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世界秩序读后感 > 地图 > 世界秩序读后感,2024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相关栏目
世界秩序读后感热门栏目
世界秩序读后感推荐
世界秩序读后感

(共 1929 篇)

  •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600字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2008年)出生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是一名颇具争议的政治学家。他在1993年写了一篇30页的论文《文明的冲突?》,引起学界和政治界广泛讨论,并影响至今。后来亨廷顿将其有关理论,辑录成影响深远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笔者所读版本乃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2010年。

    在这本书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一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将由七大或八大文明所决定: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二是伊斯兰文明可能与中华文明联合,对西方文明造成威胁。所以,亨廷顿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文明冲突”的世纪,“文明是终极的人类部落,文明的冲突则是世界范围内的部落冲突。”尽管人们无法甘心接受他的观点和结论,但二十余年以来,亨廷顿所预言的现象正在成为现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当前所有文明最有可能达成的一种价值观(共识),以期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超越种族与国界,倡导各民族平等互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消除意识形态的分歧、忽视各民族之间文化、信仰与宗教差异、无视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异同,而是在充分承认这些差异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寻找消除或减小这些差异的解决途径,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信仰之上建立人类共同遵循价值原则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庞晋)

  • 2、 世界秩序读后感(3)篇
    世界秩序读后感 第(1)篇

    五星推荐。这是所有关心国际关系同学的必读书籍,是上个世纪全球最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博士于92岁高龄的呕心力作,其对于各国生存发展及国际关系的战略思考严谨且极具现实参考价值。是一本可以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如何从400年前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形成的欧洲均势秩序观,到中东“一个帝国,一种信仰,一个世界主权”的伊斯兰教观和亚洲多样化文化下的不同秩序观,以及二战后崛起的美国“代表全人类”世界观的冲突交融下走到今天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

    全书以“秩序”和“自由”关系展开。国际秩序是指在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区(大到足以影响全球均势)接受并执行的理念。基辛格博士认为“任何一种世界秩序体系若要持久,必须被视为是正义的,不仅被各国领导人所接受,也被各国公民所接受。它必须反映两条真理:第一,没有自由的秩序即使靠一时的鼓噪得以维持,最终也会制造出反对自己的力量;第二,没有一个维持和平的秩序框架,就不会有自由,即使有也难以长久”。这就是自由与秩序和谐统一。

    “大多数文明的历史都是一部帝国兴衰史。秩序是通过对国内的统治建立的,而不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均势建立的。中央政府统一时,秩序就稳定;统治者软弱无力时,秩序就不稳”。而进入18世纪的欧洲,“一批多元化政治单元探索用于管控自身行为、减缓冲突的中立规则,它们中间没有一方强大到可以战胜所有其他对手,很多政治单元信奉截然不同的哲学,或者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于是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建立了均势体系,也就是当下世界秩序的雏形。

    如此,权力的行使受到了限制,因为第一次以国家形态参与的各方知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容任何人称霸。“稳定的国际秩序的一个优势是各方观点一致。维护18世纪欧洲秩序的政治家是一批贵族。他们对诸如荣誉和责任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毫无二致,而且在一些基本观念上也认识一致”。面对强大的拿破仑,体系依然有效,并最终击败了他。此后的近一百年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束缚在这一均势中。

    “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国际秩序的崩溃是躲避责任,甚至是自杀行为的结果。欧洲抛弃了威斯特伐利亚原则,又不情愿使用必要的武力维护它宣称的道义原则,结果又一次

  • 3、 阅读《世界秩序》读后感2500字

    阅读《世界秩序》读后感2500字:

    读完《世界秩序》后,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又买了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回来看的兴趣盎然,一口气居然读完了。之前觉得像这种动辄四五百页的书,读起来会非常“艰难”,而当你感兴趣的时候,每次阅读就是几十页,半个月可以读完一本书。

    基辛格博士对于中美关系而言,至关重要。他见证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集体,现在依旧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作用。为什么一位美国官员,最高职位只是国务卿的官员,居然可以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基辛格博士之所以成为中美关系的常青树,恰恰是因为他最高只做过国务卿,而没有做总统。总统都受其所在政党政见的限制,政策很难有连续性,受美国政治周期的影响(四年一个任期)。而基辛格博士,却可以作为政策顾问,长时间地参与中美关系的发展(他肯定也参与了美国的其他外交政策)。最后一方面原因,则是他参与中美建交时尚年轻,且身体好,长寿是“常青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基辛格博士还是位学者型官员,学者的身份使他可以不断地思考政治关系,一直参与到美国外交与世界秩序的构建。

    二战结束至冷战结束,世界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可以说是美苏的对抗。而美苏对抗的直接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互相敌视。苏联要支持所有的国家发动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美国眼里,这就是一种颠覆政权的破坏。

    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结束,美国大获全胜,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制度被美国和平演变。此时的中国,也曾发生骚乱,但还是控制住了大局,不仅维持住了社会主义制度,还与美国达成谅解,争取到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机遇。

    苏联解体10年后,911事件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恐怖主义越来越嚣张,而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则更是恐怖主义的温床。当美苏争霸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歧暂告一段落,可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却又席卷世界,成了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

    不论是美苏争霸,还是参与伊斯兰国家的事务,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前有人调侃说美国是世界警察,刚开始我还不能深切的体会到,现在真是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

    美国做为世界上的头号大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是最强大的。而美国的理想主义情怀,让美国上到总统下到公民,都认为应该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那些美国认为的非民主国家里传播他们的民主思想,或对别国的政治制度指指点点。这就是美国的逻辑,我自己很发达还不够

  • 4、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听刘老师上一次讲课,有一个说法吸引了我,他说:自我的内容不是本体的、本来的,都是后来的,你从来不是你自己,你也从来没活过你自己,你只不过是你爸爸你妈妈等人的心理模式在心里的共同作用,你替他们而活着。听到这一段时,我有个疑问:既然无我?那么何谈父母?这种“无我”的观念还是蛮玄妙的,一来和佛教的业报轮回之说在表面上矛盾,二来实在不容易让人想通。衡量佛教诸派是否为“正信”的客观标准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其中,又以前两点“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最为根本,如果较真一下,真以这“四法印”为标准来衡量后来的佛教宗派,会吃惊地发现绝大多数的宗派都不是正信。因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根本否定人有永恒的灵魂的,而我们所熟知的佛教几乎无不说些什么灵魂转世、投胎转生之类的事情……n机缘巧合,马上就“遇”到了熊逸先生的《思辨的禅趣》,熊逸先生被誉为当代的“思想隐士”,他所写就的《春秋大义》和《隐公元年》,横贯中西、博览古今,并且详注出处和引文,世人多有不知其真姓名谁(甚至连力荐其书的罗胖,也从未知晓他的庐山真面目),但尽知他是一位严谨的著说者、学问家,让生性多疑的我立马拜倒在熊先生的案牍前,跟着熊大在禅佛的迷宫中想办法、找源头、站在高处往下看----以我对禅宗的零储备,看不明白,先撕开脑洞的一点点缝隙,让真知的阳光照射进来,观个热闹罢,哈哈!n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n禅宗学渊的复杂性、凌乱性,还真是小可非同!想要颉取“本真”,就如同在混沌的历史长河的污泥中探求清流,猛浪翻卷一阵阵拍打,模糊了五官,晕沉沉觅不到方向啊。先说禅宗代表慧能,他的六祖身份和奠基理论《坛经》(或称六祖坛经),首先就已经遭到胡适先生经过小心考据的质疑:早期的禅宗史其实是慧能弟子神会编造出来的一部伪史,慧能的六祖身份也是被连蒙带骗地硬捧出来的。这一结论,屌炸了天啊!不但挑战了人们的常识,还挪动了“信仰”这块奶酪,让充满信心的人们情何以堪???n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然而在《坛经》开篇就讲: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时,却令学生法海整理听讲笔记。就这不免令人起疑: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呢?如果我要学禅,该不该去读《坛经》呢?如果读了,那么,按照“不立文字”的

  • 5、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文明冲突”

    参考消息 今天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范围内并存的主要文明之间的冲突很可能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这一观点成为西方国际政治界观察后冷战时代世界主要矛盾最具影响力的论断之一。

    然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文明冲突论”也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在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看来,“文明冲突论”在看待文明时过分倾向于“你强我弱,此优彼劣”的二元对立角度。

    尽管9·11事件后,西方国家的反恐行动逐步指向极端伊斯兰主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异化为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博弈,这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亨廷顿的观点。然而,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乱局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祸不单行,全球恐情愈演愈烈,叙利亚危机、欧洲难民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吴思科指出,恐怖主义是人类公认的共同敌人。但是把恐怖主义同特定的宗教、特定的民族联系在一起,显然有失偏颇。面对这种局势,中国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特定宗教联系在一起。

    “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不同特色。我们讲的是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吴思科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形成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一整套思想、理论、理念、倡议,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冲突论”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吴思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我们基于中国方案向世界交出的一份答卷。五年来,从倡议的提出,到理念落地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他表示,中国与上述地区各国能够保持长期友好关系,秘诀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相互尊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中方着力坚持的原则立场。

    这一切,正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有关国际关系的著作,启发性很强,或者说可确认的预言性很强,

  • 6、 阅读秩序读后感

    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法律统领了一个国家的兴亡,法律成为人们奠定自我,养成良好素质的典范。法律究竟为何?法律又为何而存在?《阅读秩序》为你敞开疑惑之门。

    这本由苏力教授编写的一代奇作影响了何止一代人,无论老少,谁人敢对其说一个不字。秩序的存在本是为古代帝王更良好的管理百姓而建立的,随着时代一遍遍地更替,秩序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严格遵守,必须牢记的一个形象的词语。《阅读秩序》将古今中外,被时代掩埋的秩序与法律这两词进行了生动描写。之所以说此书高深不可测是因为这本书基本道明了秩序演变成为法律的历程以及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法律的异同,可谓将秩序与法律,古代与现代作出了相当的点评,并提出法律的存在给世界带来的深重影响以及真正服人心的法律的铸就。可以说,这本书就法律的发展而言相当于贯穿世纪,国际,人民。点明法律是人们内心本身善的体现,是人们都应该严记于心,作为人生典范而追逐奋斗的纲要。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恰有些反对法律,为自身利益知法犯法的这种违背内心善意的恶人。这些恶人或轻或重地挑战法律的威严,否定《阅读秩序》的基础。不用多说,这种人是极端危险的,他们勇于挑战法律,但却给无辜之人带来不可逆的伤痛与危险,从小偷小摸到杀人放火,为满足自身利益而终达到不择手段,残忍血腥的人生态度。对于这种人,法律就起到了它之所以存在作文的作用,对付这些恶人,法律成为了审判黑暗的武器,宣告罪恶的证据。不轻易饶恕任一个敢于挑战它威严的人。法律不光光有这么些作用,法律还是父母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关键,法律的存在首先教会了创造法律的人遵行善良的本意,接着,这些受法律熏陶的人们才会将法律传播给孩子们,一代代地传下来,法律被不断改良,人们也越来越相信法律的权威,人们开始不自觉地遵守它,呵护它。正如《阅读秩序》中所说,法律会渗透入人们的内心。并且法律可不是光摆着看的,法律伴生着惩罚,对于触怒法律的家伙们,可没一个好下场,所以法律不光光是文字,仍然是一个警示,警示那些企图给他人造成深重伤害的人。因此,法律保护着我们的生活,法律也为保护我们生活这一目的而存在,人们会碍于法律的权威而害怕惩罚,若是人人都能有这种想法,其他人和自己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全,人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可能也就只有在今天这法制社会人们才能过得如此安心,闲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法律能实现《阅读秩序》中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期望:一个没有罪犯,充

  • 7、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读后感)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同时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m.dhb100.com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因此,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葛梦缘)

    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罗韦力,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为时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www.dhb100.com/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决定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描写物理学的书,但是

  • 8、 《礼治秩序》读后感1000字

    近年来,中国一直把“法治社会”当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关于什么是法治社会、中国现在是什么社会的讨论络绎不绝。在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对《礼治秩序》的讨论后,我感受颇深。我认为当代中国是集法治和礼治为一体的人治社会。

    所谓法治,“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在法治社会,法律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绳,一切纠纷矛盾都要按照法律的标准进行裁决。相比之下,礼治指人与人的关系是以礼为依据,社会的运行靠礼来引导和推动。而人则是法治或礼治中都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法治和礼治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说,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是“人依礼而治”。

    首先,人治并不是“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的好恶是不可确定,也不稳定的。如果依照一己好恶来统治,社会必定会大乱,便不可能会有“治”了。我们平时对“人治”这个词的理解是有偏颇的,我们所重视的其实是在法治或者礼治中人的因素,比如法治社会中,法官对法律条文的解读,礼治社会中统治者对礼的解读。

    其次,人们对“礼治”的理解也是不全面的,一提到礼,人们往往只想到“文质彬彬”、“善良”、“文明”或“慈善”。然而,“礼也可以杀人”,比如军礼——杀人来祭旗,比如夫死妻妾陪葬的礼等。“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且维持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或者说是文化,就像中国乡土社会中安土重迁的文化使得迁徙成为一种常态一样。法治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维持它的力量不是文化而是国家权力。

    中国现代社会是从乡土社会发展而来的,所以现代社会有更多的礼治,而缺少法治。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一种文化的转变,是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当权者需要转变,广大社会人民也需要转变。当权者应该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地摈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礼节。广大社会人民也应该走出传统文化中礼的藩篱,敢于冲破礼治观念的束缚,使个人行为方式法制化。

  • 9、 《失控》读后感集:无序的秩序

    这篇文章来自凯文凯利的书《失控》的第三章:有心智的机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取悦有身体的机器和快速、廉价、失控。 在第二小节快速、廉价、失控中,这样写道:没有所谓的中央控制器来指导身体把脚放在哪里,或者跨过障碍时要把腿抬多高。实际上,每条腿都有权做些简单动作,而且每条腿都能独立判断在不同环境下该如何行事。 在这里,kk再次提到了分布式管理,同时通过快速、廉价我们也能够很容易看得到敏捷身影的存在。但对于我来说,感触最大的反倒是无序。一种正如我前面章节读后感中所写的自由,每个人都拥有的绝对的自由。

    正如我们所担心的,每个人绝对的自由势必将影响到其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安稳和发展。每个人绝对的自由势必将在某种程度上逐渐的将这个世界毁灭,从而等待下个轮回的到来。但仔细想来一切或许并不会如我想象的那般的悲观。 因为无序确实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和社会。但这仅仅是在无序的初期。当无序持续的长久的存在的时刻,终将形成一种无序状态下的秩序。 比如随着大家彼此间的掠夺,会发现最终的结果其实是两败俱伤,没有人从中真正的得到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于是乎,本来无序的掠夺者会逐渐的在无形中形成一种默契,放弃彼此间的掠夺,互相保有手中现存的食物、金钱、水、住房以及其它的赖以生存的东西。在此默契的基础上,周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形成一个以群体为单位的部落,从而通过一个群体的角色去掠夺其他的人或者部落。而同样,随着部落与部落彼此间的掠夺不止,最终也将认识到最终的两败俱伤,从而部落与部落之间又达到一定的默契。依次类推,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终将从一种无序的状态走向有序。 这种所谓的有序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中不断的摩擦而获得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它并不需要论证,也不需要外星人乘坐着飞船降临地球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我们只需要在长久的生命体中生活,足矣。

  • 10、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3000字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3000字:

    这不是一本小说,里面记录的都是真事。历史长卷的宏伟篇章里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但这些散落于历史缝隙里的碎纸片令我们隔着时空得以知道曾经的蝼蚁众生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最初是以下这段书评勾起了我对该书的阅读兴趣。

    “卜正民的非凡之处,在于他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故而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战时问题的隐晦性与复杂性。”

    “战争”这个人类亲手打造的极端环境真是考验人性的修罗场。无数平凡肉身被战争裹挟着无端端地化身为一个个恶魔、冤魂;天使、英灵-----

    当“战争”渐渐隐入历史,一些东西模糊了,而一些东西或许反而变得清晰了。正如卜正民本人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常都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去解读当时的历史。” 前者是坚持后代记住、后者是乐见后代遗忘。

    在中国,官方和民间都以不同形式确保民众对抗日战争保存着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油腔滑调、娱乐搞怪的方式也会令记忆失了真、走了样。 这份记忆的主旋律是江湖与庙堂的联合“抵抗”,副篇是为了保存实力的往大后方撤离, 至于汉奸走狗,那不过是其中几个不和谐的杂音而已。

    中国人当然无法“遗忘”而必须“记住”这段历史。但历史的真相并不全都取决于今人的一厢情愿。真相可能琐琐碎碎远不是那么高大上、也可能一反成见令人大跌眼镜。 对于一些细节,甚至官方或我们自己出于私心都未必愿意勇于直面。 这次,作为外国人的卜正民找了一个很小的切口深入进去,po出一段非常时期的人性篇章。

    我们无法洞穿“未来”——因受视野局限、谁都不具透视远程的慧眼。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评判就能不受局限束缚呢?显然否也。“抗日”强调的是“抵抗”——全民抵抗,亦谓四万万同胞齐心同抗日、国共两党联手赴战场。可打开尘封的史料档案,往往令人尴尬的真相就触目但不可回避的跳了出来。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当月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举世震惊。直到今天,围绕这场大屠杀的研究争论仍更新不止。而事实上在那之前,日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制造了无数烧杀抢刮、奸淫掳掠的惨事。

    当时这些地区的真实情况是:“代表正统的国民党政府弃城而逃;普通民众处于高度恐慌状态;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农村中大户人家武装自保;城镇地区则有日军联系地方头面人物,组成’维持会、’自治会‘稳定秩序。” 、“当日军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进犯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2-04-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22-04-17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09

  • 2021-05-0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2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3

  • 2021-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世界秩序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世界秩序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世界秩序读后感、2024世界秩序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