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 > 地图 >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相关栏目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热门栏目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推荐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

(共 5972 篇)

  • 1、 好作文:莲文化 1500字

    莲花是多么的伟大!历史悠久,把历史和现代熔为一体.莲花这么宝贵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花,大家一听到这个词就会想到一尘不染出水芙蓉这几个词。

    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莲花的历史跟我们的恐龙差不多!

    莲花有很多品种,比如说:

    1.北京传统栽培品种。单瓣花型。花蕾桃形,绿色,上部红色,花白色。花开较早,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左右。结藕较早。7月下旬,将新藕二次翻盆,花期可延续到10初左右。有自然变异的红娃莲和粉娃莲。

    2.厦门传统栽培品种。单瓣花型。花蕾桃形,绿色,尖部带红色,花粉白色,初开时类端微红。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其花瓣细长,花托细小,叶茂花繁,极易开花。

    3.广泛栽培的著名品种。重瓣花型。花蕾圆桃形,紫红色,着花较多,花红色。6月中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花色鲜艳,盆栽易开花。

    4.古老的碗莲品种。重瓣花型。花蕾圆桃形,粉红色,花粉白色,花瓣尖端边缘为红色。着花较繁,6月下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盆栽极易开花。

    5.浙江杭州花圃选育。植株矮小。单瓣花型。花蕾长桃形,绿色,花小,白色。非常适于在盆、碗中栽培。开花多,群体花期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

    莲花有很多品种,这只是莲花品种中的一个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品种需要大家去发现!

    莲花在很多地方都很出名,观看莲花的季节最好是夏天.观看莲花也有许多胜地.著名的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等处。在这些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

  • 2、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欣赏

    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余秋雨的作品,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文化苦旅》这本书呢?这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通过对山水和风景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探寻。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一向是擅长写文化散文的,看他的书,语感极强,丰富的画面感油然而生。文中所有的不经意都经过打磨而成,一气呵成而无半点拖沓。

    《文化苦旅》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都用干净漂亮的文字来一一概述,通过对中国大陆的景物描写写出一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用一根笔将一处处古迹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事情描述出来,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震撼。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萌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坐,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这是一段触动人心的文字,这句话里,我彷佛看到白发的母帝佝偻着背影眯着眼晴看儿子的旧物,江南的姑娘日夜翅首企盼寄不出去的思念,还有已为母亲的妇人哄慰稚儿的无奈,这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只留下了一阵又一阵虚无缥缈的烟尘。

    他凭着自己丰厚的阅历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一次又一次将历史变为一幅幅瑰丽壮阔的文字画带到读者面前。可望而不可及,可悲而不可避,可叹而不可祭。

    我常常感叹历史长河里的诸多悲哀,也常常畏惧于历史庞大的身影,从没有人可以左右它,不管历时曾有多少的名人将相,都湮没在历史里,寂静无息,似一片琼花落入汪洋大海里,激不起半分涟漪。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道: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挑灯回望时也只剩一片缥缈一片朦胧,最鲜艳的不过是那些我们在追寻过程中得到的和失去的。

    《文化苦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中国的文化史,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我认为,它不仅是国人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参考文献,还是一本很好的地理指南。

  • 3、 文化苦旅读后有感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

  • 4、 大学生读《文化苦旅》有感2000字

    大学生读《文化苦旅》有感2000字

    于静雯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情感寄托;如果没有这一场灵魂的盛宴,我们根本无法洞悉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愿我做你的灵魂老友,不需眼泪不需负担只需陪伴。

    ——题记

    "花瓶被扇子敲开罅隙,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这一击仅仅是触及,无声无息,没有人听见。"我曾悄然凝视文化,它却如秋水般阴郁遥远,忽而一朝过隙,雨落兼程,了无音讯。与《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着偶然,偶然也正是绝然。

    本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找文化灵魂的人生的真谛。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然而他却有着极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岭,用其独特的视角引领广大读者对中国的深层文化进行深思,掀开了历史沉重的面纱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运令人心寒;走进寺庙,文化的蜕变带来期望;感受信客,诚信的本质值得深思。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沙漠中的绿洲。一个民族的强大来源于文化的传承,而历经千年的中国,外在是一个文化强国,而实际上我们的礼貌正在沦陷和流失。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许真的就应出去走走了。在成长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废墟中,等着开拓者含着泪水,抹去陈旧书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谁,在支撑中国文化?利欲熏心的时代,人人追名逐利,带了一张张假面孔,看不清他们在想什么。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像划过那么多年,却发现自己还在原点,彷徨中上演知己白头,信任在瞬间就见血封喉。我们的自我价值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天真的人,赶快为中国文化寻一条出路吧。你或许能够用愚昧的内心编制华丽的外衣,偏离文化的轨道,用一幕谎言唱出万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内心的欲望,就这样静静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为文化的传承而呐喊,责无旁贷,为中国文化找一个确切的目标。

    文化苦旅,倒不如说心灵盛宴。远行的灵魂,已不再回望。"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没有深刻传统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优秀的人。做一个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尝不可?素心若禅,拈花微笑。

    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

    这本书本身的资料并不甘甜,正因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

  • 5、 读《以文化人》有感1500字

    读《以文化人》有感1500字

    占柳英

    《以文化人》,在我拿到书的第一个星期,就迫不及待的读完了一整本书,被书中的很多内容深深吸引了,所以,那几天就一直在看这本书,越看越发现自己要提高的有很多方面。

    首先谈谈第3章: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带给我的思考。

    由于教材的简洁化,规范化,格式化的内在要求,使得数学家当初发现时"火热的思考"变成教材上"冰冷的美丽",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形态是静止的,内隐在知识背后的观念性成分,常常要从数学史,数学哲学以及人类文化学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数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的发展,而且要关注数学的研究者……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返璞归真,将课程形态的数学"冰冷的美丽"还原为数学家们"火热的思考".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种能力,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种基于数学文化的挖掘教材分析视角与自觉,教师要从熟视无睹的教材知识的逻辑链条中去捕捉知识背后的"潜台词",在陈陈相因的教学习惯中追问知识的来龙去脉,要从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去挖掘蕴藏在水面之下的曲折动人的数学故事。

    所以我的思考是,如何去捕捉?追问?挖掘?自己本身的数学文化底蕴就很少,所以很多大师的课我们驾驭不了,是因为我们的功底太浅了,内功不够。

    希望自己以后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中,经常思考并进行一系列的追问:为什么是这样?是谁规定的?一定是这样的吗?还可能是怎样的?除了具体的知识外,学生还能获得些什么?只有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处理由肤浅趋于深刻,才能真正的教给学生更多,才能做一个讲道理的教师。、

    再来谈谈这本书的第四和第五章带给我的思考。本书的第四和第五章让我在案例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了怎样去以文化人!

    本书96页,告诉我们要深入地去挖掘蕴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元和文化丛,才能寻求在此基础上实现深入浅出。

    从书中了解到数学文化丛的挖掘,有以下基本路径,数学内部的联系,数学与哲学,艺术,历史,德育教育,社会学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阅读,而且可以从上面几方面入手,才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深深地觉得自己的数学课更多的是就着知识教知识,数学课很多时候被上成了解题技能计巧的训练课,学生虽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却依然难以领悟到数学的精髓,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我每次用电脑做表格一样,知道要在word中做,也基本能完成,但在做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

  • 6、 读《文化苦旅》有感:翰墨里的孤魂

    翰墨里的孤魂

    ——读《文化苦旅》有感

    蒋欣

    作者系2018级8班学生

    流年尽相催,翰墨里的一粒微尘,你是如何用自己的躯体去渲染了这座文化的江山,怎奈江山的命运是如此多舛,面对万般凄迷的罅隙,你只好化作烟火中一缕飘零的孤魂。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题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许真如赵翼所说,文化就如一颗星辰,它倏然升起,当人们忙于兵戈,帝王对它惨不忍睹、门可罗雀时它便簌簌地陨落,划破星空的脸颊,涔涔地滑过一道血红的沟壑。

    从敦煌的洗劫到近代文革的浩劫,道士塔也好,宁古塔也罢,历史从未停止对文化的摧残,原以为它会凋敝,但仍有无数人用他们的臂膀支持着这面即将轰然倒塌的围墙,因为他们绝不允许那些愚蠢的人踏进他们的园子,去铲除大树的根须,去践踏它的果实,那面墙终究还是倒了,但这些为文化献身的亡魂并不后悔,因为在废墟上很快就会有人建立起新的围墙,他们也许是苏轼,是康熙,是永远守护天一阁的范钦……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文化坚守,哪怕他们知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己不过只是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但他们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化,哪怕身处逆境,哪怕是他人另类的眼光,哪怕赔上子孙的幸福,这就是文化中的"苦人",翰墨里的孤魂吧。

    一世孤独,走自己的路,有文化在足矣,也许他们守候的会像敦煌中的经卷转瞬即逝,会像天一阁中的书籍人去楼空,文化本身就是脆弱的,但当他们看着自己守候的,即使是满地破碎的文化江山,也就能心满意足地离开。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在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即使多次经历浩劫,但文化却没有永远被淤泥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它总是在经历风雨的打击后,犹如雨后春笋般焕然新生,而他们就像雨后的彩虹般绚烂地笼罩着。

    三月的柳絮,在风中的最后一段舞蹈,摄魂夺魄,生命的最后一段飞翔,舞得倾国倾城。轮回路上,不知几个孤魂还在徘徊,注视着那片守住或守不住的江山,也许来生会是一粒游走在烟火中的尘埃,但文化里永远会有他们的印记,薪火相传!

    老师点评:

    小作者对《文化苦旅》的理解可见一斑,没有深厚的阅读功底,是写不出如此点评到位的读后感。

    流畅的语言,富有诗意的意境渲染,让人又回到书中那些迷离的瞬间。

    文化,向来只为有情者留白,补充的即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真爱。

    谢谢作者,真的阅读一定会成就你的未来!

    更文不易,阅读后请点赞!

    你的每一种支持都是鼓励!

  • 7、 教师读《文化苦旅》有感:杂思

    杂思

    ——读《文化苦旅》有感

    王树芬

    选一截闲静的时光,打开《文化苦旅》,随余秋雨山水一程,风雨一程。茫茫然旅秋雨之所旅,茫茫然畅秋雨千年之谈。

    清茶一盏,助我入境。

    它是文化散文,读来却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穿梭其间,我无法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穿越千年,时空飞跃,人间百态,跃然纸上。或清明,或惨淡;或萧条,或栗冽;或温和,或肃穆;或人情备暖,或砭人肌骨;或擘目愤然,或笔底柔情。

    他曾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品味自然,鉴赏风物,感受社会,领略人情。自然而然,有感而发,情自流淌,笔自相随,这样的文章也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走马观花,或驻足欣赏。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构筑着他所描述的文化场景,沉湎于涓涓流淌的深刻文字,或忧,或喜。诗人何其芳曾说:"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与我而言,不是每本书都能成为梯子,让人爬升。很多时候,它们是一个个迷津,我在里面艰难摸索,苦闷思虑;时而也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在余秋雨的笔底,更多时候,我行进艰难:读懂故事,记忆历史,品味语言,领略情怀,沉淀思想,升华性灵。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在他的笔下沉淀为驳杂的沧桑。雍容大气,洁净而不矫情;激情浩宕,智慧而不失灵动;俯仰天地,无愧古今,行云流水,收缩舒展间灵性撒溅,饱蘸着智者横亘时空的千年忧患,洋溢着圣哲涤荡今古的敏睿哲思。

    他摆脱了沉湎自我的小家碧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怀,宏立于天地之间,慷慨豪迈。奔涌的是历史沧桑,心中块垒;亦是民族自豪,毅然决然。居高时不傲物,坎坷时不失志。依稀间仿佛又寻回了中华民族沉睡已久的精神图腾……

    写文章是件苦差事,我们往往只看到他天南地北、海角天涯、中东欧美、大洋大洲间旅察,美景入眼,风光无限,却无法感受他旅程中无人问其粥可温,无人与其立黄昏的舟车劳顿、艰险重重;或许,更难以领会他置身大美之地情感浓烈,思绪奔涌,却难以为文、断然搁笔的的寂寥,窗外黑黑,笔下白白……

    而作为读者,欣赏这样艰难而成的文章,也未尝不是一件苦事。足不出户,跟随他旅足万里,思接千载,感受风幽怨,水清寒;更感受离伤黯,转零乱。在历史的时空里,与作者一起,与民族一起,即使苦苦挣扎如尘埃,也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在灾难面前,难过地哭泣,倔强地微笑,却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苦着,也快乐着,与民族同荣同辱、同进同退、同喜同悲……惟其如此,我们

  • 8、 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

    企业“家文化”建设阅读有感

    (永吉)

    最近笔者认真细致地阅读了《企业“家文化”建设》这本书,读后感受颇深,让笔者对企业“家文化”的建设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并享用终身。作为吉林农信大家庭中的每一位员工,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跻身于同等金融机构的前列,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然而,吉林农信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家”文化是引领农信社发展的“魂”,是凝聚员工心智的“根”。如果没有了“魂”和“根”,我们前行的路将会驶向何方?我们的员工又岂不是成了“无家可归”的、迷失方向的孩子?为此,在吉林农信的“家”文化建设中,需要你我他这些员工贡献的一份青春和力量。

    在《企业“家文化”》建设这本书中,作者共分十二章对企业“家”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诠释,在每一章中,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从而总结和归纳出深刻的“家文化”深刻内涵。其中,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七章《建民主之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一章节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在我们吉林农信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就是一个大的“团队”,要想让这个团队能够思想统一、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出团队精神,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员工在集体利益面前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磨去自己的棱角,积极地投入到团队之中,在团队中进一步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反之,在“团队”这个大家庭中,团队又要给员工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和氛围,给员工提供一个得以施展自己的风采和才华的平台,因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农信社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给员工提供民主、宽松的发展环境,才能在员工的思想和内心深处,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以社为家”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地把农信社当做自己的家去管理、去经营,如果每名员工都能够这样地“以社为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履职尽责、克己奉公,为和谐家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何愁会建设不好呢?在企业的发展的进程中,团队的协作精神是至为重要的,大家都熟知的一首歌中,这样的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团结与力量的内在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团队建设内部团结的

  • 9、 随笔三则——读《文化苦旅》有感

    随笔三则——读《文化苦旅》有感

    方雅静

    杭有湖兮,名之西湖

    西子湖畔,两三行人。

    我猜想现在并不是来这儿的最好时节。正值五月,阳光微灼。初夏的粉莲尚未长开,全然无了六月的旺盛艳丽。

    漫步北山街口,不难想象得出南宋的杭城是极尽怎样的富丽堂皇,实在是称得上"一步一风景,一景一传说"的美誉。

    "没有了西湖,杭州也将不复存在。"

    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是在小学的文化课上。还不识字,用不标准的拼音念出苏东坡三个字,然后慢慢会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

    苏东坡作为诗人,文采惊世;作为朝臣,忧国忧民。或者可以说,在苏东坡后,才有了容光焕发的西湖,才有了极度奢华的南宋国都,才有了许仙白蛇的传说。

    我很难忘记结局并不圆满的故事。漫无目的地走到堤边,在这里可以看见断桥,可以看到雷峰塔。总是惊艳于她的一袭素衣,惊叹于她的为爱痴迷,惋惜于她的百年孤独。

    寺庙晚钟

    "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

    搬家前,我并不在这座校舍里。

    记忆稍有些模糊了。大概是很久以前,还在老家的时候,住在一条小巷子里。

    巷里的人并不多,所以邻里都互相认识。巷里有间小校舍,说是校舍其实有些夸大了,实际上也只有七八个五六岁的孩童和一个老校长。

    校舍挨着座寺庙。同样也很简陋,庙没有名字,只有四五个僧人。校长和僧人是老友,得空就去看看。

    说来也奇怪,校舍是没有散学铃声的。几个学生掐时间掐得极准确,一到点上,老校长正摇头晃脑讲得兴致正高,"唰唰"就闪个没影。老校长自然是信不过我们的,请了隔壁的老僧整点撞钟。不过结果还是差不太多,老校长讲得唾沫横飞,少得可怜的几根头发甩来甩去,底下的学生闹得起劲,纸飞机飞来飞去。"当当当"一阵响后,学舍又只剩了老头儿一人。

    那段时间我一直期待着寺庙震耳的晚钟声响起来。整一天寂静的寺庙因为晚钟声热闹了起来,清脆的木鱼声,和尚念经的声音,寺庙因为这变得稍显活力了些。

    读到余秋雨先生书里的这篇寺庙,突然想起了很多。

    西出阳关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读了书中的《阳关雪》,突然叫人想去大漠看看。想去亲眼见见王维诗中心心念念着的故土,无数将士的白骨安息之地。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长途跋涉的饥寒,进退两难的大漠,对故人的极度思念,造就了将士们心头的哀音。但却那样从容。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 10、 一点感悟——读《文化苦旅》有感
    一点感悟——读《文化苦旅》有感 郑预诺 我哭了 游荡各大书店都没有这本书的身影,网购后,又一直害怕是盗版,余秋雨的书往往是盗版多余正版,他自己却也并不介意,钦佩之情自然便流露出来。 当这本书在我手中时,便迫不及待地翻看下去。而当看完第一篇文章时,我便泪眼朦胧了。 不是太激动,而是这名为《道士塔》的文章震撼了我。 不仅仅因为这篇文章是为莫高窟所做;也是因为这是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园策,这个道士使中华文明毁于一旦的罪行;是因为对某些清政府官员的无能的痛恨;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软弱和无能,曾经文化的丧失,曾经受尽欺凌的耻辱,以及现在内心中已经少有的情感涌现出来———爱国之情。 人呀!人呀! 有了这个感想是在读完《上海人》之后,油然而生的。 还未读完这本书时,就已经知道这“已传为名著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者用了整整三行的,十八个形容词说出“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其实现在看来觉得社会上如此一般的人可真谓不少。 就拿现在的班级来讲,精明的话,还钱时要利息算不算?骄傲的话,考试考好了到处宣扬算不算?会算盘的话,骗家长的钱撒谎算不算?能说会道的话,犯错后一直狡辩算不算?自由散漫的话,半小时就为一道简单的小题而磨蹭算不算?排外的话,重点班的人看不起成绩差的人算不算? …… 我不相信我们这些孩子会无缘由的形成这些“上海人”的习惯,更何况我们离上海还是远的,那么那些“外地人”又算是什么,又有着哪些文明? 今天,那些“外地人”连同他们的孩子,却也一同变成了他们“心中的上海人”。 一种永恒 一般来讲,论文章的话,我最喜欢的便是回忆类的文章。又一想这《文化苦旅》,整整37篇被收录在这本书中,37 段人生经历,37 段文化感悟,37 段思绪的回想。 这些本飘渺不定的东西,现在却很真实的摆在外聘面前。那么,当回忆变成真实,那它就是一种永恒。 而这37 段回忆组成的永恒,被我理解的却如此薄浅,我会珍藏。 有一点惭愧。 而过去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他已经过去。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
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2024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教您怎么写文化苦旅有感15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