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 > 地图 > 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

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

看莫言的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在这部小说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得益于莫言回归了纯手工写作,读此书的时候,思路酣畅淋漓,画面感十足,写到兴起处,甚至有种脱了缰的野马般的感觉,激情奔放,跑题万丈!我甚至一度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才能写出来的作品,嗯,当然是开玩笑了。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明明这么适合做电影剧本的作品,却没有导演敢接手的原因吧,这剧情实在是太魔幻了,也许只有CG动画才能表现出来。

小说延续了《红高粱家族》的大河式家族史诗,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透过六道生死轮回,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揭露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与矛盾。有人说故事尾声稍显仓促,但我觉得,从驴、牛、猪、狗的轮回过程就已经充分描述了西门闹从人到畜生的心态转变过程,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再到猴子和大头婴儿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无需再多说了,炫技并不是莫言的目的,小说的主题和含意才是他想说的:生死疲劳,何须六道?不管是仇恨还是执著,爱情还是肉欲,终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在生死面前,都不再值得一提。

我也不禁反思,究竟对我来说,除了生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Shawnie心靈雜誌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用轮回讲故事_《生死疲劳》读后感心得体会


用轮回讲故事——读《生死疲劳》有感心得体会

莫言真是个了不起的人,跟踪我西门闹七世轮回,就为讲一连串让人将信将疑的故事。可是我得感谢他,如果没有他,我西门闹一世英明就随流水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口若悬河,讲故事的本事很是高明,完全能调动看故事的人的情绪。在第七世我终于如愿转世为人,却又是个怪胎,世间匆匆走了一遭,十几岁就一命呜呼。但我却再也不愿堕入轮回了,七世的桑海沧田,让我渐渐看透了这滚滚红尘。逃离了轮回之门,却不知将归何处,所以就在混混沌沌之中漫无目的地漂泊。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觉得“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虽有七世轮回,却总是绕着西门屯糊里糊涂地转着圈圈,我决定走出西门屯,走出高密县,畅游大好河山,追逐大千世界。我最好奇的就是,莫言究竟是经过了怎样的训练,竟然练就了这样一颗脑袋,这样的一张嘴。所以我首先就追寻着莫言的求学道路,想去窥见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公元2050年,我到达了北京师范大学——据说莫言曾经在这里学习过。虽是一所百年老校,面积却十分有限,所以即便是在假期,也显得十分拥挤。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却找不到莫言学习过的痕迹,正当我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傻小子在读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终于找到与莫言相关的东西了,这让我感到十分兴奋,情绪一下子从马里亚纳海沟冲到了珠穆朗玛峰。更让我感到兴奋的就是,这本书好像就记述了我七世轮回的经历,我要看看这些人看了我的经历有什么样的反应,情绪简直就冲出了大气层,到达了开普勒—452b上。拘说这个小说还是蛮火爆的,但是这却是我第一次发现有人在读,所以我必须好好观察一下。

这小子自视甚高,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所以莫言在小说中用的各术手法,他都看不出来;用到的理论,他也一无所知;更不要说那些优美的词句,他根本不能发现——这肯定让莫言感到很伤心了,就像是自己奏了一曲美妙的乐曲,最后发现那个站在前面痴痴呆呆的听众竟然是个聋子。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他的一个长处——他虽然不会读故事,却十分喜欢看故事。在看故事的时候,他似乎总是在告诫自己“不可信,书中的故事是不可信的!”,所以在读书的时候他总是摆出一副冷眼旁观的态度,斜着眼睛似乎洞悉了书中的一切玄机;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很久,他就会情绪非常激动,甚至呵呵地笑出声了,甚至有几次还看到他在偷偷地抹眼泪——不知道是因为他是个外强中干的理性主义者,还是因为莫言的讲故事水平太高。反正在读书的过程中,他的表情十分丰富,喜怒哀乐几乎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过。读到最后,他竟然忍不住一直在抹眼泪,全没有了那副高冷的表情。殊不知天道轮回,虽然书中的故事看似夸张,却也不过是必然的事情,他竟然还在为必然的事情流泪,真正表明他只不过是个理性主义中的伪君子,是个稚嫩的毛头小子。不过,正因为他是个毫无心机的傻小子,心就像水(当然是在被污染之前的)一样透明,所以我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他内心的小九九和情绪的变化——这也是他另一个可爱的地方。

其实《生死疲劳》这本书并不是他自己发现的,而是另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了之后他才知道的。在他读这本书之前,也没有看过莫言的书——这真是他的损失,这么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他竟然几乎不知道,可见他真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不过在知道了这本书的之后,他很快就投入到了看故事热闹之中,上课看、下课看,白天看、晚上也看。在最开始的时候,他或许就深深被我的坚忍不拔、视死如归打动了,但是他仍然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对我在阎王殿的伸冤行动表示鄙视。觉得我就是一个死缠烂打、蛮不讲理的家伙,虽然在身前做过一些善事,但是也没必要如此夸耀自己呀;更何况作为富甲一方的地主,帮助穷苦百姓就是分内之事,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所以他虽然敬佩我的勇气和韧性,却瞧不上我,甚至在我投生为驴的时候,感到十分解气,几乎就要拍案叫绝了,并且还在暗暗地歌颂阎罗王的英明神武。在他意识中,觉得驴前面一定要加个“蠢”字,才能符合现实情况,不过这个家伙从来没有接触过驴,就如此莽撞地下结论,真是幼稚。但是他并没有得意很久,因为他发现我虽然转生为驴,却有超出平常驴的智商,并且依靠自己的智商在西门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感到不可思议,觉得这完全是莫言在瞎拍脑袋,甚至觉得自己以前不读莫言简直就是英明的决断。不过,虽然他对转身为驴的我也有成见,但在内心却被这个故事悄悄俘虏了,所以他坚持读了下去。在这里他非常敬佩单干户蓝脸,觉得他是自由的斗士;他也十分喜欢我的原配白氏,因为她的气节和忠贞——可见这小子也是长有反骨的,只是生性胆小怕事,所以不怎么表现出来。更难得是,在读到大炼钢铁、大饥荒的时候,他竟然出奇的平静,他没有觉得震惊也没有觉得荒诞,可能是他对这一段历史——对,在这里他没有把书当小说看,而是当历史对待的——通过某些渠道有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印象,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平静。但是我知道,他并没有表现得那么平静,他的内心也是波澜起伏的,他从心眼里觉得那种种活动是集权的结果,是个人崇拜的结果。所以他虽然觉得被批斗者可怜,却也不憎恨批斗者——我不由得要为他这份超然点个赞。在他看到我成为县长的坐骑的时候,他感觉我的命运还是太好了,对我的成见再次战胜了他的悲悯情怀,但是当他看到的瘸腿之后,看到蓝脸和我的互动之后,他几乎彻底忘了对我的成见,他忍不住要流泪,他被我和蓝脸的情谊深深震撼了。不过对于这样起伏不定的情绪,我有时间也捉摸不透,感觉他的脑袋就像风一样。

在我被饥饿难耐的相亲分尸而食的时候,他甚至表现出了一丝丝的可惜,但是他很快压抑了这种情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相食”的事情都时有发生,更何况是吃一头驴?好在我并没有因此就消失,而是很快就转生成了一头牛——这小子从小就和牛打交道,所以当他看到我成为一头牛的时候,他忍不住咧嘴笑了。我知道他回想起了小时候陪伴他的老黄牛和小黑犍,那是他童年美好的回忆。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被我打碎了——因为当时的主人蓝脸,这个斗士的战斗越来越进入白热化,而我也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或许觉得我最终会背叛主人蓝脸,但是我终于还是没有屈服,就在蓝脸被迫“众叛亲离”的时候,我坚定地站在了蓝脸的一边,这一举动也为我赢得了那傻小子的尊重,甚至对我有种肃人起敬的感觉——他的表情也让我觉得自己忍受的无情鞭打,是值得的。而他却陷入了对人性的怀疑——金龙的对立他觉得还情有可原,但是解放的“背叛”让他感到不可思议,血浓于水的亲情怎会如此脆弱?那是他没有体验过那种疯狂,所以才会有那种幼稚的想法。千万不要试着考验人性,很多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经得起考验的人性,那都是闪闪发光的。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1000字


这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被称为第一部全面解说西藏佛学智慧精髓,直面死亡,展示一种神圣技术的伟大著作《西藏生死书》终于看完了。?这是近年来我看的第一部佛教文化技术类书籍。其余时间我都在看小说。

合上书本,心里总觉得有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谈起。

这是本好书,我笔拙无法形容出她有多么好。但我知道以我目前的智慧和对西藏佛学的肤浅了解来看这本书是太糟蹋她了。因为对佛学和西藏都陌生,书中许多佛学常识及细节我都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有些内容更是直接跳了过去。?

谈谈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她让我感到温暖慈悲平和,沐浴此书仿佛给一贯心气浮躁的我注入了一针安静剂;她让我学会思考,更加淡定的对待得失,尝试和过去和解,放弃执着和焦虑,因为我们执着的对象,本质就是不可执着的;她教我正视自己,理性看待伤害和痛苦;因为,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关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她是一本可以也必须反复多次阅读的书本,她告诉我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是爱和知识、慈悲和智慧。她就是充满平静、能量和美的巨大世界。?

再说说细节。

这本书的作者美籍藏人索甲仁波切从他自己在西藏跟随现代藏学最重要的上师生活学习的所见所闻开始,介绍藏传佛教如何看待死亡,生命,心性,轮回,转世,中阴,以及如何禅定,学习掌控死亡,帮助临终关怀,如何理解重生,转世等。书中详细说明了死亡的过程,将轮回分割为四个中阴(自然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受生中阴)。通过对于这四个中阴的了解,让我对轮回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从内心开始相信六道是有轮回的。

书中提到,人的身体不过是灵魂的暂时寄居体,不必要去对这个寄居体做过多的修饰,好比路人住进旅店,有谁会对自己住的旅店进行装修的?所以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在此就显得很渺小。身体终归耗尽,但是灵魂却能永恒,只要相信,精神的力量将无穷大。

在第十一章讲述临终关怀章节中,索甲仁波切用词诚恳,用情至深,传授他的施受法,教人们如何从一个临终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同身受,去帮助临终者接受死亡。整本书看完后,以前在文字形式上凭个人的理解和想象的一些抽象轮廓形成了比较清晰的一个点。

谈到写此书的目的时作者说,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用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这就是真正的慈悲心。

我请我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对于死亡,我们该如何思考?传统的思想里更多的是活着的人无法面对和接受死亡。其实,不管我们经历什么,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逃避是不可能的。如果逃避,日后你将更加痛苦。对于不信因果轮回的朋友们,依然可以去阅读此书,了解些藏传佛教知识,学习如何正确理解生死和无常。我相信看完此书的人都会开始从生命的角度认真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未来。?

因为身体终归耗尽,灵魂却能永恒。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读书之《西藏生死书》读后感2000字:

脑子断片了一个多月,只因为看了这本书带来的风暴太大,太烧脑了。一下子好像了解了很多自己从未了解过的知识,可是又说不清写不出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

我在最近看的书《西藏生死书》里看到:人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意识是内心,是灵魂,意识这种东西自己都不是完全了解。就像那句话:“自己”这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小时候就梦想自己长大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要到一定的年纪才能写点什么东西出来。写作就像是停下关照自己的内心,然后再一点一滴剖析写出来。过程就像切洋葱那样,要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每个人都有害怕面对自己的一面,想逃避的一面,像我这种畏畏缩缩的风格,不想直视自己内心想逃避自己的人,有很多想写的题材,可每每一想到自己的内心就放弃了。我的脑海里有两个我整天在吵架,一个乐观积极什么都好奇有兴趣,一个消极负面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未知的是什么?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

罗嘉良版的《卫斯里》,猫星人寻找的未来金属,说人类看了会接受不了精神失常。那是什么?是不是说猫星人能从多维视觉看人类,而人类生存在三维的空间里看不到四维以上的世界,而这个未来金属有可能可以让人类看到未知的多维度空间。

《星际穿越》里,男主在外太空找到五维空间,在五维空间视觉看到自己的书房,想通过一排排书编排出来的密码,告诉女儿让她劝当时的自己不要走。

《寻梦环游记》里,男主亡灵节误闯到另一个世界里,活着的世界的人死后去到的那个世界。

人类看到会失心疯的世界,有没有可能是不是多维空间重叠在一起的世界?

宇宙多维度空间跟佛教轮回理论有点相似。至少两者都是探讨意识不同形态不同空间不同的存在方式。

佛教里人死后的意生身能看见所有人,而人却看不见它们。

而宇宙暂时被人类发现到十一维度空间,人类是活在三维空间里的生物,四维以上的生物可以看见我们,我们却看不见它们。

有没有平行时空?也可能有。可能是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可能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时空,也可能是我们梦境里的世界。

小时候看西游记,很相信人有前世今生来世。可是慢慢长大,科学知识告诉我们那些说法都是迷信,人只活一次,只有一辈子,人死了就消失了,读书笔记什么都不是了。一想到这一点,想想万一将来有一天自己即将老死或者病死的时候,自己没有自理的能力只能躺在床上等人照顾等死的时候,想像自己即将死去、会像没用的垃圾被清理掉,那是一种多么恐惧的心理。

而在佛教里人的存在是什么?是意识存在,意识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灵魂。是意识寄居在我们的肉体里,是我们的意识控制着自己的身体,用这个身体来完成自己意识想要做的事情,可这个生命体结束了不代表这个意识的死亡。

有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正因为无形的意识,可以得以寄居在人体里,有七情六欲,有三毒贪嗔痴。我们就像千年修行的白蛇想变成人身,尝遍人间滋味。可是得到人身之后,才发现人身可以为所欲为的事情太多了,而意识又太容易被自己所在的肉身带来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凡尘俗事困扰。

以至于我们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的潜意识,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所以常常逃避自己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只想贪婪地拥有更多只能暂时拥有的东西。

读到这里感悟到这一点,心里不禁对修行之人心生敬佩。大家都拥有人的身体,可以尝遍人间各种滋味,可是他们却甘愿放弃种种凡尘的快乐,一心修心,修意识,修灵魂。

《西藏生死书》里讲到中阴,中阴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之间的“过渡”或“间隔”。

我们可以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这就是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

临终的“痛苦‘中阴

法性的”明光“中阴

受生的”业力“中阴

此生包含生与死之间的整个过程。

人体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决定的。通过五大,我们的身体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当它们分解时,我们就死了。

在受生中阴的阶段,因为心已经不再受到这一世肉身的限制或障碍,所以”受生“到不同道的”机会“是无限的。这种中阴有外”存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

因为过去业报身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仍然历历如新,就会形成“意生身”。意生身可以看见其他的中阴身生命,却无法被活的生命看见。

人死之后意识进入下一个轮回之间的中阴期,即是意生身的存在时期,是不是宇宙其中一个维度空间?而之后要面对的佛教里定义的六道轮回,又是不是宇宙多种不同维度的空间?

意识最终什么时候消失?

《寻梦环游记》里,在猪皮朋友消失了以后,埃克多告诉米格:他被人遗忘了,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米格问那他去哪里了,我见过他,我记得他。他说: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

埃克多说的终极死亡,是指意生身在它存在的空间消失了,然后又进入轮回或者又进入下一个维度空间,继续以其他形式存在?还是说这个意识在宇宙里永远消失了?

我暂时还没有信任何教派,对于此书讲述很多对于修行高深莫测的东西,我还没有能力参悟。我只能浅薄地把我看完此书后结合自己了解过的知识,做一个梳理,整理出一个思路。

对生命,对灵魂,对自己的意识,我会更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珍惜来之不易的此生。作者:曾玉玲

读《生死无尽》有感3000字


读《生死无尽》有感3000字:

每一个人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踏在岁月的长河上,一点一点地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灵魂的不断升华,直至死亡。没错,我们人类的终点站就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逃避这个问题,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未来,谈论国家美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始终会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没有所谓的“未来”,我们迈向的,一直是死亡。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受挫的时候,在我们心灵平静下来的时候,在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我们都深思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梦想,梦想是为了什么?梦想是一种渴望。而渴望是人的一种欲望,是一种灵魂需求。那么再进一步,灵魂为什么要有需求?我想,是为了填补寻求为什么活着而不得的空虚吧!人,总是得要有一种信仰,支撑着他过活。因此,有人说活着为了家人、责任、奉献……

《生死无尽》中讲述的就是余德慧教授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他迈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说,年轻时迷信【科学】,对看不见的【精神】置若寡闻,当时研究的是“没有心的心理学”,那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知识游戏,拯救不了生命的烦忧。后来他慢慢转向,开始安静地看人,而这几年他更走近安宁病房去,看尽生死之间的各种故事,对生命、对死亡、对人的心灵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书中,他探寻活着的滋味,也思索善终的真意。他谈童年记忆中的雨声、谈安宁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谈虚无洪流中的心灵之光、谈潜意识和梦境,他引用卡缪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托尔斯泰的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佛学及禅学经典……借此告诉我们:生死之间没有边界,过去和未来也在此刻的瞬间。生命是以“我们”作为起点,而不是“我”。人活着是跟其他人紧紧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广阔世界的一种皈依与返回。生命宛若似水年华:所有的快乐、悲伤、圆满、缺憾,以及瞬间与永恒。不需要可以拥有什么,重要的是去品尝一切。

读《生死无尽》,与其说像是在与智者说话,不如说是思想汇入了奇妙的海洋,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谈及活着的问题:我们不愿意对生命说谎,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本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活着。最本真的态度是把“活着”当做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后半生还很长,不用着急,每天都虚度着岁月,消磨着时光,似乎对于我们来说,这一辈子依旧是缓慢的时序。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把死亡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知道活着。我认为,我们偶尔也需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对活着提出“濒临”的对策,也就是将生死的界限抹掉,在任何时候的瞬间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死亡和存活的同时存在。若喜,则生死同喜;若悲,则生死同悲。活着,意味着瞬间生命出现与死亡。此生,真的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秒我们还存活在所谓的世界上,可能下一秒,我们就是面临死亡,死亡和存活是并存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在活着里的死亡,太过热切于活着,最后总会被证明是一件蠢事。就像是古代帝王总想寻求永生,千秋万代,最后不过是从云端摔落,跌得遍体鳞伤,虚梦一场,化作一抔黄土罢了。

我们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次死亡。就如书中讲到,现世的活着,是基因不断组合中,一刹那之间形成的一个暂时现身的东西。我们刚好存在同一个时代,不过是意味着我们彼此曾在此世的相同时间共处,我们有了同一时间的游戏。我们彼此因为机缘而联系在一起,我们恰好在同一时间而存活,因为血缘,即基因的亲近,我们依赖着父母和亲人,因为某种情感的共鸣,我们和其他人有了解不开的丝丝缕缕,因为灵魂的触动,我们会爱上一个人。似乎,我们接受了这个世界规则,不知道是谁灌输进来的,是谁规定了法则,我们得不到答案。我们只是一昧地接受,我们的一生:诞生在世界上,学语言,学走路,学会自理生活,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等待死亡。我们似乎绕进了一个怪圈,以至于我们走走停停,看不清终点,看不清世界的本质,把生命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沉溺或哀怨,等待一个神明的救赎。

细思,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看了一半的书,有多少买了又不穿的衣服,有多少丢弃在回忆里的悔恨,又多少次曾在寂寥的夜晚忍不住埋进自己的臂弯,止不住心疼地抱住自己……心中仿佛追求着什么,却又空荡荡的;想抓住什么,滑过指缝的却是挽留不住的似流水的无奈。于是,尽管我们常常被一堆物质包围和亲朋好友关心,但依旧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孤寂。读书笔记每每到这,我们总会分外想珍惜大雨中为我们撑伞的人,帮我们挡住外来物的人,在黑暗中默默抱住自己的人,都自己笑的人,陪自己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自己的人,陪自己哭过的人,在医院陪自己的人,总是以自己为重的人,带自己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自己的人。我们像是渴望触碰太阳的人,想紧紧地拽住最后一根稻草,企盼着如冬阳般的温暖可以救赎自己整个灵魂的寂寥。不至于彷徨,不至于无措,不至于迷失在人流中。

当某天,我们第一次遇见死亡,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不再是影片中寥寥几个片段时,那会是我们第一次看见揭开死亡的面纱。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有着深刻共鸣的亲友,我们会被悲伤和无助淹没,会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隔绝灵魂的墙,是如斯可怕的事情,让人可恨又无可奈何。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交际不多的人物,我们会对死亡视而不见,认为不过是世界又减轻了一个人口压力罢了,在葬礼上,我们依旧笑看岁月,谈论下次放假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两种情况相同的是,逝去的人,终将会被我们遗忘。是否真是忘川河的神秘威力,抑或是孟婆的巧思造就?于是给予了我们一个可笑的理由——我们要看向未来,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什么是未来?我们从未拥有过未来,我们拥有的一直只有现在!

人性,或许,本来就是冷漠的代名词。只有在面临自身危险的那一刻,才会真正去碰触,人,不得不死亡的事实吧!我们总是兴味地注视着某些事物:子女、事情、工作或者休闲。每个人总是在某些频道里生活着,一个他愿意驻留的地方,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以及他愿意与之相与的人群。

但是,我们逃避不了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某年某天某刻,也许是嗅到一种熟悉的气味,也许是听见同样的台词,也许是经过某个地方,我们仿若脱离了世界的喧嚣,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脚尖延伸至心脏,充斥着自己的感官,唤醒了自己沉寂许久的灵魂,回顾自己走过的时光,恍然如梦。有人曾经比喻过,人生不过是梦一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恍恍惚惚间,有时我们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夜梦里,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剥掉堂吉诃德,我们什么都不是。昨晚夜里,梦见我听人们说话。有人说很悲愤,有人说很诚挚。我问,为什么这样说、那样说?人们回答我,如果我不这样说,我就没有我‘这边’的感觉,我‘这边’的世界;如果你不那样说,我就没有‘那边’的感觉、‘那边’的世界。我说话是我的世界。你可以赞美我的话、我的世界;你可以诋毁我的话、我的世界;如果你连诋毁都不愿意,你根本连我存在的世界都不肯承认。你完全没有资格这么做,做人就是活在世界,就是说话”,也就是说,余德慧教授认为,人所生存的文化层正是人作为“堂吉诃德”的所在之处。梦境是粗糙、原初的心,只有从梦境这里,我们才脱离文化层的制约,反身看到文化层在我们的存在之中。

时间就是活着。我们在时间里头,而不是在时间之外。作者:庄镇凤

相信《《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死疲劳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