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 地图 >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相关栏目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热门栏目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推荐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共 3702 篇)

  • 1、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汇总(8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0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汇总(8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篇1)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

    叙事简练,感情深沉强烈,从文章本身,我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作者说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人,只不过参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落得一个横尸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则更是让人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斗士,当如鲁迅,在寂寞新文菀里,在大野多沟棘里,在风雨漂摇日里我以我血荐轩辕,奋然前行。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篇2)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

  • 2、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刘和珍,一个平凡的学生,面对凶残的段祺瑞政府,她情愿在府门前喋血,与暴政斗争到底。

    在刘和珍身上,我所看到的不仅有对段祺瑞政府的深恶痛绝,还有对真理毅然决然的追求。或许,当我们看到她那总是微笑而又和蔼善良的笑脸时,我们不会想到在那看似文弱的笑靥下居然有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

    其实在这片文章中,给我以深刻影响、鲜明记忆的,食六合真的微笑。“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半行简洁的文字,这一缕流畅的表述,使人难以释卷,难以忘怀——在和风煦煦的春光中,在那柳枝摇曳的温暖中,二十二岁的少女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春风牵动着她的衣裙,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的明媚春光中,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那如同鲜花一般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流中遽然凋落,轰然毁灭;那温和清婉的笑,会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

    青春那撩人心魄的美丽,原不该如此脆弱。罪恶的黑手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黑暗的制度残忍地摧毁了血性的追求。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它被所有人留恋和珍惜。青春应当远离烦恼和忧愁,青春应该摒弃所有的黑暗与喧嚣,青春应该除却欺骗、欺诈、欺凌。青春所拥有的当是知识、美丽、绚烂、欢乐和希望。青春是生命的盛放,前面的路极为漫长却又风景秀美,因此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辨别不清人间的风雨沧桑。

    然而,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永远地与社会的阴暗面绝缘。刘和珍那属于少女的温柔、纯洁、善良和美丽,就在统治者的枪声中,为罪恶所湮没、为虚伪所欺凌、为丑陋所掩埋。

    真正的恶雨腥风肆无忌惮地袭来之时,青春又会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面对呢?答案无疑会有许多种。当假恶丑扑面而来时,美丽就仿佛是“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事物,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容易受到冲击,它们根本就缺乏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正如温室中的花朵,即使不是处在春天温暖的环境下,也同样能够娇艳的开放。但也正因为被呵护备至,稍经风雨它们就会香消玉殒。真正美丽的花朵,应生长在自然的旷野,经过数九寒冬下的蛰伏,在春天的惊雷下,迎着料峭的春寒,绽放出用生命凝结而成的炫目光华,它们的生长,始终伴随着风霜雪雨,无论气候如何严酷,依然卓立,美得愈加鲜明。刘和珍她们就如同这种鲜花,微笑里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与自豪。

    只有经历风风雨雨,青春和青春的

  • 3、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

    【第1篇】

    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是刘和珍烈士的忌日,也是中国历史上抹不去的惨痛记忆。

    这一天,为了抗议日帝国主义纠结英美法等八国发出的“最后通牒”,李大钊、徐谦等人率领北京爱国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集会请愿,要求拒绝八国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但是,段祺瑞这个卖国独裁头子,竟然下令执政府卫队开枪向无辜学生射击,当场就有四十七人遇害,二百余人受伤。这其中就有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紧接着,段政府公然宣布,这次流血冲突是由徐谦、李大钊等爱国人士挑起来的,宣称被枪杀的人全都是“暴徒”,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等人,把作者列入“黑名单”。

    四十七个热血青年,就这样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不会去的!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当四十七个可爱的热血青年就这样悲壮地走了,几天以后,这次流血的惨案居然就这样地被忘却了!仅此一句,便可以看出当时国民的麻木性有多深。

    文中有一段深情回忆了作者初见刘和珍的场景。当时,女师大曾被反动校长杨荫榆统治。刘和珍是第一个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的人。作者猜想这样一个人一定是很桀骜不驯的。然而她却常常微笑着,给作者一种亲近的感觉。

    在18日上午,作者才得知刘和珍遇害的噩耗。残暴的段祺瑞卫队,不但枪击刘和珍,还用棍棒疯狂地殴打这可怜的人的头部。刘和珍就是在临终前,也不忘保护已经倒在血泊中的张静淑和杨德群。“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可见段祺瑞军阀政府的极端残暴、无理与蛮横。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是何等绝妙的讽刺啊!这些凶恶的衣冠禽兽,打着人的旗号,替魔鬼行道,血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

    有人如狂犬,向光明狂吠;有人如光明——他们才是真正的人!

    文章前面多次提到,作者认为早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以这篇文章,向全人民发出了号召——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我们一定会胜利!

    【第2篇】

    刘和珍,一个平凡的学生,面对凶残的段祺瑞政府,她情愿在府门前喋血,与暴政斗争到底。

    在刘和珍身上,我所看到的不仅有对段祺瑞政府的深恶痛绝,还有对真理毅然决然的追求。或许,当我们看到她那总是微笑而又和蔼善良的笑脸时,我们不会想到在那看

  • 4、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是刘和珍烈士的忌日,也是中国历史上抹不去的惨痛记忆。

    这一天,为了抗议日帝国主义纠结英美法等八国发出的“最后通牒”,李大钊、徐谦等人率领北京爱国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集会请愿,要求拒绝八国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但是,段祺瑞这个卖国独裁头子,竟然下令执政府卫队开枪向无辜学生射击,当场就有四十七人遇害,二百余人受伤。这其中就有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紧接着,段政府公然宣布,这次流血冲突是由徐谦、李大钊等爱国人士挑起来的,宣称被枪杀的人全都是“暴徒”,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等人,把作者列入“黑名单”。

    四十七个热血青年,就这样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不会去的!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当四十七个可爱的热血青年就这样悲壮地走了,几天以后,这次流血的惨案居然就这样地被忘却了!仅此一句,便可以看出当时国民的麻木性有多深。

    文中有一段深情回忆了作者初见刘和珍的场景。当时,女师大曾被反动校长杨荫榆统治。刘和珍是第一个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的人。作者猜想这样一个人一定是很桀骜不驯的。然而她却常常微笑着,给作者一种亲近的感觉。

    在18日上午,作者才得知刘和珍遇害的噩耗。残暴的段祺瑞卫队,不但枪击刘和珍,还用棍棒疯狂地殴打这可怜的人的头部。刘和珍就是在临终前,也不忘保护已经倒在血泊中的张静淑和杨德群。“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可见段祺瑞军阀政府的极端残暴、无理与蛮横。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是何等绝妙的讽刺啊!这些凶恶的衣冠禽兽,打着人的旗号,替魔鬼行道,血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

    有人如狂犬,向光明狂吠;有人如光明——他们才是真正的人!

    文章前面多次提到,作者认为早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以这篇文章,向全人民发出了号召——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我们一定会胜利!

    【第2篇】

    刘和珍,一个平凡的学生,面对凶残的段祺瑞政府,她情愿在府门前喋血,与暴政斗争到底。

    在刘和珍身上,我所看到的不仅有对段祺瑞政府的深恶痛绝,还有对真理毅然决然的追求。或许,当我们看到她那总是微笑而又和蔼善良的笑脸时,我们不会想到在那看

  • 5、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篇一:《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我向来是畏惧鲁迅先生之作的,无非是觉篇幅长、寓意又深,总是太难懂。如今大抵是阅历又多了一些的缘故,竟能沉下心来读出一二。

    长歌当哭是种极好的情绪宣泄方式,但鲁迅先生不单是宣泄情绪、为沉勇而友爱的学生们一哭,定还有别的想法在里头。

    鲁迅先生总能以一支锐利的笔刺破粉饰太平的面具,是我们得以了解旧社会丑恶不堪的一面。他说自己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他要叱骂那扰乱社会的少数、唤起备受压迫、逆来顺受的多数。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不料也不信,用了最大的想象也未能想到,就算想到了也不相信的事还真就发生了。执政府面露凶残的笑,用冰冷锐利的武器指向爱国青年。他们如此猖狂,这社会的多数竟没有被触动!他们如此疯狂,这社会的多数竟无动于衷!

    可怜的人儿们,还要逆来顺受吗?可怜,真是可怜!刀已架在脖上却仍痴痴呆呆,真是泰山将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淡定的劲儿着实令人佩服。

    庸人用了忘却这味药百毒不侵、油盐不进。而真的猛士又怎能坐视不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有必要做些什么了!正如鲁迅先生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也有必要唤醒庸人!

    然而请愿这种方式不能评定其好坏。革命总有流血牺牲,可我们应用最小的牺牲夺取更大的胜利。这不是贪心,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若死神的镰刀挥舞地过快,这样的斗争代价实在太高!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里也含了青山有幸埋忠骨,忠骨应与山同存的意味。几人性命与当时四万万同胞相较是单薄了些,但他们的亲友同窗怎会忘掉她们的沉勇?历史若是忘却了绯红的血迹,那社会总体的愚昧也就是必然。

    刘和珍君、杨德群君、张静淑君及所有留下淋漓鲜血的猛士们若不能活在人的心中,也便是真的死了。历史的车轮碾过,似乎一切都未曾发生。庸人们也继续之前的生活。世上的大夫便得了清闲,只消开一味忘却的药也就够了。

    而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篇二: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新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

  • 6、 纪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

    我的思想中,中国历史似乎永远都是神圣光明的,可现实却不然,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血战前的历史。

    那时,可以说中华是可悲的,国人麻木,政府凶残,可在这时,刘和珍站出来了,像她一样的人也站出来了,振兴中华成了她们的理想与目标,可无权无势的她们又能做些什么样呢?请愿,也许是她们的唯一途径,即使她们知道路途凶险,却依旧视死如归。

    1926年3月18日,这是黑暗的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暗淡了许多,却多了些许沉重。虽没有经历那一天,可枪声似乎总在耳边回响,如此刺耳。

    时间永远是流逝,历史却是永恒,这天终于是到来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于是乎你们爆发了,你们带着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心愿,去向那些两只腿的禽兽讨要说法,刘和珍鲁迅先生笔下的你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可你怎能想到,子弹是冰冷的,两只腿的禽兽是冷血的,他们不会报还你以微笑,一颗子弹斜穿心肺,生命之花凋谢了,时年二十二岁。同行的杨德群想去扶你却也中弹,但还能坐起来,两只腿的禽兽眼中只有杀戮,他又猛击了杨德群两棍,又一朵花谢了,时年二十四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你们的确是牺牲了,可那些有恶意的闲人却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真正的猛士。血腥的镇压,无耻的言论,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提笔代枪,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要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理想。纵然现实让人失望,但他没有绝望,因为是你们的努力,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了些许希望。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你们也许了解这些,但你们依旧从容沉勇的去了,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扑向火焰的那一刻绽放光芒,前仆后继,光芒将永不熄灭。可革命虽好,为什么不能少点牺牲呢?于是先生又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失败是因为选择的战法不对,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醒来。慢慢地,有人揉了揉眼睛,看到了污浊,他们在先生的指引下站了起来,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都让先生看见了希望。你们的努力也将带领更多人步入正道,从沉默中爆发,事实也正是如此。

    先生用他在彷徨中的呐喊唤醒了国人,更唤起了中华。而你们却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天,染红了地,染红了历史,染红了每个人的心。麻木者不再麻木,苟活者不再苟活,革命者依旧革命,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

  • 7、 读《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时间从指缝流过,1926到2014,掐指一算也有88周年了。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毋庸置疑,刘和珍君属于后者。关于这段历史,要把时针拧回到1926年的3月18号。

    当学生游行队伍到北京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射击,顿时血肉横飞,段祺瑞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200余人受伤。刘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

    刘和珍君,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而在这一天,政府卫队开枪时,一颗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年仅23岁。

    鲁迅为此提笔写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饱蘸热泪,悲愤万慨。一个为了国家的存亡而不考虑生死的年轻女性闯入眼帘,在女性的温柔典雅中夹带着男人的雷厉风行,真是好一个铿锵爱国热情的女英雄。

    而最深入人心的是她始终微笑着的生活态度。想象着,在那和风徐徐的春光里,23岁的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却不敢想象,那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裂中猝然凋谢。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阴险的制度残酷地摧毁了血性追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刘和珍君这位真正的猛士,映射出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更感叹于她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而这微茫的希望随着岁月的递增从不削减,当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行时,心中不曾忘刘和珍君。

  • 8、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

    “始终微笑”是鲁迅先生描写刘和珍君最多的字眼。因此,掩卷沉思,《纪念刘和珍君》给我以深刻印象、鲜明记忆的,是刘和珍的微笑。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半行简洁的文字,这一屡流畅的表述,使人难以释卷,令人难以忘怀。

    在那和煦明媚的春光里,在那柳枝摇曳的温暖中,年轻的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缓缓走来。春风牵动着她的衣裙,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那鲜花般的生命会在鲜血中骤然凋谢,轰然毁灭;那温和清婉的微笑,会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

    世界毕竟是真实而残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黑暗面绝缘。刘和珍的纯洁、善良和美丽,却被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却被阴险的制度摧毁了,却被虚伪的丑陋掩盖了。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依稀在我面前冲我微笑以示鼓励,却又感觉那么遥不可及,但那亲切的感觉却随着她的笑沁人心脾,给人温暖的感觉,毫无一丝寒意。但如此温和的她也有反抗强势,不为势利所屈的一面,也拥有着面对危害母校、迫害学生的校领导敢于坚持正义,不畏邪恶势力的勇气。

    真正美丽的花朵,应该生长于自然的旷野里。经过了漫漫严冬,在春天温柔的抚摸下,才会绽放出用生命凝结的绚丽花朵。这种美丽是纯自然的,因此无论气候多么严酷,它依然屹立着,依然绽放着,依然微笑着。刘和珍她们,就像这种鲜花,她们的微笑里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与自豪。

  • 9、 《纪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600字

    就在这样的社会下,有的人宁愿苟活,也不愿去反抗,宁愿把三一八作为饭后谈资,也不愿以此激励自己去拼,去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确实这样,他们的心都死了,他们的灵明已经彻底变成了奴力。这可怜的人儿,难道血流到自己身上才醒,我不禁为他们感到可悲。

    鲁迅先生用比枪还厉害的笔去战斗,去激励能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有志青年,他是时代的先驱,正是让我们领略到当时的紧迫,才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国家分裂的外国反华势力,对他们说:不,我们中国人绝不放牛,我们要与反动势力进行到底,我们要让中华民族复兴强大。

    黎明咬破了喉,希望染红了东方,让东方这一只雄狮奔跑于世界前列,这也是我们青年的希望与追求,东方这片肥沃的土地洒下了无数中国人的汗水与鲜血,他们使世界知道了中国,了解了中国。

    来吧,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让中国永远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骄傲,中国!

    《纪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600字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叙事简练,感情深沉强烈,从文章本身,我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作者说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人,只不过参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落得一个横尸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则更是让人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本文收教育城为您提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斗士,当如鲁迅,在寂寞新文菀里,在大野多沟棘里,在风雨漂摇日里,我以我血荐轩辕,奋然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600字

    革命时代爱国者数不胜数而像刘和珍君这样的真的猛士却不是

  • 10、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1200字

  • 2023-02-1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3-01-19

  • 2019-09-25

  • 2023-02-03

  • 2021-09-16

  • 2019-09-20

  • 2019-10-12

  • 2022-12-05

  • 2022-11-26

  • 2023-01-12

  • 2019-11-11

  • 2023-02-27

  • 2019-09-20

  • 2023-01-29

  • 2019-10-12

  • 2019-09-23

  • 2022-04-23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3-05-26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1-06

  • 2021-04-21

  • 2019-10-24

  • 2019-11-06

  • 2023-05-19

  • 2019-11-06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024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