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 地图 >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2024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相关栏目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热门栏目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推荐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共 8306 篇)

  • 1、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我心中的水木清华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未署 大学启航

    身为建筑系的学生,前几天,交图周刚刚过去。交图周前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建筑系同学,当然是在自己的专教里安静(而焦躁)地画图、处理模型,为自己的大作业做着收尾工作。

    当然,可能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我前一晚本来能早一点结束工作交上一份完全可以通过评检、但是有些细部可能会略微有些粗糙的图纸,然后回宿舍享受温暖和舒适,但是我的完美主义很不幸让我在专教的桌子上一直画啊画到了太阳从远处升起的时分。

    那时我选择在八点开始的评图前去食堂吃早饭,顺便活动一下因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伏案推图而疲乏的腰背。但是当我离开桌子的时候,我看见,还有一些同学还在继续着作业的工作,而已经有早起的同学来专教开始新一天的早自习了。

    我们朝气蓬勃地年轻着,所做的工作是二十四小时无间断轮换的。

    慢慢离开建筑学院。向着中央主楼走去。国旗仪仗队已经在广场前开始了操练。

    继续前行。六教的一些等仍然亮着,从窗洞能看见里面还有学子在翻着书,作着笔记。

    身边有晨跑的老人,晨跑的学生,网球场有做早操的年轻人。

    食堂氤氲着米饭和麦芽的清香。从柜台向里能看到工作着的师傅们。

    我看了看时间,现在是五点四十分。

    当我离开的时候,抬起头,然后遇见了铺天盖地的朝霞。

    我敢说这应该是清华每天的日常。

    来到清华已经两个月了。最近逐渐熟悉了清华的生活方式,也是逐渐适应了这里。

    我不太敢直接把清华的风格称作【忙碌】,虽然这是我的学习生活带给我的最初的感觉——或许称之为【充实】会更好。忙碌或许可能偏向到庸庸碌碌的境地,而充实才是我们所应当一直追求的境界。

    生活排的满满的,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松懈(注意,不是放松)下来的机会。

    我觉得,或许正是这永远在奔跑着的生活,永远提醒着我们——众多清华学子——以"自强不息".

    来大学之前,我在想,大学的生活或许是轻松而惬意的,或许会空闲到令人发狂的地步。

    似乎完全错误了。确实是惬意,但是是将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投入到自己所热情的事业当中去的那种取得了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惬意,而不是普普通通的、随随便便的因为无事可做而产生的清闲而无趣的惬意。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拿着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燃烧生命的事情,难道要用空洞乏味的流水账去填充自己的一生,让自己在迟暮的时候回想起来的全部是悔恨和痛惜吗?

    家乡在山东省里,一个丘陵上的小镇。从我一直在那里上

  • 2、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

  • 3、 清华百年读后感

    清华百年读后感(一)

    初夏时节,满怀崇拜敬畏之心,踏进百年清华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典校训激励着莘莘学子刚毅坚强,不断追求卓越。我们认真聆听博学智慧导师的谆谆教诲,体验着严谨、勤奋、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吸收着前瞻、全面的知识精髓,短短一周的培训,受益匪浅。

    一、面对困境,永不言弃

    纵观革命历史轨迹,从辛亥革命到南湖船头,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每一次革命转折,都艰难困苦,蜿蜒曲折。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困难只是我们前行中的必要过程,它不能影响我们奔向既定的远大目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挫折困境给我们带来阴暗迷茫的同时,也会引领我们重新反思,正确抉择,走向光明。因此,我们要目标明确,坚韧不拔,有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正确取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历经磨难后,最终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二、关注热点,惠及三农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期,住房、教育、医疗、环境、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患寡而患不公,其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分配。我作为从事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一员,与乡镇、农民打交道多,对农民有着朴实、深厚的感情。过去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付出太多,如淮海战役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用小车推出的胜利战役;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部分农村依然还是处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的确会令我们不安。身在基层,面对经济体制变化和复杂的经济发展进程,尽管我们无法引领改革进程、决定财政资金分配大方向,但通过学习,使我们关注民生的理念有了进一步提升。我们有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十八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村、不断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造就一个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不断学习,创新思路

    为我们授课的教师,有年近古稀的昔日领导,也有风华正茂的精英教授,教学方式不同,教学观点各异,但其共同点是治学严谨,底蕴深厚、灵气四溢。他们为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孜孜不倦,积极探索,利用心理层面、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解读现象,抓住本质;他们不放过枝节叶末的疑难点,查资料、找依据,佐证观点,教学的点点滴滴,汇集了清华人独立人格、创新理念、海纳百川的气度,为我们工作和学习树立了榜样。

  • 4、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

    读完了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对季羡林的大学生活有了基本了解。1928年的时候,北大的录取率是清华的两倍,他还是选择了清华大学。在这里,他接触了英语、法语、德语,他在大学比较勤奋,每日预习、背单词、准备考试,和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大的差别。 每天早晨起来,他都会先读法语,跟一般的外语系学生没区别,就是要背单词,学语法,还要背动词不规则变化变,而且他也要为生活中的钱担忧。季羡林的阅读积淀也是从大学开始的,他也是从一本本书读过来的,看到他曾经订了一些名著,也会翻译小说,还会投稿,看到稿子没上,还会在日记里爆粗口。他每天都会读一些德语,也要不停地读书考试,压力很大,他每天的日记还挺简单,就是今天读了什么书,上了什么课,这个老师讲的好不好,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书,投稿,翻译,一起和同学游玩,顺便吐槽一下老师,或者表达对某个老师的赞美。 想想季羡林还是一个刻苦的阅读者,每天读书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比如今天读100页某本书,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00页,或者准备考试,他一般都在买书、看书、听课、写文章、翻译文章中度过。 后来因为抗日战争,还有家人生病,让他的思绪很沉重,害怕北平打仗,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打仗,而不是在读书,他瞧不起自己的不勇敢,在动荡的年代,他很难静下心学习。曾经他觉得很无聊的看书学习的日子,在战乱时成为他最想过的日子。战争让他思想很紧张和失落,战争影响了他的学习生活,那个时候时局很紧张,他也不免感到迷茫。 他立志大四要选德语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一直立志去德国读书。也许读书的日子真的很单调,却不无聊,每次能够在睡觉前看书,他会倍感幸福。他有睡前读书的习惯。每次买到他想要的书,他会如获至宝,他也算一个书迷。喜欢买书。虽然经济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买书是让他幸福的一件事就是买到很难买的版本,他会特别开心。 他每天的读书的书目,以英国文学和德国文学为主,他也自己写书评,投稿,后来他立志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这样他就能在文坛积累名气,以便找机会去德国留学。可能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宽裕,加上生老病死,他对家庭忧愁很多。 我想他之所以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是因为他的对学习这件事持之以恒的坚持,他每天都有很多时间都在预习、复习、备考,善心学习,不过那个时候他也说自己眼高于顶,看不起的人比较多,对老

  • 5、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_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巡礼”者,凭吊怀古也。所谓“清华精神巡礼”,为纵览清华百年校史之慨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缘起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先生同方部内《君子》演说,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激励世世代代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奋发图强,“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之砥柱”。

    “自强不息者,勉学励志也,于求学治业中坚韧强毅,克己制胜;厚德载物者,宽宏大量也,于待人接物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清华精神的作者于前言中如是释义。愚以为不然,非言有误,只觉至少于“厚德载物”处对清华人远不止个体品德之养成。在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清华精神,实为学术与使命、小我与家国之共同体也。梅贻琦校长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下,且以一代名师之典范,兼顾自我成长之历程,就学术与使命二者浅谈我所理解的清华精神。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家喻户晓,陈寅恪先生所题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更为流传深广。所谓“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乃持守独立自由之意志以寻求真理、发扬真理,此语恰是我所以为清华人负“自强不息”之研学精神而坚韧寻求的学术的至高境界。陈先生本人亦身体力行之。诚如梁启超先生推举陈至清华任教时与曹文祥校长之歧见,又如园子中陈先生“活字典”“活辞书”之典范,无所谓众人皆视其为珍宝的学位著作,亦不因此察觉,以求知的纯粹徜徉真理的海洋,而达学术之大境界,此为陈先生本人“独立自由”之一也。

    然何以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之追求有赖于“自强不息”之刚毅须知为学者对独立自由之意志的持守并非轻而易举、一帆风顺。遭外力阻挠者有之,陈先生亦为其中之一,负隅抵抗。曾有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不愿为正直所羁绊的陈先生辞谢未就,凭借一己独立自由之意志,无畏眼疾骨伤之磨难,终编《寒柳堂集》,著《柳如是传》,撰《寒柳堂记梦》。虽难避文革之摧残,却足以作为一士人道统与精神贵族,将“自强不息”与“独立自由”淋漓诠释。

    诚如开篇明晰,“载物”二字似乎莫名中有关乎责任与使命的意义。于我,从“厚德”到“载物”,实与《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出一辙,为由己及人、由小及大之外推。在这一意义上,美国黑人诗人社会学家玛雅·安吉洛“你只

  • 6、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一)

    又一次来到北京,只感觉到天空还是灰灰的。因为过年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少了许多。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胸腔里是冰凉冰凉的。我裹紧了外套,拉了拉帽子,准备和妈妈他们步行到五棵松坐地铁。地铁里污浊而又温暖的空气包围了我,我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倒了几次地铁终于到了。走出地铁站阳光刺眼的打在我身上。远处高高屹立着白色大门的就是清华了。

    我怀着景仰小心翼翼的走进这神圣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一条街还有两旁高大的树木。人行道上停的满满的全是自行车。我们走在主路上汽车安静的从身旁驶过。整个大学只有风吹树木发出的沙沙声,走了好久还没有看到教学楼,我有些累了,抬头看到路牌这竟是一条街道,清华街。我吃惊的问妈妈:"大学里面都有这样的街道啊还是双向行驶。"妈妈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有的大学里还有公交车呢。我越发吃惊了只想快步走进校园,想看看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还有哪些令我意想不到的地方。

    走过一个拐角,眼前的视野非常开阔。正对着我们的是一个有着尖尖屋顶欧式风格地建筑,它的前面是一块大大的草坪。我惊呼着跑过去,近距离的看这个建筑。它的颜色是咖色白色黑色组成,墙上的漆都有些剥落了。我走上大理石的台阶,推开木制的大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里面分为两层,每一层的顶都高高的。从外面看都非常漂亮走近就浑身散发一种历史悠久的味道,这里的楼都有百年历史。旁边是学生的宿舍楼,大大的高高的有三层,楼前是几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合欢树。它的枝桠长长的伸向天空,碧绿碧绿的,它也有六十多岁了吧。我欢呼着奔跑着眼睛都不够看只好把它们留在相机里。

    校园非常大,一个下午都没有走完,我们特地去了图书馆,一共有三层,几乎都亮着灯。悄悄的走进去,是扑鼻而来的书香味。他们都抱着厚厚的书戴着眼睛窝在座椅里认真的读着在稿纸上演算着做着笔记,有人进来也不曾察觉。甚至还有满头银发的老人。霎那间我为之动容,这是在初五大家都还在家里过年学校也没有开学,他们早已来到这里来到充满残酷竞争却又美丽的校园,重新开始了奋斗!

    古朴的教学楼,参天的古树,勤奋好学的千千学子还有优雅的环境沙沙的风声都是这个百年老校的魅力所在。有那么多人希望来到这里,在这里求学读书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大学真美好,我希望快快长大,也来到清华,和他们一样,在有着浓浓古韵的学校里学习生活。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二)

    星期四,我踏着矫健的步伐,带着兴奋激动的神情来到了

  • 7、 清华北大在等你读后感
    清华北大在等你读后感 《清华北大在等你》这本书汇集了众多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和平时的学习方法,看完此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提到了考试时的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考试的成败。独到的见解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高考状元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把握住时间,不仅在书本里学习,更是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考试前,他们都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舒缓自己多日的紧张,调整心态,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考试。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内容尽其所能地为高考中的处境提出了解决方法,其中不乏精辟而独特的见解。这些优秀的“天之骄子”字字语之间充满了对后继者的关爱之情,也言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与缅怀。 以前我做事很没有计划,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无聊时就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或者上网玩玩小游戏来打发时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决定,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一个对号,哪怕今天只完成了意见内容,没关系,因为我已经做了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就像放电影一样,把知识点纳入相关知识部分。这样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而今天所学的知识记忆也更加深刻,自己也会因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心情轻松愉快,睡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在此,我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要只是死啃课本里的东西,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平时的阅读,对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甚至是写日记,都是在学习语文。很多同学都害怕写作文,但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平时勤于练笔,每天坚持写日记,用语言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写好作文,关键在于积累和运用,平时看书的时候,我们要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心去阅读经典,去感悟经典,还要多积累好词好句,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自身的文化背景。许多同学学习英语感到吃力,是因为不了解它使用的背景。毕竟我们生活的世界和西方有很大差距。学习语言经必须有很好的语感,而语感不是靠读几个单词,几个句子就能练成。我的建议是,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着时,尽量读英文原版,因为阅读英文原版,你就能体会到西方语言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在,在阅读中自己寻找快乐,寻找学习的方法,远比别人告
  • 8、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读后感范文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读后感范文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这本书就仿佛是一个望远镜,让你站在现在这个位置,去安排未来!读该书之前,我只知道清华是所名校,可望不可求的,确不知道真正的清华,读了该书之后对清华园、清华事、清华人、清华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最后的归宿”这一篇给我印象最深刻,人除了善良,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如果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其结果必然是:原本简单的事情迅速变得复杂,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酿为人命关天的大事,原本希望达成的目标愈来愈远。

    世界上原本没有“恶人”,也没有真正的“坏孩子”,是父母的教育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影响了孩子的一生。现在我还没有孩子,但如果真的有了孩子我觉得就要对孩子负责,那么在教会孩子各种各样的技能之前,我觉得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抓起,正如王红兵老师说的那样,如果父母能懂得一个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哪些是关键素质在起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能配合学校给孩子这些关键素质,那孩子上不上清华,其实已无足轻重。

    “什么样的家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必将铸就孩子什么样的未来”,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改变孩子,须从改变父母开始;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行习惯;有一段话特别经典:“播种行为,收获行为;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家长给幼儿播种什么样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习惯,孩子就收获什么样的性格!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因为,孩子的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恶习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孩子年龄小是的时候,就像融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所以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铁块,再改变就困难了!

    每每当我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因为“我相信,我看见”,有了目标这样自己才能成功。人不要做电脑的奴隶,做ppt的奴隶,做鼠标的奴隶!相信我会成功的!

  • 9、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如果说《牛棚杂记》记录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不容回避的历史,那么《清华园日记》则记录的是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的经历,虽然有些日记仿佛流水账似的,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日记,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作者在清华大学的青春岁月和美好时光在日记中得以永恒。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除了他的聪明和所受的教育外,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读书的痴迷和热爱。

    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最近对书仿佛产生了极大的爱情(其实以前也这样,不过轻点罢了),同班中也有几个书迷,见面时,大部分总是谈到书。即如我本学期,买书费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二强,不能不算多了。”

    季羡林先生在课余时间喜欢进城去,大部分时间就是去买书,所以他一学期买书费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二强。如果按现在一个大学生一学期花费一万元,如果买书就占三分之二,也就是用六千多元来买书,那要买多少书呀,可见季羡林对书的痴迷到了怎样无可比拟的程度,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也就不足为怪了。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完全不必花钱也可以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遍布在单位、社区、城市各个角落的图书馆免费向我们开放,成都市区的图书馆还可以通借通还。据悉,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从县级到村级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网络全覆盖。另外,现在还有许多手机读书app,不但可以进行文字阅读,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相当方便和人性化。

    然而现在人们有太多消遣方式,上网打游戏、刷微信、耍抖音、浏览网页,还有看电视、打麻将、斗地主、蹦迪吧等娱乐方式不一而足,哪有时间看书呢?不知不觉中,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大好的光阴就这样溜走了。当时光逝去,留给自己的却是无尽的空虚和茫然。

    据说,犹太人平均一人一年读68本书,俄罗斯人平均一人一年读24本

  • 10、 读后感大全:读《走向清华的足迹》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着名作家曹书乐的作品──《走向清华的足迹》。曹书乐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现在英国威斯敏斯大学留学。本书是曹书乐小学时的优秀日记选,记录了她成长的点点滴滴。有人评价曹书乐,她以日记之砖,铺成作文之路,通向清华之门。可见曹书乐一生的成就都归功于她坚持写日记。我觉得本书最值得看的是《1987年5—6年级》。

    这里有几篇极为优秀而深切感悟的日记,大概是这样的:1月22日,星期四,晴。《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举办了有奖征文比赛,我写了几篇。选了其中较好的一篇作了修改。修改时,参考作文书,先从文章结构上修改,再从句子上修改,最后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和添加词语。写景时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这篇日记虽然被我概括了,但是中心意思没变。同样是认真修改作文,同样是多写作文和日记,我们做事要勤快努力,不能拖拖拉拉,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写日记不仅能留下回忆,还能使人心胸宽阔,悟出道理。坚持写日记更能提高作文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应该写一篇日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曹书乐写的《走向清华的足迹》充满童趣、奇趣盎然,也使我们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1-07-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9

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2024清华精神巡礼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