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 地图 >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2024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大全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相关栏目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热门栏目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推荐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共 8302 篇)

  • 1、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看《汉娜阿伦特》是基于刚刚过去的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汉娜阿伦特》讲的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审判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艾希曼。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夜黑的晚上,从一辆公共车上下来一个手提文件袋的人,打着手电筒,在昏黄的路灯光下走着。然后驶来一辆卡车,卡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抓住过客,拖上卡车,远去,留下长柄的手电筒,灯光射向不可知的空间。这个被抓的就是艾希曼,接着而来就是审判。

    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并以《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一件平庸无奇的罪恶的报道》发表五篇报道,引发异议,众叛亲离。电影与其说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传记,不如说是汉娜面对人生的一种抉择,一个片段,一种态度。用一种思考的人生,来告诉世人,如何拒绝平庸,如何逃离平庸的恶。

    艾希曼的审判以煽情的控诉开始,以600万犹太亡灵的名义。但受控的艾希曼却一脸无辜甚至茫然地听着,好像在参加一场与己无关的公开活动。戴着眼镜,眼神中还有一丝的善良、无奈以及同于社会的随和,你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罪犯,一个杀了无数犹太人的恶魔。在阿伦特的眼中,他是个个人素质极为肤浅的,缺乏深刻个性的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艾克曼否认了法庭对他的指控,他说:自己只是执行命令,效忠朝廷。他形象地把自己比成一块牛排,在法庭上煎烤,至于要烤成什么味道,不取决于牛排,只取决于顾客和厨师。这让我想起《朗读者》中的汉娜(又是汉娜)。

    汉娜是一个文盲,纳粹统治下的一名集中营女看守,在转移犯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受死时,关押犯人的教堂发生火灾,她没有打开狱门致使几乎全部的犹太人被烧死。战后,她坐上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面对控告,汉娜觉得非常无辜,她只是在履行一个管理员职责,这份职责是社会所赋予的,她只是执行。她反问法官:如果你是看守,你会怎么办?是的,如果我们是汉娜,如果我们是艾希曼,我们会怎么办?我们也在做着政府赋予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在承担着一定的职责,我们是否也在作恶?是否是作恶链条上的一环。现实生活的恶行处处可见,作恶者都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甚至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我们和他相处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可当恶行发生时,我们谴责恶行的同时,是否也应拷问这个制度,拷问这个恶行的现实基础。

    阿伦特见证了整个审判,对审判的结果没有异议。但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她关注整个过程,关注一个平庸者如何

  • 2、 《汉娜·阿伦特》读书笔记

    早就听说了“平庸之恶”这个词,最近看了德国电影《汉娜·阿伦特》后又加深了对它的印象。

    1961年,以色列特工抓获了逃亡阿根廷的前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不久,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对他进行审判。美国犹太裔著名学者汉娜·阿伦特主动承担了《纽约客》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专门对此事进行评说。

    汉娜在现场观看了审判。控诉者大都是诉说纳粹如何迫害犹太人的,对阿道夫本人并没有举出直接迫害的证据。阿道夫则反复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履行职责、服从命令,符合当时的国家法律,声称自己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

    法院最终判决阿道夫绞刑。汉娜则陷入了思考的困境,约稿一拖再拖,迟迟不能交稿。

    阿道夫的说辞显然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当邪恶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尽管当事人没有犯罪动机,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职责履行的结果违背了人类的良知,其罪行是推卸不掉的。

    重要的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找到其深层的原因。除了极权统治、邪恶膨胀外,我们每个人包括受害者是否也要作出一些反思?

    汉娜指出,我们人人都生活在一种社会体制中,常常是默认体制的规则,服从体制的安排,出了问题也将原因归结为体制所为,从而解除自己的过错。面对纳粹大规模的种族迫害,众多的受害者并没有形成“公众勇气”,犹太人四处游荡的“无根基性”和“无政治性”,以及犹太组织的领袖采取的消极做法,使得大部分人在强力压迫下采取了自保、顺从乃至麻木的行为,这是否也是造成这种惨剧的原因之一?

    文章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争议、谩骂、诅咒、威胁一起涌来,有人甚至扬言要将汉娜告上法庭。舆论普遍认为,汉娜不去指责纳粹的罪行,反而追问受害人的责任,正义何在?立场何在?情感何在?

    多年的师长与她反目,要好的朋友与她分离,学校决定停止她的授课。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汉娜坚持自己的理性分析,她应学生的要求公开演讲,慷慨陈词地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大学讲堂上,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听众,汉娜尖锐的指出:面对邪恶,自己不思考、不判断,盲目服从的人是可怕的凡人,他们犯下的恶行是一种“平庸之恶”。只有大家都认真思考自己的作为,才能明辨是非、分清丑恶,继而采取抵抗行为,避免人类更大的灾难。

    “平庸之恶”这种认定最终之所以得到认可,也许是因为它戳到了人们心底的痛处。

    人们在邪恶面前不谴责、不反抗,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则大多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明哲保身,

  • 3、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范文1200字

    《汉娜阿伦特》是一部由芭芭拉苏科瓦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了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因为自己的哲学思考和民意之间的分歧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情。网友看完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初次听说电影《汉娜?阿伦特》是5年前的第十六届上海电影节期间,之后也下载并观看了该电影,但一直看的不是十分透彻。直到今天,才对阿伦特慢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要把一位哲学家的电影拍好本身就不容易,毕竟哲学是较为抽象的东西,要把哲学观点通过形象的电影手法表达出来,确实考验导演的水准。无疑,《汉娜?阿伦特》做得非常成功。

    但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哲学命题与前卫的哲学观点,即使专业人士理解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好在我慢慢的理解了这部电影还有它要表答得理论与观点。

    传记电影《阿伦特》是以阿伦特在审判阿道夫艾希曼时以哲学方式在《纽约客》上提出的恶之平庸概念后所带来的汉娜阿伦特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主线的。期间穿插以与海德格尔的情感历程,海德格尔在汉娜阿伦特心目中曾经一度处在思想之王的地位,从1925相识并坠入爱河到1933年纳粹上台后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暗示一位20世纪女性不断强大,寻找自我的人生历程。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认知收获有两个:

    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期间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以及听他满嘴空话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因此,阿伦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艾希曼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

    另外,阿伦特对于犹太人在历史上处于边缘状态的无根基性、无正直性,以及犹太组织的领导的消极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导致了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

  • 4、 《艾特熊与赛娜鼠》观后感

    《艾特熊与赛娜鼠》观后感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初见海报时自己便被其细腻的水彩画风和浓郁的法式风情所吸引。那种质朴的水彩画质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并容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暖诚挚的力量,很明显我是众多被其打动的观众之一。

    一层薄薄的地面,分开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小老鼠们在地下建设着自己的王国,对熊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老人们并不真实的讲述,而地上也是如此。对方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就如同传说般不可触及,唯一连接这两个世界的,只有对牙齿的需要与依赖。而温顺善良的赛娜,就是因到地面寻找牙齿之时与饥寒交迫的艾特相遇。

    他们的相遇与合作,完全是在利益条件下的一种妥协,却在慢慢接触中如双生子般不可分割,无法舍弃。他们的世界,有着各自的规定与秩序,两个人就像是刺猬,在严寒中相互取暖,同时谨慎地避免过多的触碰,以免刺伤对方,被各自的世界所遗弃。可他们均没有觉察出,这样简单纯粹的联系将会在两个世界掀起天大的波澜。

    由于一次疏忽,赛娜与艾特的友谊被两个世界所发现,并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寻觅与围剿。在此期间,两个人生活在艾特的小木屋中,度过了一段如下午茶般悠闲与安乐的日子,并不知不觉使对方融入自己的心,愈发的难以割舍。可是事与愿违,一场大雨暴露了他们的行踪,他们分别被对方的阵营所捕获。赛娜忍受着巨大牢房的孤独与寒冷,艾特忍受着狭窄牢房的压抑与焦躁,但是却始终坚持没有背叛对方。在法庭上,两人亦是为彼此所承受的压力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辩解。

    这两个人,均是各自世界中的困兽,在各自的世界里卑微的活着,一个忍受着饥饿与不公,一个忍受着他人对理想的践踏,从未想过反抗,可是在对待对方的问题上,却勇敢地与权威论战,仿佛挥剑的佐罗。尤其是赛娜在一群巨大强壮的熊类中间,用一口细小的如同吴儿软语的音调为艾特鸣不平时,温暖仿若藤蔓一样缠住了我的心。

    当最后法官问两人现在最想做什么的时候,那异口同声的一句:我想找到艾特(赛娜),永远和他在一起。,使向来自信不会在看影片时哭泣的自己罕见的情绪失控,为之落泪。在看多了如《美国队长》一样的影片之后,对主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愿设定早有了抵触与习以为常。

    而这两个小动物的小小心愿却给了我更为深刻的震撼。他们没有说出希望两个世界和睦相处,打破成规的希冀,而仅仅只是希望能够和对方过上温暖平和的日子。这样的朴实和顺,没有野心,摒除了虚假,是人生最为写意的真实

  • 5、 艾特熊与赛娜鼠观后感
    艾特熊与赛娜鼠观后感 《艾特熊与赛娜鼠》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初见海报时自己便被其细腻的水彩画风和浓郁的法式风情所吸引。那种质朴的水彩画质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并容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暖诚挚的力量,很明显我是众多被其打动的观众之一。 一层薄薄的地面,分开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小老鼠们在地下建设着自己的王国,对熊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老人们并不真实的讲述,而地上也是如此。对方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就如同传说般不可触及,唯一连接这两个世界的,只有对牙齿的需要与依赖。而温顺善良的赛娜,就是因到地面寻找牙齿之时与饥寒交迫的艾特相遇。 他们的相遇与合作,完全是在利益条件下的一种妥协,却在慢慢接触中如双生子般不可分割,无法舍弃。他们的世界,有着各自的规定与秩序,两个人就像是刺猬,在严寒中相互取暖,同时谨慎地避免过多的触碰,以免刺伤对方,被各自的世界所遗弃。可他们均没有觉察出,这样简单纯粹的联系将会在两个世界掀起天大的波澜。 由于一次疏忽,赛娜与艾特的友谊被两个世界所发现,并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寻觅与围剿。在此期间,两个人生活在艾特的小木屋中,度过了一段如下午茶般悠闲与安乐的日子,并不知不觉使对方融入自己的心,愈发的难以割舍。可是事与愿违,一场大雨暴露了他们的行踪,他们分别被对方的阵营所捕获。赛娜忍受着巨大牢房的孤独与寒冷,艾特忍受着狭窄牢房的压抑与焦躁,但是却始终坚持没有背叛对方。在法庭上,两人亦是为彼此所承受的压力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辩解。 这两个人,均是各自世界中的困兽,在各自的世界里卑微的活着,一个忍受着饥饿与不公,一个忍受着他人对理想的践踏,从未想过反抗,可是在对待对方的问题上,却勇敢地与权威论战,仿佛挥剑的佐罗。尤其是赛娜在一群巨大强壮的熊类中间,用一口细小的如同吴儿软语的音调为艾特鸣不平时,温暖仿若藤蔓一样缠住了我的心。 当最后法官问两人现在最想做什么的时候,那异口同声的一句:“我想找到艾特(赛娜),永远和他在一起。”,使向来自信不会在看影片时哭泣的自己罕见的情绪失控,为之落泪。在看多了如《美国队长》一样的影片之后,对主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愿设定早有了抵触与习以为常。 而这两个小动物的小小心愿却给了我更为深刻的震撼。他们没有说出希望两个世界和睦相处,打破成规的希冀,而仅仅只是希
  • 6、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

    《艾特熊和赛娜鼠》观后感

    1945年,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一书中描述了一场动物们反抗人类奴役统治的动物主义革命,在牲畜一律平等的旗帜下,动物们在猪的带领下的革了农场主的命,翻身做了农场的主人,然而最后故事却走向了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观腔调。猪在农场中建立起犹如红色高棉的高压统治。

    然而《动物农场》注定不是给孩子们看的,他们看不懂其中的政治讽刺和暗喻,他们也不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常常讲的阶级斗争。然而这部动画在包裹着法国印象派画作的外衣下,用非常童真的方式描绘了势不两立的两大阶级地上熊的社会,地下鼠的社会之间长期的隔阂。最后又用法国独有的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去表现熊和鼠的友情和爱情,表达着犹如法国国旗的平等,自由,博爱。整部电影的观影感受是温暖而有治愈的。

    《艾特熊和赛娜鼠》故事十分简单,但却有着完善而复杂的内核。在熊的世界有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教条,然而从小大人们就给孩子讲述鼠仙取牙的故事。在老鼠的世界有着熊被认为是最邪恶的生物的教条,从幼儿园老奶奶就讲着大狗熊吃小老鼠的故事。而老奶奶完全作为一个老鼠政府的御用文人和教化工具出现了(就像朝鲜的老师从小就教孩子美国人是帝国主义敌人(笑!)),然而老鼠的社会需要熊的牙齿支持,仿佛对于老鼠个体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言语权,没了好的牙齿连话都说不出来,对于老鼠来说是很糟糕的。所以这两个阶级,彼此有着矛盾,利益却又相互关联,有着融合的趋势,其实接下来的故事用高中历史课本书的那套思路来说是有着必然性的。

    接下来是人物,艾特熊是个音乐家,穷得都吃不上饭。他的穷因为他的懒,也因为熊的社会并不完善,这个社会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艾特熊在这个社会中孤独而被人漠视,于是需要寻找能够得到幸福的精神慰藉。赛娜鼠是个画家,天天陶醉于画熊的生活,她也穷,因为她不喜欢收集牙的工作,这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就是老鼠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权,她选择不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于是也需要寻找精神慰藉。所以说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完全是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个本身有着变革性的导火索事件并没有那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属性。这种表现方式是很以人为本的。

    《艾特熊和赛娜鼠》接下来的情节就相当戏剧化了,熊饿了,找吃的,在垃圾桶里发现一只能当作事物的白白胖胖的大老鼠,这就是他们第一次相遇。接下来,一场契约性的互相帮助将它们陷入更深的违法罪恶中,引发了

  • 7、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汉娜的手提箱》。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日本东京一个小小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可以看到一个小手提箱,上面写着:汉娜布莱迪,1931年5月16日,孤儿。汉娜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1945年)有几百万人被关押在一个集中营里,他们受尽折磨而死。汉娜就是其中一个,她出生在一个叫诺弗麦托斯的城市。她长着一头金发,可爱的圆脸上,蓝色的大眼睛清澈、明亮。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可是有一天,希特勒的纳粹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莱迪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纳粹宣布犹太人是邪恶的、危险的,会传播坏影响。所以,他们都得遵守特别的法规。可是不久,她们一家就被抓去了,包括孩子也没有幸免。

    汉娜被送往东方。她13岁时被带到一个屋子里,然后狠心的纳粹放毒气,汉娜就被毒死了,包括汉娜在内,总共600万犹太人被杀害,其中150万犹太儿童。

    我觉得纳粹很铁石心肠,他怎么可以把汉娜杀死呢,她是一个生命啊!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应好好珍惜时间,多关心别人,多帮助别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 8、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六(1)班陈璐渝

    暑假里,我读了著名的凯伦莱温的《汉娜的手提箱》。这使我感触很深,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深深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死于纳粹集中营里,一个犹太女孩子的悲惨遭遇。一家人本来很幸福,但后来在纳粹集中营里,汉娜被毒死了!可怜的汉娜仅有13岁,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唉,真是太悲惨了。读到这儿,我忍不住眼泪一滴滴地下往流啊!

    人类的良知何在?人类的道德何在?为什么让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那个纳粹集中营实在是太可恨了!

    汉娜的童年是悲惨的,而我们的童年却充满爱。我们有爸爸妈妈的爱。有一次,我发烧了,爸爸摸了摸我的额头,紧张地说:呀,你发烧了,而且烧得厉害,必须马上上医院。说完,便喊着妈妈一同上医院了。到了泰兴,他们俩儿一直忙着,没能休息。

    我们还有同学的爱。记得那天,上数学课,老师让拿出数学本,做练习。一翻书包,呀,没带,这下可怎么办呢?我的同桌常嘉琪对我说:你是不是没带本子呀,我借你。我连忙说:谢谢,谢谢!

    我们还有老师的爱。五年级上学期时,我上老师办公室里拿本子。老师对我说:陈璐渝,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错,下次再接再励!我自信地点了点头。之后,老师又问:哎,你这嘴角怎么有块疤呢?老师,这我也不知道,或许是感冒引起的吧。老师亲切地说:哦,天气冷,多穿点衣服,要好好休息,感冒了对身体不好。我笑着点了点头,心里暖暖的。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无私的爱!请你们还汉娜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吧!

  • 9、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在日本参加了一回正式的读书会,结束后主持人说要出发去喝酒时,脑海里忽然浮现起在浙大跟着冯头和朋友们一起读书喝酒、谈天到深夜的画面,很是想念。简单来说,除了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很难充分讨论和理解之外,在日本参加的这次读书会一切都尽如人意。好在拿到了两位发言人的发言提纲,可以稍作研读补充。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题目很容易让人发生曲解,尤其是“起源”一词的使用,下意识地将其认为是一部关于“极权主义”的历史叙事作品。阿伦特自己明确阐述,她所做的并非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对“极权主义”的机理展开的逻辑剖析。在阅读本书时,明确这一点对充分理解书中内容十分重要。

    第一位发言者是立命馆大学的百木漠研究员。发言内容集中在对第一部分“反犹主义”的细致分析。犹太人为何会遭遇德国纳粹的种族屠杀,首先,阿伦特认为这与近代基于种族主义的反犹主义息息相关。在这里,阿伦特特意区分了这种近代反犹主义和从前基于宗教情感的对犹太人的憎恶。种族主义是由于近代资本主义扩张而衍生出的新事物。基于种族主义的反犹主义兴起,与近代世俗化过程中基于宗教情感的对犹太人的憎恶逐渐消减,是同步发生的事情。这也是阿伦特专门写作第二部“帝国主义”的原因所在。其次,阿伦特认为犹太人对自己所遭遇的悲惨命运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犹太人散居于各国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承担起国家之间资本媒介的角色,在欧洲建立了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银行家网络。然而,犹太人过分的关注资本,“作为一无国籍民,无法培养政治意识与参与政冶事务的能力,造成犹太人政治冷感与被动反应政治现实的习性”。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犹太人充分发挥其功能,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一旦功能地位丧失,犹太人却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维护自身的公民权益。更加不幸的是,阿伦特洞悉到犹太人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人性现实:一般人仇恨宣泄的直接对象并非是压迫者,而是没有政治权力同时保有财富的人。基于这些原因,犹太人已经在自己的周身堆满柴火,纳粹只是简单地将火种向其抛去。

    第二位发言者是东京大学的水谷洋平研究员。发言内容略去第一部分“反犹主义”,重心在第三部分“极权主义”。

    在审视内容之前,先留意一个翻译问题。日本将“totalitarianism”翻译为“全体主义”,而不是“极权主义”。在我个人的理解过程之中,“全体主义”

  • 10、 汉秀观后感

    汉秀观后感 汉秀观后感非常感谢这次教师节免费名额~让我领略汉秀的风采,此时此刻脑海中依然浮现着汉秀里慷慨激昂的音乐。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没有对白的情景式舞台剧,男女主角从爱到离到再聚首,整个舞台不得不用高端洋气华丽来称赞!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尽职的演员不顾高空危险27米多纵身一跃,不顾身体不适用头发掉起威亚,还有各种高科技伴随着灯光奉献给观众的是一场完美的秀。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汉秀观后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个半小时的表演是所有演员们多少泪水汗水的付出,我不难理解汉秀为什么这么贵了。美好的事物应该留给更多人分享,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选择推广给大家,因为这里有比我们更值得欣赏的人们。汉秀观后感以及感谢所有汉秀工作人员,呈现给大家如此精致的表演!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1-11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6

  • 2022-12-18

  • 2019-11-06

  • 2019-11-03

  • 2021-08-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2-08-15

  • 2023-01-15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4

  • 2021-08-23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汉娜阿伦特观后感、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汉娜阿伦特观后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