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 地图 >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2024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栏目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热门栏目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推荐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共 3393 篇)

  • 1、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家,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处!” 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甚至是噩梦的渊源。

    出人意料的是,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本书让你看清整个家庭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学会如何走出家庭阴影,不再自伤、伤人。

    约翰·布雷萧,他是一个传奇人物,出身于酗酒的家庭,神学院毕业后进入修会·立志传教,却因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现为心理辅导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理论,并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家庭会伤人》指出从小在自己的家庭系统里,没有得到过认可,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的孩子,成年后心中的“失落的孩子”是一道永远的伤,他们会用其他的替代品来弥补——拼命工作、追求完美、性、有毒物品等,都是一种上瘾的行为。如何治愈痛苦?那就是去经历痛苦,抚摸痛苦,不再害怕触碰伤口。作者建议心中有“失落的孩子”的人,带一张自己17岁以前的照片,每天看,放在钱包里,由此来体验那个孩子,自己和内心那个孩子的联系才能建立。每天告诉他:“我是你的未来,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你的经历”、“我是唯一那个永远不会离开你的人。”

    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而他们大多曾经也是家庭中受伤的孩子,很多不妥的做法,只是本能地代代相传。家庭,不是我们能来选择的,我们只能服从那更高的力量,接受它的赐予,不管好坏,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就已经尽到了他们的责任,因为他们也只是服从那力量罢了。并不是通过修行就可以一劳永逸没有痛苦了,我们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真正的治愈还是要臣服于它。而人间的这一出戏,就是先作茧自缚,再认出自己被关在牢笼,这个时候选择到底是冲出牢笼还是继续沉溺之中,就是我们的自由了。我们通过束缚发现自由,通过恐惧发现爱,通过有而发现无,通过表象而发现真理。

    我们可以省思自己,修复和重塑自己;也可以发自内心地思考,是什么在伤害孩子?

  • 2、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

    完美家庭是不存在的,否则托尔斯泰也不会带着一丝怨气把那句关于家庭的名言写在一个悲剧的开篇。有时候我在想,老托八十多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是不是已经饱尝了他那贵族之家的隐形伤害?

    完美之家存在的可能性太小 完美家庭是不存在的,否则托尔斯泰也不会带着一丝怨气把那句关于家庭的名言写在一个悲剧的开篇。有时候我在想,老托八十多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是不是已经饱尝了他那贵族之家的隐形伤害?完美之家存在的可能性太小太小,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受过家庭的伤害,所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平安渡过了危险期;或者只在某个情境被唤起的时候才引爆心底的小地雷,歇斯底里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平静;而那不幸的少数人则成了打着爱之旗帜的家的牺牲品。说起来阴风阵阵,难道不是吗?

    虽然很俗气,不过仍旧要重复一下,时光无法倒流,无法抹去伤害,那么就忘记过去,试着去接受现状,也不要把伤害延续下去。太小,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受过家庭的伤害,所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平安渡过了危险期;或者只在某个情境被唤起的时候才引爆心底的小地雷,歇斯底里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平静;而那不幸的少数人则成了打着爱之旗帜的家的牺牲品。说起来阴风阵阵,难道不是吗?

    虽然很俗气,不过仍旧要重复一下,时光无法倒流,无法抹去伤害,那么就忘记过去,试着去接受现状,也不要把伤害延续下去。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二)

    "家,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处!" 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出人意料的是,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本书让你看清整个家庭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学会如何走出家庭阴影,不再自伤、伤人。

    约翰·布雷萧,他是一个传奇人物,出身于酗酒的家庭,神学院毕业后进入修会·立志传教,却因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现为心理辅导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理论,并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家庭会伤人》指出从小在自己的家庭系统里,没有得到过认可,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的孩子,成年后心中的"失落的孩子"是一道永远的伤,他们会用其他的替代品来弥补——拼命工作、追求完美、性、毒品等

  • 3、 《家庭会伤人》读书笔记

    《家庭会伤人》中写到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时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错了。灵光一闪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错了,女孩子不能这样,真的是错了吗?情绪也有对错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管制和批评只不过是我们对父母抗拒的延迟反应。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暂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动,怕打扰别人而压抑自己,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无微弱的爱护。这是小时候我们为了生存而习得的模式,现在都变成了盔甲,我们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经成为了大象,成为大象的我们依然被一个细细的绳子束缚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与社会》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利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对安全感的拥有,麻木的自己借助控制来获得小小的胜利感,而知道自己还活着,麻木地活着。无意识地开始新的行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强迫性的控制,或发怒或压制或冠冕堂皇或泪水涟涟。

    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这个情况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别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现在已经察觉了,情绪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是一种能量,虽然有时候会用攻击的形式表达,但情绪不但是无错的,还是一种推动我们改变的能源,所以

  • 4、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1500字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时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错了。灵光一闪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错了,女孩子不能这样,真的是错了吗?情绪也有对错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管制和批评只不过是我们对父母抗拒的延迟反应,独自细想,也是悲哀至极。

    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暂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动,怕打扰别人而压抑自己,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无微弱的爱护。这是小时候我们为了生存而习得的模式,现在都变成了盔甲,我们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经成为了大象,成为大象的我们依然被一个细细的绳子束缚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疼痛。

    心理学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在《人与社会》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利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对安全感的拥有,麻木的自己借助控制来获得小小的胜利感,而知道自己还活着,麻木地活着。无意识地开始新的行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强迫性的控制,或发怒或压制或冠冕堂皇或泪水涟涟。

    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这个情况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别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现在已经察觉了,情绪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是一种能量,虽然有时候会用攻击的形式表达,但情绪不但是无错的,还是一种推动

  • 5、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

    看到老韩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于是毫不犹豫就要了一本,原来是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写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有点小失望(我一向认为心理学书是很难懂的),还是带着爱怎么可能会伤人?的疑问开始读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这不是纯理论方面的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现实的生活呈现到我的面前,我不得不相信:爱是会伤人的。

    《为何爱会伤人》讲述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要想爱不伤人,我们就需走出幻想,正视对方真实的存在,夫妻同心协力,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够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对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慢慢地改变对方。如果说女人的温柔是男人疼出来的,女人的哀怨是男人冷出来的,女人的快乐是男人暖出来的,女人的娇媚是男人惯出来的,女人的勤劳是男人夸出来的,一个正常理智的女人变成一个神经病似的泼妇也是男人逼出来的。那么我要说,好男人也是好女人造就出来的,孩子的幸福是好父母给与的。

    事出有因,因必果。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结出善果,让爱不在伤人。

  • 6、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写此篇文章的时候正播新闻:一恶父亲怒甩孩子,致头着地,颅脑损伤,孩子危在旦夕。起因是妻子和婆婆为谁带孩子争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时气愤,拿孩子出气。再了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愤怒。

    家原本是避风港,为何会变成血淋淋的战场?为何家会伤人?!

    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很多心理真相。一个人的人格6岁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6岁前的主要抚养者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相处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投射。即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和抚养父母关系传递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关系模式中。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坏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听话,抚养者会威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时言语威胁通常容易奏效,孩子听话了,满足了大人的希望。这仿佛是最立竿见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这样么?言语威胁是偷懒的教育,家长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来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赖家长,没有能力反抗,他学到武力能使别人服从,强悍的人有话语权。孩子把用学到的方法来和同龄人相处,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语威胁

  • 7、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一)

    nichole

    接触到心理学,其实是很多年前从小巫的育儿书开始,当时小哥还没出生,看得我如梦初醒般"惊叹"自已的无知。"无条件的爱""自由""界限"…这些词我都是从那时开始的,也知道了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从此爱上了"心理学家"写的书,慢慢地走上了"认识自已"的道路。在认识自已的路上遇到了武志红老师,读他的专栏,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我完全被折服了。每一篇都清晰了我脑海中那种蒙眬的认知,感恩遇见!

    《为何家会伤人》,是我正式读武老师的第一本书,里面精准解析了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夫妻情感关系模式的根源,只有一句话:恍然大悟!

    婆媳矛盾关系中的根源-----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

    从听说的故事中,10个家庭有8个婆媳关系出问题,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总是劝说讲述人宽容一些,抑或是愤怒处,也会对对方说那就不用理会,冷处理。总觉得隔靴挠痒,不到痛点!书中武老师直戳要害处:会何婆媳矛盾的根源都在抢夺家中的男人(婆婆抢夺儿子,媳妇抢夺先生),由于中国家庭关系中,爸爸一职的缺失,儿子从小跟着妈妈长大,妈妈自婚后把全部身心在儿子身上,跟儿子建立了超夫妻关系的心理亲密关系。一旦儿子长大建立自已家庭,婆婆难以承受儿子的离开(心理上),所以无论此时媳妇再好,再没问题,婆婆总能挑出刺来为难媳妇,所以这关系好不好关键在于儿子(先生),可大部分的儿子(先生)从小就没跟爸爸建立很好的链接,妈妈把他保护得太好,所以儿子(先生)责任感不强,很多事无法担当,能拖就拖,能假装看不见就看不见。如果你的先生是这类,那只能自求多福!打破这个魔咒的方法就是现代家庭中,妈妈跟儿子该爱时爱,该分离时心理上要分离,家庭关系的主角是妈妈跟爸爸有个固稳的亲密关系,待儿子长大心理分离时,妈妈要有妈妈的事情,妈妈应该围绕的中心是爸爸,而不是儿子。整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而不是错位的母子关系,父女关系。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小哥今天告诉我成绩,全班第11名(二年级32位同学),我都很惊喜!告诉他非常棒,比上一次进步很多(我们考前父母不复习,考试真得是他自已的事情),但我知道很多的父母把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当成天大的事情,吃不好睡不着,比孩子还紧张。这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亲的真实生活写照。这背后就是惊人的焦虑…为什么父母亲尤其是大多数母亲有这种焦虑?武老师书中有答案,那就是母亲自身内心的

  • 8、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0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看完这本书,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为什么他对我那么“好”,却还是让我忍不住想逃离?原因在于一种病态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迎合型。

    所谓迎合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如果和迎合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他们在频频付出后,经常会表示,他们的奉献不需回报。

    但实际上,迎合者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于是就引起了接受者的歉疚感。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能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

    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并且,和这个迎合者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疏远是为了减少他迎合你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着。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在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越努力,就令人越想远离他。

    对这一点,我也小有体会。每次见他时,我都感觉好像掉进了一个温柔的陷阱,这个陷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设定好的。他很善解人意,会做出很多对我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时又表示,我不必在乎,因为这实在没什么,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麻烦……

    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他安排好的,而尽管他说他什么都不在乎,但好像我还是说一点感谢的话为好,可好像他也表达了,我不必表示感谢……那么,我该怎么办?很自然的,我的方法是忽略他。

    例如,一天晚上12点时他忽然有了一个重要领悟,然后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和我分享他的感受,但过了没一会儿,他又发来一个短信说, 他的这个领悟不重要,他为打搅我有点惶恐,我不用回他的短信……

    作为迎合者,他为我考虑了所有可能性,而既然我怎么做都是

  • 9、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

    因为家本来就不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它需要身在其中的人共同建设,才会成为温馨的港湾。家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家庭中的每个人尤其是核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伴侣、自己与孩子、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那么这就是一张令人窒息的网,可以消磨所有人的活力。

    这四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现在的自己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原生家庭熏陶而成的。尤其是婴幼儿与童年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爱,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的基本性格,也可以说就是禀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不管现在的自己如何,我们不应该去埋怨父母或他人,因为他们也是时代与他们原生家庭的产物。审视过去,反思自己,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坦然面对与接受,不加任何评判。这才能够与过去和解,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黑暗一经照亮,便会成为光明。好的属于自己,不好的也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谁都是好的,也没有谁全是坏的。

    “我行,你也行”,“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这是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最优心理原则。肯定自己,但不否定他人。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他人。你、我是平等的,都具有同样的能力,都具有同样的品质。我能承受痛苦,你也能。所以,我不需要也不应该去替你承受痛苦,因为这剥夺了你经历痛苦的体验,剥夺了你因此而成长的权利。我快乐,你也能快乐。我不能用牺牲我的快乐的方式来换取你的快乐,因为,即使我那样做了,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同样,你也不能为了让我快乐,而牺牲自己的快乐。因为那样,内疚甚至负罪感将会缠绕于心,我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行,你也行”,“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就是最本质的最深层次的尊重与平等。

  • 10、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文狗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

  • 2021-10-28

  • 2019-09-23

  • 2021-05-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1-06

  • 2021-09-3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4

  • 2019-11-06

  • 2022-01-21

  • 2019-11-16

  • 2022-04-20

  • 2022-10-1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23

  • 2023-05-23

  • 2023-04-05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3-06-02

  • 2022-12-29

  • 2023-06-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4-1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09-23

  • 2019-09-30

  • 2019-10-29

  • 2019-10-17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家庭会伤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家庭会伤人读后感、2024家庭会伤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