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学记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学记读后感2000字

学记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学记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学记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篇一:学记读后感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一精一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一性一。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一性一,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一性一知识和隐一性一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一性一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一精一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一性一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校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二: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一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提一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篇三: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一精一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一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一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一性一,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一性一的人,具有创造一性一的人格,能创造一性一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一式和个一性一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该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时时遵循的。面对《学记》我们应该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一精一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篇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一性一。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一精一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一性一,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一性一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一性一,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必须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提一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一精一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一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一性一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一操一,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一操一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篇五: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一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一性一和主动一性一师生关系紧张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一精一神的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精一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精一神.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一)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org)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礼记学记读后感(二)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闹学记读后感


闹学记读后感(一)

从《闹学记》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个生性开朗活泼、为人亲切大方的三毛,她的个性让她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斑斓如七彩云霞。这一次,三毛来到西雅图,在一个简单的国际语言班里学习。做学生是最辛苦的,却也是最单纯的,单纯地汲取知识,单纯地结交朋友,没有那层利益的冷色,到处洋溢着温暖。正如三毛在过境时,海关关员问她: 你为什么要来到美国? 三毛说: 我来等待华盛顿的冬天。 多么诗意的心思呀。

读着三毛的《闹学记》就会想起自己已经走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求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一直好喜欢这句话。很真实的反应了我们在学生时期的性格特点。那时年少,还记得在课间使,我们为一道数学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吗?还记得我们因为彼此的误会而伤心落泪吗?还记得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语言而笑的没心没肺吗?还记得多么幼稚却又美好的日子,现在时常会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有时过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纯的一段日子。时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初三那年一样美好就好了,但是时间过了就过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振作起来,向前迈进吧,加油。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当时就不僵持,就原谅彼此,珍惜彼此。为什么有些事有些人非要等到失去以后才会懂得珍惜,为什么当时我们不可以后退一步去原谅、去珍惜。因为年少时的倔强,我们不肯低头,我们不愿原谅,可是最后还是会后悔。多少美丽的错过是因为年少时的倔强,虽然回忆美丽,却让人心酸心碎心疼。所以,年少时,少一点倔强,多一份宽容;少一段僵持,多一些原谅,也许,凄美的故事就会少一些,圆满的结局就会多一些。这样的回忆不是更美好吗?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珍惜每件事,珍惜每个人,认真过好每一天,这,就够了。


闹学记读后感(二)

这个寒假,我读了《闹学记》,三毛写的,非常不错。

这本书写了三毛出国,再去上英语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写到:我看到有一本书叫《手牵手》,我猜还有一本书叫《肩并肩》。三毛经历了许多事情,最后决定回国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美国的数学是怎么样的,美国的老师是怎么样的。看完我不仅惊叹!太棒了!在我看来,一些根本在中国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国发生!如:上课讲话、发糖、看电影、发漫画、还要迎新年,包饺子等如果我是美国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亲中风后返回中国了,在后面,她写到:再见了!可爱的人儿们!

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那我会不会跟现在不一样吗?!美国现在的人才比中国多,为什么?是因为教学,我想,出生美国的好处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改善中国的教学!让同龄不再产生去美国的想法!中国,一定是因为教育才这么弱的,以后的以后,一定很强吧!

教师《学记》读后感


教师《学记》读后感

最近,老师们在集体学习《学记》,深有感触:原来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系统地总结了教育的规律,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并没有很好地继承,更不用提发展和创新了。

首先,最让人惊叹的是对教育的定位——"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立国家、感动民众与教育相比都是第二位的,唯有教育才是真正能长远影响国家,创造未来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建立"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战略定位可谓高屋建瓴,让人豁然开朗,作为一位老师,因此而更加自豪和自重,所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名副其实!

接着,《学记》很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同时批判"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基本上是针对"应试教育"了,尖锐而深刻。古人其实很讲究"素质教育","以分取人"要不得,应试教育本质就是"记问之学",而且人才衡量标准单一化,无奈"书呆子"、"文凭迷"却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身处辅导培训行业,看到太多的老师把知识点、考点研究得很透,解题的技巧也运用得很熟练,他们上课时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训练运动员:教练带着学生在题海中拼命地划水,最后冲到终点捧起奖杯的却是少数。更加没想到的是,大部分人还是要上岸的,上岸之后却要看谁走得稳和远,游泳的技巧全用不上了!也就是说,工作生活中所用的东西恰恰没有学到,说话办事不会,报效祖国更是想不用要想!其实每个人只要积极上进,成才之路很多很广,而且只要是学习得法又努力,成绩提高并非难事。怕只怕这种强烈的功利心反让孩子们对学习心生厌烦,厌学的孩子我们也见过太多。

《学记》中也很注重师生关系,"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比较理想的境界:学生热爱学习、亲近老师、友爱同学。可是说,这本书是成功的教育者的经验总结,首先是自己做到了,然后记录下来。在这样融洽而上进的教学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以身作则,对教育认真负责并且深谙其道,学生奋发努力、相互帮助。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规律的钻研以及长期的实践探索,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书中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进行了精炼地梳理,我们要一点点地消化吸收,运用到教学之中去。

今年的冬令营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进行了分工,分头准备。本次的冬令营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而又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大家在其中开心地学习、活动,既学到东西又能交朋友、长见识。免得一个寒假只有吃喝玩乐、浑浑噩噩,到头来一无所获不说,还养成些懒惰贪玩的毛病,开学之后还得调整一阵儿才能跟上学习节奏。成长环境就像植物脚下的土壤,调适好了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园丁修剪的技巧再好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就是"善教"者做到事半功倍必定着力之处!

学记读后感1000字2024 学记读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1100字


《学记》读后感1100字
最近,老师们在集体学习《学记》,深有感触:原来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系统地总结了教育的规律,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并没有很好地继承,更不用提发展和创新了。
首先,最让人惊叹的是对教育的定位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立国家、感动民众与教育相比都是第二位的,唯有教育才是真正能长远影响国家,创造未来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建立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战略定位可谓高屋建瓴,让人豁然开朗,作为一位老师,因此而更加自豪和自重,所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名副其实!
接着,《学记》很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同时批判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基本上是针对应试教育了,尖锐而深刻。古人其实很讲究素质教育,以分取人要不得,应试教育本质就是记问之学,而且人才衡量标准单一化,无奈书呆子、文凭迷却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身处辅导培训行业,看到太多的老师把知识点、考点研究得很透,解题的技巧也运用得很熟练,他们上课时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训练运动员:教练带着学生在题海中拼命地划水,最后冲到终点捧起奖杯的却是少数。更加没想到的是,大部分人还是要上岸的,上岸之后却要看谁走得稳和远,游泳的技巧全用不上了!也就是说,工作生活中所用的东西恰恰没有学到,说话办事不会,报效祖国更是想不用要想!其实每个人只要积极上进,成才之路很多很广,而且只要是学习得法又努力,成绩提高并非难事。怕只怕这种强烈的功利心反让孩子们对学习心生厌烦,厌学的孩子我们也见过太多。
《学记》中也很注重师生关系,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比较理想的境界:学生热爱学习、亲近老师、友爱同学。可是说,这本书是成功的教育者的经验总结,首先是自己做到了,然后记录下来。在这样融洽而上进的教学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以身作则,对教育认真负责并且深谙其道,学生奋发努力、相互帮助。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规律的钻研以及长期的实践探索,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书中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进行了精炼地梳理,我们要一点点地消化吸收,运用到教学之中去。(读后感)
今年的冬令营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进行了分工,分头准备。本次的冬令营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而又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大家在其中开心地学习、活动,既学到东西又能交朋友、长见识。免得一个寒假只有吃喝玩乐、浑浑噩噩,到头来一无所获不说,还养成些懒惰贪玩的毛病,开学之后还得调整一阵儿才能跟上学习节奏。成长环境就像植物脚下的土壤,调适好了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园丁修剪的技巧再好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就是善教者做到事半功倍必定着力之处!

学记读后感1000字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学记读后感8篇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二):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a href='/t/53.html' target='_blank'>夜逃飞系?a href='/t/860.html' target='_blank'>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三):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学记读后感(四):

对于《学记》,以前只是了解它是古代一部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篇文章,但是并没有读过它的原文,更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它、体会它内在的含义。最近学习国学,认真的把《学记》读了一遍,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

学习了《学记》之后,我才发此刻这篇文章里,蕴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更有重要的作用。

《学记》里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自古至今,关于为师之道的阐述有很多,我想为师之人做好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厚积薄发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如果我们懒惰起来,教育的河流就将变得浑浊乃至枯竭。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就应多去读书,多学习。平时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积累开脱,是的,时间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时间来找你,只有厚积方可薄发。

二、方法引航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不学操缦,不能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在此告诉我们课外积累的重要性;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此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师者若提前掌握这些规律,再去教学生,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有句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而《学记》里有关教育的阐述无疑是精华中的极品。好的东西相伴一生,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上也要多运用里面的方法。新学期伊始,《学记》为新的学期找到了引航坐标。

三、师之道也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个性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期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职责,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潜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好老师。

《学记》能够说是中国人教育中国人的最好的教育方法。这天我们来认识它、学习它,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从小处说,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教与学;从长远说,是为了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为完美的现实。

学记读后感(五):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忙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齐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六):

学记读后感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忙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齐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记读后感(七):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带给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主角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不注重学生思维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透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地说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个性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理解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潜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潜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带给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学记读后感(八):

《学记》的精髓是对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师。善教的老师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施加压力;为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空间但不代其做出结论。引导而不逼迫、多鼓励不讽刺打击,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了;启发而不祥解,学生就会用心去思考。这不就是所谓的循循善诱吗?这些不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吗?我们的祖先多么有远见、多么伟大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为教师,务必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是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肯多读?是见异思迁还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有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纠正其学习中的过失,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同时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学记》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大都贴合此刻的教学规律,它所坚持的教育的全面性、连贯性,注重培养人的自主发展潜力,对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着用心地、现实地好处。《学记》为我们教师的教与学带给了宝贵的经验,是教师教学的法宝。

读后感《学记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记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