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高三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高三读后感800字

高三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读后感作文1000字_高三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小学生平常在学习之余可以多看看优秀的课外书籍。阅读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那么,小学生写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读后感作文1000字_高三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郭小东两千多字《后记》的这句曲韵,唱柔了我膺胸里的热心。

只因《中国状元全传》的“尚书省右司都事”末字的音惑,我便拜读了你的论文——《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

后来,我终于读后有感:尚书省分有左司和右司,左司是吏户礼,右司是兵刑工;尚书省右司都事就相当于兵部、刑部和工部的秘书总长。

然而,我也看出了你论文上美丽中的一些不足。比如:第一:破折号有的地方是双短横,有的地方是一长横,标点符号不一致。第二:古籍中的卷数应该用汉字,而不是阿拉伯数字。第三:第27页的“从上次第勾年至五十已上,官资自承直郎正七品。至奉德大夫从五品”中,“正七品”和“从五品”不应该是小字,并且句号也应删去;而且,“正七品”应改为“从六品”。因为,在软件《国学大师》中的《金史·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选举二·文武选》的原文是这样的:“从上次第勾年至五十已上、官资自承直郎(从六品)至奉德大夫(从五品)”。这是很硬性的错误。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底部注释与正文之间的长破折号,很多页都了缺那长破折号,粗略一计,约有三十八页(除第39页亡佚外,阁下该论文加上封面等总共104页),占比达到36.5%。从封面开始数下去的第三、四页没有罗马数字页码。难道是你忘记了吗?

你说,你的老师批改得很认真。然而,我却还能在乱坟岗上挑出一两根骨头来。看来,我的治学态度胜令师程妮娜一筹哇!但是,我在此说明: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高中生。

然而,玩笑归玩笑。不才以一颗学习之心拜读你的硕士学位论文,所获得的裨益,令不敏之仆再次感到了痛苦学习中的快乐。甚至,想写一篇名曰《〈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研究》的论文。但是,才疏学浅的鄙人只得作罢,因为:心中论文写不得,郭兄晓东在上头。历史就是如此,在对比中,流传最好的。

我们这里的天,就像腊月的颜色,白得没有什么七彩,只有冷冷的长风。当它吹来时,小草的绿叶颤抖得即倒,楠竹衣杆上的晒衣也如五星红旗般飘扬;然而这却是在春季。在下本该退缩,但是温暖的棉被扣不住余之手脚,吾仍在刀风中傲然危坐,拜读着你的大作,而我的梦就是解开赖床手扣的金钥匙。有人悬梁锥股,有人凿壁囊萤,但我乘风阅作——好不痛快!

如果中国的文献都能公开,以至于好学者有书可读,那么人才将如泉涌,栋梁将似林发。然则国家幸甚!社稷幸甚!万民幸甚!

2019年05月04号19时29分

hdH765.com更多小学生读后感扩展阅读

《目送》读后感作文1000字_高三读后感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题记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读《围城》有感作文1000字_高三读后感


我坐在灯下,读着《围城》。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影影绰绰,竟有了一种苦读寒士的意趣。那是一种简单的寂寞,这或许是钟书隔着文字传递给我的厚重。

《围城》已读过好几遍,却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意味。每读一遍,心中的感触便愈深一层。那是一种痛,慢慢地,慢慢地啃噬着心脏,钝钝地疼着,不剧烈,却又如此清晰。而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伤口扩散,血流了又凝住,无穷无止,无法摆脱。正如书中那一个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恕我肤浅,我对“围城”最初的认识便是爱情。

我们总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我倒觉得,婚姻是爱情的一种救赎。爱情是一座围城,四面有高高的城垣,或许还有护城河。而城中住着一群痴男怨女,方鸿渐是,苏小姐、唐小姐是,我们亦是。围在城中,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寻寻觅觅,幻想着蓦然回首后,佳人灯火阑珊下的笑靥。

佳期如梦,如梦佳期。

有多少梦可以邂逅呢?苏文纨因着这梦,孤芳自赏了多少年,错负了年华。不是没有追求过,可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嫁了个庸俗无聊的曹元朗。或许,方鸿渐比她幸运,他遇到了对的人——干净美好的唐小姐。但时间不对,地点不对,终是负了彼此。末了叹一句,从来情深,奈何缘浅。

或许,我们爱上的,只是爱情本身。

“有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借苏文纨之口,道出了这洞明的世态人性。

董斜川的附庸风雅,褚慎明的欺世盗名,高松年的浅薄卖弄……《围城》就像一部舞台剧,唱戏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在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尴尬而又苍凉的人生,在城中苦苦挣扎。让人在台下哂笑不已的同时,顿觉人性的悲哀。

有人说,每个人都能从《围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话不假。能够看穿人性、洞察世态的,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的大染缸中如鱼得水。另一种则是大智之人,站在精神的高峰,俯视芸芸众生,但笑不语。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入而能出,这才是真正的高士!

有时,我总会不自觉的将方鸿渐与魏晋名士们放在一起,不学无术的方鸿渐显然与谢安之流没有可比性。但我仍固执的这样做,原因无他,仅因为两字:乱世。名士们选择清谈自保,围城中人选择的亦是逃避。这是乱世的悲哀,亦是浮城的寂寞。

乱世出英雄,然而更多的却是懦夫!他们躲在围城中,挥霍着生命,挥霍着曾经的骄傲与不羁,终是,一无所有。而城,依然是城,浮华到寂寞。

《围城》被誉为是一部痴书,而我亦是痴了,因着这望不穿的人间世态,这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夜阑,心不静。

旧书作文600字_高三读后感


竹墨思情伤古今,书卷花香尽凋零。谁在历史长河的尽头哭泣,谁张大了嘴却喊不出声,谁在秋风寒月里探索自己的伤情?减了玉玑,瘦了相思,却丰满了你沧桑负重的生命。

你曾是名人,家喻户晓,闻名天下;你曾是名人,年年被传,岁岁被倾;你曾是名人,不懂忧伤,不思孤独……你曾是名人,一个让世人赞不绝口的名人啊!

世事沧桑,变幻无常。你还没有从被追捧的睡梦中醒来,就已被人遗弃在那黑暗而永无光明的角落,永不见天日。“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旧书呀旧书,你残破不堪,涩黄的书页有如老人干枯而羸弱的指尖,而现在脆弱的指尖上满是书虫蛀后的痕迹。蝇头大小的字密密地排列在黄纸上,没有繁复的花纹,也没有精美的画纸,有的只是那股苍桑的陈年霉气。你凭什么去吸引世人的眼光?

“人生愁恨何能免?”你,回首过去,一字一泪叹息着自己现在这副人老珠黄的模样。

“人成名,今非昨”,“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你,满眼清泪,用那颗沧桑负重的心来忍受着世人的背叛。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你,沉思往事立斜阳,这被弃的原因可是想明了!

旧书啊旧书,纵使你思得三千青丝化为白发,也想不明白为何会落到如今这地步。林花谢尽了春红,并不是因为“朝来寒雨晚来风”;雁过惹出的伤心,并不是因为“却是旧时相思”;而你被遗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你凄绝地哀叹着往昔岁月,却不知这一切都成了历史的尘埃。你怅然走过历史的长河,消失在河尽头,沧桑凄楚而且沉重。你无心理会后人对你的评价,无言离去。

当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纸墨,都变成了放在古董铺里的“旧书”时,我们民族智慧的灯塔怎么不会因缺少燃油而减损光芒?

拯救作文500字_高三读后感


至今我仍然无法理解她口中人间炼狱的含义。

记得小时候看饶雪漫的《左耳》,我很喜欢黎吧啦这个角色。而生活在我身边的,经常站在墙角边的她,就是和黎吧啦有一股相似之处。

我能感受到她本性不坏。她只是暂时迷失了而已。

她并没有像女伴所说的那样,一不小心就会揍人。她和我聊天多次,聊起话来像朋友,不聊的时候与陌生人无异。

我不知道我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可是这一步我决定了,不会后悔。

女伴知道我的决定后,勃然大怒,她扯着脖子对我叫嚷,说什么你去拯救她的灵魂?你从童话里穿越过来的吧?可不可笑啊你?你去拯救她,谁来拯救你啊?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你以为人家需要你的拯救吗?这个世界上,又有谁可以拯救谁呢?收起你的那一套吧,别那么幼稚了好不好?

被她骂过以后,我很伤心。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爱说我幼稚。我觉得我的思维虽然有些天真,可是也不是不切实际啊。我相信,我认定的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重生作文1100字_高三读后感


——郭沫若《凤凰涅槃》里的反抗激情与乐观

听,群魔在嚎叫,凤凰在哀鸣;看,原野阴莽莽,怒火在燃烧!中华大地山河破碎,国民流离失所,战火,炮弹肆无忌惮地落下,亡国灭种的耻辱,生死相隔的绝望,笼罩着中华广大劳苦人民。保守愚昧的旧思想,封建势力的软弱腐败,更让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郭沫若爆发出心中郁积的怒火,写下极具反抗现实精神的《凤凰涅槃》。

天空回荡着凤凰的哀歌,枯槁的梧桐,消歇的醴泉,阴莽的平原,凛冽的冰天,恶劣的处境,凤凰的死期将近。同样的场景,出现在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华大地上。战败,亡国条约,国家步步丧失独立,亡国之耻的阴影久驱不散,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还在麻木沉睡的旧国民,依旧猖狂的黑暗势力,谁来拯救绝境中的名族?凤凰将死,天地哀鸣,谁来拯救?

宇宙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问天问地问海,实则不过是对凤凰出路的呐喊。凤凰将死,何处是生机?民族将亡,何地有出路?不甘,反抗在滋生蔓延,在郭沫若心中,泱泱大国怎能就这样泯灭于尘?家庭环境的开明,使郭沫若从小受封建思想礼教的束缚较小,亲眼目睹了四川保路运动,备受革命的激情冲刷,叛逆和反抗精神渐渐成长。国家的命运风雨飘摇,各方爱国志士积极寻找救国出路,教育却依旧封建落后,少年郭沫若满怀爱国激情,反抗黑暗学政,两次遭到斥退。封建保守的思想束缚着旧中国的国民,黑暗腐朽的封建势力猖獗不止,中华名族的出路,不靠别人,先要唤醒自己!帝国主义的屠场,封建主义的囚牢,冲不出去的人们啊,醒醒吧,燃烧你们愤怒的火焰,为中国,为中华民族奋起战斗!

死了,旧的民主被抛下;光明更生了,迎接新的民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起全名愤怒,反侵略,反卖国运动的火焰燃气,学生,工人,市民和封建军阀展开英勇斗争,民主思想广泛传播,凤凰更生了,中华民族更生了!

郭沫若以战斗者的姿态,向黑暗的现实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凤凰哀鸣,凤凰高歌,即使身处屠场,囚牢,坟墓,地狱,也要奋起反抗,不妥协,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凤凰涅槃,祖国新生,凤凰不朽,中华不朽!那些嘲笑的,风凉的,冷漠的声音都化作飞烟吧,在新民主的思想下,新的蓝图还要去展望。

翱翔,欢唱,自我毁灭获得新生,光明在前方。郭沫若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中国涅槃,迎来的是新生。凤凰在欢唱,为更生欢唱,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华丽的羽毛,更盛放的火焰,将以更势不可挡的姿态去迎接暴风雨。凤凰欢唱的背后,是郭沫若对中国未来的乐观自信。

中国在五四运动中觉醒,在新民主主义中重生,凤凰欢歌,寄寓着郭沫若对新的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泰不华与雅琥比较研究》读后感作文1250字_高三读后感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王国维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应该算作是一句名句,所以在引用时,会加上引号;并以此作为对知识产权法的一种践行,从而使自己更进一步成为守法公民。

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其语言的严整性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个“一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不要出现病句,另一个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规范。看起来,这像是高中生的作文要求。不错,高中的语文老师确实对他们的学生提出过这个要求。

我想,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必定是体现出“积累”二字。就是说,之前所学是为了之后所学。那么,高中所学就是为了大学所学了。所以我认为高中的知识对大学依然有用。

当我遇到难题时,自己会查阅一些资料——不管是优秀的正史,还是一般的论文。正史姑且不谈,这里就谈论文。

在我看来,河北大学王艳峰的这篇名为《泰不华与雅琥比较研究》的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就很一般。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问题的论文,就不是好论文,只能当作一般论文看待。而上面这篇论文,恰恰被我揪出了毛病,所以我才把它归为一般论文。

我在第35页截取了一小句话:“有工作能力的精力充沛的之人”。很明显,“的”与“之”重复了,应该去掉一个。但如果你硬要说:“这是同义复词。”那么,就算我不反驳你,你那本应无愧于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内心,也会隐隐地受到真理的谴责。

中国的语言,从古代发展到现代,体现的是从“字”到“词”的历时性演变过程。作为助词,“的”与“之”可以通用;但是在现代汉语的一句话中,助词并列的现象实在很少,几乎没有。所以如果两者不删其一,那么实在有些赘余。这是一个绝对硬性的错误。

还有一个错误,当然就是您的大作第26页的那两个并列的顿号了。原句是这样的:“还有纪游诗、、挽诗、咏物诗值得述说”。为什么我在引用你的语句时,句号会打在反引号的外面呢?这是因为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半句话而已。如果引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话,那么点号是必须要包含在引号之内的,表示那是一句不支离破碎的话。说到这里,足下的第三个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这篇论文有很大篇幅是在批评古诗,那么必然会有所引用的诗句。但是我发现,该作者所引用的绝大部分诗句中,都没有点号。如果说这是他们那个学派的约定的话,那么为什么不统一呢?比如在第38页有这样一句:“如‘京华岁晏绕风雪,况复知交远相别’(《送御史王伯循之南台》)。如‘壮志未消知己在,敢烦音问慰穷途。’(《寄南台御史达兼善二首》其一)”。前面一句是完整的,应该将句号点在引号里面。

当然,一篇共56页的论文,对作者来说,的确不能做到一点儿失误都没有。比如第43页的“《赋得上林莺送张兵曹二首》……等等”中,省略号和“等等”存在语法错误,应该删去其中一个。所以说,并非人人都是吕不韦,可以让自己的“《吕氏春秋》”“无人能改一字”。

不过,我还是抱以真诚对作者表达谢意。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

谢谢!

2019年05曰23号22时55分

喜欢《《金代尚书省令史研究》读后感作文1000字_高三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三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