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尚书观后感 > 地图 > 尚书观后感,2024尚书观后感
尚书观后感

(共 6112 篇)

  • 1、 《尚书》读后感

    《尚书》读后感

    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尚书》文辞尽管古奥,但是如果你对照着注释,仔细思索,反复诵读,还是能够粗粗地读通一部分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理解。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尚书》之后叹道:我只读懂了一半的《尚书》。 长期以来《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着重于义理训诂。而一些史学家则将其当作史书看待,正如“六经皆史”的口号,虽不至于“六经注我”的程度,也成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材料。 其中也有一些是不能直接用作史料的,古文经部分引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过今文经中的《周书》诸浩则珍贵无比,基本上可以当作信史征用。经过千百年无数人的考证,依然根基稳固,另外,它的可信程度在不断的出土青铜器佐证下,得到进一步确认。比如《利簋》就能证明《牧誓》“甲此文来源于网络朝”的记载是正确的。 更为可贵的是它们(包括《费誓》《吕刑》《秦誓》等)记载了西周尤其是周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可靠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华夏族千年一贯的民族心理(比如儒学等)几乎都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变革中找到回溯点。 许倬云先生曾说:“有关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远为贫乏。”(《西周史》前言)要了解西周时代,必须读《尚书》。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

  • 2、 尚书读后感

    本网站为您精选了一篇非常优秀的“尚书读后感”文章,欢迎您浏览本页的内容。读后感,是对书中所阐述的道理或思想的领悟和感悟,在读完作品后,内心激动的情感会持续久久。在写读后感时,需要着重阐述那些让自己震撼的部分。

    尚书读后感【篇1】

    有什么是你拼尽一生所守护的?

    俗话说,唯有诗和远方不可辜负。那么对于伏生而言,则唯有《书》与讲《书》不可辜负。战火的响声,淹没了他的叹息;兵车卷起的灰尘,掩盖了他护书的身影。岂不叹,楚人一炬成焦土;岂不恨,战争纷乱扰安宁;岂不幸,伏生留书传千古。他若偻之背影饱含了月岁的沉淀,所讲之《尚书》实现了千年的穿越。伏生一家,视《书》如命,拼尽一生,才得弦歇不掇,薪火相传。伏生守护《尚书》一生,守护着宝贵华夏文明,照亮过去,更照亮未来。

    当今日的我们安享繁华与和平时,边境的石头与棍棒无情地夺走四位戍边英雄的生命。“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而不可凌”,在雪山书写下自己一生所守护的,用行动义不容辞守边防。“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王焯冉烈士将鲜血挥洒边疆,卫国土不失半寸,既是使命在侧,责任在身,更是生死攸关之际为所守之中国,献上自己的一生。英雄们爱国守边,献出生命,才得国土安宁,主权完整,人民生活康乐。

    又有什么是你终其一生所追求的?

    古时为了钱、权、名、利战戈不断,今时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迷失了方向。究竟什么才该是这生吾之所求?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信念去守护所谓的心灵至高地?

    你心灵至高地,住着什么?可能对于如我们一般的学生,早已被社会范式填满了名牌大学作文吧,可终点又何尝在此,这不过是起点而已。所要追求的,不应只是眼前的苟且。

    我们很难平衡所求,就像伏生也会希望与妻儿共读《尚书》,陈红军烈士也想多陪陪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诗和远方也是美好的象征。可最终,他们选择他们所守候和追求的,还是这些让我们永远铭记的万死以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像无数留名青史的英雄,是社会的模范,也是每个人优先具备的精神,刻在民族心、民族魂里。

    到底追求何事,守护何方?

    今天的川流不息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就像当年张继名落孙山时写下的《枫桥夜泊》留传千古,而中举之人却没人被歌颂。但张继面对的却是落榜的落寞,中举之人面对的是明日的荣华富贵。

    就像著名辩论赛“青年人到底该做加法

  • 3、 读《尚书》有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读《尚书》有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中一

    前几日读完《尚书》,获益匪浅。《尚书》中记载了中国早期社会(夏商周)治国者的言论以及政治观念,《尚书》书名之来源,一解“尚者,上也。”即尊贵而具有无上权威之书。《尚书》成书时间甚早,其所阐述的政治观为中国接下来三千年政治体制确定了基本架构,传统的政治模式已经在尚书中得到成熟体现,包括天子、百官、人民的关系、百官分工、治民方略与治国之术等等。因此我想小谈一下我总结出来的《尚书》中表达的理想的政治秩序,不妄图高谈阔论,只想浅尝辄止,与诸君分享与交流。

    政治秩序就是设想一个社会结构该如何编排,权力与资源该怎样分配。政治活动作为万事万物中一种活动,是否应该与自然秩序相吻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显然是这样认为的,即政治秩序服从于自然秩序,天地的秩序是人间秩序的模型。“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吕氏春秋)。”《易经》中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那么这个自然秩序是什么呢?天地是万物之始,人类即是天地之子。天地的秩序是长幼尊卑:天地生万物,因此天地最大,万物受天地滋养得生,应该感恩天地,顺天时地利而生;在人类社会中,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教养孩子成人,孩子有责任孝敬父母以报德。根据这一自然秩序,《尚书》给出了它理想的人间政治秩序:天子承载天命,代替天地统治人间;天子下是官吏,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官吏下是人民,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像家庭中的孩子,需要教化呵护。下面我们来依次地详细说一下。

    《尚书》中,“天命”是个核心概念。天命即是自然秩序,然而天命无形无体,需要一个实物来承载,这就是天子。天子是天之子,天子的权威并不来自于自身,而来自于天命,因此一定要依天命来治理天下。商二十代王盘庚说,“先王有服,克谨天命。”当天子忤逆天命,他的权威与合法性便会瓦解。书中提到夏、商、周三王朝的更替,前一个王朝的衰落都是因为末代君王偏离了天命。商汤伐夏是说,“有夏多罪,天命亟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伐纣时对士兵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天子之于百姓,就像父亲之于子女,有父亲的权威,“天子作民之父母,以天下王”;亦有父亲的责任,“皇建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庶民。”

    然而治理天下事务纷杂,天子一人之力断不能胜任,因此需要一个官僚体系来辅佐。百官直接管理百姓的日常生活,处理具体事务,使得整个国家得以运

  • 4、 [荐]尚书的读后感1000字合集8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尚书的读后感”。

    我们常常会因为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者发人深省的哲思被吸引,相信很多人在读了作品这本书后,对于它的情节会印象深刻。多写读后感就能多读书,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有哪些精彩的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学习?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尚书的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尚书的读后感(篇1)

    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正热播,第一期节目有关《尚书》。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黄的史册,阅读经典,知道我们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读“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品百味人生。

    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其历史悠久,尧舜禹夏商周;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古代先贤筚路蓝缕创造的丰富文明;翻开《尚书》,我品味到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文化传承……当然《尚书》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翻开《尚书》,品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了解《书》的人,必定会熟知“伏生护书”的感人故事。绝不仅浮生墙壁藏书,此可谓,一家其心护《书》周全——爱子因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军杀死;妻子一路挨饿受冻仍止其烧书取暖。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才能有后世“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的高度美誉。中国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无数先贤拼了命也要护其周全的坚定信念。上有玄奘西行“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绝不向东退一步以求生”的信念,使佛教在中国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下有七十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味诗词之美的叶嘉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使古典诗词,在今天为人熟知,广泛传诵。这一系列灿烂光辉的文明史,离不开一代代文学家们的传承。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文化之屏障,以卓然之姿增补历史的璀璨辉煌,以坚定的信念,让文化之花灿烂的绽放在祖国的沃土上。吾辈青年更要以这种坚定的信念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尚书》,品味其蕴含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如是记载;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连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都在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作为“民本”思想源头活水的《尚书》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读上《尚书》,体悟大禹定九州,奠高山大川的气魄;品《尚书》,感悟武王“称尔干,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英勇。而这都源于对百姓的爱,源于心

  • 5、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读后感300字(3)篇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读后感300字 第(1)篇

    用了大约五个月读完《大学 中庸 尚书 周易》,对我最深刻的应该是几点:

    《大学》要点,我总结为“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精髓就一个字“诚”: 就是你说了并做到了,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中庸》要点是“中庸者,走正道,永不偏离也!”,《中庸》最精彩的结尾部分“衣锦尚纲”篇,国人都这样,则世风必如日东升矣!

    《尚书》要点是如何治国,原来在尧的时代已经确定了一年365天,三年一闰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还有节气,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的睿智,几千年过去了,还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尚书》中讲到,远古时候的官职是按照节气来任命的,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崇尚自然,崇尚天道。还有《秦誓》中的秦穆公,几千年过去了,如今,不管是国家、企业、社会、家庭,能做到秦穆公这样的人仍然很少,过了几千年了,哎,呜呼哀哉!

    《周易》,此前一直以为就是算命掐卦的,一直对它不以为是,谁知读完才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文化,叫你怎么做人做事的,最经典的开场白,就是前面几卦:乾卦、坤卦、屯卦、震卦、需卦,简直是绝了!西方有星象学,中国有周易,但是周易比星象深刻多了!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读后感300字 第(2)篇

    有个词叫内圣外王,我的理解是内圣讲的是一个人的品格,性情,需要读礼仪教化怡情养性之类的书结合着实践来修得。而外王既是讲外在的一种王霸之气,更加需要的是外在的器物经世致用之学,结合着对时势的准确分析,熟练运用官术权术,并对各种势力利益集团进行权衡,制衡和控制,达到为己所用,为天下所用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些,不仅需要内圣的修饰作用,更加需要的是个人对各种实用方法技能的运用,而这些方法技能都需要从书中,老师及周围的人当中去学习。在古代社会,功成主要是无外乎文成,武成,官成;文成,即习得诗词写作之技能,结合着内圣之用,辅之以情、趣及对世事之洞明,李白,杜甫如也;武成,即先练得勇猛无敌之功夫,辅以内圣,习得古圣贤兵书之要义,行军打仗之良策,于实践中灵活运用,兵圣孙武,飞将军李广是也;官成,同样内圣为所需,习得经世致用之学为官运亨通之基准,对下,服务于万民,对上,忠于国家,对为官之道不

  • 6、 《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读后感作文1000字_高三读后感

    “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郭小东两千多字《后记》的这句曲韵,唱柔了我膺胸里的热心。

    只因《中国状元全传》的“尚书省右司都事”末字的音惑,我便拜读了你的论文——《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

    后来,我终于读后有感:尚书省分有左司和右司,左司是吏户礼,右司是兵刑工;尚书省右司都事就相当于兵部、刑部和工部的秘书总长。

    然而,我也看出了你论文上美丽中的一些不足。比如:第一:破折号有的地方是双短横,有的地方是一长横,标点符号不一致。第二:古籍中的卷数应该用汉字,而不是阿拉伯数字。第三:第27页的“从上次第勾年至五十已上,官资自承直郎正七品。至奉德大夫从五品”中,“正七品”和“从五品”不应该是小字,并且句号也应删去;而且,“正七品”应改为“从六品”。因为,在软件《国学大师》中的《金史·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选举二·文武选》的原文是这样的:“从上次第勾年至五十已上、官资自承直郎(从六品)至奉德大夫(从五品)”。这是很硬性的错误。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底部注释与正文之间的长破折号,很多页都了缺那长破折号,粗略一计,约有三十八页(除第39页亡佚外,阁下该论文加上封面等总共104页),占比达到36.5%。从封面开始数下去的第三、四页没有罗马数字页码。难道是你忘记了吗?

    你说,你的老师批改得很认真。然而,我却还能在乱坟岗上挑出一两根骨头来。看来,我的治学态度胜令师程妮娜一筹哇!但是,我在此说明: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高中生。

    然而,玩笑归玩笑。不才以一颗学习之心拜读你的硕士学位论文,所获得的裨益,令不敏之仆再次感到了痛苦学习中的快乐。甚至,想写一篇名曰《〈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研究》的论文。但是,才疏学浅的鄙人只得作罢,因为:心中论文写不得,郭兄晓东在上头。历史就是如此,在对比中,流传最好的。

    我们这里的天,就像腊月的颜色,白得没有什么七彩,只有冷冷的长风。当它吹来时,小草的绿叶颤抖得即倒,楠竹衣杆上的晒衣也如五星红旗般飘扬;然而这却是在春季。在下本该退缩,但是温暖的棉被扣不住余之手脚,吾仍在刀风中傲然危坐,拜读着你的大作,而我的梦就是解开赖床手扣的金钥匙。有人悬梁锥股,有人凿壁囊萤,但我乘风阅作——好不痛快!

    如果中国的文献都能公开,以至于好学者有书可读,那么人才将如泉涌,栋梁将似林发。然则国家幸甚!社稷幸甚!万民幸甚!

    2019年05月04号19时29分

  • 7、 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着》电影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

  • 8、 观后感: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是一个闭塞国家最终的结局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园林,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你知道电影圆明园观后感有哪些内容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圆明园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火烧圆明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当可恶的八国联军即将把这座万园之园的烧毁时清朝政府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人站起来奋起反抗呢?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是人类最宏伟﹑最壮观﹑收藏最多奇珍异宝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精致的的楼台亭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令我引以为荣……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他们疯狂的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赃品为了销毁罪证他们用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_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对这群帝国列强咬牙切齿!现在我们看到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大石柱孤零零的躺在那里了.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所有炎黄子孙都为此感到痛心.

    为什么帝国列强敢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_科技_历史的国度上这样肆无忌惮的践踏_破坏?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我觉得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穷民不聊生.而外国人有洋枪洋炮一个顶俩清政府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以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是多么的可恨可悲啊!

    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中华民族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_科技飞速发展.外国人再不敢侵略我们了这还不归功于我们的党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吗?虽然我们强大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奋斗更应该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不忘国耻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一份力量!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2

    看完《圆明园》这部电影,我的脑海中浮出了许多不同的画面,不一样的感受。

    在我看来,英法联军坏的不能再坏了,在他们的眼中,财富比什么都重要,在圆明园中放肆地抢劫,被抢的宝物数不胜数,还有些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这时,我的心头隐隐作痛,这些宝物都是中国的,他们和盗匪有什么区别?拿不走的,强盗就把它们

  • 9、 观后感:《大阅兵》电影观后感

    凡遇国庆大典,阅兵式总是典礼中声势最大的一项活动,当天举国同庆,中国人无不满怀喜悦。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大阅兵》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大阅兵》电影观后感1

    在奶奶家,我无意间打开了那个堆积了厚厚一层灰的盒子,发现了一叠皱皱的粮票。听奶奶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贫穷落后,买什么东西都要票。每人每月就五斤粮票,买粮食要用粮票,没粮票就买不到粮食。但是现在不同了,家乡建起了许多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细细端详着这粮票,看着粮票上绘制的层层梯田,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感慨,建国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提高,经济在飞速发展。

    作为学生,在我的眼里,课堂的变化便是社会的变化。小时候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用粉笔写下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巨大的教室里,扯着嗓子讲课。而现在,多媒体的普及,打破课堂授课空间限制。教学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表明了祖国的日渐强大。

    说起家乡变化,我个人觉得最直观的就是住房。从低矮的平房到鳞次栉比的楼房,从砖泥构建到钢筋为骨。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从茅草屋搬进了高楼,见证了建国以来,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当然,房子不在于大小、新旧,只有和家里人在一起的地方才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交通。还记得过去出行的交通工具,好一点的是双杠自行车,农村都是牛车马车,速度慢,时间长,出行距离短。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种类也多样化起来,在我的家乡,飞机场、高铁站、地铁站也渐渐的冒出了头,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不知不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经七十周年了。七十年里,中华大地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自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重大成就。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的扬弃和继承。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拼搏、不断奋进,满怀信心和期待,踏上新征程,奋发新作为,谱写新篇章,放歌新时代!

    《大阅兵》电影观后感2

    礼炮轰鸣,歌声嘹亮;整齐的队伍,威严的军容;晴朗的天空,欢呼的人们.无不显现出这一次庆典的隆重与壮观,数十万人参与的70周年阅兵庆典,让我们感动不已,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只有自强、自立,我们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阅兵式准时开始了,一

  • 10、 观后感: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也让后人领悟到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那么你知道《圆明园》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希望你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6001

    公元1644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落户紫禁城。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的开始,也昭示着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圆明园从雍正登基起,几经扩建达至其最鼎盛的规模。如此浩大的规模,不仅仅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饱含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圆明园的设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不仅仅模仿了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也再现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体现了雍正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更处处铭刻着雍正的理想和意志。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使得圆明园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政治象征的帝国缩影。

    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期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然而正是这样的盛世,将乾隆笼罩在一种空前的自豪感中,藐视科学、盲目自大、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切使得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当乾隆还在圆明园中大兴土木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礼貌却蒸蒸日上;当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时,剧烈的变革在西方正发生着:美国独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开拓全球殖民地……变革接踵而至,然而圆明园中的乾隆却并不明白,世界已经变了。

    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然而仅仅距乾隆逝世40年后,英国就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的倾销鸦片。从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入侵,大清帝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不得不说,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予了大清帝国一次深刻的觉醒,并且从长远而言,着实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然而这样的觉醒与进步,却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当然,圆明园也未能幸免于难。当我们叹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7-05

  • 2022-02-14

  • 2022-02-23

  • 2022-02-25

  • 2022-02-28

  • 2022-03-03

  • 2022-04-06

  • 2022-04-06

  • 2022-04-02

  • 2022-04-05

  • 2022-03-31

  • 2022-03-31

  • 2022-07-13

  • 2022-02-28

  • 2022-03-02

  • 2022-03-02

  • 2022-03-05

  • 2022-02-15

  • 2022-02-17

尚书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尚书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尚书观后感、2024尚书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