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梁思成传读后感 > 地图 > 梁思成传读后感,2024梁思成传读后感
梁思成传读后感相关栏目
梁思成传读后感热门栏目
梁思成传读后感推荐
梁思成传读后感

(共 2274 篇)

  • 1、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梁思成在当时是寂寞的,直到死后,才被给了个中国式的死后哀荣,但梁绝对又是伟大的,建筑界的这块丰碑一旦树立起来,不管风雨,也是屹立不倒的,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 2、 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 3、 《梁思成转》读后感_读后感2000字

    国庆期间,得以空闲将《梁思成传》全部看完,感触良多。

    从事建筑工作的多数都知道梁思成,他是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人才,编撰《清式营造则列》《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建国伊始,针对北京的建设提出梁陈方案,主张对旧城进行全面保护,择新址建设新城,无奈最终被否,在今天看来,梁陈方案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前瞻性,苏州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如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如马寅初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但同样被否,三十年后才得以推行,重大决议均由阶级意志所决定,而不是科学论断、理性思考的结果,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外行领导内行、主观想法否定客观推断,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谓的文艺腔。

    梁思成就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对于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当然要听取专业工作者的意见,当年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持续了好久,最后还是被否了,而后进行旧城改造,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老北京城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旧城墙、古建筑、古民居都毁于自己人手中。据后来的消息说,当年的一位高层领导指示,皇帝住得,为什么我们住不得。这时候任何的科学论断,人文分析都是苍白的。

    北京这么干,兄弟城市,儿孙城市更要跟着好好学了,所以这几十年来,我们都习惯了对老城的拆迁,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么被毁于一旦,各个城市看着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广场,政府领导是为了政绩,为了所谓的城市新面貌,老百姓看着大楼起来了也挺好,虚荣心也膨胀了,但再过个几十年呢,几百年呢?我们给子孙都留下了些什么?历史传承的是什么?是文化,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被创造的,文化绝了也就绝了,大家看看欧洲,他们的物质生活比我们先进的多,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样比我们好得多,很多中世纪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他们没钱盖摩天大楼吗,他们是努力保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文明。

    如今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传统文化还保留了多少?基本上都被西化了,当年有识之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只记住了后半句,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了传统文化,前段时间看第一财经关于戴志康的访谈节目,他穿着中式服装,戴着中式手镯,并和谭盾一起搞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

    近些年的明清家具热也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前段时间苏富比拍

  • 4、 梁思成观后感(精选10篇)

    写观后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吗?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在观看的时候,我们心中会呈现诸多想法。 应该尽快把看完作品后的感受撰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要能抓住要点,才能体现出观影时的真实感悟,下面,我们为你推荐梁思成观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梁思成观后感【篇1】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梁思成观后感【篇2】

    去年八月份的年假,我去了河南,经郑州、开封,而后到洛阳。去看烈日曝晒下的龙门石窟,我站在巨大的卢舍那佛像下,心里涌起一种奇妙的庄严感。那时刚读完梁思成的《佛像的历史》,于是我眼中的龙门石窟,多了分别后重逢的亲切感。一别经年,别来无恙?至于那些大大小小不同年代的佛像,因为事先读过的书,我也能大致的分辨出它们雕凿的年代,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而后离开洛阳,去往古都西安。到西安的第一个夜晚,朋友带我们去看大明宫,返程路上我睡着了,而后有一瞬间醒来,原来是路遇了古城墙。夜里城墙上亮起垂挂的灯笼,漫长的一线,在灯火通明的城市夜里发着幽幽的光,告诉你这座城市的悠久。在那一刻我脑海里响起了这样的话:“保存完好的西安古城墙当让北京汗颜。”站在西安的古城墙下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当年北京城里,梁思成无力抗争的声音。

    后面坐了一回西安地铁。在路上仰望被彩灯环绕的钟楼和鼓楼,是西安最美的夜景。一边是西安最繁华的街区,一边是古老的建筑,所有的车流到钟楼下全部绕道,这是古城墙的

  • 5、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读书笔记

    梁思成父亲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梁启超,梁思成本人是上世纪著名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上世纪建筑学家、作家、诗人。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林洙回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成长故事的一本书。林洙是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多年才续弦的第二任妻子。林洙称梁思成为梁公,称林徽因为林先生。林洙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感激之情可见一斑。 林洙有慢慢地回忆自己到清华求学时遇见林徽因生命的最后的那段时间。林洙有慢慢地记叙梁思成从小十个兄弟姊妹长大的经历、梁思成在清华的求学、梁思成与林徽因初识的佳偶天成、在战争前后采绘各大古建筑的数据以期当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林洙在90年代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时已经过了甲子之年。2010年林洙再次作序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林洙说“但愿我奉献给读者的是最真实的梁思成。” 是的,我看到了最真实的梁思成。谢谢您,林洙老人。

  • 6、 梁思成观后感(汇总7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电视节目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之中,为了回味欣赏了作品之后内心莫名的感触,是肯定少不了观后感的,写一篇观后感,同样也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梁思成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梁思成观后感【篇1】

    很多人或许知道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或者他的父亲梁启超,但读过《梁思成传》,我们会意识到,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业的贡献可谓是“一代大师”,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梁思成不仅投身于中国建筑学的教授,而且和林徽因一起为保护中国的古建筑贡献着力量。

    身为孩子的母亲,我看这本《梁思成传》的时候,特意注意到梁启超对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梁启超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而且也是“齐家”的好手,从最初在日本居住时候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梁思成身体养护的问题,以及回国之后梁思成进入清华园学习的问题,甚至梁思成的婚姻问题,梁启超都开明、民主而且睿智,我想正是因为父亲的这种明智,才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梁思成学问和婚姻坚固的基础,而梁思成其他兄弟姐们也都很有成就,从侧面也说明了梁启超教子有方。

    而对于梁思成,可以说是才情与性格都无可挑剔,婚姻和事业也一样经营的美满。他或许不如徐志摩浪漫多情,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他,并且开启了梁思成学习建筑学之路,而梁思成在清华园各方面表现出的优异更是他生活丰富、才华横溢的一个表现,而当他终于找到自己的事业所在时候,他全情投入并取得了骄人的学业成绩,而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和林徽因又义无反顾回国执教,并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这项事业。

    而在对待林徽因的问题上,梁思成显然是大格局的男人,不仅是在处理徐志摩的问题上,即便是后来金岳霖追求林徽因,作文他也能掌握好尺度,显示了一个男人的大智慧。林徽因去世之后,他娶了自己的学生,有一些人不理解,但从另一种角度上也是他的一种生存智慧。

    这样看起来,梁思成的一生似乎是顺顺风顺水,有事业又有爱情的美满,然而在中国建筑学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种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困难,而一直从事中国古建筑的实地调查和测绘工作,其困难重重是我吗无法想象的,《梁思成传》给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使得我们得以窥见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梁思成观后感【篇2】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

  • 7、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部于2010年播出的纪录片,该片由胡劲草导演执导,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惊叹于林徽因的容貌才气,我却更为她的民族大义折服。西南联大那个时候,知识份子对学术的追求让我不止一次泪目。最后一集,清华园几个字被敲打时,泣不成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想要重回民国,一睹诸位学子的风采。幼时读少年中国说,意气风发,那时一腔热血,想为家国情怀献身。民国那个辉煌的时期,终究无法重现了。学术之自由,人格之独立,想想都让人热泪盈眶。

    国内的学术不知从何时开始听从于正直,很悲哀的局面,于是有了钱学森之问!

    现在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谋生,而不是在生活,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满目都是六便士,从不曾抬头观月。我敬佩那些有理想,更敬佩那些愿意为了理想献身,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人。生为华夏女儿,希望我们心中保持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注入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不论何时何地,不忘初心。

    这是一部水平非常非常高的人物传记纪录片,记录建筑巨擘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辉煌坎坷的一生,也记录了我国建筑史从无到有到辉煌的过程。片子叙事有条不紊,层层递进非常清晰明了。女讲解真的是我个人见过的水平最高的女讲解员了,声音非常动听,而且很能让人静心欣赏的动听,配乐也相得益彰。

    看完这个纪录片真心诚服于梁林两位大师的天才 努力 赤诚和傲骨。梁思成到美国后学习了西方的建筑历史,他发现西方各个时期的建筑,被严谨地整理记录下来,有条不紊。你可以追溯各个时期建筑的起源,而中国什么都没有,没有建筑历史。因为中国古代帝王登基后,总是毁灭前朝的一切,不留任何痕迹,因此在西方建筑史中没有中国的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学生时,梁思成就希望改变这一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非常悠久的一个传统,但是古代人对它没有进行过很科学的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和外国的西方古建筑不一样,什么原因?弄不清楚。为什么中国建筑有那么大的屋顶?弄不清楚。为什么屋顶上还有那么多装饰?也不清楚。甚至连名词都弄不清楚。在梁和刘之前,我国的建筑史居然恐怖一片,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多、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于是梁和刘两位先生为了中国建筑的辉煌和传承,他们立志要从零开始破解中国建筑的奥秘,要打破外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误解和轻视,要一一向世人展示中国建筑的绚丽和多彩!为此,在全世界建筑大师日益对中国建筑感兴趣并且纷纷来

  • 8、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书笔记4000字

    《林徽因与梁思成》读书笔记4000字:

    相比起有些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我在此本书中,看到了更多林徽因真实的部分,性格、历史细节、人物关系等,当然也包括更真实的梁思成。费慰梅在前序中说道,“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述他们及那一代人的命运,也为了纪念他们的成就、创造力、仁慈以及支撑他们勇气的幽默感。”

    中国最牛父亲:

    梁启超对子女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父亲,梁任公是非常称职合格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一位父亲的我,对梁启超作为父亲的角色向来持有钦佩之情。

    梁启超一共养育了十四个孩子,每个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为了有益社会的人,其中几个更是成就斐然,比如梁思成,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思礼,中国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牛父亲”。

    梁思成告诉费慰梅,“在天津的家中,有一项他很喜欢的家庭习俗。当父亲在家的时候,全家人六点半准时围着一张圆桌坐下,我们兄弟姐妹约在二十分钟内匆匆用完晚餐,父亲和母亲则浅饮小酌。父亲开始谈他正在写的主题——诗人和其他人人物的传记、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儒家学者和其他各学派的学者思想,一谈往往就谈上一个钟头。

    瞧,多么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逸爸保持阅读习惯,且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早期也是受到梁启超的影响。

    在14个子女中,梁启超最钟爱长女思顺和长子思成。同时,他对好友林长民的爱女林徽因也颇有好感。

    林长民是个艺术家,学问好又有官位。两家可谓门当户对。在两位父亲的撮合下,十五岁的林徽因与十八岁的梁思成结识了。根据传统习俗,两位的年龄可以成亲,但两位开明的父亲把选择权交给了他们,等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真正走在一起,中间相隔了四年。四年期间,林徽因随父亲走过半个世界。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年,国际联盟成立,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而林长民就是发起人之一,兼任理事。他为了国联的事务常驻伦敦,便把女儿带去做伴。林徽因也成了父亲的翻译,因为她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就掌握了流利的英语。她在伦敦的圣玛丽女子学院继续读书。

    在伦敦的日子里,林徽因有了一位重要访客,他就是一身才气的徐志摩。我们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有好感。但两人没有走在一起。用费慰梅的话说,”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她的狂恋所迷惑。

  • 9、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一)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二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明白: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二)

    一个土生土长的俄国人,一个渴求快乐,期盼和平的俄国人,一个生在了不属于他的年代,却让这个时代深深打上托尔斯泰烙印的俄国人。他的一生本就是个绽放光芒的太阳,不落的太阳。

    孩提时代的托尔斯泰,不懂得失去母亲的痛楚,身为贵族后裔的他,跟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然而,厄运却接二连三的降临在他的身上,9岁的小托尔斯泰又失去了深爱他的父亲。也许是命运促使他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并没有像其他的贵族子弟一样,乖乖的接收那属于贵族的良好教育,去继承他的父母给他的爵位。他选择了去接收那些来自西方的智慧启蒙思想。

    贵族间的阿谀的寒暄让托尔斯泰早早的对这个社会感到了厌恶,克里木战争更是让年轻的托尔斯泰看到了贵族的腐化和农奴制的落后。

    于是,他脱下了那些繁琐的贵族装束,拿起属于他的笔杆,开始了他的战斗。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写出了托尔斯泰从童年到青年的感悟,诉说了他对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的不满。他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我们的童年,却要承担沙皇强加于我们的痛苦?他不明白

  • 10、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罗曼罗兰是这样描写贝多芬眼睛样子的:“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

    这股威力是什么呢?是贝多芬对悲剧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童年时期,他父亲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了这个儿子身上,他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年幼的贝多芬成天面对着枯燥的洋琴,还要操心经济问题。奔放热情的性格,没有让他厌恶艺术,相反,他成长为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命运似乎没有因为他过人的才能就不再悲惨下去,不到30岁,他的听觉就开始衰弱。“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希望如此,可是非常渺茫”这是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忧虑。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贝多芬

    贝多芬热爱生活,他的坚强意志,使命运败下阵来。经典的乐曲诞生了:欢快明朗的《第二交响曲》,表达对革命的向往《第三交响曲》,斗志昂扬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故事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贝多芬当年好了不知多少倍。既然梦想在眼前,我们为何不紧追前方的那束光?在追梦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困难、挫折,不要退后,不必惊慌,站起来,继续奔跑。我们终会到达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山峰。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2

  • 2022-12-28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2

  • 2021-08-1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2

  • 2021-05-29

  • 2021-11-0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17

梁思成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梁思成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梁思成传读后感、2024梁思成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