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2024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范文大全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相关栏目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热门栏目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推荐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

(共 7177 篇)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300字欣赏

    《中国历代正直得失》一书由钱穆所著,这是作者的演讲合集,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朝代的正直制度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时代的变革、进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历代正直得失读后感1300字欣赏。

    从年前一直读到年后,断断续续竟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小小的书。读此类学术性很强的书籍,我向来读的慢。不过每天读一点,反倒读的下去。

    豆瓣书评中,很多书友说书读起来稍感艰涩,因其艰涩难免让阅读枯燥无趣。诚然,钱穆先生在书中的用语和现如今的大白话相差甚远,但我反而觉得,书中的遣词造句尽显大家风范,很多语言和描述都值得反复品味。用某豆瓣友邻的话来说,别人需要长篇累牍才能讲明白的事情,钱穆先生三言两语便能道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愈发觉得,天下道理,无不相通;讲正直的书,如果仔细体会,深谙其意,何尝不能用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对人生有启发意义。

    下面是几点读完本书的感受,记录之。

    可能是受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影响,也或许受影视剧荼毒,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对于中国古代的正直和皇帝往往都是专制皇权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书中可以看到,汉唐宋时期的皇帝并非独裁专制,皇权是受到相劝的制约的;到明代时,宰相虽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于当时的制度,绝非专制;直到清代时,才实现了专制,但也并非皇帝个人的专制,而是皇帝背后的满洲部族的专制。但清代的专制也有其历史原因所在,绝不同于前朝历代。

    而我们后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历朝各代,确实既不客观又不公正。

    这一点认识对我的冲击算是比较大的,自己笃信了十几年的事情,忽然间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推而论之,生活中有多少我们觉得是对的、深以为然的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是对的,便不会去追究其真伪,所以如非机缘巧合,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去了解背后真相。

    钱穆先生在书中说: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后世人看待古代正直制度总习惯以封建、专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说光谈专制本身就是偏颇的,只说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不好的,细论起来,如果一个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错的,断不会延绵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必然是其产生之初利大于弊才会被大众所接受。

    现代人总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如国外,但中国的教育制度延绵数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抡死。

    钱穆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有

  • 2、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之《诸葛亮辅佐刘禅》读后感400字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成功。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让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做皇帝。还让尚书令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4月刘备病死。5月太子刘禅继位,时年17岁。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成为武乡侯。又说以后无论大小政事,都听诸葛亮意见。于是诸葛亮,精简官吏,修订法制;推荐有才能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他亲自校改公文,在他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他也会勇于承认。对于治理国家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危难关头,也能很好的处理大事。当年刘备带关羽和刘备两个兄弟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做自己的军师,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将全部心血都放在了辅佐君王的事情上。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诸葛亮是个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还很有责任心,甘心奉献,任劳任怨,有才能,又懂得帮助刘婵治理国家的人。

    我要以诸葛亮为榜样,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在学习中我要认真、努力还要尽心尽力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长大以后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争光添彩。

  • 3、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①》读后感400字

    读完《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①》后,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有15个小故事,我最喜欢的小故事是《女娲造人补天》,它主要讲的是女娲先用昆仑山的黄泥,捏了许多跟自己一样的泥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女娲捏了一会儿,感到了太累了,可还有很多黄泥,女娲便随地捡起了一根野藤,对准黄泥使劲一抡,黄泥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活人,这些被女娲造出来的活人,大人们在一块儿干活,孩子们一块儿玩耍,后来有男女结成夫妻。这个故事里还讲到了共工和颛顼大战,弄倒了撑天的大柱子,天露出了一个的大洞,野兽也从森林里跑出来了,人民过的非常痛苦,女娲想拯救人民,就历尽千辛万苦练好了五色石,准备修补天,女娲一点一点的修补天,过了一段时间天终于补好了就剩洪水没有止住,女娲带领人们烧毁芦苇,填平了陆地。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很多道理。

  • 4、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600字

    大体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着关键的几处转折。

    秦以前的中国,基本上为封建诸侯统治,没有形成体系。

    秦汉才开始施行统一政府管理,中央设政府,地方设郡县。

    皇帝世袭担任,政府里的官职则或推荐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袭担任。

    中国有着读书人治天下的悠久历史。

    皇帝身边,来来去去的有门第贵族、军事集团、宦官团体,但一直有着读书人的身影。

    后来,朝代更迭,皇帝无数次易主,但政府这一形式已经确立,后续大多是在此基础上的更变。

    汉代为宰相治理全国;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则废除宰相由皇帝全权负责。

    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汉代宰相治理全国权利相对统一,有利于集中统治。宰相就有可能篡夺年幼皇帝的权利,形成外戚夺权,发展家族势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权利分给部门,决策时进行民主讨论,另一方面权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政务执行。

    明代废除宰相由皇帝负责,权利也相对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几十年没有上过朝,在内阁办理事务,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绝,给了太监可乘之机。

    上面说的还只是各个朝代的政府组织,书中还讲述了各个朝代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户籍管理及税收的方式、兵役及军队的运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让我对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时期所产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们不能仅仅用现在的标准去完全推翻当时的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吸取好的经验,防范有可能产生的弊端。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5、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6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600字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保障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力。 田代姜齐的故事并没不是
  • 6、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200字

  • 7、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1200字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主要描绘的是明清官场中百姓、官员、皇帝之间各种复杂的内部章程、潜在规定。这里所说的潜规则是相对正式规则而言的,它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则之下,表象上谁都看不见,其实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摆平违规者》一文中所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也收了陕西粮道的陋规(下级孝敬他的礼品)。这让我认识到,一些潜规则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层次,而成为了一人们意志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联想以前我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其他资料,我发现:这种广泛的认可、接受潜规则并以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心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在这里我称之为民族的潜性。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人们对潜规则情有独钟,人们往往将这种规则称为惯例。在这里潜规则并没有贬义,而是中性的,正如《有关潜规则的定义》一文中所说的: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为了体现这种规则,我在这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其一,我爸爸的一个好朋友是一位内科医生,由于他是主任医师,所以常常要做手术,而在开刀之前,患病家属通常会给一些钱或土特产,钱也不多,但送完之后病人家属及病人就放心了因为医师收了东西嘛,自然会认真开刀的。而医师也高兴,得到别人的尊重,工作了更卖力了。于是双赢实现了。不过,正式规定的是:治病是医生的天职。既然是义务,又为何要多收钱物呢?但多收一点,皆大欢喜;少收或不收,两方都不太满意。所以真正实施的还是潜规则。 其二,我老家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当选的村长要请全村人喝酒吃饭。而规定的制定者是前几任大方的村长,日子久了,村民也逐渐习惯了,便一直延续下来了。此后的村长为了答谢村民的支持,也为了提高自己在村民中的威信,也都乐意接受。这一套规则就这样定下来了。这当然是在正式规定中找不到的。 在《潜规则》中有句话说的好: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用这句话大概就可以解释上述两个例子了。 如果要我进一步说明潜规则产生的原因和话,我认为人们的私心应该是主要来源。人们都爱依据私心来扩大自己的利益,这是的利益包括权、钱、荣誉,广泛来说应该也包括对道德的追求。当大众的私心达到一个交汇点时,一个新的潜规

  • 8、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

    《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这一切,填补了我脑海中的很多知识空白,加深了对祖国悠久灿烂文明史的认识。使我强烈的感受到祖国历史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时无刻不让炎黄子孙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们使历史更加辉煌,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孔子的大智慧,屈原的高洁,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这些诗人、军事家、政治家都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有太对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学不完的知识。

    现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墙走走,看那厚厚的砖墙承载了多少智慧和艰难。

    作为崭新世纪的新一辈,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为我们谱写的历史填上辉煌的一笔吗?

  • 9、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在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历史故事(中)》这一本书。

    这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华佗救人难救己》 《刘备三顾茅庐》 《班超投笔从戎》······

    《华佗救人难救己》这个故事讲的是: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华佗善于区分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华佗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也受到了朝廷的赏识,一些有识之士多次推举他做官,但都被他谢绝了。后来,华佗治好了曹操多年未愈的头痛病。因此曹操提出要华佗留在他身边,专门为他治病,但是被华佗拒绝了。于是曹操大怒,下令处死华佗。

    《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其中有个名叫徐庶的人深受刘备的器重。徐庶很感动,于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卧龙岗,却一连碰了两次壁。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所显示出的诚意,令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相助。“三顾茅庐”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班超投笔从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汉明帝时,班超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的再也坐不住了,他把笔扔了,就投军(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就是从军)去了。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囤派班超作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西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班超再立头功,这以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等国也接连和东汉交好,恢复了张骞当年的局面。

    浩浩中华五千年风云变幻,豪杰辈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群星闪耀,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与深刻的智慧。我们阅读历史故事,能得到智慧的启迪并开阔视野,能正确地审视过去并展望未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灿烂的历史文化包含着无穷的智慧与魅力,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也是我们民族得以凝聚并生生不息的命脉,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历史,并由此创造未来。在阅读了这些历史后,我领略到历史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获得启迪和教益。 

    【第2篇】

    我在几天前读完了《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这本书分五个时期分别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三国时

  • 10、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

    在我眼里历史是陈年往事,是破旧的书皮里记载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是那些枯燥得让人看到一半就不想看的事。

    寒假里去同学朱轩民家玩,他向我推荐了台湾陈卫平的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是彩绘本,共14册。从夏朝到清朝,每一个故事都鲜活、真切、有血有肉,战争、权利、征服,或让我热血沸腾,或让我扼腕叹息。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去询问老爸。老爸跟我讲解说这是越国大臣范蠡所说的话,在他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便离开了越王,做了个生意人。世人夸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另外一位跟他一样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文种,却自恃功高,不听范蠡相劝,没有选择离开,最后因奸臣进谗,被越王杀了。

    伴君如伴虎,飞鸟和狡兔都是猎物,良弓和狗便是捕追猎物的东西。当猎物都死了,弓和狗也就失去了用处,忠臣最后被奸臣陷害,或皇上起了疑心而死。

    这也让我想起介子推的事,他随晋文公重耳在外足足流亡了19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而且有过“割股救君”的壮举,在重耳回国当了皇帝之后,他隐居山林,却因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的蠢办法而被活活烧死。

    伙伴们,让我们一起翻开中国历史的瑰丽画卷,品读书中的人和事,感受前人荡气回肠的脉搏和心跳吧!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3-01-22

  • 2021-04-05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5-01

  • 2021-04-0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16

  • 2019-10-11

  • 2019-10-16

  • 2023-01-27

  • 2022-12-13

  • 2022-05-05

  • 2019-10-16

  • 2022-12-17

  • 2019-10-16

  • 2019-10-16

  • 2022-12-17

  • 2023-02-08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
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大全,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2024,更多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