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 > 地图 >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2024沈周和虞山读后感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相关栏目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热门栏目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推荐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

(共 5890 篇)

  • 1、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

    谁在时光深处,等你

    朱锋

    济白水散文《沈周和虞山》讲道沈周先生蘸着养育他的家乡的水磨成的墨,画生他养他的家乡的水,那水上面的桥,那田野,那水村,那被无数的水分割成的奇形怪状的老渚和烟墩。其实,济白水的散文也是画的。不过,他是用文字画,用土地情结乡情画,用自然人文的理性来画。作者不仅是在画,他还在开花。如果我们把他的散文比作在花枝上结苞,绽放,并用暗色调作为背景映衬的白花,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勾勒出散文的文字线索,拱形回环的花瓣结构,错落于花蕊上。而作者那饱饮乡土情结的理性意识就像往来吹拂的东风,让整个画面都在画笔下,颤动着。那种压抑着的弹性的悲伤,呈现一种凌厉之美。

    一、拱形回环的花瓣递进结构

    作者首节劈面一个悬念式镜头往往是夏天雨后,它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里它作为指称,作者紧接着以黛青色绵绵脉脉暗示读者,那是山。然后笔锋一转,一个弹性的曲折,画至花瓣的顶端:我们那到处的水,对山,我自然向住之极。这个转折匪夷所思,奇异的张力效应在这里产生了为什么明明有山,却不见山?为什么山往往在夏天雨后才出现在作者的视野里?是因为云遮雾罩的独特地理风貌还是?作者这一部分虽是写景,却产生了戏剧性。这种跨文体通感是相当颖异的。接着作者将弧线回拨,回到花座的底部完成一个花瓣的白描以前是日日看得见常熟山(虞山)的(推翻假设,并非独特风貌)完成一个比较,今昔对比。同时让今与昔在花瓣的底部相遇。形成镜面映照效应。从这一点来说,作者前三节是文章的灵魂,而且作为整个文章基调的铺垫,制造了极强的艺术粘力和浓烈的对比色。也为后面游记的大花瓣与内层小花瓣的勾勒定下一个模子。在尺素上共同完成一朵花的水墨画。

    接着作者夫妻晚间散步的一个蓦然发现我们几乎就是同时叫起来:山,常熟山!啪地一声,打开最外层花瓣。而与之对应的内层花瓣便也同时醒目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稔熟之景以及书本之景,形成大小拱门,因不对称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这是在前几节笔下的陈述转向更细腻的镜头俯冲并第三人妻子作为见证人,以增加感受的外沿。从个人主观感受向众人意识客观的过渡。并由此托出本文的另一个轴心沈周。

    二、内外花瓣的对称与非对称

    在后文中,作者以沈周为画笔,又勾勒出内层花瓣的外廊,小拱形。隐隐约约地试探我们的心弦。外瓣与内瓣站着的今与昔,分别在镜头下与传说中,魔幻中与审视中,展开超现实的对话。

    第一、今之三水

  • 2、 《沈石溪梅里山鹰》读后感

    《梅里山鹰》读后感

    相信大家都养过小动物,像狗、猫、小兔子、小乌龟、小白鼠等等。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动物和我们人是一样的,有情感,有喜哀。动物和动物之间也有他们独特的交流方式,它们之间的友谊、亲情,是我们难以发现的。但从沈石溪伯伯的小说《梅里山鹰》中,我看到鹰的百般感情,令我一直难以忘怀。

    这本书主要讲了梅里山鹰金蔷薇在丈夫死后,主动承担抚养两个小雏鹰的重任。在残酷的大自然规则下,哥哥金追和弟弟烂灿两只小雏鹰只能活其一。但在母鹰金蔷薇的煞费苦心、精心培养下,两个小宿敌,变成了配合默契的好兄弟。

    初读时我感到母鹰金蔷薇是一个冷静执着、冷酷无情、铁石心肠的母亲,故事吸引我读下去后却有了不同的发现:原来金蔷薇为了使两个相互残杀的兄弟费尽了苦心,用了食物诱惑、大雨锻炼等办法,使水火不容的兄弟俩情同手足,在生死攸关之时,能配合默契、相互想着对方,成长为敢于战胜高山蝮蛇的两只雄鹰。

    由此,我想到了世间最伟大、最珍贵,有最平凡,但无界限的爱------母爱。如果说父爱是一座高山,为我们遮风挡雨。那母爱就是天降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没错,母鹰金蔷薇正是用好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耐心,历练了两只小雏鹰的成长。在这亘古不变,弱肉强食的规则下,我深切感受到金蔷薇作为母亲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劳苦啊!我眼前浮现出文中最为感人的一幕:金蔷薇已经两天没有捕捉到食物,为了孩子们不再挨饿,她冒着生命危险在人类的寨子中捕到一只鸡。回到巢中,自己把鸡爪、鸡头这些难以消化的部位吃掉,让孩子们去吃鲜美的肉。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小时候,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不舍得吃,留给我,却说自己不喜欢吃。那时我还信以为真呢!

    读了沈石溪伯伯的这本书,使我感触很多。其实动物和我们一样,有感情,有血肉。或许某些时候我们还不如动物,因为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这些爱,即使我们用一辈子去报答也抵不过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一半。虽然母亲的爱是你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我们还是要用心去报答!

    注:内容请关注专题

  • 3、 虞永平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

    每个暑假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看到的是老师们认真专注的姿态,你看到的是老师们积极热烈的讨论场景,你看到的是老师们用心伏案写作的身影。2015老师们依然热情饱满、满怀期待的开启了远程研修的学习交流。

    8月15日,虽然是立秋以后的日子,但是天气仍然俏皮的彰显着三伏天的热情,济南市槐荫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一大早七点刚过便陆陆续续来到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开启了研修的第一天。老师们开启电脑登录学习页面,再三确认自己的登录状态,老师们相互关心询问以保证同事们都能第一时间成功登陆不错过任何精彩的学习内容。

    这样紧凑顺利的环节与老师们无私的付出息息相关,8月14日,老师们在研修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全体来到幼儿园,进行班级班务的整理,让大家有一个舒适的研修环境,并且对电脑进行了再三的调试与确认。前期槐荫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领导也为老师们在研修学习中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老师们各司其职,电脑专长的老师为大家耐心调试电脑,经验教师向新教师悉心介绍研修这一活动。老师们当天下午确认好一切准备就绪才离开幼儿园。

    8月15日上午7:45老师们确认好电脑的正常使用情况,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到幼儿园多媒体大厅,开始了集中的学习环节,过程中老师们对专家虞永平的关于《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的讲座秉视倾听,认真记录,槐荫区教育局学前科的张昭华科长前来关心慰问老师们的学习情况,并向老师们介绍了本次研修的意义,同时对老师们提出了希望。上午的集中学习结束后老师展开激烈讨论,大家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种看法与观点碰撞,擦出更多思想火花。感谢研修平台,在这里不仅学到专家教授的经验理论,更是让老师们有一个思想上的碰撞,相信这样的学习收获是加倍的,有专家指引,有同行相伴,幼儿教育事业将会前程锦绣。

  • 4、 虞永平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作文

    第1篇:《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

    2016年的研修如约而至,幸运的我认真倾听了虞永平教授《课程意识和经验指向》的讲座,使我逐渐认识到“过程意识”的真正含义。虞教授说“幼儿园的课程不只是儿童端坐静听,更重要的的是让儿童去主动探索,交往,体验和感受”。儿童活动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我们老师要给孩子体验活动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才是孩子所需。

    我园是一处农村幼儿园,我们充分利用园内南面的一片空地资源,作为幼儿的种植园地,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种植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宝宝菜园”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不仅能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更能探索大自然中的神奇与奥秘。在充满神秘的菜园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许多蔬菜,还学会了画很多蔬菜。这天孩子们在活动室画蔬菜,有的孩子大声喊着:“我是白菜、我是白菜。我是辣椒,我是辣椒”兴趣特别的浓,我忽然想起电视里综艺节目中的娱乐游戏“蹲蹲蹲”,于是我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说:“我们来玩蔬菜蹲的游戏吧!”“蔬菜蹲?老师怎么玩的呀?”“我们还没有玩过呢,老师快教我们怎么玩的?”看孩子们的兴趣被吸引过来,我对他们说起游戏的玩法:“刚才我们都画了蔬菜的样子,都知道自己拿着的蔬菜名称了,看,我的是芹菜,我就说‘芹菜蹲,芹菜蹲,芹菜蹲完白菜蹲’(边说边有节奏的做蹲的动作)那么拿着‘白菜’的小朋友就要马上接上来说‘白菜蹲,白菜蹲,白菜蹲完xx蹲’,一边说还要一边做动作。”孩子们马上被吸引了,立刻找来好朋友玩耍了起来,一个好玩的户外游戏活动诞生了。而且以后孩子还自创了“蔬菜点名”等游戏活动,在区域活动里孩子有模有样的玩起了“蔬菜超市”的游戏。

    这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了收获萝卜,孩子掌握了拔萝卜的要领后,哼着欢快的歌儿,开始拔萝卜了。回到活动室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讨论着刚才拔萝卜的情景,我突然想到了《拔萝卜》这个故事,何不把这个故事编成一个有趣的户外体育游戏呢?我制定了活动计划,带孩子来到了户外“拔萝卜”的游戏,孩子们扮成兔宝宝,我做兔妈妈。来到了“菜地”后,孩子们马上说“妈妈,我们快点拔萝卜吧!”我一边应和着,一边说开始吧,一边做着拔萝卜的动作。我自顾自的拔萝卜,以为孩子应该像我一样拔,没想到孩子们自行找到好朋友,合作拔。还有的孩子一个拉着一个,像歌里唱的那样拔萝卜。我也来了兴致,握住心雨小朋友的腰,和他们一起拔萝卜,孩子们边拔还边唱“拔

  • 5、 虞永平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800字

    【范文一】

    我感觉自己很幸运,在刚刚走进南师的时候,就赶上了第一届学前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当时研一的自己很懵懂,在学科的边缘摸索,不知道哪里有路,更不知道刚如何去走。转眼,研究生生涯就要结束了,三年的专业学习是短暂的,对于一个跨专业进来的学生来说,我对学前专业的了解还太少,与其说三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不如说三年教会了我如何去学知识。

    如今,面临毕业的我们,有幸运的赶上了第二届学前教育学博士生论坛。今天论坛拉下了帷幕,和许多老师的同学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和其他的各式会议不一样,博士生论坛真正的为学术人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和切磋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学术高层人士的精心指导。我们的心灵一次次的被激荡,我们的思路一次次的被理清,新的问题又一次次的被激发。通过论坛的讨论,我收获的不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态度。透过一些小的问题,老师交给我们的是他们积淀多年的学术魅力。

    由于论坛期间其他工作的耽误,我只听了三场分论坛。仔细分析,我发现三场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中透漏着学前领域三个很有趣的问题:1、专业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2、专业发展内部的缺憾;3、专业发展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虞永平老师点评的专场,来自各个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报告了自己对学前教育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包括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农村儿童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造成的,是我们学前教育必须关注的对象。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点,要做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必须从起点做起。学前教育最初是从城市生长出来的,最早的学前教育研究也主要在城市展开。如今,学前教育研究的触角必须要延伸的更多儿童,只有缔造全民、全纳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学科发展才有可能完善。

    在孔起英老师和西南大学刘云艳老师点评的家庭教育专场,我看到了我们学前教育发展的内部缺憾。长久以来只重视幼儿园教育研究,而忽视家庭教育的研究,让家庭教育研究成为了我们学科的软肋。5+2=0(5天幼儿园教育+2天家庭生活=0)问题的存在,必须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齐头并进的发展才有可能解决。然而从这次论坛的参与人数的比重和论文的质量来看,家庭教育研究的确太弱势了,的确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关注。从学科内部的完善来说,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 6、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读后感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阿里山和武夷山的传说》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写了一个叫花珊的年青女孩,辛苦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身好功夫,为当地人民除妖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在以前的东南沿海一带,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山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生活着许多幸福的人们。但被一个非常凶狠的妖怪霸占了。十九岁的花珊看到了零乱不堪的村庄和流离失所的乡亲,发誓要为民除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她练成了一身好本事。辞别母亲,勇战妖怪。可是山开了(就成了现在的阿里山和武夷山),水来了(现在的台湾海峡),花珊和母亲却永远不能相见,分别化成了岩石和树木隔海相望。读了这一课,我不明白,老天为什么要让花珊看不到妈妈,妈妈看不到自己的女儿呢?山为什么要分成两半呢?为什么?是妖怪!是妖怪破坏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是妖怪剥夺了花珊美好的青春,是妖怪抢走了妈妈心头的宝贝。我恨死了那妖怪。我想:如果让我见到那妖怪,我早就打110了,可那时候没有电话。可是,我也为花珊的善良、勇敢、无畏所佩服。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为了妈妈,为了乡亲的幸福生活而不辞辛苦苦练奔本领,为民除害,这是一种多么无私、高尚的品质啊!愿天下所有人都不要再有苦难、离别,永远平安、快乐、幸福。

    四年级下半年我学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我很喜欢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的武夷山和台湾的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来了一个妖怪危害人间,美丽、聪明又勇敢的花珊苦练本领,决心除掉妖怪。就在妖怪被铲除时,武夷山断为两半,中间的沟形成了台湾海峡。花珊的妈妈盼望女儿回家,变成了武夷山上的一块岩石,而花珊因思念母亲变成了阿里山的红桧树。日月潭水就是花珊思念母亲时留下的眼泪。

    读了这篇课文,我不得不敬佩花珊的勇气与孝心,她竟然敢一个人去除掉妖怪。要是让我去除掉妖怪,可能还没遇上妖怪,就已经一溜烟的跑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敬佩花珊的勇气,而且,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有勇气,遇到困难不退缩。

    现在武夷山在福建,阿里山在台湾,这说明福建人与台湾人是血浓于水。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我们永远都是炎黄子孙!

    虽然这篇文章不引人注目,但在我心中,这是我们大陆人与台湾人和平相处的证据,证明了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山上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后来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把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山给毁了

  • 7、 虞永平幼儿园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

    研修是首歌,歌词中有你有我,收获是永恒的旋律,成长是最美的期待。

    教,就要研,那是持之不懈的追求,育,就要爱,那是恒久无欲的守望。尽管天公不做美,又一轮热浪来袭,但研修的我们依然热情而执着……

    “你幸福吗?”曾经一度成为网络热搜,如果采访一个小班幼儿,那他(她)很可能会问:“幸福是什么?”在昨天的讲座中,虞永平教授给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幼儿的幸福就是指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幼儿的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充分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

    心与心的交流,让教育更简单。我们不仅要“蹲下身来”,更重要的是“蹲下心来”与孩子交流,我不禁想起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我坐在孩子前面讲《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到好玩之处,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尤其是坐在我左前方的星媛正翘着二郎腿笑的前仰后合呢……

    “星媛小朋友,上课怎么能翘着二郎腿呢,请把小脚放好!”看到星媛的坐姿,我有点生气地说道。

    “老师,你也是这样坐的呀!”我低头一看,还真是,我也翘着二郎腿呢,当时我还真有点理屈词穷的感觉,但转念一想,既然做得不对,就应勇敢承认,也权当一次随机教育吧,我怯怯地对孩子们说:“对不起,老师错啦,老师以后上课要坐的好好的,请大家原谅我这一次吧!”孩子们听了都笑了,更有几个活泼淘气的孩子直接喊道:“好吧,我们原谅你了!”星媛笑的尤其开心,她早已悄悄地放好双腿,并自信地说:“我也要坐的好好的!”我想这就是最和谐的行为教育吧。

    幼儿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发展。虞教授说:“关注孩子的探究,让孩子感知自己的内心。”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耐心的雕刻,都会绽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天赋成功》里引用到的一个小男孩的诗:

    若你轻柔而又文雅地抚摸我,

    若你望着我并对我微笑,

    若你开口前先倾听我的话语,

    我便可以长大,真正地长大。

  • 8、 虞永平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讲座观后感二篇

    今天,我们大家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关于《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的精彩讲座视频。虽然只有半小时的讲座,声音也不够清晰,但它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借鉴。

    讲座中,虞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应回归经验;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的课程不是教材,而是经验的学习;课程就是做事”等理念。

    我想,老师要坚持观察,包括要坚持反思,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所教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做到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根据孩子们的现有兴趣、原有经验巧妙地提供与实施适合孩子发展的课程与教育,做到及时满足孩子的所需,使孩子的学习从原有的经验走向新的高度。

    良好的课程是幼儿幸福童年的保证。课程就是做事,让孩子快乐,做符合幼儿需要的事,做符合幼儿天性的事,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儿感兴趣的事,活动要多样化,让幼儿感受多方面的经验,做有挑战的事让幼儿不断做新鲜感。作为幼教工作者,要珍惜孩子们有限的童年生活,探索有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正如虞教授所说,我们不仅要“蹲下身来”,更重要的是“蹲下心来”与孩子交流。

    幼儿经验是从活动中得到的,有效的经验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讲座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不仅仅是教育活动中,幼儿准备过程中也是重要学习。教师的高明在于说少量的话,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说,幼儿可以建博物馆,减少等待不仅在排队中,区域活动中医院没人看病也是等待,浪费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制作药品……,这也是学习。

    虞教授让我们看到纲要真正的涵义,经验、课程有了新的生命,纠正小学化倾向,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我们任重道远。

  • 9、 读书模板:沈石溪的《梅里山鹰》读书

    梅里山鹰的习性是每次生下两只小鹰,两只小鹰其中一只会被挤出鹰巢从而摔死。但是,那只母梅里山鹰创造了奇迹,让两只梅里山鹰共同成长,一起学会飞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石溪的《梅里山鹰》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沈石溪的《梅里山鹰》读书笔记1

    它同样让人领悟到许多道理,而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文字优美壮观,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日曲卡雪山一带的美丽母鹰——金蔷薇。它哺养了两只小雏鹰,分别叫金追和蓝灿。按照梅里山鹰的生存方式,两只雏鹰只有一只可以存活。但金蔷薇不肯舍下任何一只心肝宝贝,下定决心要把两只雏鹰抚养大。但两只小鹰总是不停地打架,想方设法把对方置于死地,以便独享母爱。金蔷薇费尽苦心,用食物诱导、大雨锻炼等方法,才逐渐培养起两个孩子之间的手足之情。后来两只雏鹰一起成功地战胜了入侵的高山蝮蛇,还完成了独立的扑食。可以说,金蔷薇的努力没有白费,它造就了两只矫健的梅里山鹰——金追和蓝灿。

    事给我带来了三个道理。一个是母爱真伟大;母亲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我们应该好好地报答她。第二就是在集体中大家只有互相帮助,一起克服困难,才能创造美好生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滴水能穿石,功到自然成,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肯坚持、下功夫,奇迹就会出现。

    沈石溪的《梅里山鹰》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梅里山鹰》这篇文章,文章里有两只鹰,哥哥鹰叫金追,弟弟鹰叫蓝灿,它们由最初的仇敌变成真正的兄弟,让我很感动。

    在故事的开头,两只兄弟山鹰互相挤兑,谁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拼的你死我活,这就是它们的本性,妈妈为此很担心,可是她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趁妈妈不在,一只双尾蛇来袭击兄弟俩,不可思议的是两只山鹰竟然齐心对外,最后妈妈回了巢,帮组兄弟俩把大蛇赶跑了,从此兄弟俩知道了,彼此的重要性,学会了和睦相处,最后兄弟俩比翼齐飞,让妈妈感到欣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是多么重要,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和别人团结合作才能打败困难取得成绩,我们都知道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赫赫有名,她们每一次夺冠,无不是共同努力,同舟共济的结果。所以说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优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沈石溪的《梅里山鹰》读书笔记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梅里

  • 10、 虞人巷里的老屋读后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李秋沅老师创作的儿童小说——《虞人巷的老屋》。其中温馨感人的情节和如诗如画的语言,就像春日里的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金杏由于父母工作调动回到位于南方海岛的故乡生活。她用孩子纯真的眼光去探索世界,以淳朴而敏锐的心灵去认真感受岁月静好的温度。透过她清澈如水的明眸,我看到了睿智和蔼的爷爷,行医济世的奶奶,在误解中坚持自我的“肖仙女”,靠糊纸盒为生却活得优雅的阿憨奶奶,等待爸爸归来从青丝到白发的天送伯伯……这些平凡的人都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留下了不平凡的痕迹。他们的故事组成了一曲优美、深沉的时代奏鸣曲,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明亮悠扬,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情节就是金杏爷爷去世的场景。爷爷突发性脑溢血,住进了急救病房。在金杏眼里,“爷爷在心电图的机器里活着,是一道道起伏的曲线,在输液管里活着,是一滴滴下落的滴液。”尽管如此,金杏还是每天放学就坐在爷爷的身边,千万遍地呼唤着爷爷,她坚信爷爷能苏醒过来,一切都能回到以往美好的样子。可惜最后,爷爷还是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爷爷的葬礼上,我想金杏肯定会想起以前和爷爷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吧,一起散步,一起唱歌,一起看海……然而留给金杏的只有那份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所幸的是,坚强的金杏并没有一直在丧亲之痛中萎靡不振,而是继续积极乐观地迎接美好的生活。因为她始终记得爷爷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时间的珠子,在时间的尽头,都会再相聚的。”爷爷走了,变成了相框里的爷爷;金杏心中的爷爷,却依然活着。她没有遗忘那份深沉的爱,爷爷在她的心中甚至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可亲,更加强大。其实,爷爷一直住在她的心里,从未离去。

    在一生中,我们难免会经历生离死别。现在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剩几个月就要小学毕业了,即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诸多的不舍。有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我们班的几个女生在聊天。有一个同学说,真不敢相信眨眼间小学六年就要过去了,那么等我们长大了,会不会再也无法相聚了呢?是啊,三个月后,我们就要各奔东西,遇见不同的人和事。或许截然不同的境遇会让我们走上不一样的路,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或许现在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会成为未来的陌生人;或许我们中的一些人再也不可能相见;或许我们一起流下的汗水、泪水和欢声笑语都会被淡忘在记忆的边缘……未来有太多的可能,而近在咫尺的毕业已是

  • 2019-11-02

  • 2019-11-06

  • 2022-01-27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10-29

  • 2019-10-09

  • 2022-07-0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1-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1-08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3-03-16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4-13

沈周和虞山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沈周和虞山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沈周和虞山读后感、2024沈周和虞山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