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 > 地图 >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2024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范文大全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相关栏目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热门栏目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推荐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

(共 3275 篇)

  • 1、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024范文

    以下为你推荐一份读后感美文信息,小编指导;

    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思绪万千。

    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谭老师。他在地震发生时,只为学生着想,却没有为自己和女儿想过。在他眼中,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些他都做到了,但却因此失去了生命。这也许正如司马迁所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

    地震时,他选择了救护学生,却忘记了自己和女儿,这是他的大公无私。

    地震时,他选择了死死护住学生,即使后脑勺被砸得深凹下去这是他的舍己为人。

    地震时,他告诉学生,什么都不要拿,这是他的临危不惧。

    地震时,他选择飞身扑到学生身上,即使他知道这样做会死,这是他的勇于献身。

    谭老师,您是在太伟大了!您的才华,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敬佩。我们赞颂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2、 最后的蝴蝶 剧本

    方也圆:秋季在九月的某一天突然光临大地。昨天还颇具威力的太阳,就像中了魔法一样,变得软弱无力了。凉风在空中打着旋儿。原野上,大波斯菊含笑怒放,争妍斗艳,不住的摇摆,仿佛要融化在风中。一位少年从花海中蹚过。在一簇白花后面,他发现了一个穿着浅黄色裙子的少女坐在花丛中,一动也不动。怎么了?少年想去搭话,可声音好像在喉咙里冻结了,发不出来。少女忧虑的目光使少年不得不停下了脚步。

    杨佳韵:怎么变得这样冷呀?

    方也圆:少女突然张开美丽的小嘴问道。

    石冀:冷吗?哪里的话!虽说夏季在昨天骤然消失,可毕竟才九月份呀。秋高气爽,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呀!还太早了吧?

    方也圆:听完少年的话,少女紧紧抱住自己细细的双臂。

    杨佳韵:不对嘛,现在可真冷噢

    石冀:你生病了吧?瞧,脸色苍白。大好的天里发冷,准是发烧了。

    方也圆:少女没有回答少年的问话,只是伸出纤细的手指抚摸着片片花瓣。少女轻轻的用嘴唇吻着每一朵花,陶醉在花儿的世界里,仿佛忘记了身旁有一位不相识的少年。

    石冀:你在干什么呀?

    方也圆:少年不解的问。好奇心驱使他留了下来。

    杨佳韵:在和大波斯菊们道别呀。我们要分手了,我要送给花儿们我最后的吻。

    方也圆:少年被少女的柔情深深的感动了。和即将枯萎凋零的大波斯菊一朵一朵的吻别心底多善良啊!

    石冀:你就这样和原野里所有的花儿道别吗?

    杨佳韵:嗯,和大伙儿道完别,就意味着再也见不着了

    石冀:那你每天都得上这里来吗?这儿有数不清的花朵呢。

    杨佳韵:是的,我天天来。夏天也来,那时花儿更多呢,每天日子都是那么长,那么长。

    方也圆:少女双眼伤感地望着远方。少年心想如果你每天来,我也来。秋意一天更比一天浓。每当夕阳收回它最后一抹金光的时候,少年总要来到原野。少女照例天天都漂浮在花丛中。

    杨佳韵:再见,再见

    方也圆:少年偷偷地倾听着少女和花儿颤抖的私语,原野上的花全部凋落了。那个傍晚,少女终于说:

    杨佳韵:我得走了。

    石冀:去什么地方?

    方也圆:少年拦住已缓缓起步的少女,追问道:

    杨佳韵:什么地方,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呀。

    石冀:那我也一块儿去好吗?

    方也圆:少女扑哧的笑出声来。

    杨佳韵:你可以不去,要去的只是我一人。

    方也圆:少女低声说完后,用细长的手指在樱唇上按按,迅速轻点在少年的脸上。

    杨佳韵:这是和你的吻别。

    方也圆:说完少女转身跑开了。少年在她身后紧追不舍。走出原野,穿过树林,少女来到小河边,夕阳在悠悠流

  • 3、 《最先与最后》读后感

    读了课文《最先与最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既要有敢为最先的精神,又要有不耻最后的勇气。

    有这样两句诗: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纵观古今中外建功立业者,无不是有胆有识,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神农氏冒生命危险,尝遍百草,创亘古未有之事,使后世子孙享福延年;安徽凤阳农民冒坐牢的危险,秘密承包土地:在合同书上按下指印,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农村经济的复苏描绘了灿烂的蓝图;温州人敢为最先,开创了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温州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同样,达尔文如果没有敢为最先的精神,就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题,去推翻已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冒牌祖先上帝,而大胆提出人类的祖先是猿的见解;哥伦布没有危险的海上飘流,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皮尔里没有险象环生的冰川之行,就不可能征服北极。可见,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没有今天的佳肴;没有无畏的开拓者,就没有今天的文明。

    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我们需要敢为最先的精神,也需要不耻最后的勇气。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耻最后,是指和敢为最先者一样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之后而最后的,绝不是那种投机取巧而一败涂地的人。这样的最后者从不哀叹,从不怨天尤人,而他们所做的只是向最先之路继续跋涉。

    改革,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势必会有敢为最先者成功的喜悦,也一定会有不耻最后者失败的沉思。我们在对敢为最先者赞美之余,也对不耻最后者深表敬佩和感激。因为他们虽然最后了,却把那种顽强的精神和敢于正视落后的勇气留给了别人。可以想象,如果温州模式的四个创始人初尝失败后就消沉、退缩,羞于后人,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温州模式。许多下岗工人,如果没有一点不耻最后的勇气,也许就不可能重新上岗,再创辉煌。

    鲁迅先生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我可以这样说,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只有那些敢为最先,而又不乏不耻最后精神的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脊梁。

  • 4、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

    文/韩思琦

    肥胖率提高、运动能力下降、缺乏探索精神等等的词汇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孩子们的身上。我们总在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却忘记了让孩子自然的发展

    在理查德洛夫这本《林间最后的小孩》中讲到,在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同时,一些不好的现象也正在悄然滋生。清澈见底的小溪、生机勃勃的大丛林、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都正在远离我们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正在被电子产品占据,被科技占据,没有原始的快乐,只剩下枯燥乏味冷冰的电子伙伴。

    多少孩子每天吃着肉却不知肉的来历,多少孩子每天吃着米却从未见过麦子金黄色的灿烂,又有多少孩子能进入大自然和大自然成为真正的朋友?

    孩子爱自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拥有探索欲是天。可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他们困在一个小小的天地,让他们在我们为其设好的安全的环境中去绽放天性,去绚烂成长。可我又不禁想到,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吗?我认为不是,真正让孩子解放天性就应该让他们在真正自由,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去生活和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他们都富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激发潜能的机会!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为什么珍妮现在不出去玩了?原因是钢琴补习班、足球补习班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补习班。我不禁为孩子们感到心痛。有些父母早早的就把社会中的压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以对他们好、为他们好为理由,无情地剥夺了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孩子就像是渴望自由的小鸟,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天地去闯荡,去探索,去了解这个他们好奇而又畏惧的世界!拥有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我认为这个技要基于孩子的需求和需要,要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任何事物只有孩子对他感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萌发出想要学习的动机。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他们赖以坚持的力量来源。坚持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且困难的,能找到让他们不断坚持的事情更是不易的!我们应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将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不是提起自然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且畏惧的。

    而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鼓励放手,敢于放手,勇于放手,要多给孩子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我们要相信自然能给孩子自然成长的教育!让他们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自然的社会中不断地成长,不断的丰富自己!而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孩子这种爱探索的心,帮助他们热爱上自然,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此外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探索得法,探索得趣,探索得

  • 5、 张北海《侠隐》读后感:回望最后的武侠

    《侠隐》是张北海先生所著,讲述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故事跌宕起伏。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张北海《侠隐》读后感:回望最后的武侠,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01

    和武侠梦的告别

    《侠隐》被定义为一本武侠小说,我从中却看到的是落寞的武侠。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江湖报仇的故事,但是我读不到快意恩仇的痛快。

    回望中国武侠小说,源头要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史记》里的刺客列传,一直到清代《三侠五义》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横空出世,再到金庸、古龙、梁羽生等这些作家的作品让武侠小说走进人心。武()侠梦是我们的一种英雄情怀。年少时,我们都做过追梦人,幻想携长剑,纵烈马,饮美酒,快意恩仇。可是,长大后,我们知道江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侠隐》里的江湖就不是李天然心中的武侠江湖。小说的主人公李天然原本叫李大寒,他的师父叫顾剑霜,是太行派掌门,武艺高强,行侠仗义。这样一等一的侠客,在小说《侠隐》里,还没等出手,就被一个子弹结束了性命。李天然幸存下来,被一个美国医生所救,最后回来报仇。

    暗杀和仇杀,在中国武林是常有的事,可是,当这种暗杀发生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就不是只在江湖中解决那么简单了。李天然师父全家是被李天然的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人杀害的。李天然想,江湖的事情就江湖解决,他不想掺杂什么国恨、民族大义等等的东西在里面。

    从小说来看,很显然作者张北海也不想让武侠背负太多的国恨。李天然想用江湖、侠客的方式报仇,张北海也想守护那个纯粹的武侠。近现代以来,可以说武侠能存在的最后一个时代也只能是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民国时代了。所以张北海把他的武侠梦试图安放在民国这个璀璨也慌乱的时代。李天然就毫无疑问成为了中国最后的一代侠客。

    《侠隐》这本书里处处展现出来的都是侠义精神的落寞。比如说当武功遇到子弹,李天然会深深的叹了口气:

    我师父一家四口全毁在这个玩意儿上太行南北,山左山右,谁不知道太行剑顾剑霜?谁不敬畏太行派掌门?结果?四十年的武艺,一个子弹就完了!

    小说中李天然还有个师叔叫德玖,和李天然一起报灭门之仇。他也在江湖上行走四十多年,刀法精奇,外号太行刀,但是最后同样是被一枪毙命。武功再快,快不过手枪里的子弹;李天然轻功再厉害,再如何能飞檐走壁,也比不了飞机。在子弹大炮,飞机坦克面前,纵使再深厚的内力也不堪一击。时代的进步也是武侠的逝去。

    虽然最后,李天然大仇得报,可是北平已

  • 6、 最后的武士影评

    最后的武士影评(一)

    1877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一方面,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思考着如何近代化;另一方面,天皇需要重掌幕府时代旁落多年的皇权,两个因素下,武士阶层的瓦解就成为了必然。《最后的武士》就产生在这样一个迷惘和探索的时期,东京的街道上,有穿洋装的,有穿和式服装的,还有和式和洋装混着穿的,日本似乎也在思考后来中国学者所困惑的问题:西学应该为体还是为用?

    阿汤哥扮演的艾尔格兰受到日本买办派的邀请去训练日本的新军,却被冷兵器下的武士俘虏,在他和武士领袖森胜元的交往中,他接受了武士道,最后和森胜元一起带领最后的武士对倒幕派的进攻做了最后的冲击,武士阶层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武士的精神却得到了保留和尊敬,融合到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

    本片中,西学为体还是为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复,因为武士道的精神其实符合了资本主义崛起时的丛林法则,而且因为绝对的忠诚而更残忍,更有杀伤力。美国在二战时没少吃神风突击队的苦头,武士道的坚忍、忠诚和视死如归令这些体质较弱的军人成为怕死的美国大兵的克星。《最后的武士》既是诉说了日本如何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没有沦落为西方唯唯诺诺的文化附庸,却因为西方新鲜血液输入而崛起的历史,也是美国人在思考日本文化独特的兼容性,探索国土狭小、种族单一的日本为什么如此善于学习和创新,直到把美国扁得贸易逆差,珍珠港失守。

    或许艾尔格兰的个人经历能给一点作为治军方面的启示。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光是精良的武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军人的素质,他们必须无畏和勇敢,最危险的敌人是不要命的,如果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士道精神就应该是治军的参考。艾尔格兰原本是雇佣军,战争只是他的经济需要,战争对他的人生本没有意义,他沉沦着,用醉生梦死的酒精和朝生暮死的暴力麻痹自己,因为战争不可避免的杀戮和他本能上对生命的眷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感受到的武士道的精神,其实不过是本性中善和恶的一次交锋最后的逃避,军人的杀气已经写在他的血液里,武士道把忠勇和杀人艺术奉为信仰,这种和田园生活同时出现的新鲜信仰很快给艾尔格兰分裂的人格找到了渲泄的出口。当战斗不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自我的实现,是对自己的信仰殉道的时候,战士就得以排除一切杂念,成为彻底的战魂。武士教导艾尔格兰:你有太多的心,是啊,患得患失是战斗的障碍,担心伤及无辜也是障碍,武士道把这些都解决了

  • 7、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一)

    生执念

    电脑放着高峰栾云平多年前致敬经典的相声《买猴》,恰好从书架上抽出来一本《最后的耍猴人》。

    提到猴子,除了"孙悟空"之外,我最先能想起来的,便是街头卖艺的耍猴人。还记得小时候,街头上经常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们,带着两三只猴子,挥着鞭子,让猴子摆出各种造型表演着。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猴子表演。其中有只会和观众讨要食物的猴子,是我最喜欢的。追了半条街去让家长带着我去看猴子,直到后来艺人带着猴子离开,我还和猴子去"约"好明年再来。那时候小孩子心性,记不住事情,却还是记着第二年看猴子。只可惜,我想不起来之前的小猴子是什么样子,更不记得耍猴人的模样,所以等第二年再看的时候,应该是别的猴子。

    连续好几年,总有耍猴的艺人在我们小镇表演。其中有一位艺人还曾经路过我家,借用电话往老家打了电话。90年代,小镇安装电话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打电话是要去公共电话亭的。打长途不能直拨,话费也很高。那次打完电话,我爸爸拒绝了那人递给的钱,还请他喝茶和吃东西。我在旁边逗猴子玩。断断续续听着,他和老乡都是带着猴子来的,大多数人看猴子表演是不给钱的,有些给几毛钱或者能讨点烟酒和其他的食物之类。

    那时候,我并不懂得"外地人"和"猴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甚至于连"外地"这样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如今,翻看着这本记录了马宏杰耗费12年时间进行跟拍的《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是马宏杰跟拍河南新野耍猴人在中国各地及中国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整本书从汉代的耍猴历史一直写到中国最后的一代耍猴人,记录了他们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的种种经历。

    渐渐,与幼年那些记忆,重叠了起来。

    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冒着头顶高压线的危险跟着他的主人违章扒火车;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在没有顶棚的货运车厢里逆风经历几天几夜的风霜露宿;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和"外地人"几天几夜只有几块干馍充饥;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睡在临时搭建的窝棚中;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随时可能被街头混混殴打。

    那只小猴子,经历全国四处游走,扒火车卖艺,打地铺睡觉,最后才出现在我的面前,带给我欢乐……这都是耍猴人的生活状态,然而,耍猴人有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尊严,他们是耍猴赚钱绝不乞讨,他们是扒火车但绝不偷盗——在这本书中都有真实的描述和照片的鉴证。

    看了这本书,我十分敬佩作者,他为"真实"照片的付出辛苦经历。我很难用语言去评价这本书。

    如今,

  • 8、 《最后的礼物》读后感
    ············《最后的礼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名叫《最后的礼物》。

    ·读完以后,我深受感动。父亲送给爷爷的礼物是一床毛毯,是为了不让爷爷在孤老院那里冷。可那个姑娘却说:”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这让我非常的气愤,因为这床毛毯是爸爸送给爷爷最后的礼物,也是爸爸和爷爷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晚上,那个姑娘却把毛毯给剪成两半。

    抚养养老人的问题也就随之突显出来。中年人面临职业压力、养育子女压力、赡养照顾老人压力,为了生活每天奔波的人们,有时会没有更多的时间陪老人,因此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他们孤独、寂寞、无聊,生活毫无生趣。那么如何抚养养照顾老人,是否应该把老人送到孤老院呢?我想:“如果天天和一群不认识的人在一起,我肯定也不愿意,我想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而不是一群不认识的人。”

    ·

  • 9、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一)

    《最后的时刻》写了江姐在中美技术合作所临牺牲前所发生的事情。她名叫江雪琴,1948年被捕,关进了中美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里。她残遭酷刑,但坚贞不屈,坚持领导狱中同志同敌人展开斗争,最后英勇牺牲。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订入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的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的称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江姐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通过学习《最后的时刻》,我觉得江姐是一名刚正不阿,勇敢,面对困难坚强不屈,奋力拼搏,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跨的钢铁长城!

    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她学习,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刻苦学习的精神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我相信,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定会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的!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二)

    《最后的时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江姐在面对邪恶的死神时,依然像平常一样,脸不变色,心不跳。她依然从容地梳理头发,披上干干净净的旗袍,擦了擦皮鞋上的泥垢,并在走廊里和每一间牢房里的人握手。明知自己要押赴刑场,却能坦然面对,她将生命化 为胜利的精神。

    江姐,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名字2020;江姐,一个坚强意志的代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这篇课文。为什么日寇和国民党久久不能打败我们,就是因为有无数像江姐这样的人,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垮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最值得赞颂的人,我反复地读这篇课文,只为学习江姐的那种精神。

    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我记住了她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做的。我从《最后的时刻》中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三)

    《最后的时刻》主要写了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事。这天早上,在江姐所在的牢房渣滓洞外开来了一辆卡车与吉普车,说是要把江姐与一批通知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可老练的江姐知道敌人要把自己杀害,这也就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与一批同志站在卡车上,像是迎接胜利的曙光

    江姐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她在狱中与敌人周旋,敌人用尽了各种酷

  • 10、 最后的善良读后感

    最后的善良读后感(一)

    当我读《最后的善良》后,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深深地打动着我,吸引着我。人不要单纯地看外表的凶恶,有的人表面是恶,但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

    《最后的善良》主要讲一个劫匪,他坐过牢,杀过人,在穷途末路之际他又去抢银行,抢劫中把一个女孩杀了,劫持了其中一个女孩当作人质。女孩知道碰上亡命徒,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无意间聊出了她自己死倒无所为,就是还没报答哥哥,太对不起他了,哥哥为了让她读书,卖血供她上完大学,至今30岁还没成家。抢劫犯听了她跟自己家的遭遇相同,从而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仅存的一点善良,放了这姑娘,自己却吞弹自杀了。

    虽然他是个抢劫匪犯,但可能他是生活所迫,走上了岐途。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里没有阳光,他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他发现不了世界的美好,也就不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懂得生命可贵的人,实际上也糟蹋自己的生命。

    要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岐视;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谴责。尽我们所能去挽救那些犯过错误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

    最后的善良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最后的善良》,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很大。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亡命徙,抢银行的时候抢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顺利,两个女人质在拼命的抵抗的过程中其中一名把劫匪惹怒了劫匪就把她给杀了。然后就带另一个人质逃走了。在逃亡的过程中,劫匪和人质聊起了天。两个人互相说了自己的情况。因为劫匪的情况和人质的情况差不多。所以,劫匪让人质给家人打电话,劫匪听了人质和人质家人的对话,竟然被感动的哭了,而且还把人质放走了,之后就饮弹自尽了。一个穷途末路的劫匪,居然会被一个自己劫持的人质所感动,这听起来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并不奇怪,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劫匪从女孩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妹妹的影子,也激发了心底的善良。

    世界上不会有哪个人以做坏事为乐趣,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只是他把邪恶放大了而已。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良,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唯一的善良,而那仅有的一点善良,挽救了一条人命。

    那个电话体现出了人们的互相关爱,而这一点爱唤醒了劫匪心中的善良,所以,爱是多能的。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1-11-24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3

  • 2021-08-17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3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
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大全,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2024,更多追问最后的华尔兹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