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 > 地图 >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2024论语十问读书笔记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推荐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

(共 9648 篇)

  • 1、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1000字

    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最近一个时期,理论界与媒体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争论与思考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广东的改革开放也算是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我觉得其中最能体现30年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就是深圳。

    我承认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我并不赞同所谓的中国模式论,因为目前大力倡导这个模式论的理论家们,他们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排斥普遍价值,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独特的东西,并以这种特殊性来对抗和抵制普遍性。因此,中国模式论变成了一种中国特殊论。其实,我们看一下深圳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它的创新并没有多少特殊论的成分,只不过是把个人价值、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和市民文化等一些现代性的普遍做法以及价值观念置入到这个新兴城市的发展之中罢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旧体制所没有的,由此培育出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无穷动力。在我看来,深圳的经验恰好是印证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如何经由向普遍性开放而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中国这30年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们表现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政治层面,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总结这一过程,如何把它放在一个观念史乃至思想史的层面上去梳理?在这个堪称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旧体制还在阻碍甚至对抗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都需要探讨。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还处在一个进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的很多经济成果,很多创造性的观念意识,还没有真正地转化为一种制度成果,尤其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奢谈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有些喧嚣浮躁和华而不实。中国现在处在转型的关头,制度变革还没有完全建成,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大谈中国模式论,是值得警惕的。

    我更愿意把深圳十大观念放在一个中国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从这个高度审视,我觉得深圳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展开,至少在法治政府、公民社会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深圳30年改革创新积淀出了十大观念,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升级版,就是把深圳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为一个idea的东西,在制度创新上继续发挥先锋的作用,给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开辟出一个新的路径。

    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批评意见。我感到这本书有点年终总结自我表扬的味道,编撰者的眼光过于向后看了,缺

  • 2、 《十月》读书笔记

    花谢后,留给蝴蝶的是一肚子的心酸。

    母亲走后,留给孩子的是一辈子的爱。

    母爱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只可以这样回答:关怀、温暖。可是,母爱仅仅如此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男孩十月接连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住在舅舅家里,表哥的冷漠与敌意,使他每时每刻都有逃离的欲望。

    妈妈留给了十月一把钥匙和一封信。信上有一道奇怪的习题:你能停止哭泣,坚强起来,连续七天不流泪吗?十月做到了。然而每完成一道题,又有另一封信等着他。十月坚强地重新站起来,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习题,十年前的真相,也逐渐向他展开:自己竟然是玛丽老师的亲生儿子!十月在朋友的鼓励下,明白了妈妈的爱。他寻找着妈妈,寻找着家

    作者徐友彬用朴素又真实的语言,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爱的世界。他没有用一个赞美的词汇,却完美地刻画了一个坚强地人物形象。一个又一个悬念引领着我们一直读下去,去解开一个个谜团。一把小小的钥匙,打开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几封书信,为孩子铺就了回家的道路。

    这本书可以解释爱的意义。母爱就像是爱的火种,无论经过狂风怒号,还是倾盆大雨,都不会熄灭。母爱是无私的,无限的。即使在天堂,也无法阻挡母亲对孩子的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处处感受着妈妈的爱,无论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妈妈也在用她的爱关心着我,培养着我的坚强和独立。

    读着读着,我又联想到电视上的一则公益广告:

    妈妈正在等待幼儿园放学,直到儿子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她的视线里,她笑着去给他拿书包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并有了工作。妈妈的青春也渐渐流逝,头发已经斑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她年迈的步伐再也追不上儿子的脚步。当儿子再回头时,妈妈在千里之外,仍在期待着儿子的到来。这样一部仅仅几分钟的广告,却简单明了的提醒我们:母亲为我们失去了自己的青春,记得要常回家看看,尽到做子女的责任。

    《十月》使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温暖,它完美的诠释了爱的意义,也打开了我思索的心扉。

  • 3、 《新课程百问—语文》读书笔记

    当我拿到这本书《新课程百问语文》时心想:新课程实施了这么久了这一百个问题还用学有点不屑一顾。可当我静心阅读时发现作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如:《灌水与引水》、《因材施教新解》、《负担辨证》、《也是木桶》等等而其中的《仍然要提倡科学精神》一文的阅读让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

    曾几何时我们教师只要一上到公开课似乎习惯于从网上搜集到特级教师或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不假思索不依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或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更不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照搬照用。结果学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包抱着科学态度不迷信教参考不能迷信专家不能迷信课本应该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我们要向特级教师或名师学习要不断思考:他们对某一课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效果如何?从而以他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尊重学生要善于表扬与赞赏学生。但却常常出现教学、学生的掌声不绝于耳的现象。是学生的发言真的那么精彩真的值得大加赞赏?否!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答案不加辨析一味的加以肯定似乎持否定态度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结果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学习更为浮躁经不起批评。长期以往追求虚荣、文过饰非的不良习气也逐步形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答案抱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时作为教师应该坦然面对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原谅教师的缺点师生的关系将会更为和谐与融洽。反之如果教师靠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维持教学以势压人就没有理可讲没有情可沟通了师生关系必将陷入僵局。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科学思想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对待差生我们应该以一分为二及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说话、听话不捕风捉影阅读不断章取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不 唯师、不唯书。

    总之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思想掌握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4、 《学与问》读书笔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不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就会感到很疑惑,得不到真正的思想。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只有学与问结合到了一起,才会成功;边学边问,养成良好习惯,才会从问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从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才会慢慢积累,获得成功。

    人们常叫有知识的为有学问。对这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读到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了,原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 5、 《那个十岁的男人》读书笔记

    今天,我在杂志《意林》里看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个十岁的男人》。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重庆男孩身穿名牌衣服在大街小巷拾荒的故事。可能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很惊讶:穿着名牌衣服的孩子为什么要捡垃圾?他的爸妈不理他吗?他才十岁,不用上学吗?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他本来是一个生活在快乐天堂的富家弟子,但上天却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因为妈妈得了尿毒症,要做肾移植手术,一下花去近三十多万,每月还要靠三千多元排异药物来维持生命。爸爸在支付了六万元后就不见了踪影。从此,这生活的窘迫就把才十岁的男孩逼上了绝路。

    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想到了:做人不论跌下多深的山谷,都要重新爬起,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获得永恒的成功。

    你试过为了自己的学费去捡破烂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也许不知道钱是怎样来的,也不知道缺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更没有认真去体会生活的苦辣酸甜。看完这篇文章,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快乐的童年,我从小到现在都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信心去解决,有时甚至知难而退。记得前几年我去学书法,因为每逢双休日,都得从被窝里爬起来,当然是一副毫不情愿的样子去上学啦,回到学校有时还要被老师批评,心情极其糟糕,最终没有坚持学习下去。我和小男孩雄雄比起来,简直太惭愧了。

    唉,别说我,现实生活中其实又有几个人能像文中的小男孩雄雄那样有坚强不屈、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呢?许多人不知道贫穷的艰苦,遇到困难就退缩,碰到挫折就丧气,最终变成一个失败、被人奚落的人。现在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了文中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内涵,只有靠自己顽强的意志,才能创造明天的成功。

    看了这个小男孩的真实故事后,我真想大声对他说:雄雄,你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孩子,你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生活的考卷面前,你无疑是个优秀者,我佩服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 6、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是有杨澜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录的多是杨澜的经历与成长。我关注杨澜时她已经离开凤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从几年前的杨澜访谈录,到现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二、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功课很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杨澜是一位值得每一个想成为睿智优雅的女性的人学习的榜样,《一问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阅读与学习的书。

  • 7、 《为学十六法》读书笔记
    《为学十六法》吕先生所谈的读书、治学方法,看似平实无奇,实是非真有研究、真有体会者不能道,其中也有二点很值得读者的注意:其一,读传统典籍,宜先读编年,缓读正史。这是因为编年类的史书,最便于把握历史的大概和时代的大势,进而可读典志类的史书,如此,对历代的理乱兴衰、典章经制已能通知大略之后,再来读正史。其二,初读书治学者,宜先博览,后精深 作为这么优秀的历史学家,我相信给吕思勉先生加一个伟大的也不足为过吧。抛开这些虚名,实事求是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不错。我不知道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学者、大师应该是咋样的。但是,吕思勉那种对于学问的追求、探索,那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我是十分钦佩的。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能够从自身的经验以及科学的治学方法中总结出切实的经验,拿出来提供给后进们。首先,我认为他是很无私很伟大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的资料,可以查到很多的知识,但是,对于治学的方法,做学问的门道,很难找到,有的人有,不告诉别人,有的人就是瞎告别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吕思勉先生的为学十六法涵盖到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过程以及这之中治学者会遇到的一些很实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当读书发现读过的书根本没记住,没印象。不要怕,读下去就是了。这也需要一个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过程,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就好了。总之,其中种种,还须读者自己去体会,正如那句话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相信,按照先生给的方法,坚持下去的话,是会有所成就的。不过感到可惜的是,现在的社会好像已经不太需要这样的学者了。这样的学者将注定要孤独了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书非常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史的人非常有用,条理很清晰,很实用,我读后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推荐给喜欢文史的朋友

  • 8、 《十大元帅》读书笔记
    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突飞猛进,这正是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最好形容。可是,同学们,当我们身处这幸福的生活中时,我们是否想起了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一生的中国十大元帅?我相信很多同学看了这个问题以后会十分羞愧或诧异。因为我们对十大元帅的历史和功绩了解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记住他们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大元帅的传奇一生!去了解他们,去缅怀他们! 十大元帅都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元帅之首朱德、抗美援朝威名远播的彭德怀、淮海战役的指挥者,独眼战神刘伯承、侠肝义胆的新中国第一位体委主任,胡子老总贺龙、具有儒将风范的新中国外交家,诗人,鸿才睿智的陈毅、英年早逝,稳健大度的罗荣桓、智勇兼备的黄埔豪杰徐向前、黄埔教官,两弹之父聂荣臻、黄埔教官,四人帮的粉碎者,见识过人的叶剑英、野心膨胀的林彪。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是跟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南征北战的中国开国元勋,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战功卓着的军事家! 在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他们: 参加了各地起义,缔造人民的军队。 指挥反围剿斗争,转战万里长征路。 奋斗在长城内外,驰骋在大江南北。 面对敌人的重兵,挥师挺进大别山。 逐鹿辽阔的中原,决战在辽沈大地。 鏖战在平津前线,挥师百万如潮涌。 新中国成立后,这十位元帅又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中。为了祖国的繁荣,他们呕心沥血,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们运筹帷幄,为了祖国的昌盛,他们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朱、彭、刘、贺、陈、罗、徐、聂、叶九位元帅虽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英名和业绩,将永远流芳百世,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们。林彪由于野心膨胀,阴谋夺权,最后叛党叛国,而遗臭万年,为人所不齿。 《十大元帅》简明扼要地选取了十大元帅军旅生涯的精彩片段以及建国后他们的人生际遇。使读者读起来不会厌倦,而且本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更多读书笔记推荐: 《健康成长》读书笔记 《树精尼卡》读书笔记 《总裁师子心》读书笔记

  • 9、 天问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你的爱国情怀我们将一直延续下去。

  • 10、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她,一个在美女如云的媒体群中,不是最美可却拥有一种特有的知性与优雅的女人。她,在众多世界重量级的大腕面前,淡定且睿智。她,在一本叫做《一问一世界》的书中全方位地展现自己20年的媒体生涯。

    她,就是杨澜。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都在发问。也正是由于这种种的疑问,人类开始探索世界,从而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说杨澜是通过问来悟出生活的哲理,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成功,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是否也要问问自己,怎么才能让我的学生能够学会提问呢?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仿佛总是老师提了问,学生记住了答案,然后再在考试时还给老师。尽管学生在学习时也有诸多疑问,可真正能主动提问的,又有多少?书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杨澜在读大学时,按时上学按时交作业,可期末成绩却是b,教授说,你上课从没提过问题,证明你上课参与度不够高。看到这儿,我惊了一下,回想下自己对学生的评价,竟全然没有顾及到这个方面。可是,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我想,最基本的,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而我,要转变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杨澜,问出了一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她那样的优秀,但至少,我们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问来探索,来提升自己。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09

  • 2021-10-0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12

  • 2023-01-09

  • 2021-07-02

  • 2023-05-3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23-03-22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1-0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论语十问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论语十问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论语十问读书笔记、2024论语十问读书笔记,论语十问读书笔记摘抄,论语十问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