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 > 地图 >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2024最后的期限读后感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相关栏目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热门栏目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推荐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

(共 3494 篇)

  • 1、 「必备」最后的期限读后感3篇

    敬读阅读编辑整理的最后的期限读后感。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在阅读了作品感受到了作者的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读了好的作品以后,不光要有内心的感悟,这时候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进行记录。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 篇1

    一、安全和变化

    01除非感到安全,否则人们就不能去迎接变化。

    02在所有成功的工程中(以及在绝大多数其他有价值的工作中),变化都是基本的要素之一。

    03安全感的缺乏会让人们反对变化。

    04逃避风险是致命的,因为这会让你也得不到与风险同在的利益。

    05人们可能会因为来自客观世界的直接恐吓而觉得没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察觉到管理者可能滥用权力来惩罚自己,他们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这里说的变化,应该是指对计划的修改。之所以人们不愿意轻易修改计划,是因为当上级指定要完成这个计划,而如果他们修改了这个计划,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如果成功,未必有多大的功劳,如果失败了,那么责任毫无疑问就是他们造成的。如果他们按照原定计划来执行,则功劳责任都在于计划制定者身上,与他们干系不大。人有规避损失的天性,据心理学家的结论,要有三倍的利益才能让我们愿意承受一倍损失的风险,因此抗拒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他们很少会想,计划仅仅只是计划而已,在现实世界中未知的因素太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如果不对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正,很可能所谓的计划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了,好一点的话,会获得一个很烂的结果。反对变化的结果不大可能会是一个好结果。一般来说,在现实世界中,管理者制定计划,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考虑一线工作的人们的反馈,修正计划。但是很多时候,真正明白现实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只有在一线工作的人们,必须依赖于他们根据自身的判断来对计划的执行进行重要的修正。如何让他们做到这一点呢?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他们可能获得的利益提高至他们可能的损失的三倍以上,另一种是承诺不因他们的修正方案失败而怪责他们。相对而言,前者成本较高,但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能过做出更好的方案来,适合对喜欢应对挑战,适合在压力下工作的人使用,而后者更适合对那些喜欢平淡,工作状态稳定的人使用。

    二、负面效应

    06威胁不是提高业绩最好的方法。

    07如果分配的时间一开始就不够,不管威胁有多么吓人,工作也无法按时完成。

    08更糟糕的是,如果目标没有实现,你就必须兑现你的威胁。

  • 2、 最后的期限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最后的期限》这本书之后,激发他们和整个团队的热情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项目不是需要全牛的人,是需要胜任的成员,能够人尽其用的成员,成员的积极主动心态,热情,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更为重要。最后的期限读书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最后的期限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的期限读书心得体会篇1

    一、安全和变化

    01除非感到安全,否则人们就不能去迎接变化。

    02在所有成功的工程中(以及在绝大多数其他有价值的工作中),变化都是基本的要素之一。

    03安全感的缺乏会让人们反对变化。

    04逃避风险是致命的,因为这会让你也得不到与风险同在的利益。

    05人们可能会因为来自客观世界的直接恐吓而觉得没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察觉到管理者可能滥用权力来惩罚自己,他们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这里说的变化,应该是指对计划的修改。之所以人们不愿意轻易修改计划,是因为当上级指定要完成这个计划,而如果他们修改了这个计划,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如果成功,未必有多大的功劳,如果失败了,那么责任毫无疑问就是他们造成的。如果他们按照原定计划来执行,则功劳责任都在于计划制定者身上,与他们干系不大。人有规避损失的天性,据心理学家的结论,要有三倍的利益才能让我们愿意承受一倍损失的风险,因此抗拒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他们很少会想,计划仅仅只是计划而已,在现实世界中未知的因素太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如果不对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正,很可能所谓的计划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了,好一点的话,会获得一个很烂的结果。反对变化的结果不大可能会是一个好结果。一般来说,在现实世界中,管理者制定计划,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考虑一线工作的人们的反馈,修正计划。但是很多时候,真正明白现实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只有在一线工作的人们,必须依赖于他们根据自身的判断来对计划的执行进行重要的修正。如何让他们做到这一点呢?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他们可能获得的利益提高至他们可能的损失的三倍以上,另一种是承诺不因他们的修正方案失败而怪责他们。相对而言,前者成本较高,但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能过做出更好的方案来,适合对喜欢应对挑战,适合在压力下工作的人使用,而后者更适合对那些喜欢平淡,工作状态稳定的人使用。

    二、负面效应

    06威胁不是提高业绩最好的方法。

    07如果分配的时间一开始就不够,不管威胁有多么吓人,工作也无法按时完成。

    08更

  • 3、 友谊是没有期限的——读《仙踪林》有感

    友谊是没有限期的。朋友之间深深的友谊是无法估量的,当你回想起往事时,你会感到朋友之间的友谊有多宝贵,你会后悔你之前没有好好去珍惜,但是后悔已经晚了。《仙踪林》中就能体现出这一点。还有一个启示等着我们去发现。

    《仙踪林》这本书的第一篇讲的是俩个小朋友之间的纯厚友谊。男孩子是个能做到信守诺言的人,而小女孩却因为口渴去买冰糕的时候因为太贪玩忘记了男孩还在公园等她,就这样等啊等,男孩不知不觉的已经等了好几年了。男孩渴了就喝雨水,饿了就大口大口的吃风,就这样男孩度日如年得过着。谁知道男孩在等待的时候已经有了树的大体轮廓,他摸摸裤子,竟然像硬纸一样硬,这就是树皮。可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男孩感到很兴奋,他在想他会变成什么树,他想了好一会,最终决定变成一棵杨梅树,因为那个女孩子最喜欢吃杨梅了。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男孩已经完全变成了一棵杨梅树。男孩一直坚信女孩一定会回来的。其实,女孩去了更远的地方,也结婚成了家,有了孩子。女孩老了想回故乡看看,当女孩不知不觉的走到树下的作文一张石桌上旁时,男孩便认出了她,就不停的晃动树枝,让女孩注意他,谁知树上还掉下了一颗杨梅,女孩捡起杨梅,虽然女孩的牙已经快掉了,但她还是勇敢的吃掉了它。之后女孩对这棵树有了很好的印象,于是每天都来这玩,可一天女孩累了就坐在石椅上睡着了,顷刻间,树的叶子全掉光了,轻轻的盖住了女孩

    这件事表现出来朋友之间的友谊很深,这是一种纯洁的友谊。

    回想起与小学同学的吵闹,我总是感到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我后悔当初我这样做,虽然我们天天吵吵闹闹,但我知道这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当朋友在一起提起小时所做的事时,我感到了这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正是在这吵吵闹闹中,我才明白了友谊的宝贵,才明白了珍惜。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懂得了友谊的宝贵,也让我懂得了答应别人一定要做到,不要违背自己的诺言。这样同学之间的友谊会更加深厚。

    一个拥有真心朋友的人,才知道生活中有个真心朋友的是多么的好,他会在你困难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总之友谊是没有限期的,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宝贵的友谊,直到永远,永远

  • 4、 最后的叶子读后感

    最后的叶子读后感范文一

    《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是我在《儿童文学》上看到的。当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时,我深深的敬佩那位老画家的才智和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事情是这样的:苏的好朋友琼斯不幸染上了肺炎,在他们住所的窗外有一丛常春藤,经过风雨的洗礼,它的叶子已经所剩无几了。琼斯认为当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 落光后,她的生命也即将结束。苏为此绞尽脑汁也不能打消她的想法,只得向楼下的贝尔曼先生求助。贝尔曼是一个画家,他知道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常 春藤的叶子落光的时候,当女孩认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这个老画家为了让女孩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冒着风雨把叶子画在了墙上,为此他染上了肺炎去世了。

    读了它,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想到了这个老画家多么伟大。他,一个普通的画家,为了救一个本身已经放弃了希望的女孩,付出了生命。我仿佛看到他画完叶子 以后脸上那灿烂的微笑。他终于可以了却了他的心愿。那就是,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的惊世之作。在我看来他做到了。我想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他也会这样认为 的。

    我从心底佩服贝尔曼先生,同时也为琼斯先前的心理感到可悲。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弃希望。像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她对自己很不自信。在一次跳山羊中,她 靠着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她最终跳了过去。所以说,在我们身边,也同样需要像贝尔曼先生那样的人来随时为我们点燃希望之火。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蒸 蒸日上。

    从每一件小事,从每一句话语,从每一个眼神中,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建立我们的自信。所以,我们要小心地做事、说话、不要为此打消了别人的信心。一个人都没有了自信,什么事也做不好。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一直疑惑:为什么贝尔曼先生会死呢?因为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为了画一片叶子而死的,更不知道那竟是他画上去的。直到我看到了文章的最后 一段话。这段话触动了我的心。这句话是苏对朋友说的,她说:有些事我得告诉你,小白鼠(琼斯)贝儿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死于肺炎。他只病了两天。第一天早 晨,看门的人发现他在屋子里病得很厉害。他的鞋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透骨不知道他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干什么去了,只发现了一盏灯笼,还亮着;还有一架梯 子显然是刚用过;还有几把丢在一边的刷子;一个粘满黄、绿两种混合颜色的调色板,还有亲爱的,你看一看窗外吧,墙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你难道没想到 么?为什么风吹雨打它都一动不动呢?噢。亲爱的这就是贝尔曼先生的惊

  • 5、 《最后的礼物》读后感
    ············《最后的礼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名叫《最后的礼物》。

    ·读完以后,我深受感动。父亲送给爷爷的礼物是一床毛毯,是为了不让爷爷在孤老院那里冷。可那个姑娘却说:”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这让我非常的气愤,因为这床毛毯是爸爸送给爷爷最后的礼物,也是爸爸和爷爷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晚上,那个姑娘却把毛毯给剪成两半。

    抚养养老人的问题也就随之突显出来。中年人面临职业压力、养育子女压力、赡养照顾老人压力,为了生活每天奔波的人们,有时会没有更多的时间陪老人,因此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他们孤独、寂寞、无聊,生活毫无生趣。那么如何抚养养照顾老人,是否应该把老人送到孤老院呢?我想:“如果天天和一群不认识的人在一起,我肯定也不愿意,我想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而不是一群不认识的人。”

    ·

  • 6、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篇一:《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今天,我们读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篇二:《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就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所有的学生上了一节珍贵的课,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无私。

    在5月12日房屋坍塌的一瞬间,闪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位老师将困在教室里的四个学生立即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位老师就是谭千秋。

    当我读到: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时,已是热泪盈眶,深深感动之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记得二年级时,512大地震过后,老师发动大家为灾区的人民捐款,当时我一点也不积极,最后还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才不舍的捐了三元钱,比起谭老师,我是这么渺小,谭老师可以无悔的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别人,而我却连区区几元钱也舍不得,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才明白当时我是多么自私。

    我突然间被谭老师这种无形的爱带动了,树立了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塑造灵魂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无私的人。用一份份质朴的爱把一个个灵魂塑造。做一个像谭千秋那样的老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谭老师的这一堂课我会永远

  • 7、 最后的母爱读后感
    最后的母爱读后感 读了《最后的母爱》一文,使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年过六旬的老母亲的故事:在母亲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且手术无法使她的生命得到延长,只会让她白白地承受手术给她带来的痛苦的情况下,她为了给自己的儿女们一个希望,请求医生给她做手术。手术完成后,这个在儿女眼中从不麻烦人的母亲却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儿女。她这样做只是希望等她不在世的时候,儿女们会因为已经尽心了而不会感到太悲伤。确实如此,当她去世后儿女们没有过于悲痛,儿女们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地挽救过母亲的生命,也在母亲患病期间尽心地照顾了母亲。他们哪里知道母亲伟大的决定,哪里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 读着读着,泪水滑过了我的脸颊,我何曾不是像故事中的儿女一样尽情享受这母亲的牺牲、母亲的爱。 记得高中时的一个春天,我放假回家提出帮忙干点农活,母亲说都干完了。母亲在家整整陪了我一天,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着难得的假期和母亲做的美食。但第二天我因为忘在家里一本书回家取时,母亲没在家,邻居的嫂子说她上坡了。我还疑惑的说,昨天就说干完了,怎么还上坡啊?嫂子说,春天农活怎么有干完呢?昨天婶子是在家陪你呐。。。。。。当时和母亲见面时的情景已经忘记,但有一句话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你上学不是累吗?好不容易歇一天。这是感觉迟钝的我第一次感到母亲对我的爱。 去年母亲的一场大病,我觉得天塌了一般。回想着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像掏空了一样。母亲住了院我才知道,只有在病房里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跟母亲谈心。这就是我报答母亲的方式吗?而母亲还宽慰我你上班不是忙吗?我有事就给你打电话。我真的忙到没时间看看年近70的母亲?真的忙到只有在病房里才能跟母亲谈心?!一幕幕的往事浮现在眼前,我不由得陷入沉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在尽情享受母爱的同时,趁父母健在也要好好尽尽自己的孝心,让他们也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爱。
  • 8、 最后的巨人读后感

    小时候我曾经幻想环游世界,直到我发现《欧赫贝26国幻游记》这本书,这是作者法兰斯瓦·普拉斯花费10年时间,以魔幻的方式描绘的26国游记故事。这些国度里的这些故事,总是令我心潮澎湃,令我激动难耐。我太想去看看这些奇幻的国度,看看那些美丽华贵的太阳鸟,看看那种珍贵的长颈鹿,看看食人族和船员的激战,看看莲花国的莲花建筑,看看四兽大衣,看看那些在这个星球上看不到的人、事、物。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属《最后的巨人》这个故事。

    故事从英国探险家阿契巴德买到的一颗巨人牙齿开始说起,牙齿上面的装饰是一幅微缩地图,所描述的正是传说中的“巨人国”,由此,他踏上了寻找传说国度的冒险路途……

    一路行进的过程荆棘丛生、在溯黑河而上的途中,他涉过水蛭成灾的沼泽泥泞,走过被瘴疠臭气笼罩的丛林,路过凶猛残暴的蛮族领地,最终达到了巨人国,巨人国里有五男四女共九位巨人,他们浑身布满彩色饰纹,体格硕大看似可怕,实际上却简单天真,温和而善良。

    回到故乡后,阿契巴德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所见见闻全部写了下来并出版,等他名利双收,筹集到足够的金钱准备再次探险时,却发现曾视他为朋友的巨人的头颅被放在一辆车上展示,其他的巨人也没有幸免。当阿契巴看到巨人朋友的尸体,躺着地上像一具具搁浅受困的鲸鱼,那么巨大又微不足道时,他才明白自己的愚昧和利欲心给巨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最后的巨人》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带给了读者极具代入感的真实体验。我们可以跟随主人公一起体验寻找巨人国的冒险之旅,一起感受不同种族之间的温情和感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以及人性的幽微复杂,不仅让人感同身受,更令人怅惘深省。就是这样一本好绘本,它给孩子描绘了一个新奇的如桃花源般的巨人国,又激发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让他们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世界,让他们在待人处事时多一份爱心和宽容。(刘春)

  • 9、 《最后的时刻》读后感

    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生活着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刚正不阿,勇敢,面对困难坚强不屈,奋力拼搏;有的人心胸狭窄,胆小,面对考验,脸色苍白,四肢打颤。而伟大的革命者江姐呢?

    《最后的时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江姐在面对邪恶的死神时,依然像平常一样,脸不变色,心不跳。她依然从容地梳理头发,披上干干净净的旗袍,擦了擦皮鞋上的泥垢,并在走廊里和每一间牢房里的人握手。明知自己要押赴刑场,却能坦然面对,她将生命化 为胜利的精神。

    江姐,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名字;江姐,一个坚强意志的代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这篇课文。为什么日寇和国民党久久不能打败我们,就是因为有无数像江姐这样的人,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垮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最值得赞颂的人,我反复地读这篇课文,只为学习江姐的那种精神。

    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但我们很多同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叫苦连天,怨天忧人,抱怨老师,抱怨社会不公平,可是世界对江姐公平吗?她只活了29岁,就为新中国献身了,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她学习。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刻苦学习的精神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我记住了她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做的。”我从《最后的时刻》中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 10、 最后的狼读后感

    【篇一:最后的狼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英国作家迈尔文伯格斯写的《最后的狼》这本书,书里有几个触目惊心的场景:英格兰野狼首领银毛,被猎人开枪打死;野狼康纳,被猎人用弩镖射穿了脖子;甚至连年幼的和刚出生的小狼也难逃魔掌。读到这些血淋淋的场景时,我觉得那个猎人就是一个贪婪的恶魔。他为了名誉,让英格兰最后一只野狼也死在自己手上,他是那么残忍,难道他就没有一丝怜悯之心吗?

    与此同时,小说中布恩一家对受伤的狼的悉心救治,又让我肃然起敬!很显然,乔恩一家的行为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而猎人的行为则体现了与自然的对立。作者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与狼之间关系的描写,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类应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应关爱自然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一只英格兰狼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贪婪而又疯狂的人类应该为此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篇二:最后的狼读后感】

    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人类是文明者,狼在我们眼中是野蛮者。而在书中,所谓的文明者对野蛮者又都做了些什么?

    那个双手沾满血腥的猎人是一个贪婪的恶魔。为了名垂史册,让英格兰野狼中的最后一只狼死在自己手上,他用那双可怕的眼睛四处窥视寻觅野狼。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狼都是恶的化身。中国的蒲松龄也以大量笔墨写狼,抨击狼的狡诈。可我不能只想到这些。当我看到狼眼里的仇恨化作一滴泪缓缓下滑,当我想到捕猎者狰狞、丑恶的嘴脸,当我读到刚刚出生不久尚未睁开眼睛的狼崽就活活被猎人折断脖子的时候,我愤慨,我痛恨那猎人。然而,这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推到那一个猎人身上的。在现实中,这样的猎人何止一个,何止数百,何止上千!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狼如此排斥。狼也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但它们却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智慧。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人对它们来说是多么危险。

    命运却截然不同。人类高高在上,轻松地用一根乎指压下天平,动物只能在倾斜的天平一端摇摇欲坠。

    今天被消灭的,是最后的狼。倘若人们还不觉醒,那明天将被消灭的,会不会是最后的人呢?

    【篇三:读最后的狼后感作文】

    狼,在人类的印象中是残忍、凶悍的代名词。古往今来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狼扮演的从来不是一个好的角色,就像《小红帽》中狡猾的狼,《东郭先生与狼》中忘恩负义的狼。然而,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我们是否有思考过,我们人类在动物的眼睛里又是怎么的存在?在《最后的狼》中一只只被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11-0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12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2-12-07

  • 2019-11-11

  • 2019-10-29

  • 2021-09-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最后的期限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最后的期限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最后的期限读后感、2024最后的期限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