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 地图 >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2024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相关栏目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热门栏目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推荐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共 6222 篇)

  • 1、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

    推荐各位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故事一定会震撼到你,读后感便可以把这些道理更好的记录下来。那么如何撰写一份全面的读后感呢?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沉默大多数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这个篇幅不太适合放到推荐中,故而当做读后感单独发一篇。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

  • 2、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模板8篇

    书籍能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读作者写的作品便是给了我们一个攀登的台阶。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我们整理,主题为“《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闻所想,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国内外文化和观念的看法、对某些书或电影的评论等。

    “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方式中选择”,沉默是一种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沉默不代表没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不是“那个圈子所要的那种话”,你不能逃离那个圈子,但你又不能与圈子里的主流话语对立,因此你选择沉默。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他自己便是最后一种人。即使对于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但还是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并不代表着你是事情的旁观者,也并不意味着你遇事的摇摆不定。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社会的喧嚣真伪,往往会使我们误入谎言的陷阱中,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2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又有很多出版社出版,最新出版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

  • 3、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通用

    以下是由编辑收集整理的《沉默大多数读后感》。书,可以保持我们的童心,书,可以保持我们的青春,在作品中值得铭记于心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了一些感悟时。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具象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一篇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小波。主要是由作者在一些杂志报刊中发表的文章组成,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长篇累牍的大道理,经常用一些生动甚至搞笑的比喻,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态度表达出来了。这种方法不会让人感觉压迫与强势,而是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聊闲天。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观点却表现得很清晰。他每次在说到对当时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都会加上类似于“个人愚见,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也不要跟我争论”这种话,显得卑微又有趣,这就类似于现在有时候我们在网上说一些大实话又怕被喷的时候,加上狗头以求保命。

    虽然这书的大背景是在90年代,但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中也恰逢其当。他表达了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相关、道德、极端、国学、人性、谦卑、科学、艺术、精神、文体等各方面的见解,其中不泛针砭时弊的犀利言辞,别具一格且深具批判精神。

    中国人民久经儒家思想的教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些放在君主集权制度中有助于社会安定,同时却也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与个性的发展。现如今,我们还是从小便被教导‘听话’,很少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也逐渐缺失了一种批判与质疑的能力。小时候,对事物认识得还不完全,只觉父辈的话语便是真知;青少年时,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便习惯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以为多数即正义;青年还未有成就之时,即便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却总是告诫自己“谨言慎行、人微言轻”;诸多因素驱使之下,我自己也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王小波本人也是从40岁才开始写作的,或许那个时候他才想明白吧。他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

  • 4、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800字汇总5篇

    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作品这本书激发了无数读者的阅读兴趣。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1

    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单纯地依赖社会保障,还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一个人得到的社会保障越多,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越少。

    保障和尊严是两回事。

    在我们国家里,妇女的实际地位如何,她们自身的素质、成就、掌握的决策权,能不能和男性相比。这个问题很严肃,我的意见是:当然不能比。妇女差得很多--也许只有竞技体育例外,但竟技体育不说明什么。我们国家总是从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框架出发去关怀女胜,分配给她各种东西,包括代表名额。我以为这种关怀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梦想虽不见得都是伟大事业的起点,但每种伟大的事业必定源于一种梦想。

    喜欢有趣的人不该像那群种猪一样,只会发一通牢骚,然后就被劁掉。这些人应该有些勇气,做一番斗争,来维护自己的爱好。

    我喜欢千奇百怪的结果——我把这叫做浪漫。但这不等于我就没有能力明辨是非了。

    我们不妨把过去的生活看作小说,把过去的自己看成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心情会好得多。因为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从假命题开始的推理,不能够认真对待。如果这样看待自己的过去,就能看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地方。

    至于现在和未来是不是该这样看待,则要看现在是不是还有错误的前提存在。至于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则有另外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人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等,这样的小说肯定无趣。

    我想说说关于性别认同这件事。一开始有些慌乱,不知道怎么接受,后来有些“矫枉过正”,认为“酷”“骄傲”(另一种)。现在看来,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是什么就是什么呀,没有什么高贵和低贱之分。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2

    今天,随手读起儿子从同学那里借读的王小波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感觉获益匪浅。摘取印象深刻的话语,一起分享。

    《我看国学》:

    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

  • 5、 关于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直到现在,我们都依稀记得作者写的作品里的剧情。读后感可以整合我们的想法,记录并且加以吸收,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1

    小波先生的书每一本我基本都有,因为要练习写作,拿他的书来模仿是再好不过的。但就目前来说,这本书我是反反复复看了两遍,来回回味,并正在看第三遍的一本书。此书一段话,结合当下疫情实际情况,很多事让我反复想了很久。

    何为沉默的大多数?即弱势群体,何为弱势群体?就是一群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这个问题不存在,遗忘这个群体。这个群体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人是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一些厌恶之情。

    今天是2020年7月3号,距离疫情爆发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在半年前,我们甚至不敢想象接下来的半年时间,我们会在家中虚无度过。疫情期间,全国上下经济呈现了断崖式下降,但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倒逼科技进步。特别是疫情重灾区武汉,物流运输能力相比疫情前更是提升了几百倍。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身为21世纪新新人类,曾经我无比推崇无纸化、信息化时代,可能是因为学习计算机专业。

    但这次疫情让我明白一件事: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已经开始抛弃遗忘“他们”了。

    上周,我们公司派我从郑州出发到杭州参加阿里学习交流会,因公司发展需要。到杭州火车站后,需要出示杭州健康码,但是这个健康码的生成需要在app支付宝上完成,这对我本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需要生成的界面,要求填写现居住地杭州详细地址,而且根本没有出差人需求这个选项。首先就不说这个出差人需求选项了,就说现填写杭州居住地详细地址。

    作为出差人刚到杭州,上哪里知道自己住在哪里,客户住哪我去哪里,好不好?于是我就看到,杭州火车站地铁口附近积攒了很多人,有很多是跟我一样出差的人,不过更多的是一些根本不懂操作的人。

    他们很多已经上了年纪,手机还是老式的按键,屏幕小到不行,不知从哪里来,带着行李着急徘徊在地铁口,面对疫情服务人员,不好意思的问了一遍又一遍怎么操作。有人拿着老家出示的纸质版身体健康证明来给工作人员解释自己身体真的没问题,还想伸着胳膊让工作人员测查体温,但都被工作人员以工作需要搪塞回去了。

    看到这一幕,我真是心酸,仿佛看到五十年后的自己,拿老

  • 6、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900字(模板6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封面语录: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我觉得我也开始得太晚了,呵呵!30几岁才觉醒过来要多读书,基础没打好,现在怎么赶都只能望尘莫及,那么多年的大把时光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不管多晚,总还能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

    作者引用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奇葩说》,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各种角度的不同观点,这样的参差多态,让这个节目延续了五季,希望还会有第6季,第7季。

    《思维的乐趣》这一篇中,作者说:他很疑惑,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读后感·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

    我也不认为,有智者能发现世上所有的真理,或许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吧。所以无论到什么年纪,都要保持疑惑,保持好奇心,这样世界才会多彩,生活才会有趣。相关:《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00字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2)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又有很多出版社出版,最新出版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一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王小波所著的《沉默的大多数》,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

  • 7、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7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和智慧,许多人都被作品这本书所深深折服,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王小波的书和别的作家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作为读者读不读的下去书是主观的意愿,从你读第一段话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读不读的下去。可是他的书一直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虚幻而又真实,幽默中带点讽刺意味,也虚度了好几遍也无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说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特立独行的,但又保持着理性的状态,不至于惊世骇俗或者说太过荒诞。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读的王小波的第一本书,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当播放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画面时,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站出来表达过不满,鲁迅至此弃医从文,将纸笔化成尖锐的刺刀来抨击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时代变了,中国也从当年的衰落走向了繁荣,却还是有人不敢‘’说话‘’王小波的这本书也正是抨击那些‘’沉默者”,在这喧嚣的话语圈中保持沉默,也许是社会的现实压力让他们有所顾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许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开口时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大学生在讨论小组作业时,其实你有不错的想法想要提出来,但却因为担心别人不认同你的观点或者觉得你的观点不够好而选择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们天生内向而自卑,总是默默做一些事却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们收起羽翼隐藏自己光芒的时候,可能会错过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别人发现不了你的闪光点,又怎么会发现总是隐藏在角落优秀的你呢。

    而另一种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现实无奈而产生的群体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过时的问题了。但我想说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过时,因为还没有人让这样的现象得到改善,问题仍然存在。值得担忧的是,会不会以后当一个人发生不幸时,众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导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供帮助。‘’会不会是骗子?”“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

  • 8、 有关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一本新书象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读着作者的作品,体会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更多感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请阅读以下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拿到《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产生了共鸣,应为自己也是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因为我平时也不喜欢怎么讲话,或者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言,套用书中一句话就是“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是妙语连珠。”现在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干什么事都比较积极,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的才华被淹没。

    福克先生说过,说话即权利,可见他们和乐忠于这种权利。但我喜欢听他们说完,自己在内心思考,而这种思考对于大家是否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王小波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或许是从沉默中才能得到更多地思考。

    从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在此隔阂下的互相抨击。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有人愿意散布谣言。因此有的话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还是要用沉默来代替。

    沉默往往代表的是行动,沉默往往也代表着力量的凝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事方式,沉默或许是一种积蓄的过程,谁也不知道爆炸后的结果是什么。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二十世纪闹得太多喧嚣太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多的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的,所以我们沉默了,所以我们含糊了。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我们坚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沉默,我们理性,我们耿直。但沉默绝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当时代召唤之时,沉默的大多数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读了这本书之后,还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和借鉴。希望从现在开始能对我们大家有所帮助。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2】

    小波先生的书每一本我基本都有,因为要练习写作,拿他的书来模仿是再好不过的。但就目前来说,这本书我是反反复复看了两遍,来回回味,并正在看第三遍的一本书。此书一段话,结合当下疫情实际情况,很多事让我反复想了很久

  • 9、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9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在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我一直有强烈的代入感。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沉默大多数》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1】

    记得之前看网易公开课《公正》的时候,教授在幻灯片里分别放了一个动画片、电影《傲慢与偏见》的片段、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随后教授问讲台下的学生—哪一个能够带来更高级的愉悦感。结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选择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授总结道——思想的愉悦是有门槛的,它需要一定的受教育程度。

    王小波的书谈不上深刻,离传世经典更有着遥远的距离,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十分接地气和有趣的语言写出了朴实而通俗的常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他的痛苦来自于不能追求思想的自由,对周遭环境的无力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从觉得自己生猛无比谁也捶不了自己,到生命是一个缓慢受捶的过程,妥协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成长和进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沉默的大多数在中国社会已存在几千年并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平民百姓无处发声,大佬们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发声。正如王小波而言—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底下则妙语连珠。这是现实所致,可绝不能因为这样就停止思考,否则连私底下的妙语连珠也不会有了。

    人一旦解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就应该努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与陷阱,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序言的结尾处,王小波写道—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所以,你创造的角色千万不要一成不变,在故事开端时是一个人,在故事结尾时一定要是另一个人。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篇2】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快乐一直是每个人都渴望和追求的。在王小波《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中,东西方人追求快乐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小波认为,西方人从物欲的追求中得到满足,而东方人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王小波较为赞成东方的快乐观,而反对物欲横流造成的“西方病”。

    相比之下,双方追求快乐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但追求快乐超过一定限度时,都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导致物极必反。这就是所谓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人情社会。孟子提出“仁者,亲亲也,义者,敬长也。”强调仁义的本源来自于人际关系

  • 10、 「必备」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模板4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之后,最好的方式就是写成读后感,将别人的东西快速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1

    记得之前看网易公开课《公正》的时候,教授在幻灯片里分别放了一个动画片、电影《傲慢与偏见》的片段、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随后教授问讲台下的学生—哪一个能够带来更高级的愉悦感。结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选择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授总结道——思想的愉悦是有门槛的,它需要一定的受教育程度。

    王小波的书谈不上深刻,离传世经典更有着遥远的距离,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十分接地气和有趣的语言写出了朴实而通俗的常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他的痛苦来自于不能追求思想的自由,对周遭环境的无力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从觉得自己生猛无比谁也捶不了自己,到生命是一个缓慢受捶的过程,妥协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成长和进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沉默的大多数在中国社会已存在几千年并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平民百姓无处发声,大佬们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发声。正如王小波而言—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底下则妙语连珠。这是现实所致,可绝不能因为这样就停止思考,否则连私底下的妙语连珠也不会有了。

    人一旦解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就应该努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与陷阱,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序言的结尾处,王小波写道—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所以,你创造的角色千万不要一成不变,在故事开端时是一个人,在故事结尾时一定要是另一个人。

    最新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篇2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 自序

    >> 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 思维的乐趣

    >>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 二

    >> 但是在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难熬。

    >> 然而,某个人

  • 2023-02-28

  • 2023-02-1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1-08-24

  • 2019-11-16

  • 2021-06-24

  • 2019-09-23

  • 2023-01-05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1-31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1-11

  • 2023-02-21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2-03-30

沉默大多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沉默大多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沉默大多数读后感、2024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