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2024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范文大全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相关栏目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热门栏目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推荐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共 2292 篇)

  • 1、 《我们夫妇之间》(精选读后感)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萧也做创作的《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其贫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的故事。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这是一对典型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这也是当时的时代潮流“知青下乡”带来的影响之一。李克和张同志在最初贫苦的生活中并未有过矛盾,并对这样的结合感到十分融洽、愉快。但到了北京城之后,夫妻两人的矛盾不断,观念冲突不断。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观念争论了一次,虽不至于吹鼻子瞪眼,但也成了他们争吵的一个开端。两人在后来的城市生活中先因吃饭的消费观念不合,再因李克抽烟的事闹了不愉快。张同志看城市的奢侈风气不顺眼,觉得李克的心在来了城市后变了;李克觉得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妻来了城市眼界不仅没有开阔,其狭隘、保守、固执的个性却越发明显。他们夫妇俩,一个希望改造城市,一个希望改造对方。而夫妻俩真正的第一次争吵是在冀中和冀西一带闹水灾之后,农民出身的妻子十分担心家乡的亲人,而身为丈夫的“我”却说着俏皮话丝毫不担心,这一来更让张同志生气不满,于是便引发了后面的将“我”稿费未经商量直接寄回家,张同志带着孩子与“我”短暂分开……在之后保姆小娟和“扔石子的小孩”两件事中,我却慢慢地认识请了这个贫农出身的倔强的妻子。张同志经历的一切苦难,使她变得倔强,而男主李克决心要来帮助她完服某些缺点。我认为最开始他们夫妇二人能和睦相处,一是结婚头两年未住在一起,距离产生美;二是在农村时条件不允许其享受;三是妻对夫有很大程度的佩服和顺从。但到了城市,仿佛一切都变了,夫妻俩在生活上有了许多争吵,甚至感情上也出现了裂痕。作者萧也牧在后来的检讨中也表示自己对李克这个主人公持有了嘲讽的感情,因此李克才会带有小资产阶级色彩,乃至后期被批评。小说最后在我看来是以妻子服软,向丈夫问问题,让丈夫重新觉得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得到重视继而顺利成章和好了。《我们夫妇之间》的创作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和巧妙。小说一方面讲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可能带来的某种思想斗争,一方面指出了城市发展中出现政治性的存西,甚至乱扣帽子和人身政击的东西。这被许多人当成一种倾向来看,便导致了萧也牧随之而来的大面积大范围被批判。我个人的认为《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一对夫妻从农村到城市观念的改变,也有一点暗示当时的新中国在缓慢或快速发展后可能出现的现象。人民在有钱后能否享

  • 2、 我们读后感(3)篇
    我们读后感 第(1)篇

    读完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颠覆感般的震撼,可能是我断断续续阅读的原因,但总体来说《1984》明显比《我们》的可读性更高。《我们》里面写的一个一切均按照规则严格自律的未来时代,每个人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同一个同时间,一个动作,相同的表情,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没有了名字,名字就是号码,我这个概念被摘除了,只剩下了我们。整个世界是个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监控之下。此时的我们可能会想,那不是毫无自由可言吗?但对于本书的主人公来说,将一切都变成直线,按规则行事就是自由。文章的后半部分写的很精彩,一本小说少不了爱恨情仇,主人公爱上了一个女子,他用了这个我,我爱上她了。表明了这是个个体的行为,同时他觉得自己生病了,得了灵魂病,理想和感性相互碰撞,矛盾且快乐。而那个女子对于他,我读不懂是爱还是利用,如果没有看到作者描写女子被抓后看向主人公的表情,我会觉得是利用,但是加上的描述,我会认为,她可能只是在选择,在大义和爱情前选择了利用一切达到目标,同时也包括她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最后篇幅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借助全知全能者的话,让一切变的合理,你实在很难反驳这样的一个世界是不可行的。我在这儿做摘抄:“怎么?你为什么不说话?我是刽子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的。”我顺从地答道。突然我又能听清楚他的话了。

        “很好!那又如何?你以为我害怕这个词吗?难道你不曾去撕下这个词的外壳,看一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你记得这个场景吧:在黄昏时分,一座小山上,竖着一个十字架,还有一群人。他们浑身是血,正忙着将一个人钉在十字架上,而山下的另一些人,正泪流满面地朝上面看着。你是否觉得,山丘上面的那些人所扮演的角色才是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他们,那么这幕伟大庄严的悲剧将如何上演呢?愚昧的人群向他们喝倒彩。然而,这场悲剧的创造者,正是上帝本人!他更应该慷慨地犒劳他们。所谓最仁慈的上帝自己,不也是将一切不顺从的异教徒投入地狱之火慢慢烧死吗?难道他就不是刽子手?被基督徒烧死的人难道会比烧死的基督徒更少吗?你要清楚,这位上帝,就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赞颂,称他为仁慈的上帝。这是不是很荒唐?不,这并不荒唐。这就是一个用鲜血写就的证明。它证明人难移的本性,即理智。即使在当人还是野蛮的、满身披毛的时候,他们也意识到:对人类真正的、符合几何原理的爱

  • 3、 得失之间读后感

    得与失

    得与失的关系,就像处事完全不同的兄弟俩,他们要完成的任务相同,但顺序不同。

    题记

    人们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往往截然不同,大家都喜欢得,而却忌讳失,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得与失是相等的,只是开始不一样,然后慢慢地,得者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而失者却得到了更丰富的馈赠。

    从文章《得失之间》中我知道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讲了黑人菲力斯在28岁那年取得了全欧马拉松冠军后的一个小故事:在他获得荣誉后应邀到全国最大的监狱去作演讲,他向上千名罪犯讲叙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全场掌声连绵,有人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全场都关注着他,希望能够马上听到这个的人物身份,然而,他的回答竟让众人都吃了一惊:小偷,居然是15年前偷走他自行车的小偷!因为疏忽小偷成功了,从此更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个教训确实的家境贫困的菲力斯每天跑10公里的路去上学,三年下来历尽艰辛,吃了不作文少苦头,这也为他将来的比赛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取得了全校长跑冠军、市比赛亚军但他总觉得对不起小偷。他刚说完,台下的罪犯希库莱就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菲力斯摘下自己的奖章别到他的胸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关于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父亲下荷包蛋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拿了有蛋的那碗,吃完了父亲才端起碗吃,面下藏有两只蛋,父亲告诫儿子,贪占便宜可能占不到便宜:又一次,父亲仍然下两碗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先选无蛋的的,果然是完全无蛋,而父亲那碗上卧一蛋,下藏一蛋,父亲教训儿子道,想占便宜要吃亏;第三次,仍如前一样,儿子让父亲先选,父亲自拿了那碗有蛋的,儿子面下也藏有一蛋,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想占便宜,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得与失都一样,得者最终失,失者最终得,这是古今的史实道理,正如刘备失徐州而得荆州战略要地,诸葛舍灭孟获之良机而得万众敬服之心。

  • 4、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李金娥

    在肆意休息的假期,断断续续地阅读几本书,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一段旅程。回头一看,恍惚的瞬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但确实曾经抚摸过的文字,总有一些温度,而这感觉,带着一种理性的智慧!因为,像白岩松这样记录国外的见闻与采访,虽平实的文字,但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然,这里难免夹杂着他个人的情感,可丝豪不影响我们主观的判断。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理性而客观地记录另一个国家,这是难得的,更是可贵的!

    或许与我的爱好和职业有关,关注的着眼点,一是文学,二是防灾与环保。

    如果没有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是很难走近对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了解的。文章中说,他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可惜我是多么孤陋寡闻。为此,结合着书中的采访纪实,我又百度了渡边淳一的相关资料,并花费了几天时间读了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目的就是想了解这位情爱作家所说的"纯爱".不得不说,连看书都中规中矩的我,头一次看这种情感色彩浓厚的书籍。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渡边淳一通过文字的手段,放大了人情感深处的某些意识,给了潜藏着的情欲一个赤裸裸的平台。道德与伦理的挣扎,爱情与亲情的取舍,沉沦与不可自拔的矛盾和痛苦……所有的描述的确是一把利刃,刺在人的灵魂上。我只能说:这是一位敢于面对与剖析人性的作家。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写的这个书,变成一个箭头,能够扎在读者隐藏在深层的内心的欲望上,如果射在这上面的话,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我很高兴通过读一本书,认识一位作家,而通过一位作家,又打开我我阅读的一扇独特的窗!

    日本的防灾与环保工作可以充分地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强大的软件建设。更折射出这个民族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也许我们说,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是和这个国家的地震频发相关,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日本的专利呀,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灾害。但日本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每个区都有防灾体验馆,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有"防灾商品柜台",重要的防灾组织"消防团",60%出于自主防灾而且成立的团队。据说日本人出门办事,会自然想到"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这是日本人从小养成的意识和传统,也训练出了各种应对灾害的手段。我很欣赏白岩松在书中所言:"这种民族性的差别,从精神层面而方,确实有差异。勇敢面对,才有可能克服困难。"

    在"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这一章,最吸引我的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中心,名字叫舞洲

  • 5、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一)

    孙朋朋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二)

    断断续续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

  • 6、 《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读后感(一)

    在我看来,生命总在虚与实之间摇摆往复。实力与虚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真实的拥有与虚拟的光环这一切就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洞察、甄别并抉择。 芮成钢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还有芮成钢身上光环及独有的魅力。 他 作为一个35岁的中年人,芮成钢的经历无疑是精彩的:合肥市高考状元;11年亲历达沃斯;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商业版头条的中国媒体人;西方主流媒体眼中的青年意见领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世界学者;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好朋友;令福田康夫、布莱尔、丰田章男等人印象深刻的中国记者;两次在g20峰会上提问奥巴马并被全球直播

    身为中央经济频道的当家主持,芮成钢采访过数百位国际政要、名流、和商界领袖。他也常常穿行于世界各大经济论坛,或者主持人、或者发问者。阅过很多人、看过很多事,在他的身上总有那么一种自信。是呀,无论何时,芮成钢都反复强调要自信,不管你是出生在美国还是号称大国崛起的中国还是贫穷落后的卢旺达,都要自信。当新浪的主持人问芮成钢是如何做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强的气场。他很淡定地回答:我坚信世界上的每个人,无论国别肤色性别年龄高矮等等,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坚信这一点,你会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不卑不亢。

    但这一点,恰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所缺失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学时代,我们需要清晰的人生目标。在每次机遇到来之时都能好好地把握,始终保持开放和进取的心态,从而能坦然越过每一个坎坷。

    《虚实之间》读后感(二)

    轻轻合上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要换个角度看世界和世上的事。这本书信息量巨大,观点新锐全面,语言幽默风趣,虽有许多我听不懂的词汇,但还是坚持读完了。

    作者是一个对世界经济,时事都有敏锐见解的人,书中既有作者十年记者生涯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悉,又有其与欧克文、基辛格、奥巴马等政要的零距离接触的幕后故事,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

    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砭今日的中国。作为国际主持人,作者首先将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看,将《把中国故事讲好》放在第一篇,说明中国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形象的愈来愈重要,所以我们只有将中国自己的故事讲好,才能更好的树立形象。就像二胡和小提琴难以产生琴瑟共鸣,我们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也有极大区别,自从中西方从李鸿章的外交开始就没有真正和谐过,但

  • 7、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2020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2020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

  • 8、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一)

    昨晚观看《克莱默夫妇》,是因为《正面管教》第四章给我的推荐。获奥斯卡多项奖项。

    乔安娜全职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觉得失去了自己,心情抑郁,丈夫泰德工作繁忙,对孩子和妻子淡漠,没有关注关心。让妻子乔安娜抑郁不得解脱。乔安娜觉得自己心情糟透了,甚至有心理疾病的趋向,便万般不舍的离开了孩子比利离开了丈夫泰德,离开了结婚生活了八年的家,去寻找自己。

    丈夫泰德从此既当爹又当妈,刚开始,照顾孩子,完全没有套路,不懂打鸡蛋、不懂拿锅铲、不懂和孩子相处而发出我恨你的怒吼,送孩子去幼儿园行色匆匆对孩子幼儿生活没有一点儿的了解。因为要照顾孩子,多次迟到,甚至把公司的大客户弄丢,让公司蒙受损失。继而遭到公司的资遣解雇。

    渐渐的,泰德这个既当爹又当妈的爸爸貌似带孩子娴熟了很多。而且成熟了很多,当孩子为了得到繁忙的老爸的关注,不良行为发生了,果汁弄湿了文件,惹爸爸生气,更惹比利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怒吼我狠你,爬行动物脑的爸爸也报之以我也狠你。双方进入报复循环(正面管教里拿此部电影做案例)。但第二天早上醒来,父子俩非常冷静的一番对话,让人很感动。互相以尊重对方尊重事实的谈话,让父子关系有了明显的改观。早上起来,各自小便后,比利帮忙准备早餐,自己像个大人一样跟爸爸一起坐下吃早餐看书。俨然是个很了不起的7岁小大人。面对妈妈的相片,对比利说当别人跟你说对不起时不要计较,不要让对方难过。念妈妈的信给比利听,虽然身边没有妈妈,让比利心中有妈妈。

    比例玩耍受伤后,要缝针,嘴中不断要求爸爸陪伴。泰德也跟医生争取了缝针时候一定陪着比利的身边。陪伴的力量。

    乔安娜,去进行了心里治疗,回到纽约,觉得自己状态变好了,决定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夫妻对簿公堂。法庭上原告妻子的一番话,让泰德意识到了自己过往对家庭的忽视对妻子的忽视,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同时法庭上的泰德也道出了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亚于母亲,没有哪个权威的机构组织规定表明母亲一定比父亲更爱孩子。可是最终,法庭将胜诉判给了母亲。当泰德的律师告诉他,如果继续上诉,将需要孩子比利出庭作证。泰德以此打消了继续上诉的念头。

    当泰德和比利商量好了后,准备行李送孩子去妈妈家时,这是的乔安娜做出了放弃监护权的决定。

    这是电影里的夫妻泰德和乔安娜都做的很好的,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得到爱,而不是自己认为的爱,做决定,考虑孩子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通过影片看

  • 9、 得失之间读后感作文

    得与失

    得与失的关系,就像处事完全不同的兄弟俩,他们要完成的任务相同,但顺序不同。

    ——题记

    人们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往往截然不同,大家都喜欢“得”,而却忌讳“失”,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得与失是相等的,只是开始不一样,然后慢慢地,得者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而失者却得到了更丰富的馈赠。

    从文章《得失之间》中我知道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讲了黑人菲力斯在28岁那年取得了全欧马拉松冠军后的一个小故事:在他获得荣誉后应邀到全国最大的监狱去作演讲,他向上千名罪犯讲叙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全场掌声连绵,有人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全场都关注着他,希望能够马上听到这个的人物身份,然而,他的回答竟让众人都吃了一惊:小偷,居然是15年前偷走他自行车的小偷!因为疏忽小偷成功了,从此更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个教训确实的家境贫困的菲力斯每天跑10公里的路去上学,三年下来历尽艰辛,吃了不少苦头,这也为他将来的比赛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取得了全校长跑冠军、市比赛亚军……但他总觉得对不起小偷。他刚说完,台下的罪犯希库莱就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菲力斯摘下自己的奖章别到他的胸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关于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父亲下荷包蛋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拿了有蛋的那碗,吃完了父亲才端起碗吃,面下藏有两只蛋,父亲告诫儿子,贪占便宜可能占不到便宜:又一次,父亲仍然下两碗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先选无蛋的的,果然是完全无蛋,而父亲那碗上卧一蛋,下藏一蛋,父亲教训儿子道,想占便宜要吃亏;第三次,仍如前一样,儿子让父亲先选,父亲自拿了那碗有蛋的,儿子面下也藏有一蛋,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想占便宜,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得与失都一样,得者最终失,失者最终得,这是古今的史实道理,正如刘备失徐州而得荆州战略要地,诸葛舍灭孟获之良机而得万众敬服之心。

  • 10、 草屋《唇齿之间》读后感

    《唇齿之间》写得很累很辛苦,洋洋洒洒31k的小说其字数说少也不少,说多也不多,但其作者给我们所讲述的却是一个社会,一个社会原始人文生活的缩影。

    作者要反映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发展经济膨胀人性本质转变中的一个悲剧故事。简单一句话:作者要反映的是这个经济浪潮冲击时代中人性的异变和异变不了的人性本质。

    一种全新的劳动体制向台风一样击碎了久远不变的旧体制,于是,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进步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错位与反差,追求经济与惟利是图,人生价值与人欲冲突,个性解放与道德沦伤,社会的进步与人的贬值,这些拜物主义与人性本能突然间发生了激烈碰撞,也于是便自然而然滋生出了荒淫与无耻,高尚和美丽的必然冲突。

    发廊小姐,酒店三陪,假公济私,虚开发票,贪污腐败,文人下海,富翁跳楼,乞丐当官,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有钱包二奶,无钱下妓院,小青年大白天搞xx,等等等等,在这一社会转型期中,不该死的死了,不该富的富了,不该跳楼的当了没有勋章的英雄,不该拿劳模的当了先进,生死之交的兄弟为了几张人民币抛头颅洒热血反目成仇,儿子因父母就是要饭讨钱还供不起自己上学而要将其父母告上法庭......这就是金钱社会的产物,社会进步的必然肿瘤。

    《唇齿之间》主人翁李小就是这个社会变革中所诞生的一个悲剧人物。得到与失去,落魄与抗争,自卑和自尊,人性和理性的各种矛盾相交加,他究竟该何去何从?他的命运是谁的注定?他为什么会走到如此地步?这是李小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作者留给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该文作者其主题是比较明显的,立意很不错,有相当功底。但该文的总体遗憾在于很明显作者着笔得比较匆忙,从而导致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一些败笔。下面就此举几个例子:

    第一节写得很不错,一开始就用李小和李小小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着笔相当老练。但第二节的背景描写过于冗长,第5节李小的妻子在家破人散的心境下怎么会产生要以性欲(甚至达到去脱李小的衣裤)而作为离别的表现,这样去安排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的心理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呢?望三思。第七节对李小失恋后的心态描写过多,这些描写的目的其实是多余的。第8节写为达到对李小事业落魄后的尴尬作强笔刻画,但没多大意义,其次就逻辑上而言,李小肩负如此大的债务(被逼迫得要与妻子离婚家庭破散)想以外出打工这应该不合常理的,挣惯了每日成千上万的商人大款落魄得还要一心还清债务而在作者笔下自己的理性思维中想达到东山再起但作者把人物放到如此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12

  • 2023-05-30

  • 2019-10-28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5-05

  • 2021-09-14

  • 2019-11-04

  • 2023-04-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09-20

  • 2023-05-06

  • 2019-09-21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1-04

  • 2023-02-24

  • 2019-09-21

  • 2019-10-11

  • 2022-05-22

  • 2019-11-12

  • 2022-01-08

  • 2023-05-09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大全,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2024,更多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