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活着之上读后感 > 地图 > 活着之上读后感,2024活着之上读后感
活着之上读后感相关栏目
活着之上读后感热门栏目
活着之上读后感推荐
活着之上读后感

(共 8209 篇)

  • 1、 活着之上读后感

    很久就仰慕阎真的《活着之上》,上次去附中在书店又看到了它,作者阎真是湖南人,北大毕业,这就更加勾起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于是我在百度阅读中买来,不歇气地读完了它。

    聂致远和蒙天书他们两是同学,聂致远在大学时孜孜以求,老老实实做学问,而蒙天书却在大学期间靠着同学聂致远的把试卷偏一点点才能混到毕业,然后靠耍小聪明在聂致远的面前软磨硬泡要求换研究生导师,聂致远就此善良了一回,因此纠结痛苦的人生开了头,而蒙天书呢,却靠着他天生的情商一路青云直上。每当聂致远遭遇生活的磨难时就拷问自己,拷问良心,拷问圣人,拷问社会,他做有良心的坚守是否值得?

    本书为聂致远同时也是为读者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楷模即曹雪芹先生,他不仅淡泊富贵,更淡泊名利。也正是有这样的道德楷模指引着聂致远在这个人情社会、官本位社会、金钱社会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最终恪守了做一个好人的底线。作者在本文中很细致地也许很有切身之痛地描摹了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小老百姓在强大的丛林社会中的生存之艰难,当我看到那些小人物为了一生中的一个极渺小的梦想走投无路痛哭流涕时,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和聂致远一样,生长在农村,身处社会最底层,且还没有他的显赫的博士文凭,因作文此对文中所写的以权谋私恃强凌弱深有同感。

    我的青春时代就这样在权势中被碾压了,人到中年也被磨平了,如今我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本科已经毕业,我在想一年以后等她硕士毕业,当她去找工作时,她用什么去冲破中国的铜墙铁壁的人情网呢?她是不是也会像书中描写的那些弱势群体一样被碰得头破血流呢?对此我忧心忡忡,女儿无爹可拼,无钱权可依,未来的路得靠她自己去打拼,这将是何等的艰难啊!虽然书中有一教授说了一句很励志的话,只要你比别人优秀一大截,就不怕不公平,话是这么说,可那一大截也要有人看得到啊,就正如聂致远一样,他也优秀,可也有被踩踏的时候啊,作者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最终让主人公凭着自己的优秀站到了他人生的目标上,这是让读者在繁杂的社会中看到曙光,感到欣慰。

    我认为《活着之上》不是一部小说,而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描摹和对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生的感想,书中就是告诉我们曹雪芹先生这类人是用来仰慕的,而不是用来模仿的,你如果想在现实生活中去模仿这样清高的圣人,我们终将走入生活的死胡同。活着的意义就是在于活着。作者高度评价了曹先生,高度赞扬了屈原,他们这些先贤,是我们生活在这芜杂社会中感到屈辱时的一剂精神的疗药,

  • 2、 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活着之上》一书由阎真所著,这是一本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关于知识分子精神操守的问题,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理想的青年教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很快,他遇到了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着之上读后感书评。

    不久前看完了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今天就谈谈我看完这本书后的读后感,这本书是继之前《沧浪之水》后读的阎真老师的第二本书。两者主题其实很接近,一个官场,一个学术场,但究其实质都是名利场。两位主人公在远方与现实间苦苦挣扎,最终都放弃了远方。但不同的是,一个选择了眼前的苟且,另一个则选择了眼前的真实。

    《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致远,面对当今学术界的整体堕落,面对权力、金钱与学术相互交缠的残酷现实,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一边倾慕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先贤的自我坚守、自我放逐;一边又一遍地自我追问,先贤的坚持又有何意义呢?

    这本书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今天就特意说说:一次聂致远和同事一起去参加某个活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信号灯眼看就要转为红灯,而此时前面还有两辆车正在并排行驶。同事按了几下喇叭,抓了个空子,嗖地一下从两车间钻了过去,在红灯亮起前冲过了路口。聂致远则老老实实地跟在前面两车后面等红灯。之后,聂致远又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红灯,最终抵达活动地点时已经比同事慢了半个多小时。这正如他们两人的人生,大学时本是同学,论学术水平聂致远还远超那位同事,但同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成功钻了个空子,于是一步快步步快,最终成了聂致远的领导。这样的道理,聂致远当然也明白,但他无法战胜自己的内心。

    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聂致远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发论文、升副教授、升教授,他总是比别人慢一步。为此,他遭受了妻子的无数次抱怨,也承受了父母乡邻无声而质疑与不解,更忍受了内心深处对女儿的歉意,因为他无法让女儿有爹可拼。但幸好,他有一个虽然世俗但却真正爱她的妻子,有一对虽然市侩但却永远包容他的父母,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所以,最终他坚持了下来。我想,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不是因为对远方的期待,因为对此他早已绝望,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屈原、司马迁和曹雪芹;但更不是因为眼前的苟且,所以他也无法成为他的那位同事。他只能成为他自己,他的坚持是为了眼前的真实与安宁。

    幸福不是来自于对远方的期待,而是来自于眼前的自我圆满。

    全书最后,主人公和其他四人一同参加教授评选,其中两人分别是副校长门生和院长门生。主人公抱着陪太子读

  • 3、 读《活着之上》有感1000字

    读《活着之上》有感1000字

    这部作品致力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叙事,真切表现了中国高校教师当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小说通过描述历史学博士聂致远二十年生活历程,探讨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生活中的价值犹豫和徘徊。通过凡人琐事表现了当代生活中的精神命题。在直面生活真相的同时,作者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批判层面,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追问,并以历史上的文化英雄为价值引导,试图在平庸的生活中注入理想的光芒。

    小说开篇不久,就写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精密仪器的赵教授,他一辈子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红楼梦,并写了一本《红楼梦新探》。他将聂志远带到北京一棵槐树下,说:“这棵老槐树,四年前我专门从植物园请了专家来看,看了说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我相信曹雪芹是看见过它的。”赵教授想保护这个槐树,认为与曹雪芹有关。可人家说,证据呢?赵教授一下子傻眼了:“曹雪芹一辈子怎么活过来的都没有证据,我么拿得出这槐树的证据?这也许就是曹雪芹当年的最后一个遗迹,也保不住了。”赵教授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见证者,“一个圣人不能无人见证。”聂志远读完赵教授的书,竟然流泪了。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直面人生的勇气,更在于它在直面中思考,并尖锐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精神图象,引起人们对自身庸碌生活的质疑和不满,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在阎真看来,在金钱支配下所造成畸形的灵魂,道德的沦丧,以及风气的败坏,等等,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自然发展的。而这些丑陋和阴暗的东西之所以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中,是因为人的欲望过于强大,但欲望不是推动活着的唯一动力,与欲望相对的良知也有着强大的活力。尽管许多时候,良知被迫让位于欲望,但并不表明良知已经泯灭。小说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这是每个读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显然,小说取名《活着之上》,而不是《活着至上》,一字之差,意义迥异。“之上”表明“活着”的上面还存在着更高的价值和闪光的理由;而“至上”表明“活着”就是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换句话说,“活着就可以,活着就是一切”,这种不择手段的生存哲学是阎真致力要批判的,他认为人盲目服从本能的驱使并不是一件好事,人活着,必须要有起码的精神操守或道德底线。小说中的“我”是这样,他的女友、后来的妻子赵平平也是这样。赵平平211大学毕业,最高理想就是

  • 4、 坚守自我——读《活着之上》有感

    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时,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这就是《活着之上》的文眼。

    想必很多人在人生中总会遇到掂量生存与良知分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决定人为什么会贪,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缘由。《活着之上》中的主人公聂致远是生活的失意者,但他却能在生活为他插下的条条荆棘中,始终坚守自我,扼守良知。这是我很佩服的一点。他像每个平凡人一样,被生活,婚姻,买房等事困扰,处处艰难,举步维艰。这本小说零距离的贴近生活,让我引发深思。

    我们还没有步入社会,享受的是社会带给我们的关爱,也许不能理解一个人在外打拼有多艰难。学校也算一个小型社会了,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备受挑战。当你捡到钱包,里面的大红钞票会不会使你心动?你会不会想要占为己有?欲望和良知是直线上远远望不到头的两边。在这作文个时代,做一个君子的原则与功利化的现在总是矛盾的。

    居里夫人给了我很好的答案。她发现了镭,那是她日日夜夜辛苦研究发现的镭,最后她却放弃了专利权,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也不在任何一项名利上尽情享受。她淡泊名利,视金钱为粪土,始终坚守自我。她现在虽然已经逝去,可她依然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永远在。在《活着之上》中,曹雪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当年穷困到了举家喝粥的地步,却创造了《石头记》这本伟大的作品。他不为名也不为利,过着日暮西山餐暮霞的清闲日子,那他是为什么?心里已给出了答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活着固然是活着的意义,活着并不是活着的全部。

    我们也许会在将来步入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但我们每个人心里还是要有一根道德底线的,一个人丧失价值观而去做违法的事是很危险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自我,扼守良知。

  • 5、 活着之上读后感1500字(3)篇
    活着之上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和官场比,学术圈子的勾心斗角还是更温和一点,胜利者的吃相也略好看些,失败者也更体面些。但归根结底,知识分子的清高之下,生活其实也同样是一地鸡毛。义利的平衡与斗争,在文化人这里也从来未缺席过。

    有的人很清醒,比如蒙天舒,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学问平平,但难得的是他不甘平庸,一生汲汲营营进取不止。钻营之人是可耻,但和他相比,我更瞧不上聂志远。他志存高远,学问渊博,开局一手好牌,最后越混越被动,就是因为他无所谓的态度和老好人的道德标准造成的。先后两次随意换导师换专业,就为了成全别人,一句我无所谓,好像很大度很高风亮节,事后明明肠子都悔青了。试问这种人,你如此任性,置导师于何地?人家导师没整你就不错了。这就像你刚谈了个女朋友,一好哥们找上来说,我觉得你女朋友不错,我更喜欢,要不咱俩换换吧,把我女朋友给你。神经质才会同意吧?你女朋友会不会想杀了你?

    总体而言,写的很真实。相信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现实中曾经发生或正在上演的。

    美中不足之处,部分人物形象没有摆脱《沧浪之水》的套路,比如聂志远的妻子,就是池大为妻子的复刻,人物的语气、腔调简直不要太像。

    其二,为了避免和前作重复感太强,作者刻意弱化了很多矛盾和人物冲突,所以全书中规中矩,读完之后并没有太出彩的感觉。

    总评,四颗星。《沧浪之水》太给力,这本书没有超越,略有遗憾。

    活着之上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这本书一开始看起来觉得特别做作,主人公的各种遭遇特别奇葩,感觉所有的不公平都在他身边发生。我本来以为后期主人公会人生大反转,就像《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那样,但是后半段并没有那样,我个人认为主人公还是坚守了知识分子的清高、独身等精神。虽然后半段有些起色,但不是大反转,也不至于特别差。

    我觉得这本书发生的就是从90-10年之间的事情,从一开始的官僚风气,体制作风。到逐渐转变,重视知识,重视内容。其实主人公可能并没有变化,顶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了一些,内心并没有向社会妥协,只是这个社会越来越透明、逐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从一开始一人堂、指鹿为马逐渐转变为多人决策、重视知识。作者是通过这个故事来反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虽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依旧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在转变。

    曾几何时我也从学校毕业,也是对社会充满了恐惧,觉得有可能社会就像父母口中所说的那么黑暗,要送礼、要塞钱、要认识人,但是工作之后发现其

  • 6、 《争夺云之上的领地》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争夺云之上的领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争夺云之上的领地》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关于ufo的书,讲了许多人遇到飞碟的事,虽然看起来离奇又不现实,但却真是发生过的事。

    外星人——有比人类更聪明的脑袋,但谁也没看过外星人长什么样。书中一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曼特尔,指针停止在15点18分,虽然不是真正的停了,而是在纪念一位为迫击ufo而牺牲了的非常棒的飞行员。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个世界我们并不孤单!为什么霍金会说要离外星人远点这种话?因为外星人伤害过我们的人,而且万一碰到不友善的外星人你就倒霉了,所以还是小心为妙,不过外星人不怎么会到你家去的,如果碰上了算你走运!

    虽然我们要相信科学,但是总有一小部分天文学家并不相信宇宙中存在ufo,我觉得应该相信大部分人。哎,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外星人的模样,说不定我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呢!

    《争夺云之上的领地》读后感(二)

    这个家喻户晓而又带着一丝神秘色彩的新词,就像一个永远也看不穿的无底洞,人类不停地探索其中的奥秘。难道除了我们,还有其他的智慧生物吗?这一个个问题让我思咐良久。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我会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争夺云之上的领地”,一听就知道十分霸气,再当蔚蓝色的背景映入眼帘,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当我看完这本书,我真的一点也不后悔选择它。

    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ufo的知识:世界十大飞行员目击ufo的经典案例,外星人绑架美国飞机…刚开始看时,我对书中的内容并无多大兴趣,但是当看完了几个章节后,我便一股脑的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太多震憾。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外星人劫持人类飞机”这一段内,这里面讲到了许多人类费机在接近ufo后无故消失了,这太让人难以相信了。但可惜的是,人类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高,还是很难解出ufo之谜。但当看到怎么多关于ufo的事情后,我相信飞碟是真的存在的,至于外星人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得知。

    宇宙如此之大,人类不会是智慧生命的一盏孤灯。云之上的领地是个未解之谜,只要人类对意外的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索,就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才有希望解开飞碟之谜。

    读完这本书,我得到了不少启发,这个世界很大,事物很奇妙,还有很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发现。我记得,我们应该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 7、 悬崖之上观后感

    想学习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技巧吗?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能让人受益匪浅,相信大家从中增长不少见闻吧。写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技能和思维能力,写观后感时,可以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悬崖之上观后感”这部作品,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1

    《悬崖之上》发生的年代在1932年,日军占领东三省,一群无名英雄为了获取日军反人类实验的证据,在苏联受训后,回国执行“乌特拉”行动。电影的场景几乎都是在东北极寒的天气下发生,给观众一种冷冽、冷峻和冷酷的感受。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行动从一开始就被一个叛徒出卖了,而执行这个行动的四名特工们也从影片一开始就被推到了“悬崖之上”。

    电影中的乌特拉行动的情景虽是虚构的,但是这件乌特拉行动是真实存在,它刻画了我党英雄的精神之伟大,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的乌特拉行动表现了我党英雄的深深爱国之情,面对敌人的毒打,张宪臣,宇未题,最后一直混在敌人内部的党员周乙救了他,满身是伤的张宪臣坐在周乙车的后面,如果想想办法是可以逃出去的,但是张宪臣只觉的己自是个废物,完成不了这的任务,于是他就对周乙说“你现在,比任何人都有活下去的价值”这句话暗含的是革命的信仰,无声的守护,最后张宪臣把子弹留给了自己,英勇牺牲了。

    虽然他们英勇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牢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乌特拉俄语意思是黎明,等待着光明,等待着天亮,一切都将好起来。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乘着假期,我观看了《悬崖之上》这样一部爱国主义“红片”,影片介绍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由此掀起了一场共产党特工与敌人的滔天巨浪,巨浪在推动情节的同时,也让我的内心热血澎湃,感受到了苏联特工们那一份隐忍、那一丝奉献、那一点执着、那一味坚守……

    一、念-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有多多少少共产党员牺牲自我奔赴前线,只因他们心中有信仰、有国家、有人民,甚至许多默默无闻的地下党员牺牲时悄无声息,人民根本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我相信,历史会记住他们。我们没有超级英雄,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无数先辈烈士前赴后

  • 8、 《悬崖之上》观后感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导演拍摄的于近期上线的一部谍战片,讲述了革命先辈做出的种种奉献,讲述了我们和平背后的故事,引人深思。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网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悬崖之上》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悬崖之上》观后感(一)

    张艺谋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名著名导演,他对演员的把握、镜头调度、环境氛围的营造都没得说。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冬天,在镜头中,我们总是能看到满天飘扬的雪花,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冷。《悬崖之上》是一部谍战片,电影的主色调是偏灰白色的,极好地营造出了谍战片该有的悬疑氛围;《悬崖之上》还有很多打斗场景,打斗流血时又有了暖色与冷色的碰撞,给观众带来极佳的视觉冲击。

    《悬崖之上》有很多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有一段飙车戏,视觉冲击效果满分。两辆车在建筑物间隙穿梭,车辆碰撞发出响声的同时还伴着耀眼火花。两辆车就已经十分刺激了,紧接着还有第三辆车的加入,高速冲撞下,车辆立马翻滚,场面既惊险又震撼。

    既然是谍战片,当然得有悬疑情节啦!张宪臣知道有人叛变后留下了暗号,但暗号却被别人改了,这样一来情报是否能传送出去呢?影片在这留下了悬念,引起观众的深思。最后在医院那场戏的时候才将谜底解开。处长怀疑老周是卧底,两人的眼神交流、话语间的各种试探,充满了悬疑感,最值得表扬的就是影片紧凑不拖沓,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观众品味与揣摩。

    最后我还得夸夸演员们的演技,首先是张译,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击的那一幕,尽管电击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凭借着心中坚定的信念,他熬过去了,在这一片段中张译将人物的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他已经被酷刑折磨得皮肉模糊,看着都让人心疼,逃跑的时候,严刑过后虚弱却又要在敌人路过的时候伪装成正常人,这种切换自如的演技可真让我惊叹!

    总体来说,《悬崖之上》值得大家观看,《悬崖之上》虽然是张艺谋第一次导演的谍战片,但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不青涩,依旧是诚意满满的佳作,肯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悬崖之上》观后感(二)

    近期张艺谋导演要出新电影了,这部电影叫《悬崖之上》,这是张艺谋导演拍的第一部谍战片,可以说是非常值得观众期待。作为张艺谋导演的死忠粉,我当然是要去电影捧场的。

    电影开头的一幕,我们可以看到四位主角空降在冰天覆盖的树林里,紧接他们默契地执行任务,与敌人斗志斗勇,展开一系列令人惊心动魄的谍战剧情,观众的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

  • 9、 《父亲的时光之上》(精选范文)

    《父亲的时光之上》读后感

    细细品读赵剑华老师《父亲的时光之上》组诗,感同身受,随着赵老师的情感的起伏而起伏。组诗分七个小节:三十六年前的父亲,陪父亲洗澡的,陪伴,父亲的冥想,这样的夜晚,小雪,大雪。

    回忆父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并培养她们长大成人不容易的过往。

    心怀感恩给予她们生命、教会她们做人,并为了让她们有尊严的活着而无私奉献的父母亲。

    回忆母亲在时,每逢佳节儿女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父母亲这个圆点,享受温馨、欢乐、吉祥、幸福时光的岁月。

    回忆痛失母亲后,期待一年一度的团圆。

    寂寞陪伴着曾经像一座山的父亲,为她们镇守着那个残缺的梦牵魂萦的充满亲情的家。

    回忆陪父亲洗澡,陪伴父亲输液,看着父亲离去,三七忌日等生活细节。

    表达了他对已逝父亲的思念和悲痛,及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慨。

    龙应台《目送》里面的一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

    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人终其一生都要走这个过场,落叶归根是自然规律。

    抓不住生命的离去,也抓不住时光的流逝,能抓住的是曾经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树欲静,而风不止”,珍惜。

    贫穷的记忆也罢、痛苦的回忆也罢、快乐的时光也罢、甜蜜的负担也罢,时间在回忆中朝过去和未来延伸,然后进入永恒。

    回不去的一切都化作了辛酸而甜美的记忆永久收藏。

    失去了的爱永远无法找回的遗憾和痛惜,过去是甜蜜的负担,如今成为说不出的思念的痛。

    即使父亲晚年时的喋喋不休在今天回忆起来也是那么美好。

    人终其一生走不出万古不变的亲情。

    亲情给了我们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即没有身世和渊源,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亲情,就这样在一代及一代的人中流淌,在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前它就存在,在我们离去时依然源远流长。

    多少人在晚年回忆时,都会无数次地提及亲情。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因想念亲人而以泪洗面,在孤独的思念中度过漫漫长夜。

    多少人在晚年都要用无数的手段寻找血脉,寻回亲人。

    即使“乡里已无故人”,都愿意回到亲人曾经生活的地方哪怕看一眼,这就是亘古不变的血脉情。

    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

    看得见的生命已经消失。

  • 10、 《云端之上》观后感600字

    《云端之上》观后感: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世界温柔相待 柯笔哈迷 这几年,我们的电影市场不断的涌入着邻邦的新鲜作品,日韩电影我们都大致了解,阿米尔汗也开启了大众对于印度电影的认知,而伊朗电影一直都是小众却被高赞誉的存在,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一次别离》。伊朗也是盛产电影大师的地方,像拍了《随风而逝》、《如沐爱河》的阿巴斯,像拍了《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的马基德马基迪,这次他的又一部作品《云端之上》马上要在国内院线上映,之前在北影节展映看过这部电影,马基德对于儿童题材和现实话题有着超乎寻常的把控和解读,看完后不禁静思许久,感触良多。 《云端之上》是马基德马基迪首部在国内上映的电影,也是他成长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虽然他是伊朗导演,这次拍摄的却是一部在印度的电影,但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分地域,都是全世界所共通的。想必爱看电影的同仁一定看过他之前的《小鞋子》,一部以独特视角,把最单纯的童年淋漓尽致给表现出来的神作。这次的《云端之上》就像是《小鞋子》的长大版,虽然孩子成长了许多,可仍然面临着他这个年纪所面临的更复杂的问题。 电影以一个大男孩的视角展开,塔拉和埃米尔是一对姐弟,相依为命的过活,可命运不怜,塔拉因为重伤想要侵犯自己的洗衣店老板而被判终身监禁,弟弟埃米尔为救姐姐,不得不在医院照顾洗衣店的老板,等他醒来还原真相。得知儿子住院的母亲带着两个孙女来到医院,埃米尔面对困苦的祖孙三人,毅然施以援手,共渡难关。而在监狱例的塔拉也遇到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这几个人的人生,就这样被串联到了一起,而他们看似悲惨的童年,也被人性的光芒所照亮。 很平实的故事,很动人的情感,这部电影有着很明显的马基德式的烙印,讲述了一场大孩子与小孩子共同面对残酷困境的故事。在故事的前半段,我们感受到了塔拉和埃米尔最为惨痛的经历,而故事的后半段,则利用小孩子的困境,反衬出大孩子的选择,最终塔拉和埃米尔选择在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和自己一样受伤的小孩子关爱,相互之间取暖,也彼此得到了救赎,人与人之间递进的情绪很细腻,也很温暖,让每一个孩子,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就像是在浮躁的社会品了一杯茶,其中的韵味清淡香甜,这就是我在看这部电影后的感受。马基德马基迪利用他最擅长的拍摄手法,把底层孩童的故事展现到观众面前,利用这段故事,给了我们若若的心酸,又利用这段故事,接着给了我们希望与温暖,这种情绪的起伏虽不剧烈
  • 2019-11-04

  • 2019-10-24

  • 2023-03-23

  • 2023-04-20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23-02-10

  • 2023-06-0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21

  • 2019-11-04

  • 2019-11-04

  • 2021-05-22

  • 2022-01-0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1-04

  • 2021-05-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3-06-16

  • 2023-02-1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6

  • 2023-04-20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活着之上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活着之上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活着之上读后感、2024活着之上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