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枣核读后感 > 地图 > 枣核读后感,2024枣核读后感
枣核读后感

(共 8099 篇)

  • 1、 冬枣作文300字

    【冬枣王国】

    三年级张彦昊

    星期天上午,王老师请我们吃冬枣。

    上课了,王老师端着一盘又大又红的冬枣走来了,让我们观察。红色的枣像一个个小红苹果,青色的枣像一个个小青苹果。红色和青色相间的枣像是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彩色衣服。

    王老师端着盘子,开始发枣了。有的伸手和老师要,有的跑过去那拿。还有的大喊:王老师,跟我留个大的!

    我的这颗枣是圆形的,既像是一个红绿相间的缩小了的小型皮球,又像一个小小的讨人喜欢的不倒翁

    我咬了一口冬枣,脆脆的,感觉甜甜的,像是吃到梨一样的美味。

    剩下的半个枣是白色的,既像一个小宝宝做在摇篮里睡觉,又像半个月亮发出暗暗的光。

    冬枣真是太美味了,比任何东西都美味,甚至比我最爱吃的披萨还要好吃。

    【好吃的冬枣】

    三年级郑子曦

    星期天上午,我来到本真教室和王老师一起品尝冬枣。

    上课了,王老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盘冬枣。我看到像是一座小石头堆成的小山,还像一个大大的柠檬。好想吃啊!

    王老师要发冬枣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抢冬枣了。我也事不宜迟地去抢了。

    我抢到的冬枣既像一个小樱桃,又像一个刚长出来的小苹果,更像一个甜杏子。冬枣一半红一半黄,像是穿了一件漂亮的花衣服。漂亮极了。

    我又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大口。好甜哦!我又看了看半个冬枣,真是千变万化啊,冬枣又变成了淡淡的黄色。这半个冬枣像是椰子切成的一半,还像一个月亮被天狗吃了一半的样子。

    好吃的冬枣太诱人了,忍不住把仙枣吃完。

  • 2、 囫囵吞枣读后感作文100字

    篇一:囫囵吞枣读后感

    一天,一户人家举办宴席招待客人。

    席间,有个人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对脾有好处,但对牙齿不好。

    一个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好久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吞;吃枣的时候只吞不嚼。

    有个人马上开玩笑说:你这样真是囫囵吞枣啊!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学习中生吞活剥,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篇二: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则成语故事,名字叫《囫囵吞枣》

    讲的是,一个年轻人一边吃梨一边吃枣,这时碰到一位老医生,对他说:梨吃多了,对牙有好处,但对胃有伤害,枣吃多了对胃有好处,但对牙有伤害。年轻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他想了想说:有办法了,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囫囵吞下去,这样就不会伤胃也不会伤牙了。

    读了这则故事,使我明白了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充分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篇三:囫囵吞枣读后感王伟晨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囫囵吞枣。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作聪明,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我们学习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呀!

    篇四:《囫囵吞枣》读后感

    我觉得《囫囵吞枣》里的那个看病的人很自作聪明,竟然出吃梨子,只有嘴里嚼;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吞下去。

    我觉得很搞笑,梨子那样可以做到,而枣子那样却很难,虽然,枣子没用牙咬吞下去了,可跟没吃一样吗?

    他自己觉得很聪明可我觉得他很傻,我不会跟他学习的,你呢?

    篇五:囫囵吞枣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一篇《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儿吞下去,是指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答出来。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我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这样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篇六:《囫囵吞枣》读后感 关子祏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名字叫《囫囵吞枣》。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医生告诉病人:吃梨吃梨有好处,但对胃有害处,可是吃枣正相反,对牙不好。有一个呆子听到了,说:用牙齿嚼嚼梨,不往嘴里咽,把枣直接咽下,他以为这样既保护牙齿,又能保护胃。最后

  • 3、 囫囵吞枣读后感100字

    篇一:《囫囵吞枣》读后感

    古时侯,有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哪个水果有益。老医生说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吃,这个人说:那我枣整个吞下去好了。老医生笑了说:囫囵吞枣,你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上一定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要囫囵吞枣,更不要粗心大意。

    篇二: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囫囵吞枣》里面讲了:有个医生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对脾有伤害。医生又拿出枣说:枣对脾有好处,不过吃多了也会对牙有伤害。有一个人听见上去说吃梨时可以嚼一嚼就吐了吃枣可以直接吞下去。另一个人笑着说:你这不是囫囵吞枣吗?围观的人都笑了。我觉得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把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

    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不加思考不求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是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的。

    篇三:囫囵吞枣读后感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医生对人们说枣对牙齿有害,对胃有好处。梨也相反,对对牙齿有好处,对胃有害。旁边有一个呆子说: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只吞不嚼。旁边的人笑着说:吃梨时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有益牙齿呢?吃枣时一个个吞下去不嚼,肠胃不能消化吸收,怎能对胃有好处呢?呆子一听,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我知道了,做事都要考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篇四:囫囵吞枣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他手中有枣和梨,他走着吃着枣,前方来了一位医生,医生说:枣对牙齿不好,对脾好。那个人拿了一个梨吃,医生又说:梨虽然对牙齿好,但是对脾不好。那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吃梨光嚼不咽下去,把枣不嚼直接吞下去。他认为这样就不伤牙齿也不伤到脾了。

    这个故事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篇五:囫囵吞枣读后感 雷雨书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对食物保健很有研究。他对别人说,吃梨对牙齿有益,但对脾胃不好;吃枣可以补脾胃,但对牙齿不好。有个人听了后想到了个既不用伤牙齿又不伤脾胃的好办法:吃梨时将梨嚼烂后吐掉;吃枣时不嚼烂也不吐核,直接吞掉。他的这个办法大家都嘲笑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学习上要多动脑筋,不能不做分析和理解。

    篇六:《囫囵吞枣》读后感 高梓宸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中华成语故事》,其中有一个成语故事叫做囫囵吞枣。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问一个老医生,究竟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的作用各不相同,比如吃梨,对牙齿好,但对脾不好,吃枣对脾好,但对牙齿不好

  • 4、 读《枣核》有感

    读《枣核》有感(一)

    六一班 吴林枫

    书是什么?是能让你尝遍世间的酸甜苦辣,是能让你懂得许多道理,是能像妈妈一样陪在你的身旁,是能让你在迷茫中拨开云雾,是能照亮你前行的路……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书,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儿时的伙伴托他带两颗枣核到国外去,虽然不知道干什么,但是还是带了。到了友人家,发现是因为友人在国外定居了,思念家乡于是就在自己家后面弄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假山,垂柳,睡莲池。其实就是北海公园的缩影。 而那些枣核则是她思念家乡的枣树,刻意托作者带来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许,文中老人的家就是个微型的中国。在那里,垂柳、睡莲池假山还有未长成的枣树都是她绵绵思乡情意的寄托。 "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念越切。 " 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话,说得真好。海外漂荡的人儿,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时,回首往事,炽热的思乡情怀怎能不犹然而生?我们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装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对于游子来说,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他这种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不变的牵挂,最能触动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心弦,无论多么遥远,无论离开多少年,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烙印;无论国籍是否改变,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 语言 .

    几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海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游子们的心目中,让他们魂牵梦萦、无限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读完萧乾的《枣核》,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小小枣核饱含着浓浓乡情,不是游子,实在难以体会!但同时我也觉得枣核里的浓浓乡情也折射出游子们漂泊海外的深深遗憾 ?? 他乡虽好,终非故乡,思念可以排解内心一时的寂寞,却不能抚慰心灵长久的孤独。如果游子们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祖国的大地上,辛勤地工作、快乐地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读《枣核》有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文章,读完之后,感慨良久。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我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友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他一下车,就先问枣核带来了吗?他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珍贵,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游子久别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厚,仿佛一切珍珠翠钻、荣华富贵都比不

  • 5、 团队核能读后感

    团队核能读后感

    "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完美的说出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靠自我一人是无法在社会中取得重大的成绩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好的队友才能够和自我一齐,战胜困难,迎来成功。

    学习《团队核能》一书后感触最深的是一句话"规则是给别人定的,更是给自我定的"在我们天天喊"团队精神"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领导人本身没有重视到这个问题:团队精神不只是向员工讲的,也不只是要求员工做的,更是要求领导人身先士卒的,而最基础的就是遵守规则。

    君不见,此刻很多领导享有特权,对下属的要求严对自我的要求松,对别人的要求严对自我的要求松,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的进行执行的时候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是领导人本身就没有从内心准备去遵守。很多规章制度制定以后首先被限制的不是下属而是领导人本身,因此最早去破坏制度的常常也是领导本人。制度的执行监督者碍于是领导就没有办法去执行监督,既然监督的人员没有去监督,也默认领导这种破坏制度的行为,那么别人也就随着去破坏这项制度,最终导致的就是制度形同虚设!

    所以,所有的领导人在制定制度并准备让制度起到足够作用的时候请三思:我是否能够是否能够不破坏这项制度?我是否能够模范的遵守并执行这项制度?假如能,那么我们就去起草制定、认真完善细化,然后颁布并坚决的执行!假如不能那么我们还是不要去"光打雷不下雨",因为假如你不执行那个东西就是假的,就是摆设,这样这项制度就可能降低你的威信!

    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制定制度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团队核能》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对于大多数的企业和企业部门来说,制度的制定都是很简单的,仅仅就是出现了一件事情然后去寻找一下其他企业的类似或者相关制度,进行一下修改就变成了自我的制度。其实,(范文.先生网 )借鉴是很好的方法,但是没有目的性没有区别性的去借鉴,构成不了自我的特色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我们制定制度以前必须要以构成我们自我的特色,透过这种特色来塑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要仅仅的借鉴或者照搬。在制度制定和借鉴之前要首先去调研一下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自实际状况掌握翔实的基础上再思考进行借鉴,根据我们自身实际状况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真正顺利解决我们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适应企业。

    另外,在《团队核能》这本书中看到了"曹操用将,优势互补"的说法,感觉很有借鉴:企

  • 6、 枣核读后感

    枣核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爱国华侨的思乡感情。

    我曾经听人说,一些人出国留学后就想法设法留在国外,留在那些发达国家。不要以为这种人少见,有一些父母就经常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到美国去,我们也跟着享福,这就给孩子灌输了一个中国不如外国好的想法。而文中的他虽然没有回国,但他的心还是祖国的,魂还是祖国的。

    我曾听人说,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这种人还是少见的,这是个卖国贼,祖国母亲养育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感激。

    像他那样爱国的华人,也有很多,季羡林虽然在德国呆了十年,但实际上季羡林是一天也不愿在那儿多呆,日日夜夜想着祖国,想着母亲;钱学森回国这件事虽然受到了无休无止的阻挠,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国,还有如果你在国外,有着金钱,地位和荣誉,你会怎么样呢?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热爱祖国,让祖国发展更快!

    枣核读后感(二)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儿时的伙伴托他带两颗枣核到国外去,虽然不知道干什么,但是还是带了。到了友人家,发现是因为友人在国外定居了,思念家乡于是就在自己家后面弄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假山,垂柳,睡莲池。其实就是北海公园的缩影。而那些枣核则是她思念家乡的枣树,刻意托作者带来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许,文中老人的家就是个微型的中国。在那里,垂柳、睡莲池假山还有未长成的枣树都是她绵绵思乡情意的寄托。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念越切。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话,说得真好。海外漂荡的人儿,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时,回首往事,炽热的思乡情怀怎能不犹然而生?我们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装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对于游子来说,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他这种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不变的牵挂,最能触动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心弦,无论多么遥远,无论离开多少年,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烙印;无论国籍是否改变,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语言。

    几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海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游子们的心目中,让他们魂牵梦萦、无限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读完萧乾的《枣核》,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小小枣核饱含着浓浓乡情,不是游子,实在难以体会!但同时我也觉得枣核里的浓浓乡情也折射出游子们漂泊海外的深深遗憾――他乡虽好,终

  • 7、 囫囵吞枣读后感

    囫囵吞枣读后感(一)

    我今天读了一篇《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一个人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的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好,但吃了伤胃,枣能健胃,可惜吃了会伤牙齿。大家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个简单嘛!吃梨的时候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的时候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客人们害怕他噎着,就连忙劝他:千万不要吞啊,卡在喉咙里多危险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回答出来。在我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首先要把学的的知识理解,然后再认真的去掌握它,这样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囫囵吞枣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文章,故事的内容很精彩,讲的是有一位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吃着梨和枣,有一个老中医看到年轻人的举动,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对年轻人说:梨不能吃的过多,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老医生这么一说,年轻人连忙从兜里掏出几个大枣吃了起来。可是老医生却说:大枣有补脾的作用,可是吃多了会伤害牙齿,也不能多吃。然后,年轻人干脆把枣放进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

    年轻人只想把大枣吞进肚子里,不会伤害牙齿,可是他没有想到吞进肚子里的大枣由于不好消化,(.org)对身体也不会有益的。联系到我们的学习,有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囫囵吞枣式的,只求速度快,不求真正消化吸收、理解掌握。到头来学习成绩还是一般。

    这个教训很值的我们记住哦!

    囫囵吞枣读后感(三)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益处,但也不是所有水果都有益处。比如枣子,对肠胃好,可是对牙齿不好。这个人说:我有办法一举两得,那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枣子可以整个儿吞下去。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读书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要认认真真的读懂里面的意思。那样我们才知道书中讲的内容,才能吸收书中的知识。

    囫囵吞枣读后感(四)

    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益,却对脾有害,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

    于是,这个人想了好半天自言自语到:明白了,以后吃梨只嚼不咽,就不会伤到我的脾了,吃枣的时候,整个

  • 8、 《囫囵吞枣》读后感10篇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儿吞下去,是指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答出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囫囵吞枣》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囫囵吞枣》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好事的人,他参加朋友的聚会时,他大发感慨的说:吃梨对牙齿很有好处,但吃了会伤脾;枣能补脾健胃,可惜吃多了却会损伤牙齿。愚笨的年轻人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用牙齿嚼,不把果肉往肚里咽,它就伤不了我的脾;吃枣的时候,就把它整个吞下,这样就不会伤害我的牙齿。

    这时桌子上正好有一盘枣,他拿起一颗枣就要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就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里就危险了。有人见了,笑他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啊!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囫囵吞枣的行为既危险又影响消化,是一种可笑而愚蠢的举动。所以,我们遇事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运用规律加以解决。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遇见一道自己不会做的题,不能乱猜答案,必须把题的意思认真分析、充分理解,用规律加以解决。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囫囵吞枣读后感 姬忠和

    从前有个好事的人。一天,他到朋友家里聚会,大家边吃边聊,他说;吃梨对牙齿好,但吃多了会伤脾,;栆能补脾健胃,可惜吃多了会损坏牙齿。一个人听到以后,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用牙齿嚼,不把果肉往肚里咽,他就伤不了我的脾吃枣的时候,就把他整个吞下去,这样就不会伤到我的牙齿了。

    这时候桌子上正有一盘枣他拿起一颗枣就要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说;千万别吞,万一卡在喉咙里多危险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遇到是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运用规律加以解决。

    囫囵吞枣读后感 王伟晨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囫囵吞枣。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作聪明,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我们学习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读后感作文

    古时侯,有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哪个水果有益。老医生说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吃,这个人说:那我枣整个吞下去好了。老医生笑了说:囫囵吞枣,你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上一定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要囫囵吞枣,更不要粗心大意。

    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囫囵吞枣》里面讲了:有个

  • 9、 读《核舟记》有感 800字

    读《核舟记》有感

    《核舟记》的创作者是魏学洢。他是明朝末期人,他的父亲则是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宦官、想弑君篡位的魏忠贤进行了坚决激烈斗争的大忠臣。但弹-劾奸人不成,反而惨被下狱斩首而怨死。魏学洢时年仅二十九岁,就在他护送父亲灵柩回家的途中,又不幸悲愤而亡,真是英年早逝啊!令人叹息。但这位既不是大官,又不是名士,更不是著名诗人作家的无名小卒却凭借他的笔墨乍现,给后人留下了大名篇《核舟记》。

    魏学洢在他二十五岁时写了这篇文章,给他悲惨的人生点缀了美丽,增添了色彩。我对古文的喜爱,就在于不仅有景、物的描写,更能抒发豪情,表达志向。《核舟记》正是这样的文章。

    《核舟记》描写的是一名艺人王叔远送给作者的一个迷你小船。天哪,你想象得到吗?八分长的一个坚硬核桃,不知是什么样的工匠,居然能够用刻刀、画笔勾勒小船,居然能在上面做成小窗,有窗栏、窗户!还居然有八扇!箬蓬也是栩栩如生。一个完整的船舱,居然只有四分长,真是鬼斧神工啊!可是,这还不是主体部分哟!

    船头厚仅二分,上面居然有三个小人!你说神不?!此舟点明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船必是苏轼的仆人驾舟了,东坡先生与他的两个朋友同游赤壁。黄庭坚与苏东坡共执一手卷,相互指点侃谈卷中之物,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置身于广阔天地间,胸襟顿开,浩瀚江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四周更是山高目小,水落石出。两次畅游赤壁,各异季节,带来不同景色,更是颇有一番情趣。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犹似笑弥勒一般,想必是闷得慌了,到江上风多处乘凉,无比快活。总之,我就像亲眼看到三人如何开怀畅游,悠闲自在的豪迈气度和潇洒姿态。作者观察细致,下手更是妙笔生花,写得既有条理,又令人陶醉,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太令人叹服了!

    舟子(撑船的人)两人不能算作主要人物,只能作个陪衬,但雕刻家王叔远仍将他们听茶声、作呼啸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体现了他们泛舟江上时的悠闲、豪爽之情。

    这核舟长不过一寸,宽不过二厘,但窗格、茶具、船浆、五个人物却尽其所展,实是不可名状的惊人之作。难怪作者惊呼:噫,灵哉,怪哉!。

  • 10、 核舟记作文(集合6篇)

    写作文这种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作文,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情感。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整理的“核舟记作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核舟记作文 篇1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贯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核舟记作文 篇2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精湛微雕技艺的文言文。可以看出,在

  • 2023-05-13

  • 2023-04-18

  • 2019-11-04

  • 2021-09-03

  • 2023-02-14

  • 2021-09-02

  • 2023-02-18

  • 2022-08-26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1-09-03

  • 2023-05-19

  • 2022-05-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4

  • 2022-04-28

  • 2019-11-06

  • 2021-10-1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枣核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枣核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枣核读后感、2024枣核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