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 > 地图 >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相关栏目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热门栏目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推荐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

(共 6439 篇)

  • 1、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

    《什么在决定新闻》的作者赫伯特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社会学家之一,对都市与社群、规划与社会政策、新闻媒体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什么在决定新闻》从新闻观察室研究出发,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闻业黄金时期的重大事件,通过开展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这四家美国主要的全国性新闻媒体的研究,分析新闻工作者该如何判定新闻的价值。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中的国家和社会,赫伯特在开篇就对新闻中的人物、活动、国家和社会以及国际新闻中体现的国内主题进行划分和归类,向读者提示了新闻是如何描绘美国的。赫伯特认为不论国家在新闻中出现得是否频繁,绝大多数国际新闻都可以被归为七大类别:美国人在外国的活动、对美国人及美国政策产生影响的国外活动、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活动、选举或其他政府认识的和平变迁、政治冲突与抗议、灾祸以及独裁者的暴行 其次,由于新闻播出的时段与杂志版面都相当有限,新闻从业者只能从繁多的新闻之中选择微小的一部分进行报道。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需要对信息来源有充分的了解,判定可用信息来源的适用性。书中强调了新闻从业者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拥有自主性,代表着这些权利等级中位居上层的专业人士阶层,并且出于他们自己对于良好国家和社会的希冀,去捍卫这一阶层。 虽然《什么在决定新闻》研究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但它在指导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判断,以及对更多的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自主性,实现对新闻的高考量的强调,对今天的新闻行业依然有很大启发。

  • 2、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

    《你在忙什么》读后感

    《你在忙什么》以幸福、压力、财富、情感、快乐为关键词,关注当下社会现状,针对现代人的思想误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世人打开一条光明之路。

    被这本书吸引,源于书的名字:你在忙什么?看完书名我也在思考:我在忙什么?为一日三餐?为孩子的教育?为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为了让家庭更加和睦?想来想去我也说不清道不明,也许这些都是生活中合理存在的目标与期许。

    这本书从佛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现象所包含的智慧,我被作者对人定胜天这个成语的诠释所吸引。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词是指:人在一定的努力或外物的支持下,一定可以战胜自然,改变自然,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它另一层更美好的意思:人心的安定高于一切。在作者的眼里人定胜天则是他所推崇的低贪生活,因为只有低贪,才能低碳。因为贪就是人心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内心不节制,就会引起更大的贪念。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不能免俗。在我们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在保证日常好习惯的同时,心中需要增加一点内心的主观意识低贪。在内心少一些攀比,少一些物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会让我们的内心平静。用走路、单车、公共交通工具代替开车,会减少碳的排放,腿脚动起来会增加运动量;用下班回家吃饭代替不必要的会餐,会增进与家人的感情,还会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合理,更利于身体健康;使用适合自己的物品而不是去追寻别人拥有并推崇的高价值生活,会让我们更从容,舒心。

    人们不停地追求各种各样的享受只是为了找寻快乐、幸福,然而真正的快乐是源于内心的。因为内心的欲望越少,幸福感就会越大,我们常常羡慕孩子无忧无虑,殊不知他们才是欲求最少的。此时的你正觉着生活乏味、重复,甚至有些迷失,那我们真的需要换个角度,去发现一些新的感悟。放下包袱,去完成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跟进的计划,陪孩子嗨玩一场,完成对家人的承诺,用调心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有效。

  • 3、 天生非此读后感:DNA,能决定什么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成长关键在于父母家庭和环境给他们的影响。很多时候,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它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dna。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天生非此读后感:dna,能决定什么,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的朋友不愿意生孩子了。无论是开放二胎还是收取单身税,都对这个群体没有影响,大家自顾自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猫狗双全才是人生赢家。

    当然我本人也是如此,在外人看来原因不外乎:

    养不起。

    更喜欢工作。

    不愿意承担责任。

    但这个群体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者,不生只是因为不敢生。换句话说,从小到大我们吃了很多苦,自认身上没有皇家基因等着继承,更担心把自己身上不好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未来不可控,人生不可期。

    然而儿童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家奥利弗詹姆斯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基因只能决定我们的外貌和智商,性格、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

    也就说,基因可以使所有人都掌握语言,但真正使用哪种语言,完全取决于父母和社会对我们的教育。

    奥利弗詹姆斯将研究和观点写在了他的新书《天生非此》中,他想告诉我们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如何打破代际遗传的魔咒,如何养育孩子。

    01

    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身边的朋友,一个人的三观一半来自于他的家庭和朋友,一半来源于拥有的知识和身处的社会。

    想进一步了解一个人去和他的孩子相处一下,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拥有怎样的色彩源于父母和环境的养育。

    三四岁的孩子招人喜欢,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世事所染,七八岁的孩子容易被人厌烦,因为他们毫不掩饰呈现出父母身上不被喜欢的品质。

    下面四种方式,是所有人难以逃脱的魔咒。

    一言传,你说他听,所有父母都喜欢孩子可以按他说的做。然而孩子喜欢的方式按你做的做,孩子拥有辨别能力,他们会判断父母说的和做的不同。

    按我说的做,而不是按我做的做只是父母的一个美好愿望。身教大于言传。

    第三种是身份认同,如果说身教是一种模仿,那么身份认同就是孩子通过代入父母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孩子将父母言行代入自身,并将其当做自己本身的一面。身份认同的根源是爱或者恐惧。

    最后一种是虐待,虐待并不单指身体上的虐待,冷暴力、嘲讽、威胁、恐吓、情感虐待等都属于虐待。虐待会开启绝望而强制的机制,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重要的成因。

    2014年的某天,25岁的英国模特皮驰斯 盖尔多夫被发现死于家中,死因是吸

  • 4、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团学活动发展中心主任 方珂珂

    多次研读过《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后,“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这12组词语24个字不停地呈现在脑海中。一个人要是想在单位中立足,必须掌握住“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的内涵,具备这些美好的品质。作为学校共青团的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将这些品质综合运用到工作中,以促进工作开展,更好为师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是要树立“忠诚压倒一切,生存敬业为本”的理念。忠诚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无忠诚,便无未来,便无一切!敬业是在集体的工作当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在单位中的生存法则。“忠诚压倒一切,生存敬业为本”的理念必须深入血液之中,深入骨髓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单位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绽放我们美丽的人生。

    二是与人相处要做到“五个相互”:政治上相互信任不猜疑、思想上相互交流不隔阂、工作上相互支持不旁观、失误上相互体谅不指责、个性上相互包容不揭短。做到这五点,才能达到与同事的友好沟通,才能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是“感恩、责任、奉献”要牢记心间。这不仅是学生工作精神,更应是我们人生的信条,做人应坚持的理念。“感恩于责任,报恩于奉献,在承担责任中感恩,在学会感恩中奉献”,我们应以此为本,为我们的人生着色。

    人生更多的是需要感悟,需要领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让我们时刻以《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一文督促自己、提醒自己,以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读后感——团学活动发展中心副主任 邵宏博

    《你靠什么在单位立足》一文从“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十二个词汇对职场人靠什么立足进行了详尽的诠释,虽观点看似平淡,却蕴涵着深意。同时也提醒了我,作为一名共青团的工作者,我靠什么在单位立足呢?这十二个词成为了我在高校职业生涯中的警钟。

    一要做到“三讲”,讲大局、讲原则、讲团结。作为共青团的工作者,肩负着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不光要在岗位上立足,更要在大学生成长上立足。因此要从团委工作的整体着眼,从全体同学的根本利益

  • 5、 夏日庭院读后感:我们在恐惧什么

    人生向来是孤独的,我们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又一个人默默的离开,这一条人生路充满孤寂,我们需要别人的陪伴。死亡从来不是可怕的,我们知识在畏惧遗憾。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夏日庭院读后感:我们在恐惧什么,快来看一看吧。

    在我的身边发生过三次死亡,一次是伯伯,其他两次是奶奶和爷爷。伯伯去世的时候我还在学校,被父母通知回家()参加乡俗吹丧典礼。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在家睡觉,半夜被叫醒赶赴老家,只看到一贯强硬的爸爸满脸泪痕地对我说,奶奶死了。我参加了丧典全过程,却只记得恐惧与害怕,每晚都睡不着做噩梦,只能刻意把奶奶这个人从脑海中抹去。直到爷爷去世,我看到爷爷生命流逝的过程,一个人上一秒还在喘气,下一秒就没了呼吸。爷爷那么鲜活的躺在那里,怎么会是死了呢。

    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死亡的含义。为什么理所当然的死亡,会让这么多人感到恐惧?我爷爷死的时候孤独吗?我如果现在死了,会不会有遗憾?能让我死而无憾的事情,到底会是什么呢?可惜我仍旧没能弄明白这些事情,也没能成功地把奶奶从回忆里完整地找回来。我们身边的人来了又去,故人老了又有新人诞生。我不知道他们故去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还是孤独的,正如我不知道当死亡逼近时,他们是满足还是遗憾。

    九月份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夏日庭院》,据说是日本中小学生读后感中出现最多的作品,后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我记得我看完后轻轻地哭了一场,脑海中显现出来的是我故去的、不敢被我正视的爷爷奶奶的笑容。

    《夏日庭院》这本书讲述是三个家庭有缺陷的六年级小男孩和一个孤独老兵的故事。男孩们因为对死亡的好奇,而决定监视一个看起来将死的老爷爷。孤独的男孩和孤僻的老爷爷之间发生了摩擦,从一开始的抗拒敌对,慢慢变得逐渐温暖。

    作者汤本香树实是日本作家、编剧,从学生时代开始撰写歌剧剧本,毕业于东京音乐大学作曲专业。 小时候因为偏见而疏远外公,却在最后一次交流中永远记住了外公喜形于色的面孔。由于讨厌那样的自己,汤本香树实试图将外公从心里抹去,却在二十年后遇到了和外公有着相似头型的人,又记起了一切。成熟的汤本香树实想与忘却的外公重逢,于是撰写了《夏日庭院》献给外公,同时也送给那些失去了某些东西但想找回来的我们。

    人生而孤独,我们需要陪伴与信赖

    我们生来便是孤独的,生命之路注定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完全程。但这孤独之路,唯有与人相伴,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故事中的三个孩子都是缺乏家庭陪伴的人,

  • 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想收获是什么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您也许正在阅读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想收获是什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想收获是什么(篇一)

    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因为人既是肉体,就还是物质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不过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真有疯的,可人家历史留名了,而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纯净有追求,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想收获是什么(篇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

  • 7、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你在追逐什么?

    你在追逐什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娱人愚见

    你在追逐什么?

    乍见这本书,第一反应是:风筝需要追么?看完书才发现,追风筝其实是阿富汗的习俗。任何习俗,都有其代表意义,但是追风筝在阿富汗代表什么,我们姑且不论。而,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追逐”什么?读者在这本书里又可以“追逐”什么,我想,这才这篇铺满文字的絮语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阶级

    阿富汗与我而言,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或者说是新闻联播上的一个特定名词。它曾经和“苏联”这个词紧密联系,后来是“塔利班”和“米巴扬大佛”,现在则是“基地”。这本书里,作者对于阿富汗的苦难刻画的耗费了不少笔墨,全书笼罩在一片巨大的悲伤里,像是深圳的回南天,湿漉漉,无处不在,让人喘不过气。

    当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跨越阶层的友情出现在这本书里时,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然而,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社会阶层分开,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总是并肩而行,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但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彼此分割。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断层,就像是牛郎和织女之间的那一道银河,无法轻易跨过。

    即使没有战乱和分离,在阿米尔父亲没有公开承认哈桑身份之前,他们之间的阶级差距也会成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阻碍。即使亲如兄弟,那也不是兄弟,中间还有一个“如”。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级固化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现有阶层上实现翻盘,那需要颠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们只要做到守成,就可以稳固在现有阶层上,而大部分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会做的更好,因为他们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起点不对等,造成的绝对是碾压式的优势。

    年轻人,趁着中国阶层还未达到完全固化的状态下,抓紧努力,超越自我,才能让你的子孙后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二、底线

    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我却很讨厌这一句,甚至为这句话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们看到的家庭暴力,大部分源自于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女人;所谓的子女不孝,几乎都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宠溺;而大部分欺人太甚,责任可能在于你毫无底线的一再退让。

    阿米尔对于哈桑的伤害,除了阶层带来的权利不对等以外,还有哈桑的从不拒绝。

    哈桑被强奸、被

  • 8、 《浅析时政新闻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读后感300字

    政治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考试将更加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要落实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提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而学习时政最好的资源就是观看新闻,通过播放新闻,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主要内容,分析视频所反映的问题,归纳得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闻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将生活和课本结合起来,赋予了书本文字生活化的气息,将书本中的文字通过新闻事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意识到政治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可以为政治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新闻延伸,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 9、 读《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有感

    读《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有感——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

    刚拜读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人生设计在童年》,真是感慨万千!他令我突然间发现,我差点就要错过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使我看到,我知前为止沾沾自喜的东西竟是如此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确了我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必须为之付出的努力。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现在,刻不容缓!

    童年,这个我们本以为尽情享乐的美好时光,竟是可以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及早的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立下职业目标,并且根据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所设想结果。我也曾怀疑,小孩子懂什么?我们怎么知道长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怎么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才?可当我看到书中一个个千真万确的例子和精彩细致的讲解时,我明白了,只有将工作经历与学历相结合,经历了长期的职业预备的人,才会被市场追捧、渴求。一个普通人,要成长为优秀专业人才、职业人士,一定要经过漫长的有职业目标的努力,经历长年累月的有针对性的磨炼,将学历与工作经历相结合,才会成为成熟的、可以迅速进入市场的人才。这个过程和磨炼就是一个必要的、很长的职业预备期。幼时的设计、长久的职业预备期,可使我们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地迈进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总之,从小确定下自己理想的目标,至少可以做到比那些绝大多数没有确定下自己目标的人,成功的机率要大得多!

    当然,为之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拿高倩(作者的女儿,24岁便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来说,她二年级时,就花一年多时间把一本200多页的数学习题集做完;上三年级时开始自学代数,并用一短短的一暑假时间,滚瓜烂熟地背下了一整本gre英语词典,她坚实的英文基础使她读高中时很轻松地选修大学程度的英美文学课;她还让他老爸“连哄带骗”地在课外自学汉语。从四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她做的最不寻常的“事儿”,就是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高中十一年级,她已经把大学微积分学完,上大学时免修数学。学业上的遥遥领先和登台表演的经历都让她具有领导才能,这种自我意识和自信使她在竞选社团组织的干部时频频胜出。学习音乐和舞蹈,令她有很多机会登台表演。从6岁开始,她就登上am大学奢华的大剧场舞台,从小得到了在公众场合表演的锻炼。这种锻炼为她以后参加各种比赛都不怯场打下了基础……她之所以如此的努力,是因为他有一个让女儿上哈佛、当律师的梦,而且自己心里明白,自己不

  • 10、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我在失去什么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我在失去什么 近来读了大仲马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从去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一瞬间突然想起自己很久以前买过这本书,只是从未打开,但那本只有一册,而眼前是厚厚的上下册。想来那应该是改编本,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眼前的厚度确实心里一惊打开后却发现从第一章就是大段对白,很容易读了下来。 情节动人,语言形象鲜明,让人止不住一路读下去。然而当故事发展到法利亚神甫出现,突然感觉变了之前章节的连贯一气呵成,在法利亚神甫出现后,尤其是两人相遇后对他种种神通的介绍,突然有点不愿接受。分明是小说,分明知道是浪漫主义小说,分明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丰富想象力和紧凑诱人的情节,可是还是忍不住想:如果在现实社会里这根本不可能,怎么会就有这种神人,怎么会就那么快学到那么多渊博的知识,不幸的人没那么幸运就会遇到救兵,成为伟大的人,一切顺利的执行下去。不得不又一边提醒自己,这是小说,不等同于现实。 看下去。不得不佩服作者充沛的活力,丰富的象形,故事让人不自觉联想到中国武侠里一人误打误撞遇到一个神秘莫测的老人,并虔心以待,岂料这人竟是武侠高手,并在这高手死前获得帮助得到独门秘籍和他全部内力,于是成为众人景仰、年轻有为而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高手,君子。甚至涉及的地点景物更加广博,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交错更具有广阔视野,于是一边为之赞叹觉得这一切迷人同时却会在心里暗暗想,不真实。 原来曾经喜欢的英雄,恩怨分明、善恶有报都已经渐行渐远。更确切的说,现在观念里仍这样的期待,却不再如以前好人、坏人泾渭分明,更没有满腔热血和愤怒,不会大嚷着那些都是坏人,让他们都去毁灭吧。因此对于大仲马文中恩怨报应、热烈的感情会羡慕,也带着几分赞赏,却不会真的进入到内心了。 是一点点成长,成为所谓的现实吧。知道人应当带有美好期待,拥有想象能力,拥有除了物质世界外的丰富精神生活,不能那么俗。可就是美丽的期待也是有限度的,会参照可实现性来设定,此外不过是关于生活,即使被好友骂做太理想化的想法也不过是远离喧嚣吵闹,随心所欲的享有自己追求的快乐自由,而不是这种跌宕起伏,需要毅力与智慧坚持的传奇故事,甚至觉得这更加不靠谱。 有时候,看到某些情节,会微笑着想:作者这种想法挺孩子气。换言之,即使作者阅历再丰富,思想再广博,表达技巧再成熟,还是会觉得故事是离奇的,主人翁的奇妙遭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3-04-18

  • 2019-10-11

  • 2021-07-27

  • 2019-10-09

  • 2023-01-11

  • 2019-11-12

  • 2019-09-19

  • 2023-06-27

  • 2023-02-05

  • 2019-09-19

  • 2023-06-03

  • 2023-04-12

  • 2019-09-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6-01

  • 2019-09-23

  • 2021-08-04

  • 2023-02-07

  • 2023-01-19

  • 2023-04-14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1-04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2024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