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典谈读书报告 > 地图 > 经典谈读书报告
经典谈读书报告相关栏目
经典谈读书报告热门栏目
经典谈读书报告推荐
经典谈读书报告

(共 2395 篇)

  • 1、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精选

    对于职业人,写报告是必不可少的,报告的结尾多用“特此报告”等形式,一般不写需要上级必须予以答复的词语。要怎么样才能写好报告呢?编辑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经典常谈读书报告”,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 篇1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我权且将此书当做教材,按章节课序来介绍书中的题目:

    第一课说文解字

    内容略第二课

    周易内容略

    第三课尚书内容略

    第四课诗经内容略

    第五课三礼内容略

    第六课春秋三传

    内容略第七课

    四书内容略

    第八课战国策内容略

    第九课史记汉书

    内容略第十课

    诸子内容略

    第十一课

    辞赋内容略

    第十二课

    诗内容略

    第十三课

    文内容略

    下面以第一课说文解字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文中的内容: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

    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

  • 2、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汇总

    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在完成一项任务或目标后。我们都需要做好撰写报告的准备,报告写作时要以事实材料为主要内容,以概括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下面的“经典常谈读书报告”是我们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篇1)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读书报告(篇2)

    说起来凑巧,前段时间我刚考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现代汉语》这两门课。

    看完这本书,真的好像是对我的这两门功课的深入了解以及巩固。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经典常谈。

    第一部分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

    按我个人喜好来说,其实我挺喜欢朱自清先生这样夹叙夹议地写经典的。夹叙夹议,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看起来,会有趣很多,而且也不会枯燥。

    朱自清在自序上市这样说的,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进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

  • 3、 《谈美》读书报告7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谈美》读书报告7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谈美》读书报告 篇1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书报告 篇2

    第一次见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在大三一次

  • 4、 《谈美》读书报告(通用7篇)

    一般而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经常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出于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提供《谈美》读书报告,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谈美》读书报告 篇1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成语与世长辞: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又如:曹冷元那斑白的头发楂和胡须都烧焦了,脸上起着一片红泡,眼睛含着浑泪,与世长辞了。——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成语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如:《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又如:按我的政治思想水平、斗争阅历和知识能力,担当编选陈毅同志诗词的工作确是力不从心。——张茜《陈毅诗词选集·序言》

    《谈美》读书报告 篇2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

  • 5、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范文 当代文学期中读书报告:透过柔和的目光看生活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 第二组组员: 陈巧灵袁乙侨陈艳花杜宗芳付晓梅段福艳 透过柔和的目光看生活 ——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作家史铁生作于1983年的一篇以自己文革期间生活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这篇作品同时也是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选择这篇作品作为小组学习的作品有一下几点原因: (1)作家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中一束闪耀的光,他用自己善良、柔软的心去感受世界,用柔和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平。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总能感受到有一双宽厚结实的手轻轻地安放在我们的肩头、脑后; (2)从当代文学史所囊括的内容出发,文化大革命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块硬伤,在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留下无法磨平的伤痕,阅读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是学习当代文学史的必经阶段。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描述的内容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下乡生活,很自然的成为我们小组学习的内容; (3)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作品作于20世界80年代,那一时期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大抵反复渲染焦灼、彷徨、孤独的心情,具有强烈的反抗和批判意识而忽略作品中对美的追求和描写。独有史铁生用一种柔和的目光看待残酷的文革生活并从中发掘人性人情的美、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使那一时期真实的存在美得以在作品中重现并为后代所知,使我们不至于完全的否认那一时期除了惨烈的政治生活之外,人民间还保留着中国民族千古流传下来的美好——朴实的风土民情。 我们小组此次共同阅读学习《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主要收获是:感受作者史铁生在作品中所营造的不同于同一时期同类作品的意境——平和宁静的乡村美。此篇读书报告是我们组六名成员共同学习的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对作家史铁生及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介绍;二是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欣赏和分析;三是对作家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学习中还有许多缺点和未能囊括到的知识点及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提出和补充。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 6、 读书报告样本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作家史铁生作于1983年的一篇以自己文革期间生活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这篇作品同时也是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选择这篇作品作为小组学习的作品有一下几点原因:

    (1)作家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中一束闪耀的光,他用自己善良、柔软的心去感受世界,用柔和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平。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总能感受到有一双宽厚结实的手轻轻地安放在我们的肩头、脑后;

    (2)从当代文学史所囊括的内容出发,文化大革命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块硬伤,在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留下无法磨平的伤痕,阅读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是学习当代文学史的必经阶段。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描述的内容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下乡生活,很自然的成为我们小组学习的内容;

    (3)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作品作于20世界80年代,那一时期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大抵反复渲染焦灼、彷徨、孤独的心情,具有强烈的反抗和批判意识而忽略作品中对美的追求和描写。独有史铁生用一种柔和的目光看待残酷的文革生活并从中发掘人性人情的美、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使那一时期真实的存在美得以在作品中重现并为后代所知,使我们不至于完全的否认那一时期除了惨烈的政治生活之外,人民间还保留着中国民族千古流传下来的美好——朴实的风土民情。

    我们小组此次共同阅读学习《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主要收获是:感受作者史铁生在作品中所营造的不同于同一时期同类作品的意境——平和宁静的乡村美。此篇读书报告是我们组六名成员共同学习的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对作家史铁生及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介绍;二是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欣赏和分析;三是对作家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学习中还有许多缺点和未能囊括到的知识点及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提出和补充。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xx),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读后感 )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

  • 7、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报告模板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都需要书写报告。你是否正在搜寻报告范文呢?以下内容“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报告”为编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报告(篇1)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着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书报告(篇2)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

  • 8、 红与黑读书报告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红与黑读书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红与黑读书报告一

    终于将司汤达的《红与黑》看完了,用的时间几乎可以让我忘记书前的内容, 从最早的慕名看书,到坚持看书,再到被内容吸引而无法自拔的去看书,一本《红与黑》,让我对其产生了三种看书的感受。

    慕名看书是因为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次数被本书译者称为现今中国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没有不读的,甚至有学者说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的红学。很早就知道此书的我一直想找机会看,但是总是没有实行,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看到此书,可以说我是慕名看书的。

    坚持看书。《红与黑》的名声早已远扬,不需要我在这里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声并不带表一切。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对人物的心里、事件的描述,都写的及其详细,作者甚至将生活的一些琐碎的事情的写到了,慢慢的让我有种拖泥带水的感觉,不太想去这看这本书,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书的,所以我一定要坚持看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这本书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在总揽全局后想,就会发现此前让我感到有些拖泥带水的感觉的描写正是这本书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内容吸引看书是因为看到书的下半部后,我被主人公于连的结局所吸引,我极其想知道于连最后的结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后看结果,但又害怕遗漏中间的一些精彩内容,所以就压制着好奇心,一页页的去看。

    谈到《红与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书中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维里埃(作者虚构的地方)一个木匠的三个儿子之一。书中描写了一个想要飞黄腾达,但却有着悲惨命运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有着两次的感情经历,通过这两次的感情经历,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而正是因为这两次的感情经历,让我们的主人公失去了飞黄腾达最好的机会,并且走向了死亡。当于连知道自己的飞黄腾达的机会被德莱纳夫人破坏之后,他不顾一切的去杀死德莱纳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当他后来在监狱得知德莱纳夫人并没有死之后,他离开了德拉莫尔小姐,他的第二个情人,一位侯爵女儿,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与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爱情,随后他被执行死刑。

    读完《红与黑》让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欧洲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不仅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同时后左右着世俗的权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欧洲贵族的奢华、虚伪、做

  • 9、 戒子书读书报告

    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原文出处: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亮。目的是诸葛亮为了教导儿子,所写的一封八十六字的信。文章作者诸葛亮一生才华洋溢,在当时可是有着卧龙之称呢!最有名的著作是前、后出师表。

    二、阅读日期:

    民国九十九年五月二日

    三、内容重点:

    这篇文章是写诸葛亮教儿子的十堂课,分别是宁静的力量、节俭的力量、计划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增值的力量、速度的力量、性格的力量、时间的力量、想象的力量、精简的力量。

    四、读后心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诸葛亮真是厉害阿!竟然可以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教导孩子各种大大小小的做人道理,让我不禁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感到相当羡慕与敬佩。

    戒子书是一篇充满诸葛亮对儿子的用心良苦,但文章中提到的不只是父亲对儿子教导时说的话而已,这些话或许也是天下所有的父亲想对儿子所说的话吧?希望所有像这篇一样好的文章可以持续永远流传千古,让我们所有地后代子孙都能有机会阅读到这么好的文章。

  • 10、 读书报告2篇

    9月——“玉兰花开、书香四溢” ——公共管理学院读书报告 科洛廖夫说过: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书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当我们在宿舍休息的时候,枕旁还放着遥远的亚里士多德,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时,手中也不忘捧一本"愁煞人"的红楼梦,当我们奋笔疾书记录下那星星点点的思想碎片时,便成就了一篇篇闪烁着独立思考光芒的读书报告.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发人深醒、促人思考”、“不读书的人,不仅人要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了解读书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打造和谐、大气的文化,在每个学期初举办读书报告比赛,在我院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炎热的暑假也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而不再单调,看着自己的思想结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公管学子遨游书海,呼吸书香,品味经典,对话大师,完善人格。这些也俨然成为了我们学院学术沙龙的一部分。 此外,我院还于04年承办了“广西大学 2004 年大学生科技节社科类学术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社科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比赛是我校 2004 年大学生科技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经过申报,校科技节组委会、校团委决定,把该比赛项目的承办权授予我院,我院也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我院学子也在该届比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我院还紧扣时代步伐,在十七大召开之后迅速举办了“欢庆‘十七大’喜迎‘两会一节’”知识竞赛,在广大同学中掀起了一股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一.活动目标与思路 1.以课程为依托,在各课程中提倡阅读文化 2.促进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型学院”。 3. 在学生中倡导“与书交朋友”的思想,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看书的氛围,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 以“读书报告比赛”为载体,开展全院性的读书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提升学校品位。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5.以书籍为纽带,促进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以书为友,增进师生的感情,也为老师在授课中把握学生兴趣做

  • 2019-11-12

  • 2019-10-28

  • 2023-02-14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1-02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0

  • 2021-04-12

  • 2021-09-15

  • 2023-02-18

  • 2019-09-25

  • 2023-02-15

  • 2019-10-29

  • 2023-02-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3-02-22

  • 2023-01-3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4-03

  • 2023-03-28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5

  • 2023-02-13

  • 2023-02-14

  • 2023-02-19

  • 2023-02-18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0-28

经典谈读书报告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经典谈读书报告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经典谈读书报告、2024经典谈读书报告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