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2024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相关栏目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热门栏目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推荐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

(共 3100 篇)

  • 1、 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感

    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感

    作者:陶梦柯

    余华文字,给大家的印象多是血腥和暴力,例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兄弟》。《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的余华,文笔随和,关于差距、关于现实、关于梦想,向我们娓娓道来。

    差距,无处不在。书中,余华通过一次次的追忆,一段段的旅程,将现实与历史的差距、个人与他人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现在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人均收入排名很靠后,收入差距带来了生活差距,生活差距带来了心理诉求的差距。

    差距,带来了不平衡,最后甚至让梦想都不平衡了。余华说,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不平衡的生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带来了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那梦想都不平衡了。这是作者发出的呐喊,饱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伤感。在书中,余华举了六一儿童节的一个新闻报道为例,问小朋友想要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小男孩想要的礼物是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羞涩地希望得到一双白球鞋。小朋友的话总是最真实,最能反应现实。同样纯真的童年时代,愿望却是两个极端,这种生活上的差距导致了梦想的不平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小朋友的梦想都这么不平衡,大人们的世界该是什么样呢?

    巨大差距里的我们还好吗?余华在书中反问道,这四十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社会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他直言到,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我想,深处时代浪潮里的我们,问问自己,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每个人沿着自己的答案试着找找人生的方向,寻寻人生的真谛。

    正视差距,直面差距,将差距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现实的差距,我们没法逃避,也无法摆脱,差距,是我们上升的动力,努力的空间。差距,让我们清醒,差距,让我们明智,差距,让我们勇敢。挪威的易卜生说过: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通过我们每个个体的自身努力,就有打破固有差距的权利,就有改变现状创造新未来的可能。

    认识之旅

    读着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仿佛是跟着他的生活脚步经历了一次对差距的认识之旅。面对差距的我们,不要沮丧颓废,让我们将差距化作前进的动力

  • 2、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感

    在差距里保持优雅的姿态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感

    如果读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兄弟》,对余华文字的血腥与暴力想必是印象深刻。没想到多年以后一本杂文《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让我认识了一个文笔随和温情款款的余华。余华在书中将现实与历史的差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自身与自身的差距书写在每一篇随笔每一段追忆每一次旅行之中。如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个人生活水准的不平衡,各种差距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无处藏匿。

    差距,有时候会让梦想失去平衡。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财富,只要拥有梦想,一切改变皆有可能。而现实中存在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我们分裂到不同的时代中。余华在书中以六一儿童节的一个新闻报道为例,一个北京小男孩想要的礼物是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羞涩地希望得到一双白球鞋。童真的年代,愿望却是两个极端,这种生活上的差距导致了梦想的不平衡。真正的生活是让人有所期待,收获美好。可是,现实的差距却让我们在岁月的洪流中体无完肤。谁也没有想过与蜂拥而至的现实正面交锋,一个时代的变迁却势不可挡。余华说,"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如今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法官的员额制等改革措施"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法院的干警内心忐忑不安。司法改革对于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各级法院收案数量不均、部门人均办案指标不一的差距如何进行平衡,以让每一位怀揣法治理想的司法人员依然保有内心的那一份公正的梦想不至于失去平衡,尤为重要。

    差距,更多的是让前行充满力量。因为有差距,才发现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间并为之奋斗。只要具备这种精神,这种勇气,我们才能活得更清醒。挪威的易卜生曾经写过: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无论这个社会如何的变迁,努力依然是每个人最大的资本,每个人亦有着通过自身努力打破固有差距的权利。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只会一生平庸、碌碌无为。发愤图强、破釜沉舟才能让内心坚定从而改变现状改变未来。比如在年初确立"相向而动、一心同功"庭室目标时,是通过自我定位与高水准标杆对象为目标寻找差距,尔后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超越。在年末收成之时,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差距已经消失,我们在努力之中已经跨越差距的鸿沟。余华在文字上的改变,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但

  • 3、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3)篇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n因为要到月末了,还没有交作业,心里有点慌,所以作业质量也应该不太好。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会和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差不多,是一本小说,然后让人看了会难过,然而看完后,感觉有点标题党,题文不太符合,也觉得兄弟这本书应该改名为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异里。书的前面和后面写了兄弟这本书的创作日记,更深入的了解了,作者在兄弟这本书里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中间是对一些好的作品的疯狂安利,后面写了足球,篮球,我看不懂,就直接跳过了。我的收获:n1.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富有一样也限制想象力,没有对错,也请减少歧视,更多包容。2.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就不要抱怨这个社会,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始作俑者,情有可原,罪无可恕,人性禁不住考验的,换成是你,你不一定会是更好的做法。3.这是童年对我们的控制,我一直认为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所做的一切,其实不过是对这个童年时就拥有的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的修改。当然有些人可能改动得多一些,另一些人可能改动得少一些。不管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都还是可以选择自己要当一个好人,还是坏人,之前的遭遇可能是垫脚石也可能是借口,虽然说不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没有资格谈论一个人的现在,但是过去绝对不是你做坏事的借口。4.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制造出来的。你永远不知道人会坏到什么地步,善良也会限制你的想象力。5.纳粹让犹太人排成一队,一个举着手枪的纳粹让另一个纳粹随便说出数字七,然后挨个数过去,数到第七个就对着那个犹太人头部开枪,再往下数到七,再开枪……讲述者那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他就站在七的位置上,身旁的父亲悄悄把他拉过去,与他更换了位置,他的父亲在枪声响起后死在他的眼前。我身处的这个国家,她给的安全感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有一天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还谈

  • 4、 赏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卢梭》
    赏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卢梭》(江心舟 由于参与革命,作者卢梭遭法国当局通缉,本文是他流亡期间所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世俗观念的思想感情。在此期间,是大自然给了他最大的安慰。每天早上早早出门,来到一处竹林里,沉醉在大自然的风光中,也想象着故居的美景。大自然给予他的,是思想及灵魂的自由。本文表面上是写大自然,实际上也是在论自由。 自由,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它使人类一次次浴血奋战,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使人类从奴隶制演化为封建制,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烈士牺牲在战场上,那是为了自由;本文作者逃亡海外,那是为了自由;当柏林墙合拢的一刹那,东德人不顾机枪扫射拼命往西德跑,那还是为了自由。为了自由,很多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生命之根本,来自自由。有了自由,生命才有蓬勃向上的空间,才有活力,才有生机。若无自由,万贯家财又有何用?因为浪花有了自由,所以大海浩瀚无垠;因为树木有了自由,所以高山郁郁葱葱;因为骏马有了自由,所以草原有了这样一道奇妙的风景。万事万物源于自由,归于自由。 上帝鬼斧神工的安排,在自然界创造了你我,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归于自然,万物重归平静,又创造了新的生命轮回,灵魂的自由也是思想的自由,它们使世人都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也许,弱肉强食造就了生物链,也造就了自然界与人类,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公平,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暴君统治之下的人民,也有着反抗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乃至自己民族未来的自由。成功了,则完全获得解放;失败了,自由的思想仍会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呐喊,去抗争。对于作者而言,对自由的选择使他参与了革命;同样,对自由的渴望又使他逃亡,用笔来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生命的沸腾与热烈,以及对自由不可抑制的渴望。 在生活中,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有我们能牢记生命之自由,生命也许就能辉煌。成长的道路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因此处处需谨慎行事,切不可因自由而鲁莽,一时的冲动也许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与挑战,我们都要勇敢应对。鹰搏击长空,所以它有了自由;雪豹不畏风雪,所以它有了自由;孤舟劈波斩浪,所以它有了自由。是的,思想与灵魂的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实的自由却需要自己去努力奋斗。面对一个小小的困难,怎能轻易退缩而被它束缚?面对巨大的挑战,想想那
  • 5、 赏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800字

    由于参与革命,作者卢梭遭法国当局通缉,本文是他流亡期间所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世俗观念的思想感情。在此期间,是大自然给了他最大的安慰。每天早上早早出门,来到一处竹林里,沉醉在大自然的风光中,也想象着故居的美景。大自然给予他的,是思想及灵魂的自由。本文表面上是写大自然,实际上也是在论自由。

    自由,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它使人类一次次浴血奋战,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使人类从奴隶制演化为封建制,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烈士牺牲在战场上,那是为了自由;本文作者逃亡海外,那是为了自由;当柏林墙合拢的一刹那,东德人不顾机枪扫射拼命往西德跑,那还是为了自由。为了自由,很多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生命之根本,来自自由。有了自由,生命才有蓬勃向上的空间,才有活力,才有生机。若无自由,万贯家财又有何用?因为浪花有了自由,所以大海浩瀚无垠;因为树木有了自由,所以高山郁郁葱葱;因为骏马有了自由,所以草原有了这样一道奇妙的风景。万事万物源于自由,归于自由。

    上帝鬼斧神工的安排,在自然界创造了你我,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归于自然,万物重归平静,又创造了新的生命轮回,灵魂的自由也是思想的自由,它们使世人都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也许,弱肉强食造就了生物链,也造就了自然界与人类,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公平,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暴君统治之下的人民,也有着反抗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乃至自己民族未来的自由。成功了,则完全获得解放;失败了,自由的思想仍会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呐喊,去抗争。对于作者而言,对自由的选择使他参与了革命;同样,对自由的渴望又使他逃亡,用笔来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生命的沸腾与热烈,以及对自由不可抑制的渴望。

    在生活中,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有我们能牢记生命之自由,生命也许就能辉煌。成长的道路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因此处处需谨慎行事,切不可因自由而鲁莽,一时的冲动也许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与挑战,我们都要勇敢应对。鹰搏击长空,所以它有了自由;雪豹不畏风雪,所以它有了自由;孤舟劈波斩浪,所以它有了自由。是的,思想与灵魂的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实的自由却需要自己去努力奋斗。面对一个小小的困难,怎能轻易退缩而被它束缚?面对巨大的挑战,想想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解放军官兵,又怎能放弃呢

  • 6、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读后感 “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曾几何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变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我们这些教师就是批量生产同一产品的加工者。别说学生,连我们自己都快没有了思考。为了应付考试、检查,我们像过筛子一样要求学生背书、背试题、背讲义、背作文…… 一切考试要考的东西都拿来背。然后就来比一比,哪个学生背的多、背的好,哪个学生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会上好的学校;比那个老师逼学生背的多、背的好,教师就会出名、获得荣誉、升职、晋级。可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现象,许多“背的好”的学生并没有出人头地,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竟然在社会上混得一鸣惊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会思考才会拥有真正的智慧。回头想一想,我们上学时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还记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吗? 当然,这里并不是就全盘否定识记和背诵,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据第二位。有些东西可以拿来背,比如好的文学篇章、外语单词、历史知识等等,这些知识不但要背,而且背得越多越好,甚至不需要理解,找到记忆的窍门就可以。但作文不能背,有的老师给学生指导一、两篇文章之后,就让他们背下来。然后以不变应万变,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写作的能力。理科的习题更不能背,背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他们思考能力的下降。 怎样让学生学会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这很好理解,一定范围的知识是学生思考的根基。这也很好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首先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思考者。让自己感受到思考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去享受最美好、最深刻的探索奥秘的感觉,享受那种在心灵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带来的快活。只有这样他才能把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也才有能力为自己的追求去付诸行动。 其次,课堂上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如今
  • 7、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一本书,可惜我没有看过。所以我的文章顶多盗用一下他的书名,里边的内容绝对不会叠合。用一句影视界很火的话说本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鲁迅的话。今天就是旧历的三十,我在家里呆着特没劲,就冒着零下10多度的天气来上网了。放假了,没有一个同学朋友找我,如黑莲花盛开以后空旷的寂寞。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了一个人也不认识但是因为一个早拆迁了的精神病医院而闻名遐迩的紧凑的小镇里。也不在小镇的繁华地段,所以要走大约2里路那么远的路程才能找到一家网吧。小镇的经济水平显然同中国飞速发展的节奏脱了轨,网吧的网速比拨号网络还慢,除了上不了qq不说,而且会时不时的死机。即使是这样,网吧里的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前天还和哥哥一块上街来买些爆竹和对联,想上会网,找了大半天愣是没有找见。人生地不熟,连个网吧也找不见,今天还是问一个七八岁的的小孩子才找到的。生活在别处,虽说认得东西南北,但是自己的头脑中始终充斥着一种孤苦的流离失所的感觉。和最近几天比起来,我真觉得自己2007在学校里呆着的一年像是回家一样。所以现在要我把那篇文章的后几段写下去的时候,我会有一种自己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

    从放假到现在也有5天了,本来想趁着寒假没有同学朋友的打扰从失败中起立,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狠命地学习,但是从早上一起床到晚上脱衣睡觉之前,自己始终拿着遥控器不放。所有的台挨着换,所有的节目挨着看。从央视的音乐演唱会、体育nba、科技与自然到地方台的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了地地道道的。虚度年华,谋杀自己。生活在别处,完全乱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和目的。

    假前还买了几本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想丰富一下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变得深刻一些的,但是回家时没有拿回来,怕自己读不完。有自知之明。带回一本书,王小波的集子,很久之前就买上了,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看了多少,只是把《黄金时代》、《唐人故事》、《理想国与哲人王》全部和《白银时代》的一部分给看了,《青铜时代》根本就没有动。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把王小波推崇至和鲁迅先生、钱钟书一样的高度,一样的地位。我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对比过他们三大家的,这里就不说了。

    我好恨,恨自己的不懂得珍惜时间。但只是我好恨,却没有进一步的措施来补偿。如果非要说自己在努力做什么进行补偿的话,就是最近又在试着写一个中篇,但是和先前的几篇一样始终找不见很顺畅的感觉,没有自己在学

  • 8、 赏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800字2024

    由于参与革命,作者卢梭遭法国当局通缉,本文是他流亡期间所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世俗观念的思想感情。在此期间,是大自然给了他最大的安慰。每天早上早早出门,来到一处竹林里,沉醉在大自然的风光中,也想象着故居的美景。大自然给予他的,是思想及灵魂的自由。本文表面上是写大自然,实际上也是在论自由。

    自由,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它使人类一次次浴血奋战,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使人类从奴隶制演化为封建制,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烈士牺牲在战场上,那是为了自由;本文作者逃亡海外,那是为了自由;当柏林墙合拢的一刹那,东德人不顾机枪扫射拼命往西德跑,那还是为了自由。为了自由,很多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生命之根本,来自自由。有了自由,生命才有蓬勃向上的空间,才有活力,才有生机。若无自由,万贯家财又有何用?因为浪花有了自由,所以大海浩瀚无垠;因为树木有了自由,所以高山郁郁葱葱;因为骏马有了自由,所以草原有了这样一道奇妙的风景。万事万物源于自由,归于自由。

    上帝鬼斧神工的安排,在自然界创造了你我,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归于自然,万物重归平静,又创造了新的生命轮回,灵魂的自由也是思想的自由,它们使世人都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也许,弱肉强食造就了生物链,也造就了自然界与人类,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公平,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暴君统治之下的人民,也有着反抗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乃至自己民族未来的自由。成功了,则完全获得解放;失败了,自由的思想仍会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呐喊,去抗争。对于作者而言,对自由的选择使他参与了革命;同样,对自由的渴望又使他逃亡,用笔来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生命的沸腾与热烈,以及对自由不可抑制的渴望。

    在生活中,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有我们能牢记生命之自由,生命也许就能辉煌。成长的道路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因此处处需谨慎行事,切不可因自由而鲁莽,一时的冲动也许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与挑战,我们都要勇敢应对。鹰搏击长空,所以它有了自由;雪豹不畏风雪,所以它有了自由;孤舟劈波斩浪,所以它有了自由。是的,思想与灵魂的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实的自由却需要自己去努力奋斗。面对一个小小的困难,怎能轻易退缩而被它束缚?面对巨大的挑战,想想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解放军官兵,又怎能放弃呢

  • 9、 吴念真《遗书》读后感400字-生活在阴影里的人

    下了一整天的蒙蒙细雨,整座城市仿佛好像就陷入了一片阴霾。望不到远方的情景,不知道在那看不到的地方正在发生些什么,这不禁又让我想起,那篇把我读得一愣一愣的故事,在那寥寥数页纸上,浸染着浓浓的哀伤。

    作者诉说着愧疚,还有若隐若现的悲戚。是啊,寄寓在这样成功的兄长家里,的确会让人累得喘不过气。脑海里,这句话像魔咒一样回环纠缠,当你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成功的光环的照耀下艰难地前进,某天,当他实在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时候,也许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放下这个沉重得让人喘气的包袱,选择闭上眼睛,从此无视那刺眼的光芒。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红极一时的哥哥,并鄙夷他背后那个默默无闻的弟弟。但,谁又能真正明白他的努力?否认他当时做的一切?是的,他只是想努力的在我们面前证明他自己,想要努力地走出哥哥这个耀眼的光环下,想要拥有他自己的一片天地。这难道有什么不对么?

    可是最后呢?他没有成功。他唯一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封遗书,一封亲手写给哥哥的遗书当你的弟弟妹妺,也很辛苦。这短短几个字。

    说不定,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会成功地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10、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_读《老人与海》有感1000字

    无论是饮水思源,还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都散着感恩的暖意。温暖迎着感恩,感恩所以幸福。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打开那扇感恩之窗,让感恩的阳光四溢不仅映红欢乐之花的笑靥,更要包裹冰凉的棘刺,温暖成长的心灵,轻吻大海上老人的孤舟。

    老人载着一叶孤舟,却拖回了空空的鱼骨,陷入疲倦的沉睡。这的确是略带凄凉的结局。但硕大的鱼骨见证了他的不屈与坚忍,搏斗过的双手诠释了他的成功另一种意义的成功,一样值得感恩。那该感谢什么呢?也许是84天无收的血霉之挫,也许是出海后遭遇的恶劣天气,也许是凶狠的马林鱼和贪婪的群鲨,也许老人的困苦境遇、多舛命运成就了他的坚强、刚毅与智慧,这促成精神的成长与成熟,值得老人去感恩。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老人的经历是很多人成长的写照。也许,感恩不仅仅是当命运女神对你微笑时,你感激的一笑;更是摔打过后,重又踏上泥泞时的由衷的欢欣。这便有了心灵的拔节。感恩不幸,让风雨中的生命焕发夺目的光华,让时光中的脆弱成长为永恒的坚强。

    感恩如空气,那样广泛地存在,却又被那样普遍地忘却,尤其是对不幸、不顺的感恩。诚然,皆大欢喜的结局永远是美好的愿望,但此事古难全。感恩于斯,坦然承接生命的恩赐,才产生了船快沉了还在洗甲板的傲人气度,才有了高尔基的外祖母在困境中祈祷的动人音弦。

    犹记得一首同样动人的小诗:啊/生病的孩子/你告诉我/你的生活是不是很寂寞/不/不/在飘雪的日子里/我也唱着春天的歌我的心头默默展开这样一幅画卷:一个瘦弱苍白的孩子,临窗望雪,却哼着最欢快的旋律,或许是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或许是柴可夫斯基的《踏春》。总之,那是这感恩世界里的美妙图景,那是面对病痛和孤寂发出的感恩的悦音。这个孩子的歌唱堪比老人圣地亚哥在惊涛间搏击的呼号。它震荡在心灵的国度里,化为感恩的鸟,飞向不幸、困窘的心灵死角,带去光与热。

    想必可爱的感恩之鸟一定飞往我的心头,在整个胸膛里扑扇着翅膀。我曾总爱抱怨欢乐易逝,牵出无限烦恼。感恩于我,少到欲无。中考的失利更让感恩的热情降到冰点以下。但青春的烈火将屈服烧成灰烬,我掸去它们,将它们踩在脚下。我这才发现这痛苦很值。一颗几乎冷却的心原来可以回转、爆发。一切似乎要感谢这场挫折、感恩那些不幸!于是我又捡起久违的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相信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所得,在心底收获一分塌实;感恩不幸,让心

  • 2019-10-17

  • 2023-05-25

  • 2021-11-19

  • 2023-05-12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17

  • 2019-09-22

  • 2019-09-20

  • 2023-06-17

  • 2023-06-12

  • 2023-06-20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1-08-07

  • 2023-03-19

  • 2019-10-29

  • 2023-06-22

  • 2019-10-29

  • 2023-04-15

  • 2023-04-15

  • 2019-10-11

  • 2023-04-27

  • 2019-09-25

  • 2022-03-25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1-11-17

  • 2022-02-11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2024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