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3956 篇)
- 1、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读后感
软实力,你注重了吗?
——读《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后感
妈妈培训归来,一同回来的还有一本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咦?这书名怎么这么奇怪?他输在了起跑线上同,难道还能赢吗?还有,为什么要在“输”字上加上引号?带着许许多多的小问号和难以遏制的好奇心,我翻开?这本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哪,他这种情况,算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吗?嗯?他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呀!你看,他上小学时留了级,中学时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可……你再看看他长大后的成绩。上“东俄”大学时当了宿舍管理员——校园里薪水最高的工作;在“密州大”创办了“布莱德中国物流论坛”,获得惠尔浦实习的机会,后来在联合利华实习8个月,为公司解决了不少问题,毕业后在dell工作,考上了哈佛mba……长大后和小时候判若两人呀!如果小时候他没有打下基础,他怎么可能…… 噢,对了,他长大后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是因为他的软实力基础!
说实话,“软实力”这个词我也是第一次听说。那么何为软实力呢?
软实力,就是除学习成绩以外的能力。比如:运动能力,演讲能力,领导能力,吃苦能力等等。书里的主人公——于智博哥哥,其实,在软实力这方面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输”字上加了个引号。
那么,软实力,你注重了吗?
人生有无数条赛道,可是,有好多人只注重“学习”这条赛道。不知是哪一年,有了这么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的当然是“学习”赛道。
于是,就有了一批批在提高学习成绩上绞尽脑汁的孩子。可是,在“软实力”的赛道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奔跑。
成功人士能有几个呢?如果说硬能力(即学习成绩)好的人一定能成功,那为什么只有几个人成功了呢?那么多的高材生呢?
所以,我呼吁:在注重硬实力的今天,也要着重培养软实力!
有些知识学了不一定有用,但软实力却能助你成功。名校哈佛,录取人时,不但要看硬能力,还要考验软实力!
说来惭愧,我的硬能力不错,但软实力还是有些欠缺。比如,书的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软实力——体育精神,恰恰是我的最弱的。于哥哥在球场上所向披靡,威风八面,而我,跑不了几步就开始喘气;于哥哥被人撞倒了,眼冒金星,还说:“继续练!”。而我,才练了几小时篮球,第二天就走不成路了,练篮球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我要向于哥哥学习,在培养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训练软能力!
- 2、 英语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读书心得
英语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读书心得
近段时间我拜读了孙云晓的《拯救男孩》,心情非常着急,男孩危机一词早有耳闻。家有男孩,更何况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另我头疼的始终是那些近乎颓废的男孩子,所以对此话题就更加多个心眼,当时就搜罗了许多书籍,如:《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我家孩子有主见》、《古今中外名人教子的启示》等等。但疑团仍未可得解,现如今看了《拯救男孩》一书,更觉茫然不知所措。幸而又因机缘巧合得见《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书,如获至宝。
主人公于智博留过级,考过倒数,上低级别的高中和大学,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艰难。但是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使他转入名牌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mba。27岁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28岁担任联想集团总裁助理。
整本书写得很流畅,很平实。主人公的父亲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给了儿子最重要的指点,他带儿子去寻根,去找那些可以称之为国家脊梁的尊师给儿子谆谆教诲,让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有多深?让他明白自己是个男人,知道不给中国人丢脸。所以,他才会在美国人面前特别自信,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男孩的教育,男孩就要有根,就要有种。
他没有背负父母的任何沉重期望,却对人生目标规划无比清晰执着,对自我潜能认知深刻,并且对德、智、体、美、劳有着深度的传承和发挥。父母的开明,家人的挚爱,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自己开发的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对大自然的深刻思考,坚持自己是独特的,不和别人攀比种种因素造就了于智博最后的振翅高飞,成功实现人生的辉煌。
于智博的成长经历令我深思:拜读过诸多教育着作,本以为教育理念合乎时宜的我,曾因儿子的教育陷入无限的烦恼。这中间有自责、懊恼、疑惑、担心,甚至有对儿子的怀疑。虽说自己对儿子体、美、劳的培养还算重视,但终因儿子的学业成绩拿不到特优,而起怀疑之心。还会经常问自己,给孩子看那么多书是必要的吗?带孩子去旅行会导致他养成乱花钱的恶习吗?
虽说一直觉得体育锻炼是最最重要的,但有时还是会问自己,花这么多的时间让他参加体育锻炼是正确的吗?(因为的确他也曾因为参加篮球特长选修而不认真上英语课,因为参加校舞蹈队比赛训练影响过学习成绩。)但读过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所有不良情绪不攻自破。原来,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比培养孩子高分数更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即使我们是
- 3、 《起跑线》观后感:绝对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部电影从片中不难看出印度父母和中国父母一样焦虑,小编整理了一篇《起跑线》观后感:绝对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供大家欣赏!
今天早上看了4月4日刚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 影片主要讲诉了印度中产阶级家长拉吉和米塔夫妇为女儿择校费尽心思,母亲米塔认为除了上最好的学校,没有别的办法保障孩子的未来,所以一定要让女儿皮娅进入教育设施齐全、排名靠前的私立学校。老公拉吉为了达成妻子的愿望,先后买了学区房、聘请作家操刀代写申请书,费尽心思,却依然落榜。最后在顾问的鼓动下,拉吉一家铤而走险搬进贫民窟假扮穷人,只为拿到贫困家庭的入学名额。
本片将目光投向了教育,电影中呈现的现实问题。孩子入学、学区房、受教育水平、公立和私立学校,甚至还涉及中产阶级圈子文化。其实,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度的父母跟中国的父母一样焦虑。
01
在去年网络上有一篇很红的文章《中国式父母的烧钱和焦虑: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文中一位家长月薪3万却因孩子假期上辅导班开销巨大而感叹道: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激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
很多中产阶级的父母他们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知识、机遇获得了财富。他们深知教育资源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这些中产阶级的父母比普通家庭的父母更加焦虑。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曾经在中学辅导机构工作过。特别能理解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情,城市中产阶级的父母他们都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待值。但是他们忙碌的工作时间和辅导孩子作业的时间相互冲突,他们能留给孩子的时间非常少。所以他们会选择各式各样的培训课程或者辅导班来帮助孩子学习、成长。与此同时,父母也能求得自己内心的一份宽慰与踏实。
大部分父母的想法是,有相应的经济条件,那就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家长们心里都算有这样一笔账:中小学阶段给孩子上学科培训班,给孩子补差或提优;报名各类兴趣班(钢琴班、小提琴班、舞蹈班、跆拳道班等)则是增强孩子的软实力;寒暑假报旅游或游学项目,让孩子出国见世面,让他们去见识不同的生活状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南都曾经报道,某重点中学,每年高考状元,家庭背景最低也是中产,原因很简单: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富贵家庭舍得花时间、舍得砸钱,给孩子报效果最好的培训班、请最专业的家教,寒假暑假带去全球旅行。
报道一出,网友们都感叹贫富之间的差异、
- 4、 《起跑线上的较量》(精选读后感)
初三读后感作文:《起跑线上的较量》600字
看了《起跑线上的较量》,我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仅仅从吃饭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素质的差距。
刚进学校,就在图片中看到一些日本小朋友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帽子,拿着餐具,拎着沉重的牛奶箱走来,原来他们是帮厨的学生,每天都抽到一个班,不管大小学生,都要参加,主要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
进餐时,日本小朋友有礼貌地帮助中国小朋友解开牛奶的绳子,取下盖子,然后走到垃圾桶前。把绳子和盖子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垃圾桶里,这就是垃圾分类的教育吗?
吃完后,日本小朋友不剩下一点饭菜,而中国小朋友却差不多都剩下了一些饭菜。饭后,日本小朋友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分发牛奶,从不会发生争抢。
我们都是中国人啊,问一问自己,你在吃饭前有要帮着做饭的意识吗?你有帮助别人拿碗筷的习惯吗?你有坚决不浪费的概念吗?
在生活中,大家一说起日本人,反应是什么?呵,会立马爆粗口吧,眸中闪烁着愤恨。真是爱国啊,这种反应原来不仅仅是爱国,更是虚荣心的体现。再问一下自己,你记得八年抗战的起止时间吗?你能说出八年抗战中的重要事件吗?是啊,八年,杀了多少中华儿女。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说你没有忘记,其实你早已忘记了那八年的恐怖,你已无法记起,以为你从未感受。每当看到人们满腔热血的爆粗口,我觉得自己粗俗极了。
难道这不是爱国吗?对日本人痛恨有什么不对?
没有,自己也真的说不明白,究竟那种悲哀是从何而起。或许,是从我是开始忘记时开始的吧。
终究,我们从起跑线上,就开始了忘记。
- 5、 《起跑线上的较量》观后感200字 《起跑线上的较量》观后感200字 《起跑线上的较量》是说日本小学生与中国小学生一起吃午餐,引起一位的老师思考。是这样的。日本小学生等中国小学生坐下来以后他们才开始吃饭。他们帮别人解开瓶子。然后,分类放在垃圾桶里。吃完饭以后,几乎所以的日本小学生是饭菜吃光光,牛奶喝的一滴不剩。日本小朋友吃完饭以后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都自觉干活,去帮厨房收拾。有的还自觉来抬奶桶。剩下的奶是来剪子包袱锤来分的。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很节俭。 再看看中国小学生;中国小学生随便一放,把奶瓶一放,还剩下饭菜,然后只能放进垃圾桶。吃完饭以后,中国小学生就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有的吃完饭,就出去玩了。 我们要向他们一样,不剩饭、不剩菜,要勤俭节约,才能人品好。。 《起跑线上的较量》观后感400字 看了《起跑线上的较量》这部短片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讲了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一起吃饭上的对比,更是礼仪的对比。 其实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说我们的学习不好,没有努力,而是我们输在了礼仪的起跑线上。 短片中,日本的小学生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小学生要来,给我们中国小学生准备了礼物。而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却没有给他们准备礼物。他们的小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了以后,并没有立即开始吃饭,而是等我们的小学生来了,才一起吃饭。饭虽然一般,但是原料很天然,一个小女孩帮对面的中国小学生解开了牛奶的,他们放垃圾是分类的,料理袋放在一边,纸质封盖放在另一边,这就是垃圾分来的教育,要是换成了中国小学生肯定不会这么做。吃完饭了,几乎所有的日本小学生的碗和碟子都是干干静静的,没留下一点儿剩饭,而看看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剩饭,特别是,它们吃完饭后,没有老师监督,自己就收拾好碗碟,自己擦桌子,我们的小学生问日本的小学生幸福吗?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幸福,而他们问我们,我们的小学生竟然还有说不幸福的。 我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还要像日本的小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
- 6、 《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读后感600字
听了《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的讲座我进一步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作为父母平时要更注意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普通人,平时也难免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对孩子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我们心情好高兴时,孩子也会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所以要避免在自己心情不好教育孩子,这样就不会因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对孩子乱发脾气。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能处事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也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心领神会,作为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之中。比如默生字,做数学,及时纠错,就能加深孩子对正确答案的印象。
在这次家长会中我还在语、数老师处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生活的琐事进行生动教育,如何陪读,如何交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总之,要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 7、 《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精选优质读后感)
听了《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的讲座我进一步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作为父母平时要更注意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普通人,平时也难免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对孩子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我们心情好高兴时,孩子也会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所以要避免在自己心情不好教育孩子,这样就不会因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对孩子乱发脾气。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能处事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也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心领神会,作为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之中。比如默生字,做数学,及时纠错,就能加深孩子对正确答案的印象。
在这次家长会中我还在语、数老师处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生活的琐事进行生动教育,如何陪读,如何交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总之,要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 8、 观《起跑线》有感
在教育中保持真我——观《起跑线》有感
在中国,常常会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近正好有一部不错的影片,名字就叫《起跑线》,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很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有成才的机会,将来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都往区区的那几个重点名校挤破头去吗?为此想尽办法,不惜一切?就像电影中的那句“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一样,父母们开始产生焦虑,改变自身努力投身于上流社会,可发现自己与他们根本格格不入。在教育中,父母应该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努力地去接近,尝试着去融入,是盲目的。教育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现实的方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让女儿去读公立学校,看似与他人背道而驰了,是否就真的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拉吉此刻的内心一定无比清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大部分人在教育这条路上迷失了方向,但自己一定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勿失本心。
而接受教育的孩子,也一定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影片中上流社会的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说印地语的皮娅玩耍,更加印证了“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语言是国民之间交流的纽带,生活在印度这个国家,说印地语的孩子被看不起,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年纪小小就被灌输了这种思想,也就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般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渐渐的,这些孩子也会带上虚伪的面具,精神贫瘠。反而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虽然生活困苦,没有丰富多彩的饰品、玩具等等,却依然保持着开心的好心态,保持着最真实的自我。由此观之,决定教育结果的并非是上一个重点名校,如何保持真实的自我,在教育的浪潮中自然成长是教育的重要方面。
合适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成才,但在教育中,请保持最真实的自我,认清现实的方向,勇敢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观《起跑线》有感
这一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比较火,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线》。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个痛点,来表达观点。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儿要上学了,为了送到最好的学校,买学区房,送孩子学习,家长也改变形象包装等,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进最好的学校。
忙了半天,最终被拒绝了,原因
- 9、 《起跑线》观后感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 10、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
周璐怡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3-02-26
-
2022-12-19
-
2022-06-25
-
2021-09-01
-
2023-03-21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1-12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16
-
2022-02-23
-
2019-11-06
-
2019-11-12
-
2019-09-20
-
2022-02-24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7-03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1-09-20
-
2022-09-14
-
2023-06-0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4
-
2022-05-17
-
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