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核之心观看心得 > 地图 > 核之心观看心得
核之心观看心得相关栏目
核之心观看心得热门栏目
核之心观看心得推荐
核之心观看心得

(共 5335 篇)

  • 1、 纪录片《核之心》观后感

    纪录片《核之心》观后感 看了《核之心》这部短片,我感慨万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美国的核讹诈,苏联的背信弃义,中国有一群以钱三强、邓稼先、彭士禄、刘杰等为代表的 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的爱国知识分子,以高度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苦险阻,终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是什么力量驱使一群有志青年在艰苦的岁月里兢兢业业,甘愿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呢?我想应该是爱岗敬业 家国情怀。 人人爱岗敬业,个个抱有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与其把光阴荒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上,不如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与其满世界地去追星,不如认认真真去学艺;与其做一株任人践踏的小草,不如做一棵参天的大树。 今天,中华复兴的使命落在了我们青少年的肩上!我们要勇于担当,承担起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
  • 2、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
  • 3、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
  • 4、 读《枣核》有感

    读《枣核》有感(一)

    六一班 吴林枫

    书是什么?是能让你尝遍世间的酸甜苦辣,是能让你懂得许多道理,是能像妈妈一样陪在你的身旁,是能让你在迷茫中拨开云雾,是能照亮你前行的路……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书,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儿时的伙伴托他带两颗枣核到国外去,虽然不知道干什么,但是还是带了。到了友人家,发现是因为友人在国外定居了,思念家乡于是就在自己家后面弄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假山,垂柳,睡莲池。其实就是北海公园的缩影。 而那些枣核则是她思念家乡的枣树,刻意托作者带来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许,文中老人的家就是个微型的中国。在那里,垂柳、睡莲池假山还有未长成的枣树都是她绵绵思乡情意的寄托。 "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念越切。 " 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话,说得真好。海外漂荡的人儿,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时,回首往事,炽热的思乡情怀怎能不犹然而生?我们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装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对于游子来说,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他这种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不变的牵挂,最能触动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心弦,无论多么遥远,无论离开多少年,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烙印;无论国籍是否改变,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 语言 .

    几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海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游子们的心目中,让他们魂牵梦萦、无限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读完萧乾的《枣核》,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小小枣核饱含着浓浓乡情,不是游子,实在难以体会!但同时我也觉得枣核里的浓浓乡情也折射出游子们漂泊海外的深深遗憾 ?? 他乡虽好,终非故乡,思念可以排解内心一时的寂寞,却不能抚慰心灵长久的孤独。如果游子们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祖国的大地上,辛勤地工作、快乐地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读《枣核》有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文章,读完之后,感慨良久。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我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友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他一下车,就先问枣核带来了吗?他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珍贵,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游子久别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厚,仿佛一切珍珠翠钻、荣华富贵都比不

  • 5、 忌妒之心

    今天,我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塔顶上的猫》,觉得书中的资格猫忌妒心太强了,属于比别人东西终究要抢过来,包括属于虎皮猫的塔顶。

    这本书主要讲了:翠湖公园里有一座白塔,伴着地一路春风和阳光,一只美丽的虎皮猫突然出现在塔顶。这是惹怒了一群着名的资格猫,他们都上不去的地方也不会让被人上去!他们开始诅咒,愤怒的游行。这疯狂的行为受到了老老鼠的嘲弄,让公园的老鼠们乐翻了天。这真是一个热闹好笑而又令人忧伤的春天。

    忌妒心太强从而会引起对对方的不满,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事情是这样开头的:

    有一次,爸爸带我和弟弟去学舞蹈,而弟弟的收获可不小,一双带风火轮的凉鞋和两套衣服,可是我呢,却什么也没得到,我非常忌妒弟弟,因此我回到家后理也不理他,又好东西也不给他,可当他有好东西也不给我时,我才感觉到嫉妒心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以后,我不会再触摸它了,我有东西和他们一起分享,他们也一样。

    我们让忌妒心永远封闭好了。

  • 6、 观看《基石》心得
    篇一:学习党教片《基石》心得体会 《基石》介绍了王辉同志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为党的事业甘当基石,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默默无闻地在平凡岗位上争先创优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一名优秀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时代风采,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基石》选题从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入手,通过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国企、教育、机关、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等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片中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深受教育,下面结合本支部的具体情况,谈谈我的感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基层工作很重要。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一个个像牢固基石的基层组织,铺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战争岁月走向和平年代,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从小米加步枪走向神十进天宫。做好支部的党建工作,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对社区乃至地区的生产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社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之源。面临着市场的竞争,社区人才如何挖掘、培养,人才如何稳定,新一代人才队伍如何建设?是当今社区发展亟需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思想工作使大家树立一种为国企、为党的事业做出奉献的一种精神;通过关心、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问题和困难,为群众做实事,同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地方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出更好的地方经济效益,推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 篇二:观看《基石》记录片心得体会 今天例会结束后,支部组织党员进行观看和学习电教片《基石》。《基石》电教片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观看中,片中一个个有影响力的典型事迹和人物让全体党员教师深受启发,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对本人来讲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增强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自
  • 7、 枣核读后感

    枣核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爱国华侨的思乡感情。

    我曾经听人说,一些人出国留学后就想法设法留在国外,留在那些发达国家。不要以为这种人少见,有一些父母就经常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到美国去,我们也跟着享福,这就给孩子灌输了一个中国不如外国好的想法。而文中的他虽然没有回国,但他的心还是祖国的,魂还是祖国的。

    我曾听人说,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这种人还是少见的,这是个卖国贼,祖国母亲养育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感激。

    像他那样爱国的华人,也有很多,季羡林虽然在德国呆了十年,但实际上季羡林是一天也不愿在那儿多呆,日日夜夜想着祖国,想着母亲;钱学森回国这件事虽然受到了无休无止的阻挠,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国,还有如果你在国外,有着金钱,地位和荣誉,你会怎么样呢?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热爱祖国,让祖国发展更快!

    枣核读后感(二)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儿时的伙伴托他带两颗枣核到国外去,虽然不知道干什么,但是还是带了。到了友人家,发现是因为友人在国外定居了,思念家乡于是就在自己家后面弄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假山,垂柳,睡莲池。其实就是北海公园的缩影。而那些枣核则是她思念家乡的枣树,刻意托作者带来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许,文中老人的家就是个微型的中国。在那里,垂柳、睡莲池假山还有未长成的枣树都是她绵绵思乡情意的寄托。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念越切。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话,说得真好。海外漂荡的人儿,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时,回首往事,炽热的思乡情怀怎能不犹然而生?我们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装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对于游子来说,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他这种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不变的牵挂,最能触动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心弦,无论多么遥远,无论离开多少年,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烙印;无论国籍是否改变,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语言。

    几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海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游子们的心目中,让他们魂牵梦萦、无限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读完萧乾的《枣核》,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小小枣核饱含着浓浓乡情,不是游子,实在难以体会!但同时我也觉得枣核里的浓浓乡情也折射出游子们漂泊海外的深深遗憾――他乡虽好,终

  • 8、 读《核舟记》有感 800字

    读《核舟记》有感

    《核舟记》的创作者是魏学洢。他是明朝末期人,他的父亲则是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宦官、想弑君篡位的魏忠贤进行了坚决激烈斗争的大忠臣。但弹-劾奸人不成,反而惨被下狱斩首而怨死。魏学洢时年仅二十九岁,就在他护送父亲灵柩回家的途中,又不幸悲愤而亡,真是英年早逝啊!令人叹息。但这位既不是大官,又不是名士,更不是著名诗人作家的无名小卒却凭借他的笔墨乍现,给后人留下了大名篇《核舟记》。

    魏学洢在他二十五岁时写了这篇文章,给他悲惨的人生点缀了美丽,增添了色彩。我对古文的喜爱,就在于不仅有景、物的描写,更能抒发豪情,表达志向。《核舟记》正是这样的文章。

    《核舟记》描写的是一名艺人王叔远送给作者的一个迷你小船。天哪,你想象得到吗?八分长的一个坚硬核桃,不知是什么样的工匠,居然能够用刻刀、画笔勾勒小船,居然能在上面做成小窗,有窗栏、窗户!还居然有八扇!箬蓬也是栩栩如生。一个完整的船舱,居然只有四分长,真是鬼斧神工啊!可是,这还不是主体部分哟!

    船头厚仅二分,上面居然有三个小人!你说神不?!此舟点明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船必是苏轼的仆人驾舟了,东坡先生与他的两个朋友同游赤壁。黄庭坚与苏东坡共执一手卷,相互指点侃谈卷中之物,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置身于广阔天地间,胸襟顿开,浩瀚江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四周更是山高目小,水落石出。两次畅游赤壁,各异季节,带来不同景色,更是颇有一番情趣。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犹似笑弥勒一般,想必是闷得慌了,到江上风多处乘凉,无比快活。总之,我就像亲眼看到三人如何开怀畅游,悠闲自在的豪迈气度和潇洒姿态。作者观察细致,下手更是妙笔生花,写得既有条理,又令人陶醉,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太令人叹服了!

    舟子(撑船的人)两人不能算作主要人物,只能作个陪衬,但雕刻家王叔远仍将他们听茶声、作呼啸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体现了他们泛舟江上时的悠闲、豪爽之情。

    这核舟长不过一寸,宽不过二厘,但窗格、茶具、船浆、五个人物却尽其所展,实是不可名状的惊人之作。难怪作者惊呼:噫,灵哉,怪哉!。

  • 9、 核舟记作文(集合6篇)

    写作文这种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作文,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情感。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整理的“核舟记作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核舟记作文 篇1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贯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核舟记作文 篇2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精湛微雕技艺的文言文。可以看出,在

  • 10、 核舟记作文14篇

    作文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写作文可以促进我们读书和学习。平时多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能帮助我们写作文。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核舟记作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核舟记作文【篇1】

    万里无云,天朗气清,我和其余四人在湖上泛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让大自然洗濯我们的心灵。

    我坐在船尾的左侧,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茶炉上放着水壶,水正烧着,我怡然自得地摇着蒲葵扇,微微的清风迎面扑来,像进了世外桃源似的,那样地悠扬自在、无拘无束。我平静地正视着茶炉,听着那烧开的茶水的呼噜声,湖边的树木被风吹得“飒飒”作响,犹如一支优美的乐章;坐在我右侧的那个人,正仰视天空,右手攀着右指,右手倚着一条横木,摆着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你看,那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接在一起。”他指着远方说道;流水在我们身旁缓缓流过,舟子随波向前漂福而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满胡须的是东坡兄,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兄坐在左边,东坡兄和鲁直兄正一起读着一幅书画卷子,原来这是东坡写的一首诗,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子的开端,左手轻抚着鲁直兄的后背说:“看这一首诗,是我刚才诗兴大发所写的,您认为怎样?卤直兄,请指教指教!”鲁直兄左手拿着书画卷子的末尾,右手指着卷,感叹地说道:“啊!果然是气势磅礴,下笔如神呀,好!真是好诗!”这时东坡露出了右膝,鲁直露出了左膝,互相靠着,从衣褶上可以看出那相并的两膝;而佛印就坐在东坡的右边,他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视,神情与东坡、鲁直不相类似,横放着右膝,屈着右臂支撑着船,竖起了作膝,坐臂挂着佛珠倚着左膝,而且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嘴唇微微颤动,像念经似的,有一种佛家憎人的气质。

    就这样,我们在悠闲的环境中轻松地游湖。

    在赤壁上泛舟,在船首坐着,与鲁直一起欣赏一幅手卷,左手亲切地搭在鲁直的背上,右手拿着手卷的首段;鲁直左手那着手卷末端,一边用右手指着手卷,一边向我说话。而坐在我右边的佛印大师很像弥勒佛祖,袒开胸襟,昂首挺胸,神情与我俩不同。他横放着左腿,而右推则竖了起来,左手扶着船,右手挂着一串念珠。

    核舟记作文【篇2】

    文言文《核舟记》改写——吊果记

    今有奇巧人曰翟祥银,乃我友之父也。能以整个之吊果,为花、为草、为人,以至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吊果一,盖龙凤呈祥云。

    吊果高可二十又五,宽可一公分。中圆高者

  • 2019-11-04

  • 2023-05-08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1-11

  • 2023-06-01

  • 2021-09-03

  • 2019-11-11

  • 2021-09-02

  • 2019-10-19

  • 2019-09-21

  • 2021-08-26

  • 2019-11-11

  • 2021-06-24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11-02

  • 2023-02-14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8

  • 2023-02-18

  • 2019-09-28

  • 2021-09-03

  • 2023-05-1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9-01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1-1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核之心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核之心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核之心观看心得、2024核之心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