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类学读后感 > 地图 > 人类学读后感,2024人类学读后感
人类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人类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人类学读后感推荐
人类学读后感

(共 1550 篇)

  • 1、 人类学读后感模板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类学读后感模板》,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类学读后感(篇1)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一是原点

  • 2、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在田兆元编着的《文化人类学教程》一书中曾写到:宗教是一种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为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宗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宗教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对超自然力量信仰想适应的一整套宗教教义、宗教戒律、宗教经典、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宗教还是一种社会实体、社会组织、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本书对其总结为三点:1、解释功能2、文化交流功能3、教育功能。

    探索、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是人类文化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宗教文化在这方面担任了前科学的解释功能。当人类难以用理性和实证方法来解释世界现象时,宗教文化就通过其特有的直观性、猜测性的幻方式来填补这个真空而作出种种解释,具有前科学时代解释世界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宗教作为一支独特文化元,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具有特定的交流功能。印度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的2000多年历史中,佛教文化由印度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国通过对佛经的翻译、注释和创新,不仅发展了佛教本身,而且成为东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宗教教育是宗教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这是以宗教教义为核心,通过一定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信教者进行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教者有一亿多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有些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大社会,宗教对其的影响自然不可轻视。

    宗教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又有它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org)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

  • 3、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一是原点式思维,一是逆向思维。博尔诺夫告诉我在思考问题时要回到原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的问题要回到问题的本源即人的本质中、人的需要中,也就是回到人本身。纵观西方教育思想史会发现,凡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都对教育对象的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卢梭反对对儿童的压制,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体现了他对儿童个性的尊重。杜威则提出了要

  • 4、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 》第一章 人看人

    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弗兰兹.波亚士)

    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类学家,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奠基人之一。波亚士致力于进化论历史观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提倡实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对主义,所著种族、语言与文化》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

    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 他者的目光

    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从人群之间的交流来透视社会,为此他对亲属制度、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他著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名著。

    致力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在人类学中常被形容为大写的他者(other)。在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时,人类学家还十分强调区分主位(emic)和客位(etic)观察方法的区分。主位和客位法来源于语言学,原本分别指操某种语言的人对于自己语言中细微的语音区分,与外在于这种语言的人可能做的区分之间的差异。在人类学的方法中,主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被研究者(局内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客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一种研究态度: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文化的互为主体性指的是一种被人类学家视为天职的追求,这种追求要求人类学家通过亲身研究非我族类来反观自身,推人及己不是推己及

  • 5、 人类学的是什么读书笔记

    以下是xzlun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从人群之间的交流来透视社会,为此他对亲属制度、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他著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名著。

    致力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在人类学中常被形容为大写的他者(other)。在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时,人类学家还十分强调区分主位(emic)和客位(etic)观察方法的区分。主位和客位法来源于语言学,原本分别指操某种语言的人对于自己语言中细微的语音区分,与外在于这种语言的人可能做的区分之间的差异。在人类学的方法中,主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被研究者(局内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客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一种研究态度: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文化的互为主体性指的是一种被人类学家视为天职的追求,这种追求要求人类学家通过亲身研究非我族类来反观自身,推人及己不是推己及人地对人的素质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解。我们老祖宗早就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样一种常识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观念,却来之不易。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 :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人,来到英国人类学界,与进化论和传播论者都有过师承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逃了兵役,跑到特罗布里恩岛去做田野,在那里提炼除了最早的现代人类学的方法论。马林诺夫斯基的主要贡献是对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民族志进行典范例证与系统阐述。马林诺夫斯基反对老一代人类学家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他认为,基于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撰述的日记、报道和游记来做的人类学研究,属于道听途说:作为一种文化科学的人类学,必须经过亲身的观察,才能有自己的资料基础,才能避免本民族对他民族的文化的偏见。

    读过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的人,对于他的思路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的研究说明一个重要的观点:对于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不能采取进化论宏观历史观念的臆断,而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得细微情节里,把握它的内容实质,以一个移情式的理解,来求

  • 6、 读《天真的人类学家》有感:笑对生活

    笑对生活

    ——读《天真的人类学家》有感

    一叶青蒿

    诙谐、幽默、风趣,对生活坦然处之,对工作热情严谨,这是《天真的人类学家》带给我的感触。

    作者奈吉尔·巴利(nigel barley)是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他两次深入非洲喀麦隆多瓦悠兰部落里研究该部族的风土人情,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由"小泥屋笔记"和"重返多瓦悠兰"两部分构成,前一部记叙了他首次去多瓦悠兰部落进行田野调查长达18个月的漫长历程,后一部叙述了他回到英国后时隔半年重返多瓦悠兰欲观当地人"割礼"的经过。

    田野调查应该是一件艰险和困难的工作,我国社会学、人类学鼻祖费孝通先生,年轻的时候去广西瑶族做田野调查,新婚的妻子王同慧女士在途中不幸遇难;近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在湖南衡阳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由于伤风,生炉御寒煤气中毒而亡。实际上,巴利在多瓦悠兰部落时也是历经生死之劫,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整本书充满了英式幽默,作者把实际经历时一些痛苦不堪的细节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第一次去喀麦隆的路上,巴利就经历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慵懒腐败的官僚体系、偷盗抢劫随时上演的机场、漫天要价的出租车市场……各种的被宰,到最后,作者已经接受了冤大头的角色。当然,在喀麦隆一年多的生活经历,巴利在一次次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非洲生存法则。为了融入当地,把祖帝保酋长当做"丈夫";为了了解风俗,与女报告人结成"戏谑"关系;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他操纵祈雨酋长和卡潘老人之间的矛盾……人类学家在多瓦悠人、富来尼人等眼里是如此天真,而他对田野调查是如此天真,即便如此,也要带着如同孩子般天真和好奇,去研究他所要研究的部落。这或许是书名的由来吧!

    透过巴利风趣的言语和真实的记录,我们也看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了去调查头颅祭,徒步五英里,穿越激流,冒着从湿溜溜岩石失足滑下的危险,寒夜中用香蕉裹腹,穿着一身湿衣服睡在肮脏的硬土地上;为了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顺利观看各种仪式,他赤身裸体,扮演大树,供村民们消遣;生日那天,遭遇暴雨袭击,昏迷不醒,患上肝炎一度生命垂危,却仍然牵挂着能否参加丰收祭……就是这样全身心投入到多瓦悠兰过程中,将自己不断"纳入"当地人生活之后,了解到他们的语言逻辑、生活方式、人情习俗,作者才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但他不知不觉也被多瓦悠兰给逐渐同

  • 7、 值得收藏!天真的人类学家读后感范文集锦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值得收藏!天真的人类学家读后感范文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真的人类学家读后感【篇一】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

  • 8、 《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简介:割礼、巫术、头颅祭……这是一部人类学家在非洲原始部落的历险记。非洲,美国,曼谷,购买,城市,客户,折扣,时尚,控股,生活方式。

    《天真的人类学家》是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在非洲喀麦隆从事田野工作的笔记。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叫做《小泥屋笔记》,讲的是作者巴利在非洲喀麦隆原始部落18个月的生活。下半部叫做《重返多瓦悠兰》,续接上文,由于还没有亲眼目睹多瓦悠人最重要的习俗——割礼,作者再次走进多瓦悠人部落。

    一、人类学与作者

    长颈鹿,野生动物,动物,非洲,家庭,肖像,团体,亲吻,高大,自然,轮廓。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从源头上看,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人类特质的源头和演变。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访谈、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长时间接触,获取一手资料。

    作者奈吉尔?巴利是一位来自英国的人类学家,获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曾担任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馆长。为了丰富学术成就,他决定深入非洲喀麦隆的山区多瓦悠人部落,开始自己的第一次田野调查,并由此写下这部作品。

    二、巴利在田野调查时的“水土不服”

    人,花,眼镜,非洲裔美国人,牛仔布,粉红色,白色,绿色,户外,花园,森林,色调,寰,花粉,寰,爱,书呆子,玻璃,黑色素,黑女孩魔法

    吃饭问题。当地人拒绝饮用牛奶,不吃鸡蛋,唯独酷爱小米,啤酒也是用小米酿的。巴利只能靠补给站买来的硬饼干、花生酱、罐头勉强度日。好不容易得来的食物,还可能是被狗舔过,或者其他人嚼过的。

    疾病困扰。疟疾、肝炎等疾病接踵而来,巴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被车祸碰坏了牙齿,却被假冒的牙医拔错,忍受疼痛的同时还要付出高昂的费用。

    心灵孤寂。“外来者”在原始部落并不受欢迎,他只有在偶尔进城的时候才能大说英语、畅听音乐。陪伴度过无数个沉闷夜晚的,唯有向传教士借来的一大堆垃圾小说。

    语言障碍。多瓦悠语有四种声调,人们说话会将音串联,形成滑音。巴利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都学不好多瓦悠人的语言,只要他试图说一些复杂的句子,就会闹洋相。这也给他推进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此外,还有行政官员的繁文缛节和财务危机等等,都令巴利陷入窘境。但受够了这一切,然而生活还是要

  • 9、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一:《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管理学院

    曹露濛

    pb14204031

    18856020370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l harari),生与1976年,2002年在牛

    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

    经历了微观和中观历史学的专门训练,后转投极宏观的世界历

    史研究,而且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生态

    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做作为一个物种的

    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人类简史》是一本奇书”,读过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慨。初读此书,确实被作者各种奇妙的观点所吸引。这是一本观点性的书,一本哲学性的历史书,不是陈述史实的历史书。作者整本书观点非常鲜明,从石器时代的智人演化,一直到21世纪的政治和科技革命,作者例举了详尽的史实,并用充满想象的文字,试图证明着:人类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物种;历史总是充满骗局,人类的农业革命就是最大的骗局;人类历史从无真正的正义;人类的庞大社会组织和精神力量来自虚拟的共同想象;科学这一光辉名词身后站着贪婪的君主与资本家。最后,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讨论了“人类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快乐?”这样的“非历史”问题。

    不得不说,《人类简史》非常发人深省。受《失控》以及《技术的本质》中进化思想的启发,我试图从一种广义上进化的观点谈谈我的理解。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首先,从生物分类的角度,先是有了人属,或者人科,才有人种。如果说南方古猿是我们的祖宗,那么黑猩猩则是我们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梭罗人是我们智人的兄弟,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逻辑。人类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的物种。在时间的尺度上行走的,在200-250万年前,是南方古猿,在7—10万年前,则变成了智人、尼安德特人等直立行走、会制作工具的不同人种。而智人发生了认知革命,形成了“文化”,于是有了“历史”,于是2016年有了老师批改这篇作业的行为。

    认知革命

    大约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就是认知革命。之所以会产生认知革命,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来说,基因一直在突变和重组,环境不断改变,像一把筛子,只将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变异不断积累,最终产生生殖隔离,也就是物种进化,

  • 10、 《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一)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类简史》读后感(二)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04-16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2-01-15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5-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4

  • 2021-08-16

  • 2021-05-24

  • 2023-03-13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8

  • 2019-11-0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2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9

人类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人类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人类学读后感、2024人类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