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 > 地图 >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2024灯笼胡舍的读后感范文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推荐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

(共 3535 篇)

  • 1、 优秀读后感《不该遗忘的胡先骕》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优秀读后感《不该遗忘的胡先骕》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听说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曾说过这样的话: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尽管毛泽东连他的年龄都弄错了(毛说他七八十了,其实他才六十多岁),但读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还是觉得老祖宗之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

    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

    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他们在人格上具有独立性,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建设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根基打得最好的一个群体。相比之下,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被洋务派送到欧美留学的那批人,对专制统治集团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在戊戌变法以后去日本

  • 2、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读后感:不安,是心动的必然
    不安,是心动的必然 ——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感 邹梓楠 高一11班 我坐在中午的课室里,俏皮的秋风鼓起窗帘,像波浪一样翻腾而来,生命中的时刻之一里,读到一篇让我心动不已的文章。 我一边读着,一边抑制不住嘴角的弧度,虽然我从未切身体味爱情,但这样一篇文章还是勾起了我的心绪。心随字走,只觉得身临其心境。 我读过徐志摩的情诗,读过《红楼梦》,读过《汝名唤我》,与爱情,多次在书中、在纸上打照面。我们彼此问候,但谁也没走近过谁的心,对于爱情,我只暗暗猜想,在心里勾勒它的身影。 爱情,它让徐志摩在夜里起了化作一阵清风去吹落新碧的念头;让林黛玉和贾宝玉互相苦苦猜测,又都乐在其中;让elio在思念的尽头里,将蚊帐也错认为是oliver的轻抚;还有既见君子,仍云:胡不喜? “所有的感情,到了深处,必有不安。”“正因为如此珍重,才害怕相聚的时光,配不起此前对它的期待,和此后对它的缅怀。” 用情至深,引我不安;尚未开始,已经怀念。这是一种怎样的忧虑,和谨慎啊!面对心上人,没有过多的快乐来得及分给惊喜,担忧和焦急就占满了心房:悲观的人担心不能长久,乐观的人担心不够美好;勇敢的人担心自己的锋芒,胆小的人担心伤害。或者各自担忧,或者兼而有之。总之,逃不过不安的必然。 如果有这么一天,你翩然而至,我却惶惶无绪,希望我能从这句话里找到爱的提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3、 胡萝卜须读后感

    胡萝卜须读后感(一)

    好几个月前听了许嵩的《胡萝卜须》,它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于是便去读了法国作家列纳尔的原着。那个令人心碎的红发男孩,我至今都无法忘记。

    胡萝卜须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别人根据他那赭红色的头发和一脸难看的雀斑给他取的外号,至于他的本名,大概已无人记得了吧。

    他生活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父母健在,还有哥哥和姐姐。按道理说,他应该是幸福的,可事实上,他却从未有过家。记得胡萝卜须曾说过,对他来说,家族这个称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家,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是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可是,对于小胡萝卜须来说,他虽有亲人,可他那些所谓的亲人根本就不爱他,他们就只是把他当作关鸡棚的专职人员,出气筒,宰杀动物的工具,嘲笑的对象他处处受排挤,从未被关心过。他真的很可怜,只是因为难看的外貌就遭到了所有人的遗弃,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快乐童年,这不公平。外貌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黄帝的妃子嫫母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丑女,可她为人贤德人,传说,黄帝败蚩尤,杀蚩尤,皆因嫫母内助有功。所以说,人啊,不能因为别人难看的外表而就因此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样对别人往往会造成莫大的伤害。

    小胡萝卜须是孤独的,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去赢得别人的关注,哪怕就只有一瞬间也足够了。在故事里,小胡萝卜须因嫉妒而去伤害他人,最终导致学监被辞退。当师生们与学监送别时,禁闭室中,小胡萝卜须用右手打破玻璃,他挤眉弄眼地做着鬼脸和各种滑稽的动作,就像是一只跳梁小丑。的确,他因此得到了师生们的关注,即使只是嘲讽,可是这是他用自己的尊严才换来的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孩子啊,他已被这个冷漠的社会伤得体无完肤,他真的很渴望别人的关心与爱护。再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叛逆的少年是不是也和有着和胡萝卜须相同的遭遇,所以才做着各种偏激的事去博得他人那一丝的关注?

    有人说,胡萝卜须是残忍的,他以残忍的手段弄死了鼹鼠。其实,胡萝卜须是意识到了他自己就像是一只鼹鼠,他恨这样的自己,所以他拿鼹鼠出气,他其实是想杀死这样的自己。但是,他到最后还是颤抖了手,落下了泪。曾经,即使是被别人那样捉弄和嘲讽,他也从未落下一滴眼泪,可是这次他却因一只鼹鼠而落泪了。落泪,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他为自己感到悲哀。他不想再像这样的活下去,他想要卸下伪装,想要逃开,可是,他真的能逃开吗?还记得在小说的最后胡萝卜须说过:从

  • 4、 《幸福的小土豆—啊哈,好大的胡萝卜》读后感2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名字是《幸福的小土豆--啊哈,好大的胡萝卜》,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很多次了,小的时候是妈妈读给我听,现在是我自己读书了。

    从前有座幸福村,村里住着一群小兔子......

    春天到了,正是种胡萝卜的好时节!

    幸福是什么?就是千方百计培育出超大胡萝卜!

    但是光吃胡萝卜营养可不一定够哦.....

    一年一度的蔬菜节到了,每只兔子都带着他们种出的最大、最好的蔬菜来参加了,最后在小土豆的提一下,大家把所有蔬菜剁碎,做了一个巨大的蔬菜馅饼,啊哈,这是最最最好吃的馅饼,因为这都是大家用爱心和耐心种出的蔬菜哦!

  • 5、 流浪的二胡读后感

    流浪的二胡读后感范文一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山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文章娓娓道来似小桥流水,引入二胡之胜,精灵之孤寂清冷仿佛在我们的心头跳跃,又似一曲二胡萦绕在耳畔。

    流浪的二胡是属于诗意绵长的江南的,是属于百姓黎明、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是一个个落魄文人借以慰藉的精神寓所。古有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高山流水般的崇高气节,今有阿炳的《二胡映月》,那汩汩洇漫的是一种无奈、悲凉与沧桑。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控诉和冷漠人世的不满。一曲二胡,绵长苦涩,流淌其中的,既有悲苦和困顿,更多的,却是忍耐和坚韧,奋进和抗争。二胡,值得我们亲近和敬重。

    读完此曲,我心中波澜时时涌起。我先是对二胡的消失深感遗憾,尽管在城市的各种舞台上,街头巷尾时时响起那久违的乐章,可是那种流浪着的悲凉,彻骨的沧桑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呢。在那种世态炎凉的世风下饱受世人冷眼,吃尽各种悲哀的困苦,阿炳所催生的流浪的心灵还会寄居在哪个现代人的身心中。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莘莘学子已经饱受这种快节奏之乏累,可是现在社会中更多的步入社会的人们,那颗童年时期的炽热心灵已被这种快之烈刀所槁枯。我们世人还不如丢下自身的包袱,去听听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中节节高的自然音律,去放开自身的手脚创作属于自己的天地,放开自己流浪的灵魂遨游在无边无际的自身天地。

    流浪的二胡是属于凡夫俗子的,二胡不是一种用金玉雕砌而成的乐器,不是一种被金玉银珠所困禁的乐器,更不是一种屈服栖身于绮丽繁华的乐器。流浪的马群才能在草原上尽情奔跑,放浪的鹰才驰骋于蓝天白云之中,流浪的二胡带着一颗颗挥洒青春的心灵登上殿堂。现代的我们也会被灯红酒绿的荣誉包袱所累垮,被光宗耀祖的心灵门户所囚禁。我们也更会被一些无法达到的理想所羁绊时,我们不如听一曲二胡,学习用悲苦中的坚韧。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是那一种悲苦和困顿,那种沧桑和无奈,那种忍耐和坚韧,奋进和抗争。我们永远也不能忘弃。

    《流浪的二胡》读后感范文二

    二胡,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它不是激昂的安塞腰鼓,不能在黄土高原上震撼人心;它不是响亮的喇叭,不能在东北的乡村里大起大落二胡它属于江南,江南也属于二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尘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

  • 6、 《胡同文化》读后感范例

    胡同文化、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分享了有关于《胡同文化》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胡同文化读后感1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却又充满曲折,当一切都流向正确的方向时,我们只能继续优良的,而尽力避免“逆流”与“迷路”,对于某些精华的片断有也只能留念。

    离我们不远,刚逝去的这些片段中也必有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 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历史风云变幻转瞬即逝,而我们后人除了怀念当时的经典外,更应当借鉴其精神,追究缺点是必须的,体谅情怀同样必不可少。总之,历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组成的,人的历史终究在于人。

    天地万物,千变万化,各具形态,但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

  • 7、 《胡萝卜种子》读后感

    我们就像是一颗颗胡萝卜种子,当命运把我们种下,注定发芽的过程中不会仅仅只有肥沃的土壤,甘甜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可是那又怎样?只要我们坚信自己是那颗会发芽的种子,即使慢一点,再慢一点,终有一天我们会发芽!

    题记

    长达两个月的暑期,为了在放松自己的同时,给心灵熬一熬鸡汤,我来到了图书馆借阅了一本书《胡萝卜种子》。书中的每一则故事都很精彩,其中有一则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位小男孩种下了一颗的种子。尽管身边的所有人都告诉小男孩,那颗种子不会发芽,可是小男孩还是每天给它除草、浇水。最后,种子如同小男孩当初想的那样长出了一颗胡萝卜。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一颗种子?

    伏明霞,被誉为跳水皇后的她,不仅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还是中国奥运跳水史上第一个板台双冠王。可是伏明霞的早期经历却是十分坎坷。她小时候的身体并不好,又因关节硬、柔韧性不好在体操方面没有所发展。直至金精将她推荐给跳水教练胡德美,又被于芬相中以后,她才离开湖北跳水队来到北京训练。

    很遗憾,上天注定我们的破壳之路坎坎坷坷,漫长而曲折。累得满头大汗的我们,或许在越过一座座山丘之后,面前又会出现一条条激流。选择停滞不前吧,成为一个懦弱者,但是我们将失去看到明媚的天空、蔚蓝的大海的机会,陪着我们的只会是暗无天日的世界。相反只要坚信心中执念,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胜利的曙光,实现自己的价值!

    要相信,我们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努力。只要一路奔跑,不忘初心,上天终会给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发芽,成为一颗硕大的萝卜!

  • 8、 透明的胡萝卜读后感

    篇一:《透明的红萝卜》1000字读后感

    莫言大家一定不再陌生了,对于莫言的作品,我也很喜欢并且读了一些,《透明的红萝卜》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感触。

    1、黑孩的感觉世界

    突出的一段如下: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线分开。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铁砧踞伏着,象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象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他象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小手,小手抖抖索索??

    2、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

    红萝卜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

    它是通过黑孩奇异的感觉折射出来的。注意红萝卜出现的次数及透明的红萝卜出现的环境。

    金色的、透明的红萝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闪电,撕裂了黑暗,给人带来温暖的力量。黑孩之能存活下来,之能将自己淬炼成“入水不濡、入火难焚”的小精灵,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胡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

    3、黑孩形象的象征意义

    莫言笔下经常出现承受着苦难但感觉丰富的形象。这个没有姓名也很少说话的黑孩子无疑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一方面,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

  • 9、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

    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

    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他们在人格上具有独立性,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建设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根基打得最好的一个群体。相比之下,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被洋务派送到欧美留学的那批人,对专制统治集团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在戊戌变法以后去日本的那些留学生,则往往多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遗憾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群体便很快被人遗忘。这就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于是,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便成了绝唱。

    读罢《不该遗忘的胡先骕》,我又找来《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没想到其中有一篇《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也谈到这个

  • 10、 [荐]灯笼的读后感合集720字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荐]灯笼的读后感合集72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灯笼的读后感【篇一】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吴伯箫的一篇散文《灯笼》,今天读来倍感亲切,读它就像见到了一个老朋友,文中的语句一次次触发了我的情思,一些尘封的往事也次第涌上我的心头:

    第一段,读到“玩火黑夜溺炕”时,我仿佛也听到了母亲“玩火尿床”的恐吓,看到了她板着的严肃的面孔,火确实是孩子的禁忌——水火无情嘛!但如文中所言“除夕玩滴滴金,放焰火是少有例外的事”,瞧,男孩放鞭炮,远远蹲着,左手捂着耳朵,右胳膊尽量伸直,将点燃的火棍尽力向二踢脚(鞭炮的一种)探去,一见点着,飞也似的跑开了;女孩子胆小只能玩滴滴金,点燃后拿在手里转圈圈,前后甩动着,举着滴滴金在空中写字玩……偶有溅到别人身上时,耳边便传来了一声大叫、随之是一阵嘻笑。多么美好的童年往事啊!

    第二段作者“如沸的繁星”使我想起在空旷的田野里,仰望漆黑的天幕上缀着繁星的情景,起初各个星座上的星星还看得清,时间一久,星星就都闪烁起来,转动起来,沸腾起来,有了“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景象了。文段中由灯笼想起的一切声响真的就在我的耳畔回响;麦收后到邻村看戏时的情景顿时闪现在我的眼前,简陋的戏台,嘈杂的人群,举着物品招徕顾客的小商小贩,嚼着零食,吹着琉璃乐器的小孩,女人们嗑着瓜子聊天,男人们蹲在地上抽着旱烟,趴在戏台口的村中闲汉,和小主人躲在角落里看演员化妆的小狗……《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这些熟悉的剧目跑入了我的脑海。多么真实的生活写照啊!

    第三段挑灯笼迎祖父回家路上,听祖父讲故事的入迷的叙述,使我想起小时候节假日挎着篮子割草的情景,几个伙伴相跟着割草,你讲一个故事,我说一个笑话,讲述者绘声绘色,倾听者津津有味,尤其是听武打电影时,大家会忘了割草,席地而坐听讲述者唾沬飞溅的讲述,那哪里是去割草,分明是借割草的借口,聚在一起自发地开一场场故事会呢。“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就应该是我们的这段快乐的生活吧?

    第五段中写到母亲,“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使我想起了父亲给我们特制的白色的小巧的挑水铁桶,想起他给

  • 2019-09-20

  • 2022-11-24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2-07-06

  • 2023-02-08

  • 2023-05-01

  • 2019-10-19

  • 2022-06-01

  • 2021-09-11

  • 2019-10-29

  • 2021-07-22

  • 2022-09-02

  • 2022-06-24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2-11-24

  • 2022-12-25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2-12-28

  • 2019-09-20

  • 2019-10-23

  • 2023-01-20

  • 2019-09-20

  • 2023-05-06

  • 2022-06-14

  • 2022-05-23

  • 2019-09-23

  • 2019-10-23

  • 2022-12-25

  • 2022-07-26

  • 2019-10-29

  • 2019-09-20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
灯笼胡舍的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灯笼胡舍的读后感,2024灯笼胡舍的读后感,教您怎么写灯笼胡舍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