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 > 地图 >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2024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相关栏目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热门栏目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推荐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

(共 9522 篇)

  • 1、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部于2010年播出的纪录片,该片由胡劲草导演执导,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惊叹于林徽因的容貌才气,我却更为她的民族大义折服。西南联大那个时候,知识份子对学术的追求让我不止一次泪目。最后一集,清华园几个字被敲打时,泣不成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想要重回民国,一睹诸位学子的风采。幼时读少年中国说,意气风发,那时一腔热血,想为家国情怀献身。民国那个辉煌的时期,终究无法重现了。学术之自由,人格之独立,想想都让人热泪盈眶。

    国内的学术不知从何时开始听从于正直,很悲哀的局面,于是有了钱学森之问!

    现在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谋生,而不是在生活,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满目都是六便士,从不曾抬头观月。我敬佩那些有理想,更敬佩那些愿意为了理想献身,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人。生为华夏女儿,希望我们心中保持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注入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不论何时何地,不忘初心。

    这是一部水平非常非常高的人物传记纪录片,记录建筑巨擘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辉煌坎坷的一生,也记录了我国建筑史从无到有到辉煌的过程。片子叙事有条不紊,层层递进非常清晰明了。女讲解真的是我个人见过的水平最高的女讲解员了,声音非常动听,而且很能让人静心欣赏的动听,配乐也相得益彰。

    看完这个纪录片真心诚服于梁林两位大师的天才 努力 赤诚和傲骨。梁思成到美国后学习了西方的建筑历史,他发现西方各个时期的建筑,被严谨地整理记录下来,有条不紊。你可以追溯各个时期建筑的起源,而中国什么都没有,没有建筑历史。因为中国古代帝王登基后,总是毁灭前朝的一切,不留任何痕迹,因此在西方建筑史中没有中国的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学生时,梁思成就希望改变这一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非常悠久的一个传统,但是古代人对它没有进行过很科学的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和外国的西方古建筑不一样,什么原因?弄不清楚。为什么中国建筑有那么大的屋顶?弄不清楚。为什么屋顶上还有那么多装饰?也不清楚。甚至连名词都弄不清楚。在梁和刘之前,我国的建筑史居然恐怖一片,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多、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于是梁和刘两位先生为了中国建筑的辉煌和传承,他们立志要从零开始破解中国建筑的奥秘,要打破外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误解和轻视,要一一向世人展示中国建筑的绚丽和多彩!为此,在全世界建筑大师日益对中国建筑感兴趣并且纷纷来

  • 2、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书笔记4000字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书笔记4000字:

    相比起有些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我在此本书中,看到了更多林徽因真实的部分,性格、历史细节、人物关系等,当然也包括更真实的梁思成。费慰梅在前序中说道,“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述他们及那一代人的命运,也为了纪念他们的成就、创造力、仁慈以及支撑他们勇气的幽默感。”

    中国最牛父亲:

    梁启超对子女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父亲,梁任公是非常称职合格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一位父亲的我,对梁启超作为父亲的角色向来持有钦佩之情。

    梁启超一共养育了十四个孩子,每个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为了有益社会的人,其中几个更是成就斐然,比如梁思成,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思礼,中国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牛父亲”。

    梁思成告诉费慰梅,“在天津的家中,有一项他很喜欢的家庭习俗。当父亲在家的时候,全家人六点半准时围着一张圆桌坐下,我们兄弟姐妹约在二十分钟内匆匆用完晚餐,父亲和母亲则浅饮小酌。父亲开始谈他正在写的主题——诗人和其他人人物的传记、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儒家学者和其他各学派的学者思想,一谈往往就谈上一个钟头。

    瞧,多么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逸爸保持阅读习惯,且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早期也是受到梁启超的影响。

    在14个子女中,梁启超最钟爱长女思顺和长子思成。同时,他对好友林长民的爱女林徽因也颇有好感。

    林长民是个艺术家,学问好又有官位。两家可谓门当户对。在两位父亲的撮合下,十五岁的林徽因与十八岁的梁思成结识了。根据传统习俗,两位的年龄可以成亲,但两位开明的父亲把选择权交给了他们,等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真正走在一起,中间相隔了四年。四年期间,林徽因随父亲走过半个世界。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年,国际联盟成立,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而林长民就是发起人之一,兼任理事。他为了国联的事务常驻伦敦,便把女儿带去做伴。林徽因也成了父亲的翻译,因为她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就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她在伦敦的圣玛丽女子学院继续读书。

    在伦敦的日子里,林徽因有了一位重要访客,他就是一身才气的徐志摩。我们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有好感。但两人没有走在一起。用费慰梅的话说,”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她的狂恋所迷惑。

  • 3、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书笔记

    梁思成父亲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梁启超,梁思成本人是上世纪著名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上世纪建筑学家、作家、诗人。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林洙回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成长故事的一本书。林洙是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多年才续弦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称梁思成为梁公,称林徽因为林先生。林洙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感激之情可见一斑。 林洙有慢慢地回忆自己到清华求学时遇见林徽因生命的最后的那段时间。林洙有慢慢地记叙梁思成从小十个兄弟姊妹长大的经历、梁思成在清华的求学、梁思成与林徽因初识的佳偶天成、在战争前后采绘各大古建筑的数据以期当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林洙在90年代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时已经过了甲子之年。2010年林洙再次作序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林洙说“但愿我奉献给读者的是最真实的梁思成。” 是的,我看到了最真实的梁思成。谢谢您,林洙老人。

  • 4、 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 5、 《林徽因》读后感

    《林徽因》读后感:他从不算计别人的心让他把宝贵的康桥日记交给了一个它明知是小心眼的人,于是一本可以记述他一段最美好回忆的文字彻底消逝了!

    今天读了一天《林徽因》,虽然对她有了更新更准确地认识,但我认为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一个对世事功利看得很轻的人,除了对最纯真的追求他在无杂心。无论是他的诗文还是他的处世态度,虽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却真诚地让我感动!

    他与林徽因的故事是美丽的,又是酸涩的,他让林徽因感受到了初恋,并付出了最真的心!虽然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但对于一切,他还是全不在乎的,竟然可以继续着维持与梁家的友谊!一如既往的表达着对林徽因的爱意!他,梁思成,这群中国现代最具智慧的人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虽然不知道和陆小漫结婚后王庚对他的态度,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相信这群在国学熏陶成长起来后又接受西方最先进思想的男人们不会永远的嫉恨,至少不会向凌叔华那样一生的嫉恨,只为了自己的私心,让原本可以让后人了解更多他与林徽因在剑桥交往时的心生永远消逝,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让他被更多的后人误会着!或许这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在生前都不曾在意别人的批判与讥讽,更何况是他死后呢?唯一的遗憾与悲伤只能让现在喜欢徐志摩的后人承担了!

    不想做太多的评论了,因为气愤地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了!

    满脑的胀痛,满心的凄凉!

    他从不算计别人的心让他把宝贵的康桥日记交给了一个它明知是小心眼的人,于是一本可以记述他一段最美好回忆的文字彻底消逝了!

    他和林徽因在英国的日子一定是很美好的吧!而当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后他的心也一定是伤痛到几点了吧!否则不会再面对已经和梁思成交往的林徽因时有一次出动心弦,在即将的分别中泪流满面!

    他爱的执著,爱的疯狂,爱得让人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写下那么多美丽诗篇的原因吧!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可以不顾世人甚至是家人和恩师的反对离婚娶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漫,可以拚命赚钱养着老婆而不舍得买件外衣!这是他对爱最真挚的表达,这是他对纯真最完美的追求!要知道,在上海的陆小漫过的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追求,而他却拼命的节衣缩食,或者说没有陆小漫,34绝对不会使她人生的终点!

    突然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她有几分相似,如果没有她,我绝对不可能读起诗来,就象没有林徽因、没有陆小漫他也不可能写下那么多真挚的直达心灵的诗篇!因为

  • 6、 林徽因传读后感500字:林徽因传读后感

    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十分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妻,还是负了金岳霖,让他终生未娶,守护了她一身。有人说她对感情的专一,她对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念了一生关于林徽因的感情每个人理解不同,我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笔和主人翁颇感兴趣,竟让我有落泪的冲动,竟有些许羡慕,也有些许惋惜!

    好奇竟然有这样一位女子让三个男人都为其倾情一生,寻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内而外的散发一股白莲的幽静,像水一样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记不得有到底是谁的原创更加无从得知。相信如果这句话人心中都会出几许暖意,像是对某个远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对所爱之人的一声温和的叮咛。仿佛只要对方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记自己的承诺,忘记了过往那一场有一场筵席。

    谁一生没有许下承诺,但是谁又能够说自己承诺过的必须能够做到,路到尽头的时候,又要怎样还会去在意当年的选取是对是错。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比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说,北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 7、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梁思成在当时是寂寞的,直到死后,才被给了个中国式的死后哀荣,但梁绝对又是伟大的,建筑界的这块丰碑一旦树立起来,不管风雨,也是屹立不倒的,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 8、 林徽因读后感

    林徽因读后感(一)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样美好,在任何年代打开,都像是打开一束花,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也许是爱屋及乌,我带着对林徽因的仰慕,走进了她的文章《一片阳光》。题目很平常,并不吸引人,读完后才发现,原来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样空灵婉约、纯净自然、带有诗的色彩。

    散文《一片阳光》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场景:一片橙黄的阳光,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小孩美丽的病名,延伸到她对艺术的思考和人性的评论上,因此,阳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艺术道路的一个向导。我惊讶,只是一片阳光的不经意照射,她竟可以写出那样一篇清秀干净,犹如水晶般晶莹光泽的散文。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淙淙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俗着一个幽者自娱的音调。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的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下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界。读着读着,就心生激动,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却可以被她写得如此传神。作者不是怪时间流逝得太快,而是遗憾一切美好的情绪都消逝得太快,来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间,这种感觉就过去了,只能长久的留在记忆深处,想要去回味,却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正如林徽因所说: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

    合书而坐,思绪万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她一样的女子,才华横溢,清新脱俗,内心却透着一股坚强的力量。我几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轻巧的身影。我轻轻转过身,看着窗外这一片橙黄流动的光,我突然有些发怔:阳光恬静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阳光悠闲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在我们的心灵上洒下一片阳光,学会感受多姿、无奈、遗憾的生命,寻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读后感(二)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林徽因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只是想打发一下闲时而已,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

  • 9、 《梁思成转》读后感_读后感2000字

    国庆期间,得以空闲将《梁思成传》全部看完,感触良多。

    从事建筑工作的多数都知道梁思成,他是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人才,编撰《清式营造则列》《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建国伊始,针对北京的建设提出梁陈方案,主张对旧城进行全面保护,择新址建设新城,无奈最终被否,在今天看来,梁陈方案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前瞻性,苏州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如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如马寅初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但同样被否,三十年后才得以推行,重大决议均由阶级意志所决定,而不是科学论断、理性思考的结果,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外行领导内行、主观想法否定客观推断,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谓的文艺腔。

    梁思成就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对于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当然要听取专业工作者的意见,当年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持续了好久,最后还是被否了,而后进行旧城改造,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老北京城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旧城墙、古建筑、古民居都毁于自己人手中。据后来的消息说,当年的一位高层领导指示,皇帝住得,为什么我们住不得。这时候任何的科学论断,人文分析都是苍白的。

    北京这么干,兄弟城市,儿孙城市更要跟着好好学了,所以这几十年来,我们都习惯了对老城的拆迁,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么被毁于一旦,各个城市看着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广场,政府领导是为了政绩,为了所谓的城市新面貌,老百姓看着大楼起来了也挺好,虚荣心也膨胀了,但再过个几十年呢,几百年呢?我们给子孙都留下了些什么?历史传承的是什么?是文化,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被创造的,文化绝了也就绝了,大家看看欧洲,他们的物质生活比我们先进的多,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样比我们好得多,很多中世纪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他们没钱盖摩天大楼吗,他们是努力保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文明。

    如今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传统文化还保留了多少?基本上都被西化了,当年有识之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只记住了后半句,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了传统文化,前段时间看第一财经关于戴志康的访谈节目,他穿着中式服装,戴着中式手镯,并和谭盾一起搞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

    近些年的明清家具热也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前段时间苏富比拍

  • 10、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关于林徽因,早有耳闻,因为徐志摩,也因为金岳霖,但都是一小疚一小疚的片段,片段里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是一位诗人,是一个能让那么多优秀男人为之倾倒的女神,在我印象中,她应该是个柔一弱的美一女,一个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才女,如今看来,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对她的认识缺失了最大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她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在书中我了解的不仅仅是林徽因,还有林徽因身边的那些文人学士,还有她营造出的那份亲近、优雅、自一由的氛围。

    林徽因与梁思成能在一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两家是世交,父辈都是政界名流,又是儒雅旷达的文人名士,两人的出身教养、情趣都十分相似,交往中互生好感也是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在中学时代随父赴欧洲之行,使她对欧洲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她坚定了之后留学的方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梁思成的选择,梁思成在与林徽因交往之前对建筑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概念,在中国,建筑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手艺,没有哪家的名门之后会考虑学习这门手艺,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长子,子承父业是理所应当,出国学习政治、历史、社会学、文学、哲学之类好象才是正道,但他偏偏选择去美国学习建筑,这完全是对林徽因一爱一屋及乌的一种表现,因为一爱一一个人而一爱一她所喜欢的东西,虽说有点盲目,却又是何等的一浪一漫,而正是这份一浪一漫成就了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从中也可以看出林徽因对梁思成的影响有多大。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梁启超,关于梁启超我知道的仅是来自于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但却不知他对子女的关心与教育却是如此细致通达,他一方面希望孩子们接受西方教育,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自一由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恐孩子们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至于每个假期专门为子女亲自授课,梁思成的国文功底就是在他父亲的授受下具备起来的。梁启超一方面对孩子们的思想学业循循善诱,另一方面也十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梁思成选择与林徽因一起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没有一声反对,相反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梁家后人,怎会不出人才?另外,从他对孩子们的一封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生活情感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也是无微不至的,生活中他是一位慈父,有时很难让人把他与那个与封建帝制进行冒死斗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联系起来。

    作为名门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做学问上却没问半点公子小一姐的随意与娇气,他们用了15年时间走遍中国的15个省,二百多

  • 2023-01-12

  • 2019-10-17

  • 2023-03-23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09-20

  • 2021-09-13

  • 2023-03-22

  • 2019-10-22

  • 2022-02-09

  • 2022-12-15

  • 2019-10-20

  • 2022-03-1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12-22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3-02-04

  • 2023-01-08

  • 2023-05-1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10-29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2024林徽因与梁思成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