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苏东坡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大全: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大全: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

《学无止境》

大家应该都知道苏东坡吧,它是我国唐代八大家之一。他自1037年

出生,1101年离开。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养成了勤学好问的

好习惯,具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

学业突飞猛进,渐能出口成章。人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非常

难得的神童、奇才。

当时苏东坡在赞扬之中,自以为自己学富五车,才智过人,有点自

傲。便写下这幅识遍天下字,读遍人间书对联。一位老翁深感苏东

坡太自不量力,他便手持一本书,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请教,但他一个

字也不认识,便鼓起勇气如实说出,老翁接过书走了。苏东坡甚感惭愧

,终于悟出了真谛。立即来到门前在对联上各加两字,变成:发奋识遍

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并发誓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止步。终于成为

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这就是苏东坡小时候一个励志的故事,从这件事中,苏东坡受到启

发,从此刻苦,成就了辉煌。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我也是这样,在刚上六年级时,我是班中的佼佼者,考试都考得很

好,因此我开始骄傲,导致成绩下降,总认为一定会,总是用骄傲

来约束自己,别人在学习时,我却还沉浸成功喜悦之中,老师让我们读

书,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而我却没有听进去,所以老师用孔子的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告诉我们谈们的重要性,但我却不听好人

言,吃亏在眼前。到了考试时,我却名落千丈,我便发奋学习,年终考

试虽然不错但也不是佼佼者了。

当我无意间看到伏尔泰的这句: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会觉

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看到

,你知道还很少。名言时,我追悔莫及,为什么我当初没有听老师的

话,我为什么没有听家长的话,我为什么骄傲,我为什么没有谦虚学习,

为什么要一意孤行下去,而没有考过别人。就是因为我当初的骄傲而造

就的后果。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后。即便我们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也不能夜郎自大。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有才的人人山人海。所以我没永远没有

资格自以为是,没有资格骄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林则徐对联立志》观后感500字


【立志是成功的起点——观《林则徐对联立志》有感】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因为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自从我观看了《林则徐对联立志》这个故事后,受到了很多启发。其中,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小时候进学堂时,起初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后来,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学堂里的优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只要觉得好奇的东西,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爬到桌子上去观察。登山的时候,林则徐总是在别人后面,但他不辞辛苦,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山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我从他的这副对联知道了林则徐小时候是一个从小志向远大并且坚持不懈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在历史上,像这样的榜样还有很多,比如,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在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潜心学画的唐伯虎……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同林则徐一样志向远大、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的人。老师像春蚕一样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解放军自愿日日夜夜保卫着我们的祖国;大部分学生胸怀大志,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学习……

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好玩的、懒惰的、害怕累的人。他们让老师和家长操了很多的心。像这样没有树立志向,并且不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人,不可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一句很好的谚语:“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最要紧的是志向。”鸟从小就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同样,每个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目标。

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迈向成功。

苏东坡传读后感开头写法大全


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2024,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爱学习,爱分享,尽在。读后感栏目为精心为大家提供各类著作的优秀读后感,分享快乐!

1.匆匆匆忙忙写这篇贴子的由来,还是读了野草花转贴的那篇超级驴子的缘故。我读书爱较真,看到那篇文章的作者写东坡先生的那一段有些地方与史实不符,只怕草花因此被误导,倒不是想趁机卖弄自己多有学识。所有的感谢都应该献给《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

2.苏东坡只是一个名字2024,一个记忆,但他留下的却是永恒。

题记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辛酸的,他为民,他为国,但他却从不为名,为利。为了人民,国家,他与章淳斗智,与王安石斗勇。总之,苏轼的处事,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

书中在提到变法时,作者曾相对于苏轼与王安石的见解说道: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比不上一代名相王安石。在书中所列的变法时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反对派中还有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这一极不平衡的阵容既令人可悲,又令人可笑,让人不禁纳闷王安石化友为敌的才气,以及神宗宠用王安石所花的代价之大所有对新政策有异议的人都被撤职,罢官议罪。而这一节最大的看点在于王安石辞职后,苏轼曾去金陵拜访过王安石。这时的两人尽释前嫌,化政敌为文友,谈天说地,不亦说乎。在这里林语堂既写出了北宋文人的风雅大度,又写出了两位大文学家的可爱。林语堂写苏东坡,正可谓是:大师惜大师,惺惺相惜!

3.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4.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人物传记,同时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本书,我清楚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貌,而作者在字2024里行间里透射出的洒脱、超然以及慈悲的情怀,非常完好地诠释了苏东坡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我认为林语堂的文笔非常适合描绘苏东坡这个人,因此本书不但是传记,甚至可以当做文笔优美的小说来读。

5.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题记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的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

《苏东坡传》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李青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 “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苏轼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种种况味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借鉴。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烦恼,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对挫折时的无所适从,我们不妨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超脱些,豁达些,用心的生活,将当下过好,过充实。

-完-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作文大全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作文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心得体会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读书笔记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左右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三)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掩卷沉思,古往今来都认为苏东坡处世豁达,其实,豁达的背后人们感到的是“命运”的支配或捉弄。人们钦佩他以豁达应对命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命运所困惑。孔老先生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早过五十,也该知点天命了,我觉得自己多次被好运眷顾,对命运也有所感受,也对命运有了一些认识。

什么是“命”?我认为“命”是指个体的生命本身。内涵为:生命的出生、生命的质量、生命的结束。其中,生命的出生包括:出生的时代、年代、时间、地域、家庭等;生命的质量的包括:本人的智力、身高、容貌、肤色、性格等;生命的结束包括:结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以 苏东坡为例: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出生在苏洵家里,不是他决定的。他天资聪颖也不是他求来的,那是他老爸老妈以至他老爷老奶的基因所决定的。还有他也不想六十四岁时在常州命终,这也都由不得他。宿命论观点认为:“一切都是命理造就的”。要这样,人的生活轨迹就像电脑中编好的程序一样,也太没变化了。其实不然,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几个生命的要素在博弈,最主要的是“出生”和“质量”在博弈。其中以质量起主导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更起作用的是“运”。

什么是“运”?我认为是指人的机遇。一个人的机遇有 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如苏东坡的高考,他名落第二就是“运”之使然。如果欧阳修不是要避嫌,他肯定是“状元”。又如主考官不是欧阳修那会是怎样?很难说。纵观他一生的沉浮就是受“运”的支配。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很有道理,我也相信。但是什么是性格?我认为性格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取决于基因。这就又回到“命”的概念里了。

那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我认为首先要“认命”,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出身、环境、智慧、愚鲁、长处、短处、性格等等。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也是第一难事。这个认识是过程性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地认识 ,早认识早受益,晚认识晚受益。有如“圣人”者孔夫子也是到五十岁才认识的吧。

人的一生就是在“命”和“运”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知道了自己“命”还不够,还要操作好“运”。在命运中,我们有能动性的只是“运”。如何能动地抓住、操作好“运”,那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靠自己如何操作了。能操作好“运”,还得靠“命”的质量。所以说,命运二字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一个人要想命运好,就要提高生命的质量,把握生命的机遇。

《立志要趁早》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心得


或许,在某一时刻,我们会有新的感悟时刻,可以把心得体会当作倾诉对象,用纸笔和它阐述内心的所想。撰写心得体会时,不必拘泥于格式,重点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现“苏东坡传心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心得 篇1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自评。林语堂在原序中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从书中感知到的苏东坡拥有豁达的心胸、直爽的性格,对事不对人,不对胃口的事犹如饭菜之中的苍蝇,吐之方快!

苏东坡殿试的故事曾在职教大礼堂听康震讲述过,主考官欧阳修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好,可排第一位,但觉得文风和自己的门生曾巩相似,为避口舌,将其降为第二。考中科举的苏东坡先后去往各地任职,在陕西凤翔时遭遇遇大旱,曾向神祈过雨,二儿媳妇中邪时与鬼怪做过斗争,皆作胜利状!觉得小人物的小生活挺有趣的。王安石掌权之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王安石也是一个搞笑之人,书中的利用不少的篇幅描写王安石事件,他不修边幅,超级邋遢,一件袍子可穿许久,洗澡后友人将其袍子换了,他穿而不知。

吃饭时友人发现他爱吃鹿肉丝,告诉其妻子,其妻提议下次把鹿肉丝放远点试试,结果他只吃了靠他最近的饭菜,此人不在乎衣食仪式,却固执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其可以弘扬国威,振奋国力,终害了民误了国,成就了一批小人。)苏东坡反对变法,揭露民生之苦,戳痛当权者的心。他们搜集他的作品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四个多月,一度惊吓以为命不久矣,遗言子由感动皇帝,于是贬谪黄州。这些日子的关押,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诗人的许多作品,作品的背景,作品的解读通过审讯整理成册得以传承。

被贬黄州看起来是失利之始,事实上确是他绿树成荫葱葱郁郁之时,开始了真正的居士般的生活,他在临皋亭和雪堂之间的黄泥坂路上来来往往,寻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可是他的幽静之中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结伴游走,醉卧泥塌,夜半惊吓太守等等。黄州时苏东坡最吸引我的眼球,此时的每一篇作品读来都荡气回肠。

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诗夜游》和我不熟悉却很有名的前后《赤壁赋》,成就了文赤壁这一旅游景观。如果是太平盛世不关心民生疾苦的话,此时的东坡先生其实过得也很称意。练练瑜伽养养生,采采草药炼炼丹!?可是他不是一般人,在此期间,他仍然关心百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太守关注那些“犯人”关注那些被杀害的小孩。突然想起来曾经几何时,和朋友说特别想体验一下狱中的生活,主要是体验一下管吃管住,时间全部属于自己的这份惬意自在……呵呵!喜欢东坡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出门一趟舟车劳顿几个月,像是一趟又一趟的旅游,一切都那么的有计划!当然也有匆忙慌乱的时候。本以为可以这样安居下去。谁知像蚂蚁爬上了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皇帝下命令将他由黄州调到条件好一些汝州,还没到汝州,又接到命令要去往登州,刚到登州五天又要求返京。一路的折腾可谓浪迹天涯,心想既然皇帝肯给个好条件是否也允许在常州置办房产长期居住,不料心慈手为了一位老人失一笔财产,一路忍饥挨饿,失去朝云与他的孩子。

风雨过后见彩虹,神宗驾崩,八岁的哲宗继位,神宗的母后哲宗的祖母掌权,苏东坡的地位级级上升,政治抱负大展宏图,苏门四学士应运而生,苏黄米蔡名声大起。在杭州建设了西湖苏堤和最早的公立医院,跟他一起出名的还有雨奇堂。不幸洪灾爆发饥荒四起,杭州如此,颍州扬州也如此,关键时刻他回朝任职,报告了沿途的惨况。就在这时他生活中重要的两个女人王润之和当权的皇太后相继去世。章惇得势,元祐党人遭灾,苏东坡再次被贬,司马光差点被开棺鞭尸,北宋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在惠州他学习酿酒,带着朝云过着仙居般的生活,最不幸的是朝云辞世,此生三妻三亡,心中还装着一个堂妹……

生活的打击太多,但是乐天派秉性还是难以控制,他的眼里世界的每一角都熠熠生辉,因为自带光芒,当时一首诗作传入章惇耳中,觉得苏东坡过得还是太舒适了,再次贬谪海南儋州,这次60岁的东坡与黎族人民共生活,反对他们宰牛祭祀治病,自己采药书写医学笔记,哲宗去世,徽宗召回元祐老臣,返回途中终了。

一生可谓多姿多彩,极富创造力。肉体虽死,精神却化成天上的星地下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正所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苏东坡传心得 篇2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盏。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一生,浮浮沉沉,生如浮萍,只能随风不定,可是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达观心态依旧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命运的福祚,不辜负任何一次的朝晖。如他所言,“人生有味是清欢“,清者自清,哪怕举世皆浊,他依旧自在如风,因为风清月朗,他已然了解生命真谛;欢愉可享,不畏世道艰险,他仍旧能够恣意欢歌,因为历尽千帆,他早就明白及时行乐的道理。

苏轼作为天生奇才,感受细腻,思想盈透,诗文俱佳,赤子秉性,绝不为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不精于自谋,却愿意为百姓分忧解乏;他虽不存一文,但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他性格倔强却富有捷才,多才多艺、好奇深思。他处世接物不落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

论文采学识,东坡远超同道,因此他反而比某些沽名钓誉之辈更温和友善。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者。

然而,或许是才学过富,苏轼有时未免太心直口快,这也许就已经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笔。时人都称苏学士满腹学识,唯有其侍妾朝云一语道破,“学士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话听来即是好笑可爱却又让人心酸感伤。性格耿直如他,自然不屑表里不一,可是在言论远不算自由的北宋,祸从口出实在平常。更何况他一直站在世人关注的顶峰之上,高处不胜寒,暗地里不知有多少双嫉妒的阴爪只等着他一个不防备,便要将他拽入万劫不复之境。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说的便是东坡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向来易被妒,锋芒毕露泄天机。曾经同道狼子心,子瞻祸从口中出。但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也像是被瓢泼春雨侵袭之下的嫩笋,反而疯狂滋长。在那远离京都的密州,他只是抬头遐思,而后沉吟之间,便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即使千年之后,我们不见斯人,却仍然可以在这皎皎月光下想见其时其景。后来晚年的他身处岭南蛮荒之地,却依旧可以写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人之大观让现时多少妄自菲薄之人自愧不如。

虽然饱经忧患拂逆,却让他的人性更趋温和敦厚,而非尖酸刻薄。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苦而不尖刻的缘故。

起起伏伏的人生也造就了东坡身份的多元性,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人,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实践的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他还是诗人,是生性诙谐却又会在月下漫步遐思万千的性情中人。

然而才学也好,乐观也罢,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淳朴自然。他人生的第一次失意来自于王安石,结果人人皆知,这位旷世奇才要从光辉万丈的神坛上被驱至偏远乡壤,他被流放道了惠州。东坡完全可以从朝廷大员变为普通农夫,说一点不在意是不可能的。可他又是那样地泰然自若,“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发带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子瞻当真赤子也。

“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读到这一段我几乎可以想象出苏夫人摇着头微微发笑的模样,她那才冠古今的丈夫现在就像是个小丈夫在向她撒娇。“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他就是以为名副其实的农夫。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闲云野鹤的生活中,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尚,这让他产生了归隐之思。但一切在皇帝驾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他就这样一直在路上,归京又被贬,大起再大落,其中坎坷,不由分说。颠沛流离,亲友渐散,可东坡还是东坡,依旧是那个从四川眉山走出来丰神俊逸的少年,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澎湃。在临死之前,他自题画像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他的苦难作为一种历练,他永远是笑着的苏子瞻。

林语堂先生做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于是千秋万代,苏东坡这个名字,注定要被永远铭记了。

苏东坡传心得 篇3

苏东坡,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会诗人。他那样的人物,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欢这位大诗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读了《苏东坡传》,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彻,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就是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们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诗人......这些还是永不足一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也许到现在也没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苏东坡,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厉害谋算,与苏东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兰西斯. 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随兴而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陈春鸟秋虫之声”。虽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当中,但他却觉月吟诗作赋,独处于政治之上。但他有体恤民众,为百姓做好事。

书中有一回这樟写道,苏东坡现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由此可见,苏东坡他是一个有仁爱,体恤民众的人。事后,苏东坡自己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为乡村贫苦的孕妇提供帮助。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够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义。

这本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是不因俗见而改变。

所以,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传心得 篇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下载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心得 篇5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苏东坡传心得 篇6

想替苏东坡说一句话:“你可以改变我的处境,但却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年轻时没好好学习。夫人生了长子苏东坡后,他的态度才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弟弟苏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因此谨慎的弟弟经常开导哥哥:不能轻信他人。

其实苏东坡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特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苏东坡对他的弟子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自然为他招来了不少麻烦。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位文人,逐条批注苏东坡送给他的诗集,向皇帝告苏东坡“词皆讪怼”。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苏轼知道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这种性格使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谈起苏东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谈起欧阳修。当时苏东坡的科举主考官就是名声大噪的欧阳修。

欧阳修阅卷时,误以为其中一张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巩所写,为避免闲话,特意将其设为第二名。等榜单出来后,发现第二竟是苏轼。

于是到处向人赞扬苏东坡,并向自己的儿子感叹道:“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指控为对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狱”。

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点变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苏东坡刚出狱,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春天时,苏东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坡地。于是开始了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并取了个拉风的名字“东坡居士”。

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文学成就的春天。每天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或许老天还没有虐够苏东坡,接连而来的六道诏书又将苏东坡越贬越远,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结果苏东坡在路上还给苏辙写信:“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苏东坡,都被贬到全国各地,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开朗!正是这豁达的心态,才使苏东坡充满人性的魅力。苏东坡一生饱经贬谪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游的浪漫诗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随意诗人。遭遇并没有使他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温和厚道,没有变尖酸刻薄,不近人情。人们不会去爱戴一个品行恶劣,但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家。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一样经万古流不尽。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他颇高的道德素质。在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正因为苏东坡的思想超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

最后,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我们一直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为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型,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成熟并不简单。

篇二: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陈兆君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2015-9-29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文化散文。讲述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此困境之中,他仍苦中作乐,并在经过磨练之后更加成熟,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的语言颇优美,用苏轼乌台诗案前政治、文学上的如日中天反衬出被贬黄州后的窘迫。对于苏轼达观、幽默、潇洒的性格描写得到位,这也是下文他能突围的基础之一。同时也深刻地说明了一个人即使在生活上遇到重

重困境,他仍可以在精神上超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另一种意义上突围。从苏东坡的际遇,他也进行了分析,对于中国古代不健康的社会体制做了反思。

然而,作者认为苏东坡之所以会遭到这样的困境是因为有很多小人妒忌他,诽谤他,即使宋神宗并不太想裁决苏东坡,宋神宗母亲也很欣赏苏东坡。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人际关系之间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实在太平常了,从你孩提时到你年老都会有。那种因为妒忌心就损人的小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没

有?再者,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性格也很好,和老百姓也处得不错。妒忌他的人当然会有,但同情他、支持他的人也很多,连他的政敌王安石都与他私交不错,为他求情。为什么总是小人能够得逞呢?

而且中国古代天子就是高高在上的,什么事情他说了算,要是宋神宗真是护着苏东坡,连太后也替苏东坡说话,谁敢拿苏东坡怎么样?也许苏东坡安然无恙,那些污蔑他的人反而遭了殃。其实根本原因是苏东坡认为王安石变法为了解决国服亏空的问题而剥削百姓,会造成

国富民穷,因此反对,然而宋神宗想推行这种变法以使国库充盈,于是就利用这些小人的诽谤为借口,将苏东坡贬到黄州。

中国历代官员因文字狱被贬甚至掉脑袋的事情太多了,宋朝已经算最好,没一个文人因为文字狱掉脑袋,但是仍然十分频繁。大到堂堂右丞相赵汝愚,被政敌韩坨胄以宗室居相不利于社稷这样荒唐的理由而被贬,小到一个县令刘克庄也因写了《落梅》一诗抨击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被贬。但令人反思的是,为什么在中国小人总是能得逞? 如果这个国家,言者无罪,言论自由,有完善的司法体系,那么那些小人胡说八道几句也就算了,他们制造的谣言根本不能成气候。对于任何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被大家众星捧月,需要的只是最起码的自由,人权的保证,以及起点的平等。

谁人背后无人说,人际关系中总是有人欣赏你有人看你不顺眼。甚至有的人特立独行,受到很多人的排斥甚至厌恶。但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就是能够包容一些不太合群、特立独行的人。正常的国家,就是即使有人诽谤你、污蔑你,只要你是清白的,你就仍能正常的生活。

篇三:读苏东坡突围有感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

大抵是在高二读到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散文,当时只当是一项任务草草地完成。如今再次接触余先生的文字,才顿悟那凄然的箫声后是怎样的伤痕累累。

虽说豁达乐观如苏子,必不以一时遭遇自伤;但人岂是无情之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现实毕竟归于涩意,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恰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当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化群小”的本质区别。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寂寞让世人难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体味到这寂寞中的清纯和朴实;荣华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洁之人,才能看透这荣华背后的无奈与疲惫;灾变令世人痛苦,只有明达之人,才能领悟这灾变之外的永恒与淡然。智慧如苏子,高洁如苏子,明达如苏子,才能由挣扎而超脱,由突围而升华。

我曾听说道家所信奉的“人生三境界”:风就是风,雨就是雨,这是初入世之人的天真;风已不是风,雨已不是雨,这是为世俗所累、急欲遁世的高节之士的心境;风还是风,雨还是雨。只是风、雨、天、地、人,已浑然融为一体。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笑对人生,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

苏子之突围,不仅是生命对压迫的突围、文化对时代的突围,更是他的心灵对自我的突围。当潮流洗去了偏激,潮流才能成为主流。

苏子之幸,幸在他及时地迈进了最高境界。他的锐气,已不再是小小的锋芒,而是蕴藏于厚重之中、洋溢于旷达之间的不竭内力;而正是这并不显山露水的内力,让苏子的文章如奔涌的热血,随着时代的脉搏,一波一波地,向后世涌进。

曹慧琳 1313490116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书海行舟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太仓市实验小学 张一清

翻开《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映入眼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蓦然想到我们不就是乘着橡皮筏航行在大海中的人吗?这片海出奇的宁静,极少有礁石,也不会和恶风大浪相遇,它出奇的美丽,浮满了每只都不相同的漂流瓶。

我捞到一只漂流瓶,它装了一本袖珍的书,里面有插图,虽然寥寥几页,却让人想象不尽。这难道不像幼儿时看的连环画、小人书吗?我曾指着那些字儿一个个地读,从此,《精忠岳传》成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拿起渔网,我又捞起两只漂流瓶,其中一只唤醒了我五六岁的童年,那是我读古文经典的时候。我想起了“绿柳对红桃”的启蒙,也想起“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劝戒,更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言……打开另一只却把我带回了十岁的那年,我沉浸在武侠小说中,仿佛被磁铁吸住一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着。这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拉回记忆,我终于体会到书并不仅仅是拥有纸和油墨的外表,而是象征着知识与智慧。只要能够获取的更多,就算说明书和消防手册都可以汲取。随手翻开一本,你都会明白你曾不明白的道理,了解你从不了解的领域,认识你还未认识的世界。

指导老师 吴宏英

《立志要趁早》读后感300字


《立志要趁早》读后感300字:

《立志要趁早》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立志读物。文中主要讲述了十名优秀学生从平庸到成功的心路历程。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十位成功者虽然经历不同,但在通向成功的征程中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坚持主见、抓住机遇。在这些人身上均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玉梅:对于青少年朋友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魄的日益发达,学识徒涨,这使我们具有极强的成功欲。

史曼蓉:从这本书籍中我明白了别人的成功,我只能借鉴,真正的人生道路上我还需要我自己一步步走出来。而人生就像一部小说,志向就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只有跟着线索我们才能读懂人生,没有坎坷经历的人生不会精彩。

我眼中的苏东坡_《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我眼中的苏东坡——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苏轼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种种况味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借鉴。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烦恼,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对挫折时的无所适从,我们不妨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超脱些,豁达些,用心的生活,将当下过好,过充实。作者:李青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俨然被一种才华横溢的文风所吸引,读罢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一代文豪苏东坡命运之坎坷是身为凡人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了解一个人,历史隔着斑驳的围墙印记,展露给我们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东坡,转而深深膜拜。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是苏东坡,余秋雨笔下的苏东坡,凭吊历史文人,这种表达无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些许心酸,些许感叹,流芳百世的苏东坡在他生活的时代竟如此不堪,乌台诗案竟涌现出如此多的小人,尽管平日里毫无过节却还是会随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远不止这些,东坡昔日好友竟无人现身求情,沦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吧!

在《苏东坡突围》里处处体现着命运的嗟叹,着实被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风度深深感动了一把,文人与文人,惺惺相惜,本该如此。读书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后也是该戛然而止,不去追究过多细节,心里的那份执拗还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问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论余秋雨现象》被捧在手上,所谓的余秋雨现象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怀着疑问读完这本书,竟有些晦涩难懂,但文章里的肯定与批评还是读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说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颇多,有一种自觉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高度,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指摘,试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行径使得乌台诗案这一历史事件隔着千年光阴来光明正大地拷问现代人,余秋雨先生怕是多虑了吧!已看过诸如此类不少的争论,大多情况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卒选择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终不敢苟同或反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写文章始终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对文章越是保持一种纯粹的想法,越能从中收益良多。不否认有市场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在短时间获得读者的青睐,而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文学精神,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高度,能够长久的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有更为长远的保存价值。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时间来酝酿的情绪。在急功近利的当今时代,作家更应该保持一种倚世独立的品格,那样写出的文字更能获得时代的认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或许能与所有写文章的人共勉。

喜欢《读后感大全: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