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 > 地图 >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2024清华园日记读后感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相关栏目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热门栏目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推荐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

(共 2342 篇)

  • 1、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如果说《牛棚杂记》记录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不容回避的历史,那么《清华园日记》则记录的是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的经历,虽然有些日记仿佛流水账似的,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日记,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作者在清华大学的青春岁月和美好时光在日记中得以永恒。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除了他的聪明和所受的教育外,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读书的痴迷和热爱。

    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最近对书仿佛产生了极大的爱情(其实以前也这样,不过轻点罢了),同班中也有几个书迷,见面时,大部分总是谈到书。即如我本学期,买书费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二强,不能不算多了。”

    季羡林先生在课余时间喜欢进城去,大部分时间就是去买书,所以他一学期买书费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二强。如果按现在一个大学生一学期花费一万元,如果买书就占三分之二,也就是用六千多元来买书,那要买多少书呀,可见季羡林对书的痴迷到了怎样无可比拟的程度,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也就不足为怪了。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完全不必花钱也可以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遍布在单位、社区、城市各个角落的图书馆免费向我们开放,成都市区的图书馆还可以通借通还。据悉,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从县级到村级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网络全覆盖。另外,现在还有许多手机读书app,不但可以进行文字阅读,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相当方便和人性化。

    然而现在人们有太多消遣方式,上网打游戏、刷微信、耍抖音、浏览网页,还有看电视、打麻将、斗地主、蹦迪吧等娱乐方式不一而足,哪有时间看书呢?不知不觉中,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大好的光阴就这样溜走了。当时光逝去,留给自己的却是无尽的空虚和茫然。

    据说,犹太人平均一人一年读68本书,俄罗斯人平均一人一年读24本

  • 2、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及读书笔记摘抄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读后感心得感悟:

    上周四(11.30)看到“拾遗”发布了一篇文章,叫《你那点“黑历史”,赶得上季羡林么》,作为一个闷骚男,我向来比较关注一些名人(尤指在文学类的)的“黑幕”,以给自己的龌龊的想法甚至“已有的作为”找“挡箭牌”。所以这篇文章我非常感兴趣,终于里面找到了一个一句让我拍案叫绝的话:“1934.5.17 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之前读过季老先生的短文,但印象不深了,让我关注他的原因一是他的长寿(1911-2009),因为我想,一个长寿的人肯定不会把心思放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上,而是相对比较单纯,且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的人;原因二,是他的一些话和行为,比如他不接受“学界泰斗、国宝、国学大师”的称呼;原因三是他竟然研究非常小众的语言,比小语种还小语种……估计如果没有他老人家,这些语言我这辈子都不会听过,哪怕是现在我也记不得名称,看到才能想到。

    当我们读到季羡林的介绍时,会有这样的说明:“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而这本跨度他大学两年的日记中就经常能看到早晨看德文和法文的时候,当然也有偷懒的时候,也有烦躁的时候,期间也有因为母亲去世的悲恸。

    而这本《清华园日记》就非常形象的展示了季先生当年学生时代的特点。

    因为是他自己的日记,而且他本人未加任何修改,所以内容读起来特别亲切,也有一些好玩的地方,比如:

    “我冒雨到图书馆去看报,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大师形象瞬间就化成了一个毛头小伙子站在我的面前;

    比如:“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读了20%的日记,外加之前对季羡林的浅显了解,我有这样一个看法,大师归大师,而他本质也是人,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成就其为大师的原因也是在于他们自己在自己的领域慢慢的研究,并持续下去。

    哦?我怎么又犯了总结的“毛病”……

    印象较深的是整本书最后的几行字:“生为山东一个穷乡僻壤的贫苦农民的孩子,能够获得一点成功,全靠偶然的机会。倘若叔父有儿子,我决不会到了济南。如果清华不同德国签订交换留学生协定,我决不会到了德国

  • 3、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读后感范文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读后感范文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这本书就仿佛是一个望远镜,让你站在现在这个位置,去安排未来!读该书之前,我只知道清华是所名校,可望不可求的,确不知道真正的清华,读了该书之后对清华园、清华事、清华人、清华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最后的归宿”这一篇给我印象最深刻,人除了善良,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如果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其结果必然是:原本简单的事情迅速变得复杂,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酿为人命关天的大事,原本希望达成的目标愈来愈远。

    世界上原本没有“恶人”,也没有真正的“坏孩子”,是父母的教育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影响了孩子的一生。现在我还没有孩子,但如果真的有了孩子我觉得就要对孩子负责,那么在教会孩子各种各样的技能之前,我觉得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抓起,正如王红兵老师说的那样,如果父母能懂得一个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哪些是关键素质在起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能配合学校给孩子这些关键素质,那孩子上不上清华,其实已无足轻重。

    “什么样的家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必将铸就孩子什么样的未来”,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改变孩子,须从改变父母开始;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行习惯;有一段话特别经典:“播种行为,收获行为;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家长给幼儿播种什么样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习惯,孩子就收获什么样的性格!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因为,孩子的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恶习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孩子年龄小是的时候,就像融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所以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铁块,再改变就困难了!

    每每当我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因为“我相信,我看见”,有了目标这样自己才能成功。人不要做电脑的奴隶,做ppt的奴隶,做鼠标的奴隶!相信我会成功的!

  • 4、 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有感

    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有感

    胡松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是任彦申同志数十年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的感言集。作者以在北大清华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基础,用凝练的笔法、精妙的话语,对领导哲学、人才理念、大学精神、思潮学潮等都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不少段落可作为人生的箴言,读来令人击节,掩卷让人沉思。书中所论的大学管理、人才理念、领导哲学、思潮学潮等诸多问题,都是时下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其观点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全书共分为九篇:一、我观清华北大;二、谈谈人才理念;三、关于领导哲学;四、一把手的艺术;五、大学管理的误区;六、思潮的困惑与出路;七、学潮的风险与对策;八、大学何去何从;九、十年的记忆。

    有幸拜读完这本书,顿时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看似回忆录的书名,却能给人带来多方面的启迪,我的感受颇丰。清华北大是学生时代莘莘学子梦想的圣地,是中国国内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任先生从自己的角度、清华北大人的角度、以及世人的角度三个方面生动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清华和北大。正如书中所说,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德摇篮;北大重个性发展,清华重团队精神;北大管理松散,清华纪律严明;北大人喜欢一鸣惊人,清华人一贯处世平和;北大和清华不仅有"异",而且也有"同",这两所大学都鲜明的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追求真理、锐意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华北大代表了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有个性,张扬,注重感性,一种突出共性,谨慎,注重逻辑。当今社会多元化,个人发展需要两种性格的综合,这与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到人品、特长、贡献是人才必备的三要素观点一脉相承。不仅如此,科研工作也是这样,在遵守学术科研道德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需要突出自己的专长,同时依托团队的力量,将每个人的优势和贡献集中起来才能取得有创新性的成果。另一方面,清华北大也代表了说话和做事的艺术,一个优秀的科研项目,虽然做了很多有力度的工作,如果缺乏良好的表达和书写最多也只是一堆草稿。所以从事石油行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工科专业知识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也需要加强文科方面的学习,才能在一个群体中崭露头角。

    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可以归为一类问题就是关于如何管理好人才。正如书中讲到,一个领导者怎么样才能使周围人取得成功呢?第一,满腔热忱的对部下"传帮带",为他们学习提高、充实完善提供各种必要条件。第二,敢于压担子

  • 5、 清华园日记(图文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清华园日记(图文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全书大体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介绍了季老一生中大部分的教育背景,后部分为季老在大学时期的两年日记。读来我有颇多感慨。

    首先,季老的教育环境在那个年代是顶上等上等的。幼年时期在私塾读书,留洋老师教授洋文,师从清末大家之流,给幼年季羡林开启了良好的文化启蒙和文化熏陶。加之本身也足够上进,为以后一路高进就读清华继而留学德国似乎是做了最初的铺垫。而且就算是今天来看,他在各个阶段的读书时代所经历的优秀师资力量在现在都可以说是顶级的了。

    其次,季老本身真的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学者。我本来想说文学家的,后来还是选择了学者这个词,原因在于他优良的学习态度、强大的自律精神真的令我学到了很多。我喜欢坚持到底、不忘初心、始终如初的人。

    其中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日记部分,它让我更加真实的了解了青年季羡林,了解到他考前会临时抱佛脚的抓狂,文稿被退回来会暗自记两笔说人家不识货,会经常忘记写日记然后一口气补个四五天的,会每天读书,时常运动,常打网球。

    而且日记它让我有一种时空交错感。彷佛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北平,我好像跟随着日记,跟随着青年季羡林,体验到了那时的北平。不得不说这种感觉于我而言真的很美妙,就好像即使日记不是我本人所写但还是感觉像是有所经历的一样。所以我最近开始写日记了呢嘻嘻嘻嘻。

    我觉得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你能从书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到。从季老的这本书中我收获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过大学,关于如何过人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阅读这本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有所为。

    清华园日记(图文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有趣至极!很佩服也很欣赏季老愿意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这对普通人来说都是极大的勇气何况是季老这样早已成功的人呢?是啊自己的迷茫也好自己的痛苦也好自己丑陋懒惰的一面也好,那都是自己,日记是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发泄的地方。 我也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大学已经过去了大半,重翻自己的日记看看,有美好有痛苦有迷茫那都是我的大学。虽然可能并没有收获太多,但是那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最真实的见证。迷茫好像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为学业迷茫,为工作迷茫为未来迷茫还好我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好的时代不存在为生存而担心。 看季老的日记可以发现他真的是一个极爱学习及爱读书的人,看他日记记载的书可以列一份中外文学非常全面的书单了。自己还为自己一年读50本书左右而沾沾自喜现

  • 6、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未署 大学启航

    身为建筑系的学生,前几天,交图周刚刚过去。交图周前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建筑系同学,当然是在自己的专教里安静(而焦躁)地画图、处理模型,为自己的大作业做着收尾工作。

    当然,可能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前一晚本来能早一点结束工作交上一份完全可以通过评检、但是有些细部可能会略微有些粗糙的图纸,然后回宿舍享受温暖和舒适,但是我的完美主义很不幸让我在专教的桌子上一直画啊画到了太阳从远处升起的时分。

    那时我选择在八点开始的评图前去食堂吃早饭,顺便活动一下因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伏案推图而疲乏的腰背。但是当我离开桌子的时候,我看见,还有一些同学还在继续着作业的工作,而已经有早起的同学来专教开始新一天的早自习了。

    我们朝气蓬勃地年轻着,所做的工作是二十四小时无间断轮换的。

    慢慢离开建筑学院。向着中央主楼走去。国旗仪仗队已经在广场前开始了操练。

    继续前行。六教的一些等仍然亮着,从窗洞能看见里面还有学子在翻着书,作着笔记。

    身边有晨跑的老人,晨跑的学生,网球场有做早操的年轻人。

    食堂氤氲着米饭和麦芽的清香。从柜台向里能看到工作着的师傅们。

    我看了看时间,现在是五点四十分。

    当我离开的时候,抬起头,然后遇见了铺天盖地的朝霞。

    我敢说这应该是清华每天的日常。

    来到清华已经两个月了。最近逐渐熟悉了清华的生活方式,也是逐渐适应了这里。

    我不太敢直接把清华的风格称作【忙碌】,虽然这是我的学习生活带给我的最初的感觉——或许称之为【充实】会更好。忙碌或许可能偏向到庸庸碌碌的境地,而充实才是我们所应当一直追求的境界。

    生活排的满满的,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松懈(注意,不是放松)下来的机会。

    我觉得,或许正是这永远在奔跑着的生活,永远提醒着我们——众多清华学子——以"自强不息".

    来大学之前,我在想,大学的生活或许是轻松而惬意的,或许会空闲到令人发狂的地步。

    似乎完全错误了。确实是惬意,但是是将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投入到自己所热情的事业当中去的那种取得了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惬意,而不是普普通通的、随随便便的因为无事可做而产生的清闲而无趣的惬意。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拿着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燃烧生命的事情,难道要用空洞乏味的流水账去填充自己的一生,让自己在迟暮的时候回想起来的全部是悔恨和痛惜吗?

    家乡在山东省里,一个丘陵上的小镇。从我一直在那里上

  • 7、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

  • 8、 生态园日记

    周记写作是一种人类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而在读书时,我的班主任通常会每周分派一篇周记任务。在学校,我会怎样写自己的周记呢?如果您正在寻找好的文章,一定要查看“生态园日记”,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也会有所收获!

    生态园日记 篇1

    在一个星期六,我们去生态园吃饭。那天,我非常兴奋,一直盼着快点到傍晚,晚上五点半我们的车就驶向了生态园。

    到了生态园,我走上一座小桥。桥下的水里有很多金鱼,有大的,有小的;有金色的,有黑白花纹的,美丽极了!它们悠闲地在水里游来游去。突然,我看见水底有块石头似的东西在水里慢慢地移动着。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小乌龟啊!这个小家伙胆小的躲在鱼群里,一动也不敢动。

    我又跑到大厅的水箱边,水箱里盛满了水,养殖着各种水生物。我静静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发现了两种没有骨头的巨无霸水生物。同样,它们两个都是硬甲目类的。其中一个是大螃蟹,另一个是长三厘米、宽八厘米的大龙虾。我一边走,一边看,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进一看才发现是一条关在笼子里的大王蛇。

    客人都到齐了,奶奶喊我们吃饭了。我跑回吃饭厅,看到有很多客人。大多数是我认识的亲戚朋友。开饭了,各种菜肴陆陆续续的上来了。有比目鱼、鸭肉煲、鱼肉汤、凉拌黄瓜、紫菜卷……还有海鲜等等。各种美味佳肴,我是吃得津津有味,大饱口福了。

    晚餐结束后,大家在一起聊了一会家常,我们就匆匆地会回家了。

    生态园日记 篇2

    因为今天爸爸的单位里发了几张去华庄生态园的抵扣卷,而且现在去华庄会有捕鱼表演和免费的桔子吃。爸爸就约了几个同事一起去华庄游玩。

    我们到了华庄就开始找捕鱼表演的地方。找的路上碰巧遇上一次动物表演。因为我们来得太晚了,所以只看了一点点表演。后来我们打算不找了,就去童趣园玩一玩好了。

    到了童趣园,我和爸爸同事的儿子一起比赛,比赛规则:谁先完成所有的项目后,第一个到滑滑梯下面的人谁就获胜。我在爬网的时候总是翻不过去,因为爬到上面的地方有点斜怕掉下来,但是我一咬牙坚持往上爬终于翻过去了,因为我翻得太慢所以我输了。我们玩着玩着感觉喉咙有点渴,就找了个人问了一下桔子在哪里。我们知道了后,就马上赶了过去。

    来这吃桔子的人可真多,有些人想拿回去一些,一个袋子要五块钱,实在是太贵了,就拿衣服当袋子,来装桔子。我们没有拿回去只不过是稍微吃了几个桔子就不吃了。我看了看手表快要吃晚饭了,我们就赶紧回家吃晚饭。

    生态
  • 9、 幼儿园教师日记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作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文有利于我们更好去组织语言词汇。好的作文是值得被人们长期阅读的,什么样的作文会让你影响深刻?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日记,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师日记 篇1

    12月30日星期五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幼儿园实习已经四个月了,四个月的实习生活除了工作经验和知识上的丰硕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础。说到从校园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就不得不把角色定位。从进幼儿园开始,就要求自己以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将学生行为带到工作环境中,但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即将要到学生放假的时候了,通过4个月的实习,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我要趁假期的时候好好给自己充充电,希望在再开学的时候,我能够展现出一个更优秀的自我,同时祝愿所有老师和孩子们假期快乐。

    幼儿园教师日记 篇2

    做学前教育工作30余年,园长工作十几年,自己和关心我的人一样时常问自己,您每天都在忙、忙什么哪?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幼儿园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作为园长需要带领幼儿园与时俱进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幼儿发展;要让家长理解、支持、满意,争取得到领导社会关注、支持、认可满意……实践证实,园长该做的事情确实很多。我经常百思不得其解,没有更加合适的语言来应对对方和自己。原因是一天的工作教师的事、孩子的事,头绪多、又繁杂,很难用归纳概括的一两句话能说清楚。

    7:30到园:了解各班老师到岗情况,遇有老师请假做好调配老师工作,不管人力资源有多紧张,每班一日各项活动都有两位教师,一位是尽主班教育职责、一位是尽配班保育职责,两位教师共同努力落实好保教细则。

    7:50至8:40总值班:一是了解门卫、保安、每班接待孩子的一名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坚守岗位接待孩子来园及晨检孩子身体情况;二是观察各班家长送孩子是否有序等。如有需要调整处理的情况,及时处理解决。

    8:40至9:00梳理工作:进办公室安排幼儿园一天的重要工作,哪些需要对外协调解决或需要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逐一落实解决并上报。

    9:05至9:35进班听课:进班听课,了解教师教好、教会,孩子们学好、学会的情况;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常规情况;诊断教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念的程度;观看班级三位教

  • 10、 清华百年读后感

    清华百年读后感(一)

    初夏时节,满怀崇拜敬畏之心,踏进百年清华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典校训激励着莘莘学子刚毅坚强,不断追求卓越。我们认真聆听博学智慧导师的谆谆教诲,体验着严谨、勤奋、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吸收着前瞻、全面的知识精髓,短短一周的培训,受益匪浅。

    一、面对困境,永不言弃

    纵观革命历史轨迹,从辛亥革命到南湖船头,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每一次革命转折,都艰难困苦,蜿蜒曲折。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困难只是我们前行中的必要过程,它不能影响我们奔向既定的远大目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挫折困境给我们带来阴暗迷茫的同时,也会引领我们重新反思,正确抉择,走向光明。因此,我们要目标明确,坚韧不拔,有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正确取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历经磨难后,最终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二、关注热点,惠及三农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期,住房、教育、医疗、环境、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患寡而患不公,其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分配。我作为从事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一员,与乡镇、农民打交道多,对农民有着朴实、深厚的感情。过去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付出太多,如淮海战役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用小车推出的胜利战役;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部分农村依然还是处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的确会令我们不安。身在基层,面对经济体制变化和复杂的经济发展进程,尽管我们无法引领改革进程、决定财政资金分配大方向,但通过学习,使我们关注民生的理念有了进一步提升。我们有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十八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村、不断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造就一个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不断学习,创新思路

    为我们授课的教师,有年近古稀的昔日领导,也有风华正茂的精英教授,教学方式不同,教学观点各异,但其共同点是治学严谨,底蕴深厚、灵气四溢。他们为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孜孜不倦,积极探索,利用心理层面、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解读现象,抓住本质;他们不放过枝节叶末的疑难点,查资料、找依据,佐证观点,教学的点点滴滴,汇集了清华人独立人格、创新理念、海纳百川的气度,为我们工作和学习树立了榜样。

  • 2019-10-29

  • 2023-07-01

  • 2019-10-29

  • 2019-09-28

  • 2023-07-01

  • 2021-09-21

  • 2019-10-19

  • 2019-09-28

  • 2023-06-17

  • 2022-02-08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04-16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17

  • 2021-05-29

  • 2019-10-17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1-08-31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29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清华园日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清华园日记读后感、2024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