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及摘抄感悟1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你也许需要"《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及摘抄感悟1000字"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及摘抄感悟1000字

1、原文摘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语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预言需要基础。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在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突破一点,改变语言,有点到面,逐步突破。

2、读书笔记

我想懒癌的晚期患者就是我这样的吧,一定到了deadline才会动手做要做的事情。今天有两个以周为单位的打卡事件,如果不是懒癌发作都是可以早点完成的。

今天在舒明月的卡片写作的群中,打完卡,群主发福利,抢红包手气最佳的那位可以获得她在2015年阅读的颠覆了她的三观,也是扎克伯格的书单任务之一,这两个评价已经让我这个屯书癖彻底的坐不住了。我第一个在群中大胆“表白”我爱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在“竞争者”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群中换着方法说了三次,终于等到群主的红包,比较大家的金额我估计我有可能就是那个幸运儿。凡是都是有点意外的嘛,但是出现了,很多的网友都不在,8个红包只有6个人领了,难道要等到明天大家进群的时候再来吗?虽然知道自己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最佳得主,但是心里也没有放松还是在时刻起到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红包出来的瞬间我把手停留在半空间3秒钟,心理不停的祷告,一定要是最佳,抱着一颗赤子心拿到了最佳,我可以获赠此书了,再也不是连再来一瓶都没有抢到的人了。

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有点贪小便宜,好东西出来我都想要,但是,我有又是特别胆小,我害怕别人说我贪小便宜,什么东西都想要,云云,反正周边不明真相的观众们总是要用语言群殴你一顿。每次东西出来我的内心都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我想要这个东西,我想要,我真的很喜欢;可是,别人在背后说我怎么办,因为我拿到这个东西或者参与这个事情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别人孤立我怎么办……就这样两个小人激烈的争斗着,以前的每一次都是两个小人的激烈战斗状态,每次想要争取的时候,后面的小人出现了,然后就是犹如一个充气不足的轮胎在路上面行走,能够行走,但是速度不给力,会行动上去抢东西,但是不会尽全力想办法去抢这个东西。不尽全力,结果自然不尽人意了。这种不尽力付出,反而把能量分配到担心别人会负面评价我的事情上的状态是我做每一件事情的常态。

抢书的事情可能运气的成分比较大,但是从中我还是有一定的启示,刚好今天又翻开了这本书的这一个部分。书的内容和事件发生带给我的心理启发是一样的,要想实现一件事情的预期目标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心能量聚焦在如何完成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去担心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内心杜撰出来的恐惧。另外目标明确化,越明确越好,明确目标的过程就是给自己的大脑和内心的能量画一幅帮助他们找到目标的地图,这样他们也可以更加顺利的找到目标;另一方面我的毅力不太好,所以尽量缩短时间或者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书中作者也介绍了两点心理暗示的好方法,需要落实到行动上突破一点,改变原来的语言;有点刀面,逐步突破。作者已经用他花费一年时间改变自己圆梦北大的事情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跟作者的经历何尝不是讲述的同一个励志故事呢?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同时主持《广州日报》健康专栏,受众是广大不一定接受正统心理学教育的读者。所以不难理解,他擅长把深奥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写得浅显易懂。但也有人评价这本书算不上一本很正统的心理学书籍。主题有点散乱,内容有些鸡汤,casebycase,理论来源不严谨。

整理了书中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养成、品性爱好、为人处事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成长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自我纠正的过程,学会与自己相处与父母相处也是一辈子的课题。再往后,就是要学会如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子女可以健康快乐的自我成长,不要重现自己的弱点,也不要矫枉过正,保护着他们的天性,让其自由。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多少爱,就要对伴侣对长辈倾注同样的爱,否则家庭成员的关系就会失衡,,失衡的关系会导致畸形的爱,比如溺爱。而溺爱会导致孩子的一系列心理、情绪、心智问题。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自我评价低的人,对其夸奖可能会起反作用。Ta内心一直认为自己的差劲的,对外界的夸奖持怀疑和退缩态度,可能会导致ta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怀疑自己。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曾经有人说过,父母的失败之处在于“折断了孩子的翅膀,还怪他们不会飞。”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找与自己相似的,还是找相异的恋人,这取决于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不过,读书笔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很容易会感觉到,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太难了。那么,找一个与自己的理想自我相符合的人,与自己日夜厮守,甚至从身体到心灵上都融为一体,就好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一样。也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很容易产生迷恋。然而,他们迷恋的不是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的“理想自我”这个幻象。除非他们自己的心灵成长了,自己缩小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则,他们还会接二连三地陷入一个又一个迷恋式的恋爱,而且选择的恋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是童年的伤害。人格基础是在6岁前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形成的。6岁前的父母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因为我们会把这个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与其他人,我们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与父母这个原生家庭的恨,会在新家传递。恶性循环。如果父母爱孩子就要让这个关系模式和谐而健康。基本原则就是"爱和自由"。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之中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亲人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掌控自己的生活_《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掌控自己的生活_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柔软的书,武志红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剖析,娓娓道来,直指人心,真实得让我不敢去面对。

面对自己内心的婴儿,是武志红心理治疗的核心。所有人格上,感情上的问题都源自于三岁前母亲和婴儿的关系,那个时候,大人们认为的无知的婴儿,却是最敏感的心理学专家,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在他们小的时候没有展现出来,却会记在心底,从今后的种种行为表现中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婴儿期的无助和愤怒。

成年人在恋爱中的不顺利,家庭关系的扭曲,恋母情结,恋子情结,外遇,叛逆,压力,焦虑...种种家庭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三岁前和母亲的关系,这个婴儿从小一直跟到大,他健康成长,还是被扭曲地藏了起来,都是和母亲的关照有关,可以说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谁都无法取代,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词。三岁前超过两周的分离就算是长时间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对于大部分的婴儿来说太普遍了,妈妈的产假只有半年,半年后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是阻碍和孩子亲密接触的一个巨大障碍,但这前三年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矛盾让妈妈焦虑,母爱成了婴儿的奢侈品。

婴儿会有情绪的反应,哭喊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妈妈如果对婴儿的哭喊有密切的关注度,随哭随到,婴儿就会觉得妈妈由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妈妈看得见,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安全感。如果妈妈觉得婴儿哭就让他哭去吧,反正等下就不哭了,这样长期以来下去,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觉得这个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是没有力量的,于是就用无回应告诉妈妈我内心的绝望,长大以后就会自卑,不敢去控制,不敢去探索。

因此优秀的妈妈要有对情绪的敏感能力,并且对婴儿的情绪能够及时地捕捉,并且与婴儿形成积极乐观的互动,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自于自己的母亲,长大后他会把和母亲的这种关系投射到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情绪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心灵上变会产生共鸣,愤怒的情绪是在表达自己的委屈,接纳情绪比提出办法更有效果。

这是三岁前妈妈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若今后其他年龄段对孩子依旧维持这样奉献式的爱,便会形成溺爱,溺爱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幼年,把自己童年没有得到的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孩子,溺爱其实是父母的自恋,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因此在溺爱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觉得父母什么都能给自己包办,如果有些事情自己搞定不了,父母也搞定不了就怪父母能力太弱,从而与父母产生冲突。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小到小时候主动想帮妈妈做家务,大到青春期的叛逆,这些信号是孩子在像父母宣战,我自己有力量,我不用你们的力量我也能做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父母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就算失败了也无条件地包容接纳孩子,这种逆境就会提高孩子的挫商,孩子本身会明白事情是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好的结果也会被接纳,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去尝试,去试错,去体验,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就是充分的爱与自由,人之初,性本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不会做出很极端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出了极端的事情,父母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的教育方法用错了,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本无错,他们的错都是大人造就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身教效果大于言传,健康的家庭关系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段好的爱情是疗伤的妙药,否则爱情的模式就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进入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也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答案。我总是迷茫,总是无力,总是没有激情,找不到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每天像一具被抽去灵魂的躯壳得过且过,总是容易困,总是容易乏力。我之前认为我是睡不够的原因,但是休息的时候我一天就算睡12个小时,或者一整天躺在床上,也充电不够,百家笔记网()总觉得身体中缺少了一种能力,像是被符咒封印了自己的活力,看完武志红老师的分析之后,我深切地明白了我的存在只是一个假自我,我的身体服务于别人,服务于别人的安排,服务于别人的评价,从别人的眼光和话语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把自己内心原始的欲望和生命力压下去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该由自己去争取,看起来平静如水,实则没有活力没有欲望,为了他们的想法和心情而活,所以我反应迟钝,因为我的身体和灵魂是分家的,并将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

假自我者,仍在寻求为真自我留一块纯净天地,常用的办法是,他的真自我与哲学、理论或纯粹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卑俗的身体。但身体是真实的,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所以,这个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身体的滋养,沦为虚幻。所以我消沉,我爱睡觉,因为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才能和这个真实的自我建立连接,我想,我建立真实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学会与家进行分离,尝试着自己独立去探索这个世界。

真实的自我告诉我不喜欢这种被掌控的生活,就连工作也是被掌控性非常强,身不由己地做很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思考很多事情的意义,却没有头绪,依旧按照这种畸形的体制运转下去,我必须花时间思考自己内心的婴儿是什么样子的,把真实的自我和身体建立链接,这样才能唤起我体内的能量,激发自己的活力,让生活不被绝望和抑郁所吞没。

了解我自己,成为我自己,学着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看得见自己的力量,不要再做一个好人了,让自己内心中邪恶的力量被看见,活着也就更真实。作者:可掇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钱钟书小说《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

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

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

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经典语句摘抄: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理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作者:莲语斋

《纳兰词》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1000字


《纳兰词》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1000字:

文/程宇;纳兰性德,大名鼎鼎的氏族“叶赫那拉氏”的族人。生于皇族豪门,而立之年溘然而逝。一生不长,写出了流传百年的诗篇。

也许人人都能随口吟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相信大部分人都不记得下一句“何事清风悲画扇”。没错,这就是纳兰性德的词,温婉清丽,将红尘俗世的诸多杂事写的入目即入心。他本人,也是一个多情的男子,亦是一个早早逝去的诗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长相思》

这是纳兰性德诸多词作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词,描写了随帝王出行时一路上所见的风景,见证了风餐露宿,历经了诸多艰辛,深夜面向于夜风中闪闪摇曳的灯光,心中不免有几分凄凉,想起此时的家乡那里的天气应该是温暖的吧?故乡的亲人朋友也是身体健康的吧?家中的父母应该睡下了吧?凡此种种,辗转反侧,最终又会彻夜无眠。

每一个离家在外的人,每一个在大城市中奋斗的人,每一个努力的活着。那么“飘”着的人啊,你们是否会在哪个深夜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望着路上行人匆匆,心中是否回想起那个遥远的故乡,想起年迈的父母,想起故乡的她或他?

突然感觉到大城市的“寒冷”,怀念那个归途甚远的家乡,哪怕是家在北方,外面零下三十几度,想到家中的亲人,寒冷已经不再是寒冷,而是温暖。每当超市中热卖饺子、汤圆的时候,才会让我们早已经疲惫的心中泛起一丝丝涟漪,又是一年一度的节日了,好像又是一年没回家了......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纳兰容若《画春堂》

“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是一句估计很多人都有印象或者甚是熟悉的诗句。出自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的诗中。短短的七个字描绘了爱情最美的模样,让多少人想起往事,回顾曾经,顺带着想到那久违的故人。每每读到此处,心中都有一种悸动,不禁设想诗篇中描绘的场景是多么美好啊!

人生在世,”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是冯骥才《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中的一首诗词。他写了爱情的模样和归宿,让很多人心生向往。远在唐朝的骆宾王,清朝的纳兰性德也早早的描绘了爱情的模样和归宿,由此可见,爱情或许真的就是这样。人们常说“读史明智”,我要说“读诗明情”。诗歌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就像《纳兰词》中所表露的情那样,短短的几个字让读者心中产生万千感慨。

“欲语泪先流”用来形容那种微妙的感觉或许最为合适。当然诗词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或许不及作者本人当时所露情感的万分之一,但情依旧是那么真的情感。

《纳兰词》是纳兰性德一生所写诗词的集合,也包含了他人生各个阶段的所见所感。读他的诗就像是在读他的生平,深入他的词,体会词中的感情,就像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看他度过他短短的一生,历经种种,最后一切化空。

可见,人之一生,无所谓得与失,只需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至于其他的,随缘而已。生前身后事,皆付后人笑谈中。

相信《《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及摘抄感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