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台北人读后感 > 地图 > 台北人读后感,2024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

(共 3331 篇)

  • 1、 《台北人》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台北人》读后感”。

    阅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阅读作品后,我们都对作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读后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怎样才能更加精练,生动地写好自己的感受呢?为此,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台北人》读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台北人》读后感 篇1

    前几天,随意整理书柜,无意间瞥见了妈妈推荐的《台北人》。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多年,我却始终不曾翻动过。直到看了老师的书单,发现上有这本书,才打算一探其究竟。其实,以前有很多机缘让我去翻动她,但我都刻意和她擦肩而过,因为它的书名。我一直认为《台北人》是写给台北人的小说,书中描述的是他们的歷史、他们的故事,与我何关?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人们的故事,只不过作者把地点放在台北。

    台北人一书的故事发生于一个复杂的歷史时空当中。当时正值国共内战,由于大陆沦陷,许多人随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这小岛。他们可能来自桂林(花桥荣记中的老闆娘),可能来自上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裡的金兆丽)可能来自南京(一把青中的师娘)也可能来自其他不同的角落;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煺休佝偻的女僕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钱夫人(游园惊梦)到下层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社交名媛尹雪艷(永远的尹雪艷);有煺伍军人赖鸣(岁除);有帮佣工人王雄(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有知识份子余教授(冬夜)……他们都有过一段难忘的过去,或繁华、或引以为傲,但这一切的美好都在内战的蹂躏下化作灰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他们背负着这些「重负」被迫来到台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失落、惆怅。在现实生活上,他们受过去影响,有的甚至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他们不断在回忆过去,期望能寻回一点美好,但今昔的强烈对比反而是一大讽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蓄意放在本书之前的无异是最好的注解。

    虽然作者没有在小说中揭露什么一鸣惊人的社会现象,反而是以一种不紧不慢的描写方式细细刻画每一个人物、描写种种人生百态。他娓娓道来这一切,从容不迫,但在读完每一篇章后每每使我神伤。我爲(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裡王雄之死感到难过,他是那么忠厚老实、勤勉努力,然而,却因为他长的丑而被嫌弃;我爲(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裡的金兆丽感到惋惜,做了一辈子出风头的舞女,倒头来到底什么也不剩,就连最真切的「

  • 2、 关于台北人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台北人读后感”。

    如何动笔写好作品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智慧,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读后感大全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台北人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台北人读后感 篇1

    要读台北人了。

    这书名,真不够吸引人!白先勇?这作家倒是耳闻过,他写的《孽子》还曾红上电视节目呢。

    翻开国文老师下达的阅读命令,头个见的诗句并不陌生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国文学真够神奇够伟大的了,几个字,如此美丽,如此悽凉,让我略微猜中整本书的底细。书的头篇「永远的伊雪艳」挺吸引人,但直到结束,我还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为其倏然划下休止符而感错愕,只觉内文似乎暗暗隐藏些许讽刺和悲伤。白先勇锁住一个主题人物,从其周围脉络而下的铺陈,像是他在本书中大略不变的笔法,而这些文章之宝,或许只需览过一遍,也或许得多加品尝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后来我渐渐懂了,塬来这整本,真的全繫着「台北人」,经过华丽的、沧桑的、波折的、热血奔腾的,而或,从哪来、从哪走的,一本书,道尽了各个走向台北、归回台北、留驻台北、离开台北的台北人,与各个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这座牵引着一系列故事的台北之都,或许,更可称其为一把时间之钥,因为,它联繫着「今」与「昔」,环绕着多少过去,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歷经多少波动转折,而「再度」或者「崭新」呈现的千万面貌,又管它是优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许,我还不够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这些手法,所要表达他内心中真正所想传送的讯息及情感,因为我总认为,没有真正遇过,怎可能理解。也或许,在读过之后,我的所学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与书中塬文毫无关联,但是,仍深加感谢「台北人」给予我的那份「获得感」

    台北人读后感 篇2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

  • 3、 《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

    常言道:“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书的,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通常会选择写下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后感有一定的深度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台北人》读后感【篇1】

    『《台北人》充满含义,充满意象,这里一闪,那里一烁,像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遗下遍处“印象”,却仿佛不能让人用文字捉捕。』根据欧阳子女士的分析,她将《台北人》的主题命意分三节来讨论,即“今昔之比”、“灵肉之争”与“生死之谜”。

    过去(青春纯洁敏锐秩序传统精神爱情美理想……)vs现在(年衰腐朽麻木混乱西化物质肉欲绝望)——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也无法放弃过去。对他们而言,那些过去是他们全部的生命意义。——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常葆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人,要活下去,要不败亡,最多只能这样——偶然回顾。

    灵肉之争,其实也就是今昔之争,因为在《台北人》世界中,“灵”与“昔”互相印证,“肉”与“今”互相认同。灵是爱情,理想,精神。肉是性欲,现实,肉体。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中,灵与肉之间的张力与扯力,极端强烈,两方彼此厮斗,全然没有妥协的余地。

    但在白先勇视界中,“昔”象征生命,“今”象征死亡。这一特殊看法之根结,在于白先勇将“精神”,或“灵”,与生命认同,而将“肉体”与死亡印证。如此,当王雄自杀,毁了自己肉身,他就真正又活起来,摆脱了肉体的桎梏,回到丽儿花园里浇杜鹃花。至于白先勇对人类命数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个相当消极的宿命论者。也就是说,他显然不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读《台北人》,我们常碰到“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冲犯”等论调。』

    《台北人》读后感【篇2】

    从去年还是前年,在图书馆偶遇白先勇的书,惊讶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却能有看电影的感觉。可能是他写剧本和改编戏剧的功力,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都非常鲜活。这部《台北人》有十四个中短篇,看的时候犹如进入一个台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馆,里面不仅有相片,还有场景、温度、湿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挣扎也历历在目。

    《永远的尹雪艳》讲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时隔半个世纪,看李敖上节目,说形容顶级的美女最恰当的词也是这个词。她一出来,旁边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艳也是这样的女子——“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

  • 4、 关于台北人读后感9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作品,可以让人收获无数的精神财富,读后感一定要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让读后感更有意义。从什么角度写作品最好嗯?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编辑了“台北人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台北人读后感【篇1】

    特别想写下《花桥荣记》,桂林米粉看描写是很好吃了。书中主人公卢先生初见瘦条个子,高高的,背有点佝,一杆葱的鼻子,青白的脸皮,轮廓都还在那里。

    卢先生和罗家姑娘的合影。卢先生还穿着一身学生装,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戴着一顶学生鸭嘴帽。那位罗家姑娘,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透灵透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疼怜。

    白月光是继续前行的动力,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强,也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弱。在等待了15年,花完所有积蓄得知被骗,未婚妻根本来不了。

    卢先生就开始自暴自弃与洗衣婆在一起了。那个洗衣婆两只冬瓜奶,七上八下,鼓槌一般,见了男人,又歪嘴,又斜眼。

    最后是哪晓得他竟把一头花白的头发染得漆黑,染得又不好,硬邦邦地张着;脸上大概还涂了雪花膏,那么粉白粉白的,他那一双眼睛却坑了下去,眼塘子发乌,一张惨白的脸上就剩下两个大黑洞。也不用续写结局了,书中最后卢先生捏着笔管子批作业中死去。

    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放在这里也合适。

    “别人都以为你死于一场绝望。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被不断闪现的希望及紧随其后到来的巨大失望,之间的往复交替给消耗而死。”

    任何时候,自暴自弃作践自己要不得。在经历非常人的绝望,有的人会顿悟、茅塞顿开,继而走上一条新路。而有的人可能会放弃自我彻底沉沦。

    最后希望另一位主人公,罗家姑娘能嫁得一良人。

    台北人读后感【篇2】

    白先勇,一个出身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的现代派作家,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辗转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之间,以他特殊的视角和特别敏感和执着,审视着最根本依赖的人性,审视着最热爱的传统文化。而在审视的过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复杂和沉重的,因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他想努力挽留,于是他通过他的创作,在作品中对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后的衰微作对比,给读者留下一个强烈的反差,让读者自己从内心萌发一种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从而达到“不衰亡”的目的。于是白先勇这个“敏感的伤心人”写了一部《台北人》的短篇小说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坛已8年的台湾现代派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说

  • 5、 《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用最朴素平实的语言,刻画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灵魂却无处依仗的异乡客,明明与他们未曾相识,却在心中烙下记忆。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明明名为《台北人》,但是十四个短篇故事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台北人,他们迷恋过在大陆的辉煌,撤退后却只剩下寂寥,他们远眺大陆,却触不可及,他们与新世界格格不入,却骄傲地固守过去的风光。

    这本书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不同阶层的故事,同时也暗藏了一部民国史在这字里行间中。

    《台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众生相”。

    “蒋碧月穿了一身火红的缎子旗袍,两只手腕上,铮铮锵锵,直带了八只扭花金丝镯,脸上勾得十分入时,眼皮上抹了眼圈膏,眼角儿也着了墨,一头蓬得像鸟窝似的头发,两鬓上却刷出几只俏皮的月牙钩来。”(《游园惊梦》)这便是白先勇先生作品吸引我的独特之处,看似朴素无华的文字,却让一个连模样都未曾见过的“蒋碧月”在我脑海中刻下了她的容貌。“火红”,“铮铮锵锵”,让我更加肯定,她是白先勇笔下的“凤辣子”,泼辣,美艳,却抵不过“人生如梦”四字,一场短暂热闹的宴会,只是一场对前尘往事半梦半醒的追忆,在时代的阴影下,一切的繁华已惘然,只余唏嘘。

    “老者一头白发如雪,连须眉都是全白的:他身上穿了一套旧的藏青哔叽中山装,脚上一双软底黑布鞋。”“老者伫立片刻,然后拄着拐杖,弯腰成了一把弓,颤巍巍的往灵堂里,蹭了进去。”(《国葬》)不论是什么人,在白先勇先生手中的墨水下,终变成一个落寞的身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英雄末路,一片赤诚终将失付。

    “朱雀桥边野草花,无意向中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惜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台北人》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台北人,他们并不生于台湾,长于台湾,这群回不去故土的“外省人”,怀揣着遥不可及、自欺欺人的幻想,将一部孤独的民国史带到了“新世界”——台北。在白先勇先生的笔下,《台北人》里的人物形象可谓十分丰富,有商人,有仆人,有军官,有贵妇,也有艺伎,知识分子。他们也许如今风光不再,也许仍有后起之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连着过去的爱恨情仇,在暮年靠回忆取暖。短短的十四篇故事里,能看到不少“民国”这个短暂时期所经历的大事件,《一把青》里的凇泸会战,《岁除》中的台儿庄战役,《冬夜》里的五四运动以及《梁父吟》中的辛亥革命,而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国葬》一篇

  • 6、 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一)

    从去年还是前年,在图书馆偶遇白先勇的书,惊讶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却能有看电一影的感觉。可能是他写剧本和改编戏剧的功力,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都非常鲜活。这部【台北人】有十四个中短篇,看的时候犹如进入一个台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馆,里面不仅有相片,还有场景、温度、湿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挣扎也历历在目。

    【永远的尹雪艳】讲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时隔半个世纪,看李敖上节目,说形容顶级的美一女最恰当的词也是这个词。她一出来,旁边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艳也是这样的女子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一爱一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一爱一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她来台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馆,维系着上海百乐门的标准,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风化雨的本事鸿儒白丁炯要来。尹雪艳的故事也充满曲折,但不要紧她会把那些挫折抛在身后,继续往前。这也是绝代风华所必要的气度。

    【一把青】讲述一个伤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飞行员恋人坠机之后,死去活来然而十几年后,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她已经很平淡地看过去了。即使曾经把一爱一情当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岁月也能照看好ta。

    【岁除】和【冬夜】勾画了三个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个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饮着,挥舞着,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战友对他的体谅和关怀。一个想要抓住最后的腾达机会,一个虽然腾达却失去了理想,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的对话,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叹着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一夜】是本书最为一精一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经叱咤风云,而在二十年后,也要赶紧嫁人了。在离开夜总会的前夜却遇到了一些故事一精一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一爱一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断绝,她拿一枚钻石戒指给小妹去生养。虽然骂得很凶,但金大班却让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样的伤,失去对一爱一情的希望。小说终止在她遇到一位和当年自己坠入一爱一情时很像的年轻男子跳舞的画面,她痛苦过,迷茫过,潇洒过,而现在就让这一切在一支舞中飘散吧。

    【思旧赋】【梁父吟】【秋思】【国葬】刻画了四个怀旧的人,有的已迟暮,但对过去的缅怀和执着令人敬佩或唏嘘;有的不得不停下脚步,接受岁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孤恋花】【花桥荣记】【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讲了四个被岁月摧一残的可怜人。读到他们的故事

  • 7、 台北人读书笔记200字

    之前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上台湾文学这门课的时候,开始对白先勇有了一定的了解,风云人物白崇禧的儿子,一位作家。后来在诚品书店购了《台北人》,寒假在家读完了。

    本书中包含十几个独立的故事,其主人公有昔日当红舞女,有昔日大官邸的副官和奶妈。他们看似各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心理历程今非昔比。

    从中可以体会到那一代人从大陆退居台湾初期的种种变故和不如意心境。实在令人慨叹。

    加之印刷乃繁体竖排,读起来其味更浓。

  • 8、 读《台北人》有感

    读《台北人》有感

    文 / 庄稼人

    花了一个周末的闲余时间看完了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缘由是因为看了《十三邀》里对于白先勇先生的访谈,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心。

    从写作手法上来讲。

    其一,台北人的主题是通过10篇左右独立的短篇小说来表达,看似毫无关系,但放在一起却又不显得突兀,并且互为衬托,把一个社会中的上中下层的人物的生活展现的生动可感。这种写法倒是挺新奇的。

    其二,小说的行文言语不经意间透漏着古典的优雅。这也从侧面上反应出,《红楼梦》以及昆曲对其影响之深。这也让我想起,高二那时学习元曲相关的课文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从内容上来讲。

    第一点感触是,台北人或者说是从大陆过去的台北人,如何对待过去是其始终绕不过去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还是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无论是北伐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抗战时期的惨烈,都在这些迁徙过来的台北人身上留下了割不断的印迹。一部分人从原来的繁华生活落入现在的不景气与衰败,不自觉的沉迷于对于过去的幻想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从原来的小人物发迹了,对于过去则没那么留念。因此,从大陆到台北也是一种洗牌和重组。

    第二点感触,借用白先生在访谈节目里所谈到的,对于儒道佛的理解。一个人青壮年的时候比较信奉儒家,因为儒家是在教人进取,建功立业,追求功名利禄;到了中年以后,对于功名利禄没那么看中了,开始信奉道家,走了归隐之心;到了晚年,开始反思自己这一生,开始比较信奉佛家。这三家构成了大部分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点是,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好多台湾电影里的人物看起来是是那么的温文尔雅。我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有有分不开的关系。直观上来看,繁体字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以上。

    - e n d -

  • 9、 白先勇的台北人读书笔记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书中十四篇堪称一流的短篇小说串联成一体,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今昔之感

    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

    白先勇《台北人》是由一出出悲剧连缀而成的,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出生中国大陆,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湾这一小岛。也许当初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然而现在却已是暮霭沉沉的年龄,。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句话,荣光属于既往,衰朽属于当下。时移势易,色衰爱弛,怎不产生世过境迁、人情巨变的今昔之感!白先勇在书前引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点出《台北人》的这一主题,传达出作者不胜今昔之怆然感。

  • 10、 台北人白先勇读后感

    【篇一:《台北人》读后感】

    有人说,白先勇创造了台湾文学史上最美双姝尹艷雪和金大班。而不论是永远的尹艷雪还是看尽繁华的金大班,都散发出无人比的大气与风采。白先勇笔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几个塬因:

    一、他们身怀故事。尹艷雪的过去,不论上海的交际花生涯或是下嫁决处长后的情况,都如面纱一般,看的见但摸不透;而决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忆起当年青涩的初恋滋味,因着朱凤和年轻男人想起和月如那段甜蜜与苦涩。

    二、她们美丽。尹艷雪数十年如一日,她的白素旗袍与优雅身段,混着一股令人屏息的神秘美感;至于戴几分低俗与泼辣的金大班,一身风尘却显出女强人的霸气,充满成熟女人的韵味。翻开《台北人》目录,率先吸引我的正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永远的尹艷雪》,两人都曾是上海百乐门的舞小姐,金大班爽快、个性鲜明;而尹艷雪对谁都一付亲热又生疏,谁也瞧不见真正的她。尹艷雪用微笑迎接每位光临尹艷雪公馆的旧雨新知,他还是那么恬淡优雅;而不敌现实残酷的金大班,初恋毁于身分阶级的差距,第二段恋情则是女人对衰老和贫困的恐慌。他们表面美艷风光,内心的孤寂又谁能可知?又有人这么谈,尹艷雪是株海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而金大班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这两位充满着传奇性、风华绝代的女人,走过生命中的流金岁月,那窜流在股血中的坚持,和生命的质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篇二:《台北人》读后感】

    这几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2篇《台北人》,书中一共涵14个短篇,作者白先勇。书里讲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陆人,估计也是经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明星口中的那个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欢看湾湾作家写的东西,文笔总是觉得更加细腻、柔软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读完总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并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和优雅。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闹市中一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发现在睡前读《台北人》实在是很不明智的,14个短篇里的14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态。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远的尹雪艳》,清高冷漠,貌似永远不老,脑海中立刻浮现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红唇摇曳在上海百乐门微微一笑的尹雪艳;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明明心有所属,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陆的梦中情人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7-17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台北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台北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台北人读后感、2024台北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