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8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

——白岩松

时隔七年,《岩松看日本》再次以文字形式重现,然而,七年的时间,沙漏倒流了一次又一次,世界早已物是人非,有些过去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却带我们于文字中窥探过去点滴,为中国寻找更好的明天!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2007年的电视访谈节目《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本,节目策划初衷,就是真正全面的了解日本,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加强大。

中日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一水相隔的邻邦,国仇家恨的敌人,合作共赢的朋友……日本之于中国,注定身份复杂。中日的往来,几经波折,几度温暖。白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日本与中国即将陷入冷战的状态下,选择穿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去了解一个我们所看不到的不一样的日本!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去看这个邻国用短短百年时间,如何创造出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只有当我们能在冷静中悟出日本的强大,中国才能更上一层楼。

日本如今留给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和态度。从靖国神社到和平博物馆,迥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供奉日本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许多扭曲二战历史的解说蒙蔽游人的世界观,右翼分子的频繁参拜,更加体现出神社的特殊性。尽管我们很愤怒,各种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但是,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用实力去说话!都说,爱与恨同时存在。在京都,就有着一家与靖国神社历史观截然不同的纪念馆。它是由立命馆大学创立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里面整理了许多二战期间日军犯下的罪行,对那段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啊,即使身处日本,你也能找到与你共鸣的同行者,他们相信,人间需要爱,人类需要和平!

看一个国家,先看民众的日常生活。走进日本,你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舒心。因为日本的街道都十分干净,日本的环保做得让人拍案叫绝。日本的垃圾处理厂随处可见,而且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舞洲工厂就是这样一个多功能的垃圾处理中心。既可以进行垃圾处理变废为宝,还会开放给人们参观,并且有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之前的大屏幕。日本环保教育从孩子抓起真的值得中国好好学习。日本人民对于垃圾分类都是十分自觉的,一周两三次,每次都会有家庭自发整理垃圾站。垃圾分类十分细致,不会存在随便乱放的现象。透过日本,审视中国,国人的素质教育还有待提高。也许,只有每个人都把这件事视为自己的责任,中国环境才能有所突破。

即使芥蒂颇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某些领悟确实比中国出色。白岩松抛开自己的国家情节,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行走在爱恨之间”,用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看日本。正是如此,我们才看到了极端右翼分子的二战史观,听到了日本多数民众理性的支持和平的心声,感受到日本引领亚洲的时尚潮流,体验到日本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白岩松是一个理智的人,他用专业的眼光看日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与责任。没错,不管我们身处哪一行业,只有用理性的眼光,才能看到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不一样的判断。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以爱国为目的出发,用敬业的态度和眼光,挖掘日本的富强密码,创造更加文明的社会。自由编成的歌,唱出我们的爱恨。让我们行走在爱恨之间,感受世界;行走在爱恨之外,审视世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2020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2020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07年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2020,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我阅读的白岩松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岩松看日本》系列节目的文字2020版本,时隔七年,再版。2007年我正处于大学阶段,对于这些政治经济什么的,总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现在,慢慢地开始接触,接触中总会产生些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方面的日本,同时也看到了亟待发展的中国。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之前才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每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我很感谢这本书,感谢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们,给我们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了解日本。透过他的语言,摄像,照片,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这不单是了解一个国家那么简单,正如书里所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日本来照照我们自己。

白岩松说,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中国人对日本人总怀有着爱恨杂交的情绪。

通过这本书,看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这样我们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取并把有益之处及时运用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李金娥

在肆意休息的假期,断断续续地阅读几本书,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一段旅程。回头一看,恍惚的瞬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但确实曾经抚摸过的文字,总有一些温度,而这感觉,带着一种理性的智慧!因为,像白岩松这样记录国外的见闻与采访,虽平实的文字,但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然,这里难免夹杂着他个人的情感,可丝豪不影响我们主观的判断。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理性而客观地记录另一个国家,这是难得的,更是可贵的!

或许与我的爱好和职业有关,关注的着眼点,一是文学,二是防灾与环保。

如果没有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是很难走近对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了解的。文章中说,他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可惜我是多么孤陋寡闻。为此,结合着书中的采访纪实,我又百度了渡边淳一的相关资料,并花费了几天时间读了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目的就是想了解这位情爱作家所说的"纯爱".不得不说,连看书都中规中矩的我,头一次看这种情感色彩浓厚的书籍。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渡边淳一通过文字的手段,放大了人情感深处的某些意识,给了潜藏着的情欲一个赤裸裸的平台。道德与伦理的挣扎,爱情与亲情的取舍,沉沦与不可自拔的矛盾和痛苦……所有的描述的确是一把利刃,刺在人的灵魂上。我只能说:这是一位敢于面对与剖析人性的作家。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写的这个书,变成一个箭头,能够扎在读者隐藏在深层的内心的欲望上,如果射在这上面的话,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我很高兴通过读一本书,认识一位作家,而通过一位作家,又打开我我阅读的一扇独特的窗!

日本的防灾与环保工作可以充分地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强大的软件建设。更折射出这个民族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也许我们说,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是和这个国家的地震频发相关,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日本的专利呀,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灾害。但日本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每个区都有防灾体验馆,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有"防灾商品柜台",重要的防灾组织"消防团",60%出于自主防灾而且成立的团队。据说日本人出门办事,会自然想到"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这是日本人从小养成的意识和传统,也训练出了各种应对灾害的手段。我很欣赏白岩松在书中所言:"这种民族性的差别,从精神层面而方,确实有差异。勇敢面对,才有可能克服困难。"

在"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这一章,最吸引我的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中心,名字叫舞洲垃圾处理工厂,这个看似儿童乐园的建筑物,据说已成为日本垃圾处理技术和理念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这样的处理工厂,既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又像是一个儿童科技馆。能针对孩子心理进行设计,让孩子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还能让孩子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类,我认为这是这个工作最大价值的体现!再走进日本的家庭看垃圾分类,我更是服了!少到六七种,多至十几类的垃圾分类,是做到了极致。每周两次的垃圾回收,居民们都需要按时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这看似很麻烦的做法,但在日本的许多城市都已经进行二十年。垃圾分类从家庭内部开始,而垃圾的再回收,日本又做到了世界第一。我们如何不感叹,为何日本那么干净,水那么清澈,天那么蓝……看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看自己。而环境问题,它不只属于一个国家,更属于整个世界!

重点说了如上两点,实际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有很多,如最近正在看日本的动画片《七龙珠》,据说日本的动漫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还有日本的温泉沙浴,很令人向往……

这就是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一直想看白岩松的文字,在没有看简介,只凭感观,而选择了他的第一本书,却与日本有关,的确挺令我意外的。但相遇就是一种缘份。我很喜欢他在序中说的这段话:"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亦是如此,在爱恨之间行走,以理性的光辉赢得做人做事的智慧!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文/陈 婷

从看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喜欢他的理性和睿智,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国家,白岩松写《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该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既要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又要谨慎地做到不激起国人的愤怒。他在日本专访了20多天,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段日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这本极具份量的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探索真正的日本。

我是英语专业,二外便是日语,上学时我便对日语的学习很狂热,日本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国家之一。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一本介绍日本的很好的向导书。当然,它最令我感动的不是书中描写的寿司和动漫,而是浸透在文字中的包容与理解。曾经的日本带给世界的伤痛必然无法抹去,但每个民族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白岩松笔下的日本,不管是从丰富的文化还是和谐的人文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到一个地方,每采访一个重要人物,都用心去感受那一份特殊的情感。白岩松说得没错,看到别国优秀的地方,拿过来用,没什么不对,要战胜别人,( )必须得先战胜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他以自身的责任与态度帮助更多人愿意去走近日本,了解日本。

还记得2012年钓鱼岛事件引起了国人很大的不满,在长沙也掀起狂澜,平和堂被砸,各种游行示威纷纷上阵。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愤怒与粗暴的行动来获得认可,而应该靠内心的力量与理智去解决问题。白岩松说学会在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间的课题。诚然,联系到我们的生活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受过伤,朋友、恋人,甚至亲人的背叛,同事的鄙视、嘲笑,有些伤痛或许一辈子都会留有疤痕,但我们仍要学会去包容、接纳、理解。在痛苦中学会成长、成熟。但愿我们在爱恨情愁的社会里淡忘那些痛苦,重新去拥抱对方,拥抱美好的自己。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有了停顿,有了些许宁静,白岩松用自己行走的所见、所感,以冷静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对日本的初印象,对日本政界、文化界、财经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以及真实的和平博物馆和扭曲的靖国神社等等,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

就我本人而言,初三临毕业时遭遇非典,高三临高考汶川地震,大二新疆七五事件,大三听说西安反日游行加打砸日本车封校等等,这些带给我的恐惧或者愤愤远远小于我对日本这两个字眼的痛恨。我们中国现下国人可能大都同我一般,对于日本,有着极度的厌恶与抵制,或者更甚,这两年,从钓鱼岛到前不久公然出台解禁自卫权欲使其合法化,我也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厌恶、痛恨而不能自省。但是我又能明白而庆幸的告诉自己单纯的不理智行为并不能真正抵制和遏制日本。

一直以来,我都没能好好的了解这个国度,只是看到了、感受到从以前到现在我们中国所遭受的来自这个国度的耻辱和产生的愤怒,愤怒淹没了理智。我很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能够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这个国家。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不断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满清堕落的时候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到近代,我们中国又向日本学习派遣留学生。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影响至深,到处可见。而我们当代的文化却对日本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因为自豪,所以我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白岩松在本书中讲述了许多日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防灾、比如环保,详细讲述了日本的防灾建设、环保问题的垃圾处理等等,人常说,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了解对方,借鉴对方,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去了解对方,取长补短,这样才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从战争的胜利到今天,国家领导人用宽博的心包容着,我们用恨铭记着磨难,同一个世界,行走中的相处,需要我们的奋发图强,我们用眼看,用心学,用理智对待,用历史励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我们中国的未来会更加强盛。

(红星四场 张晓梅)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该书讲述的是白岩松等一行人到日本进行参观,交流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科技和时尚等方面都做了了解,该书首先讲述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在政治上关系较为紧张,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较多,这也就是中日难舍难分的“爱与恨”。

第一部分先讲述白岩松等一行人参观日本的各种纪念馆、纪念碑以及公园等。经过当地的同意,对本地一些景点进行了拍摄,该书中也有许多相关插图。书中提到日本在文物保护方面做的很好,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淡薄,不少文物都流失或被毁坏了。书中特别提到令国人憎恨的靖国神社,这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的国家要富强起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从过去的屈辱的历史中走出来。

书中还讲到日本人民的生活。日本人的生活垃圾能够做到分类装置,这个对环境保护和废品回收利用都有很好的影响。书中采访道一些中年的居民,他们说到:“刚开始都不太习惯,但这是每个人的义务,是大家保护环境的责任。久而久之,大家都适应了这种垃圾分类的方式,也不会花费许多时间,都是举手之劳。”这体现日本民众的文明,这也是国人需要学习的。实际上我国公民的整体文明素养并不高。在外国工作场合都有汉字标识的告诫中国人在公众场合注意的礼仪,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书上也涉及到了日本的饮食文化和日常青年的穿衣打扮。日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普通的一碗清水面都要消费不少,就充分体现了日本是经济大国的特点。书中提到日本的穿衣打扮也影响着世界的潮流。青年们都打扮的非常时尚,与时俱进。

前往日本的一行人还感受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还参观了日本的相扑。相比我国,日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有不少青年人愿意参与到传统风俗文化的发展中去。我国一些地方的民风民俗逐渐不为人所知,一些古老经典的民族乐器也少有青少年学习。这样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难以得到传承。如今,川剧、京剧等,较为著名的民族文化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渐渐开始发展壮大。

中华传统文明有许多是沿用至今的,如孔子、老子的思想,精神境界等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学习。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完善,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国家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八字精华,这是国家发展的方向,同时需要集结每个人的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一)

孙朋朋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二)

断断续续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07年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三)

爱恨之前,先了解

上学期,用闲暇时间在手机读书软件上看完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看书要看老半天的人来说,能看完就已经不错了。原因主要有三:一来是这本书确实不厚;二来是白岩松的节目我一直都还比较喜欢;三来就是日本这个国家我一直有兴趣。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是07年"岩松看日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

日本这个国度,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日本电器,日本动画,日本歌曲,日本电影电视剧,陌生的当然就很多了,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感受等。而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口,给我们一次了解日本的机会。实话实说,这种专题介绍日本的节目,少之甚少,因此也感觉难能可贵。

这本书由于是中央台制作节目的一种整理,因此不能发现,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官方的。注重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我们一贯关注的那些领域。因此,一些内容我们是事先多少有所了解的。而这本书,有不少地方都只是得到了印证而已。这也是这本书的些许遗憾,但这种遗憾无法避免。毕竟,这本书的言论是很官方,很正式,且很负责任的。

翻到《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这一章的时候,以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心态来读,心情和以前很不一样。日本这个国家,由于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众多,防灾意识当属世界第一。特别是看到书中所讲一小学的防灾演习和普通大众准备的防灾生活用品这两项的时候,尤其令人感触良多。联想到学校今天下午将要举行的所谓防灾演习,心里更不是滋味。像这种提前通知时间的防灾演习有任何意义可言么,仿佛可以预见到时候大家是怎样一种心态。我们需要从这次地震中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不知道当发现日本那传说中装备既专业又齐全的地震包的背后印着"made in China"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而我们不管是离日本健全的预警机制还是全民防灾的国民意识,都还差得太远太远。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次大地震之后,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一切更深入的认识都要来自于亲身经历都要来自于这样有切肤之痛的大灾难,那我们付出或者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惨痛了些?我不敢想象。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读后有感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读后有感

这几天,才开始翻阅借的书,其中一本名师访谈录,本来想这样的书也许会不太想看,于是一直没有打开过。

没想到,开始读第一篇访谈,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了,竟然有一种读小说般不忍放手。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对林良富老师的访谈,从舍与得职业生涯的演进、学与思基于问题的学习、行与知怀抱理想的实践、疑与信扎根实践的思想、收与放志存高远的追求,这几个方面,向我们全面描述了林老师的工作、学习、思考经历,其中有人生的高潮也曾有事业的低谷,但最终是林老师执着的追求和努力,让林老师收获了专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生的精彩。读来很受感动,特别是林老师独特的思想以及面对挫折却不停止前行的脚步,真是让人佩服,这可能也就是优秀的特级教师跟我们平常人的不同之处吧

读书、思考、坚持、坚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要素。反思自己,尽管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在做一个好老师,可是读书没有成序列,思考也不够深入专业发展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心中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继续用百倍的努力和学习才有可能会成功。

当下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所思付诸行动

行走在消逝中_读《屈原列传》有感800字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行走在寂寞间_《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行走在寂寞间――《文化苦旅》读后感 (800字)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五年级:abc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

今天,我在《读者》2007年第 期读到一篇讲述世上美好的东西乃至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步向死亡的文章,名字叫作《行走在消逝中》。读完后我长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了前二天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 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深圳。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遇到了交通意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死亡了,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终于,小女孩的父母决定将她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其他病人。这对父母认为,女孩并没有死,她的生命通过器官的捐赠在被救活的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还想起我曾观看过的一出讲述埃及金字塔的记录片,片中介绍金字塔为什么建在尼罗河的西方而不是东方时,曾提到了埃及人对死亡的看法,埃及人认为人世间是一个圆,活着的时候在上面,死去的时候在下面, 经历完下面的世界,人又回到上面的世界,完成一个轮回。

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中国有句古话: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倒是非常赞同。爱迪生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光明的世界;达芬奇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莎士比亚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文学的世界;甚至小女孩死了,但她的器官在鲜活的生命里得到了延续,她的灵魂永驻人间……


读《行走在消逝中》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读者》2007年第 期读到一篇讲述世上美好的东西乃至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步向死亡的文章,名字叫作《行走在消逝中》。读完后我长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了前二天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 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深圳。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遇到了交通意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脑死亡了,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终于,小女孩的父母决定将她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其他病人。这对父母认为,女孩并没有死,她的生命通过器官的捐赠在被救活的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还想起我曾观看过的一出讲述埃及金字塔的记录片,片中介绍金字塔为什么建在尼罗河的西方而不是东方时,曾提到了埃及人对死亡的看法,埃及人认为人世间是一个圆,活着的时候在上面,死去的时候在下面, 经历完下面的世界,人又回到上面的世界,完成一个轮回。

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中国有句古话: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倒是非常赞同。爱迪生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光明的世界;达芬奇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艺术的世界;莎士比亚死了,但他留下了一个文学的世界;甚至小女孩死了,但她的器官在鲜活的生命里得到了延续,她的灵魂永驻人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