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 地图 >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_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_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巡礼”者,凭吊怀古也。所谓“清华精神巡礼”,为纵览清华百年校史之慨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缘起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先生同方部内《君子》演说,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激励世世代代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奋发图强,“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之砥柱”。

“自强不息者,勉学励志也,于求学治业中坚韧强毅,克己制胜;厚德载物者,宽宏大量也,于待人接物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清华精神的作者于前言中如是释义。愚以为不然,非言有误,只觉至少于“厚德载物”处对清华人远不止个体品德之养成。在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清华精神,实为学术与使命、小我与家国之共同体也。梅贻琦校长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下,且以一代名师之典范,兼顾自我成长之历程,就学术与使命二者浅谈我所理解的清华精神。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家喻户晓,陈寅恪先生所题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更为流传深广。所谓“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乃持守独立自由之意志以寻求真理、发扬真理,此语恰是我所以为清华人负“自强不息”之研学精神而坚韧寻求的学术的至高境界。陈先生本人亦身体力行之。诚如梁启超先生推举陈至清华任教时与曹文祥校长之歧见,又如园子中陈先生“活字典”“活辞书”之典范,无所谓众人皆视其为珍宝的学位著作,亦不因此察觉,以求知的纯粹徜徉真理的海洋,而达学术之大境界,此为陈先生本人“独立自由”之一也。

然何以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之追求有赖于“自强不息”之刚毅须知为学者对独立自由之意志的持守并非轻而易举、一帆风顺。遭外力阻挠者有之,陈先生亦为其中之一,负隅抵抗。曾有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不愿为正直所羁绊的陈先生辞谢未就,凭借一己独立自由之意志,无畏眼疾骨伤之磨难,终编《寒柳堂集》,著《柳如是传》,撰《寒柳堂记梦》。虽难避文革之摧残,却足以作为一士人道统与精神贵族,将“自强不息”与“独立自由”淋漓诠释。

诚如开篇明晰,“载物”二字似乎莫名中有关乎责任与使命的意义。于我,从“厚德”到“载物”,实与《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出一辙,为由己及人、由小及大之外推。在这一意义上,美国黑人诗人社会学家玛雅·安吉洛“你只身前行,却仿佛带着亿万雄兵。”之言亦有异曲同工之内涵,即哪怕形单影只地奔赴万里前程,亦肩负着千军万马的社会责任——如此,一言以蔽之,曰使命也。

扎根苍茫大地/深爱热土家园/叶子是碧绿的江水/花朵如天空般蔚蓝/马兰花默默人间美丽/马兰花静静岁月流传/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马兰花静静安详天边/征服狂风黄沙/燃烧希望火焰/永恒的身影和微笑/是如此辉煌和平凡/马兰花默默人间美丽/马兰花静静岁月流传/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马兰花静静安详天边

落幕尚未久远,歌谣依然回荡。年复一年,邓稼先以身铸国魂的故事在清华人中口耳相传,恍若昨日。这便是我所以为的“厚德载物”之使命罢——厚德者,是邓稼先个人“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上善若水之胸怀;载物者,是正如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二十年后提笔写下的“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波澜壮阔之成就。唯有培育宽宏沉稳之人格,铭记“祖国需要我”之使命,方可如是隐名埋姓28年,宁静致远,隐忍负重,于大漠荒壁中静待马兰花开。

学术之路于我尚且长远,依旧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番“愿意”极大程度上来源于我所仅能称之为的“使命”,所谓平等社会之理想建构——

我常说,我对法学的憧憬缘起哈珀李的著作《杀死一只知更鸟》,此言不虚。故事中律师阿蒂克斯在拨开真相疑云的同时,也为我开启了法学的殿堂,到如今引领我踏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大门。

诚如阿蒂克斯所言“有一个人类社会机构可以让乞丐平等于洛克菲勒,让蠢人平等于爱因斯坦。这种机构,就是法庭。”这伊甸园般美好的愿景,恰恰是法律之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你可以认为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不懂人情、不晓世故。殊不知,法律,它正是在最不近人情处显尽人性的温情,它是一个贫富贵贱悬殊分明的社会里保护弱势群体的最后一道屏障,它在这个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里守护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方净土。法律中有“疑罪从无”的论断,法律总是以人性揣度人性,以证据量定罪行。因为远离主观臆断,法律赋予了一切人应得的尊重和信任。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法律,从高三时候理想的坚定,到一个月来专业的修习,这番至高无上的信仰从未改变。为此,我愿意接受法学对法律人理应苛刻的要求,是如阿蒂克斯雄辩时的慷慨激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执着,“就算被全世界背弃,也要为正义背弃全世界”的信仰担当,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忒弥斯,举剑攻克黑暗,提秤衡量是非,蒙眼毫无偏袒。

我亦愿意秉承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学励志,于求学治业中坚韧强毅,克己制胜;宽宏沉稳,于责任使命下宁静致远,隐忍负重。左手学术,右手使命,以“双肩挑”的姿态渐行渐远。作者:邱群然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奉献精神,是清华英烈“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的铁骨铮铮!

自强不息,就是如树一般,脚踏实地、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因而清华人有一种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惧的勇气与胆魄。更深层次,清华人是在自强的基础上为国强而奋斗:清华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紧紧相连,在科学、正直、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华夏子孙添彩,为神州大地增辉!“自强不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就是像水一样接纳包容万物,拥有开放而博大的胸襟。清华人绝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社会、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文体方面,体育是清华骨子里的传统之一,从马约翰先生的身体力行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我们每天刷阿甘,体育成为清华学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记得开学前我报名成为清华离退休老年人运动会的志愿者,花甲古稀之年的他们没有一点儿生命的暮气,而是一个个充满了活力,我想:这就是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最好体现吧。还记得刚开学时,我很不适应2km的阿甘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特别想放弃,但是每每想到那天赛场上活力满满的老人,我就用马约翰先生的那句“奋斗到底,决不放弃”激励自己,现在,我已经能够轻松地跑完2km甚至敢于挑战3~5km。

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意志,这不也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清华流韵,艺术存芳。艺术也是清华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艺教中心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校歌赛、学生节等)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就像吴宓先生所述“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清华人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清华把“学生会”“团委”称为“社会工作”而不像其他学校称为“学生工作”。做一份社工所积累技术和经验能为我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我加入了院学生会,半个学期的历练使我学会了摄影、做推送排版、写文案策划。同时,清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刚刚结束的社会实践年会使我领略到学长学姐们广阔的社会视野以及那一份“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社会担当。

厚德载物也体现在清华“文理渗透、中西融汇”的办学风格上。清华有许多教授本科工科出身,后来却精于人文社科研究。本学期我选修《庄子》的授课教授陈怡先生便是一例:课上我惊叹于他广博的经典阅读量,不论是西方哲学经典还是古代诸子百家,他都能信手拈来,深刻解读。此外,我还选修了一门全英的心理学课程,这对我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半个学期下来,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的英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清华引导莘莘学子“闯世界”,每个学期都有丰富的出国交换机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世界平台。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关系,杨绛先生在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时曾赠言希望清华学子“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二者各有侧重的同时相互补充:无论是求学治业还是为人处世,既需要“自强不息”也需要“厚德载物”;同时,“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目标。

既然“水木清华”是校训的意象体现,我为什么不直接把校训作为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呢?因为我认为“水木清华”中还蕴含的着那一份我初见清华园时的宁静与美好。邱勇校长在2016级本科开学典礼的讲话曾说道:“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宁静的清华一定会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清华人需要在宁静中追问本心,在宁静中坚守初心,在宁静中笃学砥砺!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我定坚守“水木清华”的精神,不耽误宝贵的辰光,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作者:人文与社会73班林俐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800字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800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力量源泉。我读过许多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非《鲁滨逊漂流记》莫数了。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的是:19岁的鲁滨逊有着航海的梦想,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放弃了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开始了他的航海征途。他遇到过暴风雨、急流等许多海难。在一次海难中,鲁滨逊随着急流,被冲到了一座孤岛上,开始了寂寞、艰辛而又长达30多年的生活。他不畏困难,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岛上生活了下来。他搭帐篷、建住所、围篱笆,他种粮食、制器具、养牲畜,还与野人战斗。自己一个人在岛上做到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最后终于回到了温暖的故乡——英国伦敦。

鲁滨逊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却总有办法勇敢地面对它、机智地解决它,真令人佩服!要是换作我,被冲上孤岛,或许只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最后没几天就命丧“孤岛”了吧?而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做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事。

再想想自己,仅仅是右手开刀这个小困难,就把我难住了。右手短暂的“罢工”,给我增加了许多麻烦:写字、刷牙、甚至是吃饭……笨重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这些原本轻松的事情都无法完成,在家里,还有家人可以照顾我,可在学校怎么办呢?我快要抓狂了!

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不禁把自己当作了故事中的主角——鲁滨逊,和他一起开心,一起担忧,一起无奈,一起生气。我一会儿变成固执的鲁滨逊,一会儿又变成聪明能干的鲁滨逊。我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生动的情节中了!我深有感触,鲁滨逊遇到那么多困难,那么无助,却依然坚强,不屈不挠,战胜了困难。我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重新振作起来,练习左手刷牙,吃饭,最后还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呢!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左手完成考试,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吗?看来越是逆境,越能考验、锻炼人的毅力。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困难是一块顽石,对于弱者来说,它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再大的困难,只要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就一定能战胜它!

作者:安徽省滁州市小学高年级组 应劼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_读《匠人精神》读后感500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_读《匠人精神》读后感500字:

文:苏苑。“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聪慧。在离开大学后,我已经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和完整的读完过一本书,这次有幸获得月度三安之星,并获得了《匠人精神》的读书机会。

匠人精神,这是一种执着,潜心学习,扎实肯干的精神,是一种追寻精益求精的过程,这种精神不仅对个人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个人的工作起到指引作用。匠人须知的30条,从性格塑造、工作方法到职场法则,每一条都可谓是金玉良言:学会打招呼;学会联络、报告、协商;做一个开朗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有时间观念……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简单明了,却又充满了人生智慧。

匠人精神以木工为例但又不仅仅限于木工,这样的智慧在各行各业都是适用的。联系到我们自己的工作,我的部门总经办口号为:总办总办,服务无限;读后感.

精益求精,服务前移。从口号到实际行动,我们总办每个模块都在致力于改善,从衣食住行用到服务、安全等,每一处都体现了我们潜心专研,不断挖掘改善点,只为更好的服务。

作为总经办的一员,我们更应当要具有集体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精神和身体上打好扎实的基础,不断挥洒汗水、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让自己成为总办一流的人才,为三安提供一流的服务。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为社会、为他人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生命在于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自强自爱_简爱读后感1000字


自强自爱_简爱读后感1000字: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一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胸怀一样充实。_简爱

每次读《简爱》,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她没有好看的外表,却有强大的灵魂,她遭受苦难却没有日渐消沉,她身处黑暗却创造了光明。简爱是一个平凡的人却不平凡活着,她独立,渴望自由和平等,一个时代的黑暗并不能熄灭她心中的光明,我想这是值得敬佩的。

简爱出生于牧师家庭,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小被寄养在舅舅家受尽欺侮歧视。后在洛伍德慈善学校毕业后任教,因为无法认同那里的虚伪和冷漠辞职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庄园的主人叫罗切斯特,他的深奥神秘吸引了简爱,而简爱独立的性格也同样吸引了他,于是两人相爱了。然而在即将结婚时,却被告知罗切斯特已有一位疯妻,简爱不能忍受这一切选择离开,后来因相思之情决定重回庄园,虽然此时罗切斯特被疯妻害得一无所有,还烧伤了眼睛,两人仍重归于好。

虽然《简爱》已经读了很多遍,但每一次都有很深的感触。简爱对生活充满热情,富有同情心,她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她普通却没有泯然众人矣,没有在周围的冷漠中泯灭人性,无论身在何地,都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同样没有在人生打压下选择顺从屈服,而是敢于跟不公平的对待叫板。而她的爱情丰富而又理智,这样一个简爱,何人不爱。

“宁当槐树生,不做菟丝死,菟丝依附它物而活,槐树独自生存。看到这句话就想起了简爱,她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冲破了舆论世俗的枷锁,活出了自我。她从来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而是敢于斗争,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她都没有选择妥协,和自我消沉,她只是用她那坚强独立的心扛起一切,从容面对这一切悲惨的遭遇。正如鲁迅先生口中的勇士一般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想被世俗轻易定义,那就要打破束缚解放自己。自由独立,不是平白得到的,而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得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万物流转,我心亘古不变。

简爱身边充满冷漠,无情,但她并没有被同化,她始终保持自己一颗纯洁独立的心灵,包容着生命中一切苦难,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活的坚强而伟大。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独特的灵魂万里挑一。

我们不需要依附谁而活,活着也不是为了取悦谁,既然生而为人,就要有一种“人的姿态,就要有独立崭新的人格,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作者:邓春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_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