又玄等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都可能指代不同的含义。解经我就不抄了,我也没理解很多。摘抄些概念。欢迎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版:图腾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比如石头)的神力创造。

第二版:兽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一只鸟、乌龟等创造出来的。

第三版:人兽宇宙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慢慢成熟。

第四版:人性宇宙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人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创世者。

第五版:没有创世妖的宗教。比如不可知论者,泛神论者,自然神论者

第六版:科学宇宙观。总结为,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但是,第六版存在的问题:一、如何解释并找到第一因?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从科学的角度,到底存在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我自己在想,即使玄论被证,那玄会不会又引出了一系列的从哪来的问题)

回到《道德经》。我们来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

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无,无是一种鸿蒙之气,无质无象,所以无名。无生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无欲: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象,故生有欲。合道则生无欲,应物则生有欲。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都排遣走了,而是人在

领会到无的时候,生出的一种状态。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妙: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原意是人扔东西出去,引申为轨迹,道理,象。

(神,原意并非神仙神奇神叨叨的神,而是造化之良能)

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的追求蒙昧无知。

无欲有欲之辨(辨认的辨),体现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

几步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无应物之有欲,则不足以应万物;也不主张使自身为欲望所吞没,不审万物之所出,不察万物之所以然,无合道之无欲,则失其妙。

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失其所见,则难见物理人情。以有观无,则失其所宗所以然之理。无欲有欲之用,两者皆悖,则尽丧其道。

玄:张衡在《玄图》中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WTF)

读后感心得体会:

开篇这么点字,就搞出了这么多事,还给出了宇宙观,世界观。对于宇宙的看法对屁等小民也没什么用。倒是有欲和无欲的看法,颇有深意。有人即使看了上面这些解释还是不知开篇在说什么,总觉得要跟古文一一对应的翻译下才行。我来尝试下。

道如果是可以描述的话,就不是常道(永恒的大道);名如果可以命名,就不是常名。

无名(鸿蒙之气),天地(宇宙)的开始;无生有后万物开始演变。

所以(为什么要说所以?),用无欲(合道)体验创造的神机,有欲(应物,顺应事物)观察万物的轨迹/道理/规律。

此两者,有和无,都是从道里生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都叫他玄,无生有,有生万物,此乃万物生生不息之妙。

道德经读后感_关于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


《道德经》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重读道德经有感


重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韵文哲理诗体。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讲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来,生活腐败有害身体健康!他认为,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使人眼花缭乱,最后必定视力变差;过分追求声音的美妙,最后必定使人听觉失灵;过分追求味道的鲜美,经常吃丰盛的食物,使人食不知味;过分纵情玩乐,使人心神放荡,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使人行为不轨,身败名裂。因此,圣人善于取舍,务实不务虚,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视野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在这段论述中强调欲望对人的危害,告诫人们那不是真正的享受,而是在糟蹋自己的身心健康!宁取质朴宁静,不求奢侈豪华。他提倡崇俭节欲,主张清心寡欲。告诉人们要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学识,放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为充满诱惑的外界事物所左右。提醒大家要明白自己身上的神圣使命是什么,做到有思想、有理想、有志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侈、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他目睹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而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腐朽生活,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
当然,人非圣贤,总不免会有一些占有欲和私念,但有得必有失,只有当我们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方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人的喜好、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会决定人们行为的结果,决定人们的健康状态和精神风貌。老子在此只是列举了几个乱人心智的行为,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过分崇尚纸醉金迷,过度追求灯红酒绿,容易令人贪婪成性、丧失理性、行为失常,那不是享受,是在毒害自己。权力也好,金钱也罢,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控制住欲望,不要为外界的诱惑所动。老子的这段论述众所周知,人们总是用这段话来警示自己、告诫他人。

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