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清渠有感 > 地图 > 清渠有感
清渠有感

(共 9908 篇)

  • 1、 观看高山清渠后有感合集(6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观看高山清渠后有感合集(6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观看高山清渠后有感 篇1

    7月16日,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推出的29集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原名《黄大发的奋斗史》),于当晚8点在央视一套首播。

    院党委按照省国资委、国华公司党委的要求,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学习收看。

    《高山清渠》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的史诗,全剧塑造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代表,在不屈的生命历程中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以一代中国农民群像,艺术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巨变。

    该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7月18日,党委书记、院长张绍军收看后,分享了观后感,呼吁全院职工积极收看。

    通过收看,可以感受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不易。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修渠三十六载,被称为“当代愚公”,他用行动为党员干部们上了生动一课,大家要学习黄大发这种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读懂黄大发身上“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将人民“置顶”,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用持续奋斗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奋楫前行。

    观看高山清渠后有感 篇2

    《高山清渠》是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

    故事的开头就让党员们震撼不已,黄大发的家乡草王坝村,位置偏僻、地势险峻,因为缺乏水源,村民连苞谷汤都很难吃的上,生活的贫困让他们连出门都那么艰难。故事在向前发展,党员们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被黄大发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着。“水是啥?那是盼头,是命,是咱草王坝的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我就是用手刨,我也得把这水刨出来”铮铮话语回响在耳边,他下定决心,要"从天上引来水"。黄大发同志带领群众经过36年不懈努力,靠着锄头、钢钎、铁锤

  • 2、 「必备」高山清渠观后感(精选8篇)

    观后感是我们看完一些影视作品后内心油然升起的感悟写下来的东西,观后感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我们应该怎样去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高山清渠观后感,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高山清渠观后感【篇1】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生活在美好的二十一世纪,一开水龙头就是方便的自来水,我是幸福的;作为一名供水企业员工,保证千家万户的用水需求,我是自豪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为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着,我是激昂澎湃的。现在的我,做不到像老书记那样,但我会更加的努力,积极向老书记看齐,继承和发扬好冲锋在前,面对困难不退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争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近期观看了《高山清渠》,这是一部高扬的英雄主义的电视剧,讲述黄大发同志带领村民用三十六年时间修水渠,改变全村贫困命运的故事,整部电视剧突出展现了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和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身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我们要学习黄大发同志信仰坚定、品德高尚、心系群众、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情怀和风范,在工作上认真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心声,勇于担当的.同时以身作则,不断锤炼自己的工作作风,带头争做履职尽责、无怨无悔的表率。接过奋斗精神的接力棒,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优秀部分,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高山清渠观后感【篇2】

    近日,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黄金强档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让“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再现于荧幕,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

    黄大发的扮演者李键,把黄大发一心为乡亲的细节演绎得准确到位。让我再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让人忍不住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普通农民成就他的“伟大壮举”,我思索着他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源头。

    人的成功有两大方面,一是为自己的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另外一种是为大众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显然,黄大发属后者。我们常说“穷则思变”或“逆境与苦难”能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及铸就其坚韧。黄大发少年苦难,幼年丧父母,这是一个人精神上巨大的苦痛,加之,他出生地十分贫瘠,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成困难。或许,正是这些铸就了他顽强的意志。

    在开渠过程中,曾遭遇种种阻挠甚至技术上的难题等,黄大发为此发誓:“渠不通,毋宁死

  • 3、 [精]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5篇)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精]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高山清渠观后感 篇1

    近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高山清渠》,用艺术手段再现”时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修渠的先进事迹,跟随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故事情节,让我再一次走进草王坝走近黄大发,去感知那段“苦”、“痛”、“赞”的燃情岁月,感悟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守和付出。

    战天斗地,怎一个“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国,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困难物质稀缺。正当壮年的黄大发生活在偏远落后的播州区草王坝村,面对缺水严重的自然条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饭的恶劣生存环境,他硬是凭借坚定的共产党员信仰,发挥党支部书记领头雁效应,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千方百计克服修渠资金、技术等困难。黄大发在54岁的时候,还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为修渠打好技术基础。在修擦耳岩段时,遇到一处倒悬的崖壁要修渠通过成了难题,年近60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身上吊下悬崖开展测量,最终水渠顺利通过此地,这正是他常说的“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真实写照。修渠过程中黄大发经过一次次失败和绝望,又不断的燃起不灭斗志,终于用36年13140天的时间,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团结村缺水问题,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

    失去至亲,怎一个“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在修渠最关键的时期,黄大发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却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够吃上大米饭,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毅然坚守在修渠一线。黄大发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化着满腔的工作热情,融进一锤一锤的钢钎敲打声中、融进钢钎与石头碰撞四射乱飞的火花中,融进修渠大军肆意挥洒的汗水里,真正做到为大家舍小家,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旧貌新颜,怎一个“赞”字了得!草王坝村老百姓在黄大发老支书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团结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近几年,在团结村建设有“大发渠”观光长廊、“大发天渠

  • 4、 观看天渠有感

    古诗词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人民喝上一口好水而奋斗了一辈子的人,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吗?当然,就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的生命是平凡的吗?当然,他的生命是不平凡的。

    电影《天渠》在贵州百姓的翘首期盼中,终于在院线上映了。遵义市文联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观看,所有人无不为故事内容动容,为主人公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

    影片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讲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仅凭铁锤、钢钎、风钻等简单工具,硬生生凿出一条横穿多座大山、全长9400米的人造天渠。这个漫长的凿山引水的宏伟工程,也是一段曲折的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的新时代愚公移山的天渠精神。

    浏览网络,无数网友的留言都不吝溢美之词:一条生命之渠,一段人生传奇,一座时代丰碑,一尊精神雕像,一曲英雄赞歌

    现实中的黄大发,个子矮小,身形瘦弱,却生就一副倔脾气,不信天,不认命。从当村里大队长时就立下宏愿,此生一定要完成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这位被誉为平民英雄的老支书,铁骨铮铮,一言九鼎,从此,一生只为一条渠。

    36年,一个人的大半辈子,都在与山斗,与水斗,与贫穷斗。他率领乡亲们并肩作战,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炒作煽情,一句我就是为群众办事的,朴实得令人心痛,也豪迈得令人心生敬仰。

    当代愚公,可歌可泣!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任何生命形式都无法存活。可是,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偏偏就严重缺水,全村几百号人,仅有一口井,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可谓滴水贵如油,哪里还有富余的水用来浇地灌田?祖祖辈辈多少年多少代,从来就是守着崖畔坡边的旱地薄田,勤扒苦做,早出晚归,却难得混个肚儿圆,更别说发家致富了。这些石头旮旯里的望天田,缺少水的滋润泽被,自然不会丰腴肥美,当然也就不可能出()产丰厚。因此,年成丰欠,全凭老天爷的心意:如果风调雨顺,还能勉强得个温饱;若是久旱不雨,庄稼绝收,那就只能勒紧裤腰带了。

    常言道:人勤地不懒。可草王坝村的村民,没有一个是懒汉,却为何常常连肚皮都喂不饱?出路何在?是努力自救还是等靠要?

    自救者他救。从天堑到天渠,黄大发和他的乡亲们,几乎是在生命禁区,用生命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他说: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他们凭借一腔热血肩挑背扛,凭借一双巧手改天换地。那是对生命之

  • 5、 观《红旗渠》有感
    观《红旗渠》后感 11月15日上午,支队组织大家在二楼会议室观看纪录片电影--《红旗渠》,这是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升华精神之旅。 观看完《红旗渠》,我的思绪不知不觉被带回到1960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他们没有对贫苦的生活环境低头,更没有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们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完全靠双手和铁锤、钢钎等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回响在脑海,萦绕在心间。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渠精神"的真实写照!4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感染折服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传统、展现本色,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鼓舞引领着我们。作为瓷都特警,身上更是焕发出着这种精神。在炎炎烈日下的古县衙路旁,在呼呼北风里的支队操场上,在平时训练中,在日常巡逻时,无不体现了我们这个战斗集体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特警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还不满8岁,不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发展规划,都正值"艰苦创业"时期,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特警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似水的年华扬起"首战用我"的风帆,用如火的激情开动"用我必胜"的大船,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和职业内涵,为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保
  • 6、 观《天渠》有感 2篇

    天渠,一条通往幸福的生命渠——观《天渠》有感

    刘娟 影视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在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造就丰功伟绩的英雄确实少有雷同。黄大发自小无父,9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便成了孤儿。十几岁时在大冬天打着赤脚给村里站岗,上级领导看到后,觉得这个瘦小的少年勤劳、能吃苦,于是发展成为党员,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被任命为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后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 过年了,黄大发却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干脆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它镶嵌在灵宝山半山腰,就像是从天上引来的,水流到每家每户门口,灌溉着良田、喂养着牲畜。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结束了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名声不胫而走的日子。

    人的一生究竟应当怎样度过 —— 观《天渠》有感

    王兴伟 电影《天渠》公映了,听到这个消息,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去看一看。原因是这部电影与《出山记》一样,都是演遵义人自己的电影,都反映的是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影片是根据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的。播州区的前身是遵义县,新蒲新区未成立之前,所辖乡镇也属遵义县,所以对平正仡佬族乡来说,我并不陌生,甚至还能叫出许多亲戚朋友的名字。故《天渠》的公映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心灵的距离。影片中的主人公黄大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历时36年,凿
  • 7、 读《红旗渠传》有感

    读《红旗渠传》有感

    《红旗渠传》主要是介绍了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摆脱缺水、贫困的局面同大自然做斗争,历经万苦最终将漳河水引入家乡的史诗般壮举。而所建成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然也凝聚着普通劳苦大众的凝聚力,人民的智慧,为幸福奋斗的朴素决心,以及优秀党员的过硬领导才华和与民共苦的美好品质。

    很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水为生命之源。从最为朴素简单地方面去理解,水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而且在中国,这个广袤复杂同时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把水看的特别重。不然,中国人民也不会让自己的崇拜图腾----龙去施云布雨,润泽万民。但是当水资源不足以发展农业,甚至威胁到生存时,该怎么办?是迁徙?忍耐?还是创造条件去改变?我想广大的林县人民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做好的诠释。

    一条水渠,是一条生命线,仅仅靠一人一村之力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的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去共同奋斗,其间的辛勤苦难也是可想而知的。从修渠号召一发布就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争着报名,唯恐落到人后;从男子、女子突击队的一次次比拼与互助中;从武金太的献身探洞中;从各行各业的无私驰援以及不惜将营生的独家技艺广泛传播中;还有老太太在后方因不能为修渠做出贡献,而把自己用来缝制老衣的白布拿出来为队员做肩垫等等,太多的老百姓,太多的一点一滴,正是这样的微薄之力支持起宏伟的红旗渠。

    也许现在的人们没见过,不能理解这样的热情与积极,可能还会怀疑作者的夸大成分。无疑艺术是允许夸张的,但我坚信这些描写是在平实不过的事实,因为这是一部史诗,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有广泛信仰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现在的人们也许是将这些品质隐藏了起来,非遇大事不显吧。真的希望这种凝聚力能够传承而今,以至后世。

    一个人叫做人,一群人是一个群体,一个集合,为了共同的坚定目标能够一起的奋斗的一群人该是人民吧。他们之间有个体的差异,但是一遇到共同的问题时,便会诞生集体的智慧。红旗渠的修建说是人类征服自然,有点不贴切不应景,说是改造自然有些不能表达其伟大,姑且称为征服与改造之间吧。

    在这个过程中,有土法与经验的结合;有借鉴与创造的升华;人民的智慧在这场与自然的恶战中发挥的酣畅淋漓,因地制宜的改变挖掘方法;汇聚多种技术的运土轨道;飞天横过的运货索道等等,无不是智慧的结晶。人类在劳动中发展自己,同时又运用所发展的能力来服务于自身。看似是一种交换,实质

  • 8、 读《清欢》有感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苏轼的一首词道出了人间。 清欢,清静欢乐。清静,是一个人的清静,却又是很多人的清静,就像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样;而欢乐,只是一个人的欢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清欢的意思,大抵是如此。可现在的人,反倒以浊为欢,以清为苦。 生在这个时代,清欢难矣! 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最美是清欢,愿世人都能找到清欢,品味人生。 很喜欢林清玄老师的散文,他的文字仿佛有光,照进我的心房。说来好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文章竟是在试卷上,记不得题目是什么,只隐约记得关于镜花水月,还有他自己写的藏头小诗,首字连起来看便是“镜花水月”。或许,便是那时迷上了他的文字。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清玄认为,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到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兴趣,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林清玄曾和朋友一起去了圆通寺,慢慢爬山,欣赏野花,心里有着只有春天才有的一种欢愉。后来他又去了圆通寺,却不曾想,寺院门口摆满各种摊子,卖烤肠的,烤烤肠的白烟飘向寺院,一位母亲不准孩子吃烤肠拍打孩子,哭喊声尖厉急促,他转身而去。前后多么鲜明的对比。我想起了几天前去海边玩的事。沙滩并不是寺院那般应是清静的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家都玩的不亦乐乎,我第一次见海,此刻正陶醉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一眼望去,水天相接,只觉得自己的心胸都宽阔了起来,大海,是足以让人尊敬的。美好却被人生生地打破了,坐在我斜前方不远的是一家人,看样子是刚玩尽兴了回来,小孩子吵着说饿,大人拿出面包,吃完却随手将面包袋丢在沙滩上,明明不远处就有工作人员摆放的垃圾桶!果然,凡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林清玄认为,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到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秽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 9、 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渠首精神

    —— 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刘建川

    纪录片《渠首》生动展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建设过程,深刻阐释了邓州干部群众创立的“渠首精神”。回眸渠首建设过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泓清水送京津,邓州人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和牺牲。2160多个日日夜夜,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及下洼枢纽,对千千万万邓州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思想与作风的锤炼,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是一次奉献和牺牲的完美呈现,是一次爱国与为民的生动实践。

    今天,重温那段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开启新时代邓州建设新征程,我们更要弘扬好、传承好渠首精神。

    弘扬传承渠首精神就要忠诚担当大爱报国

    南水北调工程服务于全国大局,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为了服从南水北调这个大局,邓县的各个生产队精挑细选出青壮劳力,自带工具、粮食奔赴前线,投入挖土运土的战斗,这一干就是六年!1970年9月,河南省动员镇平、新野等六县5万民工助战,仅一个多月,就干不下去了,只有邓县的5万民工坚持到1974年7月渠首工程完工的那一天。当时1个土方,国家只能给2分钱,邓州干部群众不讲价钱、抛家舍业。为了这一国家工程建设,邓州人民向工地支援粮食4.5万斤,现金一亿多元,140多名民工献出了生命,2000多名民工伤残。上世纪70年代,邓州市舍小家顾大家,在接收淅川县10752名移民之后,又把辖区内的九重、厚坡等30多万亩耕地整体划给了淅川,邓州成了“隐形淹没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开工之际,邓州再次接纳移民30000多人,占整个库区移民总量的五分之一,成为河南省第一移民安置大市。这充分体现了邓州人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政治觉悟和舍家报国的高尚情操,凸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色,他们是这场战略工程的真正英雄。

    弘扬传承渠首精神就要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当年渠首陶岔会战时,邓州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员参加施工会战,不怕苦、不怕累,弟弟牺牲哥哥上,祖孙三代齐上阵,自己开荒挣口粮,吃红薯面窝头,蘸咸辣子水……面对无数的挫折和困难,邓州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他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在渠首陶岔会战中,涌现出了以翟荣耀、欧阳彬、李显勇、秦永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还有14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不论是干部、工程师还是技术员,都不计

  • 10、 读《大清相国》有感

    坚守的力量

    ——读《大清相国》有感

    张诗逸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双周读书会”特遴选若干本单位同志撰写的读书心得,于本周陆续在公众号刊发,与大家共享阅读之乐,品味诗意人生。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大清相国》,陈廷敬贯穿始终的德行坚守力透纸背,我被深深震撼。虽然从科举入仕就屡遭劫难,但始终忠贞不渝,正气凛然;满朝同僚贪腐成风,他却偏偏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严于律己;经历五十三年宦海浮沉,自始至终不变的是一毫不取的清廉、一分不占的气节。纵观其清廉如水的一生,启示颇多。

    清正廉洁,守住底线。孟子曾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对于陈廷敬而言,自己的浩然之气就是矢志不渝的清正廉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曾经无数次遭遇权力和金钱的诱惑,这其中既有当朝权贵的封官许愿,也有贪官污吏的纳贿钻营,而他的选择永远都是一概回绝,绝不苟且。中国古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因为陈廷敬做到了两袖清风、洁身自好,他在治理腐败方面才能如此有底气、有权威。为了从根本上制止腐败,他向朝廷奏呈《劝廉贵先以俭祛弊务绝其源》的奏章,主张立法以正朝廷之风。陈廷敬以身作则、从严治吏而名重当时,备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为官员树立了一个刚正清廉的榜样。

    精明强干,注重策略。在科考腐败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系列案件中,陈廷敬始终坚持公心,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与其自身经世致用的才干和智慧是分不开的。从21岁初入官场的锋芒耿直,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的隐忍理智,为官50载,如履薄冰半辈子,参透官场五字秘诀:等、忍、稳、狠、隐。他的前辈卫向书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他耐住了寂寞,沉住了气;他的岳父大人告诉他一个“忍”字,他静观派系斗争,历经磨练;他自己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悟出一个“稳”字,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低调务实,忠君爱民;面对政敌贪官污吏,他又被逼出一个“狠”字,谋略深府,出击果敢,有的放矢;最后贤妻月媛点醒他一个“隐”字,凭借这一“隐”字,他在72岁相国任上,全身而退,得“识时务者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2-04-09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8

  • 2022-04-07

  • 2023-01-04

  • 2019-11-04

  • 2023-06-27

  • 2019-11-08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2-03-31

  • 2019-11-0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4-09

  • 2022-12-26

  • 2019-10-28

  • 2022-03-31

  • 2023-02-23

  • 2019-11-06

  • 2022-12-13

清渠有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清渠有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清渠有感、2024清渠有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