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楚辞读后感 > 地图 > 楚辞读后感,2024楚辞读后感范文大全
楚辞读后感

(共 5865 篇)

  • 楚辞

    楚辞,也作“楚词”,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楚辞读后感经典7篇

    想知道“楚辞读后感”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请继续阅读,敬请您阅读本文。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看透许多事情的真相,当我们阅读了作品之后,定会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得。读后感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楚辞读后感 篇1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

    《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

    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

  • 2、 学生读诗歌《楚辞》有感的作文及心得分享

    屈原的《楚辞》当中哪一篇诗歌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从《楚辞》这篇诗歌总集当中你是否加深了对作者屈原的了解,你产生了什么感悟呢?我们可以写一篇关于阅读《楚辞》的读后感想一想其中的感想和心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学生读诗歌《楚辞》有感的作文及心得分享,供大家参考。

    学生读诗歌《楚辞》有感的作文及心得分享(一)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学生读诗歌《楚辞》有感的作文及心得分享(二)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

  • 3、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一)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辞读后感(二)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

  • 4、 读后感1000字2024以上

    第一次接触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还是在我读平湖师范的时候。当时我有一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12点半的时候有一档节目是小说连播,当时正好在播出这篇小说。中午12点半正好是学校要求午睡的时间,为了不打扰宿舍里的同学睡午觉,我总是偷偷地跑到外面找个阴凉的地方听小说。依然记得当年听长篇连播时的情景在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下,坐在浓荫的正午时光里,一个少女静静倾听并憧憬着那宽广而斑斓的外部世界。在李也默有着陕北风情的声音中,怀想着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们,为他们的爱情、命运魂牵梦绕。

    时隔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能记得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但我必须得承认,当我在书店里瞥见熟悉的书名时,第一反应就是像看到一位老朋友般走过去,翻开。

    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75年以后,主要是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后;这个世界的空间,是渭河流域。这个世界有三部、六卷、一百余万字,写的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奋斗所遭受的无穷尽磨难。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路遥是陕北清涧县农民的儿子,生于1949年。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路遥病逝。

    在《平凡的世界》中,

  • 5、 楚辞读后感800字2024

    楚辞瑰丽宏伟,音律绝佳,涵义深远,沉重又典雅。下面是的小编为你整理的楚辞读后感800字2024,更多楚辞读后感800字2024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篇一:楚辞读后感800字2024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篇二:楚辞读后感800字2024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

  • 6、 1000字以上读后感

    1000字以上读后感范文一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

  • 7、 楚辞读后感2篇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1]“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楚辞读后感一

    我很喜欢读《楚辞》,因为它令我感动,令我陶醉。众所周知,《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兴起,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笼罩着,诗歌则处于寂静时期。打破这种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后代学者宋玉。他们创作了《楚辞》,“楚辞”和《诗经》截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不重自然现实,而重主观抒情,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秀丽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纯朴,而是弘博丽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当中,我读懂了很多。

    在楚国逐渐衰落、腐败的过程中,他仍坚守着,他公正廉洁,一心为国,但却在奸臣小人的污蔑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辞读后感二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

    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

  • 8、 《楚辞》的读后感2000字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

  • 9、 《楚辞》的读后感2000字[大学篇]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 10、 《楚辞》读后感600字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大全,楚辞读后感2024,更多楚辞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