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 > 地图 >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2024关于目送的读后感范文大全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推荐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

(共 1832 篇)

  • 1、 范文参考:目送的读后感合集(5篇)
    目送的读后感【篇一】

    目送,是为了再次聚首

    最开始,先回忆一番。

    第一次闻及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高三的某个课间,隔壁桌的同学说了一句龙应台的格言,而我却哑然不知这位华人世界里颇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深感惭愧。

    看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正是《目送》,现在还在当当的销售榜上,书是从小伙伴那里借来的,在某个暑假里看完,当时的情感至今仍有几分印象。书中谈到死亡,衰老和孤独,触及脆弱的敏感神经,几次尴尬落泪。还记得是在家里的客厅沙发上,蜷缩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亲走出厨房门的时候,假装无意地抹去眼泪。当时读到的正是作者对其母亲的描写,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却有着一股让人心生悲伤的强烈情绪。

    给文字赋予情感,它就是拥有了灵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触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读书会员的书单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决定细细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都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吧,小时候渴望长大,觉得长大就有了自由,却不知越是长大,越会被现实圈住。成长的自由是相对的,大手拉小手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一个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

    【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人,终究是孤独的,你会有家人,会有伴侣,会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这世间,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暂时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目送的读后感【篇二】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我明白了在短暂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亲情。你与父母的关系不过意味着你将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一次都牵动着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儿子对母亲送别时的唠叨满不在乎,甚至抱怨母亲的唠叨,母亲就只能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亲那时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来给他一个拥抱,但他并没有。当我替他的母亲抱怨时,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的感受。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为了我们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们的苦心,我只知道他们又要离开这儿了,撒娇不让他们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们丢下泪流满面的我,还是狠心地离开了。从此以后,不到长假我们都见不到面。那时我十分抱怨他们,我觉得别人都有父母的关爱,而我没有。随着我渐渐地长大,我逐渐明白:父母都是为了我好,他们正是因为爱我,才背井离乡。

  • 2、 [热]关于目送的读后感6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热]关于目送的读后感6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篇一)

    我想,每一个看过《目送》的读者,都会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抨击心灵,这是龙应台送儿子华安时体悟出的,儿子从小就和自己生活,从未离开,这次要出远门,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不舍,表现出的是浓浓的母爱。

    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秃顶头发,双手长茧的父亲,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父亲有5个兄弟姐妹,只有他没读过书,他说上小学3天就没读了,因为家里穷,奶奶老是叫他去放羊。

    记忆里,他是司机,开过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大货车,当然是自学的,从前考驾照的时候总是请别人帮他去考理论,因为他不识字。而他却拉着货去过新疆、湖南……直到现在,他还是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我依然像个小粉丝崇拜明星一样好奇他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认识一个字却能开车去过那么多地方。

    我3、4岁的时候,总是跟着他一起跑车、母亲说每次半夜父亲起来发动车子的时候,我总会醒过来,哭喊着跟他一起去,他总是心疼我然后带着我一起去,跟着他景宁、云和、平阳到处跑,帮别人拉货,直到现在,从前那些货主看见我爸和我一起在上街的时候,都会“嘲笑他”说这就是小时候跟着你屁股的“小棉袄”吗。也许,这便是我不喜欢目送最深的抵触,不想看到父亲一个人出门养家那孤独的背影。

    长大了,我很独立、坚强,小小个子里蕴含了无尽的“早熟”。我渐渐的和他们调换了角色,成了他们的“父母”。1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管理家里的债务,第一次拿着几十万去银行转账的时候,竟没有一丝胆怯。19岁,我上大学了,没有让他们送我去学校,因为我受不了目送的背影,我总是像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他们,担心他们被人骗、担心他们坐错车、担心他们太辛苦。28岁,我结婚了,结婚的前一夜,我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在玩纸牌,8点钟的时候,母亲过来说,玩什么纸牌,快去洗漱早点休息,我没当回事,心想这么早。9点的时候,电话又打来,母亲说快去睡觉,其实是你父亲怕你太辛苦明天要忙一天吃不消。

  • 3、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900字2024 《目送》读后感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900字2024 《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一句,是书的中心,也是重复提到多次的一句。本书一直围绕着这句话来写,在一次次的目送中,彼此就这么一次次的分离。

    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只能慢慢地咀嚼这份落寞。然而,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不知多少遍。

    每当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再也停不下来。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不必追这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我知道,花开总有落下的时候,燕子来了也终有离去的时候,天下也并没有不散的宴席。但,若是真的到了那天,你舍得吗?熟悉的屋子再也没有了最亲的人,小巷里再也没有那个陪你玩耍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在你需要痛哭的时候,递给你一张餐巾纸你,想象地了吗?

    作者龙应台将这样的分分离离淋漓尽致写到了书中,巧妙的笔法将每一个人和物都附有了离奇的色彩。生动的语言使每一个场景都能让人落下泪来。这样浓厚的感情就是动物也不免被打动,更何况是人呢?

    《目送》中,每当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她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

  • 4、 目送的读后感

    目送的读后感(一)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一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一爱一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一奶一一奶一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一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一爱一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一精一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一爱一,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的读后感(二)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均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

  • 5、 关于读《目送》的读后感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读《目送》的读后感,供参考阅读!

    关于读《目送》的读后感1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同的思维所决定,但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 6、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1200字

    提起《目送》,最有名的莫过于这段:“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可我却不喜欢这样的心酸:为什么不能一起走呢?一定要留下一个在原地,所以一定是我不是你?

    直到后来。

    原来是因为怕自己会想念,所以宁愿离开。多无奈。

    但有时候牵挂是忍不住的啊,你在不知不觉间心就飘了我身边。

    牵挂牵挂,牵肠挂肚。

    可我现在渐渐长大,腻烦于你的牵挂,认为你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

    想着想着,思绪便无边际无目的地蔓延开去……

    于是再后来,我看见你老了也累了倦了,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嘱咐我这些那些。

    而我居然不习惯。少了你的牵挂,似乎缺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曾经没感觉,那是因为拥有,所以不珍惜、不在意;失去以后,才发现你融入爱的牵挂,已经一点一滴渗透了我的日子,没了它,叫我如何安心。

    作者的母亲,则患了老年痴呆。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了,却一直念叨着女儿的乳名。她居然还能记得。那是病之前残存的记忆啊,如同被虫啃过的叶子,尽管不完整,却依旧有清晰的脉络……

    散漫的思绪被惊了回来。

    我明白,牵挂在母亲的生命里,已经潜移默化成一种习惯甚至于一种本能,她没有办法不去想我念我。

    幸好我还是在现在,没有再后来。

    可依然觉得心惊肉跳。

    因为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知道她会在家里等我,知道她不舍得骂我打我对我严厉,就有恃无恐着,肆无忌惮地任性撒娇发脾气,索取着她的容忍、宠溺以及耐心。所以我从没想过,如果有一天,她不认识我了,或是不在了,我该怎么办?

    记忆里的母亲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在有了我之后,恋自己家,也恋父母家。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住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

    这样温馨的场景,一辈子只有一次,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能重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万一有一天,她回不去了,我是不是也要开始牵挂,害怕她找不到了?

    于是我才醒悟,平日里让我厌烦的母亲的叮嘱和关心,其实就是她的牵挂。可我却毫不留情推开她关切的手,这样的我实在是

  • 7、 关于《目送》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其实我一直觉得愧疚。每次离开家,都会让父母那么忙碌,最后送我离开。每次把我送上车的,是妈 妈,还有外公。一直以来,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识里,外公是那么开朗的一个老人,应该不会懂得那么多的离愁别绪,而事实又并非如此。孙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骄傲。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亲人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会在天堂里永远看着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 8、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犀利,用锋茫毕露的文字,呼吁国人为保护环境而努力,为社会腐败而愤怒。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谨慎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成长的烦恼。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

    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

  • 9、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如果你看过《安妮日记》,你就会学会坚强;如果你看过《老人与海》,你就会学会坚持;如果你看过《夏洛的网》,你就会学会真诚;如果你看过《目送》,你就会学会关爱和孝顺。

    是的,关爱和孝顺,这本书里无疑体现出了作者对儿子的慈爱,对母亲的孝顺。从作者的母亲对作者的爱到作者的爱对他儿子的爱。让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谊。龙应台的母亲因为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见过的人、见过的事、听说过的,全部都记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作者,并未记住,见过就忘。我能理解龙应台的心情,无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抚养大的最亲的挚爱,居然记不住他,虽说在记忆中有雨儿这么个人,却不知道龙应台就是他女儿。如果你的妈妈有一天和你说‘我不认识你,你是谁?’当你在夜晚默默帮他盖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后说‘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的话后,你就会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么的难过。作者尽可能的抽出时间看母亲,只为了想让她记起自己而已,这本是每个母亲都会、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说的事儿,可在作者看来,让母亲记住自己已经是‘天方夜谭’罢了。

    对于儿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作者来说,看到儿子发的母亲节礼物,心里有些开心,因为安德烈貌似意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发了这个网站。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对妈妈的依赖性不大了,什么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时候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不会想到‘妈妈’这两个字了。

    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那些已经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年少时生病送你去医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的野蛮耍赖下带你去他们可能觉得浪费或者没有钱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视他们从帮你换尿布到送你出国。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们是你的父母,养了你十几年甚至更久的人,最亲最爱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儿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尽管你很忙,尽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记住,一定要去看他们。他们是孩子,还需要父母的爱。他们不是父母溺爱的,万千宠爱集齐一身的孩子。他们需要关爱。你或许会说‘他们有叔叔阿姨老师陪着,不会寂寞的’,但是你想过么,这些亲人再亲,也亲不过你们,因为你们是生他养他的人。

  • 10、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范文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范文一】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以理解,自己才是正确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话,而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但是,当我读过龙应台的《目送》后,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的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范文二】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3-01-06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19

  • 2023-02-27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3-03-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2-12-3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9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关于目送的读后感,关于目送的读后感大全,关于目送的读后感2024,更多关于目送的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