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八下灯笼读后感 > 地图 > 八下灯笼读后感,2024八下灯笼读后感范文
八下灯笼读后感相关栏目
八下灯笼读后感热门栏目
八下灯笼读后感推荐
八下灯笼读后感

(共 4540 篇)

  • 1、 地毯下的尘土读后感

    地毯下的尘土读后感(一)

    《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旨的一个主要内容。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一般的文章那样讲究扣题、点题,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明主旨,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文章的标题可谓耐人寻味、富有深意,却含而不露。

    从小姑娘米妮离家找工作开始,就一路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她沿着一条从未走过的森林小路走,居然没有迷路,反而碰巧找到了一座神奇的小屋。当我们这位幸运的小姑娘在这座陌生的小屋里充分展现她勤劳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美德时,小屋的主人恰好是山里掌管金子的十二个快乐的小矮人,而不是凶狠恶毒的巫婆回来了,更为巧合的是他们的仙女保姆去度假了,十二个快乐的小矮人迫切需要一个人代替仙女保姆,而米妮恰恰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一向勤劳的米妮又怎么会不扫地毯下的尘土呢?原来,这又是一个巧合。恰恰就在仙女假期的最后的一天,小米妮想看看去工作的小矮人,恰好被窗外自己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景象迷住了,连要干的活都忘了,以至于连地毯下的尘土也来不及扫了。

    正是这一连串的巧合,推动了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使行文更富有情趣,也给读者带来了一波又一波阅读快感。不过,这一连串的巧合却并不让人觉得蹊跷、突兀,反而觉得合情合理。而这一效果的产生,正是由于作者莫德林赛对情节设计的技巧已经达到圆润无痕的境界了。

    米妮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整理床,洗盘子她再也无法干得更快了,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小姑娘着急、慌张的心理;我想,米妮大声说,今天我就不打扫地毯下面的地了。再者,地毯下面没人看得见,有点灰尘也没关系的。声音虽大,骨子里的心虚却暴露得更明显;星星透过窗户,向她眨眼睛,她好像听到了星星们在说: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小米妮有些急了,但她仍抱有一丝侥幸,米妮把脸转向墙。但是,她心灵最深处的一个声音反反复复响起来,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而且,我们看到她了!我们看到她了!所有的星星都快乐地叫着。这样,小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就跃然纸上,她诚实善良的形象再一次印入读者脑海中。

    这一部分没有为写人物心理而进行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动作、

  • 2、 读后感大全:读《八重樱下》有感

    信手拈来一本老读者合集,是一本把1994年到2005年的读者文章的精选合辑。在群文之中,我无意中读到了一本名叫《八重樱下》的故事,是一段美丽的黄昏恋。

    故事发生在1935年,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中国人,他叫郑左兵,在日本的一所教会中学上学。时光的推移让他认识了一位名叫小林加代的日本女孩,两人因为家住的很近,郑左兵的父亲是一位在横滨买中国南货的商人。所以每一天他们形影不离,那时候,加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而左兵仍是未谙世事的少年。两人的羁绊经历了风风雨雨,可惜最后还是陨落了。左兵也有个母亲,她是他父亲的外室。对左兵十分温柔,可是在1936年左兵随着其父回国时没有带上他母亲,也便成了遗憾。后来加代在左兵要走的时候向他告白,可惜换来的是淡淡的沉默。最后左兵在1985年的时候回到了日本,向加代打了电话约她去喝茶。可是加代却委婉的拒绝了他的请求。她说:好的,但不必喝茶了吧,我实在不愿毁去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你在樱树下等我,我会从你身旁走过,请别认出我,随后这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电话里平静的相约:来生在相认,来生吧。

    在本故事的最后一段,作者刻画了一位老人身穿黑色礼服站在当年和加代相遇的八重樱下,手拿49朵玫瑰花,向周围的老年女性递鲜花。这正如作者所描写的:老人站在如雨飘落的樱花中,向每一个路过的老妇人分发他的红玫瑰,同时微笑着说谢谢。49朵,总有一朵是属于她的吧,不管她现在消瘦还是富态,不管她现在儿孙成行还是独自寂寞,不管她泪眼模糊还是笑意盈盈,此生此世,总会有一朵花是属于她的吧。老人遵守约定,不去辨认,只是专心致志地分发着他的花。有的老妇人坦然地接受了,客气地道谢;有的老妇人满怀疑虑,可还是接下了,匆匆走过。老人信心十足地向每一位老妇递过红玫瑰,他知道她会从他身边走过,她会认出他,她会取走一朵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花,而来生,他们会凭此相认,一定。这也是全文的回头潮,因为他再一次的使读者深深的感动。我落泪了。

    然而反观当今世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正处于僵持状态,两国人民互不喜欢对方,时不时就有反日游行等活动发生。倘若当年的这对恋人终成眷属,便是在民间阶层改善中日关系的一剂良药,若当时不是有这么一场战争,左兵与加代的爱情一定会开花结果。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人保持克制,也奉劝日本朋友保持克制。不要再一次重蹈他们的覆辙。要把爱留下,就不要陈在心里。

    爱似庐州之月,恨似早谢之花。爱恨两茫茫,这绵绵

  • 3、 读后感范本:八下语文课文读后感200字汇编(8篇)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范本:八下语文课文读后感200字汇编(8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八下语文课文读后感200字(篇1)

    虚荣是一个贬义词,一个过分追求虚荣的人会遭到其他人的鄙视。有人觉得荣誉并不重要,仅追求平淡安稳的一生,他们像微风一样,轻轻地飘来,又轻轻地飘去,没有在这个世界留下一道痕迹。

    文章中的紫罗兰它羡慕着身旁的玫瑰,哀求造物主把它变成玫瑰,万物笑她的愚蠢。造物主满足了它的愿望,只是午后的一场狂风暴雨袭击了它。它最后为其它紫罗兰的平淡叹了一口气,微笑着死去了。

    有太多人像其它紫罗兰一样,卑微地过着生活,而鄙笑那些想拥有灿烂的人。平淡与宁静真的很舒适,舒适得令一个生命悄然离去,像鸿毛一般随风飘逝。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有的人深深地了解到人生的意义,抛弃了平淡的生活,开始前行,追寻着人生中的灿烂。霍金可以碌碌无为地座在轮椅上,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用仅剩能动的手指为人类作出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贡献。

    她的脸上浮着超凡绝俗的微笑那是理想实现的微笑,胜利的微笑,上帝的微笑。她快乐地死去,因为她灿烂的生命而喜悦,她没有后悔。人的一生也应这样度过,不甘于平淡而应该灿烂,不甘于渺小而应该有价值,不甘于宁静而应该追求。如果因追求灿烂而被说是愚蠢,不要介意,只要有目标,不甘于平凡的人才会懂得追求灿烂的心。

    我很欣赏变成玫瑰的紫罗兰,因为在她死前,她给世界留下一道很美的痕迹;在她死时,她带着微笑结束了灿烂的生命;在她死后,世界惦记着她那一瞬间的美。

    生命很渺小,但只要不甘于这不平淡卑微的生活,用心去追寻灿烂,世界的心中定会留下一个位置让你的美永存。

    八下语文课文读后感200字(篇2)

    读完这篇文章,我惊异于古人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和现代人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摆正学习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

  • 4、 灯笼读后感

    阅读有助于开拓人的思维,增强想象力的同时也能跨越时空,让我们的思维得以远离平凡。相信每位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阅读心得写成读后感,而对于《基地》这本书籍,你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推荐一篇关于“灯笼读后感”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阅读并收藏!

    灯笼读后感(篇1)

    灯笼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很多方面的情感。

          文章开头写“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对灯笼的情感作了铺垫。

          中间写了几件与灯笼有关的亲情故事。作者的祖父给他讲述进京赶考的掌故,那在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让作者记忆犹新。“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两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还亮着吗”“一辈子思慕着的”这里借着灯笼表达了亲情。或许也是下文所说的“远离乡井 在外孤单挣扎”让作者十分珍视那段时光。体现了作者对亲人对当时的一切都有很深的情感。还有母亲留着的消夜食品和那小纱灯,都体现了母子情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感慨时间的流逝,更珍视这份母爱。

          后面写“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挂红灯”这些都是家乡的习俗。也是这些红灯让孤行客感受到温暖的吧。这段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

          最后几段则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开始回忆了历史,那些灯火通明场景,象征着作者所向往的和平盛世。“我愿灯下的马前卒”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灯海,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但也充满希望!希望国家和平团结真正实现和平盛世的愿景!

          灯笼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亲情,乡情,家国情!

    灯笼读后感(篇2)

    本年寒假,我看了一本绘本,名叫《我有一盏小灯笼》。

    这本书首要讲了一个小女子拎着小灯笼走山路去上学的故事。她天不亮就出发了,一路上充满了恐惧和风险。可是,她经过自己的英勇和机敏,最终在教师的协助下安全抵达了校园。

    我觉得这个小女子很不幸。她的上学路永远在黑私自,而我的上学路永远在光明里。她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且充满了风险。而咱们却是天天坐车,既舒适又安全。可是,就是

  • 5、 《零下八度》观后感1200字

    “爸爸,妈妈,今天我给你们推荐一部电影建议你们放松一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零下八度》。”今天,刚看完电影的我现学现卖,把这部激动人心的影片又推荐给了爸爸妈妈,让他们也过过瘾。

    这部电影讲了:一支南极科考队一日接到了一位寻找水星石头的教授,教授想要解开水星石头之谜,但又不熟悉地形,所以邀请一位科考队员和他一起出发。于是,一位向导跟着教授坐狗拉雪橇出发了,在路上,他们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最终,找到了水星石头。就在返回时,教授受了伤,又正好撞上大风暴,所以不得不马上返回国家。但是,只有一架飞机,所以,最后决定把狗留在了南极,随后再想办法去救。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去营救那几只被留在南极的狗。一直和狗最亲的向导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毫无办法,多数人认为,和人的生命及必要的科学研究相比,几只狗的生命算不了什么。就这样,狗在南极待了约半年时间。

    被滞留在那儿的八只狗被链子拴在一起,因为科考人员想很快就来营救他们,怕它们乱跑,不好找。但,半年来一直没有机会,所以,身强力壮的狗儿们就挣脱了链子,自谋生路。而有的却没有力气挣脱链子,被埋在了深雪中。当终于有机会去营救那几只狗时,那位向导迫不及待地背上早已准备好的行李出发了。到达南极,回到了基地,从小丘样的厚雪山中找到了冻得僵硬的狗的耳朵:“天啊,老杰克!我们好不容易到了这里,你们却没有挣脱链子!”但当科考人员找到其它链子时,看到狗不知去向,就继续寻找存活下来的狗。而自去谋生的狗听到了熟悉的科考人员的声音,以飞一般的速度飞到了科考人员的身边。

    这是个圆满的结局。片中主人公与狗的情意令我想到了现实生活,片中主人公千方百计去解救动物,而现实生活中太多目光短浅的人却不择手段地猎杀动物。盘点史前灭绝动物,有几种是因为环境不适自然灭绝的?海狮、河牛、海豹、海牛、斑马、鲸……都是人类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用罪恶的手将它们推向了死亡的境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造成的,都是人类的贪心造成的。人类忘记了,任何一种物种都是生物链的一部分,我们和世间万物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毛之不存,皮将焉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不存在了,我们人类还怎么存活?有多少人在想这些问题呢?我们的生命终将过去,可我们的后代还要生活在这个世界,把环境破坏得满目疮痍,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得痛苦艰难,那一定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人类呀,你忍心让地球毁灭这一天成为现实吗?如果不是,那

  • 6、 关于灯笼读后感集锦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关于灯笼读后感集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灯笼读后感(篇一)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吴伯箫的一篇散文《灯笼》,今天读来倍感亲切,读它就像见到了一个老朋友,文中的语句一次次触发了我的情思,一些尘封的往事也次第涌上我的心头:

    第一段,读到“玩火黑夜溺炕”时,我仿佛也听到了母亲“玩火尿床”的恐吓,看到了她板着的严肃的面孔,火确实是孩子的禁忌——水火无情嘛!但如文中所言“除夕玩滴滴金,放焰火是少有例外的事”,瞧,男孩放鞭炮,远远蹲着,左手捂着耳朵,右胳膊尽量伸直,将点燃的火棍尽力向二踢脚(鞭炮的一种)探去,一见点着,飞也似的跑开了;女孩子胆小只能玩滴滴金,点燃后拿在手里转圈圈,前后甩动着,举着滴滴金在空中写字玩……偶有溅到别人身上时,耳边便传来了一声大叫、随之是一阵嘻笑。多么美好的童年往事啊!

    第二段作者“如沸的繁星”使我想起在空旷的田野里,仰望漆黑的天幕上缀着繁星的情景,起初各个星座上的星星还看得清,时间一久,星星就都闪烁起来,转动起来,沸腾起来,有了“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景象了。文段中由灯笼想起的一切声响真的就在我的耳畔回响;麦收后到邻村看戏时的情景顿时闪现在我的眼前,简陋的戏台,嘈杂的人群,举着物品招徕顾客的小商小贩,嚼着零食,吹着琉璃乐器的小孩,女人们嗑着瓜子聊天,男人们蹲在地上抽着旱烟,趴在戏台口的村中闲汉,和小主人躲在角落里看演员化妆的小狗……《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这些熟悉的剧目跑入了我的脑海。多么真实的生活写照啊!

    第三段挑灯笼迎祖父回家路上,听祖父讲故事的入迷的叙述,使我想起小时候节假日挎着篮子割草的情景,几个伙伴相跟着割草,你讲一个故事,我说一个笑话,讲述者绘声绘色,倾听者津津有味,尤其是听武打电影时,大家会忘了割草,席地而坐听讲述者唾沬飞溅的讲述,那哪里是去割草,分明是借割草的借口,聚在一起自发地开一场场故事会呢。“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就应该是我们的这段快乐的生活吧?

    第五段中写到母亲,“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使我想起了父亲给我们特制的白色的小

  • 7、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盲人提灯笼》的文章,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道理,值得一看,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王明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住在郊区的同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进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心里害怕的咚咚直响,后悔不该走这条路。走着走着,他发现前面有一处亮光,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便走向前去,却发现他竟是一个盲人,很奇怪,就问那个盲人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忙人回答,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明,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而且,我的光亮为别人带路,人们也热情的为我带路,使我免受许多危险。读完后,我觉得盲人的做法很令人钦佩。对盲人来说,灯笼确实多此一举,白费蜡,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写照吗?照亮别人,多么令人感动!一个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我们正常人呢?我们都应学习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帮助是人们经常需要的,乃至自然界万物也需要帮助,而帮助也是人们经常做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以帮助。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二)

    昨天,我又一次翻开了那本布满灰尘的颇具哲理的伊索寓言,开始认真地细细地品味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盲人提灯笼》这个故事。故事讲了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手里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见了很好奇地问他:你明明看不见为什么却还拿着一个灯笼?为了防止别人误撞到我,既保护了我的安全,又照亮了别人,不是很好吗?盲人满心欢喜地回答道。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认为这个盲人有点傻,认为提着灯笼是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可是我这一次看,又有了新的见解:我认为这位盲人做得很正确。因为灯笼的光既照亮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一举两得。这对我很有启发,我想:如果在学习上当一当这盲人,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既为同学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又巩固了我的知识。所以我决定,要当提着灯笼的盲人,照亮别人。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三)

    一次偶然,我无意之中翻开了一篇文章《盲人提灯笼》,我仰望星空,陷入沉思。

    《盲人提灯笼》讲述了一位老和尚,他双目失明,但是每天都夜晚出门,并且手里总是提着一盏灯笼,路上的行人看见了觉得好奇,于是上前询问:老师傅,既然您看不见光明,为何手里提盏灯笼?只见老和尚笑着说:我

  • 8、 《儒林外史》读后感:有关八股制度下读书人的沉重八卦

    《儒林外史》读后感:有关八股制度下读书人的沉重八卦

    厦门海事法院 胡伟峰

    两三月前,周末在家得闲,翻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 欲消磨时间。重读之前,关于这本书的印象停留在多年前课本中前倨后恭的胡屠夫,还有东方葛朗台严监生等模糊的印象中。粗略读后,内心大受震撼。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即儒者之林,出自《史记·儒林列传》,原系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为题。

    因《儒林外史》的内容围绕一群读书人生活展开,作者选取了不同于官修正史的角度,以一个儒林中人的视角,不修饰、不隐藏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读书人的生活,讲读书人的八卦, 故称为外史,如用时下流行的标题可称为读书人的那些事儿。

    这种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真故事,除自身蕴含的巨大文学价值外,还不经意间保存了创作当时社会生活百态的文献价值。可谓既是文学巨著,又是社会学史料。

    作者吴敬梓出生于官宦世家,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 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晚年,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清代经学家、诗人程晋芳有《怀人诗》咏道: "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为吴敬梓的挚友,程悲吴才华横溢,却仅以一部稗官野史的作者而名传后人,但世间事,祸福本系相伴随,作者未能登科进仕的遗憾背后,却是文坛之幸,少了不愿虚与委蛇的公门中事,有着落魄江湖载酒行的际遇,有着对社会人情淡泊、世态炎凉的更深接触与体会,才能有如此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称之为文学巨著,是因为书中的高妙文字及所反映的深刻内涵。文字的高妙体现于书中先后出场的280 余人中,每个人毫不雷同,且语言及举止与其身份总是如此妥帖,全不违和,读罢, 总有拍案叫绝的冲动。

    另一高水平是作者用中立客观,不置褒贬, 近乎白描的写法,却让人物性格丰满鲜明,读者当下即能分别, 如以非贬之笔意写尽贬意,第四回中讲述了范进与张静斋拜会汤知县的场景,"二人进来,先是静斋见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 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 "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拥进后堂,

  • 9、 《纸灯笼》读后感600字

    《青铜与葵花》是曹文轩的一篇力作,讲述了一对善良的兄妹青铜与葵花成长中的故事。今天我读了其中一篇故事——《纸灯笼》。

    《纸灯笼》讲述了贫穷却非常善良的一家人相互扶助、艰难生活的故事。在看《纸灯笼》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流下泪水,却不是为他们的苦难而感到同情,而是为在这种苦难中所显现出来的那份善良、那份爱、那份孝而感动。故事中奶奶为了给青铜和葵花做新棉衣而去了很远的地方摘棉花,结果累倒在棉花地里,生了一场大病。为了给奶奶治病勤劳的爸爸妈妈每天更加辛苦地劳动。家里唯一上学的葵花故意考坏成绩,并瞒着家人偷偷坐船到江南去捡银杏。虽然她卖银杏只赚了很少的钱,但是却装满了她对奶奶满满的孝与爱。青铜打听到妹妹葵花去江南捡银杏了,每天晚上提着纸灯笼在在桥上等着妹妹回来。然而葵花回来了,奶奶却走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苦难青铜一家人的善良及青铜和葵花对奶奶的孝顺。也使我不由的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跟青铜、葵花相比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但我们却不及他们有爱,更不及他们孝顺。我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有多辛苦,回到家还得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我们。回想以前,饭菜不合口我会撅着嘴不吃饭、作业多了我会叫苦连天、有不如意的事情会冲着爸爸妈妈发脾气。现在想想我是多么自私。从今以后我要学习青铜和葵花身上的优秀品德,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懂得孝顺。正如中国梦娃娃的广告词:“善作魂、孝当先”,我要从我做起!

  • 10、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5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把这些想法给记录下来。一篇作品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盲人提灯笼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盲人提灯笼》的文章,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道理,值得一看,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王明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住在郊区的同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进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心里害怕的咚咚直响,后悔不该走这条路。走着走着,他发现前面有一处亮光,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便走向前去,却发现他竟是一个盲人,很奇怪,就问那个盲人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忙人回答,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明,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而且,我的光亮为别人带路,人们也热情的为我带路,使我免受许多危险。读完后,我觉得盲人的做法很令人钦佩。对盲人来说,灯笼确实多此一举,白费蜡,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写照吗?照亮别人,多么令人感动!一个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我们正常人呢?我们都应学习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帮助是人们经常需要的,乃至自然界万物也需要帮助,而帮助也是人们经常做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以帮助。

    盲人提灯笼读后感 篇2

    一次偶然,我无意之中翻开了一篇文章《盲人提灯笼》,我仰望星空,陷入沉思。

    《盲人提灯笼》讲述了一位老和尚,他双目失明,但是每天都夜晚出门,并且手里总是提着一盏灯笼,路上的行人看见了觉得好奇,于是上前询问:老师傅,既然您看不见光明,为何手里提盏灯笼?只见老和尚笑着说:我是双眼失明了,可别人看得见啊!我提盏灯笼,不仅是为了给路人照路,并且别人看见我也不会给碰着。

    读完后,我又不禁想起了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飞速向我方阵地俯冲下来,正当班长准备卧倒的时候,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儿直愣愣地站着,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根本没有听到敌机的轰鸣声。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下。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

  • 2022-07-06

  • 2022-06-01

  • 2021-09-11

  • 2022-09-02

  • 2022-06-24

  • 2019-10-24

  • 2022-06-14

  • 2022-05-23

  • 2019-10-28

  • 2019-09-21

  • 2019-10-24

  • 2022-12-25

  • 2019-09-25

  • 2022-07-26

  • 2022-06-24

  • 2022-05-21

  • 2022-08-20

  • 2019-10-24

  • 2022-09-27

  • 2022-07-22

  • 2022-04-28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2-08-2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0-17

  • 2022-11-10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2-12-15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2-08-11

  • 2022-12-29

  • 2019-09-20

八下灯笼读后感
八下灯笼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八下灯笼读后感,2024八下灯笼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八下灯笼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