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 > 地图 >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2024春秋故事的读后感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推荐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

(共 1505 篇)

  • 1、 [收藏]春秋故事的读后感合集6篇

    文档是一个统称,在工作会用到各种类型的文档,撰写文章之前,先找一些范文来参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写作时可以将许多范文引用到文章中,你有没有尝试过主动阅读范文?读后感大全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春秋故事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 篇1

    中午,我在书柜里找书看,无意间翻看到一本《春秋故事》。

    《春秋故事》是林汉达的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

    书中有一身武艺,办事周到的颍考叔;有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有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溪;有任人为贤,合并诸候的齐桓公,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朋友,长大了又一起做生意,一块儿打仗。因为家境贫困,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和他是朋友,我乐意多给他一些。

    到了战场上,管仲进攻时,能在后则后,退兵时,能在前则前。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正是由于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他的行为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人。

    每当读到这里,我常为鲍叔牙的这种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私利,知贤荐贤,竭力举荐管仲,执掌齐国政事,自己甘居下位。管仲才有了用武之地,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名垂千史。鲍叔牙对管仲的知交知心,令管仲不得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想想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知音是何等难求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没有一个知已的朋友,当他受酷刑时,无人救赎。他多么希望有一个象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啊。

    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真正的朋友。请珍惜自己身边真正知心的朋友。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 篇2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春秋故事,它告诉了我许多历史故事,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我很喜欢看“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在公元前655年,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碧,说她们要去虢国,灭了他们,让虞君借给他们一条道儿,虞君瞧了瞧他们送的宝贝,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虢国和我们相互帮助,如果把他们国灭了,我们也保不住。”虞君不听,把道借给了他们,晋国使者灭了虢国,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

  • 2、 春秋故事读书笔记

    《春秋故事》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春秋故事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故事读书笔记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古时的故事总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大臣想:“天王既然项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他们把小姑娘买了下来,取了个名字叫褒姒。

    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她进了王宫一次笑脸也没开过。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有一个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犬戎’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定会笑了……最后,犬戎真的打进来了。他们点烽火,诸侯们都以为是在耍他们,于是都没有去救就这样亡国了。

    这个简短的故事含义深刻。周幽王不考虑后果导致亡国,所以,我们要做事先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春秋故事读书笔记二:

    《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天,我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将烽烟四起、称雄称霸的春秋时代展现给我们。书中有渗透儒家文化的论辨故事,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还有激烈角逐的战争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点,有性格各异的君王,如:知错就改的鲁宣公、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有忠诚睿智的大臣,如:善于进谏的晏子、一心为国的祁奚;也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如:主动请缨的平民曹刿、敢于责备国君的杜蒉。这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这里我最喜欢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他们成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最终继承了伟业。

    是的,要想实现理想,就

  • 3、 读《春秋故事》有感600字

    中午,我在书柜里找书看,无意间翻看到一本《春秋故事》。

    《春秋故事》是林汉达的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

    书中有一身武艺,办事周到的颍考叔;有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有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溪;有任人为贤,合并诸候的齐桓公,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朋友,长大了又一起做生意,一块儿打仗。因为家境贫困,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和他是朋友,我乐意多给他一些。

    到了战场上,管仲进攻时,能在后则后,退兵时,能在前则前。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正是由于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他的行为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人。

    每当读到这里,我常为鲍叔牙的这种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私利,知贤荐贤,竭力举荐管仲,执掌齐国政事,自己甘居下位。管仲才有了用武之地,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名垂千史。鲍叔牙对管仲的知交知心,令管仲不得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想想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知音是何等难求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没有一个知已的朋友,当他受酷刑时,无人救赎。他多么希望有一个象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啊。

    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真正的朋友。请珍惜自己身边真正知心的朋友。

  • 4、 《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着作。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春秋》为历史学着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少时我对历史类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中学时对历史科本上的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一件也记不得。印象深刻的倒是初中,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形象,因为,我对那些枯燥的历史名词和纪年数字2020充耳不闻,课堂上无所事事,就呆呆地用眼瞪着

    历史老师的那张嘴,一开一合,那神态在脑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当其他那些曾经的老师在我记忆中渐渐淡忘的时候,对那些令我非常讨厌的历史课老师的记忆还那么深刻。

    ?我对历史性的东西渐渐起了兴趣是近后来的事,原由是我业余开始写作。一个写作者,哪怕是业余的,就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丰厚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写得深刻,丰富而生动。故而,那天我在看到那本30毫米厚的《春秋左传》时还是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但那些古典文字2020读起来总是非常吃力,所以,我对诸如《二十四史》、《史记》、《唐书》之类的史书典籍还是敬而远之以待。许是年岁的增长,也或是随着人世阅历的丰富,心绪归于宁静,总之,读史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也恰好这部《春秋左传》是普及传统文化书系智品阁中的一本,这个书系的好处就在于他通过注释、今译结合在一起,就如这部《春秋左传》,它将《春秋》原经,和《春秋左传》及译文,注释对照在一起,读起来非常方便,手边配一本《古汉语词典》,就能全部弄懂理解了。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鲁国的历史,以及围绕鲁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将无法读懂,像《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

  • 5、 《春秋故事》读后感600字-目光不可太短浅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春秋故事》,书中所有的希望与绝望、兴盛与衰亡、勇气与牺牲,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实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过于《唇亡齿寒》了。

    故事主要讲了身败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国虞国当大夫。晋国想吞并虢国,虞国是必经之路,于是晋国便赠给了虞君一对玉壁与一匹千里马,虞君被这些礼品迷惑,同意借道。宫子奇想劝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终,晋国灭了虢国之后,顺手也灭了虞国。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长远大计,那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所淘汰。历史上的苏联解体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出现新的技术,如机载雷达,预警机等决定性武器时,苏联却依旧一味的追求机动性,这虽解决了近忧,但远虑却越积越多,终于,苏联承受不住,轰然解体。

    纵观虞君的一生,不能发现,虞君不识大体,爱贪小便宜却不听劝阻,这都是虞君亡国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宫之奇的劝告之下回心转意,如果他是个贤明的君子,如果,其实很多次,他都能活下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为社会的失败品,而是努力学习,创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欢《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计较,少一份贪欲,才能真正的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为小利,何为大利,最终因目光短浅而亡了国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目光不可太短浅!

  • 6、 家春秋的读后感

    篇一:《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整个阅读过程都沉浸在沉重的压抑情绪之中,直到最后濒临麻木的状态。

    从《家》里的梅、鸣凤、瑞珏,到后来《春》里的惠、海臣,再到最后《秋》里的倩儿、淑贞、枚,没有一个该是和死亡扯上关系的人,却一个接一个过早的撒手人寰,怎不令人哀婉叹息?然而痛惜之余我却无法将这些归咎于生命的无常,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意或者无意的放弃了生的权利。最主动的当属鸣凤,她是抱着殉情的念头慷慨赴死的,在她是爱了不该爱的三少爷觉慧,地位的悬殊使得她的爱情只能是一场幻梦,可她却不甘于受人摆布去做一个老头子的姨太太,作为一个人微言轻的丫头她最具力量的抵抗也就只能是自我了断了。投湖是她短暂的生命中最壮丽的瞬间,因为她是怀着一颗纯洁如初的心为她的爱情殉难,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升华,她的刚烈之举甚至让我有种畅快淋漓欢欣鼓舞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她死得无怨无悔。虽则如此,她的死也是可以避免的。觉慧后来不是也选择了离家出走吗,而且二小姐淑英不也在觉民和琴的帮助下成功出逃了吗,如果鸣凤敢于把她的处境对觉慧直言相告,我想觉慧总会替她设法的,高家这样的家主少一个丫头也不至于会大动干戈。

    反观身份比她高贵得多的梅、惠还有瑞珏就有点让人憋气了。这三个女人因为爱了软弱的觉新而不得不一味隐忍退让最终都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梅是守寡后忧郁成疾,多半心神耗损终至早亡,她的死多少还带有一点凄美之感。其后便是瑞珏的死,她的死则完全属于人为,若不是觉新听信了陈姨太所谓产妇“血光之灾”的谗言将临产虚弱的瑞珏移到冰冷的城外安置疏于医治,也不至于就会难产而死。若说有所不同,那便是她是名正言顺的为她所爱的男人而死的,因为她至少还占着一个妻子的名分,仅此而已。最后轮到惠,她要算死得最惨的一个了。她好像是梅的替身继续将爱而不得的悲剧命运演绎到极致。她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拜她那个狠心又固执的父亲所赐,硬将她嫁入一个视女人为卑微的古板门庭,结果就是怀孕了身体不适还要亲自下厨招待客人,后来竟因为患上小小的膀胱炎而送了命,其实这病本算不得什么恶疾,只需做一个简单的手术便可无碍,

    可夫家娘家顽固的宁是不肯相信西医的法子,硬生生拖成了尿

  • 7、 家春秋读后感500字: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后,心底不禁为他人感叹!

    这三本书都是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这个大家庭里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

    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怯弱而背贞压力的觉新;充满正义感的进步青年觉民、觉慧与张蕴华;敢于抗击命运的淑英、鸣凤;花天酒地的克明、冯乐山、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这些性格与行为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勇于进取、勇于抗争的觉民、觉慧、蕴华他们都会有完美的未来。就像蕴华所说的,这是一条路,一条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路,这路上到处横着青年们的尸体。如果不搏一搏,坚持着,怎样会拥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这条路,淑英、觉慧自由走过了,走到了上海。

    觉民与蕴华携手走着,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觉新泽经过了这条路,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远远的绕开了这条路,但他却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这条路留下了自我的尸体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这就是一种死亡。

    该走的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残存下来的高家哀嚎着,有的为旧时代的终结的害怕;也有为新时代的到来的惶恐。最终高公馆散了,可那个时代人再继续,挣扎着他们的命运,失去的已经是永远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挣扎。

  • 8、 家春秋读后感2500字: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透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冯建中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觉新,觉民,觉慧,高家三位重孙,他们都有自我的理想,那是新的思潮,他们也有自我的痛,自我的苦。他们在成长中不断的变,变出不一样的结局。

    琴,淑英,淑华,淑贞,梅,李瑞钰,惠,芸,枚,不一样家族的人,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人生。

    克明,克安,克定,高家三位主人,他们是腐朽制度的拥护者,是腐朽思想的继承者,他们不相信会有更新的、更自由、更公平、更幸福、更人性化的思潮在涌动、在激荡、在摧毁一切,在创造光明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只有颓废的活着,无力的挣扎!

    大太太周氏,三太太,四太太王氏,五太太沈氏,陈姨太,在充满铜臭的、没落的大家族里,她们感觉不到存在的危机,感觉不到变幻的世界,在她们的思想中,只有勾心斗角,只有互相猜忌,只有争风吃醋,在一些人眼里,看不到温暖的母爱,在一些人眼里,看不到亲情的光辉,在一些人眼里,甚至捕捉不到人性的亮点,一些人,只有卑微的活着!

    鸣凤,翠环,倩儿,丫头,下人,监视户,一样有血有肉,却要理解所谓主人的安排,做什么,想什么,托付于谁,没有自我的想法,没有自我的未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们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们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我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们觉得,时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我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这便是她们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们的也正是如此。但,只要是人,就不会任人摆布。

    可腐朽的制度、愚昧的思想,把一些人牵绊了,走向了一条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坠入绝境的、布满荆棘的、洒满鲜血的、飘荡哀嚎的不归路!他们忘记了自我的理想,自我的抱负,自我的信念,自我的追求,为了寻求一丝一刻的安静,为了摆脱众人的纠缠,他们选取了躲避,选取了屈服,选取了牺牲自我,选取了放下抗争,选取了唯唯诺诺,选取了作揖主义,他们渐渐的忘记了那些完美的、以前那样真实的存在于他们脑海的、以前带给他们奇妙感觉的思想,做了那条路上的又一魂魄,飘荡、哀嚎!

    觉新,像一个傀儡,没有快

  • 9、 家春秋读后感2500字-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透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冯建中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觉新,觉民,觉慧,高家三位重孙,他们都有自我的理想,那是新的思潮,他们也有自我的痛,自我的苦。他们在成长中不断的变,变出不一样的结局。

    琴,淑英,淑华,淑贞,梅,李瑞钰,惠,芸,枚,不一样家族的人,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人生。

    克明,克安,克定,高家三位主人,他们是腐朽制度的拥护者,是腐朽思想的继承者,他们不相信会有更新的、更自由、更公平、更幸福、更人性化的思潮在涌动、在激荡、在摧毁一切,在创造光明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只有颓废的活着,无力的挣扎!

    大太太周氏,三太太,四太太王氏,五太太沈氏,陈姨太,在充满铜臭的、没落的大家族里,她们感觉不到存在的危机,感觉不到变幻的世界,在她们的思想中,只有勾心斗角,只有互相猜忌,只有争风吃醋,在一些人眼里,看不到温暖的母爱,在一些人眼里,看不到亲情的光辉,在一些人眼里,甚至捕捉不到人性的亮点,一些人,只有卑微的活着!

    鸣凤,翠环,倩儿,丫头,下人,监视户,一样有血有肉,却要理解所谓主人的安排,做什么,想什么,托付于谁,没有自我的想法,没有自我的未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们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们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我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们觉得,时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我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这便是她们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们的也正是如此。但,只要是人,就不会任人摆布。

    可腐朽的制度、愚昧的思想,把一些人牵绊了,走向了一条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坠入绝境的、布满荆棘的、洒满鲜血的、飘荡哀嚎的不归路!他们忘记了自我的理想,自我的抱负,自我的信念,自我的追求,为了寻求一丝一刻的安静,为了摆脱众人的纠缠,他们选取了躲避,选取了屈服,选取了牺牲自我,选取了放下抗争,选取了唯唯诺诺,选取了作揖主义,他们渐渐的忘记了那些完美的、以前那样真实的存在于他们脑海的、以前带给他们奇妙感觉的思想,做了那条路上的又一魂魄,飘荡、哀嚎!

    觉新,像一个傀儡,没有快

  • 10、 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

    孔子作《春秋》,提出了内诸夏,外夷狄的观点,并且该观点在何休等公羊家的理解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夷夏理论。该理论作为儒家的经典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当华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时,夷夏理论激励了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他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扞卫祖国。然而,夷夏之辨作为该理论的精髓,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夷夏之辨,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一套理论。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它的诸侯国,通称诸夏,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楚国、吴国等,则被称为夷狄。随着诸夏与夷狄的不断碰撞与交融,夷夏关系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夷夏之辨的最基本一层含义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与外,分别是联合、统一、同化和摒斥、分裂、异化的意思。这是《春秋》公羊学精义之一,这体现了夷夏之间的张力。春秋时期,是四夷交侵、诸夏纷争的时代,为此孔子竭力要维护诸夏之团结以抵御夷狄。提倡尊王攘夷的霸业,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比如孔子尽管认为管仲之器小哉,还认为他不俭,不知礼,但由于他能够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以维护诸夏的团结,抵御夷狄的侵扰而给予崇高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究其原因,是他维护诸夏团结与中国稳定。

    然而,夷夏之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孔子的夷夏之辨,全在礼义而不在血缘、种族或政治。即如果夷狄守礼义,则进位诸夏,反之,如果诸夏不守礼乐制度,则贬为夷狄。即诸夏与夷狄的的区分标准,不是种族血统,而是礼义文明。礼义体现了文明的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志,而血缘、种族仅仅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礼义。事实上,由于华夏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之间不断交融。孔子正处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他的异内外的先进思想,是为夷狄最终进为中国,融入中华民族作理论上的铺垫。所谓人不分东西南北,只要认同共同的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一员。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来说,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

    孔子曾把吴、越、楚等称为夷狄。但他们在血缘关系上与诸夏之国完全相同,只是由于他们交侵诸夏,不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因此孔子夷狄之。但到了后来,有的夷狄在行为上发生变化,转而重周礼而尊王室,则中国之。如定公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这里对吴称子,是因为吴信中国而攘夷狄。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6-01

  • 2019-10-20

  • 2019-10-19

  • 2022-02-01

  • 2019-09-20

  • 2021-09-11

  • 2022-04-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8

  • 2021-09-17

  • 2023-03-2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28

  • 2022-03-25

  • 2019-11-11

  • 2022-10-12

春秋故事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春秋故事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春秋故事的读后感、2024春秋故事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